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說課稿>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4篇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4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陳太丘與友期》是一篇以家庭親情為主題的課文、這篇文章是寫陳太丘之子元方聰穎機智的,小小年紀就知道維護父親的尊嚴,可見父子情深、這篇文章區別於其他幾篇文章之處在於———它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人必須明禮誠信、

  《陳太丘與友期》是《世說新語》“方正”門中的,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門是因為:這一則記陳紀雖然是記陳紀七歲時的故事,也表現了他的聰敏,但主要是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二詞為全篇核心,可見作者的寫作目的大旨在借“陳紀責客”用背面敷粉的方法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

  《陳太丘與友期》文章雖短小卻是文質兼美的、如果說明禮誠信是內容的體現,那麼構思巧妙則是寫作上的亮點、全文圍繞一個“怒”字展開:

  (一)太丘怒、友人“過中不至”太丘“捨去”

  (二)友人怒,惡語傷人“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元方怒、表現在兩個方面:

  1、對友人“無信”“無禮斥責、

  2、對“下車引之”“作出”入門不顧“的反映、

  基於以上的分析設定本篇文章的教學標有三:

  A、積累文言詞語、

  B、培養語感,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C、透過對本文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禮誠信很重要,進一步陶冶性情、培養健全人格、

  依據課程標準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目標B和目標C為教學重點,目標C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陳太丘與友期》是敘事性的、其中有包含著議論的內容、這也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也就是說靠它來發展學生思維、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方式,確立為“誦讀——討論——誦讀”從而收到“書讀白遍其義自見”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背誦全文任務、

  三、說學法

  根據課程材準要求:結合文字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採用

  (1)自主學習方法、

  (2)誦讀品味法、

  (3)圈點評註法、

  四、說教學程式

  a、設計原則:

  手段:透過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動、

  依據:透過品味語言,可以感知人物形象因為“言為心聲”、

  b、教學環節設定如下幾個方面:

  激發情趣匯入新課

  檢查預習,掃清障礙、

  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選點重敲,總結歸納、

  佈置作業:背誦課文、

  五、說教學過程

  激發情趣匯入新課:多媒體出示“諸葛子瑜之驢”這一少年機智使父親擺脫窘境的故事、明確人物,孫權、諸葛瑾、諸葛恪、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我們今天學習的《陳太丘與友期》又將講述一個怎樣的經典故事呢?師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掃清障礙尊君在不?

  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誦讀文字,整體感知、使用圈點評註的方法,找出喜歡的語句、

  (1)元方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生討論,師生明確:元方是一個聰明機智的孩子、“無信”、“無禮”句可以顯見、

  (2)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生討論,師生明確:“過中不至”可見其“無信”,“對子罵父”可見其“無禮”、“友人慚”可見其知錯能改、

  (3)友人“怒”友人“慚”這種變化形成的原因是什麼?“過中不至”四字可否刪去?為什麼?

  生討論,師生明確:友人在元方指責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過中不至”四字不可刪去、因為友人失信的依據、

  選點重敲,總結歸納:明禮誠信乃為人之本、

  板書設計:(略)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珍珠鳥》一課是七年級(下)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以人的生存夥伴——動物為內容專題編選課文。這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寫動物的佳作,都各自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人與動物”的關係。閱讀這五篇課文,不但可以激發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還可以引發對人與動物關係的深入思考。馮驥才寫的這篇散文《珍珠鳥》主要寫了由於作者對珍珠鳥的悉心照顧和真切關愛,讓小鳥由怕人到喜人、近人、親人、愛人,最後到與人融為一體的經過。透過人與鳥相親相伴地細膩描寫,不僅顯示出作家對自然、人生的摯愛之情,而且讓人領悟作者“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由衷感慨,並從中感悟到了一份至真至純的人生哲理,是學生學習的一篇佳作。

  2、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喚醒關愛,聯絡生活,引發思考,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透過閱讀、賞鑑,領會作者的情懷,讓學生能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感受“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義,以及更深的人生哲理。

  (2)知識和能力目標: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提高對散文的整體感知能力,學習散文“以小見大”的寫法,擷取身邊小事來體驗、感悟生活。以讀為主,讀寫結合。進一步強化學生朗讀等能力,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習慣,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引導。

  (3)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3、教學重點:

  (1)體會人和動物之間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

  (2)提高對課文的感悟能力及散文的閱讀能力。

  4、教學難點:對人與動物之間信賴關係的理解。本課的教學難點就是是否能激發學生的情感,觸動他們的心靈,體會依賴的基礎,及更加深廣的意義。

  二、說教法

  關於教法,魏書生老師的一句話對我的啟發很大:“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如果讀書的人是正在成長的中學生,而書的作者是民族與世界、人類的大師和巨匠,那麼,這樣的讀書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師—學生三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係。”所以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朗讀法和情境教學法的結合,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是教師充分考慮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本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可以運用配樂朗讀的形式創造出溫馨和諧、情意融融的優美情境,激發學生髮揮想像和創造性思維,來揣摩理解課文,讓他們在欣賞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另外,在教學設計時,注重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透過快速閱讀篩選關鍵資訊,在自讀中上感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和基本內容。教學互動流程以“問題”為主線,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願望,引導學生在自主、互助、合作的學習中互相啟發,並獲得新的感受。

  三、說學法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新《標準》也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啟迪,閱讀、討論、探究出本課蘊含的哲理。突出重難點,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學習中的獨特體驗。這種新的學習理念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之得到不斷地強化和訓練。針對這篇散文的特點,我認為學生最重要的是學會賞析優美語句和語段。學會賞析語句的基本方法,並透過對文句的賞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過語言文字看到背後的意思。教師應著力訓練,遵循“示範——嘗試”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這也是給學生散文閱讀基本功的一個鍛鍊。

  四、說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請學生欣賞一組大自然中鳥兒自由飛翔的精美圖片(配班德瑞《迷霧森林》),讓學生在音樂中進入文境,並暢談感想。

  師匯入課文:是的,鳥兒那自由飛翔的身姿,色彩綺麗的羽毛,以及婉轉多變的歌喉,為世界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和意趣,這讓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盛讚不已,寫出了許多充滿靈性的詩歌與文章。有位作家還在自己的書房裡給珍珠鳥安了個溫馨、舒適的家,他就是作家馮驥才。這樣設計在課前極短的時間內抓住學生的心神,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又可以奠定學習本文的感情基調,珍珠鳥在這樣的氛圍中翩然而至,自然也就有了“信賴”與“被信賴”的一幕。

  2、初讀課文,感受情意:學生朗讀,配樂班德瑞《寂靜山林》,並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課文中作者為鳥兒做了哪些事?

  (2)小珍珠鳥有什麼反應?

  (3)我從中獲得了什麼感受?旨在讓學生在聽讀中初步感知的課文,為下文對人與鳥之間真情的理解做鋪墊。教師適時點拔總結。

  設計以上問題,不僅讓學生探究的目標更加具體化,明確化,對課文的基本內容和感情基調有個初步的把握;而且讓學生學會篩選課文中的有關資訊,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談閱讀感受或受到的啟示。由此引導學生走進文章,透過精讀研討,看看人與鳥的信賴是如何營造出來的。

  3、品味語言,閱讀賞析:教師引導:

  我想許多人都可能有過養鳥的經歷,但能從中感悟到如此純摯美好的感情和至真至純的人生哲理,並把它用如詩如畫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人一定不多。作者善於感悟生活中的美,並善於表達,才使這份真情得到傳遞、滋潤許多人的心田。我要求學生選讀自己最喜歡的或最感動的語段或句子,有感情的朗讀並說說喜歡的原因。(學生自由朗讀)在我的逐步引導中,大家都能找到4--6自然段、第8—10自然段、13-14自然段,特別是雛兒“鳥兒啄書、喝茶”、“鳥兒在我肩頭睡覺”等內容,並從中都能體會到小鳥的活潑可愛,品味到“我”對小鳥的的關愛、呵護,並領悟到人、鳥的接近,表現在舉止之上,這些舉止是理解,是尊重,是包容,是溝通,是“人鳥合一”的感動。讀書要品味,就是要能從語言文字裡讀出味道來,這叫“言外之意、言中之情”。這個過程首先在小組裡完成,然後請小組代表發言,並且還要求他們朗讀,還要告訴同學們應該怎樣朗讀品味,才能表達出文章的感情,這主要培養學生“讀”的能力。學生主要採用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也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興趣倍加濃烈,探究閱讀的層次和空間更加深廣。

  4、拓展延伸,整體深化:

  (1)“鳥兒啄書、喝茶”、“鳥兒在我肩頭睡覺”等兩個場景幾乎讓所有人怦然心動,請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為這幅畫取個題目,並說出理由。(出示人鳥相親圖)

  (2)仿句練習: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賴,往往。這個設計讓學生在我寫作運用中深入感悟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係,乃至為人處世的哲理,體會文章情感和思想的精彩之處。同時學習散文“以小見大”的寫法,擷取身邊小事來體驗、感悟生活。在這一板塊中,主要是在方法上課內實現向課外的延伸,將學生課外閱讀、作文與課文結合,昇華情感,滲透人文精神,實現能力的提升與遷

  5、學生自結,歸納收穫:可圍繞“如何朗讀”、“如何賞析散文”、“如何聯絡現實”等方面,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本文的收穫。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

  6、作業佈置:你的童年中有過小動物相伴相隨嗎?請拿起筆來寫出你與它相伴的經歷,記錄下人生中難以忘懷的一段舊時光吧?記敘文,題目自擬,字數500字左右。這樣的作業提醒每個學生,我們對文章美好情感的感知和深刻哲理的領悟不僅停留在認知,更反思和促成我們的實際行動。

  7、板書設計

  我的愛護:不看、不管、不趕、不寫

  鳥的變化:顯得怕人一漸漸膽大一已經放心一完全信賴

  關愛理解尊重信賴

  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綱舉目張、巧妙妥帖,這既抓住課文精要,又便於學生記憶,一目瞭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這篇精讀課文描寫了夏日公園裡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豔,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文章的字數不多,卻把滿池荷花的美景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好題材,也是指導學生朗讀和培養學生感悟能力、想象能力的好教材。這節課我力圖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欣賞荷花那不同尋常的美。

  二.說教學目標

  本組課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為專題。根據本課以上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語言; 2.圖文結合,理解課文,欣賞荷花的美麗,培養審美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學習邊閱讀邊想象畫面的讀書方法。

  根據擬定的學習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荷花美麗的姿態,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培養對大自然美的體驗。教學難點是: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等語句。

  三、說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達到目標,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1.圖文對照法;本文利用課文插圖和《荷花》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想象。2、情境教學法,使學生感覺如臨其境,易於理解。3、以讀代講法。透過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讀,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和荷花美。

  四、說教學過程

  我是緊扣“美”字進行設計的:

  (一)創設情境,感知美

  俗話說的好,“良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我在設計《荷花》一課匯入時,選用了猜迷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出示荷花圖,讓學生欣賞後用詞語描繪看到的荷花。如此激情匯入新課,學生的聽覺、視覺、思維、想象被激發,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的課堂基調。師生交流後揭題板書。

  (二)自主探究,尋找美

  本文語言優美,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初讀課文,談讀後的感受,使學生整體感知荷花的美。然後再讀課文,找出具體描寫荷花美的句子畫下來,反覆誦讀,並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讀後的感受。

  (三)彙報交流,體驗美

  學生透過上述兩個環節,對文章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同時也定會產生一些疑惑。在學生彙報交流具體描寫荷花美的句子時,教師可隨機出示圖片或影片,圖文結合,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體會句子,在讀中理解、感悟。透過此環節,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了荷花的美,然後有滋有味地讀出美,使教學達到異曲同工的效果。

  如在教學描寫荷葉的句子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荷葉特點的詞語“挨挨擠擠”,透過看圖理解,有感情朗讀,想象一池荷葉長勢之美,並教給學生圖文結合理解課文這一學習方法。而“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一句緊緊抓住“冒”字進行引導。讓學生想象:“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是什麼樣子呢?誰來演一演?“冒”字用得好在哪裡?緊接著又抓住“冒”字,透過多種形式練習有感情朗讀。又如,教學描寫荷花三種姿態的句子時可分三步走:(1)讓學生抓住重點詞體會;(2)圖文對照,讓學生感受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樣美,誰能讀出它的美?”激發讀的興趣,讓學生練讀、比讀、評讀、表演讀。最後,讓學生配樂朗讀第二段,邊讀邊想象畫面。在感受了、體會了、讀出了荷花的美后,教師還準備了貼畫,要求他們在黑板上貼出荷花的美。

  (四)含情誦讀,釋放美

  在第二段體驗美的基礎上,第三、四段使美感進一步深化。教師深情引讀:這麼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學生飽含激情,接讀第三段。然後,讓學生想象,除了文中寫到的三種姿勢,荷花還會有哪些姿態?在理解“一大幅活的畫”時,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想像一下,活的畫是什麼樣的?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體會了一池荷花的動態美,並在表達中抒發了美,釋放了美。

  以此為契機,教師配樂範讀第四段,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彷彿看到的畫面,接下來課件展示動畫,讓學生想象說一說,似乎聽見蜻蜓和小魚對“我”說了什麼話,還有哪些動物會來和“我”交談,可能告訴“我”一些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的思維將又一次被啟用。這時,再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朗讀這部分,學生感覺自己彷彿真的成了荷花,併為自己的美所陶醉。

  (五)整體回顧,欣賞美

  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再次讓學生欣賞優美的畫面,嘗試自己介紹荷花的美。

  (六)拓展延伸,深化美

  在這一環節,教師告訴學生,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讚美荷花的詩篇,接著,伴隨一首優美的民族音樂,教師出示宋代詩人楊萬里的配圖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並深情朗誦。之後,教師用課件展示滿池荷花,讓學生面對大自然描繪的美麗畫卷,說出此時最想說的話。透過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從欣賞、感受荷花的美,延伸到對大自然的熱愛,讓學生的感情進一步得到昇華.

  五、課外練習

  1.看課外書或上網查詢有關荷花的古詩。

  2.作者把荷花寫得多美啊!我也要寫寫自己喜歡的花。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儘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絡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聖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透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元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佈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於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係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裡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採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語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採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鹼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一)精導妙引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

  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才是我為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才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於為了讓學生在體會並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後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展示課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在學生歸納之後,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為寫的精妙的句、段,以著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並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註。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後在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後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結束語。(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於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鑑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後,老師衷心的祝願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絡、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文章採用散文、詩歌、小故事等多種寫作形式,描繪了母女情、同學情、母子情、兄弟情等,從而謳歌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親情。本單元要求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把握要點,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感受字裡行間洋溢的親情。同時掌握朗讀和圈點勾畫的讀書技巧。本課《羚羊木雕》較之前一課《風箏》顯得比較淺顯,本篇所寫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便於學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對話,更適合於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但圍繞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學情發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感受文章豐富的情感。從而欣賞課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

  二、學習物件的分析

  1、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兒童向青少年過渡時期,她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正是有待形成時期。本篇文章價值觀念傾向明顯,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

  2、學生在閱讀中還是為讀而讀,缺乏閱讀的技巧,對閱讀中的感受還是被動的接受。為此在教學中,應注重閱讀技巧的培養,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感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揣摩文章的語言,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掌握朗讀和圈點勾畫等讀書方法。

  2、能力目標

  (1)在整體閱讀文章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傾向。

  (2)在整體把握要點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情感目標:

  透過感悟文章聯絡生活,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在整體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把握要點,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傾向。

  2、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聯絡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教學策略

  1、透過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匯入

  關於同齡人對長大的一段話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說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麼現在應該是我們從父母手裡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只會聽話的小朋友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萌動。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

  透過引用同齡人的一段話,激起同學的同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說讀課文

  瀏覽課文,學生就“一個——的木雕”、“一個——的爸爸”、“一個——的媽媽”、“一個——的奶奶”、“一個——的萬芳”、“一個——的故事”進行自選話題,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說話活動。當同學說完的時候,請其他同學進行評價。

  1、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並在此過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內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貴,爸爸媽媽的逼迫,奶奶的無能為力,萬芳的仗義。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注意到了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過程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三)品讀課文

  1、默讀課文1—15段默讀

  課文,標劃出體現爸爸、媽媽、我三個人物形象的神態描寫。

  1、培養了學生圈點勾畫等讀書的習慣。

  2、使學生在標話中感受到了爸爸媽媽不同的人物語言體現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時瞭解了爸爸媽媽對我的逼迫,描寫了我的委屈,使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爸爸媽媽的批評。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1——15段,學生進行評價

  1、由默讀到有感情的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體會到爸爸媽媽對我的傷害。

  2、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速讀文章2——6段至結尾,標化心理描寫和景物描寫的句子,體會“我”的內心世界。

  既加強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又使學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無奈、委屈、痛苦。爸爸媽媽對我的傷害。

  4、指名讀、學生齊讀

  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同時使學生在讀中感受作者的傾向。

  (四)探究課文

  1、這件事究竟應該怪誰?展開辯論。

  1、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文中來。

  2、使學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父母非常的重財輕義,而我和萬芳之間非常重視友誼。

  3、培養了學生在合作中的團結協作的能力。

  2、討論: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給了萬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1、不限制學生的答案,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2、交給學生處理問題的方法,學會與人溝通。

  小結:

  本文圍繞羚羊木雕,寫了一場家庭矛盾,讚美真誠無私的友愛,批評重財輕義的思想,呼籲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純真的感情;同時也說明我們做事應與人商量,考慮周全些。

  (五)課後作業

  1、與父母一起欣賞這篇小說,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

  2、與父母一起探討後,合理地改編某一部分的故事情節,並工整地寫到小作文字上。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單元及教材分析

  《短文兩篇》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單元第三課,是自讀課文。本單元以人生為主題,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短文兩篇》從細小的生命現象寫起,抒寫理性的思考,表達了積極的人生態度。

  2、教學內容

  《蟬》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後揚的手法,由一隻小小的蟬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貝殼》的作者是一位畫家,又是位詩人,內心細膩敏感,特別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和《蟬》的寫法不同,《貝殼》一文直入主題,一上來就讚美貝殼的美,之後作者又聯想到了貝殼裡曾經的小小的生命,又聯想到了自己的生命應該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歎。

  3、教學目標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瞭解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4、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a、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b、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2)教學難點

  兩篇文章都擅於細緻入微地描寫事物,對於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緻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二、說學法

  1、朗讀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反覆朗讀課文,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大膽發言。

  3、聯絡比較:透過比較分析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透過各種形式獲取有效資訊,提高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開闊語文學習的思路。

  三、說教法

  在這堂課中,採用多媒體教學,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地位。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啟發點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閱讀《蟬》

  質疑:

  1、作者開始對蟬是怎樣一種態度?由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2、作者後來對蟬又是怎樣一種態度?這從文中哪處可以看出?

  3、這是什麼寫法?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4、從蟬身上作者得到了什麼啟示?

  5、在文中有你最喜歡或欣賞的語句嗎?

  (三)導讀《貝殼》

  1、朗讀

  2、質疑

  (1)、《蟬》的作者對蟬的歌頌採取先抑後揚的寫法,那麼,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話,是怎麼寫的呢?

  (3)、由此,作者由衷地說了一句“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4)、所以,課文最後一段說:“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覆觀看,反覆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此處的“固執”“簡單”是什麼意思?

  (四)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好!

  今天我試講的題目是《故鄉的桂花雨》。

  人的一生會體驗各種各樣的情感,親情、友情、師生情,喜怒哀樂等等。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故鄉的桂花雨》,全身心地投入課文中,去感受體會臺灣作者琦君豐富美好的情感。

  上一節課我們整體地閱讀了課文,我們知道作者喜歡桂花的原因是什麼呢?——對,桂花很香,還有——搖桂花很快樂。好的,下面我們就先來看看作者具體是怎麼描寫桂花香的。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描寫桂花香的句子,讀的時候呢要慢慢地細細地,帶著感情去朗讀,爭取讀出桂花的香味和作者的喜愛之情。——好,同學們都已經讀完了。那麼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呢?請最後一排紅色衣服的男生來讀一讀你找到的。——同學們說這位同學朗讀得怎麼樣呢,嗯,還不錯,要是能再多投入點感情,增加點抑揚頓挫就更好了。好的,請坐。這位同學找到了四句描寫桂花香的句子。

  一是: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彷彿聞到了。二是:可是桂花的香氣味真實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聞,還可以吃。

  第三句是: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聞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那麼除了這四句還有其他的句子嗎?有沒有哪位同學要補充?好的,這位女同學還有。——嗯,很好,請坐。這位同學閱讀很仔細,她在第一段中又找到了一句:我曾在走過人家圍牆外時聞到這香味,一聞到就會引起鄉愁。還有倒數第二段的:那股子淡雅清香是無論如何沒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樣清香,因為栗子長在桂花叢中,本身就帶有桂花香。好的,剛才這兩位同學一共找出了六句描寫桂花香的句子,很全面,說明同學們讀得都很認真。在剛才兩位同學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呢我發現有很多同學很細心,邊聽邊用筆把這些句子圈畫出來了,這種習慣很好,在以後的學習中呢,希望同學們都能養成閱讀時隨手標註、做筆記的習慣,這樣既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思路,有能加強記憶,還能培養我們的思考能力和總結能力。

  好的,下面我們來具體地看一看這六句對桂花香是如何描寫的。

  首先第一段中的兩句。作者為什麼提到桂花就彷彿聞到了香味?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同學們思考下,好好地體味一下這裡面的感情。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這種經歷,比如說,有些同學說,我一提到冬天就感覺冷,我一想到過年就聽到了鞭炮聲,可是天氣並沒有變冷,也沒有人在放鞭炮啊,同樣的作者也沒有真的站在桂花樹前啊。那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請班長來說說——哎~對啦,因為香味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坐。正是因為這種濃濃的香氣作為桂花最重要的特徵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腦海裡,給她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作者才會一提到桂花就彷彿聞到了香味。那麼為什麼作者又一聞到這種香味,就引起了鄉愁呢?又是一種看似匪夷所思的感覺。我們再結合下自己的經驗來想想。有沒有同學一看到老師就想起語文課本啊,寒冬臘月天裡,有沒有看到綠色就想念春天呢?對啊,我們經歷的這樣的感覺很多。因為老師是教語文課的,綠色是冬天缺少的而與春天的生機勃勃連在一起。同樣的,桂花讓作者想到了故鄉,它是作者童年美好而深刻的記憶,而作者此刻卻遠離故鄉,怎麼能不引起鄉愁呢?

  第二段中這一句意思很簡單,作者說桂花不僅可以聞,還可以吃,我想很多同學都吃過桂花做的東西吧,比如桂花糕等等。後面三句也不難,同學們嘗試著自己分析下好不好。下面前後兩排為一組,一起討論一下這三句的描寫有什麼妙處。——好了,大家都討論差不多了。請右邊第二小組派代表來分析下第三段這兩句。——不錯,這一組同學的感受能力很強,他們抓住了“浸”和“沉浸”兩個詞,說明桂花香的香味之濃和瀰漫之廣,也說明了人們的陶醉。那麼,還有別的妙處嗎?我們請左邊第一小組補充下。——哎,很好,“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全,整個,都這三個詞都強調了香氣傳播的廣,而且“全年”和“整個村莊”兩個詞語都用逗號斷成句,有突出強調的作用。下面我們繼續看最後一句,請左邊最後一個小組的同學來說一說他們的分析。——哦~他們覺得這一句中的“即使”句型用的很好,即使不放桂花也很清香,因為生在桂花中的栗子早已染上了桂花香。栗子的清香足以說明桂花香味之濃。是不是用了襯托的手法來強調啊,哦,對了,正是這樣。

  好的,今天我們對課文中桂花香的描寫作了描寫,那麼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描寫桂花的詩文呢?希望課後同學們蒐集下,認真地讀一讀。

  我今天的試講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地位

  “成長”作文屬於記敘文寫作,它隸屬於第一單元。本單元的文章,或記錄作者成長的足跡,或展示他人成長的歷程,都給學生以有益的啟迪。側重於培養學生寫作記敘文的能力,要求學生能關注自己成長的足跡,體會自己成長的歷程。在成長過程中,有幸福的回憶,美好的嚮往,也有小小的煩惱。寫好這篇作文,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學會寫作記敘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並培養學生關注自我成長的興趣和習慣,為學生進一步寫作記敘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優等生的知識與能力目標:能夠快速合理地構思成長類作文。

  中等生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閱讀成長類文章,從中得到有益的寫作借鑑。

  學困生的`知識與能力目標:追尋成長的足跡,體會長大的感覺。

  學習方法培訓目標:讓學生學會合理構思成長類作文的方法。

  學習習慣養成目標: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積累素材、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能運用積累快速合理地構思成長類作文,並體驗成長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深入挖掘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關鍵:積累成長的素材並理解寫作方法。

  四、教學方法

  積極採用啟發、引導的方式,採用不同方式的激勵法。在指導中抓住相關作文,巧妙設定關於成長的積累題,並隨時評價學生的回答。同時,利用大螢幕圖片、搶答、小組競賽等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思考、參與意識。

  五、學習方法

  積極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研討、暢談、搶答等多種形式,讓每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獨立寫作和思考成果的機會,並學會遷移寫作方法,把握寫作成長記敘文的思路。

  六、教學過程

  1、定向示標。教師出示本節目標,學生齊讀,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2、話題積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積累為寫作之源。如何積累對學生寫作至關重要。“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我讓學生關注讀書,關注生活。事先下發作文提綱,有目的地讓學生課下積累。養成動用各種資源積累相關素材的好習慣。課上教師讓學生出示作文提綱,並根據課前預習的情況回答大螢幕的問題,側重成長記敘文的積累。從中檢查學生課前對成長作文的素材積累情況,根據積累明瞭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為寫作指導做好準備。

  3、方法歸納。“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是學生寫作的現狀。我首先讓學生根據單元所學,在課文中進一步讓學生歸納寫作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默讀例文,回答長大的標誌及寫作的借鑑,在這一過程中體會成長作文的寫作方法。學生合作交流、暢所欲言,教師再進一步歸納指導。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寫作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4、習作構思。我讓學生根據歸納的寫作方法進行構思同題練習。這樣學生不僅鍛鍊了不同的思維方式,明確了成長記敘文的寫作要求。而且聯絡生活體驗更加深了記敘文寫作的理解,從而在思想上受到薰陶,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積累素材、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

  5、總結體會。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教師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讓學生做到一堂一得。並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任務。

  七、板書設計。我力求簡潔、精煉,根據幾個關鍵詞來讓學生理解寫作的方法。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各位評委,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周承坤,來自豐收中學。我說課的題目是《口技》,選自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這是第二課時,前一課時,我們主要預習了課文,朗讀了課文,掃除了字詞障礙;透過文下注釋初步瞭解了課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層次。

  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理念闡釋五個方面向各評委老師說課

  一、說教材

  1、課文內容

  本文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藝,令人深切感受到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2、教學目標,重難點的確立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本課制定如下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積累本文一些重點虛實詞的用法。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表時間的詞,數詞的異用等。

  能力目標:學習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並能在作文中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深切感受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藝術的熱情。

  重點放在字詞的落實積累上,難點放在本文表現手法的研究上。

  3、學情分析

  這是七年級下的一篇課文。這一時期,同學們已經學過了許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學文言文的基礎,學生學起來應該不太吃力。另處,本文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絃,學生應該很感興趣。這些都是學好本課的優勢條件。

  二、說教法

  本課擬採用下列教學方法:

  1、朗讀法:“書讀百篇,其義自現。”這是學文言文的好方法。

  2、發現法:本課難點的突破擬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得出結論。

  3、討論法:和發現法配合使用,引導學生髮揮集體智慧,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讓學生髮現趔,教給學生學法。這正是實現葉聖陶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達到不教”的目標。

  1、朗讀法:反覆朗讀,明瞭意思,領悟寫法。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程式

  (一)、開門見山直接匯入,交待學習要求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篇課文《口技》,這裡說“研究”而不說“學習”,是希望本節課同學們要以研究的態度,發現的精神來學習這節課。

  (這樣匯入,直奔主題。針對農村學生新課標學習理念沒轉變過來,只知教師講,學生記的情況,強調學習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聽讀課文,請你發現

  1、文中有一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內容,請發現,找出來。

  2、文中有一個字可以拎起全篇,請發現,找出來。

  (這樣切入應該說是比較省力的,扣一句話,一個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三)、研究課文

  1、文章是如何表現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關的語句,研究一下。

  2、請你說話: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從 這幾句可以看出,它寫出了 ”的句式,說說你的研究成果。

  3、請你歸結

  文章表現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現在

  ①對 的描摹

  ②用 的烘托③

  4、請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現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對我們今後的寫作有什麼啟迪?請說說看。

  (這一步的研究,嚴格遵循了發現事物,研究事物的一般規律,確立目標——分析材料——交流看法——得出結論——應用規律)

  (四)、請你發現、落實字詞

  1、概括老師的示例,分組發現

  第一組:發現文中用法特別的字詞

  第二組:發現文中古今異義的字詞

  第三組:發現文中表示時間的字詞

  第四組:發現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詞

  2、交流

  3、請你做做,課堂訓練

  (這一步注重讓學生個別發現,然後集體交流,以點江成面,既可以注重學生個人的發現,又可形成完整的知識休系。)

  (五)、課堂小結

  (六)、板書設計

  對聲響的正面描摹

  口技善用觀眾反應側面的烘托

  道具

  (七)、時間分配

  匯入2分鐘

  聽課文,整體感知5分鐘

  研究課文20分鐘

  發現,落實字詞10分鐘

  課堂訓練5分鐘

  機動時間3分鐘

  五、幾個設計理念的闡釋

  1、設計中充分貫徹新課標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設計中遵循發現事物,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關鍵詞為“”發現“研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0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第17課《安塞腰鼓》。我將按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手段、說教學程式四個環節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單元選編的幾篇文章,從不同側面向學生展示了多種藝術形式,對於提高學生文化素養,開闊視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起到引領作用。

  《安塞腰鼓》是作家劉成章撰寫的一篇富有詩意美的散文。它以凝練、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黃土高原慷慨激盪、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展現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生命活力,是對中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

  結合文章特點,依照《課標》要求,針對我任教的學生基礎較差,欣賞、品味語言能力較低的實際,我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聽讀課文,把握文章基調,積累字詞。

  2.品讀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和宣洩的生命力量。

  3.理解排比、反覆等修辭在文中的作用。

  4.體會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和所歌頌的生命力量,並能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說教法、學法

  教與學是互動的一體化過程,基於以上教材、課標、學情分析,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朗讀法貫穿始終,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讀、品、評、思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來完成教學。

  三、說教學手段

  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輔助手段,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既可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發展,又可增加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

  出示安塞腰鼓表演圖片並提問:這是什么表演?

  學生答後追問:你知道中國的“腰鼓之鄉”在哪裡嗎?

  明確後匯入:“今天我們將隨本土作家劉成章一同走進腰鼓之鄉,去領略那動人心魄的安塞腰鼓!(板書課題和作者)

  (這樣匯入自然、貼近生活,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順利進入學習新課環節)

  (二)學習新課

  我設計四個版塊:將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層層解讀。

  第一板塊:瞭解安塞腰鼓,走近作者,明確學習目標。

  1.出示黃土高原地圖,指出安塞縣位置。

  (使學生了解安塞的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為理解文意做鋪墊)

  2.接下來出示安塞腰鼓簡介。瞭解安塞腰鼓的起源、藝術形式及社會地位。

  既然“安塞腰鼓”被稱為“天下第一鼓”,可見其藝術表演魅力非同一般。讓我們共同欣賞一段原生態的安塞腰鼓表演。(觀表演影片)

  看後問:你有什么感受?(學生會說: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等)(讓學生觀其形,聽其聲,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安塞腰鼓的藝術魅力,為進一步探究課文鋪平了道路)

  3.接下來出示作者簡介,及本節課學習目標。

  第二板塊: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板塊從“知內容、明結構、指導朗讀”入手,多角度對文字進行初步感知、解讀。

  我安排“影片聽讀”,並設計問題引領學生展開與文字對話:

  1.請用“……的安塞腰鼓”對作者眼中的安塞腰鼓進行評價。(可用文中內容回答)

  2.本文用什么語調來讀?全文都這么讀嗎?(顯然不)哪部分比較明顯?請選讀一句或一段來讀。(目的是指導朗讀,把握文章結構)

  第三板塊:瀏覽課文,品讀主體,領會主旨。

  這一板塊透過朗讀指導,品味句段以及仿寫訓練,側重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的實現。

  1.出示易錯字詞,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

  2.品讀主體句段,提高審美體驗。

  螢幕出示:請用“我喜歡……,因為……”這一句式點評文章。(可從多角度進行評價)小組共享,代表發言。

  在探討交流期間,作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促進者,要適時引導學生完成重點句段的解讀,領會主旨,體會民族文化內涵。

  (1)“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句:排比、比喻修辭的運用,更加形象、生動地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歡快,火爆、熱烈的特點。(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目的一是教會學生看書,讀書,一是把所想的用筆用嘴表達出來,可見,讀與寫是緊密的聯絡在一起的,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寫)我以此為契機,進行仿寫訓練:出示一組東北民間藝術——大秧歌表演圖片,要求學生模仿此段句式進行描述,小組合作共同探究,來實現學生能力的提高與知識遷移。

  我及時強化成功意識,鼓勵創新,並在欣賞老師範文後強調:有了好的內容,必須要用恰當的表現形式,才能寫出好的文章。

  (2)在品讀中我適時引出“擊鼓的後生”:重點體會“搏擊”的後面還有什么內涵?進而引出中心句,並緊緊追問:他們到底想掙脫什么?衝破什么?撞開什么?

  使學生自然聯絡到陝北人們的生存環境,生髮出作者對黃土地到底是怎樣的感情的思考?

  最後明確: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後生們是黃土高原人的代表。他們搏擊的不僅僅是鼓,還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貧窮落後的生活,與這片土地及自身的命運進行搏擊。只要生命不息,搏擊就不會停止!

  (3)在品讀中,我適時提出在文中反覆出現,最能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體會其作用。明確:好一個

  安塞腰鼓!此句貫穿全文,強烈地抒發了作者對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和激盪生命的讚美之情。(至此,文中重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4)學習不能滿足於課本知識,我適時引入課外資源,培養學生熱愛民族藝術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撼天響,黃河古道顯輝煌”,如今的黃土高原人民早已褪去貧窮的樊籬,西部大開發的進行,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的執行,綜合治理黃土高原政策的實施給西北人民帶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他們將用生命和力量搏擊出更輝煌燦爛的生活!

  (在這一環節,學生在老師的指導、鼓勵,示範下,自然理解了文章主旨,領會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板塊: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1)出示課文總結:提煉主旨,加深感悟。

  (2)作業:使用排比、反覆等修辭,進行合理的聯想與想象,描寫一個令你難忘的場面!(進一步體會修辭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審美情趣)

  (3)最後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透過《安塞腰鼓》的學習,給了我們這樣一些啟示:

  “人,活的要有一股勁!這股勁是上進心,是堅強的意志,是不屈不撓的精神!學習上,要有一股猛勁!毅力上要有一股韌勁!行動上要有一股衝勁!有勁的生活,才是痛快的生活!希望同學們能帶著這股勁,去敲響自己未來燦爛美好的生命之鼓!”

  (4)為了表現教學流程,啟用創新思維,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左側是學生品讀文章時的獨特感受,與右側文中兩個重要意象及一個動詞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在這古樸厚重的黃土地上,養育了這樣一群粗獷豪,頑強不屈的陝北人,也正是這樣一群人才搏擊出了這樣震撼人心的生命之鼓。

  這樣的板書簡潔、直觀,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昇華了主題。

  好的板書是師生共同智慧的結晶,是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完美結合。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王幾何》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馬及時回憶了兒童時代王幾何老師的一堂幾何課的難忘經歷,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了一位學業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教師形象。作者是用童心來回憶往事的,在敘事中融入了兒童自然而純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動、感人。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本單元的幾篇課文所談到的老師,對兒童都起到了終生的影響作用,他們不但學識淵博、為人正直,而且愛憎分明,對真善美執著地追求。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為體現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這一特點,我把本文的學習目標定為:1.體會作者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對王老師的敬佩之情。2.熟讀課文,感知文章透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來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學習重點確定為:字詞的掌握;文章感情的體會。難點為:學習刻畫人物的寫法。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的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特制定如下教學與學習的方法: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當今課堂教學一股清新的活水,能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命。採用情境教學,可以較好地扣住教材特點,落實教材因素和學生因素,強化訓練目標,引誘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朗讀感受法

  《王幾何》作者用兒童純真的心理回憶王老師的一堂生動有趣的幾何課,有強烈的親和力。學習中,指導學生多朗讀,運用齊讀,精讀、默讀等閱讀方法,讓學生與課文進行多次接觸,心靈融入濃濃的親師之中,感悟王幾何老師的教學魅力。

  3、質疑探究法

  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看到成功的記錄,這種成就感促使學生可持續性地發展。

  4、討論分析法

  這既是個體的學習,又是團體的學習。討論是一種雙向或多向的活動,當中體現了個體的思維,又有思維的碰撞、磨合、吸納,是合作學習的體現。

  三、說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

  這裡運用的是“情境教學法”關鍵是教師必須要進行情境誘導,使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進而主動學習,實現目標。因為相類人物能喚起學生無限豐富的聯想。這裡讓七年級的新生回憶他們剛離別不久的小學老師,口頭描述老師的形象和事蹟,學生們絕對有興致侃侃而談,話語當中也會飽含記憶猶新的深情。此時此刻,再順勢而發,引導學生進入第二個環節。

  2、朗讀感知

  ①學生默讀(感受課文流露的真情,同時給每個自然段標序號並給生字注音)

  ②學生生個別朗讀課文(朗讀前提醒學生注意用兒童的口吻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

  3、檢查本課的一些生字詞,教師強調了重點和考點。

  4、概括課文的大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後練習題,王幾何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請學生用一個或兩個形容詞來概括(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概括的時候可能會找到一些事,也可能找到一些細節描寫。為了整體感知課文的的需要,所以教師又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課文幾次寫了同學們的笑?

  (2)他們為什麼笑?

  (3)“我們”在課堂上的收穫是什麼?透過這三個小問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6、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塑造王老師的細節描寫。這也是這節課的難點之一。所以這一環節儘量地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儘可能多的讓學生找到一些細節描寫,從而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在展示過程中,老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從人物描寫的幾個角度進行分析動作、神態、語言外貌等,不但培養學生口頭表述的能力,而且使學生紮實地學習了寫人的方法。

  最後讓學生說說:“你認為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正確的理解師愛。老師博大的愛,不僅僅表現在幽默,也表現在嚴厲。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2

  尊敬的評委,你們好。根據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語文基礎,基於此,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金色花》。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特點及作用

  地位: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十四課《詩兩首》之《金色花》。

  特點:七年級上冊是根據生活內容編排單元的。第五單元是以親情為主題,《風箏》寫手足之間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寫子女與父母的矛盾;《散步》寫三代人的和諧美滿;《世說新語》兩則是寫少年兒童成長中的聰明機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荷葉母親》則是表現母愛的兩篇詩歌;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愛的位置上。比較而言,泰戈爾的詩歌清新自然,想象豐富,語言秀麗,因此,本課時只講授泰戈爾之《金色花》,而冰心的《荷葉母親》則讓學生課後比較閱讀。

  作用: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頑皮可愛的形象,無不充溢著濃濃的對母親的愛和依戀。學習詩中奇特的想象不僅使學生了解詩歌的特點,也為區別下個單元《郭沫若詩兩首》中“想象”與“聯想”奠定一定的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語文”,即“語言”和“文字”,因此積累生字詞語應是每一篇課文的知識目標;根據單元目標中“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鑑,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的要求,以及“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原理,第二、三個目標則是掌握常用的朗讀和背誦的方法以及掌握寓情於物的表現手法。

  過程與方法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1、充分預習,收集有關母愛的詩歌、名言,增大學生閱讀的容量,鍛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同時也為上課的相關環節做好準備;

  2、針對七年級學生照搬參考書相關資料的現象,指導學生如何運用參考書,篩選關鍵資訊,作圈點勾畫;

  3、結合自主、合作、質疑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歸納朗讀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根據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特點及單元目標說明,“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即是這篇課文的情感目標。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根據語文學科和詩歌體裁的特點,教學重點是反覆誦讀直至背誦,體味詩歌思想感情。

  2、難點:根據七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想象”的能力,運用“想象”以借物抒情進行拓展練筆,積累創造思維的體驗,將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是對外界事物比較好奇,對美的事物有自然而然地親近感,再加上透過前幾課的學習已經感受到文學的魅力,開始對文學產生了親近的慾望。但是大多數學生的閱讀時間相對比較缺乏,很難養成較科學的閱讀方法,再加上年齡比較小,閱歷比較少,所以進入感悟、欣賞層次比較低,表達自己閱讀感受的能力比較差。

  2、教法:

  1、合作探究法

  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朗讀法

  新課標重視感性層面,重視美讀,讀出語氣、語調和韻味。在美讀中,體會“想象”在詩歌中的作用,透過拓展練筆,積累創造思維的體驗;

  3、板書輔助法。

  三、說教學過程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為重要的是訓練語感”,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正確、靈敏、豐富的感受力。語感訓練的主要途徑就是要美讀課文,披文而入情,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我安排了以下七個教學環節:

  1、匯入新課。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運用一定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為感知課文打下基礎。母愛是人類社會中最崇高、最偉大、最聖潔、最美好的情感。透過講述《白蛇傳》中白娘子的兒子為救母親,感動上天的故事和一段優美的詩文朗誦引入新課。

  2、知識積累

  學生利用參考書簡介作者,結合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3、整體感知

  透過認真聽朗讀錄音,初步掌握課文朗讀的重音、語速、語氣、語調、節奏、感情。

  指導朗讀

  首先全班集體朗讀,針對朗讀中存在的問題(如整齊而無感情等),安排第二個步驟,選擇喜歡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讀,要求讀出個人對詩歌的理解及與眾不同的感受。給學生三分鐘準備時間,提示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註,老師簡單介紹常用的朗讀符號。

  學生邊讀邊評邊議,老師作好評價的引導,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用放大鏡觀察別人的優點”等。透過對第1、6、8自然段朗讀語氣的討論,把握感情基調。

  透過三次嬉戲的回答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

  4、深入探究

  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5、創意表達

  首先提供老師在研讀《金色花》之後受啟發以借物抒情的手法,自由想象,用“假如我變成……”說話。目的有二:一是學以致用,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讓學生放飛想象,借其他事物抒發對母親的愛。之後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6、小結及作業

  如果把父愛比作高山,那是因為他高大、挺拔;而母愛則是一條小河,一片大海,她溫柔、清澈、博大、源遠而悠長。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很快就要結束了,但我們對母愛的深情卻永遠抒寫不完。希望同學們下課後能將收集到的表達母愛的詩歌、名言,也可是剛才的即興創作,製作成卡片,回家送給媽媽。

  7、說板書

  板書設計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簡明美觀,提示性強。

  母親孩子

  禱告散發香氣

  嬉戲(3次)讀書投影書頁

  拿燈(牛棚)恢復原形母子情深或者:金色花

  泰戈爾

  愛

  孩子<————————>媽媽

  金色花

  (調皮、可愛、孝順)(愛孩子)

  四、教學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新課程的指導思想指引著我的教學活動,也指引著學生的學習活動。總結一下,本課教學主要有以下特點:

  1、激趣引入,調動積極性;

  2、以生為主體,師生互動;

  3、愉快教學,能力提高;

  4、合作探究,共享資源。

  當然,任何教學過程的設計,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具體的課堂教學還要根據當時的情景進行調整。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本課安排在七年級第一冊第六單元。本單元以“奇思妙想”為主題,符合初中學生年齡小、愛幻想的特點。《七顆鑽石》作為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體裁為童話,體現了本單元訓練重點,深得學生的喜愛。

  《課程標準》中對這種體裁的教學要求是:學會初步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浯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能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啟迪。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節簡單,但“愛”的主題非常鮮明。學生在感知課文“愛”的同時,可以讓學生以課本為引子,感悟生活,關注社會。

  學生在賞析本課的過程中,需解決以下四個問題:

  1、瞭解作家作品及相關知識;

  2、瞭解童話的概念,掌握想像的特點:

  3、讀懂故事,理解本課的寓意:

  4、感受生活中的關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

  由於聯想和想像在上一課《天上的街市》中已重點學習過,而對於作家、作品及相關知識、童話的特點、故事情節等內容,學生透過自主學習,查詢資料就能解決。因此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自主地感知、並理解童話的寓意,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關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

  二、說教學過程

  (一)親近文字。

  即以興趣為先導,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文字,明確學習本課的目的,主動查詢、收集與文字相關的資料,為與其他學生的合作交流作好充分的準備。

  1、指導學生預習,要求學生各自設計認為最符合本課特點的預習卡。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以學生熟悉的童話故事《小紅帽》為引子,引發學生對童話的興趣,激發學生課前預習的積極性。為了充分挖掘蘊涵於學生本身的教學資源,我要求學生自己設計預習卡,整合自己的預習成果,並對設計出色的學生給予獎勵。透過學生交流,讓學生獲得與他人分享勞動成果的快樂,又感受到做小教師的自豪,也有利於學生間的取長補短,使自主與合作落到實處。

  2、在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教師進行梳理,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瞭解童話的特點,學會運用聯想、想像的表現手法。(知識和能力目標)

  (2)學會自制預習卡,學會確立學習目標。(過程和方法目標)

  (3)感受、理解生活中的各種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親近文字這一教學環節以興趣為起點,教師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不斷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為過程,達成強化學生的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不斷積累的習慣,拓展學生知識面的目的,又為下一步走進文字、展現自我作了充分的準備。

  (二)走進文字。

  即在指導學生了解了文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走進文字,探尋文字的主題,挖掘文字的內涵。我在這個環節中,始終把自己定位在課堂情境的創設者、學生思想的引路人這個點上,而學生則作為課堂的主體,不斷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與他人交流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刻內涵。這個過程我把它分成兩個環節:

  1、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課前播放以“愛”為主題的歌曲《同一首歌》,配以“愛心”畫面,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心境中進入課堂。

  2、感知課文,我設計了聽、議、找、導、悟五部曲。

  聽:就是以有啟發性的音樂《星空》為配樂,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聽。(這樣給學生感知課文的時間和空間,愉悅的欣賞文字)

  議:就是聽完朗讀後,讓學生結合朗讀者的朗讀和文字內容談自己的感受。(給學生說話的機會,發表自己對文字的看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找:就是讓學生到文中找自己剛才所談感受的依據,探尋文字的主題。(這樣能引導學生養成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的習慣,又始終扣住語文姓“語”,語言是一切活動的根源這一點,讓學生感悟主題的同時不忘語言的魅力)

  導:引導學生由已知走向未知,調動已有的感知,去理解文字的內涵,即讓學生展示已知的大熊屋座的相關知識,並講述它的主體北斗七星的實際用途,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

  悟:就是讓學生感悟文章的主題,挖掘文字的內涵。讓學生調動已知,積極地探尋,大膽地想像,充分地討論,教師則作為細心的傾聽者,整合學生思想的閃光點,形成本課的板書,突出文章的重點。從而完成第二環節的教學任務。

  走進文字這一環節,讓學生的學習始終處於主動和獨立的狀態,生與生的合作不斷閃現思想的火花,學生的個性和思維得到充分展現。而教師的傾聽和適時點拔,又讓學生的自主學習保持了科學性和有效性。(三)超越文字。即教師是教材的使用者,課程的建設者、創造者,教材只是教學的材料,來源於現實生活,我為學生創設了由教材走向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互動中走出教材,走向生活,關注社會。我在這一環節中以學生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則作為學習的夥伴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中去,讓生與生、師與生共同交流,共同探究。

  欣賞:請學生欣賞教師製作的“愛”為主題的FLSH動畫(老師可結合畫面有感情誦讀以下幾句話:愛是雨露,一旦消失,我們將無法生存;愛是友誼,一旦擁有,你將不再孤獨;愛是幫助,一旦失去,你將四處碰壁;愛是理解,一旦擁有,我們會無比幸福;愛是行動,一旦付出,你將收穫快樂。讓學生感受到身邊各種型別的愛——大自然對一切生靈的關愛,各種生物之間真誠的友愛,異性之間真摯的情愛,父母對子女偉大的母(父)愛,人與人之間無私的關愛……又為下一步學生的討論做了無言的指點)

  探討:全班同學以四人小組的形式交流蒐集到的關於“愛”的美文、圖片,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並運用聯想、想像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愛”的場景。(配以《星空》音樂,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交流、探索)然後各小組選派代表發言,全班交流,教師則作為學習夥伴參與到小組的討論中。(這一環節讓學生由一文聯絡到多文,由課堂走向生活,由他人的感受引發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同時也能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習慣,師生共同達成教學資源的共享)。

  運用:作為課堂的延續和補充,我設計了以下兩個題目作為課後作業:

  1、設計一張以“愛”為主題的賀卡,送給你愛的人。

  2、你的星座是什麼,你能為自己的星座寫一個美麗的童話嗎?(讓學生的課堂思考延續到課外,讓學生的課堂激情成為課後的行動。全課在學生熱烈的討論,激烈的爭辯中結束。結束時配以音樂《愛的奉獻》為學生課後的行動作無聲的提示

  超越文字這一環節,充分挖掘學生本身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在互動中進行觀念的碰撞,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教學空間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師生作為獨立的個體相互進行心靈的交流,讓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與複雜性。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4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夏感》(板書:夏感 梁衡),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談談這一課的教學設計。

  首先說教材:

  《夏感》是一篇洋溢熱情抒情散文,篇幅不長,語言優美雅緻,行文調理清晰,作者立意新穎,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夏日裡大自然的景象和人們的生活、勞作情景,流露出對夏的喜愛之情。

  王榮生教授說 “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感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這一篇課文雖然不長,但細細品讀,我覺這篇課文值得教的內容非常多。結合本文特點和我對七年級學情的瞭解,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描寫夏季內容。

  2.品味文中生動的動詞和精彩的擬人句,學習抓住特徵寫景的方法。

  3.感受作者對對夏的喜愛之情。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品味文中生動的動詞和精彩的擬人句,學習抓住特徵寫景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結合學生心理和知識水平,我將“學習抓住特徵寫景的方法”作為教學的難點。

  再來說說教法與學法。

  修改的20xx年修訂的新課標指出,教學要引導學生鑽研文字,主動積極的思維。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本節課教法上我準備採用1:朗讀法。要求學生讀出“我卻要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感情基調。讀出梁衡散文剛健的風格。2.點撥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學中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適時引導點撥,激發學生的思維,排除障礙,突破難點。3.聯想想象法。課文寫夏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生動的,鼓勵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課文夏季自然景色的情境中。

  葉聖陶先生說“凡教者必期達於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所以學法上我採用1.朗讀法,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2.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發現新問題,逐步解決問題。

  此外,這節課我會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說教學過程。

  教學重在過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把教學過程安排為匯入新課------初讀課文-------品味賞析------小結課文、佈置作業四個環節。

  一、匯入新課。課文匯入有許多方式,本課是一篇文質優美散文。首先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展示我拍攝的幾張校園中一年四季照片,有玉蘭花開的春季,有學生在操場上揮汗如雨的夏季、滿地落葉的秋季,有白雪皚皚的冬季,配上班得瑞的音樂《寂靜之音》,用學生熟悉的情景匯入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然後出示從古至今一首首優美的描寫四季的的詩句,讓學生誦讀,在學生美好的氛圍中,請同學們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個季節?並說明理由。在學生的熱烈的回答中過渡到本課的學習:“在作家梁衡的筆下,夏季是什麼樣的呢?作者對夏季抱有什麼態度呢?今天讓我們一同來欣賞梁衡的散文《夏感》。”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文章篇幅不長,我播放優美的課文朗讀,要求學生一邊聽讀一邊想象課文中描寫的夏季景色,讓課文描寫的綠色的樹林、翻滾的麥浪、匍匐的瓜苗、彎腰勞作的農民呈現在學生的頭腦中。學生在聽讀後,帶著自己的美好感受自由朗讀課文。此後,媒體呈現問題:“夏季給作者什麼樣的感受?文章從哪幾個方面描寫夏季的?”師生明確第一段總寫了作者對夏的感受——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在此基礎上,分別寫了自然之夏、農人之夏。師生討論課文段落的劃分,理清文章的層次,文章共分三個層次,結構上是總分總方式,文章第一段總領全篇,最後一段總結全文。最後提問:“在作者筆下,夏天是熱烈、緊張、急促的,作者對夏天懷有什麼感情呢?”這樣的教學流程按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過程進行的。新課標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

  三、品味賞析。

  這是教學的重難點,文章運用了豐富的擬人句和生動的動詞,王榮生教授說教學要教學生看不到的東西。我展示兩句話:這是一篇動詞使用精美的文章;這是一篇修辭使用精美的文章。我先給學生呈現一個例句:“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牆……”我問學生能否將文中的“凝”字換成“砌”,引導學生思考,師生討論交流,“凝”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凝”的事物是流動的,而“砌”是缺乏詩意的表達,顯得生硬而且與綠煙搭配不妥。好的文章是讀出來的,我要求學生去朗讀這個句子,注意節奏的停頓,語氣舒緩,我示範朗讀,“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牆”,再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讀出幾份幽靜和詩意。

  備課中,我預設了“潛”、“撲打”“匍匐”等詞,讓學生充足的時間中,互相交流學習,品味這些詞句的精美和情趣。

  此外,我採用了變形閱讀的方法,改變句式,變文為詩,增加教學的情趣。例如我將第二段文字透過變形,成為一首精美的小詩,媒體呈現如下:

  夏天

  芊芊細草/漸漸長成一片密密的厚發

  淡淡綠煙/凝成一堵黛色長牆

  輕飛漫舞的蜂蝶不多見了——

  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

  ……

  配上悠揚音樂,我先範讀。再請學生自己朗讀這首小詩,要求學生注意詩的朗讀節奏語調,面帶表情把小詩讀得富有情趣。將朗讀與語言品味結合起來,學生真正走入文字,感受到語言和感情之美。

  四、小結課文,佈置作業。

  最後我讓學生小結課文,想一想,透過本文學習,你感受到了什麼?學到了哪些賞析文章的方法?帶著作者對夏季的熱愛之情,請同學們再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吧!

  作業的佈置有兩道題,一是課下繼續誦讀文中精彩語句;二學習本文寫景方法,用生動的動詞寫幾句擬人句。作業佈置體現了將所學的知識由課內向課外遷移,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最後說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整個教學的紀念碑。板書設計我追求簡介、直觀、實用的原則。我把這節課的課文內容和教學重點呈現出來,增加學生的印象。

  夏感

  梁衡

  夏季的景色 夏季的人物活動

  精妙的動詞 生動的擬人句

  對夏的熱愛之情

  以上是我對《夏感》這篇課文的說課,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