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資訊科技教學的酸甜苦辣論文

資訊科技教學的酸甜苦辣論文

資訊科技教學的酸甜苦辣論文

  【關鍵詞】:資訊科技;問題:認識

  資訊科技教育目前在中小學已得到普及,以資訊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新課標的頒佈實施,作為前沿學科的資訊科技課程迅速掀起了研究人員和一線教師討論、學習的熱潮,隨著資訊科技的課堂教學中研究、實踐的不斷深入,讓無越來越清醒地看到----資訊科技課程建設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審視,一線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的一些難以解決且不容忽視的問題,使我們無奈,發人深思。

  一、初中的資訊科技課不受重視

  可以說,學校的多數領導對資訊科技課程處在不懂、不聞、不問的狀態,而班任、主科教師雖然沒搶佔資訊科技課,但是態度很明瞭,課愛怎麼上都好,只要把學生看好就行,至於學生學到了什麼,大多數教師認為:上這種課不就是玩嗎?甚至,到了畢業年級時,學習好的學生自然會被教師留在班級學習,而這一科不參加升學,沒什麼好學的!於是,資訊科技教師大多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電腦,初中也考電腦。雖然我們會有壓力,但那也是對我們的重視”。我們希望在教育中體現資訊科技課程的價值,並透過它體現教師自身的價值。但這是否透過考試就能解決根本問題?資訊科技教師無從知曉。

  二、資訊科技教育不用資訊科技

  我們在教學中,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很多老師並沒有使用資訊科技來教。還是把資訊科技學科當成為其他學科來教!有些老師會認為,我在電腦房上課,我在教師機上演示,學生在下面操作,這難道不是在用資訊科技嗎?但這根本就不教使用了資訊科技!資訊科技並不是平時所說的計算機!資訊科技學科本質是資訊素養的培養,而很多老師卻把它上成為計算機操作培訓。這就是一種偏差。前面有一位老師說,資訊科技課不應該做課件,否則就是走入了誤區(這是我理解的意思)。我想有這種思想的老師才是真正的走進了誤區!我們一直提倡基礎學科在教學中整合資訊科技,也說要在資訊科技學科教學中整合基礎學科內容,但卻忽略了我們在資訊科技學科教學中整合資訊科技!

  我們的資訊科技學科教學中應用了多少資訊科技?培養了學生多少資訊素養?多少操作是我們直接告訴學生的?多少操作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的?學生在資訊科技的運用上做了多少?我們能給學生些什麼任務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他的資訊科技素養?我想這些問題大家都應該考慮一下!

  資訊素養,包括資訊情感意識、資訊科學知識、資訊處理能力及資訊倫理道德等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技術素養:簡單地說是“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21世紀技能合作研究組織的界定:學習技能+21世紀工具=技術素養。可見:資訊科技素養並不是技能問題。讓我們再來看看,學生在用技術素養做什麼:字處理/電子表單、Internet搜尋、問題解決/分析資料、操練、CD-ROM研究、多媒體投影、圖片呈現、示範/模擬、與專家聯絡。不要還是用舊的教學模式來套在網路時代的資訊科技學科教學上了!我想這樣下去你肯定會被淘汰,不是資訊科技學科淘汰你就是網路時代淘汰你了!資訊科技既然是工具性學科,“培養學生的基本資訊科技能力,並養成良好的應用這個技能於學習生活之中的習慣”既然是教學根本任務,可見學習資訊科技的目的就是更好的學習,那麼為什麼不從本學科做起呢?資訊科技作為一門課程,更應該關注和有效實施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

  三、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方向有問題

  張家港市的張劍石校長曾大膽指出:在“整合”方面,我們還沒有能找到正確的出路,或者說,我們的預設本來就有問題,資訊科技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校教育有它的特殊性,特別是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基本是班容量很大的班級集體授課制,這是一種效率優先的非個性化的授課形式,與網路環境下的個性化學習之間有著許多的不相容,以目前的資訊科技軟硬性水平和教學現狀,對“整合”寄予過大的希望還不太現實,我們不妨理性一點,為了一堂整合課,往往要消耗過多的人力精力,“殺雞用了宰牛刀”是不必要的。

  多媒體進課堂,我們不能忽視一個隱憂:老師們挖空心思用最直觀、最形象的畫面推到學生面前,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這種由於多媒體介入而產生的教學“低幼化”傾向,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想象能力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害?人們可以被梁衡的文字震撼,他的文字被我們轉化成的聲像,果真能再現梁衡筆下的美境和作者的感情?從這方面看,似乎又失去了應用資訊科技的意義,甚至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方式不應該在改變教學和學習方式,而是在適當的學科、適當的內容和適當的條件下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和教學活動。

  四、難以實現三個課程目標維度的有機統一和協調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初中資訊科技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結構。在理解和落實三維課程目標時,務必注意三方面的課程目標是相互聯絡和相互滲透的,在教學中注意體現三者間的聯絡,才能促進學生資訊科技能力的立體發展。而在每一節課中,由於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側重點不同,三個課程目標會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新課程不再把知識技能視為凝固起來的供人掌握和儲存的東西,它合理地承認了知識技能的不確定性,知識技能的本質在於人們透過它而進行批判性、創造性思維,並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基於這種新的知識觀,新課程的'目標就超越了知識技能取向,使知識技能的獲得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必須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即對知識技能的反思與應用)、情感態度價值觀(即透過知識技能而建構出的個性意義)三者真正統一起來,從而課堂教學產生質的飛躍。

  五、從小學到初中,課程教學缺乏銜接性

  初中資訊科技課所學內容大部分在小學都學過,所以大部分課都覺得很無聊,自己做自己的。不少學生反映現在的資訊科技課是“換湯不換藥”,還沒有改變實質,枯燥、無聊而且過於公式化,學習的不是一些已經學過的知識,就是已經被淘汰了的知識,提不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解決方法:適當的對課本的知識進行擴充套件,一定要在小學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尤其應該注意的是:要把握住目前硬體、軟體的發展狀況等。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

  比如:計算機的基礎知識中,初中部分我加入了機器的組裝、計算機的工作原理、目前主機板等硬體的發展狀況,給學生幾臺舊機器,讓學生親自去體驗裝機的快樂!再如:有幾節課講了拓展性的下載工具的使用,學生很感興趣,感到在資訊科技課學到東西了,而且是很實用的東西。希望老師以後多上這樣的課,或其他多媒體制作的內容。

  六、教材一統天下的局勢已一去不復返了,迫切需要校本教材的研發

  在新課改的今天,大家逐步意識到:教材並不等同於課程、教材無法控制課程。隨著資訊社會的到來,學校、家庭、社群越來越趨向於一體化。因此,應謀求學校課程與校外課程的和諧、互補、整合。其實,當把課程理解為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的整合的時候,這裡的環境就遠不止學校環境,還包括廣闊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校外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這也就內蘊著學校課程和校外課程的整合。

  1、教材建設應更貼近實際

  目前初中的資訊科技教材普遍存在著知識的落後性,而且與小學資訊科技課本的重複性很強,這就促使教師們開發出符合學生學習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合學生現有的各科知識,綜合學習各類軟體。如以一篇英短文的學習為主線,可以綜合學習鍵盤練習(錄入短文);學習繪圖(按短文內容);學習word的圖文混排(文配圖);絡(作品的交流);電子表格(成績表的錄入、彙總、排序)。同時,可以結合學校的主題班會來設計一些活動,如:愛校從我做起、可愛的家鄉、一二.九運動等,需要運用上網搜尋、PPT展示、製表、排版等資訊科技的綜合知識進行綜合學習,任務驅動式教學效果很好。

  2、教材的研發要“以人為本”

  這要求教師學會尋找、開發、製作、整合教學資源和資料,教師在執行新課程計劃中,開發利用校內外的一切課程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單元要“小而精”、“要深入和昇華”,要進一步加工資訊科技教材。目前,阿城的進修學校網站正在徵集各學科的資源包,我想資訊科技學科更需要這樣的資源包----課件、拓展知識、輔助學習資料、圖片或文字資源庫、習題、實施意見等內容,這樣會節省許多備課時間,同時也有利於進一步的課程開發,教材應開發得具有區域特色,時代特色,而且要具有分段的連續性,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思想,目前正在大力提倡構建資訊科技教學環境,作為一種技能性的素養,需要不斷的練習。作為這個學科的老師更應時刻注意自我提升,增強對教材的利用能力,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教師們在進行教學時,不能侷限於教材的知識,應該透過參加培訓等形式,深入學習教育理論、研究教學方法,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師生角色轉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創新意識,需要有超越教材的能力。把資訊科技作為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支援和認知工具,建設支援學習和教學的基礎平臺。

  任何學科課程的建設都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很多的問題,但以上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得到很好的解決就會阻礙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必然影響學生資訊科技素養的培養,希望有關部門的領導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幫助一線老師擺脫無奈的困境,讓我們共同期待資訊科技教育的明天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

  《資訊科技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王鈐.甘肅省隴西師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