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說課稿> 語文說課稿集錦15篇

語文說課稿

語文說課稿集錦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坐井觀天》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新課標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的課文,這篇寓言透過青蛙和小鳥爭論天空大小的故事,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坐井觀天》是本組五篇課文中的第一篇,佔據極其重要的位置,是學生學習本組課文的先導,學習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為本組課文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複習生字詞語,積累語言。

  2 、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比喻意思。

  3 、情感目標:結合實際,體會青蛙鼠目寸光,自以為是的錯誤。培育學生看問題、認識事物時要站得高、要看得全面的思想。

  重點和難點:

  根據文章內容主次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的重點是課文第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鳥的對話。難點是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

  二、說教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著重運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朗讀體會、讀與想象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同時,採用談話法、對比法、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並採用課件等現代教學媒體,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

  三、說學法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為“會學”,二是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理想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尊重學生閱讀的個體差異,關注他們不同的學習需求,我指導學生選用“讀、說、演”等學習方法,結合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動手實踐等方法,來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在閱讀習慣方面,著重培養學生解疑閱讀,從讀中感悟道理,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過程

  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課文的教學分為:複習鞏固、情境匯入——初讀感知——細讀感悟——演讀入境——揭示寓意——拓展延伸幾個環節。

  (一)複習鞏固,情境匯入

  複習鞏固分為讀詞和聽寫:運用課件出示詞語,學生自讀、抽生讀,學生範讀,然後聽寫。

  情境匯入時,(出示課件)“一望無際,蔚藍的天空”的圖片,然後引入問題:小朋友們,你們認為天大嗎?說說有多大?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看看課文中青蛙認為天有多大?順勢進入第二個環節:初讀感知。

  (二)初讀感知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採用默讀的方式效果較好,教師要提出默讀要求,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並且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指名說說,教師隨機點評。

  (三)細讀感悟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所在,學習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著重以學生的朗讀體會為主,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彙報交流、讀與想象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為輔。

  ⑴ 圖文結合,細讀全文,

  a 以讀帶講,瞭解青蛙和小鳥所處的不同位置。設計如下口頭填空:

  青蛙坐在( ),小鳥落在( )。

  b 自讀課文,找出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

  c 看圖練讀第一次對話。

  ⑵ 品讀重點段落:

  ① 感悟第二次對話

  a 學生自讀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號,分別畫出講青蛙和小鳥對天空不同看法的句子。(讓學生接觸到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同的句子。)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

  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b 比賽朗讀小鳥認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認為“天小”的句子,看誰讀得好。(透過比賽朗讀激發學生讀的興趣,並提示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c 老師指導朗讀青蛙和小鳥的話。

  青蛙的話用自信、傲慢的語氣,小鳥的話用勸告、誠懇的語氣。

  d 分角色朗讀。

  e 學生說說讀懂了什麼。

  f 引導學生思考:青蛙和小鳥為什麼有不同的看法?

  g 圍繞上面的問題學生自由讀課文。為了使學生能夠很明晰的理解課文的寓意,以及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建議學生用“因為l所以l”談談自己的理解。

  H 動手體驗:學生用紙捲成筒看天,再說說看到的天有多大?

  I 分小組朗讀(一人引讀,兩人對話,一人擔任評委。)

  ② 感悟第三次對話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

  a 自由讀,邊讀邊思考:

  小鳥和青蛙都笑了,為什麼?有什麼不同嗎?

  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麼?會說些什麼?

  b 學生朗讀對話,教師相機指導。(朗讀時青蛙的話要讀出傲慢、自信的語氣,表現出自以為是的心理狀態,小鳥的話要讀出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的語氣,表現出實事求是的誠懇的態度。)

  c 小組合作學習。先分角色朗讀,再分組討論、交流、彙報。

  (四)演讀入境

  語文教學,不但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還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本篇課文重點部分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是分角色朗讀練習的好段落,指導學生練習分角色朗讀,最後指兩名學生到講臺上朗讀表演。

  (五)揭示寓意

  理解寓意是本文的難點所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透過層層深入的提問揭示寓意,突破難點。用4 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寓意:1、青蛙和小鳥為了一件什麼事爭論起來?2、它倆誰說得對?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3、青蛙為什麼會錯?4、你從這篇課文中受到什麼教育?

  (六)拓展延伸

  積累和運用是新課程標準強調的又一重要內容,在這個環節中,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設計如下練習:

  課後續寫青蛙跳出井口後的故事,編寫第四次對話,並上臺讀一讀。

  (這個設計來源於課文,又跳出課文,既鞏固深化課文,又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語文新教材八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心靈詩語》中第五篇。從內容上來講,新教材在思想教育上突出了育人的特點,關心學生的內心需求,關注學習的情感體驗。本單元共編集了九首詩歌。這些詩作長短不一,中外兼有,既有對生命的感悟,又有對祖國,對母親深沉情感的表達,這充分體現了《兩綱》教育中加強“生命教育、民族教育”的要求。

  而且,這些詩作想象豐富,情感澎湃,言語形式自由,契合青少年多夢而富於詩情的年齡特點。所以本單元內容在教材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首《彷彿》在教材編排時儘管是泛讀篇目,但鑑於以懷念母親、讚頌母愛為主題的文章學生已多次學習,已有相關的學習體驗,而現代詩歌的教學剛剛起步,為此,我們備課組對本節課(也根據學生特點)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把它作為精讀篇目來進行教學。這樣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進入詩歌的情境之中,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二、結合課題說學情

  教學物件是八年級五班的學生,這個班的學生並不活躍,但對於新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平日課堂上只有極少數的同學喜歡說,其他同學比較安靜。他們對於寫作有一定的興趣。根據這些學生的特點,以及考慮到詩歌教學的整體性,我們備課組對教學內容的安排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把泛讀改成精讀。希望學生能夠結合生活體驗很快地進入到詩歌情境中去,深刻體會詩歌中豐富的情感,並能結合自身情感體驗,化所學為所用,進行小詩或詩歌片段的的創作。

  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來看,在此之前,已學過幾首近代詩或現代詩。比如本冊第7課《我愛這土地》,8課《鄉愁四韻》,以及第六單元的《短章一束》、學生對詩歌已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

  從學生的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於詩歌學習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詩歌語言精練含蓄,又富於音樂美;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思念母親的主題學生應該不陌生,這樣有利於進入詩歌的情境之中。

  我們知道,主體性學習一方面要求注重學生個性張揚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以人文性創設愉悅的氛圍培育學生群體,真正使學生個人、群體與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為了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其學習的主體地位,我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方法,以使他們充分體會這首詩樸實的文字背後所蘊涵的深情。

  一是情景創設法,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情感氛圍,幫助理解。

  二是朗讀法,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讀中悟。

  三是討論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廣泛交流,碰撞出思維火花。

  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方面,我主要引導學生採用以下方法:

  一是品讀法,在讀中悟;

  二是合作探究法,共同討論,突破難點;

  三是切身體驗法,由詩中情感聯絡自身的體驗,進行創作。

  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新教材更重視積累與體驗,重視感悟與薰陶感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喚醒沉睡的記憶,不斷地探求、體驗、感受、認識新知,從而努力建設開放、有活力、適應時代發展的語文課程。因此,根據這首詩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目標:

  1、透過反覆誦讀,品味語言等方式,感受詩中詩人豐厚的念母、愛母、頌母的情懷。

  2、透過對詩歌的品讀理解,嘗試藉助於某一形象抒發心中的感情,創作小詩。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我把這首詩的教學重、難點放在了朗讀、品味詩歌,用心感受樸實的文字間汩汩流淌著的念母、頌母的深情上。

  三、說教學過程

  對於這一堂課的具體授課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我把整個過程分成七個版塊:

  第一部分——詩歌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希望透過對詩歌的誦讀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為學習新詩作鋪墊。

  第二部分——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第三部分——初讀詩歌,整體感知。學生自由地盡情地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

  第四部分——讀出畫面。我設計主要是從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詩歌欣賞的角度來看,學生對文字的認知一般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學生對詩歌畫面內容的理解要先於對詩歌整體意境的把握,而畫面的把握為下一環節品讀文字背後的滋味,讀出詩情蓄勢。

  第五個部分——讀出詩情,也就是催動情感,深刻理解主題,這是教學上螺旋上升的環節,可以這麼說: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作者的感情體現在詩歌裡,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裡行間我設計第一步由教師範讀;第二步讓學生合作品讀。現代詩歌教學的品味應建立在學生自我思考的基礎上,使“詩人心中之詩”最終成為“我心中之詩”。詩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詩歌內涵的與眾不同的獨特體驗,也許創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發第三步,全班交流,並把品讀出來的滋味透過自己的聲音傳達給周圍的老師和同學。在能夠把握文章真摯深沉情感之後,請同學讀、集體讀,以便鞏固剛才的成果,讓學生融入到詩歌的情感之中。

  第六個部分——讀寫創作。讀詩、品文只是在“學”的層面上,而語文教學的根本,在於讓學生能用語言表達生活。現代詩歌的教學亦應本著這個根本,由學至用。

  應該說,我們過去的語文教學對現代詩歌的創作練習上是重視不足的,許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顯的限制——“文體不限(除詩歌外)”。在考試這指揮棒指引下,教師極少鼓勵學生用“詩意”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語文新教材八年級第一學期《心靈詩語》單元教學目標中明確規定:要“培養學生寫作現代詩歌的能力。”我認為初中階段學生嘗試詩歌的寫作是可行的。首先,從理論上講,應該鼓勵我們的學生們“詩意”地生活著,對人間、社會、世界、生活的關懷懷有美好的願望,讓學生們懂得:我們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觸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遠離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緻、聰慧的生活;其二,現代詩歌在文字理解的難度並不大,進入詩歌的狀態也不是很困難,學生在大量的朗讀,聲情並茂的反覆朗誦後,是很容易走進創作的氛圍與詩意之中的。

  由於學生的詩歌創作只是剛起步,本節課只要學生能把自己想的情感借某一形象寫出來,哪怕只有兩三句,也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在此後的創作中再逐步要求依據音律節奏分行排列,最後才提出適當考慮雙句或小節末的字的大致押韻的問題。

  這個環節實現了對課本的拓展,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走出文字,然而又結合文字,體會詩歌語言的精練以及借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物來表達情感的寫法,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的目的。

  第七個部分:佈置作業鞏固所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學情況自組小組,有選擇地完成作業。完成對課內所學的延展,而建議學生均能去完成的讀詩給父母聽或者以自己可以做到的方式告訴父母對他們的愛的作業,則融入了對學生的感恩教育。

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學理念:

  我將以“致力於全面提高職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宗旨,遵循“注重基礎、強化能力、突出重點、學以致用”的原則,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優勢,來體現我們的時代精神和現代生活氣息。在教學中,我將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教育教學理念。

  二、說教材:

  《我的母親》是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語文(基礎模組)上冊第一單元精讀篇目。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記敘文的語言。老舍是著名的語言大師,《我的母親》是其語言運用方面的典範。教學本文為學生學習記敘文的語言提供一個範例。該篇文章語言樸素,情感濃烈,向我們呈現了一位普通勞動婦女勤勞困苦的一生,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之情。因此,本文不僅是學生繼續瞭解敘事性散文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對處於生理、心理不穩定的職高學生的情感的洗禮。

  作者老舍稱母親給自己的是“生命的教育”,因此教學中我們須透過感受母親勤勞、奮鬥、奉獻的一生體味我對母親的敬仰,摯愛與懷念。領悟母親平凡中的不平凡,以及我念母之情蘊含的淡泊名利,求真求純,博愛達觀,堅韌奮鬥,默默耕耘的人生志趣。同時品味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所達到的真切感人,感召心靈的藝術境界,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修養。

  三、說學情: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許多孩子尤其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往往對父母的關心愛護習以為常,把父母對自己的付出看作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本文內容淺顯易懂,學生在文章的淺層理解上應無大礙。但由於學生人生閱歷的不同,加之學生進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變化,他們對母愛的詮釋也就因人而異,教師應該藉助此文,建立和加強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從作者對母親的回憶和懷念中,激發自我反省的意識,聯絡自身實際,進一步感悟、體驗親情的無私與偉大;學會從熟悉的生活中發現真善美,學會在瑣屑的平凡中體會父母的艱辛,感受那時時刻刻都緊緊地包圍著我們的濃濃親情,進而懂得如何去尊敬父母,回報父母,孝敬父母。

  四、說教學目標:

  教育是生命參與的事業。“與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長”應是每一位教師的座右銘,讓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參與到學習之中,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靈光與活力,應成為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因此,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品味作品樸素自然的語言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而調動學生情感,創設優良的教學環境,加深對母愛的理解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所在。在師生共同參與、討論的基礎上,確定如下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教授整體感知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對文章或語段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情感有一個總體把握。

  2、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描述母親做人做事的文字,梳理作者即事抒情的語句。

  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運用平實樸質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真情實感的語言書面寫作和口頭表達的能力。

  情感目標

  體會來自平凡世界的人際溫暖,學會感恩。

  五、說教學重點:

  由於作者生活的時代與學生生活的現在相隔較遠,學生個人的閱歷的不同,他們對母親的詮釋也就因人而異,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品味作品樸素自然的語言應為教學的重點。

  六、說教學難點:

  職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薄弱,為師生課堂的交流和溝通帶來了難度。調動學生的情感,能夠運用恰當的語言,去領略那血濃於水的親情則是本課教學難點。

  七、說教法學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這首先要求教師把握學情,不僅僅要“知己知彼”,更需要“眼中與心中要裝著學生的需要”,這樣才能做到“百戰不殆”。老舍《我的母親》這篇文章確實寫得很感人,突出表現了母親勤勞刻苦、善良寬容、樂於助人、意志堅強等性格與偉大無私的母愛,以及母親的人格力量對作者思想性格形成的深刻影響。母愛是學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話題,說它熟悉是因為每位學生都正在享受著無私的母愛,說它陌生是因為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身為獨生子女的特有的家庭地位,使很多學生很少對母愛進行認真的咀嚼與反思。

  為此,我將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談體驗,讓學生在故事中走近文字,理解文字,親近文字。與這種學法相適應的是,教師需具備鮮明的教學觀:中職語文教學首要之務是學生的道德與理想的教育。採用鮮活的故事,在學生心裡播下希望的種子,激發他們的夢想追求,提供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途徑——這不僅限於語文學科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鍛造了學生的品德意志。

  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採用導讀啟示——賞析探究——評價歸納——訓練遷移四步立體的教學方法,透過重點賞析、朗讀品味、寫作體驗等感受母子親情。課前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上課前,準備好兩首歌曲,一是閻維文的《母親》,二是毛阿敏的《燭光裡的媽媽》,一首鋼琴曲《給母親的信》。一首詩孟郊的《遊子吟》。透過多媒體,創設優良的教學環境,催生學生情感,縮短師生、生生距離,為平等對話創造條件。透過比較閱讀,昇華文章主題。

  課件由導讀啟示——賞析探究——評價歸納——訓練遷移四個環節,按照走近母親——認識母親——昇華母親——歌頌母親——體恤母親五個步驟層層展開。

  在學習方法上,針對本課特點與學生實際情況,七八個同學一組,每組選出一位小先生,負責本組活動。透過閱讀、質疑、合作討論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合作能力。

  1、以理解母親的形象為切入點

  塑造母親形象是本文的寫作目的,因此教學中以理解母親的思想境界,品質情操,個性特徵為突破口。在學生心目中首先樹立豐滿的人物形象,由此帶動其它教學重點,難點,學習目標的完成。

  2、品味平實的語言在塑造人物形象中作用。感知“我”的真情。

  塑造人物形象的語言可以絢爛,可以平淡,然而赤子喪母念母思母之情卻只能化為平實的語言。唯平談方可寄幽思,唯平淡方可訴衷腸,正可謂平平淡淡才是真。因此在學生理會了母親的凡中不凡,再反思品味這樣的語言便會深味“我”的靈魂心曲。“我”的人生理念,“我”的人生志趣,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八、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擬用兩課時,教學過程由課前的傾聽母親和課堂上的走近母親——認識母親——昇華母親——歌頌母親——體恤母親五個步驟構成。本文在學生了解作者、把握文章寫作線索、整體感知形象的基礎上進行的重點閱讀及語言品味。

  (一)音樂欣賞:傾聽母親

  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欣賞震撼心靈的音樂閻維文的《母親》,激發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興趣,潛移默化地昇華母親形象。

  (二)導讀啟示:走近母親

  帶著課前欣賞音樂的那份感動,教師順勢激情匯入:母親!一個飽含多少深情的稱謂;母愛,一種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它如陽光普照般溫暖;如春風化雨般細密,如海納百川般博大,如蠟炬成灰般無私。我們曾經瞭解過朱德的母親,那是一位勤勞善良且富有遠見的女性,今天我們學習的老舍的母親也是這樣的一位女性。讓我們一起走近老舍的母親。由此展示教學目標。使學生一目瞭然本文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讀書,關鍵在於發現和提出問題,尤其是要發現和提出那些有思考價值的探究性的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研討。

  (三)賞析探究:認識母親

  本步驟要針對某一問題,激發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讓每一位學生都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我設計瞭如下環節。

  1、整體感知

  從整體入手,先讀後說;感知母親的勤儉樸實,堅韌執著,寬容大度,博愛熱情,樂觀勇敢,勇於奉獻的感人形象。

  讓學生找出表現母親性格特徵的語段或語句。讓學生反覆朗讀,朗讀中加以指導,讀出語句恰當的停頓,語速和感情,在朗讀中讓學生想象母親的形象,體會感悟母親的軟而硬的性格。教師適時引導啟發。為重點閱讀、語言賞析打下基礎。

  2、重點閱讀

  母親是偉大的,她的偉大體現在文章字裡行間,尤其是課文的第13段,是最令人感動的,也是最精彩的。教師引導學生賞析13段,並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

  文章寫了哪些事?你認為哪件事最感人?為什麼?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我採取分組討論,小組選代表回答的方法,在學生闡述理由的過程中,我可用師生對話的方法,聯絡生活實際啟發學生品味所展示的感人細節。

  3、重點體會母親給我的“生命的教育”

  a)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的教育”的豐富的內涵(結尾一段“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

  b)讓學生找出表現母親給我影響的語段或語句

  c)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總結母親教我學會了哪些有用的東西(板書:母親品行:堅忍、善良、寬容、勤儉、好客)

  d)結合作品本身體會作者其人,體悟母親給作者帶來的人生觀的影響。老舍其人:對普通人熱心關注,對平凡人真誠讚賞,始終追求靈魂的至真至純,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追求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

  4、品味語言

  在引導學生重點閱讀的過程中,因勢利匯出本文語言的第一大特色:善於透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講完此問,我再配樂鋼琴《給母親的信》朗讀此段,帶學生再來品味簡樸的語言下蘊含的偉大母愛。朗讀完畢,我由第13段的語言特色拓展開來,再次激疑追問:本文語言在其它方面還有哪些特色!

  “白描”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我在引導學生品味這一語言特色時,可先出示孟郊的《遊子吟》,讓學生把詩的前四句與第13段的感人細節比較,引出白描,後指出:作者善於運用白描的手法刻畫人物形象。什麼是白描?我主要聯絡美術中的白描畫法,讓學生理解文章中的“白描”手法,並以孟郊的《遊子吟》的前四句講析,後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運用白描的語句,教師引導學生辨識糾正,並重點賞析以下語句對錶現人物的作用。

  ①在我的記憶中,她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

  ②她做事永遠絲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

  ③桌椅都是舊的,櫃門的銅活久已殘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沒有塵土,殘破的銅活發著光。

  以上語言品味是站在作者對母親描寫的角度上來分析人物形象的,對第三點語言特色:以樸實無華的語言表達濃厚的感情,我變換角度。站在作者的角度上,這樣設疑:母愛是偉大的,作者的語言卻是質樸無華的,作者對母親的那種感激、懷念之情是靠哪些語言得以表現的?學生透過閱讀大多都會將目光集中在這樣的句子上。

  ①每逢接到家信,我總不敢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訊息。

  ②街上是那麼熱鬧,我卻什麼也沒看見,淚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淚又遮迷了我的眼,又想起當日孤獨的過那悽慘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會再候盼著我了,她已入了土!

  這些語言看似大白話,但蘊含著濃烈的感情,讀來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因此在品味的基礎上誦讀這些語言,有助於學生體驗作者對母親所飽含的濃濃深情。(板書:語言風格)

  (四)評價歸納:昇華母親

  本步驟要讓學生比較評價,歸納概括出規律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收斂,學生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在此由老師簡單概述本節課講述的內容,並由學生從寫作方法和表達主題兩方面自由發言,談本文的學習收穫。老師適當評價。

  (五)訓練遷移:歌頌母親

  本步驟要設計能夠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思維訓練題,使學生的“思考”遷移成為一種“創新能力”。

  緊承上一環節的評價,教師有感情闡述:是啊,母愛猶如一縷陽光,使我們的心靈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母愛,猶如一泓清泉,讓我們的心靈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也依然純潔明淨。同學們,儘管跨出一步便是天涯,但作為遊子的你,永遠走不出母愛的風箏線,因為線的那頭永遠握在母親的手中,老舍的母親讓我們熱淚盈眶,我們的母親呢?請讓毛阿敏《燭光裡的媽媽》伴著你,以母親或母愛為話題運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說一段讚美母親的話。

  學生考慮五分鐘,小組選代表口頭作文,並採取自評和他評的方式。我們知道,單調的文字閱讀,容易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因此設計這一環節,既有利於瞭解學生情感體驗的變化,又有利於捕捉課堂的著力點和生長點,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發,使師生對母親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昇華。

  (六)師生寄語:體恤母親

  學生自由發言,對母親說一句話。

  寄語:同學們,孝敬我們的母親吧,不僅僅是今天。正如歌中唱到:不管你走多遠,不論你在幹啥,不管你功勞多高,不論你成就多大,到什麼時候也不能忘咱的媽。以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他們學會感恩。

  (七)訓練延伸: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教學,由學生選做相關題目。

  A:根據文章的寫作方法,請以“母親”或“母愛”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必做)

  B:比較閱讀老舍與胡適《我的母親》在主題、寫作思路、寫作特點方面的異同(選做)

  (八)板書設計

  板書力求做到清潔、清楚、明瞭

  我的母親

  母親品性語言風格

  結束語:

  同學們,心動不如行動。善待我們的母親吧,不僅僅是今天。當我們的母親變得老態龍鍾的時候,當母親滿嘴嘮叨甚至臥床不起的時候,朋友,都請你倍加善待自己的母親,因為,無論世事如何改變,她永遠是屬於你的唯一的――母親!

  九、教學預想效果:

  備課時,我深刻領會新課改精神,力爭以最佳效果向眾評委及聽課老師彙報。從實施情況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首先,我貫徹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改精神。課前預習,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生字詞、文學常識。這些小任務促使學生主動認真地自學課文。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時,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課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自己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我只作點撥和歸納。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相互講發生在自己與媽媽之間的生活細節。這既讓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加深瞭解,又鍛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我落實了“四基”。我沒有放棄字詞、文學常識這些基本知識,而是把它們放到了課前預習裡面。這樣做既促進了學生自學,又使課堂內容更集中緊湊。在上課過程中,我始終抓住“培養學生運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情感及形象”這一教學目標展開。不論是開始的匯入,還是後面的母親性格分析,兒子對母親的愛,都讓學生找到相關的細節,並加以誦讀品味,進一步感受細節的表達效果。可以說基本技能的訓練,落到了實處。學生的能力,得到切實的培養和提高。

  最後,我實現了新課改提出的三維目標。知識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德育目標都得到較好的落實。學生透過這一堂課,切切實實懂得了運用細節描寫的重要性,並在課堂上得到鍛鍊。在情感方面,我透過讓學生聽歌曲《燭光裡的媽媽》、閻維文《母親》尋找母親的感人細節、誦讀表現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賞感人故事等手段,不斷調動、積累學生的情感。後來,在訓練延伸階段,學生講述與母親的故事時,很多同學在下面抹眼淚,老師也眼圈紅紅的。學生講自己與媽媽之間的生活細節時,也聲音哽咽。我在點評時,也深受感動,幾乎說不出話。可以說,這一節課讓師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禮。經過這一次情感的洗禮,大家更加熱愛父母,熱愛生活。

語文說課稿4

  [說教材]

  《父親的菜園》這是一篇第七冊選讀課文,記敘了父親在一片荒涼的山坡上開墾一塊土地,使它成為“我家”菜園的事,表現了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體現出作者對父親、對土地深厚的感情。

  課文經過對父親言行的具體描述,表現父親的優秀品質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引導學生從描述父親開墾菜園言行的詞句中體會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感受父親對勞動、對土地的愛是是教學重點。體會父親在荒坡上開墾菜園的艱辛,對城市或平原地區的學生來說是教學上的難點。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加強學生對記事寫人這一類文章的感悟,進一步學習從資料中體會思想,從父親堅忍不拔的品質中受到教育,培養熱愛土地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結合我對教材的理解以及文字的價值取向,按知識、本事、情感三方面的目標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讀課文,限度地促成每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學習從課文資料體會思想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述父親言行的句子,結合上下文進行理解,從中體會父親在開墾菜園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勞動,感受父親身上表現出來的那種堅毅、自信、勤勞的品格,明白要想獲取成功必須勇於克服困難,堅持努力奮鬥的道理。

  3、在讀悟結合、豐富言語實踐活動中,發展歷練學生語言,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對父親的崇敬。

  [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上述的教學目標,本課選擇的基本教法是“著眼課題、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導讀解疑、語思統一”的導學式教學法。在操作過程中採用“讀、疑、思、劃”等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質疑課題,著眼課題理解課文資料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朗讀本事,培養語感。

  [說理念]

  本設計把著力點放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本事上,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活動中,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按照“質疑課題、梳理問題——自主探究、感悟交流——深化文字、體會精神”的過程組織學習,把朗讀課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與解決問題中,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

  [說流程]

  一、親情匯入,質疑課題

  1、同學們見過菜地嗎菜地:院子裡的小塊平地能夠開墾成,田裡的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可是有一位極其普通的農民,為家人在山坡上開出了一塊菜園(板書課題:父親的菜園)讀題。

  2、學生課件觀看父親在山坡上開闢的菜園,再讀課題,質疑。

  3、梳理問題:為什麼叫“父親的菜園”

  [設計意圖]

  用親切自然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測課題,設定懸念,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由課題這個文眼作為這節課的教學切入點。

  二、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①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生字讀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反覆多讀幾遍,練習讀正確,讀流利。(請教學習工具或教師)(疑難字詞課件螢幕呈示)

  ②在父親開墾菜園的過程中,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把這樣的語段畫出來,多讀幾遍。

  ③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④反饋朗讀劃出的句子,注意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⑤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三、品讀課文,探究原因(探究為什麼叫“父親的菜園”)

  1、細讀課文,思考為什麼叫“父親的菜園”,要求:圈畫批註。

  2、討論感悟重點詞句,感受父親的勤勞、堅忍不拔、對土地的熱愛,帶著感受朗讀課文。

  重點研讀:

  (1)“父親堅毅地說:‘我們去開荒!’”(勤勞)

  (2)“每一天天還沒亮,父親就扛著鋤頭、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著一擔柴草回家來。”(勤勞、吃苦)

  (3)“父親沒有氣餒……蓋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堅忍不拔)

  (4)當我問能否長出豌豆,父親“信心十足地說:‘當然能!’”(對土地的信賴)

  (5)“父親說:‘我們不能光顧眼前,也真難為了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養出這一片豌豆來的。就這樣榨乾它,以後就別想吃瓜吃菜了。這一季豌豆就用來肥土吧。’”(對土地的保護、熱愛)

  (6)拾糞肥田。“有時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親也要我跑到菜地裡去撒。”(為了肥土、對土地的熱愛)

  為什麼叫“父親的菜園”可歸納說:

  ①父親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山坡上開出了一塊作為菜園的基地。

  ②當暴雨沖走泥土後,父親一筐筐挑土,靠自我的雙手“創造”了一塊新菜園。

  ③為了育肥土地,把自我的勞動成果──豌豆翻進土裡,精心侍候,使土地變得肥沃,讓全家人擁有了一個四季常青的菜園。

  [設計意圖]此環節引導學生抓住問題來閱讀思考和感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把學生相對分散的思維集中起來,準確地把握文章資料,體會情感。

  四、深讀課文,體會精神(深入體會課文資料所要表達的思想)

  1、思考、交流:父親的菜園收穫的是什麼收穫的僅僅是四季的蔬菜嗎“我”收穫了什麼你呢(收穫的是一種人生精神:堅毅、勤勞、不畏艱辛、堅忍不拔、熱愛土地、熱愛勞動)你此時心裡的感受是什麼(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難、挫折不氣餒,永遠堅持自信,什麼事情都能做成。)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中描述父親言行,體現不畏艱辛、堅忍不拔的句子。(課件呈示)

  3、帶著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再讀課題。

  我的說課資料結束,多謝大家。

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

  《兩小兒辯日》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4課《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古時候兩個孩子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兩小兒勇於探索,大膽質疑的品質,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二、說教案

  《兩小兒辯日》一課是培養學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課例,因此我教授本課時訓練重點確定為:

  1、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疑難字詞,能根椐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兩小兒為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預習:

  1、熟讀課文大概瞭解文意。

  2、搜尋關於孔子的資料(生平、言論)。

  3、思考課後練習題。

  三、說教法

  本堂課因為是孩子們初學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學中,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樂讀趣學,自主感悟。透過藉助課後註釋理解文章,教師適當點撥,講解。重視古文的讀,要求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味,讀懂文章的意思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四、說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主要以教師的導,學生的學習為教學主線,去營造一種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學習氛圍,以接受變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惑,積累。從而解決出學生學習古文的困難,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學法,快樂輕鬆地學習古文。

  五、說過程

  (一)引導釋題,匯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複習舊知引入新課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說“辯”字匯入課題,解釋“辯”字的字義,從而以“辯”字貫穿全文,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講的就是兩小兒辯論太陽,此時教師則引導學生再一次讀課題,然後層層深入、質疑,兩小兒辯論太陽的什麼呢?讓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學文的目的,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文。

  (二)指導學法

  由於學生學古文,較難理解,在此我讓學生充分交流初學古文的感受,從而總結出古文不好讀,不好懂,明確了學習古文的方向和目標,緊接著老師配樂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學生透過傾聽總結讀法。學生自由練讀,並由此解決了古文不好讀這一難點,就是讓我們多讀,反覆讀,緊接著教師趁熱打鐵牽出古文不好懂的這一難點,學生各抒己見,自己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老師再一次強調出學習古文的目的就是讀懂意思,讀出韻味。

  (三)依照學法逐步解文

  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進一步質疑:這篇文章到底給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學生概述的過程中,交流孔子這一人物,為後面學習文章,揭示人文內涵,做好鋪墊,並且在學生概述故事內容的同時,又緊接著質疑:孔子在什麼情況下遇見兩小兒的?無形中對文章第一節內容就在老師質疑,學生解疑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習。並在此強調“鬥”的含義,過渡到第二節的學習,明確兩小兒辯論的觀點,透過分析“也”字,重點指導學生的朗讀,由此以“辯”為主線,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學習,後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三四節的學習,透過抓重點字詞、分析句式、課件演示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兩小兒辯鬥時各持的理由是那麼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以理解促讀,讀出味道,讀懂意思,老師在這則起到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重點把握住了文字的內容,體現了文字的工具性。

  (四)研讀課文,讀後明理

  最後,我重點抓住孔子“不能決”,讓學生體會人文內涵,讓學生交流孔子的言論並結合蒐集孔子的資料,明白體會孔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學無止境的道理,學習兩小兒勇於探索,善於觀察,勤學好問的精神,並將兩小兒提出的問題設計成以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課後解決的方法,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

  (五)總結拓展,延伸課外

  學古文不能只學不積累,積累什麼?積累的就是我們的學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讓學生感受古文與現代文不同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對學生今後學習古文打下基礎,這樣從開始學生討論學法,到教師最後總結學法,無時不體現出,我們學的主動不僅在學內容,還在學方法。也正體現老師的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理念,最後佈置學生回去講故事,排課本劇的形式,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整堂課最終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讀,以讀明理的辦法,一步步紮紮實實學好古文。

  六、說板書

  從字數上看板書有些繁瑣,但我認為板書總是為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服務的,為了讓學生能直觀的理解,我從題眼“辯”字為主線到兩小兒辯論的觀點,理由最後結果,讓學生觀其則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內容。

  我的這堂課中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據課堂反饋定論),但是,我最終能較好地體現了我此次課堂教學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學生要學的有收穫,而我教的要紮實,也希望各位老師能為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語文說課稿6

  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魯迅先生寫於1925年1月24日的《風箏》。

  一、說教材——突現親情,把握重點難點

  在對《風箏》進行文字解讀時,本套教科書副主編顧之川的一番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出示)

  親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搖籃。濃濃親情,動人心絃;天倫之樂,其樂融融。在溫馨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衝突中也有親情。《風箏》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風箏》是一篇思想內涵很深邃的,由於人生經歷、文學修養和時代的不同,不同的讀者對它的主題有著不同的解讀。教師對文字的解讀有他自己的理解,學生也有自己的解讀,教師應該肯定、尊重學生的理解。我覺得對本文主題的理解應注重現在的學生本身的認識能力和情感體驗,父母之愛、同學之情等等易於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我們首先要抓住親情這一角度,找準文字與學生的契合點,引導學生去閱讀、去理解、去領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間少年時代的衝突和誤解,中年時代的自省和忘卻,可以突現出一種親情,“我”和弟弟有兩顆美麗的心靈:一個嚴於自責,懇求寬恕自己的過失;一個幼稚純真,全然忘卻別人的錯處。弟弟忘卻“我”的不好,這種寬以待人的作法,對現在的學生有較好的教育作用;“我”對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這種嚴以待己的作法對學生而言也未嘗不是一種教育。而兄弟間的親情是很值得我們探究與回味的。

  在對親情理解之後,學生能較為容易地體會出作者嚴於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時衝突的出現我們也能夠認識到封建教育思想對兒童天性的扼殺;由中年時“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可以啟發人們用科學來改變人們的思想。

  這樣我們對這篇的理解就不是隻從一個角度去解讀,而是用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有利於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能力的培養。

  由此,我對本文的知識能力目標、情感價值目標,教學重難點作出以下設計:

  知識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不讀不為語文)

  2、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  情感價值目標:

  1、在衝突與誤解中感悟親情。

  2、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閱讀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學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教學重點:訓練閱讀能力,概括內容;初步學  教學難點:體會蘊含於字裡行間的濃濃親情;借鑑本文在矛盾衝突中鋪設親情的寫法。

  二、說教法——結合學生,優選教學方法

  我一直覺得文字是我們從事教學時的根本,一切應以文字為基礎,多媒體等的運用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因此應該指導學生在反覆閱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同時,應該認識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可以利用閱讀期待、反思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效率。

  我們應該還原魯迅作為一位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剛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滿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覺得應該以《風箏》這一文字為依據,挖掘魯迅作為普通人的一面。

  這篇的寫作年代離現在的學生較為久遠,但親人之間的衝突、矛盾及寬恕、諒解等等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對此學生是能夠有所體悟的,因此可以讓學生依據自身的認識能力對文字進行理解與感悟。

  我們的語文教育應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甚至於教師應該“降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能將教師對文字的體驗、感悟移植給學生,應該以人為本,以文字為基礎,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創意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老師加以提升與深化。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是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是學生閱讀的促進者。

  在學生對文字進行充分預  三、說學法——信任學生,注重學法傳授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一文屬早期白話文,某些字、詞、句子的表達方式可能較為生澀難懂,本身立意豐富而深邃,這些可能是學生學精神。”因此在預  四、說程式——重視能力,最佳化教學程式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我是這樣設計本課的教學程式的。

  (一)匯入課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沒有被誤解、受委曲的事,說出來聽一聽。(“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  (二)探究閱讀:用圈點勾畫的方法自由朗讀,提出你認為有價值的問題,並自行解決。

  預期問題:

  1。“那裡”、“他”、“發見”等不規範用字。

  2。開頭部分“驚異和悲哀”的是什麼?

  3。開頭與結尾部分的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脫?

  (三)品讀感悟:朗讀課文的重點章節,體會作者如何在衝突中顯現親情,展示“我”和弟弟兩個人物形象。(“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探究“精神虐殺”的根本原因。(不覺醒、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對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四)情感體驗:瞭解了兄弟二人的行為和內心情感後,你想對“我”或弟弟說些什麼呢?(“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老師範例:對兄長,我想說,你是那麼嚴厲地自責,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學生的發言從兄長的善良、嚴於反省,小弟的怯弱、純真寬容,兄弟間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連結:以後的生活中,親人和朋友之間難免會發生誤解和衝突,該如何處理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對學生的理解要有正確的引導。)

  (六)作業:

  課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兒童時的那件事?(還有回味的餘地。)

  〔教學小結〕

  《風箏》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蘊含極為豐富,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以其中的一點(親情)為主,探究一個區域性性問題,進而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激發學生個性化閱讀時的獨特感受。很可能學完以後學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還有很多不能體悟之處,但這應該是我們所需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激情,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說課稿7

  一、說教材

  《冬至的夢》是冀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以“多彩的童年”為主題展開。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一個孩子的奇特的視角,刻畫出冬至後萬物的萌動和人們的生活,字裡行間飽含著作者對春天的憧憬,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之情。文章分為三部分:“認識冬至”、“溫暖的夢,盼望的夢”、“冬至的夢”冬至的夢抒發的是作者對爺爺懷念的幸福的夢;對春天渴望的盼望的夢,作者奇妙聯想、引人思考,達到形散神聚之效果。語言描寫細膩、想象活潑豐盛,字裡行間充斥詩情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二、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巧:

  1、精確認讀一個要求會認的生字“窖”,控制四個要求會寫的生字“窖、蚯、蚓、藤”。

  2、精確、流利、有情緒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我”和爺爺憧憬、熱愛春天的情緒,感受生活的美好。

  ★過程與方法:

  1、運用查字典、接洽上下文等多種情勢理解重點詞語。

  2、讀與品詞相結合,讀與想象相結合,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在讀中加深對詞句和課文內容的理解,在讀中昇華情緒。

  ★情緒態度價值觀:

  體會我和爺爺憧憬、熱愛春天的情緒,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理解課文,感受冬至後萬物萌動的朝氣勃勃的狀況。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融入作者刻畫的情境中,品味語言,感悟作者對春天的憧憬與熱愛。

  三、說教法和學法:

  1、情境教學的方法

  藉助圖片,和多媒體課件,藉助課文語言入境,感受作家在文章中的情緒。

  設計情景。溝通課文和學生的生活世界。創設情境,入境,並讓學生張開理想的翅膀勇敢想象,實現情緒上的認同,有利於學生形成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2、情讀體驗法

  個性化的朗讀展示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可以是情緒認同之後的屬於自己的奇特理解。和學生一起與課文對話,和學生一起在知識中詩意的安居,一起體驗。

  學法上,我貫徹的領導思想是把“學習的自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想象法、朗讀法和勾勒批註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四、說教學設計

  為了完成教學目的,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這節課,我的總體思路是,回想匯入,丟擲中心話題—品讀課文,暢談感受—深入研讀,體會情緒—延伸拓展四步,和學生一起展開這次語文學習之旅。具體教學過程剛才老師們聽課都已經聽到了,我就不展開說了。

語文說課稿8

  一、說班級情況

  二(1)班共有學生47人,他們愛讀古詩,有的學生能背誦五十幾首。我感覺學生背古詩不吃力,一會兒就能背一首,只是在理解詩意上

  有點難度。還有,有的古詩學生雖然會背了,但表達不出詩的意境。在理解詩意和感受意境方面,需要老師的引導。

  二、說教材

  《春曉》這首詩描繪的是春天一個雨後早晨的情景,表達了詩人愛春、惜春的真摯情感。詩題中的“曉”是指早晨。前兩句寫一xxxxxxxx來,不知不覺天已亮了,聽到四處鳥的婉轉叫聲。同時詩句向人們傳遞春光是多麼的美好,連睡覺都那樣的舒服,不知不覺天就亮了。為後文作者感悟春光不能永駐埋下伏筆。“眠”:睡覺。“不覺曉”:曉,天亮;不覺曉就是不知不覺天就亮了。“聞”:聽到。“啼鳥”:鳥的鳴叫。後兩句寫想起夜裡聽到陣陣風雨的聲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全詩平實自然,蘊涵深厚,字裡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對落花的惋惜,提示讀者春光短暫,應該加倍珍惜才是。《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三、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曉、眠”,能按筆順正確的書寫,知道這些字在詩句中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春曉》。

  3、初步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感受作者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正確、美觀地書寫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春曉》。

  難點: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

  五、說教法學法

  第一步:匯入(指名背古詩《春雨》、《春夜喜雨》,複習上節課的內容)

  第二步:會讀(初讀古詩,認識字詞)

  多種形式練讀古詩(教師範讀古詩;學生自讀古詩、指讀、糾正不正確讀音;合作學習,小組讀一讀、比一比)

  第三步:讀懂(合作交流古詩大意)

  對於詩意的理解,讓學生們完整的說下來難度很大,所以教學中,我先對重點字詞進行引導、點撥,幫助學生理解:如第一句詩中抓住“春眠”、“不覺”,第二句詩中抓住“聞啼鳥”,第三四句詩中抓住“花落知”還是“知花落”等詞語,然後指導學生觀察書上的插圖,結合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和基礎合作交流,理解詩句的意思。

  第四步:誦讀(熟讀成誦,體悟意境)

  師示範背誦,學生模仿,掌握節奏,停頓,知道押ao韻,感受詩的意境。配樂唱詩。

  第五步:積累(課外延伸,背有關春天的古詩)

  第六步:寫字(識記、描紅、臨寫)

  寫字指導。“曉”右上角沒有點,試著與“繞”比較記憶。

  “眠”,根據偏旁識記。

語文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以“愛”為主題的課文,講述的都是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這個單元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先談談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我認為這篇文章主要寫的是作者與一位普通的三輪車伕交往的故事。

  文中的主要人物老王的突出特點就是命苦心善。作者就是透過寫與老王平平淡淡的交往中來體現了老王的不幸之至和善良之至,不僅如此,還可看出“我”或“我們”的同情心和愛心。從深層次講,這是不幸者對厄運中的人的愛,也是厄運中的人對不幸者的愛,這是人間至情之愛。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身邊的人,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而我個人也認為: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文化知識,更重要的還要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情感,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老王的性格特點;揣摩重點語句,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2)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領會作者與老王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學會善待他人,關注生活中的弱勢群體,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

  教學重點:把握課文內容,領會作者與老王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

  教學難點:理解本文的主旨,體察作者的愛心;揣摩重點語句,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二、說教法

  學生情況分析,初二的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和對生活的感悟都是很淺薄的。加之我們的學生又是鄉鎮中學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尤其是表現在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而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這一指導思想,我在進行本課教學中遵循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這一原則,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合作探究法,質疑法,點撥法,誦讀法,採用多媒體,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1、教學相長,為了更好地教,讓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教學的要求,我首先讓學生充分預習,我認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非常重要,如果每一課都能把課前預習落實好,課堂效果就會事半功倍,要想達到這個效果,就要把預習要求明確,讓學生知道怎樣預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的預習題。

  預習題:

  1)利用工具書疏通生字詞。

  2)熟讀課文。

  3)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透過預習學生能初步感知本文的主旨,這樣學習起來就會輕鬆些。)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歌曲《愛的奉獻》、圖片資料

  五、教學程式

  環節一、匯入新課:播放《愛的奉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導語:同學們,正如這首歌中所呼喚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如果我們能以純真的情感關愛同在一片藍天下的每一個人,那麼人間將會多一份溫暖,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份殘酷。愛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美德。我國著名作家楊絳女士透過寫與一位普通車伕的交往,向我們詮釋了這一併不深奧的生活命題。

  (設計說明:使學生進入音樂所營造的氣氛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初步感知本文的主旨。為下面的學習做鋪墊。)

  環節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接著介紹作者楊絳及寫作背景和她的丈夫錢鍾書。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以及寫作背景,既可以更好地把握課文的內容,還可以激發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

  環節三、檢查預習

  將字詞用幻燈片展示出來,請學生到旁邊小黑板上給加點的字詞注音。然後訂正。

  (設計說明:字詞是學習語文的基礎,這也是考試中必有的考點,這既可以作為字詞訓練,又可以瞭解學生預習的情況。)

  環節四、在預習的基礎上,再次熟讀課文,思考問題:

  1)本文的敘事線索是什麼?——“我”與老王的交往。

  2)閱讀文章1—4段,說說都介紹了老王的哪些情況?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設計說明:熟悉文章內容,初步認識老王,為下面的合作探究打下基礎。)

  環節五、合作探究

  1)深入分析老王這一人物形象

  作者回憶了老王一生中哪幾個生活片段?體現老王什麼樣的性格?這些片段按什麼順序來安排的?

  請用“老王是一個xxxxxxxxxxxxxxx的人,表現在xxxxxxxxxxxxxxx。”的形式表達出來。

  (設計說明:這個題目既可以鍛鍊學生的歸納能力,又緊扣文字,且加深了學生對老王這一形象的理解)

  2)作者一家對老王怎樣?具體表現在哪些事上?又表現出他們具有怎樣的品質?

  3)作者夫婦已經很關心老王了,為什麼還在結尾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4)在社會生活中,應愧怍的僅是作者嗎?這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呼聲?

  (設計說明:這三個題目逐層深入,既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善,感受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和關心。又激發學生的愛心。領會本文的主旨。這進一步深入了對文字的理解,也強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體現了本文教學的重點。)

  環節六、拓展延伸

  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像“老王”一樣遭遇的人,別人是怎麼看待他們的?在今後的日子裡,你將會怎樣去對待那些不幸的人?(幻燈片展示圖片)

  (設計說明:“讀書是為了明理”,學習一篇文章,要讓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增益,要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關心身邊的弱者,關注生活,關注人生,淨化思想。;由書本向現實生活延伸,這既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的途徑,也是書本學習的目的。這個題將課本與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環節七、再次播放《愛的奉獻》

  讓學生以下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願表達出來

  假如我是一團火,就為他人送去溫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為他人xxxxxxxxxxxxxxx。

  假如我是一顆星,就為他人xxxxxxxxxxxxxxx。

  假如我是一片雲,就為他人xxxxxxxxxxxxxxx。

  假如我是一棵樹,就為他人xxxxxxxxxxxxxxx。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就為他人xxxxxxxxxxxxxxx。

  (設計說明:透過仿句的形式,把感情進一步深化並拓展,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感情。這個練習是一個靈活機動的題目,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就讓學生課堂練筆,然後請一些同學將自己寫的念一念,把祝福送出來。如果時間不夠的話就可當課外作業。)

  環節八、課堂小結

  最後老師做課堂小結:同學們,與周圍那些不幸的人相比,我們是多麼幸福啊!今天,我們能坐在這麼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學習!我們又是多麼的幸運呀!那麼,幸運者該怎樣對待不幸的人呢?我們應該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而不應該歧視他們。同學們,請不要放棄每一個幫助別人的機會。因為,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大家!

語文說課稿10

  《景陽岡》一文改編自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水滸傳》第23回。課文記敘了武松趁著酒性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經過。讚揚了武松豪爽倔強、沉著機智和英勇無畏的性格。教材可分為“喝酒”、“上岡”、“打虎”、“下岡”四部分。

  縱觀全文,我發現有如下特點:

  1、全文篇幅較長,適合學生進行快速默讀訓練,這也是12冊第6單元的訓練重點。

  2、本文生字和難讀字較多,在佈置預學作業時,重點是鼓勵學生多花時間掌握生字新詞。

  3、課文中出現了許多學生日常閱讀中較少出現的文言詞彙,很多字詞的古今意義相差較大,在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只有在紮實理解這些詞彙的基礎上,才能順利地理解課文。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把對文言詞彙的理解作為第一課時的學習重點之一。

  4、教材在具體描寫人物時,突出了武松的語言和動作。特別是描寫“打虎”一章時突出了武松的動作描寫,而在“喝酒”一章中則強調了人物的對話。分析武松與店家的對話,主要圍繞“喝酒”與“老虎”展開:前一部分突出了武松的豪爽倔強,後一部分反應了武松的英勇無畏。在第一課時的閱讀指導中,應緊緊抓住人物的對話,指導學生透過讀懂人物語言來概括分析人物個性品質,我個人認為這也是第一課時的另一訓練重點。 解讀完文字,我確定本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會部分字詞;注意部分文言詞彙在課文中的意思;會根據提示給課文分段,並用簡潔的詞語概括段意。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快速默讀課文的訓練,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來體會武松鮮明的個性特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英雄、研讀名著的熱情。

  【教學重點】

  1、快速默讀課文,在理解文言詞彙的基礎上,理清課文段落。

  2、透過個性化的朗讀體驗,抓住人物語言描寫,感悟武松個性特徵。

  【教學難點】 抓住人物語言描寫,感受武松個性品質。

  【課堂教學】

  1、利用課前談話的時間,師生同唱《好漢歌》,再由歌曲的背景知識引出英雄人物乃至主人公武松,最後匯入課題,鼓勵學生走進英雄、學習英雄,打敗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目的在於創設一種適合本課的情感氛圍,拉進學生與文字、學生與主人公時空與心理距離。

  2、談談“字正腔圓”與“博古通今”兩個環節: 說真話,我自己也感覺這兩個環節放在課堂裡作秀的成分更大一點。但在這些不能不放,又不能多花時間的環節中,我還是花了點心思的:本課生字新詞數量多,難度大,我就嘗試用分層教學的方法來分解學生學習的壓力。學生能自學的,讓他們自己預習的時候去搞定,有一定難度或者本課必須要涉及的字詞就花點時間一起搞定,對理解1-4小結作用不大或者難度特別大的字詞就放在下節課再去搞定。本文中出現的文言詞彙對學生來講無疑是學理解課文的第一隻“攔路虎” 對於這些詞語,如果想透過口頭釋意,有板有眼,唯恐丟字漏字,掛一漏萬,則會顯得“吃力不討好。”我想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應是引導學生讀懂前後句子,挖掘語句間的關係,從而理解詞語。為此我就有針對性的選擇不同難度的5個詞鼓勵學生自己透過快速默讀課文,聯絡上下文自己去讀懂,更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儘量多的找到並讀懂更多的文言詞彙。

  3、我個人認為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全文脈絡是第一課時必要更是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但考慮到本文篇幅過長,學生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與分清事情發展順序方面存在著的客觀難度,於是便有了“長話短說”的環節設計。力求透過“階梯形”的環節設計,幫助學生減少訓練難度,逐步降低坡度,循序漸進地完成概括訓練。我覺得這個環節還是比較成功的。本來我還安排了“實話實說”的環節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後對武松的形象有一個淺顯的認識,然後再鼓勵學生研讀文字,豐滿人物形象,但由於時間關係只能略去。

  4、接下來談談“快速默讀訓練”,因為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應該說這個訓練出現得最頻繁,但也是最沒有實際效果。因為我既沒有具體指導學生怎樣才能“一目十行”,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去操作,我只能檢討說是又一場秀罷了。

  5、不知道透過聽課,張老師和在座各位能否從具體教學過程中看出我在設計上力求凸顯的一條主線:那就是重點引導學生初步學會抓住人物語言描寫,感受人物個性品質的方法。為了體現這個語感訓練,我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⑴ 改:在1~3小節得閱讀指導中,為了營造一個有利於閱讀主體情緒化的磁場,使學生主動地讀、專注地讀、興味盎然地讀。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根據自己的對教材與人物的理解,大膽的對教材進行“二次處理”,為學生如何實現個性朗讀與個性理解作出了明確的示範,並大膽鼓勵學生也可以像老師一樣大膽地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朗讀課文,更加生動的個性化的去理解人物性格特徵。

  ⑵ 刪:在第四小節得閱讀指導中,我鼓勵學生大膽刪除旁白,利用同桌表演讀得方式,既節約了時間,又讓學生直麵人物對話,幫助學生更快更直接的走進人物,感悟其個性特徵。

  反觀這兩個細節,確實也起到了“一箭多雕”的作用:我們學校有一位老師曾這樣評價這兩個環節:

  一是採用形象生動的形式理解詞語與課文內容,使課堂更有生機。

  二是在個性朗讀的過程中更加清晰的感悟人物所表現出的個性特徵,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是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該動口時就動口,個人素質展示不露痕跡,恰當好處。

  四是為學生學習下文指明瞭一條學習的“捷徑”,更為學生拓展了學習類似文章的思路與方法。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教材進行個性化處理之前,必須考慮到處理的必要性,同時應該遵循整體把握、細節體現的原則。否則很可能弄巧成拙,變成教師的表演秀就得不償失。

  ⑶ 引:引導學生探討武松有沒有必要懷疑店家的好意,他不是膽小鬼等問題幫助學生更加明確武松個性特徵。

  ⑷ 補:就是補進“野炊”的話題,有老師或許會認為是“畫蛇添足”的敗筆,但我在設計時確實想把此環節搞成“畫龍點睛”的。因為我一直認為,學生的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的源頭。只有聯絡生活學習語文,聯絡實際鞏固學法,才能既“導流”,又“開源”,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更有利於學以致用。

  ⑸ 埋:就是從課堂的第一分鐘起就有意識地埋下伏筆,特別注意用盡量個性化地語言來與學生交流,讓他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我把自己的本堂課的教學語言當成了某種教學資源,既激發學生的熱情與活力,又讓學生透過我的語言潛移默化地感悟到我的教學風格乃至個性特徵,這樣一來,回答我後面的問題就水到渠成了。其實這也應該算是一種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訓練。有些學生能說出我幽默風趣的個性,但講不出為什麼,我反而覺得很正常,因為語文很多時候僅僅是種感覺而已。 結合本課教學,談幾點自己的困惑,希望張老師和大家能引領我早日走出困境:

  1、有些課文,六年級的課堂效果還不如五年級,除了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原因之外,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的語文教師是否也應該從自身角度開始反思:一年時間,我們學生到底能內化多少語文知識與能力?有哪些學習能力在漸漸退化?又有哪些學習習慣在逐步惡化?

  2、為什麼每次上公開課有都會有時間不夠用的擔憂?

  3、又沒有克服我課堂語言煩瑣的好方法?

  4、怎樣讓我的語文課真正姓“語”名“文”?

  5、如何有效地指導、監督、反饋學生的合作學習與探究性學習? 講完了我的困惑,預示著張老師精彩點評與講座的開始,我也希望在座各位同行能與張老師或者我們兩個任課教師隨時互動起來,我相信這樣的方式會使你我得到更多!

  謝謝大家!

語文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1.說教材

  《回憶魯迅先生》是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偉岸人格”的第二篇主讀課文。這是一篇非常情緒化的文章。作者動筆之前對於全篇的佈局似乎漫不經心,全無預設。動筆之後,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噴湧的泉水,飛湍的激流,盡情傾瀉揮灑,形諸筆墨而成為藝術結晶。另一個引人注目之處恰恰是透過女性作者的細心體察,敏銳捕捉到了魯迅先生的許多有靈性的生活細節,表現出魯迅的個性,情趣,魅力,氣質,從細微處顯示了魯迅的偉大思想和人格。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採用中國曆代懷人散文的傳統手法。擷取凡人瑣事刻畫悼念的物件,收到了刻骨銘心、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

  2、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和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教材實際,我從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透過對課文的研讀,感受魯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廣闊的胸襟和可親可敬的個性品質;

  (2)、學習本文透過捕捉有靈性的生活細節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體會作者在字裡行間中流露出對魯迅先生的懷念之情。

  3、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體會偉人魯迅豐富而細膩的感情世界作為教學重點。

  4、教學難點: 語文學習需要沉浸,要給學生思考活動的時空、讓他們在對具體文欄位落的

  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達各自見解,不斷提升能力,為此我把教學難點

  定為學習本文透過捕捉有靈性的生活細節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感悟,運用合作、探究的方是進行學習。

  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採用“問題策略”、與“文字對話策略”等多種學習方法,分析理解課文 。多媒體課件及影片來輔助教學,營造課堂氣氛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影片以短片為主,既節省文字又生動形象,對學生從直觀角度激發了興趣。

  三、說教學過程

  在確定了三維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之後,我安排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一)、激趣引入,展示學習目標

  1、出示魯迅先生的《自題小像》,請同學談談對魯迅先生的印象。(學生可能因為閱讀魯迅的文章大都比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魯迅是深邃的、沉重的、嚴厲的。幻燈片1、幻燈片2)

  2、實際上,魯迅先生是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介紹本篇作者——蕭紅。(請同學課前收集蕭紅的生平事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師幻燈片3、幻燈片4及超級連結影片《蕭蕭落紅化春雨》展示)

  (設計意圖:學生可能因為閱讀魯迅的文章大都比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魯迅是深邃的、沉重的、嚴厲的。找準話題能使學生更快進入課堂。越是反差大的東西,越是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二)、合作探究,體會文情

  讓學生按學習小組進行自主的討論,組內的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然後在班內交流,明確。

  問題設定:

  1、提問:本文作者選取了哪些生活場景來表描寫魯迅先生?(幻燈片5、6)

  2、思考,文中的魯迅給你的總體印象是怎樣的?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覺得是否可以?

  4、 師生交流有感情朗讀部分細節 ;透過朗讀,更使學生體會,感悟魯迅先生獨特的魅力和個性特徵。

  5、思考:透過對本篇課文的學習,你對魯迅有沒有新的認識?請談談你的體會。(幻燈片7、8、9)

  板書 回憶魯迅先生

  明朗的笑聲 ------- 樂觀開朗 平易近人

  走路很輕捷 ------- 一往無前 義無返顧

  評判衣裳 ------- 審美觀點 人情練達

  對待工作 ------- 認真對待 拼命工作

  (設計意圖:使學生僅僅停留在文字層面,而是要讓他們在閱讀、交流等學習活動中,去感受的魯迅先生睿智的頭腦,開闊的胸襟、樂觀的精神等個性品質。讓學生感受到平凡中的偉大更顯偉大。)

  (三)、深入文字體悟有血有肉、平凡中見偉大的真魯迅。

  提問:大家透過初步探討課文,都感到魯迅是非常平凡可親的。但這篇文章不僅寫出了魯迅的平凡可親,也透過捕捉魯迅先生許多有靈性的生活細節,表現出魯迅的個性,情趣,魅力,氣質,試從文中找出這些細微處加以分析。請同學討論有關句子的含義。(幻燈片10)

  1、你不穿我才說的,你穿的時候,一說,你該不穿了。

  2、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裡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的連菸捲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

  3、他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彷彿不顧一切的走去。

  (四)、交流互動,學習文法

  對比研究感受透過描寫有靈性的生活細節而表現的魯迅更為真實偉大。

  提問:閱讀唐弢的《瑣憶》,談談這兩篇文章的異同,說說哪篇文章裡的魯迅,你感到更真實?為什麼?(資料唐弢的《瑣憶》)

  學生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教師明確:

  (1)、文章圍繞魯迅忘我工作等精神風貌和個性特點記述,並非無中心的散漫之作;

  (2)、文中採用擷取凡人瑣事刻劃悼念的物件,收到了刻骨銘心、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

  (3)、透過女性作者的細心體察,敏銳捕捉到了魯迅先生中許多有靈性的生活細節,顯示了魯迅的偉大思想和人格。

  (4)、提供局外人所無從瞭解的生活細節,再現一個真實而又富有人情味的偉人。

  (設計意圖:透過對比閱讀,讓學生感到蕭紅透過採擷生活細節而描寫的魯迅更可親可敬,更具有生活的氣息。因此有人說;在林林總總的魯迅回憶錄中,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是一枝獨秀。它不僅是魯迅回憶錄中的珍品,而且可謂是中國現代懷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獻於魯迅靈前一個永不凋謝的花圈

  四、小結作業:

  查詢有關資料,以《魯迅真君子》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附推薦作品:

  許壽裳《魯迅的遊戲文章》,林語堂《悼魯迅》;孫伏園《憶魯迅先生》;施蟄存《關於魯迅的一些回憶》;周作人《關於魯迅》;藤野嚴九郎《謹記周樹人君》;唐弢《瑣憶》

  (設計意圖: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充分鍛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透過網路開拓視野、增加累積。)

語文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國古典名著”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第一回。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的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

  根據選編的課文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實際,本組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感受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以及語言文字的規律,從而達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閱讀名著的興趣。

  作為略讀課文的古代白話文小說,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抓住文前的“閱讀提示”,自主瞭解課文主要內容。不理解的詞句,可以結合註釋,或略作講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釋。

  在閱讀理解方面,第三學段的重點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在閱讀方法方面,繼續加強精讀和略讀能力的培養,同時提出了瀏覽能力的習得。

  在讀懂課文“寫什麼”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麼寫”的。在課文內容學習中發現語言的秘密,學習表達的方法。讓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品出經典的魅力,真正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20xx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本單元閱讀訓練重點:“讓學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特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根據文前“閱讀提示”,自主學習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2、用精讀、略讀、跳讀、瀏覽等多種學習方法,品味語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

  3、激發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瞭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特點,品味語言文字,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由於課文是有一定難度的古代白話文,所以在處理的時候,要關注“在閱讀方法方面,繼續加強精讀和略讀能力的培養,同時要培養學生的瀏覽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將此課的著力點放在“言語形式探究與課文內容理解和諧統一”上,帶領孩子們研究語言,品味語言,感受經典名著的語言魅力。透過朗讀,透過想象,透過批註,反覆玩味語言。引導學生“知其然”——理解意義,更重視引領學生“知其所以然”——體會意義是如何表達的,“用精讀、略讀、跳讀、瀏覽等多種學習方法,品味語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期望達到:課堂上,師生快樂地徜徉於古典白話文的殿堂,孩子們在學故事,更是在飲一杯語言的瓊漿的效果。

  三、說學法:

  因為教為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越俎代庖,讓孩子們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讓孩子們圈圈畫畫,揣摩重點。又鑑於本篇課文篇幅較長,只能選取兩個“點”與學生一起深入研究。我試圖用“以點帶面”的策略,精講部分精華,將更多發現的權利和空間,留給孩子們。讓孩子們“課內習得方法”,“課外遷移運用”。

  四、教學流程及設計說明: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怎樣把“言語形式探究與課文內容理解和諧統一”這一教學理念運用到課堂上,帶領孩子們研究語言,品味語言,感受經典名著的語言魅力;透過朗讀、想象、批註,反覆玩味語言,領略經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是我在設計這堂課時確定的設計目標。依據這個思路,我的設計意圖如下:

  (一)瞭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揭示課題。

  2、瞭解學生學習起點。

  3、根據文前“閱讀提示”,交流學習課文主要內容。

  課件出示: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1)學生回答。

  (2)留在你腦海裡的是一個怎樣的猴王?

  4、小結過渡。

  設計意圖:全課由“閱讀提示”楔入,因為“閱讀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課文、就像插圖、就像註釋、就像各式各樣的課後思考題、練習題。課文要細讀,其他教材也不能一掃而過、浮光掠影。實際上,小說的閱讀除以“故事情節”為取向外,還存在另外兩種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語言表達”取向。如:“石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所體現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樣寫石猴成王的”則反映了“語言表達”取向。本課教學,將以“人物形象”取向為經,以“語言表達”取向為緯,故而設計此環節。

  (二)細讀語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1、細讀描寫“石猴出世”的語句:

  (1)提問:你覺得哪句話寫石猴寫得特別生動?

  出示: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

  ★讀,你彷彿看到了石猴在幹什麼?

  ★讀這段話,讀出猴的快樂和自由。

  (2)提問:你發現這句話有哪些特點?

  (3)細細品讀這句話中的語言規律。

  (4)合作朗讀,讀出句子的節奏和韻律。

  (5)你讀到了一隻怎樣的石猴?寫在句子旁邊,做閱讀批註。

  (6)小結。

  設計意圖:至此環節開始,以“故事情節”為取向的閱讀模式落下帷幕,將要閃亮登場的是以“語言表達”為取向的課堂實踐,品讀描寫石猴出世的語句,感受語言的魅力,而以“人物形象”為取向的教學主線則一以貫之。

  2、細讀描寫“石猴成王”的語句:

  (1)學生自主研讀第二個問題,看看課文是怎樣寫“石猴成為猴王的”,體會語言的節奏和韻律,並做上批註。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對比品讀。

  (4)你讀到了一位怎樣的猴王?寫在句子的邊上。

  (5)小結。

  設計意圖:設計此環節,是想以教師的“語文意識”喚醒學生的“語文意識”,從而傳遞課程的“語文意識”。所謂“語文意識”,說白了就是關注“怎麼寫”、“為什麼這麼寫”的意識,就是將閱讀旨趣由“思想內容”進一步轉移到“語言表達”上來的意識。同時設計了對比品讀環節,因為只有比較,語言的張力才能被啟用,語言的魅力才能得以彰顯,語言的生命活力才會在比較中熠熠生輝!

  (三)總結提升,整體把握猴王形象:

  1、請選擇你認為最經典的句段再讀一讀,或背一背。

  2、總結:

  讀經典,不僅要讀懂“寫什麼”,更要思考作者是“怎麼寫”的。

  願同學們一生與經典相伴!

  設計意圖:感受語言、領悟語言,最終要落實在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上。否則,感悟到的東西往往是過眼煙雲、轉瞬即逝。

  (四)作業設計:

  選做題:

  1、開展語文活動,把自己從書中讀到或電影和電視劇中看到的《西遊記》故事,講給大家聽。

  2、課外積極地讀《西遊記》原著,準備在適當候舉行一次講《西遊記》的故事比賽。

  設計意圖:透過讓學生說說原著中的故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非常自然地滲透了課外閱讀的指導,從而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五)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

  猴:頑皮可愛

  人:敢作敢為

  神:神通廣大

  設計意圖:猴王頑皮可愛是猴性的表現,敢作敢為又呈現出人性的一面,神通廣大又體現了他神的力量,神性、猴性、人性,集於一身,“猴王”形象,自然神采飛揚,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我的點滴思考:

  1、古詩、古詞、古代白話文小說、古代文言文,先後編入新課程標準語文教科書中,說明古詩文的教學應當引起足夠重視。

  2、指導高年級學生閱讀古典名著,可以分層進行:對於基礎較薄弱的學生,要求他們理解並背誦課本中的古詩文;對於水平中等的學生,要求他們課外閱讀古典名著的小學生版本;對於語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鼓勵他們多讀中國古典文學原著。

語文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歌劇》是屬於“審美與欣賞”部分。透過對其基本知識的瞭解、認知,幫助學生獲得審美的體驗,提高他們表現美、欣賞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尤其是民族歌劇《江姐》、《白毛女》片段的欣賞,讓學生加深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透過欣賞音樂劇的片段,讓學生了解歌劇和音樂劇的不同藝術價值,調動他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2、教學目標:

  (1)瞭解歌劇的一般常識及其藝術特點。

  (2)感受歌劇在刻畫人物性格及敘述情節時豐富的戲劇表現力。

  (3)瞭解民族歌劇的發展,培養增進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情感。

  (4)瞭解歌劇和音樂劇的不同優勢和藝術價值。

  3、教學重點:不同的演唱形式在刻畫人物性格及敘述情節時豐富的戲劇表現力。

  二、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很重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透過“聆聽”歌劇的片段,讓學生感知歌劇音樂,不同的演唱形式在刻畫人物性格及敘述時豐富的表現力。透過直觀圖象瞭解世界著名歌劇和中華民族歌劇。

  三、說教法:

  由於學生對歌劇的瞭解比較匱乏,歌劇所涉及到的知識內容比較多。為了能幫助學生了解歌劇的一般常識及其藝術特點。在第一教時中,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視覺圖象法:運用多媒體介紹著名歌劇片段,給學生視聽結合,避免枯燥的說教形式。

  2、對比形象法:在瞭解不同演唱形式刻畫不同的人物性格時,我運用畫面表格形式將幾種不同演唱形式作對比。同時聆聽不同演唱形式的歌劇片段。

  四、說教學程式:

  1、匯入:

  (1)首先了解學生對歌劇,知道多少?有多少同學看過歌劇?

  (2)然後播放著名歌劇片段(《卡門》、《塞爾維亞理髮師》、《白毛女》),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引起他們有意注意及興趣。

  2、視聽與認知:

  (1)欣賞歌劇《江姐》片段《繡紅旗》。請學生說出歌曲的情緒,從歌曲中你知道江姐是怎樣一個人?《繡紅旗》的演唱形式?

  (2)瞭解民族歌劇的發展史,利用多媒體觀看幾部著名民族歌劇的片段(《白毛女》、《洪湖水浪打浪》)讓學生知道中華民族歌劇在世界上的地位,藉此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3)除了《繡紅旗》中的演唱形式,歌劇中還有那些演唱形式。運用視覺圖象,觀看“合唱、詠歎調”等演唱形式。讓學生感受歌劇音樂在刻畫人物性格時的豐富表現力。

  《茶花女》選段《飲酒歌》――重唱。

  《卡門》選段――詠歎調。

  《自由射手》選段《獵人合唱》――合唱。

  3、綜合運用:瞭解歌劇與音樂劇不同的優勢和藝術價值。

  (1)欣賞音樂劇《貓》片段,說一說音樂劇與歌劇的最大區別。

  歌劇以唱為主,音樂劇是歌舞一體的。

  (2)歌劇與音樂劇在演唱風格上的特點。

  (3)歌劇與音樂劇在當今誰更具有欣賞價值和藝術魅力。

  請學生講一講,可從大眾性、娛樂性等方面來講。

  小結:無論是歌劇、音樂劇、藝術歌曲,還是流行音樂,只要是優秀都有欣賞價值。

語文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8課《頤和園》。它是一篇精讀課文,屬於寫景遊記。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按照遊覽的順序,移步換景,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貼切的過渡,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與開頭呼應,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裡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

  二、說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材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內容的優美。

  (2)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優美的語言,從中得到陶冶,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能力目標:

  a、透過對詞句的理解,讀懂課文,能用自己的 話講述課文主要內容,訓練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b、藉助課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

  三、說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1、理清課文內容,瞭解2至5自然段開頭一句的作用,明白

  文章的寫作順序。

  2、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課文,積累、運用語言。

  本課的教學難點:領悟並學習作者按遊覽地點變化、抓住特點寫景的方法。

  四、說學法

  為了較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儘可能達到目標,我主要讓學生採用朗讀法、對話法、想象法、圈劃法、背誦法、摘抄法等,來學習課文。

  五、說教學流程

  (一) 匯入,整體感知

  1、 板書課題(“頤”的左邊用紅粉筆寫,落實它的字形),讀好課題。

  2、 快速瀏覽課文,概括介紹頤和園的一句話。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讀。再讓學生根據這句話把頤和園的特點濃縮成兩個字,隨機板書:大、美。

  (二) 品讀,觸控語言

  這是課堂的重難點所在,將文路、教路和學路結合起來。我主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悟言之有序——在初讀中,明白作者記敘的順序

  1、生初讀,主要自學有關生字詞。

  2、我問學生:作者給我們介紹頤和園,是按照什麼順序的?(板書:遊覽順序)生讀二到五自然段,我再問: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請用波浪線劃出來。

  3、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學習交流:

  (1)句子——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2)我最後問:你讀完這些詞句,發現什麼?(作者的觀察很有順序——言之有序;都是過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這些詞句,你能猜到作者著重要介紹的景物嗎?請把它們圈出來。(板書:長廊、佛香閣、昆明湖) 第二步:悟言之有物——在細讀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準確

  1、學習“長廊句子”

  (1)找到相關句子。

  (2)感受怎麼表達?你發現什麼?(板書:顏色、長度、美麗)

  (3)體會語言:“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這句話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著問:文中像這樣的表達的句子還有嗎?找出來讀一讀!

  “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

  2、學習“佛香閣”句子

  (1)生讀三四段;

  (2)作者先後怎樣觀察?請你圈出表示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觀察的詞語。 反饋:板書:抬頭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東遠眺

  (3)怎麼介紹“佛香閣”?出示句子研讀——你能調換一下詞語的順序,也能將將它介紹清楚嗎?——比較一下,哪一句更順口?

  (4)怎麼介紹昆明湖?——“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這句話寫出了什麼?讓你

  想起怎樣的詞句?(水平如鏡、優美畫卷??)——你能給“滑”字換一個字嗎?你從中感受到什麼?(水靜、水平、水美)

  3、學習“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觀察到什麼?讀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書:堤岸、石橋、垂柳、小島

  (3)重點介紹什麼?怎麼介紹得清楚?

  第三步:悟言之有法——在總結中,回顧作者的觀察的方法

  1、討論:作者是怎樣介紹清楚的?

  2、梳理歸納:準確選擇觀察點——有順序介紹——多角度觀察

  第四步:背背抄抄——積累語言

  選擇自己喜歡的三句話,背一背,抄一抄。

  六、說板書設計

  長廊:顏色、長度、美麗 遊覽順序 頤和園{ 佛香閣:抬頭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東遠眺 言之有序

  (大、美)昆明湖:堤岸、石橋、垂柳、小島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思路的設定中,我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在教學中儘量把教書與育人,傳授知識與發展智慧,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有機的統一起來,從而促進教學的最佳化。

  七、教學反思

因為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為了使一堂課充實飽滿而又不顯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許多的亮點都捨去了。比如說文中的三大景點僅以長廊和昆明湖為例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講解和剖析。讓學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長廊和昆明湖的特點。但同時也忽略了萬壽山和十七孔橋的教學,讓學生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1)朗讀指導上:這節課因為容量比較大,所以在朗讀上指導不到位。

  (2)整個教學過程,自己設計得比較死板,

  (3)學生的發言不夠積極。大部分學生在平時的課堂中都不樂於動腦筋,不善於表現自己。

語文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蘇教版語文教材第六冊第四單元的一篇寫景記敘文,寫的是"我"去公園賞荷,陶醉於白荷花的丰姿神韻,與荷融為一體的事,讚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機盎然的美,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使讀者既賞心悅目,又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會認會讀生字。掌握"蓮蓬、飽脹、挨挨擠擠"等詞語。

  2、讀懂一至三自然段。

  能力目標:

  1、透過看圖說話、寫話的練習,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2、進一步培養學生利用網路資訊資源進行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透過自主探究、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團結協助的精神。

  2、透過看圖,讀文,展開想象,品味詞句去欣賞荷花的美,從而加強語感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學物件分析

  1、所任教的班級有較好的朗讀能力,初步懂得欣賞詞句,本節課將發揮學生的優勢讓學生充分誦讀課文,運用以往領悟的品讀詞句的方法欣賞本課遣詞造句的特點。

  2、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意識,有利於實施自主探究基礎上開展同伴互助合作的學習方式。

  3、學生基本掌握文字輸入,上網瀏覽等計算機基礎,但熟練程度不一。因此更需發揚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四、教學資源設計

  課前,教師將師生合作蒐集到的荷花相關資源虛擬成專題網站——"荷花小站"."荷花小站"設有六個部分,分別為"走進課堂"、"增長見識"、"燦爛文化"、"荷花資源"、"線上測試"、"荷言荷語".這當中既包括課堂教學所用的資源,也包括供學生課後拓展性學習的資源。

  五、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教學策略:

  為了使語文學科教學與資訊科技達到最佳的整合,教學設計"以生為本",從學生素質的良好發展出發,努力把資訊科技素養的培養(如對語言資訊進行查詢、篩選、獲取、歸納、編輯的能力)與語文學科的任務(如大量讀書,品味詞句,情感薰陶,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其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最佳化課堂教學。"荷花小站"六個部分中,"走進課堂"部分集文字、圖片、影像、音樂於一體,給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加上教師適時的點撥,恰當的啟發,激發了學生的想象,使學生對詞語的品味、感悟更立體、更豐富、更有個性化;"線上測試"則把欣賞精美的圖片與說話、寫話結合起來,並可以透過網上論壇讓師生對寫話練習進行欣賞、評議、修改,有效地加強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其餘的幾個部分為學生提供了網路大量的資訊資源,使教學不侷限在課本中,拓展了學生對荷花多角度、多層面的認識。

  教法設計:

  本文教學以建構主義理論、情境教學理論為指導,採用了"情境、主動、互動、發展"的教學模式,藉助網路及多媒體提供的豐富資源及強大的互動功能創設情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發揚自主探索、互動合作的精神,理解和品味語言,激發情感,喚發想象,增強表達慾望,從而瞭解荷花,熱愛大自然,使語文素養和資訊素養多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

  六、教學過程:

  (一)、網路匯入,設境激情:

  我們常說,兒童的情懷是一灣淺淺的小河,無風不起浪,無物不揚波。所以,新課伊始,我給學生送上一陣微風,讓孩子情感的小河盪漾起來,是他們對新課的學習產生一種期盼的慾望,關注的心理。我是這樣匯入新課的:荷花,高雅清香,冰清玉潔,歷來被人尊稱為"花之君子".自古以來,文人墨客讚美荷花的詩篇、畫幅數不勝數。而杭州西湖的麴院鳳荷則獨樹一幟、久負盛名。讓我們伴著美妙的《採蓮曲》,一起去荷花池邊欣賞荷花的美麗風姿,好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懷著對荷花的急切向往之情,開啟"荷花資源"中的"荷花影片",欣賞荷花的美景。此時,學生的視覺、聽覺、想象、思維"多頻道運作",全身心感受,"未成曲調先有情",他們已深深陶醉在美侖美奐的境界裡,為領略課文的真味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當學生激情澎湃、歎為觀止的時刻,我引領孩子"走進課堂",盡情地、美美地讀一讀葉聖陶老爺爺的《荷花》一文,體會文中的荷花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從整體上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並知道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寫了荷花形態各異的美。

  (三)、細讀與想象並行,領悟課文意境美

  在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時,我給學生明確的學習任務及方法:初次在反覆美讀後,指導學生感情背誦描寫荷花不同姿態的句子。

  (四)提供創造平臺,讓想象激情飛揚

  眾所周知,課文只是個例子。我在引導學生美讀成誦之後,帶領學生進入"線上測試".讓學生一邊觀察多姿多彩的荷花,一邊展開豐富的想象,給婀娜多姿、萬紫千紅的荷花取上新穎別緻的名字,用優美的語句描繪荷花的迷人風韻。透過練習、交流、點評,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五)、拓展學習時空,豐富學習資源

  當課接近尾聲處,我讓學生自主瀏覽網站上的其他欄目,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習下節課作知識上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