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說課稿>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

語文說課稿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教版語文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第一次抱母親》是小學語文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愛心”這一主題,編排了《永遠的白衣戰士》、《“番茄太陽”》、《第一次抱母親》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別從不同層面探討愛的內涵。其中,本文主要透過“我”與護士、母親的對話以及回憶,表現了母親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勞和無私奉獻,表達了我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語文《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積極的作用”,“語文課程還應透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第一次抱母親》文章內容簡潔,行文明快,於平白如水的字裡行間細膩生動地體現了人世間的濃濃親情,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學習語言的好教材。

  二、語言特色

  這篇課文以情動人,往往讀了幾遍後就能被字裡行間的親情所打動。細細品味,“我”、母親和護士三人的語言中透露的情感樸實而又真摯。

  “我”說的話:

  (1)我趕緊說:“媽,你別動,我來抱你。”

  (2)我說:“我沒想到我媽這麼輕。”

  (3)我說:“我以為我媽有100多斤。”

  (4)我說:“如果你跟我媽生活幾十年,你也會看不準的。”

  (5)我說:“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揹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6)我突發奇想地說:“媽,你把我從小抱到大,我還沒有好好抱過你一回呢。讓我抱你入睡吧。”

  護士說的話:

  (1)護士在後面扶了我一把,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

  (2)護士問:“你以為你媽有多重?”

  (3)護士說:“虧你和你媽生活了幾十年,眼力這麼桊。”

  (4)護士問:“為什麼?”

  (5)護士動情地說:“大媽,你真了不起。”

  (6)護士把舊床單拿走,鋪上新床單,又很小心地把邊邊角角拉平,然後回頭吩咐我:“把大媽放上去吧,輕一點。”

  (7)護士說:“大媽,你就讓他抱一回吧。”

  母親說的話:

  (1)母親說:“我這一生,最重的時候只有89斤。”

  (2)母親笑了笑說:“提那些事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

  (3)母親說:“快把我放下,別讓人笑話。”

  在課上,讓學生透過朗讀體會這其中的情感變化,感受母親對“我”的愛以及這種愛對護士的感染。

  三、說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中年段語文學習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詞,會用“輪流”造句;

  2、掌握課文主要內容,透過具體的語言文字型會母子間的真摯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親的艱辛和偉大;

  3、學完課文後,能體會到自己媽媽的愛與辛勤,根據自己的真情實感給自己的媽媽寫一封信。

  由於學生生活的環境和作者的相距甚遠,所以我把體會文章中母親的艱難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把體會自己媽媽的愛設定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本文我設定兩課時上完,第一課時重點解決第一個教學目標,第二課時重點解決第二、三個教學目標。

  四、說學情

  四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透過語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學習中,他們也學過《雪兒》《永遠的白衣戰士》《“番茄太陽”》這樣的抒情類文章,應該來說對《第一次抱母親》流露出的情感並不難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親所處的生活環境與學生的生活還是有一定距離的,所以在課堂上,要引導孩子透過文字的敘述想象文中母親的艱辛,並能遷移到自己的媽媽身上。

  五、說教學環節

  我設計的教學環節主要是:1、匯入新課,質疑激趣;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3、精讀課文,體會情感;4、回顧總結,昇華情感;5、學寫書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點說一說第3和第5個環節。

  3、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課標》指出,中年段的學生應能夠“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課文的時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我’第一次抱母親的感受如何?”“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引導學生透過課文第3、4自然段尋找相關句子,透過朗讀、抓關鍵詞、想象的方法,藉助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現出的母親的愛和艱難。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嶺”和“重擔”時,我讓學生想象母親在撫育兒女時可能面臨著怎樣的困難,並適時補充詩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幹就溼臥娘身。”“兒病恨不將身替,調理湯藥不離身。”“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讓學生感受此處的“重擔”不僅僅指身體上的壓力,更有心理上的壓力,從而使母親的形象高大起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拉進了。

  理解課文離不開朗讀,在一開始我就配樂範讀課文,接著讓學生自由讀、帶著問題讀,在本課對話比較多的情況下,我還請學生分角色朗讀,將自己的理解透過朗讀充分表現出來,有的句子不需講解,透過朗讀學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學寫書信,拓展延伸

  在課的尾聲,我播放《母親》和《燭光裡的媽媽》影片,伴著音樂,我讓學生以書信的形式寫一寫對自己媽媽的心裡話,並且請自己的媽媽寫一寫回信。也許學這篇課文得到的感動只是來源於作者母子間的深情,那麼寫信讀回信收穫的便是屬於自己的一份親情了。孩子們寫得真摯動人,媽媽們回覆的同樣情真意切,字裡行間都是對自己孩子的愛和無悔。我想,我們的語文課就是如此:工具性與人文性並重,在體會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時,也收穫一些情感的體驗。

  六、說板書設計

  無數次流淚

  13、第一次抱母親

  原因?感受?

  難過

  }沒想到母親是以80多斤的身體承受這麼重的擔子

  愧疚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三冊第9課《青蛙看海》。《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話故事。敘述了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在蒼鷹的指引下,跟著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事。雖然這篇文章文字表面淺顯易懂,但文字中所蘊含的道理(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理想的彼岸)卻是深厚的。這也正是二年級學生理解的一個難點。二年級學生理解水平還很有限,讀了課文學生能夠體會山高,但是與小青蛙爬山難卻聯絡不起來。因此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嘗試跳臺階,感受小青蛙爬山的不易。從真實的體驗中讓學生領悟文中所蘊涵的深刻道理。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總結出青蛙為什麼能看到海的原因,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中我以青蛙心情的變化為主線:蒼鷹的指引讓青蛙看到了目標,可是山是那麼高,青蛙失去了信心,感到非常失望;松鼠的出現和鼓勵卻給青蛙帶來了希望;在松鼠的指引和陪伴下,青蛙透過一步一步的努力,最終實現了看海的願望。

  本課著重要達成的目標是:透過朗讀、表演來體驗青蛙登山看海那麼艱辛,懂得只有不怕困難、努力想辦法去解決並能堅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 說教學流程

  一、板畫體驗,感受山高。

  (板畫:高山)這高山,對於小青蛙來說,確實是高不可攀。體會山高其實也是讓學生看到青蛙登山的艱難。教學中我就抓住“天哪,這麼高的山!”這一句話讓學生反覆朗讀,由此感悟青蛙驚訝、害怕、擔心的心理。讓學生用動作來演示一下“吸了口涼氣”來幫助學生體會青蛙的憂愁與無奈,讓學生真切的瞭解青蛙當時的心情——失望。

  二、實踐體驗,突破難點。

  就在青蛙深感失望的時候,松鼠出現了,在松鼠的鼓勵與陪伴下,青蛙經歷了看到海的辛苦,為了讓學生也能深切的體會到這一點,我從四個方面著手的:

  第一、 生活體驗。 課前先讓學生嘗試跳臺階,感受小青蛙登山的不易。

  第二、 情景體驗。 把課前的體驗帶到課堂中來,讓學生跟著青蛙一起來跳一跳,我們跳78下,如果累了可以休息一會兒。之所以讓他們跳78下,一是讓他們感受跳一下兩下是容易的,但是要跳那麼多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二是因為我們學校教學樓一共有78個樓梯,剛才只不過跳了教學樓的四層樓那麼高,跟直插雲霄的山相比,青蛙還要跳好長時間呢。這樣以表演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深切地體會青蛙為了看海付出的努力。

  第三、 文字型驗。在學生有所感受的基礎上,順理成章地出示課文第11自然段,引導學生讀好這一自然段。理解“一級一級地往上跳”、“累了……渴了……”等詞句的含義。從文字中加深學生的體驗。

  第四、 動畫體驗。 課件欣賞小青蛙和松鼠登山的動畫。將課文內容以動畫的形式顯現於學生面前,生動形象的畫面使他們深深記住課文內容。再次深切的感受小青蛙堅持不懈的登山看海精神。

  三、創設情境,昇華體驗。

  以“小烏龜也想去看海,可它一想到路途中會遇到那麼多困難,有點退縮了。”為題,讓學生用一句話來鼓勵鼓勵小烏龜。透過這樣一個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透過遷移訓練,促使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讓文中所蘊涵的道理在學生心中得到昇華。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二單元共有四篇課文,分別為:《走,我們去植樹》、《燕子》、《沙漠中的綠洲》及《江南春》、《春日偶成》兩首古詩組成,是一組典型的“春景美文”,其中《燕子》為一篇經久不衰的優美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課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燕子活潑可愛的樣子。第二自然段寫燕子在春光爛漫時從南方趕來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寫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寫燕子落在電線上休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行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及“燕子”這一春天使者的喜愛之情。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維度目標和文字特點、學生特徵,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會用“活潑”“偶爾”造句。

  4。透過朗讀,觀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愛和春天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其中第一點和第四點是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確定為初步體會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的和諧美。共安排兩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重點掃除閱讀障礙,讀準讀通,整體感知文字“美”,並學習燕子的外形,瞭解抓住主要特點描寫的習作方法。第二課時也就是本節課,著重指導學生精讀品悟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品味語言的“精美”時感受燕子的可愛和春天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感情。為更好提高教學效果,我安排了一些簡單的教學輔助設施,如:幻燈片、mp3歌曲。

  二、說教法、說學法

  1、情境創設:著名小學語文教學專家李吉林大力提倡情境教學,即是以生動形象的場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把教師的語言和情感,教學內容及課堂氣氛作為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於學生的意識,達到學生主動學習和整體、和諧發展的目的,其特點是形真、情深、意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創設情境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課始《小燕子》歌曲的播放,帶給學生美妙的聽覺享受,孩子們便在不知覺中隨著音樂輕哼、跟唱,他們身心愉悅、主動投入,這便形成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再如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美景時,將品味文字與欣賞圖片相結合,學生興致盎然,在優美的視覺享受下更深、更好地體味了文字的語言,孩子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且學得輕鬆、記得牢固。再如感受“電線杆之間的幾痕細線,多麼像五線譜哇”這一抽象的情景時,藉助於幻燈片的演示,孩子們便較輕鬆地享受到了這一意境美。

  2、自主品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予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讀體會,如學習第二自然段,自由讀一讀,春天帶給你什麼感受?再好好讀一讀,你是從哪兒感受春天的美?等,都力求透過一些粗略、寬鬆問題創設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讀中品味。再如學習燕子的飛行、歇息時,同樣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讓學生自主地感受和體驗,體會文字語言文字的精妙及一動一靜的美

  3、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語文課堂應是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是一個寬鬆而又和諧的課堂,作為引領者的教師和作為學習主人的學生都應積極主動地參與、投入,是謂“教學相長”。在本節課中,師生、生生都很大程度地進行了互動,如教師的多次引導,學生的合作交流:和同桌說一說你感受到的美等,課堂明快、活潑。

  4、拓展延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依據教材走出教材、走向開放的大語文教學觀,在這節課結束部分我設計了兩條開放性的作業:1摘抄描寫春天的詩句,這有助於拓展與文字關聯的知識積累、緊密聯絡了本單元的另外幾篇課文;創作歌詞,這有助於學生運用積累、創新表達,深化體驗。兩種不同的作業設計,留給了學生較大的空間,便於他們自主選擇更適合其個性特徵和個體需求的方案,課內與課外交相互應,在實踐中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說教學程度

  本節課教學程度簡明、樸素,共分為三大塊:

  1、情境匯入:即由複習燕子的外形切入到精讀、

  2、精讀品悟:即指導學生感受春景美和燕子美、著重引導學生多種形式地對文字進行朗讀,可抓住一些重點詞句品味,做到有感情朗誦,嘗試背誦、這其中第二環節是本課的重點、難點和主線,應保證充足的時間、

  3、小結拓展、設計開放的作業,延伸深化、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專家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林海音的《豆腐頌》。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說說這篇課文的教學。一、說教材二、說教法三、說學法四、說教學程式五、說板書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豆腐頌》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審定教材第三冊第五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總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並用心體會作者透過文字所抒發的情感。這個單元的散文都是文情並茂的優美篇章,多數出自名家之手,且都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豆腐頌》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本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形神兼備,文辭清麗樸實,作者把豆腐和中華民族歷史久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結合起來,賦予豆腐豐富的人文內涵,表達了深厚濃郁的民族情感。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和託物言志的特點在這篇課文中尤為突出。因此學習這篇課文,既是對前幾篇散文學習效果的檢測,又是對欣賞散文基本方法的歸納總結。

  (二)教學目標定位

  20xx年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接受優秀文化的薰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學習《豆腐頌》這篇課文,不只是要求學生把握文字中的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體會作者透過這些內容所抒發的情感,真正理解豆腐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並內化為學生的道德修養。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及本文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林海音(2)瞭解豆腐特性及其文化內涵

  2.能力目標

  (1)透過交流並討論自學成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透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3、情感目標

  (1)啟迪學生在與人交往中具備寬厚柔軟的豆腐修養

  (2)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

  (三)教學重點的確立

  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能自主找到散落課文各處的“形”,但對於“神”的把握有難度,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引導學生明確作者透過豆腐所頌揚的精神品質,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四)教學難點的突破

  中職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各類專業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語文教學對於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於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終身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為啟迪學生結合專業特點從文字中獲得關於成人成才的啟示,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在將來的職業活動中必須的道德精神品質及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說教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構的過程”。因此本課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將文字交給學生充分解讀,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為此,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自學法、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法、朗讀探究法,交流討論法、多媒體教學輔助法。

  三、說學法

  在說學法之前,我先說一下學情。

  我的教學物件是一所農村職校中職機電專業高二年級的學生,就本單元而言,學生已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故都的秋》、《富春江上》、《感悟珍珠港》、《廢墟》這四篇散文,已基本掌握散文閱讀的方法,學生一般能說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但鑑賞散文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篇課文不難理解,學生透過自讀能找出課文具體選了哪些內容作為題材,並能夠結合課文一些語句進行賞析,但學生抓表層容易,知本質難,他們所找出的課文選取的題材較零碎,以及這些題材在課文中起何作用學生不能把握。我所教班級不少學生求知慾和表現欲都較強,能發表個人觀點的學生也佔大多數。

  根據本課自讀課文的特性及學生特點,特確立如下學習方法:

  1.自讀法

  設計依據:中職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養成自學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這篇課文是自讀課文,故設計導學卡引導學生自學。

  2.誦讀法

  設計依據:誦讀是鑑賞散文絕不可少的環節,透過誦讀感知內容,品味語言,能更好地體會作者透過頌揚豆腐所抒發的情感。

  3.賞析法(圈劃批註法)

  學生就自己感興趣內容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獨到的理解感悟,為課堂上交流做準備

  4.質疑法

  在學習過程中質疑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

  5.討論法

  設計依據:討論對於提高思辨能力,鍛鍊口頭表達能力有重要作用,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四、說教學程式

  為了讓教法學法充分運用,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確定了教授本課的整體思路:課前結合導學卡進行自學、課上學生交流討論自學成果、教師歸納總結本文形散神不散及託物言志的特點、學生質疑師生互動、拓展延伸談啟示、佈置作業。課時安排為一課時,並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為了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很好地自學,我設計了導學卡引導學生自學。此設計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

  (1)從學生主動建構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透過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網上搜索等方法蒐集作者林海音的相關資訊,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知人論世,為學生能更好理解課文主旨服務。

  (2)大綱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朗讀課文,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和領會,能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注重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就作品中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賞析,說出自己的理解、體驗和感悟。所以導學卡上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內容要點,運用圈劃批註的方法,把自己認為精彩的詞句劃出來,並寫出自己的感受、評價,這也是為課上交流做準備。

  在學生已結合導學卡充分自學的前提下,課堂教學包括“直接匯入”、“交流討論”、“歸納總結”、“質疑互動”、“拓展延伸”五大環節。

  (一)直接匯入(1分鐘)

  由我們學校校訓直接匯入——先成人,後成才。

  設計依據:這樣匯入有助於引發學生思考這篇課文與成人成才之間的聯絡,學生帶著懸念走進課堂,為實現本課的有效教學提供保障。

  (二)師生互動,交流討論自學成果(23分鐘)

  1.首先請學生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在學生概括之後老師用幻燈展示全部的內容要點。

  設計依據:這樣設計讓學生意識到分析課文首先要走進文字,整體感知全文內容。

  2.請學生上講臺交流文字閱讀中感興趣的內容,並談談自己的理解、體驗和感悟。在交流的過程中,如有異議,可當堂討論,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點撥,發動同學討論。

  設計依據:中職語文教學要在實用性教學內容上花大力氣,把學生的表達能力(特別是口語表達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上講臺進行交流,學生在課堂上活動起來,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這種形式鍛鍊了學生當眾發表自己觀點的能力。

  在學生就自己賞析的內容上講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老師也適當地予以評價。

  比如當有同學講到豆腐做法時,肯定製作工藝的一絲不苟、嚴謹

  比如有同學講到豆腐是貧苦老實和勤勞的象徵時,肯定為人要勤勞、認真刻苦

  比如有同學提到麻婆豆腐故事中人與人之間的誠摯的情誼,肯定做生意要有情有義,這樣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得到別人的幫助

  比如有同學提到豆腐吸收眾長,集美味於一身,自成一格,肯定為人也要取長補短,要有自己的個性

  當有同學提到作家子敏的話時,要求學生集體朗讀,肯定為人要寬厚、寬

  (三)學生上講臺交流結束後,老師進行總的點評,並借學生所說內容來揭示這篇散文的主旨。(2分鐘)

  作者寫豆腐頌,不僅頌揚了豆腐的容易搭配、物美價廉、營養均衡、歷史悠久,更重要的是借豆腐頌揚了勤勞、樸實、寬厚的品質。在散文當中,這也是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即託物言志、借物抒情。

  至此,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及託物言志的特點也水到渠成地被揭示出來。

  (四)質疑互動、討論(5分鐘)

  在學生上講臺交流完自學成果以及歸納出出本文的主旨以後,安排質疑環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設計依據:學貴有疑,藉助質疑這個平臺,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學生個體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師生共同交流討論後得到解決,將課堂自主學習推向高潮,也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充分解讀文字,才能發現問題,只有共同解決了問題,才能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快樂和成就感。

  (五)拓展延伸談啟示(8分鐘)

  作為一個準社會人、準職業人,你從這篇課文當中獲得哪些啟示?(請結合課文內容從理論學習、實踐操作、為人處世三方面來談談。)

  比如:要博採眾長,自成一格;要勤勞致富;要愛崗敬業;要誠心待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要有所創新;從底層做起,有一技之長,實現職校生的自我價值等。

  設計依據:職教教學如何讓學生學為所用並與將來的崗位銜接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完成本學科的教學任務,而應更多地結合學生的專業,為學生的專業技能發展而服務。比如麻婆姑嫂生活在社會底層,在受生活打擊後靠自己的勤勞智慧創立了“麻婆豆腐”這一品牌。再如能持之以恆三更就起來磨豆腐的群體身上具有著吃苦耐勞的品質等。林海音眼中的豆腐修養為我們職業學校的學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了很多啟示。

  (六)板書設計

  豆腐頌

  林海音

  特點(表)品質(裡)先成人,後成人

  容易搭配博採眾長一技在手,終身不愁

  營養均衡清正廉潔

  物美價廉勤勞樸實

  歷史悠久寬厚平和

  託物言志

  形散神不散

  板書設計的呈現,是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概念,目標明確,結構完整,主旨清晰。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

  《黃山奇松》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組的第1篇課文。課文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讚歎之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文章的表達方式很有特色,它採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流暢,將黃山奇松的秀美描寫得淋漓盡致,令讀者賞心悅目、心馳神往、浮想聯翩。是一篇加強學生語言情感訓練的美文。

  (新課標中對五六年級學段的閱讀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有一定速度;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體會作者思想情感,初步領悟文章基本表達方法;敢於提出自己看法。)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語言的能力,(這為本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學習基礎。)但受年齡限制,閱歷淺、實踐少,認知水平和能力仍有限,對黃山松樹的姿態缺乏感性認識。

  結合本文特點和5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基礎,依據新課標對本學段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黃山名松的“奇美”。

  3.引導學生領悟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4.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其中,教學重點是:整體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黃山名松的“奇美”。

  難點是:引導學生領悟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採用的教法是話題設定法、指導閱讀法,媒體演示法,拓展遷移法。在使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發現法、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四大板塊展開。分別是:

  板塊1 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1、以“黃山四絕”的圖片引入課文,配以優雅的樂曲。

  2、在出示圖片的同時,我提出導語:對於黃山,大家瞭解多少呢?“黃山四絕”是否有聽說過?黃山四絕聞名於世,而人們對“奇松”卻情有獨鍾,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在作者的帶領下一起來觀賞這些奇特的松樹吧!

  這樣設計將思維由黃山引到黃山四絕再到黃山奇松,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想象。

  板塊2 初讀文字,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出不認識的字詞,藉助工具書理解。掃清文字障礙,同時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檢查學生的生字詞的識記情況,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指導。

  字音易錯的字,如賓、臥。賓容易讀成bing,in和ing不分,臥由於即墨方言土語的特點學生容易將圓口O發成扁口。

  字形易錯的字,如陡、臥。陡容易將雙耳旁寫成雙人旁。臥左邊部分的筆順易寫錯。

  讓學生用鋼筆描紅,然後在練習本上寫一寫、練一練。

  指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聽,幫助糾正出錯字音,瞭解學生讀文情況。

  學生默讀全文,思考:文章主要講了什麼?然後相互交流,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板塊3 細讀探究,體悟情感

  我分為兩部分,分別出示主話題。

  第一部分:

  1、以多媒體出示主話題:“文章中具體寫了哪些松樹?它們都是什麼樣子的?”

  2、學生帶著問題小聲朗讀第二自然段,交流討論。讓學生劃出描寫三種松樹的相關句子。

  3、指名學生回答自己所劃句子,然後問學生“你喜歡哪種松樹?為什麼呢?”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或者動情地朗讀課文當中的句子,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4、使用多媒體展示黃山三松的圖片,讓學生對號入座,指出它們的名稱、特點,儘量複述。讓學生在對號入座這樣的小遊戲中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印象。

  5、讓學生再美美地整體讀一遍這三部分句子,把喜愛之情讀出來。嘗試背誦它們。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部分:

  1、以多媒體出示主話題:“黃山上只有這三種松樹嗎?你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來?”

  有的'學生會從第一自然段中的“處處”看出來,有的學生會從第三自然段的“千姿百態”看出黃山松樹的姿態之多,還有的學生會從標點省略號中看出來還有很多種姿態的松樹作者沒有寫。

  2、讓學生用讚歎的語氣自讀第一和第三自然段。深入感受黃山松樹的奇美。

  板塊4 賞讀積累,拓展延伸

  1、學生試擴充套件第三自然段省略號省略的內容,發揮學生的想象與創造性。

  2、學生自讀課文,體味作者語言,說說作者是怎麼將三松的奇美寫出來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積累這樣的方法,課後查閱資料,瞭解另外“三絕”,試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寫寫其中一絕。字數不限。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讓學生在積累中共鳴,整合中深化。同時,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蘇教版語文二上第九課《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話故事。敘述了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著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事。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生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教學重點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學難點是: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和文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三、說教學方法

  教法與學法相輔相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眼看、耳聽、口讀、腦想、身演一體化的語文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使他們有機會動腦想、動口評、動身演,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新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是閱讀的基礎,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所以,在開課伊始,讓學生先複習生詞及課文第一自然段為新課作鋪墊,使教學內容前後銜接,以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二)、精讀課文,加深感悟(學習2-3自然段)

  在教學第2、3自然段時,我採用簡筆畫、青蛙圖片、多媒體課件相結合的方法,再現課文情境,給學生強烈的真實感,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出青蛙和蒼鷹的對話指導學生在朗讀、評價、感悟中批文入境。體會青蛙登山的艱難和此刻青蛙失望的心情,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三)角色遷移、加深體驗(學習4—10自然段)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為了突出重、難點,我設計了兩步進行教學。

  1、播放青蛙和松鼠對話的動畫片。

  2、角色朗讀。

  先讓學生以同桌為單位練習分角色朗讀,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指名在全班朗讀,透過朗讀、評議和指導,讓學生感受松鼠和青蛙心情的變化,明確它們說話語氣的不同。接著,讓學生帶上頭飾分角色演讀,然後,師生配合分角色演讀。

  (四)拓展延伸、展開相象(學習11、12自然段)

  1、請同學們默讀第11自然段,把青蛙登山辛苦的詞找出來。

  2、齊讀第11自然段,體會青蛙登山的艱難。

  3、齊讀第12自然段、指導讀出高興的語氣。

  4、想象說話:登上了山頂,看到了大海。

  (五)總結全文、昇華感情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7

  一、說教材

  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習作二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圖文結合自畫像的訓練。教材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部分《我的自畫像》的文與圖。小作者抓住特點,為自己畫了一幅畫圖,描述了畫中的自己,還有條有理的寫了自己的身材、長相、表情、性格和愛好。例文語言通順,用詞準確,富有情趣,很適合學生模仿。第二部分點名了本次習作的內容和要求。

  二、說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特點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這次習作要達到以下目標:

  1、對照插圖讀懂例文《我的自畫像》瞭解主要內容,初步感知圖文結合介紹自己的方法。

  2、讀懂習作要求,初步領會介紹人物的基本要領:抓住人物的整體形象,長相、性格、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特點,按一定順序寫並配上自己創作的自畫像。

  3、按習作要求,依照例文的方法,圖文結合抓住主要特點向大家介紹自己。

  三、說教學重難點

  學生寫作能力較低,大都是語言、思維方面的問題,一般表現在語感不強,語病較多,思路落人俗套,思維陷於混亂。因此,本次習作以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重點。難點是抓住外貌特徵,透過神態的描寫反映一個人的性情。寫出個性特徵。

  四、說教學方法

  談話法、例文引導法

  五、教學準備

  1、課本插圖投影片。

  2、例文錄音。

  3、用來畫自畫像的卡紙和小鏡子。

  4、好詞語表。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步作前指導

  1、名片匯入,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我出示了一張名片,指導學生認識名片,知道名片的作用就是向別人介紹自己,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老師透過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熱情。

  2、讀懂例文,學習寫法

  第一步學生自己讀例文,並結合圖說說你對杜小虎的印象。第二步你是從圖或例文的哪些地方產生這樣的印象的?說給小組同學聽聽。第三步請生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發言教師小結:杜小虎同學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長得瘦卻很結實,老是笑眯眯的,性格活潑,喜歡讀書。全文雖然簡練卻緊扣人物特點,頗具生活情趣。同學們不妨仿照例文的寫法想想應該從哪些方面介紹自己。

  3、自畫像,指導寫作

  怎樣仔細觀察自己的外貌呢?學生回報,教師引導,大家說的辦法很好,老師同意這位同學的意見,拿出準備好的小鏡子,仔細觀察自己,每一位同學都動手畫一幅自畫像,這可以讓參觀的老師很快就認識每一個人。怎樣才能畫得像自己呢?學生討論後,總結觀察方法:一個人物的外貌,可以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頭髮——臉——眼睛——鼻子——上身——下身——腳,可以從整體到區域性,也可以從區域性到整體,這樣,人物外貌就清晰、有序。學生口述,說說你觀察到的外貌特徵是什麼。學生對著鏡子觀察自己,然後說一說自己的外貌。引導學生學會抓住自己的外貌特徵,有重點地觀察,有重點地描寫。同學們把自己的眼睛、鼻子、嘴都說了出來,可老師覺得大家好像都差不多,人總有自己的特徵,不可能長相都一樣,不一樣了就有區別了。怎樣找到自己的特徵呢?就是要抓住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與眾不同就是你的特徵。這樣,大家再照照鏡子,看看自己哪兒跟別人不同。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學體系認為,語言能力的培養是和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熔為一爐的。他把觀察作為作文教學的基礎,認為觀察作文能夠使學生產生“鮮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語言”和“創造精神”,這三者是科學的作文教學的“支柱”。在此基礎上學生畫自畫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身高及喜好。有的同學說,老師,我畫畫水平不高,畫的不像怎麼辦?沒關係,可以在畫的旁邊寫一段話,介紹一下自己,讓人讀了如見其人。除了可以描寫自己的五官之外,你覺得還可以寫什麼,讓人一看就瞭解你:原來是這個孩子呀!作文教學要注重發展個性,培養創新能力。“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其重在從學生的生活視野和感性經驗中取題立意、引發真情實感,以求得寫作的個性化和獨特性的導向更為鮮明突出。還可以寫身材、容貌、衣著、神態、表情等。第二學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就隱含著自由表達的意思。有創意不等於胡思亂想,其前提是生活本身的豐富性,以及觀察的多角度。在寫的時候,一定要寫真實的自己,優點可以寫,缺點也可以,寫的內容要能表現出自己的特點。老一輩語文教育家早就說過,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具體地說,“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於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於事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實說;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不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於內心的鬱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作文“最重要的原則”是“有話必說,無話不說,說須心口如一,不能說謊”。因此,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是學習做真人的一種歷練。學生寫《我的自畫像》。你覺得寫哪些內容,能讓別人記住你,最能反映出自己的與眾不同,你喜歡寫哪些內容,就可以寫下來。必須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只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才能實現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減少了對學生寫作的束縛,才能有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不必強調種種規矩,應讓孩子放膽去寫,就像初學走路的嬰幼兒,首先是讓他有邁開步於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氣,這時候什麼走路的規矩和技巧對他來說都毫無用處———因此,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消解寫作的神秘感,讓學生處於一種放鬆的心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我手寫我口”。

  第二步下筆成文

  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

  第三步修改寫作

  同桌兩人交流,修改習作。要求:

  1、找出自己寫的最成功的地方,讀給同桌聽,讓他聽聽這些語句是不是寫出了自己的特點,並認真聽取同桌的意見。

  2、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得不夠合適,讀給同桌聽,兩人共同修改。

  寫作的興趣和自信,作為一種內驅力,還來源於在寫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產生的成就感。努力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並重視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8

  一、說教材

  《生命的壯歌》這篇文章是蘇教版四年級第八冊第五單元 的一篇課文。

  這篇課文有 二個故事《蟻國英雄》和《生命橋》,《蟻國英雄》講的是一群螞蟻團結合作,扭成一團,肝膽俱裂戰勝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橋》講的一群羚羊在狩獵隊的追擊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橋,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懸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場面悲壯,揪人心肺。是頗具匠心的,內涵極其豐富。

  首先這兩個小故事都謳歌了區區弱者在生死的關健時刻所表現出的合作與獻身精神,對學生體驗生命的價值、情操的薰陶無疑是積極奮進的。其次,兩個故事的悲劇的產生都是人為造成的,是人類自己進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兩個故事語言優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著讀者的心靈……。

  因此,本文是老師引導下學生與文字對話、交流體驗、學好語文、感受生活、薰陶情感、體驗生命的極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預期的教學目標是: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朗讀課文,憑藉課文語言材料,讓學生感受到螞蟻、羚羊團結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的偉大的獻身精神。

  3、關注學生體驗交流中新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關愛他人,學習動物的合作和獻身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透過語言文字理解課文。

  2、透過學習感受動物的偉大精神。

  教學難點:感悟動物的偉大,體驗生命的偉大。

  二、說教學方法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慾望,匯入新授。

  在教學前 我透過以下幾個問題:學生一定想知道題目為什麼叫《生命壯歌》?《蟻國英雄》“英雄”做了什麼?“生命橋”是怎樣搭成的?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新授學習開創一個良好的開端。

  2、巧抓互動點,教師“穿針引線”。

  首先,重視指導透過朗讀的理解。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篇難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會而不會言傳。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反覆地朗讀體驗,以讀促思,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讀方式上,我不僅採用了個別朗讀、小組齊讀、全班齊讀等方式,而且還多次採用了師生接讀,合作朗讀。這樣的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朗讀的激情,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牽引。讓學生讀、畫、議、再讀的方式抓關鍵的句子和詞語。當學生說不出來的時候,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導學生去感悟。備課時,為每一個環節,巧設小問題。出示的課件中,透過理解一些典型詞語螞蟻和羚羊的捨身精神。讓學生知道動物它們不能用語言商量,卻能在危機前,在那麼短暫的時間內,做出決定。這表現了動物的什麼精神?這樣的提問,一下子促動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會加深一層。總之,恰到好處的點撥,是開啟學生智慧大門的鑰匙。

  3、巧抓想象點,使學生“情感蔓延”

  一切創造都伴隨著想象。要給“創造未來”的孩子從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想象的功能,是推進創造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我在文中設計了兩處想象訓練:A、透過學了這個感人的故事你想對這些動物說些什麼? 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螞蟻和羚羊的精神?學生一下子就情動才湧,理解到深處,自然就有說不盡的想法。

  4、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本篇課文有兩個故事,我透過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讓學生有實效的理解課文,又能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藉助於第一個學習故事的方法,讓學生總結學法,以此運用這個方法來學習的第二個故事,學生採用了讀、畫、議、再讀等一些方法,親自走進文感悟故事的內涵,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5、多媒體的恰當運用更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學時,我注意製作一些直觀而且對教學發揮實效作用的教學課件,有有聲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動畫課件,有螞蟻被烈火包裹的壯觀畫面,以及有美觀漂亮的幻燈片,這些課件都為學生的學習起到了輔助作用。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

  1、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畫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彙報學習結果。說出自己感動的原因。

  3、教師小結並讓學生總結學習的方法。

  ( 二)利用學法,自讀自悟。

  1)通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自學生詞,讀通語句。

  2、檢查。

  3、指名完整朗讀課文,幫助學生把課文讀通。

  2)精讀課文,讀出感受。

  1、學生自讀,教師隨機瞭解學生學習情況。

  (注:教師的隨機瞭解既是與學生合作交流,又是幫助輔導,更是獲取學生學習的資訊,以便更好地駕馭課堂。)

  2、彙報交流。(順學生思路進行教學)

  (三)由此及彼,昇華認識。

  這個故事讀完了,但想到了些什麼呢?你想對它們說些什麼?

  總之,想透過一些有效的手段結合學生的實際以此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受益匪淺。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9

  一、說教材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二單元共有四篇課文,分別為:《走,我們去植樹》、《燕子》、《沙漠中的綠洲》及《江南春》、《春日偶成》兩首古詩組成,是一組典型的“春景美文”,其中《燕子》為一篇經久不衰的優美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課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燕子活潑可愛的樣子。第二自然段寫燕子在春光爛漫時從南方趕來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寫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寫燕子落在電線上休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行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及“燕子”這一春天使者的喜愛之情。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維度目標和文字特點、學生特徵,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會用“活潑”“偶爾”造句。

  4。透過朗讀,觀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愛和春天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其中第一點和第四點是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確定為初步體會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的和諧美。共安排兩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重點掃除閱讀障礙,讀準讀通,整體感知文字“美”,並學習燕子的外形,瞭解抓住主要特點描寫的習作方法。第二課時也就是本節課,著重指導學生精讀品悟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品味語言的“精美”時感受燕子的可愛和春天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感情。為更好提高教學效果,我安排了一些簡單的教學輔助設施,如:幻燈片、mp3歌曲。

  二、說教法、說學法

  1、情境創設:著名小學語文教學專家李吉林大力提倡情境教學,即是以生動形象的場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把教師的語言和情感,教學內容及課堂氣氛作為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於學生的意識,達到學生主動學習和整體、和諧發展的目的,其特點是形真、情深、意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創設情境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課始《小燕子》歌曲的播放,帶給學生美妙的聽覺享受,孩子們便在不知覺中隨著音樂輕哼、跟唱,他們身心愉悅、主動投入,這便形成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再如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美景時,將品味文字與欣賞圖片相結合,學生興致盎然,在優美的視覺享受下更深、更好地體味了文字的語言,孩子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且學得輕鬆、記得牢固。再如感受“電線杆之間的幾痕細線,多麼像五線譜哇”這一抽象的情景時,藉助於幻燈片的演示,孩子們便較輕鬆地享受到了這一意境美。

  2、自主品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予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讀體會,如學習第二自然段,自由讀一讀,春天帶給你什麼感受?再好好讀一讀,你是從哪兒感受春天的美?等,都力求透過一些粗略、寬鬆問題創設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讀中品味。再如學習燕子的飛行、歇息時,同樣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讓學生自主地感受和體驗,體會文字語言文字的精妙及一動一靜的美

  3、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語文課堂應是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是一個寬鬆而又和諧的課堂,作為引領者的教師和作為學習主人的學生都應積極主動地參與、投入,是謂“教學相長”。在本節課中,師生、生生都很大程度地進行了互動,如教師的多次引導,學生的合作交流:和同桌說一說你感受到的美等,課堂明快、活潑。

  4、拓展延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依據教材走出教材、走向開放的大語文教學觀,在這節課結束部分我設計了兩條開放性的作業:1摘抄描寫春天的詩句,這有助於拓展與文字關聯的知識積累、緊密聯絡了本單元的另外幾篇課文;創作歌詞,這有助於學生運用積累、創新表達,深化體驗。兩種不同的作業設計,留給了學生較大的空間,便於他們自主選擇更適合其個性特徵和個體需求的方案,課內與課外交相互應,在實踐中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說教學程度

  本節課教學程度簡明、樸素,共分為三大塊:

  1、情境匯入:即由複習燕子的外形切入到精讀、

  2、精讀品悟:即指導學生感受春景美和燕子美、著重引導學生多種形式地對文字進行朗讀,可抓住一些重點詞句品味,做到有感情朗誦,嘗試背誦、這其中第二環節是本課的重點、難點和主線,應保證充足的時間、

  3、小結拓展、設計開放的作業,延伸深化、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10

  教材分析:

  《拉薩的天空》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五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寫景美文。本文語言優美,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現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展現了布達拉宮的雄偉與壯麗聖潔。

  教學目標定位:

  學生對於“拉薩”是陌生的,學生的學習關注程度值得期待,在課前佈置學生瀏覽、蒐集有關西藏的資料是很有必要的。透過交流相關資訊,他們會了解到拉薩位於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拉薩因日照時間長而成為日光城;他們會知道拉薩的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始建,是舉行佛事慶典的場所,是拉薩、乃至整個西藏的象徵。

  本課總課時安排為2課時,我主要就第二課時談談我的一些想法。我預設了以下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分析

  知識和能力目標:在圖片及相關材料的幫助下,幫助學生對拉薩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認識。

  過程和方法目標:學生用自讀的方式、議讀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體精讀、賞讀中積累語彙,獲得言語美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體驗與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評價。

  教學策略分析:

  第一部分 揭題明題。

  揭示課題後讀題後複習重點的詞語,透過句子“那裡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感知拉薩天空的特點“湛藍透亮”,

  第二部分 學生充分朗讀,整體感知全文

  《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寫到: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以利於他們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所以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是朗朗的書聲。作為寫景美文,只有讓學生以聲如文、讀中賞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讀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因此,這一階段,要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畫出描寫天空“藍”的句子,再與同桌交流感受。

  第三部分 品讀課文,各抒己見。

  在品讀課文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放棄逐句教學,每點必扣的方式,用一個問題引導全篇精讀:“這篇課文你最喜歡哪些詞句?談談感受。”

  這篇課文中,這幾個句子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需要學生老師共同探討。

  1、在拉薩,人們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

  這句是一句誇張句,可聯絡詩句“手可摘星辰”來理解。為什麼說聲音可以碰到藍天,手可以摸到藍天。

  2、有貼著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淨;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

  透過“白雲”和“天空”、“草地”和“天空”對比重點理解“純淨”、“明潔”的意思

  3、拉薩的天空藍得讓人神往,它把你的視線緊緊吸引,讓你久久不忍移開。

  抓住“緊緊吸引、久久不忍移開”進一步感受天空藍得讓人神往。

  拉薩對學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繪拉薩天空的詞語又是雋永深刻的。如何讓學生建立起感性認識,理解課文語言中的意蘊和情感是本課的難點。 在這個階段,根據學生的需要,適當欣賞一組圖片,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描繪的意境;(圖片欣賞)透過朗讀和交流,能使在讀中解疑,又在讀中獲得言語美感。這種美感包含在言語所指的內容上,即拉薩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還表現為課文遣詞造句上質樸的美,“那裡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在節奏上還有整齊對仗的美,“有貼著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淨”;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明潔”。在手法上又用“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這湛藍的天空就是聖地的窗簾”勾勒出簡潔的美。

  學生在反覆吟讀,解疑中,藉助形象發揮想象,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學生口唸心誦,感受清新優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圖景,體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讀,期待學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課文的語言,也悅納這種語言,課文語言蘊涵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相通、共鳴。

  第四部分 誦讀回味,拓展延伸

  拉薩的天空很美,為進一步感受拉薩的美,課後讓學生去收集一些關於拉薩的圖片和文章,讓這美麗、神聖的拉薩永駐學生心中!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11

  《鄉下孩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第4課,這首詩歌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境,反映了他們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作者以鄉下孩子從幼年到漸漸長大的時間推移為“經”,以鄉下孩子從媽媽懷裡,爸爸背上到廣闊田野的空間轉移為“緯”,交織成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鮮活畫面,同時融進作者嚮往之意,讚賞之情。

  全詩語言洗練而有童趣,所創造的意境清新活潑,我所執教的物件是城市孩子,大多學生對鄉下生活了解不多,但他們思維活躍,善於發表個人觀點,敢於創新、想象豐富。因此,在熟讀成誦、積累語言的基礎上,側重學生感悟、體驗,開拓視野,發展想象力是我教學的重中之重。 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我教學理念的靈魂。其次,轉變教師角色,和學生平等對話,相信學生,給學生自主權,在合作中學習,是我教學的策略。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話題有豐富的想象,有表達的自信心,培養創新能力,是我教學的又一理念。 語文課標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式學習之外,學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課標還要求“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因此,我的教學流程設計是這樣的:

  《鄉下孩子》一課,反映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那麼,如何使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同時,又感悟到這一點,既而轉化為對農村,對大自然的熱愛呢?在教學流程中,我採用了“情感體驗”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作為鄉下孩子的客人去體驗、去感悟鄉下生活,進一步想象,鄉下孩子還會幹些什麼?同時,運用直觀、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透過聲情並茂的動畫素材,再現農村生活,使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所以,教學的主線是“以說為入、以讀為主、以悟為神”。

  一、 情境導課,激發興趣。

  在導課的環節中,我先出示了一幅農村生活畫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上都畫了哪些景物?你知道這是什麼地方?[透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飛舞的蝴蝶,遊動的小魚和漂亮的白鵝,可愛的花狗,美麗的公雞,饞嘴的貓咪,,憨厚的胖豬,清澈見底的溪水,盛開的野花等景物,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鄉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我接著問:誰會在這裡生活呢?當學生說道鄉下孩子時,我又巧設過渡:“今天,就有一位熱情好客的鄉下姑娘邀請我們到她的家鄉去做客,她的名字叫‘大眼睛妞妞’。她悄悄地告訴老師,她生活得特別快樂,所以專門做了一首詩歌送給大家,你們想知道嗎?”這種導課方式,不僅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而且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

  二、層層遞進,引導初讀

  1、一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二讀課文,看看這首詩歌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3、三讀課文,劃出小節。想想每小節都寫了鄉下孩子什麼有趣的事?

  [透過三次不同要求的讀,使學生對詩歌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逐步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三、 創設意境,讀中感悟

  在學生對詩歌內容有大致瞭解的基礎上,我請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小節,用自己最喜歡的學習方式自由結合成小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學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權,尋找自己興趣相投,關係親密的小夥伴,就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小組內大膽質疑,積極發言,展示自己,在合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產生新問題。這時,我就作為小組的成員,深入到各小組,與他們共同探討,共同學習。一方面,可以瞭解他們的學習主題,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點撥。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學生遇到的困難,以便在小組彙報時,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彙報第一小節時,有一位同學提出為什麼說他是“歡唱的黃鸝”“盛開的野菊”?我讓學生說一說,小時候躺在媽媽懷裡會覺得怎麼樣?爬在爸爸背上會幹些什麼?由此喚起學生得到父母愛撫時那種溫暖幸福的情感體驗,回憶起當時歡樂愉快的心情,體會到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下就像“歡唱的黃鸝”,父母看到天真活潑的孩子就像“盛開的野菊” 。

  [讓學生明白這一小節作者用了兩個比喻。把鄉下孩子小時候在媽媽懷裡“撒嬌”、“淘氣”,在爸爸背上“頑皮”“任性”的特點表現了出來。學生體會後,心靈碰撞、真情感悟,深情地讀出那份父母愛孩子,孩子愛父母的愉悅之情。]

  又如:學生朗讀第二小節後,我覺得他們讀得不到位,就出示課件,讓學生邊讀邊觀察畫面,引導學生進入鄉下孩子的生活情境去想象:鄉下孩子是怎麼捉蝴蝶,會編個什麼樣的故事?(美麗的童話故事)他選用什麼樣的草葉,會吹出什麼動聽的曲子?體驗鄉下孩子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嬉戲時的活潑愉快,學生進入情境後,指導學生用輕鬆、愉快的語氣朗讀和背誦這一小節。

  小組彙報完後我用第一人稱的語言描述,導讀各個小節,配以優美的音樂,把學生帶到鄉下孩子童年的意境,讓學生透過閱讀,體會鄉下孩子天真可愛、聰明伶俐、勤勞能幹的性格特點,同時,感受鄉下孩子在如此環境中是幸福快樂的。激起學生熱愛農村,熱愛大自然,嚮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

  四、啟發想象,遷移練習。

  對課文進行朗讀、背誦後,我對學生說,假如你到了妞妞的家鄉,你會幹些什麼?你能像妞妞一樣也編個詩歌嗎?低年級的學生生活經歷較淺,讓他們言之無境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首先根據學生實際創設情境,出示了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的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有一定的物質依託,圖上有小狗、公雞、小貓、小魚、小豬、鵝等學生喜愛的動物,學生們見了個個神采飛揚,見物慾言。紛紛舉手發言:“拾一把稻穗,樂壞了驕傲的公雞。”“割一籃青草,饞得小羊咩咩叫。”“捉幾條小蟲,撐圓了公雞的肚皮。”“撿幾根肉骨頭,樂得小狗直搖尾巴。”這樣,“一石擊起千層浪”,孩子們爭先恐後,思維活躍,不僅能夠準確地運用課文上的句式,而且還能夠聯絡實際,說出生活中喜愛的小動物、吃的食物及相關的一些事情。這時,我又引導學生:你們都是城市孩子,能把自己的城市生活再現成詩歌,說給“大眼睛妞妞”聽嗎?學生憑藉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大膽地去想象,去創新,在嘗試中體現我能行的快樂,做出了一句句,一首首天真、稚嫩、充滿童趣的小詩。比如:“曾是媽媽懷裡/可愛的小豬。曾是爸爸背上/頑皮的猴子。彈一首歌曲/能喚起美好的回憶,打一次籃球/鍛鍊鍛鍊自己的身體。”雖然不夠完美,但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是難能可貴了。[遷移練習,把課堂還給學生,密切聯絡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讓學生憑藉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拓展,去創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人。]

  透過《鄉下孩子》的教學,以創設情境、趣味閱讀、感悟運用為理念,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同時,讓我更深地體會到教師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學生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12

  一、教材解讀

  《槐鄉五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21課。這是一篇清雅雋永的美文,它用詩意的文字,把讀者帶入一個童話般的情境。作者的生動描繪,展示了槐花的形美香醉,還原了槐鄉孩子的質樸純真,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精靈一般純真快樂的槐鄉孩子的喜愛。文章行雲流水,意境豐富,寫花又寫人,花有花的美,人有人的情,花與人交融在一起,使“花美迷人”、“花香醉人”、“童趣動人”的美妙畫卷徐徐展現在讀者眼前。文章對稱句式的錯落有致、長短句之間的銜接呼應、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的得當運用以及描寫與抒情的有機糅合,使文章呈現出濃濃的意境美,形式的豐富美,語言文字的畫面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基於本班學生的已有基礎,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能寫出和"白茫茫"構詞方式相同的詞語。

  3、藉助具體的語言材料,體味五月槐鄉的花美、香醉和童趣,能寫恰當的、簡單的批註。

  三、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學,應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教材及教學物件的特點,在教學中採用瞭如下教學方式和手段:

  1、情境創設,將語言文字立體化

  真實、鮮活、具有畫面感的情境能豐富兒童的感知,啟用兒童的思維、情感、表達。老師利用富有感染力的優美的語言,藉助精美的課件,把學生帶入語言文字營造的情境中,這個有利於學生入境的“場”,能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填補課文中的“留白”,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2、品讀批註,激發自我閱讀體驗

  精讀課文以各種形式的讀為抓手,讓學生在形式豐富的朗讀之餘,繼續練習寫簡單的批註,豐富認知、加深感悟、習得方法、獲得提升。

  四、教學過程:

  整篇課文的教學,恰似帶著學生去品一場色香味的盛宴。以一個大問題“走進五月的槐鄉,你感受到了什麼?”匯入,並以此作為一條主線,貫穿整篇課文的教學:

  一、品“色”——多種形式地讀,充分咀嚼文字,讀懂要明白的,讀好要感受的,讀美要表現的,讀出文字的魅力色彩。

  “槐花的美”:活力美、顏色美、形態美、價值美

  引導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讀,圈畫關鍵詞,寫簡單恰當的批註,來關注第一小節中表現出的槐花的美和第二小節中槐花美食的誘人。透過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槐花蓬勃旺盛,漫山遍野,冰清玉潔,形態可愛,而且還能作為美食讓人們享用,帶領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來欣賞槐花的美。

  “槐花的香”:疊詞的使用、近義詞意思的遞進、誇張的手法

  聞香識槐花,讀文品花香——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感知、想象、體味槐花的香氣不同於別的花,它熱烈、豐滿。它吸引你,陶醉你。若是槐花失了香氣,就好比畫上少了濃墨重彩的幾筆,失了顏色,也讓人減了興致趣味。槐花的香,是五月的槐鄉遞給人們的熱情的邀請函。

  二、品“香”——創設營造情境,師生本三者對話,讓課堂洋溢別樣的沁人心脾

  情境的營造主要用在讓學生體會“花美迷人”和“童趣動人”這兩個板塊的教學中。

  悠揚的絲竹和遠近景不同角度的槐花美景,帶學生踏上槐鄉的土地,去感受那漫山遍野的槐花所帶來的童話一般的意境。學生從文字中來,到情境中去,然後再回到文字中,這一來一回中,讓學生充分地、細緻地感知槐花的美,鮮活了感受,豐富了認知,加深了感觸,昇華了領悟。都是一般大的孩子,都純真、活潑、熱情、善良,不用多說,放聲朗讀,同桌對讀,和老師配合讀那麼幾個回合,學生自能體會槐鄉孩童之樂。在教學這部分時,老師設計問題:“在他們身上有沒有看到你自己的影子?你還會怎樣快活地享受槐鄉生活?”讓學生透過想象合作表演,來抒發心中的感悟,不呆板、不單調,天真的童趣躍然眼前。

  三、品“味”——不失本真,語文課上洋溢濃濃語文味,將聽說讀寫,遷移拓展落在實處

  1、借我一雙慧眼吧——領悟對稱句、疊詞的妙處

  文章的一大特色是對稱句式的使用,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別緻的寫法,豐富了意境,給學生美的感受。透過同桌輪讀,男女生對讀等方式,讓學生髮現和體會對稱句的趣味和妙處。

  2、最妙是錦上添花——感受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的得當

  文中描寫槐花形態和香氣時運用了非常精當的比喻和誇張,採用導讀、對讀、配樂讀等形式,使學生感受到恰當的修辭手法可以起到奪人眼球、錦上添花的效果。讓學生髮揮想象,也學著說一說槐花的其他形態,也用誇張的說法來讚一讚槐花香,帶他們自然地親近語文,感知語文,愛上語文。

  3、再多一份精彩——適當地進行拓展和遷移

  課文上完後,可以設計“我是槐鄉小導遊”或“槐鄉邀請你”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回顧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整理思路,寫一寫:槐鄉最吸引人的是什麼?為什麼?可以設計“槐鄉美食節標語”、可以創作一首關於槐花的詩,還可以進行想象作文:我真的來到了槐鄉……用有效的遷移和拓展將課文所要表現的美好意蘊上升到新的價值層面。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13

  《黃河的主人》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含義深刻、震撼人心的優美散文。課文描寫了波浪洶湧的黃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駕馭黃河的風采,讚揚了艄公憑著勇敢、智慧、鎮靜、機敏,戰勝驚濤駭浪的黃河精神。

  文章沒有直接描寫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濃墨重彩寫黃河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險惡氣勢,極力渲染黃河氣勢之大,筏子險情重重,乘客從容淡定,為下文描寫黃河主人的品格做了鋪墊。艄公的沉著穩健,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靈,震撼了讀者的心靈,讓人感到人類的偉大。

  一、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課文中心的重點句:“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這句話

  二、教學難點

  讓學生明白只要勇敢、智慧、沉著、機敏就能戰勝艱難險阻的道理

  三、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感悟黃河的險惡,感知羊皮筏子在洶湧的激流裡鼓浪前進的景象,感受駕馭羊皮筏子的艄公的勇敢、智慧、鎮靜、機敏;能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學會網上檢視資料。

  2、情感和態度目標:

  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讓學生領悟只要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就能戰勝艱難險阻的道理;

  四、教學準備

  關於黃河、艄公、羊皮筏子的圖片、文字資料及黃河、艄公駕駛著筏子漂流在黃河上的影片

  五、設計理念:

  1、力求體現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網路閱讀教學,計算機成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工具,走向了人機對話的形式。課堂上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上網檢視有關資料,感受黃河,認識筏子,認識艄公,使學生從網路中獲取知識,鍛鍊能力。學生走進了網路,網路與學生的心靈在課堂上呼應起來,使得課堂網路變成學生的精神家園。

  2、力求體現“球形教學特色”。本文的“球心”是體會艄公為什麼能成為“黃河的主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大膽取捨文字,緊緊扣住文中的中心句,透過情境展示、拓展閱讀、自悟討論、情感朗讀等方法,使學生從黃河的磅礴氣勢,羊皮筏子的小而輕,乘客的談笑風生等方面來理解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鎮靜的風采。

  六、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把她分為四大板塊

  (一)多管齊下,感受黃河的壯美

  首先讓學生在初學課文的基礎上,講出自己心中黃河的印象。(板書黃河)

  接著引導學生點選黃河的影片,一邊欣賞,一邊引導學生用文中的詞句讚美眼前的黃河

  緊接著學習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心中的黃河,指導學生讀出黃河的氣勢,讀出黃河的壯觀

  (簡評:這一個環節設計環環相扣,水到渠成,很自然地由文字走進網路,再由網路走進文字,達到文字和網路的有機結合,同時學生也被充實而又充滿情趣的學習活動深深吸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賞讀結合,體驗筏子的驚險

  這個環節分三步進行:

  1、認識筏子。引導學生點選筏子的圖片,一邊看筏子,一邊說筏子,從而認識水上這一交通工具。

  2、文字感受筏子。學習2-5小節,要求學生邊讀邊畫出作者看到筏子後感受的句子,體會作者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這其中抓住重點句“”和一個小小的“啊”字進行品讀,感受作者的那份擔心、驚訝,體會筏子在黃河上的那份驚險。

  3、欣賞筏子。讓學生欣賞艄公駕著筏子漂流在黃河上的影片,親眼目睹筏子在黃河上的驚險。

  (這一個環節由直觀圖片到抽象的文字,再到直觀的影像讓學生對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漂流的那份驚險有了更深的認識,為下文感悟人物品質做了反襯與鋪墊。))

  (三)自讀自悟,內化艄公的形象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

  首先要求學生描述自己心中艄公的樣子,之後出示圖片再認識艄公,原來梢公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飽經風霜的老人呀,這樣一位普通的艄公又怎麼能成為黃河的主人的呢?板書:主人

  自然的引導學生找出並出示文中最為關鍵的中心句: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這一句話,深入到文字,自讀自悟,互論互品,用自己的話談談梢公的勇敢,智慧,鎮靜,機敏分別表現在哪裡?讀相關的句子,適當地點撥、評價,讓學生讀中有思,有感,有悟,之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再一次走進艄公,深入艄公的內心世界,去發現艄公能戰勝黃河的其它原因。

  (評價這個環節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來感悟人物品質,與文字對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意圖,同時,以“先收後放”的教學形式,鼓勵學生潛心會文,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讓學生在交流中將自己的認識不斷完善。)

  (四)延伸拓展,昇華艄公的精神

  1、學生從外到內認識了艄公,認識了這樣一位看似普通卻不普通的人物,內心定有千言萬語,指導學生點選梢公的影片,讓學生再一次面對滾滾的黃河,面對滾滾黃河上的艄公,讓學生盡情吐露自己的心聲,表達出想要對艄公說的話。

  2、再透過教者的總結加以昇華:黃河是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她哺育了中華民族,養育了無數個像梢公一樣的中華兒女,生活在黃河邊的兒女們,在黃河母親的孕育下,變得勇敢,智慧,鎮靜,機敏,終於成了這黃河的主人。

  3、最後,引導學生認識其他的挑戰生活的主人,要求學生上網收集有關他們的資料。

  (這一個環節讓學生再一次走進網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心中所想,激發了他們表現的慾望。課後要求學生上網查閱資料,也培養了他們課後動手操作的能力,進一步讓他們感受到網路世界的無窮奧秘。)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14

  我今天說的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的一篇課文——《白鷺》的第二課時教學。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生動地描寫了白鷺顏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覓食、棲息、飛行時的韻味,給人以美的享受,表達了作者對白鷺的喜愛。全文條理清楚,主要寫了白鷺的外形和活動之美,語言流暢而傳神,營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濃郁綿遠的意韻。因此教學本文除了帶領學生學會生字詞並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從而感受白鷺的美,感受文章描繪的意境的美。

  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我將在課前製作好課件,用形象直觀的動畫演示以及優美的音樂薰染,幫助學生感受白鷺的美,使他們如見其形,如臨其境。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白鷺還是一首韻味無窮的詩,在學習6——9小節時,先讓學生輕聲讀六至九小節,想一想:在你的眼前出現了哪幾幅白鷺的畫面?學生很快就會進入釣魚圖、瞭望圖、低飛圖所勾勒出的優美的意境。

  在欣賞釣魚圖時,先讓學生自由讀讀這一節,找出最喜歡的句子,讓他們在品讀中體會擬人句表達出的喜愛之情以及比喻句的韻味十足,詩趣橫生。再透過多媒體演示,讓白鷺在田間垂釣的畫面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使他們得到美的薰陶。

  在欣賞瞭望圖時,重點引導學生想象:白鷺真的是在瞭望嗎?它可能在幹什麼?提示學生透過早晨 、孤獨 、悠然 等詞想象出白鷺也許在等待早出的同伴、欣賞清晨的美景就這樣,學生在多元解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望圖的回味無窮。

  如果說釣魚圖讓學生感到詩趣橫生,瞭望圖使學生回味無窮,那麼低飛圖則給學生帶來無窮樂趣。欣賞低飛圖時,重點引導學生從樂字中體會白鷺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帶來無窮樂趣,並讓學生動起來,邊讀邊用雙手輕輕地做出飛行的動作,此時,整個教室出現了一幅白鷺群飛的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那無窮的樂趣。

  白鷺不僅是一首精巧的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而且是一幅畫,一幅活的畫。然而。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不足——白鷺不會唱歌,作者是怎麼看的呢?透過引導學生朗讀第9節,體會白鷺就像一首優美的歌,同樣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然後出示艾青的一首詩:像雲一樣柔軟/像風一樣輕/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寧靜/不是天上的仙女/卻是人間的女神/比夢更美/比幻想更動人。讓同學們讀一讀,說體會,再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題目是《芭蕾舞演員》。美的事物都是相通的。芭蕾舞演員也好,白鷺也罷,都是美的精靈。提問:你們願意拿起筆,寫幾句話來讚美白鷺嗎?可以仿照艾青的詩句。然後交流自己創作的詩,最後師生一起配樂朗讀根據課文創作的小詩:

蘇教版語文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一)學情分析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我要相信學生,依賴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他們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他們主動學習,自主探索,自我建構,最終實現自我發展。

  (二)文字解讀

  1、 文字解讀

  《月光啟蒙》是蘇教版語文教材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語言淳樸優美、感情真摯的散文。作者孫友田深情地回憶了自己的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親唱民謠、童謠和講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

  課文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課文插圖也非常優美,與課文相得益彰,這些將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學習興趣。

  《月光啟蒙》與《愛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園子》等組成了一單元,並構成了“親情無限”這一個共同的主題。這一單元的課文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它將潤澤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材的實際情況,同時考慮課標對本年段的要求,特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A、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B、學會本課生字,聯絡上下文理解“長”、“芳香”等詞語的意思。

  C、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作者從母親那裡受到的啟蒙教育,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

  3、教學重難點:

  A、透過閱讀,感知課文語言,感知母親形象,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之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B、領會“月光啟蒙”的真正內涵,感悟課文內在的意蘊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完成對話過程呢?我用幾個關鍵詞來解答,分別是“質疑”“研讀”“積累”和“遷移”。

  1、質疑 有道是“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愛因斯坦也說過:“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切探索都要從疑問開始。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就為學生揚起了思維的風帆,探索之旅由此啟航,創造就在前方。

  2、研讀 閱讀教學離不開讀。除了朗讀、默讀、有感情地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引導他們入情入境,潛心會文,自主研讀,讓他們徜徉於字裡行間,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在潛心研讀中,感知語言的優美,感知母親對“我”疼愛;同時,在潛心研讀中收穫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獨特發現,實現個性化閱讀。

  3、積累 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累是語文學習的法寶。課標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要豐富語言積累。”本課語言生動優美、情感豐富感人,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好材料,因此積累必不可少。

  4、遷移 閱讀教學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閱讀,其終極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自由地、順暢地、準確地進行表達。葉聖陶先生說過:“課文不過是個例子。”課文不僅是閱讀的例子,也是習作的範例。因此,在這一課中學結束後,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母親或對課文的留白處進行續寫我覺得非常有必要。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我打算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指導識字、寫字,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第二課時,引導學生自主研讀,對話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我安排了“啟、承、轉、合”四個板塊。

  啟:通讀全文,引發質疑

  提出問題是思考的開始。課初,我引導學生通讀全文,然後引導進行質疑,這是為了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同時,抓住核心問題,找到對話文字的切入點。這一環節中,學生自主質疑可能會產生非常多不同的問題,比如:課文寫了母親的哪些事情?母親是個怎樣的人?等等,這時教師就不僅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因此,我將幫助學生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比較,挑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即:母親是如何給我啟蒙的?與此同時,要向學生傳達質疑的方法,即要抓住重點段或中心句,從內容上質疑,從中心上質疑,從寫法上質疑。完成了質疑過程,也就找到了對話文字的抓手,進入下一個環節。

  承:潛心研讀,對話文字

  這是教學的重點。

  1、潛心會文

  讓學生靜下心來帶著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圈劃有關詞句,反覆品味,走進作者描繪的情景之中,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寫下自己的個性化解讀或感受,然後進行集體交流。

  2、交流收穫

  交流內容預設如下:母親是如何為我啟蒙的?

  A、品味歌謠、童謠 ——母親用歌謠、童謠等為我啟蒙

  1、母親給我唱了許多歌謠、童謠,課文中寫了多首,找出來讀一讀,可以把你最喜歡的那幾首多讀幾遍,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B、感悟月光、母親——母親在月光下用愛為我啟蒙

  “童年的夏夜”“籬笆小院”“柔和的月色”“灑滿”等可以感受月色下的寧靜與安詳;

  “母親摟著我、唱起”等讓我們體會到那份幸福與美妙。

  “母親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芳香的音韻”。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味,感受母親歌聲的優美,使人陶醉,也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記憶裡,滋潤著“我”的心田。同時理解“芳香的音韻”的含義。

  “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長”從“生長”引申而來,有“產生”的意思。引導學生理解是家鄉的親人擁有的聰明才智影響著我,所以,“我”從小就在心裡蘊含著對故鄉、對民間藝術的愛,而這種愛讓“我”“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得到“啟蒙”。

  課文的最後一段,點出了母親是“我的啟蒙老師”等等,啟發學生思考,這部分內容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怎樣理解課題“月光啟蒙”?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懂,更要把自己的體會、感受說出來。

  C、藉助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字

  為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我進行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多媒體課件在這堂課的教學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將學生與文字建立了必要的聯絡,使得學生更容易走近文字。歌謠要給學生切身的體會,要做到還真不容易。透過音訊的播放就能非常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那種“如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的聲音流淌出來,母親的嗓音就彷彿迴盪在我們的耳邊,學生的感受才能真切,朗讀才能入情入境。除此之外,圖片的呈現也讓學生走進了那籬笆小院,而那“母親在如水的月色裡,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畫面對學生來說頗為抽象,看了圖之後,便會在腦海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形象。

  3、感情朗讀

  在學生暢談對文字的理解之後,我採用多種朗讀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作者“情動而辭發”我們“披文以入境、入情”,透過感情朗讀感知語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在感情朗讀中釋放自己的情感,達到情感共鳴、物我交融。

  轉:精彩賞讀,豐富積累

  語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得其意,更要得其言。透過引導學生賞讀精彩句段,體會作者寫法的精妙,進而積累語言,形成內化,教學才具有實效性。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在反覆誦讀中可以感受語言美、形象美、意蘊美、韻律美,在賞讀的同時,指導學生有選擇的背誦,豐富其語言積累。

  合:傾訴表達,讀寫結合

  葉聖陶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讀得多,讀得透,自然能促進寫;寫得多,寫得妙,自然能促進讀。讀與寫的互相滲透,應該成為我們語文課堂教學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教材中不少課文因表達的需要沒有寫完整,這留給我們非常大的想象空間,在處理教材時,就可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之上,有根據的進行補白。這節課教學中,學生在全面學習課文後,想象多年以後,面對年老的母親,我趴在她的膝前,會說些什麼呢?把最想對母親說的話寫下來。這不僅是學生情感在課堂中得到昇華並宣洩出來,也是在充分感悟課文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回顧的再理解。(視時間而定,如時間不夠,可在課外完成。)

  作業佈置:(課外拓展,延伸閱讀)

  語文學習僅靠書本是遠遠不夠的。有道是: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本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學生透過這扇窗,看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本課的閱讀是個引子,課外推薦學生閱讀孫友田的其它作品,讓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