查文庫>語文說課稿>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說課稿8篇

五年級語文說課稿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說課稿8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說課稿1

  《愛如茉莉》這篇文章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敘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媽媽這件小事,其中作者著力描寫和渲染的是爸爸媽媽執手而眠的情景,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溫馨而又美好的畫面。它告訴我們:真愛無痕,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美好;至愛無聲,任何表白都是那麼的蒼白無力,真愛是什麼?它就如生命中流動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過的歲月,就是彼此間心靈的相通,就如盛開的茉莉花發出的清香。這種愛也許並不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纏綿悱惻,蕩氣迴腸,這樣的愛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感人至深。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為了實現新課程的要求,根據這篇抒情散文的特點,我設計了這樣的三維教學目標:

  1.憑藉課文樸素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在細節中感受父母之間平淡而深厚的真愛,理解“愛如茉莉”的深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憑藉課文的學習,力求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愛、學會愛、表達愛的能力。並將“引導學生在細節中感受父母之間平淡而深厚的真愛。作為本堂課教學的重點,將結合對語言文字的品讀,理解“真愛就像茉莉。”作為本堂課教學的難點。

  在選用教學方法時,我採用了合作探究、以讀代講、讀中悟情、關鍵詞語突破真情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緊緊抓住媽媽爸爸的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受媽媽爸爸之間真愛的流淌,讓學生的心與作者相契合,與文中媽媽爸爸的心相交融。

  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個環境薰陶,為此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茉莉花和媽媽爸爸之間的真情流淌這樣兩條線索,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讓真愛在不斷的昇華:第一步,感受茉莉,激起疑惑。在複習匯入基礎上,我適宜指導學生自由閱讀文章第當學生正品味在茉莉的平淡無奇、潔白純淨、幽香縷縷中時,提出問題“那株茉莉如此平淡無奇,為什麼媽媽說真愛像茉莉呢?”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下面的讀中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第二步,精讀細節,體會真愛。在這一環節,我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陽光的輕柔等處,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探究、讀中體會人物內心那份真摯的情感,真誠的愛。第三步:品味真愛,流露真情。在學生被溫馨的畫面所陶醉,被文中爸爸媽媽的真愛所感染時,我抓住了文中的“鑽”“哦”二字提問,“鑽的僅僅是茉莉花的清香嗎?”

  “‘哦’讓你體會到了什麼呢?”讓學生在交流中品味到真愛往往表現在生活中極其平凡簡單的小事中,一個眼神、一句問候、一聲叮嚀、一分牽掛等等,無不滲透著濃濃的愛,真愛就像茉莉那樣平淡無奇、潔白純淨、幽香縷縷,讓學生回顧文中媽媽爸爸的真愛,在反覆的閱讀中流露出真情。

  這堂課的教學,我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要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真正實現了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就像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說課稿2

  餘秋雨先生曾經這樣讚美莫高窟:“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把人性神化,賦予造型,又用造型引發人性,……於是,它讓人走進神話,走進寓言。”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莫高窟》(第二課時),分為六部分: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莫高窟》一文介紹的是我國西北邊陲敦煌莫高窟裡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課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總—分—總”的形式來結構全文,敘述具體,文質兼美。課文共有5個自然段,分為三段,分別介紹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的特點以及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

  這個文字既要領會語言文字的優美,更要從中學會寫作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作者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結合課標對第三學段的要求,我擬定的《莫高窟》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莫高窟的藝術特點,體會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學會自主學習課文,讀懂課文內容,學會提出問題,與他人合作進行探究性閱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藉助多媒體及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體會敦煌莫高窟藝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發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瞭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畫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從而激勵學生熱愛我國燦爛民族文化。

  二、說學生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五年級學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和閱讀能力。透過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對品讀課文佳句,欣賞風景名勝,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透過以前的學習他們掌握了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1.創設情境教學法

  課中,我採集了大量的“彩塑”、“壁畫”、“藏經洞”等圖片,挖掘圖片中的情感意義,引發學生想象,讓學生學會表達,多角度的思考。把學生帶進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對照圖片,理解課文。

  2.閱讀感悟法

  閱讀是體會民族語言之優美的重要途徑,它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感受我們民族語言的聲音之美。透過閱讀想像畫面是進入文字很好的策略。因此,在教學中我透過多種形式的閱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再透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學生課堂自由研讀、課後蒐集等環節無不滲透著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說教學流程

  (一)激趣引入教學

  用優美的文字匯入並點題,再加之重點語段的出示,讓學生初步感受莫高窟的藝術,充分激發起學生對莫高窟的嚮往,既複習了上節課的內容,也為後文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精讀細品,領略風采

  1.品味“彩塑”

  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的是莫高窟的彩塑,我先讓學生自讀讀課文,然後思考、交流:這一自然段裡描寫了什麼,是圍繞那句話來寫的?讓學生學會找中心句。

  文中出現的佛教人物基本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神態各異的彩塑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因此我適時地展現各種彩塑,使文字活了起來,讓學生主動、自然地進入到了課文中。在接觸了彩塑絢麗多姿的形象後,學生對文中詞語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文字到圖片再回歸文字,使學生對莫高窟彩塑藝術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在這過程中點出點面結合的寫作手法,然後進行追問:面對這一尊尊彩塑,遊人們無不嘖嘖稱讚。如果你是遊人,你會怎樣讚歎?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最後,我充滿激情地小結:感受著前人高超的彩塑藝術,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心中都會湧起一股自豪感,你想不想記住這段文字,然後由填空開始指導背誦。

  2.回味“壁畫”

  教學這一段時,我首先讓學生自己讀課文,畫出能體會到壁畫“宏偉瑰麗”的語句,在學生交流時引導學生欣賞圖片,尤其是飛天圖片,用文中的語言進行描述。然後引導學生學習文中的句群,再運用這種描述方法,寫一寫飛天還有哪些形態。所有這些都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文字。

  這一段的教學充分利用了資訊科技的優勢,透過豐富多彩的圖片感知,有效地帶領學生領略了壁畫的“宏偉瑰麗”,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詞的精確和祖國豐富的語言文化,語文教學與資訊科技整合最佳化的方便快捷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顯示。

  3.體味“藏經洞”

  “畫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丟擲話題,讓學生勾畫。適時播放文物被盜的文字資料,“看了這些你有什麼感想?”再次讓學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並激發他們對侵略者的憎恨。接著,教師順勢組織學生帶著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讀第四自然段。

  4.學習最後一段。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教學中我採用直接切入重點段的學習,分別介紹洞穴裡的“彩塑”、“壁畫”、“藏經洞”,藉助資源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莫高窟》一文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文字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同時體會表達的精妙以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去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美的薰陶。

  (三)寫法指導

  這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應力圖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偏廢任何一方都不可取。所以在最後讓學生自己總結寫法,讓學生不僅(cn-teacher.com)會學課文,更會用課文來學語文,也為學生以後的寫作打基礎。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要引導學生把握教學重點,全面系統地理解教學內容。根據課文的內容,體現簡潔明瞭、統領全文的原則,表現文章的結構特點,我設計了以下的板書:

  彩塑:精妙絕倫

  壁畫:宏偉瑰麗智慧的結晶

  藏經洞:珍貴文物

  以上是我就《莫高窟》(第二課時)的課堂教學闡明瞭自己的設計思路。當然,在實施過程中,新的情況會隨時出現,新的問題會隨時生成。我將以教材為起點,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做出科學的判斷,採取合理的措施。不當之處,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學情分析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我要相信學生,依賴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他們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他們主動學習,自主探索,自我建構,最終實現自我發展。

  (二)文字解讀

  1、 文字解讀

  《月光啟蒙》是蘇教版語文教材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語言淳樸優美、感情真摯的散文。作者孫友田深情地回憶了自己的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唱民謠、童謠和講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

  課文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課文插圖也非常優美,與課文相得益彰,這些將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學習興趣。

  《月光啟蒙》與《愛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園子》等組成了一單元,並構成了“親情無限”這一個共同的主題。這一單元的課文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它將潤澤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材的實際情況,同時考慮課標對本年段的要求,特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A、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B、學會本課生字,聯絡上下文理解“長”、“芳香”等詞語的意思。

  C、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裡受到的啟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

  3、教學重難點:

  A、透過閱讀,感知課文語言,感知母親形象,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之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B、領會“月光啟蒙”的真正內涵,感悟課文內在的意蘊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完成對話過程呢?我用幾個關鍵詞來解答,分別是“質疑”“研讀”“積累”和“遷移”。

  1、質疑 有道是“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愛因斯坦也說過:“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切探索都要從疑問開始。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就為學生揚起了思維的風帆,探索之旅由此啟航,創造就在前方。

  2、研讀 閱讀教學離不開讀。除了朗讀、默讀、有感情地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引導他們入情入境,潛心會文,自主研讀,讓他們徜徉於字裡行間,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在潛心研讀中,感知語言的優美,感知母親對“我”疼愛;同時,在潛心研讀中收穫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獨特發現,實現個性化閱讀。

  3、積累 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累是語文學習的法寶。課標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要豐富語言積累。”本課語言生動優美、情感豐富感人,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好材料,因此積累必不可少。

  4、遷移 閱讀教學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閱讀,其終極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自由地、順暢地、準確地進行表達。葉聖陶先生說過:“課文不過是個例子。”課文不僅是閱讀的例子,也是習作的範例。因此,在這一課中學結束後,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母親或對課文的留白處進行續寫我覺得非常有必要。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我打算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指導識字、寫字,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第二課時,引導學生自主研讀,對話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我安排了“啟、承、轉、合”四個板塊。

  啟:通讀全文,引發質疑

  提出問題是思考的開始。課初,我引導學生通讀全文,然後引導進行質疑,這是為了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同時,抓住核心問題,找到對話文字的切入點。這一環節中,學生自主質疑可能會產生非常多不同的問題,比如:課文寫了母親的哪些事情?母親是個怎樣的人?等等,這時教師就不僅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因此,我將幫助學生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比較,挑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即:母親是如何給我啟蒙的?與此同時,要向學生傳達質疑的方法,即要抓住重點段或中心句,從內容上質疑,從中心上質疑,從寫法上質疑。完成了質疑過程,也就找到了對話文字的抓手,進入下一個環節。

  承:潛心研讀,對話文字

  這是教學的重點。

  1、潛心會文

  讓學生靜下心來帶著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圈劃有關詞句,反覆品味,走進作者描繪的情景之中,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寫下自己的個性化解讀或感受,然後進行集體交流。

  2、交流收穫

  交流內容預設如下:母親是如何為我啟蒙的?

  A、品味歌謠、童謠 ——母親用歌謠、童謠等為我啟蒙

  1、母親給我唱了許多歌謠、童謠,課文中寫了多首,找出來讀一讀,可以把你最喜歡的那幾首多讀幾遍,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B、感悟月光、母親——母親在月光下用愛為我啟蒙

  “童年的夏夜”“籬笆小院”“柔和的月色”“灑滿”等可以感受月色下的寧靜與安詳;

  “母親摟著我、唱起”等讓我們體會到那份幸福與美妙。

  “母親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芳香的音韻”。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味,感受母親歌聲的優美,使人陶醉,也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記憶裡,滋潤著“我”的心田。同時理解“芳香的音韻”的含義。

  “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長”從“生長”引申而來,有“產生”的意思。引導學生理解是家鄉的親人擁有的聰明才智影響著我,所以,“我”從小就在心裡蘊含著對故鄉、對民間藝術的愛,而這種愛讓“我”“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得到“啟蒙”。

  課文的最後一段,點出了母親是“我的啟蒙老師”等等,啟發學生思考,這部分內容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怎樣理解課題“月光啟蒙”?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懂,更要把自己的體會、感受說出來。

  C、藉助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字

  為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我進行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多媒體課件在這堂課的教學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將學生與文字建立了必要的聯絡,使得學生更容易走近文字。歌謠要給學生切身的體會,要做到還真不容易。透過音訊的播放就能非常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那種“如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的聲音流淌出來,母親的嗓音就彷彿迴盪在我們的耳邊,學生的感受才能真切,朗讀才能入情入境。除此之外,圖片的呈現也讓學生走進了那籬笆小院,而那“母親在如水的月色裡,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畫面對學生來說頗為抽象,看了圖之後,便會在腦海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形象。

  3、感情朗讀

  在學生暢談對文字的理解之後,我採用多種朗讀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作者“情動而辭發”我們“披文以入境、入情”,透過感情朗讀感知語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在感情朗讀中釋放自己的情感,達到情感共鳴、物我交融。

  轉:精彩賞讀,豐富積累

  語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得其意,更要得其言。透過引導學生賞讀精彩句段,體會作者寫法的精妙,進而積累語言,形成內化,教學才具有實效性。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在反覆誦讀中可以感受語言美、形象美、意蘊美、韻律美,在賞讀的同時,指導學生有選擇的背誦,豐富其語言積累。

  合:傾訴表達,讀寫結合

  葉聖陶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讀得多,讀得透,自然能促進寫;寫得多,寫得妙,自然能促進讀。讀與寫的互相滲透,應該成為我們語文課堂教學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教材中不少課文因表達的需要沒有寫完整,這留給我們非常大的想象空間,在處理教材時,就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之上,有根據的進行補白。這節課教學中,學生在全面學習課文後,想象多年以後,面對年老的母親,我趴在她的膝前,會說些什麼呢?把最想對母親說的話寫下來。這不僅是學生情感在課堂中得到昇華並宣洩出來,也是在充分感悟課文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回顧的再理解。(視時間而定,如時間不夠,可在課外完成。)

  作業佈置:(課外拓展,延伸閱讀)

  語文學習僅靠書本是遠遠不夠的。有道是: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本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學生透過這扇窗,看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本課的閱讀是個引子,課外推薦學生閱讀孫友田的其它作品,讓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說課稿4

  一、教材簡析

  蘇教版的教材從中年級開始,每一冊的開始都是以一首現代詩歌打頭,非常有新意。孩子們也愛讀。第十冊的第一篇課文也是一首現代詩歌《春光染綠我們雙腳》,它主要描繪了植樹活動給荒山帶來的鉅變,表達了少年兒童以實際行動改造荒山野嶺的決心。全詩共有八個小節,分三個部分來寫:

  第一小節為第一部分,主要講“我們”踏著春風向荒山野嶺進軍。

  第二至七小節為第二部分,主要寫了“我們”用雙手為荒山披上綠裝,使動物有了家園,讓環境變得更加美麗。

  第八小節為第三部分,主要寫了“我們”踏著春風向荒山野嶺進軍,顯示出了“我們”要綠化祖國山山嶺嶺的決心和情懷。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這首詩歌和以往的詩歌存在著不同點,它的意象比較明確,語言的跳躍性不大,沒有使用一些比較深奧的修辭手法,這就為理解帶來了方便。但是詩歌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理解詩歌的意思。在這篇詩歌的教學中,應該抓住重點詞語(如“林濤”“煎熬”),意象(如“小鳥”、“松鼠”、“小兔”、“小猴”)展開想象,進行情境設定,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森林美麗的景色、小動物們快樂的生活,動物與自然、人與自然、動物與人和諧相處的美好氛圍。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蘇教版這一類文章的特點,結合我班學生的具體認知水平,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春光染綠我們的雙腳”的意思,體會作者綠化祖國、美化自然的豪情,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春光染綠我們雙腳”的意思。

  教學難點:能讀出綠化祖國、改造自然的壯志豪情。

  四、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需要將文中部分精彩段落製作成課件,以便在教學時及時地呈現。

  五、教法與學法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現代詩歌,文字優美。學詩歌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便是讀。因此教學本課時,我把讀貫穿課堂始終:朗讀——讀中感悟;誦讀——讀中生情;詩歌朗誦——以誦立志。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理清詩歌的脈絡。同時引導學生分析

  1、8小節,體會詩歌首尾呼應的特點,從而拎出“荒山野嶺“青山碧嶺”兩個重點詞語,為第二課時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主要分五步來教學

  (一)複習匯入、

  (二)學習三-七自然段、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四)再次學習首尾自然段、

  (五)朗讀背誦全詩

  (一)複習匯入

  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回憶上節課拎出的兩個詞語,再讓他們想像“荒山野嶺”和“青山碧嶺”兩幅畫面,從而在學生腦中形成一種對比。

  (二)學習三-七自然段

  3—7自然段主要寫了植樹造林美化了自然,改變了生態環境。教學這一部分時,著重以學生自學為主,先引導他們讀,在讀中感悟,再說說令自己印象深的場景,並透過朗讀表現出來。透過這些場景的體會,來感受植樹造林給自然、環境帶來的變化。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這一部分是和上一部分調換了次序來理解的,主要是想透過3-7小節的學習,感受到了自然的變化,從而2

  順利引出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讓學生更深的感受植樹造林的好處。教學時,還讓學生再次補充植樹造林的好處,從而激發學生保護自然,共同美化環境的思想感情。

  (四)再次學習首尾自然段

  在學生學完了整首詩歌后,讓他們再次看開頭結尾,從而更好地來理解學生在一開始便提出的“春光染綠我們的雙腳”的含義。

  (五)朗讀背誦全詩

  詩歌是美的語言,詩歌是情的藝術。朗讀背誦是讓文字中的美好情感,與學生的精神世界深深的融合到一起,成為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經驗,去發現更多的美好。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愛如茉莉》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第十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以“親情依依”為主題展開。 《愛如茉莉》是一篇精讀(講讀)課文,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文章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敘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這件小事,告訴我們真愛就如茉莉般平淡無奇卻芬芳怡人。其中,作者著力描寫和渲染的是爸爸媽媽執手而眠的情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溫馨而又美好的畫面。它告訴我們:真愛無痕,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美好;至愛無聲,任何表白都是那麼的蒼白無力。真愛是什麼?真愛是媽媽為爸爸煮的餃子;是爸爸匆忙趕去醫院的焦急、牽掛、擔心;真愛就是彼此間心靈的相通,就如盛開的茉莉花散發出的清香。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階段目標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具體的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培養語感;真切體會“如茉莉一般的愛”是讓人回味綿長的愛、是了無痕跡的愛、是心有靈犀的愛。

  3、聯絡生活實際體會生活中的愛,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裡學語文,受到情感的薰陶。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文中細節描寫,理解什麼是真愛,是課文的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理解“真愛就像茉莉”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說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五、說教法和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本節課教學內容,結合五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教學中我主要透過採取談話法、朗讀法、情境創設教學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配合現代先進教學手段——白板,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樂學善思悟情。那麼在學法上,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於是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透過自主朗讀、角色朗讀、默讀、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展開,並要求學生在交流學習中勾畫出優美詞句並體會思想感情,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

  六、說教學過程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將以五個環節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複習匯入新課。

  匯入時再用溫暖的感覺來齊讀17課的課題,說說課文給我們這篇課文介紹了茉莉花特點是什麼?回憶上節課映兒對愛產生質疑:這也叫愛?進行探究解疑,映兒對愛如茉莉的質疑也是本課的重點及難點。

  第二環節:精讀探究,品細節,感悟真愛如茉莉。

  圍繞“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無奇,媽媽為什麼卻說真愛如茉莉?”這是本文的重點,也是教學突破的難點。我重點讓學生抓住文中細節品讀文中細節,因為文中字裡行間都鑲嵌著父母之間的相互關愛,讓學生從細節中去體會真愛如茉莉。

  首先,我採用生默讀(6-16自然段),小組合作探究“為什麼真愛如茉莉?”藉助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適時地出示PPT課件,讓生去快樂學習知識,去關注愛的細節,因為文中爸爸媽媽的愛都鑲嵌在課文的細節中,從細節中可以感受到“真愛如茉莉”,學生邊默讀邊畫出細節描寫的句子,然後抓關鍵詞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後交流。

  其次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與文字對話,體會他們的思想感情是什麼?那就是愛。映兒愛爸爸、媽媽;爸爸、媽媽相互關愛。其實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顯得那麼平常,那麼簡單。原來愛就像這平淡無奇的茉莉,平平常常,(簡簡單單)正如課題所說(引讀)愛如茉莉。

  最後小結: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爸爸媽媽執手而眠的情景告訴了我們什麼?相互關愛,這樣的愛是多麼真切無私。真愛無痕,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美好。真愛是什麼?它就如生命中流動的泉水,就是手指間流過的歲月,就是彼此間的心靈相通,就如盛開的茉莉花散發出的淡淡清香。

  總之,藉助多媒體出示關鍵句子,不僅把學生們帶入學習之中,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等詞語,從而體味文章的意境美,領會作者表達的情感。使學生與文字、作者再次產生共鳴,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激起他們對真愛理解與感悟。

  總之,教學中的“聽、說、讀、思、悟、議、賞、再讀”,讓學生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正確的思想啟迪,最終達到突破本課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第三環節:昇華情感,感悟“愛如茉莉”。

  理解花香真的能鑽進我們的心中嗎?什麼鑽進了我們心中?帶著疑問齊讀第(17-18)自然段,是爸爸媽媽相互關愛讓映子感動。作者透過細節,向我們展現了父母之間那份簡簡單單、真切無私、感人至深的愛。作者在文章結尾感嘆道(引讀)昇華情感,感悟“愛如茉莉”。哦,愛如茉莉,愛如茉莉!

  第四環節:拓展說真愛

  1、我說真愛是什麼?

  2、多媒體出示愛的小詩與學生共賞。

  第五環節:作業佈置(愛的傳遞)

  1、今天回家請把《愛如茉莉》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也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

  2、蒐集有關愛的名言或詩句。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邊寫邊講,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文中關鍵詞眼去概括,課文對茉莉花特點描寫的詞語:(板書)平淡無奇、縷縷幽香、潔白純淨,突出文章重點,把握中心,最後從學生對愛的小事感悟體會(板書)愛平平淡淡真真切切。

  以上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評委老師不吝賜教。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談禮貌》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文章告訴我們: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人交往的時候,以禮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是:“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把讀的主權還給學生,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讀書。”根據這些要求,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以下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禮貌待人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從小學會以禮待人,養成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

  3、教學重、難點:

  懂得禮貌待人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教育學生從小學會以禮待人,養成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這一重點的確定是根據教材編寫特點決定的,目的是透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質疑問難,展示探究,在讀中體會感情,明白禮貌待人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從而養成以禮待人,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

  二、說學情。

  作為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幾年的語文學習中,已習慣懂得按一定的預習方法預習課文。學生預習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這樣,課堂上學生學得輕鬆,教師教得輕鬆。

  三、說教法學法。

  本課主要採用學案導學的教學方法。學習本文的三個小故事要從以下三點入手:a、劃出描寫人物態度和語言的詞句,能有感情地朗讀;b、在表演中體會禮貌的好處;c、能講出每個故事重點要說明的道理,並能聯絡實際,對比自己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收穫。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我採取談話匯入,讓學生感受到文明禮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並提出問題,文明禮貌有什麼好處?接著板書課題,走進文字。透過複述回顧,讓學生明確本課作者的觀點以及作者所舉的三個事例:問路、踩裙、理髮。

  (二)設問導讀。

  在本課,我圍繞三個故事設計了三個問題:讀故事,學知識,明道理。

  引導學生抓住故事中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去感悟人物特點。在這個環節中,我認為既鍛鍊了小組之間成員的默契度,也增加了全班同學的凝聚力,也讓他們在分角色朗讀、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禮貌待人的好處。

  (三)展示交流。

  1、故事交流。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把學習的主權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能充當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讀文字,在交流展示的環節中,教師只需要予以指導、點撥。對於學生的表演,透過生生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知識源於不斷的積累。

  開啟你的知識庫,展示一下自己吧!請你想一想,說一說生活中禮貌待人的事例,並寫出有關禮貌的名言、俗語或成語。

  學生暢所欲言,在班上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課下蒐集的小故事,聯絡生活實際,真正感受到禮貌待人的好處。語文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天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正所謂“厚積而薄發”。因此,在這裡,我讓學生交流古今中外一些有關禮貌的名言、俗語和成語,讓他們養成積累名言警句、俗語、成語的好習慣,這樣的學習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四)達標檢測 拓展延伸。

  語文來源於生活,更要運用到生活中去。透過讀寫練習來鍛鍊學生的靈活應用能力,也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得到了鞏固。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說課稿7

  說教材

  《灰椋鳥》這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值得一提的是這篇課文的作者徐秀娟,出身於養鶴世家,1986年大學畢業後應聘來到鹽城自然保護區工作,建立了江蘇省第一個鶴類飼養場。她有著一顆愛鳥、護鳥的心,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為了尋找一隻飛散的丹頂鶴,不慎陷入沼澤地,獻出了她年僅23歲的生命。人們為了懷念她、歌頌她的事蹟,藝術家創作了一首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教學時可作簡介,激發學生的愛鳥、護鳥之情。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對灰椋鳥的歸林及它們入林後落下飛起,起舞爭鳴的景象,作者觀察細緻,描述生動形象。要引導學生讀通讀懂有關語句,進而體會這些語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說教學目標

  根據文章要求,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1、在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透過灰椋鳥歸林時和入林後情景的句子,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激發學生對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

  說教學方法

  針對本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欣賞品味、自我感悟、想象拓展的教學方法。透過一系列教師精心設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體會並理解課文的內容。訓練的同時,注意情境教學的設計,使學生在有形的訓練之中無形地入情、入境、怡情,在夯實基礎的同時,領略語言文字的美,同時得到情感的陶冶。

  說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

  課始,投影出示灰椋鳥圖片,引導學生描述灰椋鳥的外形。學生會答: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一點都不好看。而後教師過渡: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看了關於灰椋鳥的電視錄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來到林場,觀賞灰椋鳥歸林的情景,這堂課我們就一起跟隨著作者去欣賞一番。由此引入第二環節:

  二、學習課文,感悟品味。

  文章有兩個重點段,第四節的“群鳥歸林”和第五節的“百鳥爭鳴”,因此,我把教學的重點也放在了這兩個段落上,教學“群鳥歸林”時,教師首先創設這樣的情境:周圍靜得出奇,茂密的樹林在等待鳥兒的歸來。你們看,它們回來了!請同學們讀讀第四節,邊讀邊想畫面。而後學生交流:你看到灰椋鳥是怎樣歸林的?覺得這景象如何?出示文中群鳥歸林的一段話,認真地讀讀這一段話,拿起筆來圈圈劃劃,抓住關鍵的詞句好好體會當時的景象,抓住兩句話重點體會灰椋鳥是怎樣歸林的。

  第一句:“一開始還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飛過來,盤旋著,陸續投入刺槐林”。先指名讀,找出哪些詞句正確生動寫出灰椋鳥歸林的?學生找到“盤旋”、“陸續”、“投入”等詞。重點理解“投入”這個詞,與“飛入”進行比較,什麼時候用“投入”?從“投入”這個詞你體會到什麼,讓學生感受到這樹林是鳥的家園。

  第二句:“沒有幾分鐘,‘大部隊’便排空而至,老遠就聽到它們的叫聲。他們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隊飛行。有的排成數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啟發學生透過“整群整群地列隊飛行”、“數百米長的長隊”、“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等詞語展開想象,進一步加深對“排空而至”的理解,體會鳥兒歸林的場面是何等的壯觀!最後齊讀兩段話,再次體會灰椋鳥“大部隊”歸林的氣勢。

  接著教師再次過渡:這是我們透過課文的語言文字所看到的,你們還聽到什麼?灰椋鳥的叫聲在作者耳中的意思豐富著呢。師引讀:先回來的鳥——好像——又像——後到的鳥——然後想像說話:

  如果你就是一隻歸林的灰椋鳥,你會向歸來的同伴傾訴些什麼見聞和收穫?

  最後小結:我已經感覺到同學們融入到這個快樂的大家庭裡去了。讓我們完整地感受一下這壯觀而又歡樂的場面。齊讀第四自然段結束本段的教學。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說對教材的解讀

  本課的文體是一篇“文包詩”,描繪了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真情,展現了李白創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名詩的情境和過程。 根據送別的過程和內在的情感變化,可把文章理解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寫兩人借賞景藏別情,這裡流淌的是纏綿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舉杯話別,這裡勃發的是奔放的熾熱之美;第三部分是寫李白觸景吟詩,這裡展現的是不盡的思念之美。

  2、說教學目標的設定

  (1)首先說“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

  技能目標: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古詩。 情感目標:品讀文、詩,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2)其次說教學重、難點:

  鑑於本課文包詩的特殊文體,教學重、難點主要確定為兩個:

  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做到詩文交融。

  在品讀中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3)最後說教學準備:

  準備簡單課件,主要用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處以及拓展延伸處。

  二、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別”

  1、繼續學習第25課《黃鶴樓送別》,透過上節課的學習,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透過上節課反覆讀課文,你讀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什麼情感?能用一個詞語來說說嗎?

  3、課文是怎麼透過描寫兩個好朋友的送別經過來表現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的呢?這節課我們就隨著課文來細細體味。 設計意圖:教學第一個環節就抓住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體現了教學設計從整體入手的理念。

  (二)學習1、2小節,品味“賞景藏情”

  1、“依依惜別”這幾個字我們說起來很容易,可是對於即將分別的好朋友來說卻是那麼沉重,開啟書,自由讀1、2小節,邊讀邊注意體會好朋友即將分別時的心情。

  2、哪個句子寫出了好朋友即將分別時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讀,這個句子中有個字耐人尋味,是“藏”字。

  (1)兩位好朋友藏的是什麼?

  (2)他們是怎麼藏的呢?(借觀賞景色藏惜別之情)

  (3)他們賞的是怎樣的景呢?1、2小節中有一個描繪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來。 *我們要善於一邊讀書一邊想象,透過 “煙霧迷濛、繁花似錦”,你能想象出怎樣的畫面?

  *說得真美,誰來讀讀看?

  *李白把這“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景象合起來稱為“煙花”,這是長江邊三月間特有的景象。[副板書:煙花三月]

  (4)可惜呀,“煙花三月”的景象雖美,兩位好朋友卻無心欣賞。我們再回到“藏”字上面來。現在思考:兩位好朋友為什麼先要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藏起來呢?3、齊讀這句話,感受一下兩人別樣的深情。 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藏”,引導學生先讀到文字的裡面,再讀到文字的背後,同時還輻射出對“煙花三月”的理解,為後面理解古詩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第3小節,品讀“對話敘情”

  1、不忍別,終須別呀!引讀。

  2、如果說兩人剛才還在“賞景藏情”的話,他們現在是在“對話敘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對話裡蘊含著深深的依依別情。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深入到課文的字裡行間,用心品味,然後說說你從哪些句子中讀出了依依別情?你是怎麼感受到的?

  (1)還沒分別就想見面,可見難捨難分。指導讀。

  (2)引用王勃詩句說明人雖分但心相連,說明珍惜友誼,同時含有寬慰之意。

  (3)把友誼比作長江的波特,說明友誼深厚,彼此珍惜。指導讀。

  (4)引讀李白開頭的話,你從這些語句中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什麼?為什麼“敬仰”呢?

  *人品:補充李白另一首寫孟浩然的詩《贈孟浩然》,讀,說大意。

  *詩篇:“譽滿天下”。什麼叫“譽滿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詩,讓我們感受一下他的“譽滿天下”嗎?

  *怎樣敬仰:稱呼“孟夫子”、“您”,當作兄長和老師。

  *指導朗讀:李白前面這兩句話充分表達了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誰來讀?為什麼李白開始要表達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別”的原因)

  4、讀了兩個人臨別前的這番對話,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人物對話對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正是對話描寫的魅力所在!

  5、讓我們來分角色讀一讀這段對話,體會一下兩人是如何透過語言來表達內心情意的。男女分讀。

  設計意圖:人物對話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李白與孟浩然話中的情和意,都是透過學生抓住“依依惜別”的中心情感自讀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時,還滲透了對話描寫的表達方法指導。

  (四)學習4、5小節,體味“吟詩抒情”

  1、兩位好朋友說不完的離別情,道不完的朋友誼。可是,俗話說得好,“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最後孟浩然就要上船遠行了,李白是怎樣做的呢?自由讀第4小節。

  2、讀了這一小節,你又一次感受到兩人之間的依依別情了嗎?特別透過哪些詞語能夠感受到?

  相機結合課文內容理解“佇立”、“凝視”等詞語的內涵。

  3、你能透過朗讀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出來嗎?(配樂)

  4、此情此景,不僅我們被打動了,就連江邊的景物也被打動了。同學們請看——[媒體5:播放動畫]

  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緒萬千!你能展開想象的翅膀,把下面這段話說完整嗎?先自己試試看。

  [媒體6:想象說話]岸邊楊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鷗點點,好像 。雖然白帆已經消失在藍天盡頭,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邊,但是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好像在想。

  再指名說。(第2、第3位同學配樂)

  5、同學們,作者本來是寫李白與孟浩然兩個人物之間的惜別之情,為什麼要寫到楊柳、沙鷗、藍天、春水這樣一段景物呢?

  這種寫法叫“借景抒情”,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種寫作方法。

  6、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第4小節,再來感受一下這種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設計意圖:運用配樂朗讀渲染情感;運用電腦動畫再現情境;運用想象說話體味深情。三個教學環節層次清晰,目的鮮明。同時又滲透了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指導。

  7、引讀第5小節:此時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吟詩抒情] 8、你能吟一吟這首詩嗎?(出示古詩)[媒體7] 指名讀,齊讀。

  9、文中說,這首送別詩是一首名詩,而且是一首怎樣的名詩?什麼叫“膾炙人口”呢?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它應該也像一位兄長和老師,飽含深情地為你描繪一幅幅動人的美麗畫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誠摯的人間真情。你能聯絡前面的所學所悟,說說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嗎?先說給你的同桌聽聽,再指名說。

  (1)“煙花三月”寫出了春天的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詩人佇立江邊,凝視遠方,看著白帆漸漸遠去,一江春水流向天邊的畫面;

  (3)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4)文中第4小節說隨著江風漸漸遠去的是“白帆”,詩裡卻說是“孤帆”,這是為什麼呢?當時的長江是一條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隻,為什麼說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裡,只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我”的眼裡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別好,表面寫“船孤”,實質寫“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詩的眼睛,使我們看到了詩人的內心世界。這種孤獨並不是狹隘消沉的,君不見“滾滾長江天際流”,這是何等的奔放大氣啊!)

  10、品出了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再來讀它,肯定會更有味道。配樂,指名讀,齊讀。

  11、讓我們把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背下來記住吧!自己背,齊背。

  設計意圖:藉助“膾炙人口”一詞,引導學生回味鑑賞,從而使詩、文不再割裂,達到了“詩文交融”的境界。並抓住“孤”字這個詩眼,把整首詩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內涵,品出了檔次!

  (五)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1、(指板書)今天,我們透過對《黃鶴樓送別》一課的學習,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從開始的“賞景藏情—對話敘情—吟詩抒情”這樣一個“送別”的過程,從中層層深入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非同尋常的感情,這就是“依依惜別”之情。不僅如此,我們還從中瞭解了李白創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名詩的由來。

  2、佈置作業:古往今來,很多大詩人創作了著名的送別詩。課後,同學們可以去收集幾首,然後挑選其中的一首,也去查詢一下詩人創作這首詩的由來,下節習作課,我們嘗試把它改寫成像《黃鶴樓送別》這樣的文包詩,特別注意學習文中用人物對話表達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寫作方法,好嗎?

  設計意圖:

  透過總結,使學生對課文內容達到融會貫通的整體把握;課後作業既引導學生指向課後的閱讀積累,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課的教學資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讀促寫、讀寫遷移”。

  三、說設計理念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三個理念:

  1、試圖對“文包詩”這一特殊文體的教法作出大膽嘗試。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特有的文體,對於這一文體的教材該怎麼教,曾經引起過爭議:有人認為“詩重於文”,有人認為“文重於詩”,也有人認為“詩文並重”。本課教學避開如天平秤一般精確稱量詩文孰重孰輕的問題,而是力求做到“詩文交融”,即透過對文的感悟,達到對詩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試圖體現“簡簡單單教語文”的“簡約語文”教學理念。

  主要追求3點:目標簡明,過程簡潔,方法簡便。

  (1)目標簡明

  本課教學抓住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展開教學過程,目標簡明,體現了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的整體性。

  (2)過程簡潔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文中有很多詞、句可以細細欣賞、品味,假如樣樣都抓,容易犯語文教學的“浮腫病”。本課教學力爭內容集中、精要,依據教學目標作大膽取捨,做到“過程簡潔”。

  (3)方法簡便

  本課教學使用的大多是家常傳統手段,一些媒體的使用主要用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處以及拓展延伸處,方法簡單,但追求高效。

  3、試圖體現“使語文教學以‘語文’的方式走在‘語文’的路上”這一理念。

  (1)首先,注重關鍵詞語的解讀

  如巧妙引導學生咀嚼、玩味“藏、煙花三月、佇立、凝視、膾炙人口、孤帆”等詞語,賦予這些詞語以具體、豐富的內涵,使這些詞語不再靜止地“躺”在書上,而是“立”了起來;甚至,立起來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有鮮活的人物和真摯的情感,正所謂“字立而情立”。

  (2)其次,滲透表達方法的指導

  本課教學不僅引導學生探究寫了什麼,還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是怎麼寫的,即進行了對話描寫和借景抒情寫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學寫文包詩,進行讀寫遷移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樣一種語言表達方式的習得,是真正促進語文能力成長的根系,也是把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到位的紐帶與橋樑,使語文教學以“語文”的方式走在“語文”的路上。

  綜觀整堂課的教學,做到了教學設計的“簡約而不簡單”;教學過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學方法的靈活而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