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陋室銘> 《陋室銘》教學設計(彙編15篇)

《陋室銘》教學設計

《陋室銘》教學設計(彙編1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陋室銘》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陋室銘》教學設計1

  【教學思想】

  《新課程標準》對中學階段文言文學習提出了明確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又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陋室銘》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寫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讀為本”,文言文的學習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讀準,即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抑揚頓挫。二是讀懂,即讀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內容。三是在讀準、讀懂的基礎上學習其結構、語言及寫法,體會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分析】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本單元集中學習文言文和古代詩詞,目的是讓學生在過去學習古代詩文的基礎上掌握鑑賞古代詩文的基本方法,背誦名篇佳作,積累語言材料,提高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裡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銘》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託物言志的寫法,借“陋室”抒發作者的情懷,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篇,極力抒寫“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給人以雋永暢達,丰姿綽約的氣韻。本課教學,既要積累重要文言詞彙,理解內容,又要解讀“銘”的特點,掌握託物言志的寫法,從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句,熟讀成誦。

  2、瞭解“銘”的特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3、誦讀品味,理解文章內容及寫法。

  4、感悟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句,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體會作者的節操情趣。

  【教學方法】

  教法:點撥引導法、朗讀品味法;

  學法:探究歸納法。

  【教學準備】

  PPT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教師描述陋室情景匯入新課。

  (設計理念:每一個文字的匯入都有一定的藝術性,創設情境匯入新課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快速進入文字之中,為更深入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初讀文字,感知陋室:

  1、一讀:把課文讀通、讀順。

  朱熹曾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讀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自由練讀課文兩遍;②指名一生朗讀,師評價;③全班齊讀課文。

  2、二讀:讀出節奏

  出示劃分節奏的文字,指導學生朗讀,注意停頓。

  3、三讀:讀出韻味

  解讀“銘”的特點,引導學生找到韻腳,根據駢文特點指導讀出語氣。

  (設計理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教學尤其要重視朗讀,透過反覆有層次的朗讀,讓學生獲得自己對文字的獨特情感體驗。)

  三、賞讀文字,走進陋室:

  1、由題目,問:文中直接出現“陋室”“陋”的地方有哪兩處?

  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2、引導學生思考辨析:這是陋室,可使人卻說不簡陋,這是為什麼呢?

  結合具體詩句理解詩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3、歸納: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設計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是新課標新理念對師生關係的重新定位。而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架空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應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去閱讀去品味。)

  四、品讀文字,走進作者:

  1、結合以下幾句體會作者的高潔: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引導學生明確作者以“仙”、“龍”自喻,表達高潔的追求。

  2、結合以下幾句體會作者的傲岸: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以“諸葛廬“子云亭””自比“陋室”,表達自己傲岸的節操。

  3、出示作者背景,瞭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

  4、總結歸納託物言志的寫法。(課中微課)

  (設計理念:《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透過對劉禹錫背景資料的匯入,既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又有助於學生更好的完成個人的獨特情感體驗。)

  五、總結評價,背誦文字。

  劉禹錫一生安貧樂道,保持著高潔傲岸的節操,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讓我們帶著敬仰之心齊誦課文。

《陋室銘》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品千古銘文。

  2.悟萬世雅人。

  【設計理念】

  新課標對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本單元教學要求有:在反覆誦讀中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1.《陋室銘》篇幅短小,韻律十足,節奏分明,讀起來琅琅上口。引導學生透過多層次、多形式地誦讀課文並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標設計之一。

  2.《陋室銘》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貧樂道的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初一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藉助文章論文知人,並藉助拓展材料論世知人也是本文達成目標之一。

  【故事匯入】

  在大唐歷史上,有一位倔強的詩人,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縣故意刁難,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無怨言,隨手寫下一幅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把他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他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見知縣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憤然提筆寫下千古銘文,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此人何許人也?——劉禹錫

  劉禹錫何許人也?——唐代詩人、文學家,有“詩豪”之稱。

  千古銘文是什麼?——《陋室銘》

  【設計理念】

  故事匯入,引發學生興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導學生更深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借背景瞭解作者、引出課題,水到渠成。韓愈說:“文章合為時而作,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樣的故事背景介紹也讓學生對劉禹錫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

  【解題深入】

  陋室即是?——簡陋的房子

  什麼是銘?——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學,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常見的有座右銘和墓誌銘。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看看劉禹錫是如何在這篇千古銘文裡自述心志的。

  【設計理念】

  銘這種文體在課文底下的註釋裡有,學生應該不難找到,透過學生的回答,既瞭解了銘這種文體,也在老師“透過課文底下的註釋獲取文言知識”的引導下,讓學生習得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讀】

  1.讀準字音。(溫馨提示:藉助課文底下的註釋疏通文意。隨手圈劃生字詞語,並提出自己的疑問。)

  [辨音識字]

  德馨xīn 鴻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牘dú 調素琴tiáo

  [辯詞釋義]

  斯是陋室:斯,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鴻儒:指知識淵博的學者。鴻,大。

  白丁:無官職的平民。這裡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體現人們地位的高低,以黃赤最為高貴,紅紫為上等,藍綠次之,黑褐為低下,白色是沒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指用泥金(一種用金箔和膠水製成的金色顏料)書寫的佛經。

  絲竹: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這裡泛指樂器發出的聲音。

  案牘: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的呢?

  【設計理念】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初讀課文,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辯音識字,辯詞釋義,夯實基礎。

  2.讀出韻律。

  用韻: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

  用韻:ing

  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朗讀指導]

  ①銘是韻文,韻腳要讀得清晰響亮。

  ②韻腳稍微拖長音。

  3.讀出節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朗讀指導]

  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重音的體現。

  【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本環節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由易到難,突出層次。學生透過三個層次的讀,豐富了文言知識積累,感知了文字內容,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為進一步品讀文章,賞析課文亮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讀出畫面。

  讓我們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繪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內事的畫面,並賞讀。

  室外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臺階;草色青蔥,映入簾中。)——從這句話可知“陋室”簡陋,環境幽雅(板書)。這句話擬人的修辭方法,以動寫靜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渲染了環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悅之情。

  [賞析示例]

  青苔綠綠的,密密的,像一方綠綠地毯,像一襲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雲,落在我陋室的階前。階前的石頭和那細細的石縫裡,都滲出來流出來那醉人的綠呢!階前的叢叢青草,青青的莖,青青的葉,青青的露水,像一隻只明亮的眼睛,正透過我那稀疏的窗簾,打量著我呢,於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到這裡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交際來往的人儒雅(板書)。

  [賞析示例]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綠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們圍坐在一起,時而高談闊論,時而撫案叫絕,笑聲串起優美的樂章飄過窗簾,飄向遠方……

  室內事: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在陋室裡可以撫琴調絃、展卷讀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書)。

  [賞析示例]

  輕撫我的素琴,簡單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動,手握泥金書寫的佛經,一股悠然湧上心頭。坐在我的小屋子裡,沒有燈紅柳綠的雜音,沒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愜意舒暢。“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這才是真正的樂趣啊!

  [朗讀指導]

  ①“苔痕”二句寫環境,要讀得有點美感。

  ②以下兩句寫室中生活圖景,虛寫的文字(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應讀得輕一點,才有韻味。

  【設計理念】

  “非讀無以訓練語感,非讀無以激發美感。”本環節引導學生透過賞析文字,並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語言文字描繪畫面的方法,品味語言文字的奧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讓學生深入領悟了文字內容,又培養了鑑賞能力。

  【細解文意】

  陋室陋嗎?從文中哪兒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於人的品格高尚,忘卻了陋室。

  2.由於人的品格高尚,為陋室增光添彩。

  小組合作:

  1.作者是怎樣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

  2.作者既寫陋室,為何又寫諸葛廬和子云亭?———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3.文章最後引用孔子的話有何用意?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說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朗讀指導]

  ①前四句讀後稍作停頓,再緩緩讀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內容。

  ②“南陽”二句讀後,要作一頓,然後用肯定的語氣讀最後兩句。

  【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 “對話”中,感悟到更多的語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從而獲得思想的滋養、情感的薰陶、人格的完善。學生無數的體驗、奇思妙想紛至沓來,從而輕鬆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悟萬世雅人】

  【論文知人】

  我眼中的劉禹錫

  同學們還記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嗎?面對淤泥,陶淵明選擇了遠離,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透過學習,你覺得劉禹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教學預設]

  1.和陶淵明一樣的避世,否則怎會有“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環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隱逸之心。

  2.品德高尚。雖身居陋室,但安貧樂道,即使遭遇貶謫,但有高潔傲岸的志趣。從“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論世知人】

  一個永恆的劉禹錫

  劉禹錫,一生輾轉奔波於仕途,雖歷經艱辛卻痴心不改。每貶到一個地方,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郎州: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連州:猜鷹慮奮迅,驚鹿時跼跳。瘴雲四面起,臘雪半空消。

  揚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長安: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劉禹錫——他雖然有著“二十三年棄置身“的貶謫境遇,但依然有著“暫憑杯酒長精神”的安貧樂道;他高唱著“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沉吟著“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他在“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的秋天裡詩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裡堅守理想……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

  齊背《陋室銘》。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重視積累,養成博聞強記的習慣。有時讀懂一篇文,讀破一片心,或許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讓學生在劉禹錫的精神裡牢記銘文,慢慢地去品。

  【板書設計】

  室外景:環境優雅 安貧樂道

  陋室 室中人:交往儒雅 不陋 銘

  室內事:生活高雅 高潔傲岸

  【設計理念】

  本節課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這樣的板書設計。它是課堂教學的“眼睛”和“靈魂”,是整個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也是學生學習思路的精煉再現

《陋室銘》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文言詞彙,瞭解“銘”的特點。

  2、技能目標: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4、能力目標:背誦、仿寫。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老師首先送給同學們一句話(板書:勤能補拙,永不放棄!)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告訴你們這是老師的座右銘(板書:座右銘),知道什麼是座右銘嗎?生:就是用來激勵自己的話。

  師:對。同學們,你們的座右銘又是什麼呢?來,把你的座右銘寫下來,讓大家共同分享。

  師:還有的同學沒有寫,希望大家學了這一課後都能擁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被尊為銘辭中的長者的銘文——(板書:陋室銘、劉禹錫)。誰來告訴大傢什麼是“銘”呢?1,簡介“銘”:

  生: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書上有註釋嘛。

  師:你很會學習,你注意到了書上的註釋

  常見的銘有:座右銘、寫出來放在座位旁邊激勵自己的格言。墓誌銘。在墓碑上記載死者生平事蹟的文字。

  2、走近作者:韓愈說:“文章合為時而作,歌詩合為事而作。”這篇文章也不例外,請一同學結合自己手中的資料書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詩人。曾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這篇《陋室銘》是他被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多媒體顯示)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文”,但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據說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流傳千古,陋室也因之而名聞天下。今天老師帶領同學我們一起走進劉禹錫的陋室去參觀參觀。

  二、賞讀課文。

  1、欣賞課文錄音。開啟課文《陋室銘》,注意生字和韻腳。

  2、我們一起來朗讀課文,要求:聲音洪亮、讀準字音和節奏並讀出感情。

  三、品讀課文。

  1、對照註釋,理解文意,提醒學生要注意關鍵詞、句字的解釋。

  2、翻譯全文。

  1、作者要寫的是陋室,為什麼開頭卻先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的作用是什麼?

  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對陋室的吟詠。

  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的方法叫“起興”。

  2、直接表明作者對陋室態度的是哪個句子?

  這個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麼?

  以上四句作者從哪三方面來描寫陋室?

  1、陋室的環境——清幽;

  2、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

  3、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列舉諸葛廬,子云亭的用意是什麼?

  這種寫法叫什麼?

  作者意在用古代的賢士來自比,說明自己也具有他們的志趣和品德。

  這種寫法叫類比

  4、文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作用是什麼

  以反問句點題,與“惟吾德馨”相照應,強調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簡陋。

  5、本文借“陋室”,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

  本文透過對陋室的描寫,分析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

  6、透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的這種寫法叫什麼?(託物言志)(多媒體展示)

  小結:作者先運用比興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龍”引出“德馨”,點出文章中心;再運用類比,將自己的陋室和諸葛廬、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諸葛亮、楊雄相提並論,從而來揭示中心其意不言自明。

  四、悟讀課文。

  1、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人具有這種品質?現在還有這樣的人嗎?

  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有所準備。例如:孟子的“貧賤不能移”;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貧賤至極,筆耕不輟”;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還有拋棄都市生活自願選擇到汶川支教的年輕教師。

  五、寫作訓練。

  1、教師展示課文仿寫。讓學生借鑑文中的寫作手法自己寫一篇仿作。如“教室銘”,“寢室銘”等

  《南水銘》

  校不在大,齊備就行。

  史不在長,幾年就名。

  斯是陋校?惟吾德馨。

  水泥運動場,白褐又分明。

  嚴師出高徒,苦學是捷徑。

  可以怡性情、閱古今。

  有勤奮之學子,無偏頗之愛心。

  香爐山下,平橋河畔,

  人皆雲:“南水真行

  2、背誦課文。

  六、總結。

  師:短短的一節課,我們只能說是初步瞭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這並不奇怪,因為至今老師也不敢說已經讀懂了它,已經完全領會劉禹錫的精神境界並把這種精神帶入我們的生活中。但我會解讀它。

  同學們,一年以後,你還會再讀《陋室銘》嗎?十年以後呢?若干年以後呢?

  生:會。

  師:(引導)是的,美文,是要我們的一生去解讀的,,每當我們精進了一步,我們的學識、做人的涵養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為精神的影響是可以超越時空的

  ◆板書設計:

  以山水類比引出陋室

  環境清幽

  陋室特點交往高雅

  生活情趣

  以古代名賢自比總結全文點明陋室不陋

《陋室銘》教學設計4

  一、匯入新課

  天賦不高,有志則行,成績不佳,發奮則靈。斯是求學,唯苦唯勤。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簡介文章寫作背景及作者

  1、關於作者

  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他熱心擁護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他著有《劉賓客集》或稱《劉夢得文集》。

  2、關於《陋室銘》

  貞元九年(793),劉禹錫中進士後,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後因他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德宗皇帝貶至安徽和州當通判。按當時地方官府的規定,他本應住衙門三間大廈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縣是個勢利之徒,他見劉禹錫貶官而來,便多般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門,由原先的三間屋縮小到一間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狹小,一次比一次簡陋,全家老小根本無法安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禹錫提筆寫下了《陋室銘》這篇文章,並請他的好朋友,當時的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於門前,以示“紀念”,一時轟動朝野。

  現在,一千多年過去了,沒有人會記住那個勢利的縣官,但劉禹錫的這篇《陋室銘》,卻光照歷史,留傳千古。

  3、關於“銘”

  銘,就是記載,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記不忘。後來便逐漸發展成一種文體,常常在金屬器物或碑石上刻寫文字,用來記敘生平、事業、功德,表示紀念,或是記物寓意,表示勉勵或警戒之意。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陋室,意思是簡陋的房子。“陋室銘”的意思就是透過對陋室的描繪和議論表達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四、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1、反覆誦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並劃分朗讀節奏。

  (2)播放課文朗讀帶,注意聽準字音,注意句子的語氣語調。

  (3)全班學生齊讀全文。

  (4)推舉代表朗讀,注意讀音、節奏、語調與感情。

  2、疏通文意

  (1)自由讀課文或默看註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遇到疑難,互相討論。

  (2)學生互動質疑,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3)教師強調重點詞句

  (4)指名粗譯課文

  (5)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

  五、問題探究

  (1)課文從哪幾方面寫陋室不陋?

  (1)自然環境清幽。(室中景)(2)交往人物不俗。(室中人)(3)生活情趣高雅。(室中事)。烘托或襯托出陋室的不陋

  (2)既然以上幾個方面已經突出了陋室不陋了,那文章開頭為何要寫山、水,文末又要點出“諸葛廬”“子云亭”呢?結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又有什麼含義?

  (3)作者居於陋室卻不嫌其陋,居於陋室卻不失其雅緻的生活並能充滿感情地描繪陋室,可見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本文采用了什麼寫法?

  (高潔傲岸安貧樂道之人。)

  (啟發:抓助“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等句子,體會作者不願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揚名立萬;不願高官厚祿,安貧樂道的思想境界。)

  託物言志:藉助某事某物,闡發道理、抒發感情的一種寫作手法。

  六、拓展延伸

  陋室的主人公淡泊名利,安貧樂道,同時還重視自身修養的志趣,你喜歡陋室主人的這種生活嗎?新時代的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金錢、地位、名利呢?當你發現身邊的人個個都比你富有時,你會怎麼想,又會怎樣做呢?

  小結:學習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學習和接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時代不同,處境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人生態度,生活態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態度,不要過於看重物質享受而忽略了精神追求,應注重品質的修養和志趣的培養。

  七、總結全文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膾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透過對室居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八、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同步輔導與訓練》

《陋室銘》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複習“銘”這種文體,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品析詞句之美。

  3.拓展,深入體會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課型

  新授課

  三、教學重點

  1. 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 品析詞句之美

  四、教學難點

  拓展,深入體會作者的人格魅力。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討論法

  3.誦讀法

  七、教學步驟

  (一)匯入

  舊知回顧

  體裁:銘

  (哪一組師友介紹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頌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二)讀音韻之美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要求學生注意韻腳和節奏)師友互讀,班內展示,教師評價,全班齊讀。

  (三)品詞句之美

  學生自己找出欣賞的句子,進行分析。先獨立完成,再師友討論,最後班內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舊知回顧

  本文運用 的寫法,透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出作者 的節操和 的'情趣。

  劉禹錫是否就要在這一間陋室,踏青苔,賞草色,彈古琴,讀佛經,自得其樂,終老一生呢?他甘心嗎?

  2、讀劉禹錫的詩,體會其豪情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去,便引詩情到碧霄。

  同學們,這就是劉禹錫,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裡尚且詩情盎然,他又怎麼會躲到人生的秋天裡去自怨自艾呢?

  劉禹錫怎麼可能讓一間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貴的心?

  3、拓展

  彭城劉禹錫,詩豪者也。

  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

  這是作者被貶和州後寫的詩句。

  可見劉禹錫雖被貶但豪情不減,不甘沉淪,試從文中找出體現他的豪情的詞句,大聲朗讀。

  4、悟人性之美

  達 則 兼 濟 天 下

  窮 則 獨 善 其 身

  就是這個劉禹錫,留下詩文800多篇,被稱為中唐“詩豪”。就是這個劉禹錫,他一生輾轉奔波於仕途,雖歷經艱辛卻痴心不改。就是這個劉禹錫,先後被貶到連州、和州、蘇州,但每一個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禍得福”,因為他深入民眾,體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為當地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這樣樂觀豁達,這樣富有生命活力的一個劉禹錫,怎麼可能“獨善其身”“隱居避世”呢?

  (五)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讀音韻之美

  品詞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業

  走近劉禹錫

  (寫出自己的認識,感悟劉禹錫的人格魅力。可查閱資料,不少於300字)

《陋室銘》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背誦默寫,掌握相關的文言文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瞭解“銘”的特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朗誦並背誦課文。

  結合學習重點文言詞彙,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學會仿寫。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提問法。

  教學過程:

  匯入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狗窩,這是形象的比喻,說自己的家就算再亂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詩人劉禹錫就把自己家稱為陋室,這個在作者看來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參觀一下。

  作家及寫作背景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詩人、哲學家。劉禹錫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後的中唐時期,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的權貴,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劉禹錫創作了《陋室銘》。

  文體介紹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整體感知課文

  初讀課文,熟悉課文。學習文言文首先要學會流暢的朗讀,流暢的朗讀時理解文意的基礎。

  學生自由讀一遍,讀時注意字音、停頓。讀準、讀順。

  聽錄音,對照字音、停頓,糾錯。認真聽並揣摩體會字音、停頓。

  抽生單獨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讀,聽後進行評價。

  學生齊讀,體會感受。

  五、具體感知

  1、二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自由默讀,同時結合註釋和工具書,口頭翻譯全文,瞭解課文大意。如果有疑難處可前後桌小聲討論,仍不能解決做記號等會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2)組織解疑,檢查自學效果並引導解疑。

  (3)翻譯重點文言詞彙和語句(提問學生單獨回答),學生思考、回答、識記。老師點撥、指導。名:著名。馨: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案牘:官府的公文。鴻儒:博學的人。勞形:使身體勞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間簡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裡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的呢?(賓語前置:有何之陋?)

  2、三讀課文,體會感情。

  感受音韻美。這是一篇銘文,有押韻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讀一遍,感受它的音韻美。

  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體現作者寫作主旨的一句是什麼?這句話是怎樣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句話先由說“山”、“水”然後引出“德馨”的。

  b、作者寫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嗎?

  答:不是,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處,雖寫陋室卻表現了“陋室不陋”。

  c、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試結合文章的語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是寫陋室自然環境清幽寧靜。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是寫陋室往來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是寫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適。

  d、作者明寫劉禹錫的陋室,為什麼又要提到諸葛廬和子云亭?而且還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賢士的名室來證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樣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卻以為陋室不陋,那麼作者想借陋室表達他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達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六、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學習託物言志的技法:

  文章一開頭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著從自然環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來描寫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諸葛廬”“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後引用孔子的話畫龍點睛,總結全文。文章透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高尚情趣。我們把這種寫法叫做託物言志。

  託物——陋室:對陋室的環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進行描寫。

  言志——表達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文章主題思想)

  根據板書提示嘗試背誦

  1、以遊戲形式進行,一人背一句。

  2、學生自願起來單獨背誦。

  3、全體齊背一遍。

  小結:文中透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運用託物言志的寫法)我們不僅要體會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學習和掌握託物言志的寫法。

  課後作業

  1、熟練背誦並默寫全文。

  2、以《_______銘》為題,仿寫陋室銘,運用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反思(略)

  附:板書設計

  山水喻陋室

  設喻引題

  仙龍喻德馨

  陋環境清幽(景)高潔傲岸

  室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安貧樂道

  銘生活恬適(趣)

  古賢自喻反問點題

  陪襯比喻託物言志

  覃玉

《陋室銘》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文。掌握重點文言實詞。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技巧。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名利觀。

  二、教學重點:

  1.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2.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三、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步驟

  環節一:引入(此環節2分鐘)

  (一)安排課前2分鐘學生演講

  要求:學生提前做好演講準備,演講的內容為“我眼中的鄭板橋”。重點介紹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的精神品質,尤其是他所說的“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須大”這句話。

  (二)教師根據學生的演講引出今天所學的課文——唐代詩人和哲學家劉禹錫的千古名篇《陋室銘》。

  環節二:走近作者及文字(此環節3分鐘)

  (一)學生相互交流預習的心得。(學生相互交換預習學案,針對預習題互相評改,請一個小組派代表讀一讀有關劉禹錫介紹及本文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

  劉禹錫,彭城人,祖籍洛陽,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文學家和哲學家,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我們已經學過他的詩詞有《竹枝詞》《烏衣巷》《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

  寫作背景:

  當時他被貶到和州做刺史時,按當時規定,他應住衙門裡的三間屋子。可是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半年之內讓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讓他住進了一所非常簡陋的小房子。他在憤激之中,一氣呵成,寫成了《陋室銘》,並請有名的書法家柳公權刻寫在碑上,豎在門外,以明心志。

  文章體裁:

  “銘”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環節三:朗讀並感知課文。(此環節5分鐘)

  1、學生自讀課文:熟悉生字讀音,揣摩停頓、語速、語調,感知文章內容。

  2、檢查學生掌握生字情況。

  下列生字怎麼讀?

  德馨(xin)苔痕(tái)鴻儒(rú)案牘(dú)調素琴(tiáo)

  3、讓一名學生試讀全文,師生評價優劣(評價停頓、語速、語調、感情處理是否得當)。

  4、聽名家朗讀課文,師生欣賞評價。這篇銘文不僅押韻而且運用了許多對偶句,請找出韻腳和對偶句。

  5、學生同桌結合練習朗讀,把握好停頓、語速和語調。

  6、再讓一名學生朗讀,師生評價、指導。

  7、全班齊讀。(師:這篇銘文,由於多數句子押韻,讀來琅琅上口,現在我們全班同學一起帶著感情再讀一遍,好嗎?)

  環節四:理解字詞、疏通文意(此環節9分鐘)

  1、學生個人結合預習導學案,再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先進行2分鐘的自我理解,把重點字詞和不理解的詞句做上不同的標記。再用3分鐘把個人的學習困難交予小組進行研討交流。

  2.讓學生代表把小組內沒有理解的字詞句提出來全班共同解決。此環節比較靈活,教師要隨機應變,學生代表提出的疑問,讓其他小組學生解決。建議3分鐘內解決。

  3、練習檢查學生理解程度,讓學生不看書,一人一句,接龍形式翻譯全文,翻譯完了,教師在投影下面的翻譯範本,學生齊讀一遍(此環節4分鐘)。

  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在於深,有龍(居住)就靈異了。這(雖然)是間簡陋的房子,只是因為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苔蘚的痕跡蔓延到臺階上,現出碧綠,芳草的顏色映入簾內,顯得青蔥。(在這裡)談笑的有淵博的學者,往來的沒有無知的庸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鼓,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楊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這裡)有什麼簡陋的呢?

  環節五:走進文字,走進作者的心靈(此環節10分鐘)

  (教師提出5大問題,學生分小組解決,此環節一定要小組充分合作)

  1、這裡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這裡,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喻,這種方法叫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意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於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來“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採。

  3、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此題可以幾個小組都來參與,相互補充)

  A、“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緻。——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這是寫陋室的環境,用的是對偶、擬人的修辭方法。“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B、“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除了對偶,還有襯托。作者沒寫自己是什麼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們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C、“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脫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為瑣事縈懷的心態。有正面描寫即實寫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也有反面描寫即虛寫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對應,“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應。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來,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為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4、文章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運用類比,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此題如果有學生能回答出“類比”,教師就大力表彰。)

  5.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

  床頭屋漏,雨腳如麻的杜甫草堂。

  6.提問: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麼含義?

  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後一句,那是因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尾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學生回答此題後,教師要順勢引出作者的文字思想)

  1.陋室真的陋嗎?

  2、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操?

  3、這種寫法叫什麼?

  文章突出表現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

  託物言志。

  環節六:誦讀——寫法借鑑(此環節8分鐘)

  (一)學生在理解了文字基礎上,大聲地進行誦讀。要求熟讀並達到最快的背誦。(3分鐘)

  (二)理解“託物言志”:誰來說說什麼是託物言志的寫法?

  是指透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如“松、竹、梅”歲寒三友,常用於表示高潔的志向;“泥土”常用於抒發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於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

  (三)小組討論。

  對於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有人很欣賞,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劉禹錫在這樣的陋室裡安於現狀,得過且過,而且對於社會上的不好的現象不去抗爭,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對這兩種不同意見,你怎樣看?說說你個人的看法。

  此環節要求學生積極發言,暢所欲言,教師要容許不同的聲音。

  環節七:結束篇(此環節2分鐘)

  1、教師小結:剛才大家的發言說得多好啊,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銘文,它讚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是啊,“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須大”,老師在此也送給你們一副對聯:清貧能樂道,德馨陋室明日月;墮落可丟人,氣貫長虹照春秋。

  2、再讀經典。學生再齊讀課文,教師播放輕音樂配音。

  3、佈置作業並下課。

《陋室銘》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正確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3、學習託物言志表現手法。

  二、教學重點:

  1、託物言志手法。

  2、翻譯並背誦全文。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不愛慕榮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貧樂道生活情趣。

  四、教學方法:朗讀法、點撥指導法

  五、教學過程:

  (一)激發匯入

  (二)簡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詞積累

  (四)學生朗讀課文,教師點撥朗讀技巧。

  (五)學生結合註釋,正確的翻譯課文。

  1、自主翻譯

  2、合作交流

  3、提問並適當點撥

  六;學生理解課文

  方法:問題啟示法

  1、文章開頭運用什麼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從哪個方面寫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後為什麼要提‘諸葛廬’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

  5、作者寫陋室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

  物 託物言志 志

  高尚情操

  陋室 安貧樂道

  七、作業

  1、正確翻譯課文,完成練習冊。

  2、背誦全文 。

  《陋室銘》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文言文教學。我用了一課時,上完後,自我感覺良好。認為教學任務完成,教學順利。但是,今天改完基礎訓練冊後發現,許多學生作業錯誤很多,字詞翻譯全班只有幾個同學全對。問答題有幾個沒寫的,中間對課文的內容掌握的也不夠好。我認為這節課不太成功,原因有:

  1、課文朗讀少,課前預習不好。

  2、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性較差。所以以後設計問題要精,組織課堂能力要強。讓學生做好充分預習,多讀課文,熟悉文字。

《陋室銘》教學設計9

  【教學目的】

  1、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並板書課題《陋室銘》(劉禹錫)及教學目標

  二、學習課文

  (一讀 理清思路)(學生結合課文提示註解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1、本文題目是什麼意思?

  明確:文是唐朝文學家劉禹錫為自己簡陋的屋子寫的一篇散文。本文為駢體文,簡介駢體文的特點。“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2、學生試讀課文。

  3、學生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儘量讓學生來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

  4、如果給課文分三個層次,該怎樣劃分?

  明確:第一層從開頭到“唯吾德馨”,第二層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為文章結尾。

  (二讀 品析詩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麼?“有山則名”、“有龍則靈”暗喻什麼?

  明確:前二句類比“陋室”,後兩句暗喻自己。

  2、陋室內外是什麼顏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點,用一個詞(字)概括。

  明確:綠色,青色,景色別緻幽雅(幽)

  3、與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點?

  明確:鴻儒 ,無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麼?有何特點?

  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安)

  5、作者用什麼來類比自己的陋室?

  明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6、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確:“上”、“入”二字生動傳神,以靜為動,不僅使景物人格化,活躍而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是一個多麼幽靜安寧的環境。

  7、“鴻儒”可否換成 “群儒”?

  不能。“群儒”則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

  (三讀 領悟內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讀一遍)

  1、“往來無白丁”含什麼感情?

  清高自賞(含輕視勞動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階級侷限性所決定)

  2、能否將“閱金經”改為“閱五經”,為什麼?

  明確:不能。因為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中找到某種寄託,“閱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的折射。

  3、首尾句有何關係?

  首句用了比興寫法,尾句與首自互相呼應。

  4、本文題目為“陋室銘”,文章又說“何陋之有”?這些不矛盾嗎?

  不矛盾。題中之“陋”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為“鄙俗”之義,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5、引導學生總結全文的構思。全文起於比興,繼而對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寫,再透過類比,巧妙地表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6、文章託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現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汙,重視自身修養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學小結(略)

  四、全班競背

  (①學生自由背,②小組中相互背,③全班競背)

《陋室銘》教學設計10

  一、解題

  1.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據說是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時修建的。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儲存著。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這種文體現代還用嗎?——座右銘。

  3.關於本文的“文外曲致”

  劉禹錫寫此文時,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宮中,宦官專廢立之權,皇帝受制於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閔)李(李德裕)兩黨互相傾軋不已,妒賢害能,任人唯親。在這種情況下,官僚士大夫階層大多隻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劉禹錫對此深感憂慮(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題》中有所流露),卻又無力迴天,只能採取消極的辦法,獨善其身,避而不與那些庸俗的官僚來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把自己的“陋室”寫得跟與世隔絕的幽居一樣,又用“無絲竹之亂耳”表示了他對那些人燈紅酒綠生活的鄙棄,就是這種消極情緒的反映。

  二、作者簡介(板書:劉禹錫)

  劉禹錫,是唐代進步的思想家,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文學家。他一生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銘》就是一篇傳世佳作。(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內)。貞元進士,曾官監察御史。永貞元年(805),與柳宗元等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勢力。失敗後被貶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馬。九年後被召回京城,又因遊玄都觀寫詩諷刺保守派,外遷,任連州(今屬廣東省)刺史。以後還當過夔州(今屬四川省)、和州(今屬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長安,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夢得文集》)

  三、課文分析

  1.出示膠片(與本文有關的山水畫),齊讀課文兩遍。

  2.提問:這篇短文可分為幾個層次?

  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層:“苔痕上階綠一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南陽諸葛廬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們一層層講解。(出示與第一層意義相吻合的山水畫膠片)

  3.教師講解: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呢?

  答:山水寫起。

  4.教師講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說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說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雲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品德高潔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發散很遠的香氣這裡比喻道德高尚,名聲傳播很遠。

  5.提問:這裡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呢?山和水來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來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龍來比 ? (回答)德。

  用名和靈來比 ? (回答)馨。 共4頁,

  6.教師講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板書陋室),卻用山水(板書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容,這種方法叫比興(板書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說,儘管這房子的確是個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反而處處可見其高雅明亮,“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興,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麼,陋室究竟是怎樣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覺其陋呢?請看下文(出示與“草色入簾青”相吻合的山水畫)。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臺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這是寫陋室的環境(板書環境)。作者寫陋室的環境採用什麼修辭方法呢? 回答:對偶。(板書:對偶)

  7.提問:苔痕 相對? 回答:草色。

  提問:階綠 相對? 回答:簾青。

  提問:上相對? 回答:入。

  除了對偶還用了什麼方法呢? 回答:擬人。

  8.教師講解:“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板書:擬人):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陋室的環境宜人,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麼人呢?(出示占人彈琴圖膠片)

  9.教師講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陋室的人物。鴻儒,大學問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這裡指沒有學問的人 (清高自賞,含輕視勞動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階級侷限性所決定),在這個陋室裡.常有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鴻儒談笑風生,高談闊論。這兩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對偶。

  10.提問:談笑相對 ? 回答:往來。

  有相對 ? 回答:無。

  鴻儒相對 ? 回答:白丁。

  11.教師講解:作者並沒有寫自己是什麼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板書:朋友)。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說,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這兩句在於襯托(板書:襯托)。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時有鴻儒來往,常同高朋談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說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書:生活)。調,彈奏;素琴,沒有裝飾的琴;金經,佛經;絲竹,管絃樂器,這裡指代不健康的音樂;案牘,指官府的公文。這幾句是說,在陋室裡,興致所至,可以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這兩句用了正反虛實(板書:正反虛實)的寫法。

  12.提問:哪些是正面描寫?是實寫?回答:“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提問:哪些是從反面描寫?是虛寫?回答:“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提問:“可以調素琴”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無絲竹之亂耳。”

  提問:“閱金經”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呼應。

  13.教師講解: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現了作者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總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為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經過作者反覆描寫陪襯,文章主旨已經突出,意思似乎已經寫盡,可是畢竟作者是大手筆,再用另外的寫作手法向深處開拓主題。(出示南陽諸葛廬圖)

  14.教師講解:“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廬就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南陽隆中時居住過的草廬;子云亭是指西漢學者揚雄住過並寫作《太玄經》的亭子。這兩句話是說我這個陋室正如南陽諸葛廬的草廬,又像四川揚子云的亭子。作者採用的是類比的寫法(板書:類比),用歷史上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原來也是陋室,由於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聞名天下,那麼我的陋室不也會如此麼?

  15.提問:作者在這裡用草廬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還是在說明陋室不陋嗎?

  答:不是,而是已隱含著自己遠大的志向。要做一個像他們一樣的人。

  教師肯定:很對。(板書:暗含、志向)

  16.教師講解:前有古人後有來者,我這個陋室將與諸葛亮的草廬、揚子云的亭子一樣被後人所稱道;我本人也要像諸葛亮、揚雄一樣被後人所敬仰。文章添了這麼一筆,再生一層波瀾,內容更豐富,主題更鮮明。寫到這裡,我們感覺到作者的意思已經表達得夠完美了,可以收筆子。

  但是作者是一個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後一筆,引用孔子的話結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話再次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回應“德馨”言盡而意無窮。孔子這句話是一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講得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用孔子的後一句“何陋之有”。

  17.提問:劉禹錫為什麼隱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答: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師肯定:回答正確。

  這是作者有意設定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類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態度正如孔子一樣(板書:態度),安貧樂道,君子固窮,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語引經據典(板書:引經據典),力發千鈞,託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19. 5.文化尋蹤:

  (1)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銘文?

  讓學生了解古代文人以詩文明志的傳統。

  (2)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作者的陋室還有什麼可取之處嗎?

  綠色、親近自然、生活簡樸、居室的文化氣息等等。

  (3)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陋室之雅?

  環境:清幽

  來往的人:高雅

  主人生活:清閒

  (4)7.文章末尾為什麼提到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並引用孔子的話?

  以先賢自比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孔子的話來暗示是君子居之 。

  (5)用一個成語概括本文所表現的作者的生活志趣。(安貧樂道)

  四、學生教師共同完成板書

  1.根據老師的板書,請在橫線上填一個字,表明作者運用修辭力法的目的。學生上臺給板書填空。

  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 比興引陋室 —馨 對偶 擬人描環境——青

  襯托 對仗誇朋友——雅 虛實 對比話生活——靜

  類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經據典表態度——樂

  參考譯文

  1.《陋室銘》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間簡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石階鋪上綠毯,芳草將簾內映得碧青。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注:為保持銘文句式工整和押韻的特點

《陋室銘》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1、知識: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技能: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

  4、態度: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的評價古人。

  設計理念:張揚師生個性,強調朗讀品位、滲透學法指導,重視合作討論、滲透時代觀念--與時俱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如果讓你設計自己的家,你怎樣設計呢?(學生自由發言)唐朝的劉禹錫他和部分同學一樣喜歡簡陋的居室,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樣?(板書:《陋室銘》劉禹錫)

  二、簡介作者、解題(學生結合課文提示註解回答,教師適當補充)

  1、陋室:簡陋的居室,是劉禹錫的室名。

  2、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用韻。(介紹表現文體的字:表、說、記、序。/押韻--刨根問底:立即讓學生瀏覽課文找出韻腳和所押之韻。)

  3、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文學家,頗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讀課文,熟悉課文

  1、學生自由讀(要求大聲朗讀,注意停頓,讀正確、流利)。

  2、指名讀(糾正錯誤讀音,注意句讀)。

  3、範讀(聽課文錄音)。

  4、齊讀。

  四、二讀課文,疏通課文

  1、學生默讀課文,參照註釋,讀懂課文。(遇到疑難,同桌討論)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鴻、白丁、馨等)

  3、指名翻譯。

  五、三讀課文,理解課文

  齊讀課文,出示思考題,四人小組討論。

  1、陋室,陋室,陋在何處?(從文中找出體現“陋”的語句)

  討論並歸納:“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說明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極為簡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認為作者這樣說對嗎?理由?

  討論並歸納: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吳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幽雅、恬靜)

  來人不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3、作者寫陋室僅是為了告訴我們陋室的狀況嗎?

  討論並歸納:透過讚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願追逐名利,不願高官厚祿,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強調本文寫法:託物言志)

  4、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課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問題。

  教室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吾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可以睡覺,打呼嚕。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遊樂場。心裡雲:“混張文憑。”

  思考:

  (1)材料是針對學生中的哪些現象而言的?

  (2)那麼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習生活?

  2、之前已請同學設計過自己的家了,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習劉禹錫,為你的家取個名,用來表達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言)

  1、稱頌:人品高尚。

  2、批評:逃避世俗,缺少為國為名的奉獻精神。

  八、小結:學習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擇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學習和接受。

  反思:

  《陋室銘》 是一篇名傳千古的美文,透過對簡陋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不慕榮利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1、文章的教學目標設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夠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落實重點和難點。

  2、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比較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本文注意了以讀為主,在朗讀過程中,使學生們感受“銘”這種文體的篇幅短小,語句押韻、語言優美的特點,進而對課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認識。還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注意對學生適時的點撥,有層次的進行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會讀還要讀好,讀準節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來,並且注意利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鼓勵。最後,運用“整體板書”和“回譯法”讓學生進行背誦,加深記憶。總之,用朗讀貫穿教學的始終。

  4、注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因此,採用小組合作競爭的方式,答對加分,答錯扣分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學習的興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積累文言詞彙、句式等常識,準確翻譯文章,為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再說,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就必須理解課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識,藉助課下注釋,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讓學生參與課堂和學習的全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學生們對於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僅限於在課堂上由老師帶領的分析,還包括課前對課本的預習,對重點知識的揣摩,對疑難問題的質詢。更包括課後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演繹。所以,我從預習這個環節抓起,讓學生參與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7、巧妙的設計提問,採用小組合作、教師點撥來解決,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字。精心設計問題,並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容串聯起來,每個問題都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的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最後運用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絡和前後呼應把它連線在一起,融匯貫通,把全篇課文的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串珠成鏈”的整體把握效果。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從屋外到屋內,從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隨著學生自主地交流探討深入進去,使學生在深入的過程中理解全文。 這其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參與,激發其競爭意識和學習興趣。

  8、對於課堂的時間安排如再緊湊些,讓學生當堂完成練習,更有利於教師對學生學習反饋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對鏡頭的經歷,讓我在課堂中又多一次歷練,相信,以後,我會比這次更從容不迫、沉穩鎮定地應對課堂,和學生的互動會更加融洽、自然。

  總之,這一堂課,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讓我收穫了許多,懂得了許多!我想,我只能夠腳踏實地,認認真真的思考教學中問題,我才可能在教師成長的路上走得穩、走得遠!

《陋室銘》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把握相關的文言字詞,翻譯並背誦課文,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疏通文意以學生運用輔導資料自己把握課文與教師點撥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字詞以及背誦課文。

  難點:

  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朗誦法、講授法、自主合作與探究法。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根據作者簡介匯入文章。

  2.新課講授:

  誦讀課文,分組對課文進行翻譯,講解課文。

  3.鞏固練習:

  透過問題,鞏固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瞭解。

  4.小結作業:

  小結:閱讀古人的作品,要擇其善者而從制,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閱讀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對古人的道德品質要批判的學習和接受,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這是我們學習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好的,今天的課程就告一段落。

《陋室銘》教學設計13

  一、匯入新課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對自己的書房居室都會搜腸刮肚的起一個響亮而別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學庵”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晚年的書屋名稱,此名錶達了詩人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息,學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戲劇家梅蘭芳室名“綴玉軒”,寓意為博採眾家之長。魯迅先生在北京時支援學生愛國運動,被反動文人罵為“學匪”。鑑於此,詼諧的魯迅把自己寓所的書房起名“綠林書屋”。“綠林”者,強盜也,“綠林書屋”乃“學匪”之寓所也,以此來諷刺反動文人的誣衊。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劉禹錫的“陋室”,看看這“陋室”背後的故事。

  二、檢查課文的預習情況。(PPT展示)

  (1)、給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鴻儒()調素琴()

  案牘()西蜀子云亭()苔痕()

  螢幕展示,學生自測,教師展示答案,檢查學生預習的結果,強調易錯的讀音,學生齊讀,加強記憶。

  (2)、解詞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出名,著名靈:靈驗,神奇

  2、斯是陋室:斯:這。

  3、惟吾德馨:馨: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

  4、無絲竹之亂耳:絲竹:這裡指奏樂的聲音。亂:使……亂。

  5、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文書。勞形:使身體勞累勞:使……勞累

  6、何陋之有?:何:什麼。之:賓語前置的標誌

  7、調素琴:調:彈奏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8、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鴻儒:博學的人。白丁:平民,這裡指沒有什麼學問的淺薄的人

  螢幕展示,學生一起來回答,因為都是課後的註釋,沒有難度,只是檢查預習的結果,不進行深入的分析。

  3、初讀文章,讀準字音。學生朗讀,教師注意在讀音上的輔導,積極評價學生的預習情況。

  (3)、字句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關鍵字:名:有名,著名。靈:有靈氣(顯得靈異)

  句譯:山不在於有多高,有了神仙就有名了。水不在於有多深,有了蛟龍就有了靈氣。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關鍵字:斯:這。惟:只。馨:原指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

  句譯:這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覺得簡陋了。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關鍵字:入:可譯為“映入”。

  句譯:綠色苔痕爬上臺階,青青草色映入門簾。

  4、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關鍵字:鴻儒:大儒。鴻:大。儒:讀書人。“鴻儒”此指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白丁:原指平民百姓,此指沒有學問的人。

  句譯:在這裡談笑的都是博學而品德高尚的人,與我往來的沒有沒有學問的人。

  5、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關鍵字:調:彈奏。素:樸素的,不加裝飾的。金經:泛指佛經。

  句譯:在這裡我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

  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關鍵字:絲竹:泛指音樂。亂:使……亂,擾亂。案牘:官府的公文。勞:使……勞累。形:身體。

  句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我的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體勞累。

  7、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關鍵字:雲:說。

  句譯:(我的陋室)就像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君子住在裡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三、走近作者,解題。

  學生以同桌為自然單位,兩人合作,藉助手中的資料查詢本文作者及相關的背景資料,對重要資訊進行圈點勾畫,教師巡視檢查學生的查詢情況。最後教師總結,螢幕展示作者簡介,以及相關背景,接著講述陋室由來的一個小故事,然後講解“銘”這種文體,並把握文體的特點,最後聽朗讀,品押韻,學生再讀課文。教師準備資料如下:

  1、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強的詩人,求異心理很強,如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通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確實膾炙人口。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擠,被貶官降職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觀桃花》和《再遊玄都觀》詩作先後兩度被貶。劉禹錫寫此文時,正被貶為和州刺史,其時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親。官僚士大夫階層大多隻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劉禹錫對此深感憂慮,卻又無可奈何。

  2、陋室由來:劉禹錫被貶為和州刺史後,按朝廷規定,劉禹錫的住房應在縣衙內,但是和州縣太爺是個“勢力眼”,給他安排到城南臨江三間民房居住。對此,能屈能伸的劉禹錫毫不在意,搬了進去,提筆寫了一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對聯,信手貼在寢門上。知縣看了對聯,認為他因革新降職,被貶到和州縣還不服氣,一心想著爭辯。為了教訓他,又把劉禹錫的住所遷到較遠的德勝河邊,並把住房面積減半。劉禹錫搬到新居,看到那裡依山傍水,百花爭豔,他又撰寫了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看了又惱火又害怕,惱他仍執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煩牽連自己,又下令將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間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舊小屋,看他還怎麼接待鴻儒們來此聚會。果然因室內無立足之地,門前逐漸寂寥。但是逆境使詩人的靈魂更加高潔。這時他寫成了《陋室銘》,並請人碑刻後豎於門外。此精妙短文構思巧妙,寓意深刻又發人深思。讓我們感受到了劉禹錫的博大胸懷、高尚情操及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

  3、瞭解文體: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如:墓誌銘、座右銘等。銘文一般都是押韻的,又講究句式整齊,常用排比、對偶句。字數相同、意思相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文中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於吟誦和記憶,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4、聽朗讀,學生齊讀,品味押韻。

  四、疏通文意,三讀課文。(PPT展示)

  螢幕顯示全文及重點字詞,幫助學生翻譯課文,瞭解文意。課件展示對重點詞語和句子總結。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對作者的理解,再讀課文。

  重點詞語:馨、名、勞、亂、之

  重點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五、賞析美文,四讀課文。

  教師拋磚引玉: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心聲的句子,並證明自己的觀點。本輪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採取小組討論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及時引導,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降低難度。把個別的小問題放在下面解決,共性的問題,一起解決。教師的資料準備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以山水引出陋室。這裡,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於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點明全篇主題。《陋室銘》開篇以山水起興,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入正題,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後的陋室歌頌功德埋下了伏筆。從側面烘托陋室清幽,寧靜。也表達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從三個方面來具體論述陋室不陋:

  (1)自然環境的清幽雅緻。“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2)交往人物的賢良儒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們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脫俗:“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有正面描寫即實寫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也有反面描寫即虛寫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對應,“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應。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

  總之,作者描寫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於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這也就為下文“何陋之有”的結論提供了事實依據。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運用類比,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現了自己同諸葛亮和揚雄一樣高潔而不受客觀居住條件所困的高尚情懷。

  4、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麼含義?

  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後一句,那是因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這樣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尾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託物言志,小結主題。“託物言志”:是指透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如“松、竹、梅”歲寒三友,常用於表示高潔的志向;“泥土”常用於抒發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於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再如,我們學過的《紫藤蘿瀑布》“花和人都會遇到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人們要汲取歷史的經驗,鼓起生命的風帆,並將這種個人的努力,融入千萬人的群體奮鬥中,才能組成“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于謙的《石灰吟》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表達自己要和石灰一樣,不怕艱難、不惜犧牲、堅守清白,決心在艱苦中磨練,堅守清白,準備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負。

  作者運用託物言志的手法,透過讚美簡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當權者顯示自己並未因遭貶而鬱鬱寡歡,相反卻過得安逸瀟灑;另一方面表達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屢遭磨難而堅守節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和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讀課文,抒發作者情懷。

  六、整理課文條理,引導學生當堂成誦。

  開篇運用類比引出主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從三個角度具體闡明,即居室環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後總結全文,以諸葛廬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話結束全文。

《陋室銘》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愛蓮說》,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3.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託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主旨。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詠蓮詩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培養興趣,強化動機

  1.欣賞蓮花圖片,師生共同給它們命名或配以詩文名句。

  2.由許多人都喜歡蓮花,引出課本。“在古人筆下,蓮花,或與天真純潔的少女結下不解之緣,或被用作清高脫俗的象徵,或被贊為百美並陳、無私奉獻的化身。對蓮的喜愛,可以說已成為我國人民一種文化心態。”

  最喜歡蓮花的當數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說》,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任務

  1.讀課文,標出生字詞。

  2.注音:頤 蕃 淤 濯 漣 褻 鮮 噫

  3.口述課文大意,翻譯下列句子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5)予謂菊,花之隱逸也。

  (6)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7)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儘量譯出每一個字;(2)補出省略成分;(3)通暢,準確。

  然後每個“老師”(即學生)一句,先朗讀,再口譯,再解答“學生”(即老師)一兩個問題。問題以字詞解釋為主。同時師生評判、討論、辯誤。

  教師重點講學生難懂兩個文言句式:

  (1)“予謂菊 ,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翻譯時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兩句與此相同。

  (2)“菊之愛”,賓語前置,譯為“愛菊”。“蓮之愛”、“牡丹之愛”與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圖”也與此相同。

  四、齊讀課文,正音

  教師指導語氣、語調、停頓、快慢。

  五、深入閱讀,理解文旨

  1.寫“愛蓮”,為什麼寫“愛菊”和“愛牡丹”?

  明確:是襯托手法,其中,愛菊是正襯,愛牡丹是反襯。

  2.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形象有什麼象徵意義?

  明確:主要象徵在汙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的節操。

  3.作者將菊花、牡丹、蓮花一一擬人,表達什麼思想?

  (1)婉曲地批判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

  (2)用具有高潔品格的“蓮”自況,表示自己在汙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節操的生活態度。

  六、拓展練習

  你喜歡什麼花草樹木?為什麼喜歡?請口述一篇“愛______說”,要求有思想,有知識,有文采。

  七、朗讀並背誦本文

  八、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

  2.完成課後練習。

《陋室銘》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瞭解“銘”這種文體的特點,理解文章內容。

  2.掌握託物言志的寫法。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二、課型

  新授課

  三、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理解文章內容,掌握託物言志

  四、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達自己的節操和情趣的。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討論法

  3.誦讀法

  七、教學步驟

  (一)匯入

  曾經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裡三房三廂的屋子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三室三廳;可是當地的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文人是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知縣強迫這位文人在半年的時間內搬了三次家,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後成了一間只能容納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學們是這位文人,你們會怎麼辦呢?

  我們的文人用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選擇寫了一篇文章,立於房門前。那今天呢,我們就要來學習這篇立於房門前的文章《陋室銘》,一起了解這位文人是怎麼想的,請大家翻到書本第173頁。

  (板書:陋室銘)

  (二)教師活動:作者及文體介紹

  同學們知道這位文人是誰了嗎?

  是的,就是劉禹錫。

  (板書:劉禹錫)

  那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他所瞭解的劉禹錫呢?

  明確:劉禹錫,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給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這在書上註釋一中有解釋,同學們注意勾畫。

  (三)教師活動:範讀

  現在呢,老師先讀一遍課文,請大家注意:①聽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標註。②聽清斷句,停頓的地方也要進行標註。

  好了,現在該同學們來展示了。(起讀)

  同學們讀的很好,請注意以下幾個字。苔(tái)痕案牘(dú)鴻儒(rú)吾(wú)德馨(xīn)西蜀(shǔ)(或:連這幾個比較難的字也讀得很準確,我們再來著重看看

  苔(tái)痕案牘(dú)鴻儒(rú)吾(wú)德馨(xīn)西蜀(shǔ))

  (四)教師活動:翻譯課文

  根據同學們課前的預習,老師在這想先考考大家。誰能為老師解釋一下“惟吾德馨的‘馨’,談笑有鴻儒的‘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白丁’,無案牘之勞形的‘案牘’”。

  明確:馨: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鴻儒:博學的人。白丁:平民。案牘:官府的公文。

  同學們都解釋的非常準確,看來有很認真的預習。這些字詞,在我們第174頁課文下方,都是有解釋的。學習文言文,就要學會將文言文翻譯成我們今天所用的現代漢語,我們來回憶一下原來老師所說過翻譯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幹什麼呀?(生:字字譯)然後呢?(生:補差漏)最後呢?(生:變雙變序),大家都記得非常清楚,那現在老師就想先請同學們按照這個方法將課文翻譯一遍。

  明確: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於深,有龍就能成為靈異的水。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裡。(這位同學把長翻譯為長到,入翻譯為映入,非常好)和我談笑的有博學的人,和我往來的沒有平民。可以彈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這裡呢,老師要稍微說一下,“亂耳”和“勞形”這裡我們翻譯為使兩耳擾亂,和使身體勞累,那這裡我們就可以翻譯為)沒有奏樂的聲音使我的兩耳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這好比)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這地方老師發現這位同學把“有”字翻譯在最前面,翻譯為:有何陋之。稍微給同學們說一下這裡是賓語前置的句型,“之”是賓語前置的標誌,以後我們只要看到“何……有”我們就要知道這是賓語前置。

  同學們都翻譯的很好,在我們對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後呢,老師現在想請同學們再一次的朗讀課文,這次要帶上你們的理解。(起讀)

  (五)教師活動:分析課文

  這一次讀課文後你們是不是覺得文章朗朗上口呢,這個就是老師剛剛所說銘文的特徵了,是用韻的,現在你們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韻的。

  明確: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同學們都找的非常準確。

  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陋室銘。

  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呢?

  明確: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寫的是山呢?

  明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那哪一句是描寫的水呢?

  明確: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說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雲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作者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先寫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龍之水來比喻陋室,這種寫作手法叫做比興。

  (板書:比興山和水)

  我們瞭解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我們的陋室,陋與不陋在於什麼呢,哪位同學用文中的話回答一下老師。

  明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也就是說明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於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這裡“馨”字就是畫龍點睛之筆,它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說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樣的陋呢,我們就一起繼續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臺階上已經長滿了青苔,可見房子是怎麼樣的。

  明確:常年失修,極為簡陋。

  房子已經常年失修,窗前門旁都長滿青草,這居住的環境也是荒涼冷落。這一句呢,我們可以看出是在描寫陋室的環境。

  作者寫陋室的環境採用什麼修辭方法呢?

  明確:對偶。

  (板書:對偶描環境)

  對偶是指用數字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苔痕”相對?“草色”。“階綠”相對?“簾青”。“上”相對?“入”。

  陋室的環境是古樸,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麼人?哪位同學能用文中的話告訴老師一下呢?

  明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我們可以知道來他這做客的都是博學的人,沒有學問平平的人。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說,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這兩句用了襯托,襯托我們屋主是怎樣的人?

  明確:德才兼備

  是呀,襯托出屋主是一個德才兼備,具有高雅脫俗情懷的文人。時有鴻儒來往,常同高朋談笑。

  (板書:襯托誇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們再一起看看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他們在陋室裡很隨性,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我們可以看出這句在話生活。這裡呢,老師發現作者又用了一種寫作手法,同學們告訴老師是什麼手法啊?

  明確:對比

  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情趣呢?

  明確: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

  (板書:對比話生活)

  總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作者所寫的這一切呼應開頭表明了我們的文章主旨,我們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啊?

  明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們可以看出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經過作者反覆描寫陪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主旨已經很突出了,感覺意思似乎已經寫盡,可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為什麼呢?

  明確: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但因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作者這個陋室將與諸葛亮的草廬、揚子云的亭子一樣被後人所稱道,作者也要像諸葛亮和揚子云一樣被後人所敬仰。似乎到這我們感覺文章要結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話。“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問了,為什麼又要引用孔子的這句話呢?其實呢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後一句,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為什麼劉禹錫只引用的最後一句呢?

  明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寫的那麼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這樣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和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這呢,就是用了類比的手法來立志向了。

  (板書:類比立志向)

  到這我們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劉禹錫的陋室一點也不陋。

  (板書:陋室不陋)

  同學們,讓我們帶著剛才所看到的景色,體會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讀一遍課文,也嘗試這將這篇文章背誦下來。

  同學們真是讓老師感受到詩人飽滿的情感啊。現在我們回想老師在課前說的那個故事,我們的這位文人劉禹錫,經歷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沒有和我們一樣氣憤找知縣理論,而是寫了《陋室銘》立於自己房門前,這表達了劉禹錫的什麼情操呢?

  明確:高潔傲岸,不求聞達,安貧樂道。

  他用他的陋室這一“物”來表達他高潔傲岸,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志向”。

  (板書:物→志)

  這個就是“託物言志”。託物言志:是指透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

  (板書:託物言志)

  (六)教師活動:總結

  同學們,身居陋室,心憂天下,自古以來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風亮節。劉禹錫憑藉《陋室銘》這篇傳世之作,發表了他響亮的人生宣言。在這篇只有81個字的短文裡,我們可以清晰地解讀出這樣達觀而充滿哲理的人生態度:生活的清貧絕不妨礙精神的富有,只要擁有高尚的情操和寬廣的胸襟,就擁有了豐富多彩的精神廣場。清貧的物質世界頓時會向我們展開異樣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縷清風,一陣蛙鳴,都有了幾分聖潔的意味。達到了這層境界,我們就可以坦然反問: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後,讓我們懷著對劉禹錫的深深敬仰齊讀課文,再次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七)課後作業

  1.背誦全文

  2.預習《愛蓮說》

  (八)板書

  陋室銘

  劉禹錫

  比興山和水

  對偶描環境陋物託

  襯托誇朋友室物

  對比話生活不言

  類比立志向陋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