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風> 【精品】民風的作文彙編9篇

民風的作文

【精品】民風的作文彙編9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民風的作文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風的作文 篇1

  蒙古人生活在草原上,他們的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

  蒙古人的傳統服裝是闊衫長袍,高領長袖,腰繫皮帶,腳蹬皮靴。蒙古人的穿著不同季節也是不同的,夏穿單夾袍,色彩鮮豔,冬季則穿羊皮袍,舒適暖和。

  蒙古族是個放牧的民族,這一區域的草被牛羊吃光了,便要搬到一片有水有草的地方去。為了搬家方便,蒙古人居住的是蒙古包,到時候折起來用車拉走,找到合適的地方再把蒙古包撐起來。蒙古人就是這樣,過著“逐水草而遷徒”的遊牧生活。

  說起飲食,蒙古人喜歡吃羊肉,大塊大塊的羊肉放在篝火上烤著吃,怎麼也吃不厭,有時也吃點乳酪。他們還喜歡喝牛奶、羊奶和蒙古酒。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的一個盛大的節日,十分隆重。“那達慕”大會上可以進行摔跤。各位摔跤手身穿皮革製成的坎肩,下著三色短裙、繡花馬褲和長靴。摔跤的時候,膝蓋以上部位碰著地就算失敗,各位摔跤手誰也不肯讓誰,用自己驚人的力量和絕妙的技巧來贏得對手。他們每贏一次,就在胸前掛上一條彩布條,觀眾也隨之歡呼起來。

  騎馬也是大會上驚險動人的比賽,能在這個大會上比賽的,個個騎術精良,馬匹也嬌捷如飛,槍一響,各位騎馬手便疾風般地衝向終點,一轉眼的功夫,冠軍便產生了,大家都用歡呼聲表示祝賀。

  蒙古族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文化風格與眾不同的民族。

民風的作文 篇2

  山西大部分地區為一日三餐制,個別地方如陽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頓飯的。冬閒日短時節,一般改為兩餐,稱"一老晌"。民間稱一餐飯叫"一頓飯"。早飯為"早晌飯",午飯叫"晌午飯"、"後晌飯",晚飯叫"夜飯"。一般做重體力活時在三餐之間有餅類食品加餐稱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晉中早飯大多以稀飯里加玉米麵,俗稱"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晉東南一帶,早飯多食小米稠飯加冷盤絲。午飯比較豐盛,吃麵條、餅子、饃頭,加上土豆、粉條、白菜燴菜及醃菜。晚飯也多備有湯類雜鍋飯,和子飯麵食等,但不講究多吃。晉南的開水白饃就辣椒,又是極有風味的飯食。

  春冬寒季,晉北人吃飯總喜盤腿圍坐在熱炕頭上,主婦坐鍋頭掌勺盛飯,給男人、孩子們吃好,自己揀剩下的隨便吃點,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後"。吃完一碗飯如若把筷子橫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飽了,如筷子放旁邊或拿在手中,就是沒吃飽。

  一些農村在夏秋暖和時節,有站街吃飯的習慣。各家各戶盛一大碗飯走出院門,或站蹲門口,或到街中碾盤上、大樹下,聊天吃飯兩不誤,趣聞笑談、家長裡短得以交流。如在農忙收割、打場時,多有手提黑陶飯罐送飯到田間的習慣。如路途較遠無法送飯,便帶點乾糧和乾菜臨時充飢,謂之"打飢兒"。

  山西人平時吃飯較節儉,但有客人來,必然竭盡家力熱情招待。多置飯桌擺飯,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給客人用,飯前多飲酒助興。上菜家貧者二涼一熱、四涼一熱、四涼四熱;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雙十席,上火鍋。主人暖酒後,雙手執壺為客斟滿酒,叫做"茶七飯八酒十分"。客人要以手護盅杯表示致謝:"我自己來、我自己來,你先來。"主人舉杯勸酒,客人輕抿一點,以示禮貌。席間主人頻頻指點、調換菜盤位置,熱情勸飯。客人要講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連續大吃會被視為"沒風水","少禮失教"。酒未喝完絕不吃飯。過去中食為白饃、餃子、油糕。饃饃擱盤子裡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後把筷子擱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飽了。飯後以茶相待。

民風的作文 篇3

  我家在遂昌大柘大墳山,這是個美麗的村莊,住的都是山哈(畲族人自稱)人,大家都親切地稱它為山哈村。

  我們山哈人有許許多多傳統風俗,如三十夜搖毛竹、三月三歌會,九月九對山歌。四月八吃烏飯、搶“饅頭”,以及婚嫁時搶狗洞包,討新娘餅。捉“蛤蟆”等等。我最喜歡畲族人嫁女兒時的捉“蛤蟆”了。

  堂姐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酒席沒散,我和小夥伴們就吵著嚷著:“我要捉‘蛤蟆’,我要捉‘蛤蟆’!”酒席好不容易結束了,我們就在大人的指點下,迫不及待地在廳堂中央擺上兩張長凳和兩臉盆熱水,邊唱著山歌,邊把來自男方的媒人、客郎請過來。我指著臉盆裡的熱水說:“媒人大官,客郎官,洗洗臉兒擦擦嘴,撲通撲通‘蛤蟆’跳下水。”媒人、客郎應聲道:“臉兒洗洗嘴擦擦,撲通撲通‘蛤蟆’會下水。”說完,媒人和客郎撈起毛巾,洗了臉,擦過手後把毛巾蓋在臉盆上,再從口袋裡摸出事先準備好的硬幣扔進臉盆裡。聽到“噹噹”的硬幣落水聲後,我就高高興興地把臉盆端走了。看見我有“蛤蟆”捉了,邊上的小夥伴也趕快把準備好的臉盆端了上去。真幸運,第一輪我就捉了兩個“蛤蟆”,我趕緊換好了水,再捉一輪“蛤蟆”。

  捉“蛤蟆”是我們畲族人嫁女兒時,為了增添喜慶氣氛進行的一種熱鬧而有趣的遊戲。可是“蛤蟆”也不是那麼好捉的,捉了幾次後,媒人、客郎就會以天氣冷、溪水涼、天氣乾旱。“蛤蟆”少等種種理由來推託。這時候就要比耐心、比機靈了。我們會變著花樣,使出一些絕招,比如在媒人和客郎臉上抹泥巴、抹上鍋煙灰,把媒人和客郎的臉上弄得灰不溜丟的。經不起我們的軟磨硬泡,媒人和客郎只得拿起毛巾把大花臉擦乾淨,然後讓大“蛤蟆”跳入水中。到了最後,他們乾脆會讓一大把“蛤蟆”同時跳入水中,熱鬧而有趣的遊戲也結束了。

  這一晚,為了多賺喜錢,我來來回回不停地端水,請客郎洗臉和摸“蛤蟆”,賺到了二十多元喜錢呢!

  你說,我們畲鄉這捉“蛤蟆”的風俗開心嗎?

民風的作文 篇4

  飲涼茶也是廣州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

  所謂涼茶,是指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廣州的涼茶歷史修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古瓜乾涼茶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蔔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進入80年代以後,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如神農涼茶、夏桑菊茶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裡的一種時尚飲料。

  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往往以“飲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嗎”)作為問候,可見對飲茶的喜好。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民間流傳著“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的諺語。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習慣叫茶居)飲茶。不僅飲早茶,還要吃點心(作為早餐);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可見,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

  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為什麼歷百年而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廣州老字號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茶居。

  廣州的茶客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間固定的茶樓,通常是“一盅”(排骨飯)“兩件”(點心),這類人以離退休老人居多;另一類是飲“禮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飲茶,不限“一盅兩件”,而是品嚐多款點心,從容“嘆茶”。

  廣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為興旺,從清晨至中午十一時許,往往座無虛席。飲夜茶也漸有興盛之勢尤其是盛夏,一邊飲茶一邊聽戲曲演唱,還一邊享受空調冷氣。廣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時開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時才收市。

民風的作文 篇5

  今年的元宵節,比以往元宵節都不太一樣,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富裕起來,燈也隨之好看了起來。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媽媽到街上去看燈。雖然北方的天氣寒冷無比,但寒冷擋不住人們的熱情

  剛到馬路上,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已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

  我和爸爸媽媽也隨著人流匯入了燈區。“千萬”條金黃色閃光燈從六七米的“高空”懸下,如瀑布一般,哎呀,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繁多,這麼出奇的燈。看都看不過來。瞧,那一盞盞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的花燈真是令人大飽眼福。有紅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雞”,活潑可愛的“小猴子”……你看那隻神氣活現的鳳凰!。兩隻寶珠般的圓眼,放射出白光。美麗極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家鄉繼續往前走,只聽見不知道是從哪裡傳來的歌聲“在我的地盤你就得聽我的……”。那肯定就是行動通訊公司的宣傳了。果然,前面有一個舞臺。上面雖然空空如也,但旁邊是一個手機,(還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機廣告)手機的螢幕上還有動畫。哦,怪不得聽見歌聲,只見螢幕裡的周杰倫正賣力地拿著話筒,唱著呢!看來,元宵節不僅燈好看,還處處充滿商機。

  這邊剛剛送走了周杰倫,那邊的刀郎又來了。因為那熟悉的旋律“20xx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的時候來的更晚一些”真悠閒啊。原來是為九曲黃河陣做廣告啊。看那九曲黃河陣,左拐右拐,精妙無比,正如人生道路上,雖然左拐右拐,但最後還是會出去,獲得勝利。

  月亮漸漸西落,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但觀燈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各種彩色的燈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

民風的作文 篇6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也有自己十分好看的服飾,因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幾朵粉色的小花繡在白衣服上,顯得格外漂亮;還有那頭飾,頭冠以風、花、雪、月為題。白族的語言跟我們截然不同,白族人稱女士為“金花”,而男士則為“阿鵬哥。”

  有一次,我去雲南大理玩,導遊帶我們家一大夥到一家茶館品茶。到了包廂,我看見兩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綠茶泡製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紅糖和牛製作的乳扇衝開水泡製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開水而成的,味道很甜。”一位阿姨說。另一位阿姨補充道:“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說法。這三道茶也是我們白族待客的禮物,代表我們白族對客人的尊敬與熱情。”

  這就是白族,雖然他們人數不如漢族的多,但他們的熱情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雪頓節是每年藏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節日。在藏語中,“雪”是酸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 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節”。雖然酸我們都吃過,但藏族人民卻還是把這個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頓節”是藏族人民最快樂的一個日子,在這天人們都在吃酸,還在一起比賽呢。瞧,這擺放酸的桌子一眼望不到頭,人們都爭先恐後地來到桌子前,每個人都有三十個碗,碗裡盛滿了酸,看誰在最短的時間裡喝完這麼多酸。來參賽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人們來參加比賽並不是為了吃的,而是為了使場景更熱鬧點,讓別人更開心一點。

  終於,扣人心絃的比賽開始了,人們拿起碗,拉開了嗓子,“咕嚕咕嚕”地喝著。開始,人們不分上下,時間長了,許多人因喝不下而退出了比賽,在一旁給別人加油。其中有一位強壯而有力的中年男子取得了勝利,人們一起開心的為他祝福。

  比賽好了以後,江嘎爾、香巴、覺木隆這後期新派藍面具四大團體,輪流在羅布林卡戲臺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傳統劇目整本戲,有《迥布頓月頓珠》、《諾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瑪文巴》等。人們一邊吃酸,一邊看戲,真是不亦樂乎。

  藏族有著自己各具特色的節日習俗,一直在慢慢的盛開著,散發著淡淡的香氣,一直吸引著我們……

民風的作文 篇7

  按照我們家鄉的老規矩,春節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每到這時,大街上總會掛滿紅紅的燈籠,大街小巷喜氣洋洋,紅紅火火。

  在我們的家鄉,春節有這樣獨特的風俗,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臘月二十四,掃塵房,臘月二十六,蒸棗餑餑。除夕夜,吃團圓飯,正月十五過元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數蒸棗餑餑了。每年我都會參與。蒸棗餑餑的面,需要提前一天的晚上準備好,放在溫暖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來,面就已經發得白白胖胖,輕輕用手一戳,面軟軟的,像一塊橡皮泥。

  把做棗餑餑的材料,便可以開始做棗餑餑了。先揉好一塊兒面,再找到它的中央,開始插第一顆棗,再順次把棗插在第一個棗的上下左右,每一邊為四顆。

  看著媽媽手上那嫻熟的動作,一個又一個的棗餑餑從她手中誕生了。我看著這些挺簡單的,於是便想嘗試一下。先揉麵,我好像是沒有勁兒怎麼的,面揉了好長的時間,卻一直沒有變的光滑,只好求助於媽媽,媽媽幫我揉好了面,我又犯難了,我不會插棗兒,剛把面提起來,還沒來得及插棗兒面便癱了下去,這時姥姥就會對我說:“阿俺妮兒手小,不是幹活的命,一定要輕輕鬆鬆享一輩子的福哦。”

  蒸大棗餑餑剩下的面,我們用來做小豬,小豬的耳朵和鼻子,我們用了紅糖面,把紅糖放進面裡揉,便成了紅糖面,用大豆做小豬的眼睛,那樣子,還真是可愛。

  做完大棗餑餑剩下的面,我們還做了元寶,並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恭喜發財。

  一個個白胖的棗餑餑出鍋了,這些可愛的`餑餑裡包含著對家人的祝福。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傳承,卻包含著每一個人的愛,我想將來我一定要傳承家鄉的傳統風俗。

民風的作文 篇8

  中原地區濃郁的奇風異俗給這塊古老的大地塗上瞭如詩如畫的色彩。小孩兒穿百家衣吃百家飯就是這諸多風俗中饒有興趣的一頁。

  百家衣是嬰兒服的一種,由一百個家庭貢獻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當嬰兒出生後,特別是數世單傳、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為之驚喜萬分。這時,孩子的奶奶、爺爺就要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並向百家近親好友求乞布塊。特別是那些姓“劉”、“陳”、“程”諧音“留”、“成”,在老人們看來,這些諧音都是吉利之語,對於保佑孩子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這些人家的一小塊布頭或是一方舊布片,老人們也會珍重地收留下來。布塊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講究,但以藍色為最好。因 “藍”諧音“攔”,只要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們把百家的布塊縫在一起。據老年人講,縫百家衣的講究也很多,像布紋的走向、拼圖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衣服不能在胸前開口,要做成偏開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這種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們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此稱藏魂處。待孩子滿月後,由孩子的母親將口子縫住,這就說明孩子的魂靈已留在了母親的身邊,再也不必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也許穿衣吃飯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民間保佐嬰兒成長的風俗除穿百家衣之外,還有給孩子吃百家飯的習慣。凡是對孩子比較溺愛的人家,農曆正月初一那天,爺爺抱著未滿週歲的的孫子,佯裝乞丐模樣,手執破碗,沿街乞討。乞飯的人家以100家為宜。他們將討來的饃、菜、米燴在一起,煮成稀飯,讓孩子吃下。據說這樣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護,免除災難。吃過百家飯後,孩子的奶奶要蒸100個銅錢大小的麥面饃,用籃子挎上,沿村莊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個小饃給他。這100個小饃分給100個小孩。饃發完後,災難也就讓別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會平安健康,長大成人。此俗稱“嚼災”。

  這種習慣在民間有一定的廣泛性,不管認識與否,凡遇上求飯的祖孫,人們都會慷慨相助,凡碰上發饃的老人,人們也樂意收下。

民風的作文 篇9

  每年春節都許多傳統的春節習俗,比如貼春聯,吃年夜飯,拜年給壓歲錢……

  而每年最難忘的春節習俗應該就是掃塵了,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每家每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這次,我和老爸“光榮”地領到了擦玻璃的任務。我們家住在4樓,我一站上窗臺,立刻嚇得渾身哆嗦,我看了看下面,一派“萬丈深淵”的景象。但事情總是要乾的,我連忙和老爸商量了一下,他來擦“風險極大”的外面,而我,則擦我力所能及的裡面。

  開始擦了,我先用沾過洗潔精的抹布擦窗戶的內側,但由於一年沒擦了,窗戶的邊邊角角已經積了一層灰塵,我先用手指尖套著抹布,從窗戶的四周邊緣用力地摳了一圈,緊接著,我把那塊布洗乾淨,再沾上一點洗潔精,開始對窗戶“發起進攻”。

  我用那塊溼布輕輕地擦著窗戶,等到窗子上有了一點洗潔精痕跡時,我拿來一塊乾淨的乾布,一小塊一小塊慢慢地擦拭著窗戶上的汙點,但是,一塊又一塊的汙點向我“俯首稱臣”了,唯獨這幾塊汙垢還是在窗戶上,做起了“山大王”,彷彿在對我說:“哼!就你這個小孩,還想來拿下我,沒門!”

  我不服氣了,又抹上了一些洗潔精水,再用乾布用力地擦,但這麼幾塊頑固的汙點就是不下來,我急壞了,這時,爸爸走了過來,對我說:“不要這麼費力,這時,爸爸窗戶上抹了一些洗潔精水,再用指甲輕輕一刮,那些頑固的汙垢個個“舉手投降”了。

  後面,在我和爸爸的共同努力下,一面面窗戶又幹淨得類似新的一樣。這時,媽媽在屋子裡的衛生也打掃完了,舊的也“辭”完了。望著煥然一新的房子,我彷彿看到了明年,我們每個人的運勢都寫著“勝利”。

  春節習俗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春節重要性的標誌,讓我們的春節過得更加有趣,讓我們一起傳承這些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