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調查報告> 企業調查報告15篇

企業調查報告

企業調查報告15篇

  在生活中,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企業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企業調查報告1

  一、企業基本情況

  企業名稱、成立時間、地址、註冊資本、實收資本、經營範圍、企業性質、法人、股東數、員工人數(其中技術職稱多少人)、組織架構、管理模式、是否為龍頭企業(市、省級),取證情況(QS、ISO9001、ISO14000、HACCP等)、商標、企業榮譽

  二、生產情況

  裝置情況、技術先進情況、日(月)生產量、月用水電情況、單位產品成本、產品研發能力(是否擁有專利、科研機構)、庫存量

  三、企業銷售情況

  主打產品、產品型別、品種、銷售價格、銷售模式及渠道、銷往地區、月(年)銷售額、是否有淡旺季(具體是幾月)、產品的競爭力、市場佔有率、毛利率

  四、財務情況

  上年度的財務指標(現金或銀行存款、流動資產、存貸、應收賬款、固定資產淨值、應付賬款、短期借款情況(銀行或個人)等指標

  五、貸款原因、還款來源及還款計劃

  六、抵押物情況

  抵押物地理位置、佔地面積、市場價值、稅後評估價值、可抵押價值等

  七、調查分析

  1、企業基本面分析,包括銀行徵信

  2、企業生產情況分析

  3、企業銷售情況分析

  4、企業財務指標分析

  1)、短期償債能力指標及分析

  ①流動比率

  ②速動比率

  2)長期償債能力及分析

  ①資產負債率

  ②所有者權力

  ③產權比率

  ④利息保障倍數

  3)、營運能力指標及分析

  ①存貨週轉率

  ②應收賬款週轉率

  4)、盈利能力指標及分析

  ①銷售利潤率

  ②成本費用利潤率

  5、抵押物及反擔保情況分析

  6、風險點和控制點

  八、結論

企業調查報告2

  一、企業形象設計

  (一)企業理念形象設計

  1、 企業理念

  一直以來,沃爾瑪只有一個理念,就是“讓顧客滿意”,這種理念揭示了沃爾瑪顧客至上的本質,也適合當前的社會發展趨勢,更體現了關心消費者追求和願望,提供充滿人情味的高素質的服務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2、 企業精神信條

  沃爾瑪的企業精神概括為:快捷、便利、舒適、滿意

  3、 企業標語口號

  沃爾瑪的標語:第一條:顧客永遠是對的;第二條:如有疑問,請參照第一條。 事事以顧客為先

  你有犯錯誤的權利,也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切為了大家的健康和快樂

  沃爾瑪的口號:給我一個W!給我一個A!給我一個L!給我一個M!給我一個A!給我一個R!給我一個T!拼起來是什麼?沃爾瑪(Wal-Mart)!誰是第一?顧客!

  請對顧客露出你的八顆牙

  4、企業歌曲;

  沃爾瑪現在還沒有企業歌曲,可以設計一首在公司每週的“週六例會”上演唱,增加員工士氣。

  (二) 企業行為形象設計

  1、 員工訓練:

  對員工進行禮儀訓練、素質訓練和技術訓練,禮儀訓練包括公共禮儀、商務禮儀以及專門為顧客設計的專項禮儀,素質訓練包括心理素質及身體素質訓練,定期舉行體能競賽是一舉兩得的事情,而技術訓練,沃爾瑪已經有橫向訓練和實習管理訓練。

  2、 內部機構規範

  沃爾瑪可以成立一個專門的部門負責與當地政府的談判和協商,並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和崗位責任制度。

  3、 公關活動規範

  沃爾瑪可以聯合供應商和中小競爭者一起進行公關活動,把他們當做合作伙伴來對待,也使他們對沃爾瑪形成良好的印象。

  (三)企業視覺形象設計

  沃爾瑪的標誌是Wal-Mart,但是還沒有自己的吉祥物,沃爾瑪可以設計自己的吉祥物,然後將標誌和吉祥物組合起來使用,加深給人的印象。同時啟動企業標準色調系統,確定企業的主色調、輔助色調、主輔色組合色調,並明確不同情況下各種色調的使用規範。

  1、 企業形象應用系統設計之一——辦公用品系列

  對公司的名片、公司職員識別證、信封、邀請函、賀卡、證書、有價證券、貴賓卡、筆記本、旗幟等辦公用品的紙質、圖色、用途、樣式等進行再設計,將沃爾瑪的標誌與吉祥物融入進去,並體現公司的色調。

  2、 企業形象應用系統設計之二——廣告用品系列

  對公司的報紙廣告、雜誌廣告、日曆廣告、海報(宣傳畫)廣告、戶外廣告、立體傳播媒體廣告、禮品廣告、社會公益性建築廣告等廣告用品的樣式進行再設計,將沃爾瑪的標誌與吉祥物融入進去,並體現公司的色調。

  3、 企業形象應用系統設計之三——交通工具系列

  對公司交通車; 公司工程車、工具車小車等交通工具的造型、車體標誌、車用飾物進行再設計,將沃爾瑪的標誌與吉祥物融入進去,並體現公司的色調。

  4、 企業形象應用系統設計之四——制服系列

  對公司職員夏季辦公服裝、冬季辦公服裝、管理人員禮服系列、職員服飾系列(徽章、飾花)、職員服裝配件系列(領帶、皮鞋、飾物、襪、鑰匙鏈等)、公文包等進行再設計,將沃爾瑪的標誌與吉祥物融入進去,並體現公司的色調。

  5、 企業形象應用系統設計之五——辦公室內佈置

  對公司辦公室環境空間、辦公室裝置、綠色植物與盆景、櫥窗、標誌符號、公告欄、茶具、煙具及清潔用具、辦公桌及桌上用具進行再設計,將沃爾瑪的標誌與吉祥物融入進去,並體現公司的色調。

  6、 企業形象應用系統設計之六——包裝系列

  對公司的包裝用封套、包裝紙、手提袋、包裝盒、包裝箱等進行再設計,將沃爾瑪的標誌與吉祥物融入進去,並體現公司的色調。

  二、沃爾瑪與家樂福在中國的物流模式對比分析

  物流管理包含倉儲、運輸、包裝、配送等多方面內容,對任何零售企業來講,每個環節的精細化管理都至關重要,而其中商品配送環節的管理對於主營績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一、沃爾瑪以其物流能力而聞名隨著世界500強之首,沃爾瑪在中國大陸市場的迅速擴張,越來越多的人把眼光聚焦於沃爾瑪成功的秘訣。人們通常把快速轉運、VMI、EDLP當作沃爾瑪成功的三大法寶,其中商品的快速轉運往往被認為是沃爾瑪的核心競爭力。於是不少企業紛紛仿而效之,大力加快建設配送中心的步伐,世界創業實驗室訊息:認為只要加強商品的配送與分撥管理,就能象沃爾瑪一樣找到在激烈的商戰中致勝的精髓。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之後,效果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曲解了沃爾瑪的運營管理模式。沃爾瑪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獨特的歷史背景 1962年,當沃爾瑪第一家店在阿肯色州的一個小鎮開業時,由於其位置偏僻,路途遙遠,供應商很少願意為其送貨,因此,山姆?沃頓不得不在總部所在地本頓威爾建立了第一家配送中心,顯然,一家店不可能單獨支撐一個配送中心的運營成本,於是以該配送中心為核心,在周圍一天車程即500公里左右的範圍內迅速開店。獲得成功後,又迅速複製該運營模式。而同期的凱瑪特、伍爾柯等大連鎖公司,基本位於美國大城市,有大量的經銷商為他們提供完善的物流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因此也就不會把商品配送視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強大的後臺資訊系統 隨著IT技術的迅猛發展,沃爾瑪以最快的速度把世界一流的資訊科技運用到實踐中,其耗資7億多美元的通訊系統,是全美最大的民用電子資訊系統,甚至超過了電信業巨頭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其資料處理能力僅次於美國國防部,EDI及條碼等現代物流技術的使用,更為全球每個門店的銷售分析、商品的分撥及進銷存管理等,提供了最強有力的武器。反觀國內零售企業,門店數量少,銷售量低,單店利潤差,很少有實力能投資完善的資訊系統。一套系統的研發少則幾百萬,多則幾千萬甚至過億,使不少的小型零售企業望而興嘆。

  門店數量眾多 目前美國本土有近4000家店,配送中心有30多家,可見約100多家門店才能支撐一個現代配送中心的鉅額費用。在門店數量不足時,配送中心的鉅額費用往往會成為一個企業的經濟負擔。當沃爾瑪進入中國時,也同樣複製了美國的運營模式,在廣東與天津分設了兩個配送中心。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到目前為止,沃爾瑪尚未實現全面盈利,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與其完全照搬美國本土的運營模式有關。美國本土的商店選址大都位於小鎮,而在中國開的店大都位於中心城市, 大量的供應商可以提供專業化服務, 集中配送反而難以體現高效率。

  二、家樂福卻採用供應商直供的模式沃爾瑪的商品配送模式是絕大部分國內企業都無法模仿的。與沃爾瑪不同,另一艘世界零售航母家樂福,選擇的卻是相反的商品配送模式。由於家樂福的選址絕大部分都集中於上海、北京、天津及內陸各省會城市,且強調的是“充分授權,以店長為核心”的運營模式,因此商品的配送基本都以供應商直送為主,這樣做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送貨快速、方便 由於供應商資源多集中於同一個城市,上午下訂單下午商品就有可能到達,將商品缺貨造成的失銷成本大幅降低。為了減少資金的佔用及提高商品陳列空間的利用效率,超大賣場基本都採取“小批次,多頻次”的訂貨原則,同城供應商能更有效地幫助此原則的實現。相對而言,沃爾瑪的許多商店堅持的是中央集中配送的模式,由於路途的原因,雖然有資訊系統的強大支撐,但商品到貨的速度還是相對緩慢,因此在有的門店,“此商品暫時缺貨”的小條在貨架上隨處可見。

  便於逆向物流 商品的退換貨,是零售企業處理過時、過期等滯銷商品的最重要手段。如果零售商採用的是供應商直送的商品配送模式,零售商與供應商的聯絡與接觸非常頻繁,因此商品退換貨處理也非常迅速,但如果採用中央配送模式,逆向物流所經過的環節大為增加,因此速度也相對變緩。

企業調查報告3

  私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援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地方經濟發展中,它更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為了及時反映私營企業發展情況,瞭解私營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黨政領導和各有關部門制定發展私營經濟政策提供依據。威海市企業調查隊近期以發放調查問卷和走訪調研相結合方式,對全市40傢俬營企業發展環境進行了調查。

  基 本 情 況

  本次調查覆蓋了全市三市一區及兩個開發區的私營企業,抽中樣本基本能夠反映我市私營企業發展情況,從調查情況看,我市私營企業呈現以下特點:

  一。私營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逐步提高 調查結果顯示,我市被調查的40傢俬營企業經營者男性35人,女性5人,平均年齡為44。3歲,是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有朝氣、有活力的隊伍。在這支隊伍中40—49歲的人最多,佔55%;30—39歲的次之,佔20%;50—59歲的佔17。5%;其餘的佔7。5%。從文化程度方面看,27。5%的企業經營者已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大專學歷佔22。5%,中專高中學歷佔32。5%,其餘的佔17。5%。有高階技術職稱的佔12。5%,中級技術職稱佔25。5%,無技術職稱佔一半多。任職年限最長18年,任職在10年以上者佔32。5%,4—6年者佔35。5%。企業經營者任現職前所從事的工作,來自企事業單位最多,佔57。5%;黨政機關佔10%,農民佔22。5%。 以上資料儘管反映企業經營者素質在逐步提高,但與整體經濟發展趨勢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私營企業經營者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私營企業發展模式二元化 調查結果顯示,我市私營企業的起步和發展大體可劃分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它是以個體、工商戶發展成私營企業,以家庭工業為起點的模式。企業的起初投資大部分來源於自有資金,22。5%私營企業經營者任現職前是農民出身,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低,自發性強,有活力。 第二種模式,部分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在政府出臺加快私營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感召下,依然決定放棄企事業、機關部門工作,邁進了私營企業創業之門。他們把部分國有、集體中小企業轉製為私營企業,或者租賃、承包個人經營,或改為股份合作制,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貸款,合夥投資。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大多數企業起死回生,企業效益轉虧為盈。有67。5%的私營企業經營者來自企事業、黨政機關。這種模式特點是,起點較高,發展較快,效益較好。

  三。私營企業組織形式日趨規範 從本次調查反饋的情況看,我市的私營企業組織形式由最初私營獨資、私營合夥,發展到如今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與外商合資等多種形式,其比例分別為25%、5%、50%、12。5%、7。5%。有限責任公司佔據半壁江山,其比重有逐年增加趨勢,組織形式日趨規範化。

  四。私營企業貢獻日益突出 我市私營企業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經營規模迅速擴大。對40傢俬營企業調查結果顯示,1999年至XX年三年間企業銷售收入、資產總計連續三年同時保持遞增的企業佔32。5%,納稅總額連續三年遞增企業佔30%。XX年納稅總額超百萬元的企業就有3家。其中華夏集團XX年上繳稅金達2300萬元,私營企業稅收成為我市稅收的一個新亮點。另一方面,私營企業的發展,解決了大批剩餘勞動力問題,在吸納城鄉勞動力,安置下崗和困難職工方面都做出貢獻。顯而易見,私營企業已成為一個新的企業群體,它回報社會貢獻越來越多,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大。

企業調查報告4

  依據省中小廳某的檔案要求,利用一週時間對本地區小微企業融資情況開展了調查。採用隨機選擇,走訪詢問和電話諮詢的方式,共對67戶企業進行了調查,得到有效的答覆48戶。詢問企業包括了工業、批發零售業、餐飲業、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廣告傳媒業等多個行業,遍及本市10個縣區。

  一、調查結果

  經過對調查情況的統計分析,得出以下調查結果。

  1.企業經營發展首要因素——資金短缺

  由於小微企業自身存在規模小、財務不健全、資信差、資訊不透明、市場競爭力弱小等缺陷。企業的經營發展受到資金供應、企業管理、人工及材料成本、市場需求、技術創新、人才儲備等的影響。由調查可知,近一半的企業認為資金短缺是影響其經營的主要因素。

  2.資金需求難以滿足,資金使用成本太高

  調查發現,近90%的企業存在資金問題。最主要表現為資金不足,佔53%;其次為資金成本太高,佔37%。說明目前小微企業的融資無法滿足其資金需求。對企業資金需求滿足程度的調查顯示,佔19%的企業表示資金需求滿足度不足30%,36%的企業表示資金需求滿足度為30%-50%,38%的企業資金需求滿足度為50%-80%。此外,資金成本太高、固定資產和技術開發投資不足也是較為突出的問題。

  3.融資主要靠內部積累,外部融資渠道單一

  絕大多數的小微企業把內部積累作為企業的主要資金的滿足渠道,而外源融資主要為銀行貸款27%,其次是上下游融資18%、民間借貸39%、政策資金獲得幾乎沒有。而在民間融資中,有58%的企業靠親戚朋友無息借款,52%的企業靠私人借款,有28%的企業採用股東和職工集資,只有很少部分企業採用其他民間融資方式。

  4.銀行貸款以抵押貸款為主,取得貸款難度大

  小微企業的外源融資首要考慮來自銀行貸款,小微企業希望採用信用貸款46%和抵押貸款29%。但是,企業的有效抵押資產基本才是決定了企業能否成功取得銀行貸款關鍵因素。

  近年來,國家、省、市三級政府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扶持及金融機構創新產品的發展,雖然使得小微企業貸款難的情況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小微企業貸款難仍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問題。調查顯示,有2/3以上的被調查小微企業認為獲得銀行理想貸款額存在難度,其中46%的小微企業表示獲得理想貸款額比較困難,甚至17%的小微企業認為幾乎不可能獲得銀行貸款。

  透過調查發現,企業認為獲取銀行貸款的主要影響因素有缺少抵押、缺乏必要的人際關係和特殊關係人、手續繁瑣、企業盈利能力差、融資成本高等。調查情況表明,某小微企業普遍面臨著融資困境,資金不足、融資困難、融資渠道單一,阻礙了某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原因分析

  融資困境的形成主要歸結於兩大原因,一是由國家產業政策、信貸政策和宏觀經濟形勢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所形成的外部融資環境原因,二是小微企業自身的原因。

  1.外部融資環境原因

  (1)金融體系存在結構性缺陷。小微企業直接融資發展不夠,過度依賴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中小金融機構相對較少,基層金融服務不足。

  (2)缺乏完善的信用擔保機制。儘管目前存在部分擔保機構,但業務開展不足,主營方向偏離,以及對擔保人資產抵押及企業自身信用擔保的條件的限制性規定等,使

  許多小微企業難以享用。

  (3)銀行與企業之間的資訊不對稱

  主要體現在:小微企業管理不科學、資訊缺乏真實性且透明度不高,獲取小微企業資訊難度大、成本高;缺乏由市場提供的第三方資訊,貸款人缺乏有關客戶信用狀況和信用記錄的資訊加深了他們所認為的小微企業貸款風險高的感覺。

  (4)銀行等金融機構不重視

  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開展對小微企業業務時,由於風險高、成本高、收益低等原因,更願意將精力放在中型、大型企業上,阻礙了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業務的發展。

  2.小微企業自身原因

  小微企業本身也存在問題,突出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小微企業管理不科學,小微企業一般規模小,有的甚至2-3人,沒有系統的組織管理規章和程式,同時缺乏管理人才。二是小微企業財務資訊以及其他資訊的公開化程度和真實性程度較低,財務狀況缺乏透明度。三是小微企業盈利能力差、經營風險高,不能滿足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時所考慮的安全性、穩健性和盈利性等原則。四是小微企業資信較差、還貸意識薄弱,部分小微企業逃廢債現象時有發生。

  三、對策建議

  1.落實國家和地方政策,把扶持小微企業融資和發展落到實處

  積極落實並爭取省政府及相關部門有關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推進我市《關於印發某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貸款擔保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關於某市創業種子基金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關於鼓勵全民創業促進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意見》等優惠政策落實。

  在補貼資金政策上,加大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開展業務的支援,降低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開展業務的工作成本,促進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開展業務的動力。

  2.推進小微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

  目前,我市擔保機構較省內明顯偏少,這顯然不利於我市小微企業的全面發展。因此,市政府考慮多層次、多渠道組建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機構,加快建設小微企業信用機制,促進小微企業信用水平的提高。

  3.繼續發展民營中小型地方銀行和融資企業,擴大小微企業融資渠道

  中小金融機構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機構,專門為地方小微企業服務,透過長期的合作關係,中小金融機構對地方小微企業經營狀況的瞭解程度逐漸增加,這就有助於解決存在於中小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問題。要進一步鼓勵和推動,引導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到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和社群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

  4.繼續加大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支援力度,進行金融創新

  某市商業銀行在助力小微企業融資方面做出許多工作,包括小企業量身打造的新型金融產品,如採購貸、訂單貸、應收賬款融資等創新產品,有效地解決了中小企業缺乏抵押、擔保這一難題。因此,要繼續加強商業銀行組織架構創新,風險管理技術創新,擔保抵押創新和產品創新等多種金融創新改變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現狀;建立適合小微企業的授信體制標準和程式;建立小微企業資訊庫,實現資料資訊資源共享,為小微企業提供行業分析和決策諮詢服務,促進小微企業健康發展。

  此外,我部門將加大對小微企業練好內功方面工作的引領。一是引領小微企業利用現代化資訊手段,及時瞭解相關政策、金融機構創新產品等。必要時諮詢專家,積極尋找融資資訊交流平臺,增加融資可獲得機會。二是引領小微企業加強自身理財能力,健全財務制度。三是引領小微企業提高自身發展實力,給予外部相關者信心。制定經營戰略規劃,避免企業短期行為,降低經營風險。四是引領小微企業建立良好的信用,提高銀企關係。要配合銀行展開工作,不拖欠貸款。

企業調查報告5

  水,是生命之源,自來水更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和特殊產品,在城市建設與人民生產、生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供水企業與其它企業的最大不同之處是,要對人民群眾的基本生存條件負責,要對整個城市的每分每秒負責。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供水企業的正常運轉,整個城市就將陷入癱瘓。因此,供水企業經營與管理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城市的健康有序發展和社會的秩序穩定正常。

  然而,由於供水事業是一項公益事業,有著基礎性、社會性、特殊性、壟斷性的諸多特點,供水企業的首要任務是保證供水,保證水質,不斷滿足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供水企業的經營管理不是單獨的企業行為,而是與整個社會活動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供水企業的效益也不能簡單等同於其它企業所追求的利潤最大化,加之供水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大、經營成本高、回報週期長的特性,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供水企業的效益都不容樂觀。據建設部20xx年對全國85家較大規模城市供水企業經營狀況的調查顯示,20xx年1—3季度,這85家供水企業經營虧損的為59家,佔到統計企業的近70%,虧損額達5億多元,而未參與調查的為數眾多的中小城市供水企業的經營狀況則更加令人擔憂。總的來說,我國供水企業呈全行業虧損局面,究其深層次原因,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因素,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更多的則屬政策層面因素影響,本文將結合我縣供水工作實際,試論幾點影響城市供水企業效益的主要因素。

  一、企業性質介定模糊

  長期以來,我國對供水行業基本上是實行由政府壟斷經營的管理體制,企業由政府建,領導由政府派,資金由政府撥,價格由政府定,實行的是政企高度統一的管理模式,供水企業也被人們普遍看作是一種福利性質的公用事業組織。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建國後的一段時期內,這種高度統一的政府管理模式對集中大量資金投資城市供水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國民飲水衛生健康,促進城市供水事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市場化程序的推進,這種體制所引發的弊端成為影響供水企業發展的一大桎梏。由於供水行業的公益性、特殊性、壟斷性、單一性和區域性的特點,至今在體制上究竟屬企業型還是事業型尚無定論,全國各地水司有企業型的,有事業型的,也有隸屬行政部門的供水管理處,但不論如何定性,事實上都是“四不像”:說是企業,又承擔了相當的政府職能,其產品價格由政府嚴格控制,缺乏企業應有的經營自主權;說是事業吧,又享受不到國家應有的待遇,資金投入沒有保障,自收自支,自負盈虧,揹負著壟斷經營的枷鎖,卻在保本微利的夾縫中艱難求生存,供水企業的這種定性模糊導致了企業自身缺乏健康發展的動力源和主動性,僅僅是靠社會責任感和工作責任心在支撐。近幾年,在市場經濟的洗禮下,為謀求生存與發展,供水行業在體制上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和嘗試,但由於供水行業所獨具的特殊性、複雜性和區域性,不可能找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模式,時下,已改制或出讓的供水企業紛紛回購的例子比比皆是,供水企業如何在體制層面上擺脫困境將是一個長期探索、實踐的過程。

  二、水價形成機制不合理

  水價是影響供水企業水費收入的最直接因素,水價形成機制的合理與否也就成為影響供水企業效益的最重要、最基本因素。受計劃經濟時代影響,我國水價普遍偏低,自來水價格調整機制極不靈活,供水企業無權按市場經濟規律確定水價,水價不能真實反映其製造成本,更無法體現自來水作為一種稀缺商品的使用價值,由於制水成本的不斷上漲所造成的成本倒掛現象十分突出,水費收入已無法滿足供水企業的正常運營和擴大再生產。受政府和社會的干預影響,水價的形成沒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水價的制定也偏離了完全成本的概念,政府為維護大局穩定,緩解社會壓力,往往是以犧牲供水企業效益為代價的。這種不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使老百姓吃“福利水”的觀念根深蒂固,與市場經濟下其它商品價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立方米的自來水甚至比不上一瓶礦泉水的價格,水價與價值背離和原水成本的日益提高,導致了供水企業陷入了供水越多,虧損越大的尷尬局面。20xx年初,沅陵水司在連續虧損6年,生產經營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向縣人民政府及市縣兩級物價部門提出水價調整申請,據懷化市價格成本調查隊核實,該司當年的單位制水成本為1.583元/M3,而當年的售水均價僅為1.27元/M3,該司每出售1噸自來水淨虧損0.313元,在按法定程式進行水價調整聽證會上,政府和物價部門在綜合各方意見,並充分考慮社會承受能力後,核准該司水價做出微調,調整後的水價並未達到實際成本,規定的五類水價比例調整也無法實施到位。從中不難看出,水價形成機制的欠完善,根本就無法體現“補償成本,合理收益,節約用水,公平負擔”的原則,供水企業從水費中獲取的資金僅能勉強維持企業的簡單再生產,更遑論“效益”了。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價格是調節市場供求關係和資源配置的最重要手段,政府定價這種計劃經濟環境中的產物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政府和廣大群眾應當從全社會的利益出發,從保護和關愛水資源的角度,充分認識水價偏低的歷史成因,切實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原則,促進水價形成機制儘快完善和合理。

  三、供水成本增長迅速

  供水成本增長也是影響供水企業效益的因素之一。除了在制水環節受原水、電費、藥劑等漲價因素而帶來成本增長外,隨著我縣縣城建設的高速發展以及環保和水質要求的不斷提高,沅陵水司在城市供水基礎設施建設、管網更新和改造、維護以及確保水質達標方面都相應加大了投入,供水企業的經營成本進一步提高。

  1、供水管網和基礎設施建設。為適應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和滿足日益擴大的供水需求,該司每年都要投入20萬元左右的資金用於新規劃區域的供水基礎設施建設,新開發居民小區的供水管網鋪設,以及新建或改造城市無水、無壓、無量地帶的供水管道。

  2、城市供水系統的更新、改造、維護。我縣供水管網多屬移民期所建,供水系統及管網設施大部分執行時間超過13年,已逐步陳年老化,機器裝置故障率及管網漏損不斷上升,為確保安全、正常供水,每年必須投入近30萬元對供水設施及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和維護。

  3、實施鄉鎮“飲水工程”。近年來,為解決我縣部分鄉鎮的人畜飲水難問題,該司相繼拉通了縣城至涼水井、苦藤鋪、鹿溪口、洲頭等鄉鎮(村)的供水主管,另在官莊集鎮投資建設水廠一座,除政府出資外,該司投入資金近200萬元。

  4、源水惡化和出廠水質標準提高。隨著水源水質的不斷惡化,制水成本開始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國家對出廠水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建設部要求,從20xx年起,供水企業出廠水濁度不得超過1度,為此,該司投入資金50萬元用於水廠生產流程及技術工藝的改造,並建成高標準中心化驗室,檢驗能力由常規4項增至21項。20xx年3月,建設部頒佈新的《城市供水水質標準》,檢測專案增至101項,無疑又將增加企業供水成本。

  以上各項工作的開展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企業自身資金十分有限,而我縣又屬國家級貧困縣,縣級財政十分薄弱,該司在申請到極其有限的國債專案資金外,大部分是採取銀行貸款和職工集資自籌的方式解決,而靠銀行貸款和職工集資的融資渠道又使企業背上沉重的債務和利息負擔。投資城市供水管網,效益回報期多在30-40年後,企業因借貸資金無力償還造成的負債經營進一步影響到企業效益提升。

  四、售水量下滑和管道安裝市場萎縮

  由於我國市場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在經濟大環境和市場導向等多重壓力下,許多傳統行業,如機械、化工、紡織、印染、造紙等耗水量大的行業出現負增長甚至“關停並轉”,我縣的工業企業更是紛紛破產倒閉,從而導致供水企業售水量急劇下滑。據統計,20xx年我縣工業用水、基建用水不足5萬立方米,售水量的90%以上都是在水價構成中價位最低的居民生活用水及行政事業用水,工業用水幾乎為零。售水量的逐年減少導致了單位供水成本增長和收入銳減。

  20xx年8月,沅陵縣政府為治理經濟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出臺了16號檔案,對我縣城市給排水管道安裝業務全面放開,從而結束了以前由沅陵水司一直統管管道安裝市場的局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該司每年減少安裝業務收入近50萬元,使得以往彌補供水主業虧損的主要途徑大打折扣,企業效益嚴重下滑。

  五、產銷差的構成因素及影響

  產銷差率也是影響供水企業效益的一項關鍵指標。目前,供水企業的產銷差率普遍偏高,以沅陵水司為例,其主要構成因素如下:

  1、計量誤差。水廠出廠流量的計量與成千上萬個水錶的計量之間必然存在著計量誤差。該司歷來對計量工作非常重視,城市管網分片區裝表,並定人定期採用先進流量計檢測,計量誤差控制在允許範圍內,但隨著城市“一戶一表”工程的推行,個人私戶水錶迅猛增長,目前已接近2萬臺,客觀上增加了計量誤差。

  2、水費拖欠。長期以來,由於自來水這種商品的特殊性質,使得供水企業在面對惡意拖欠水費現象時,處於十分被動的不利地位,一些單位和個人長期拖欠水費,甚至變成呆帳、死帳。當供水企業依法採取停水措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時,一些欠費“釘子戶”就以“特殊情況”、“特困企業”為藉口,上訪政府,無理滋事,換回了上級部門“維護穩定,無條件恢復供水或先恢復供水,再談解決辦法”的結果,從而造成水費回收不及時,不到位,無法做到應收盡收。

  3、偷、盜用自來水。由於人們對自來水這種特殊商品的認識不足,加上部分使用者素質不高,法律意識淡薄,在實際用水過程中,利用機械式水錶始動流量值偏大的缺陷,普遍存在小流量滴用水現象,不少使用者每月用量僅有1噸。除了小流量用水外,表外盜用自來水現象也十分嚴重。由於在私拉亂接自來水的過程中幾乎不存在危險性,手法簡單,隱蔽性強,而供水企業在查處時往往存在調查難、取證難、執法難的現象,且相關法律保護支援不夠,偷盜用自來水現象愈演愈烈。據保守測算,沅陵水司每年因使用者盜用自來水造成的損失近30萬元,可謂觸目驚心。

  4、管網漏損。漏失率一直是影響供水企業效益的重要指標。據建設部統計,我國供水企業管網平均漏失率為21.5%,不少供水企業甚至超過30%。沅陵水司於1998年購買國外先進探漏裝置後,在主動控制管網漏失率方面成績不俗(漏失率控制在12%以下),但我縣城市供水管網年代久遠,老化嚴重,供水設施點多、線長、面廣,加之管網更新維護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地下滲漏隱患多,漏失率易反彈,受資金瓶頸制約,企業每年只能擠出少量資金用於到期管網改建,即使探明地下暗漏,往往因為預算過大,競因“囊中羞澀”而作罷。按12﹪的漏失率計算,該司每年因地下管網“跑冒滴漏”損失水量就在50萬M3左右,並且隨著時間推移,呈逐年上升態勢。此外,來自外部施工造成的水損也不容忽視。

  5、未計量用水。我縣自來水未計量用水分為兩類。一類是市政、環衛、綠化、消防等公益事業用水一直實行無償供水。根據國家相關規定,此類用水應實行計量計價,未實行計量計價的

  ,由政府從城市維護費中按用量劃撥,沅陵水司每年有近20萬M3的公益事業用水沒有得到任何補償;另一類則是供水企業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對城市特困戶、低保戶、殘障孤寡等弱勢群體和光榮院、敬老院等福利機構長期實行的優惠減免用水。因我縣屬國家級貧困縣,群眾享受低保待遇涉及面寬、戶數多,企業每年減免的水費都在20萬元左右。

  六、政策性支援減少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調整的大背景下,對供水行業的政策性支援逐年減少。如何解讀國家政策調整不是本文探討的範圍,但相關扶持政策的取消,無疑是影響供水企業效益的客觀因素。自1998年以來,國家相繼取消了城市供水增容費、建水基金、底度水費、水費滯納金等輔助性收費,另一方面,水利部門開始向供水企業開徵水資源費,原水成本的增長,收費專案的取消,加劇了供水企業的效益滑坡。

  綜上所述,可見影響城市供水企業效益的因素是在社會變革的歷史程序中長期積累形成的,牽涉面廣,紛繁複雜,毋庸諱言,供水企業自身在觀念、管理與服務水平上的相對滯後也是造成企業消耗大,效益低的因素,為擺脫困境,供水企業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也在積極尋找對策。近年來,沅陵水司針對國有供水企業固有的機制僵化、富餘人員多、管理效益低、產品結構單一等弊病,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引進競爭機制,轉換經營觀念,實施目標管理,創新科技能力,20xx年至20xx年,每年減虧都在40萬元以上,為解決因歷史原因(移民搬遷時期政策性安置)造成的企業人員過多,負擔重的難題,該司確立了“以水為本,多種經營”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龍泉桶裝飲用水廠安置富餘職工57人,佔在職職工總人數的25%,桶裝水銷售連年翻番,20xx年預計產值80萬元,增進了企業效益。但由於影響企業效益的因素複雜多樣,僅靠供水企業一家尚無力解決全部問題,加上供水行業因社會資源配置和降低社會成本的需要所形成的自然壟斷性,容易引起公眾的不理解甚至歪曲,城市供水發展環境堪憂。

  總而言之,供水事業是一項關係到國計民生與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公益事業,是我們大家的共同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和支援、配合,只有確保供水企業運轉正常,效益穩定,才能切實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存條件,促進城市經濟繁榮和快速發展。

企業調查報告6

  一、工廠簡介

  中山市力科電器有限公司成立於20xx年09月,位於中山火炬健基地健康路23號,主要從事廚衛電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包括吸油煙機、燃氣熱水器、燃氣灶、和取暖器等。公司目前的設計生產能力可達到年產120萬臺電器,是中國廚衛電器行業最重要的出口製造商之

  一。坐落於國家一級工業開發區——國家健康產業基地內,鄰近中山港,環境優美,交通便利,佔地面積達6.5萬平方米。

  目前出口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歐洲、美洲、澳洲、東南亞、中東及非洲等,在我們全球客戶群體中享有盛譽。20xx年開始積極地投入到國內市場的產品開發和業務拓展活動中,有望在兩年內,在國內廚衛電器行業OEM領域被廣泛認知並有所發展。20xx年公司營業額超過3000萬美金。

  二 庫存管理的概念及其目標。

  (一)倉庫的收發貨是確保物料資料的真實性的重要依據

  倉庫庫存管理系統是一個企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內容對於企業的決策者和管理者來說都至關重要,所以倉庫庫存管理系統應該能夠為使用者提供充足的資訊和快捷的查詢手段。庫存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倉庫的收發貨是整個庫存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只有出入庫的資料準確,才能確保庫存資料的準確性。

  (二)庫存管理的目標

  庫存管理的主要目標就是透過對倉庫所有入出庫活動的管理和控制及對庫存資料有效的統計和分析,以保證企業生產中暢通的物流,使決策人員及早發現問題,採取相應措施,調整庫存結構,縮短儲備週期,加速資金週轉,最大限度地降低庫存佔用,同時,透過週期性的倉庫盤點,及時補救管理中的漏洞,使庫存管理系統實時地反映企業中各個倉庫的現時情況,為各類管理人員從不同側面提供所需資訊,以便協調企業經營收到更大效益,庫存管理系統是協調企業生產經營的基礎,其資料的準確性、方便的查詢、有效的分析是整個計算機管理系統順利執行的關鍵。

  三、庫存管理的主要形式

  庫存管理具有多種形式:

  (一) 委託保管方式。接受使用者的委託,由受託方代存代管所有權屬於使用者的貨物。即把所有權屬於使用者的貨物存放在專業化程度比較高的倉庫中,由後者代理使用者保管和傳送貨物,使用者則按照一定的標準向受託方支付服務費,從而在一定範圍內實現零庫存和無庫存式生產。

  (二) 協作分包方式。主要用於製造企業,這種形式可以透過若干企業的柔性生產準時供應,使主企業的供應庫存為零,同時主企業的集中銷售庫存使若干分包勞務及銷售企業的銷售庫存為零。

  (三) 輪動方式。也稱同步方式,是在對系統進行周密設計前提下,使各個環節速率完全協調的一種零庫存、零儲備形式。這種方式是在傳送帶式生產基礎上,進行更大規模延伸形成的一種使生產與材料供應同步進行,透過傳送系統供應從而實現零庫存的形式。

  (四) 準時生產方式和看板方式。準時生產方式不是採用類似傳送帶的輪動系統,而是“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從而實現零庫存。這是在日本豐田公司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先進的管理模式,是一種旨在消除一切無效勞動、實現企業資源最佳化配置、全面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管理模式。

  (五) 按訂單生產方式。即企業的一切生產活動都是按訂單來進行的,倉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儲存物資的倉庫,而是物資流透過程中的一個“樞紐”,是物流作業中的一個站點。物是按訂單資訊要求而流動的,因此從根本上消除了呆滯物資,從而也就消滅了“庫存”。由日本索尼公司首先採用。

  (六) 無庫儲存備。國家戰略儲備的物資,是非常重要的物資,因為其在關鍵時刻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所以幾乎所有國家都要有各種名義的戰略儲備。由於戰略儲備的重要性,一般這種儲備都儲存在條件良好的倉庫中,以防止其損失,延長其儲存年限。無庫存的儲備,是仍然保持儲備,但不採取庫存形式,以此達到零庫存。

  (七)配送方式。企業透過建立完善的物流體系,及時地將按照訂單生產出來的物品配送到使用者手中,在此過程中透過物品的在途運輸和流通加工,減少庫存。

  四、庫存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庫存管理方式過於經驗化

  完全憑經驗和存貨使用功能為依據進行分類管理,對所有存貨採用統一的庫存控制方式,並沒有對重點存貨進行重點管理,是一種較為粗放的庫存管理;沒有科學規範的方法,只是以足夠多的安全庫存以應會企業經常面臨的預期外需求,而不是根據不同存貨的服務水平以及各自提前期來確定;庫存控制仍然停留在庫內各種存貨的量上,沒有意識到存貨的積壓能夠造成企業流動資金的減少,對企業的影響很大。

  對於庫存的成本計算,每年底才進行一資,這基本是事後統計,對於庫存的控制不能起到什麼作用。存貨管理是中,注重了存貨的收、發、存的管理和實物保全,但對存貨的介值管理重視不夠。

  (二)技術手段落後

  存貨管理的技術手段落後,造成存貨的資訊不能及時傳遞到公司相關部門及其上、下游公司。公司內部僅僅建立了以統計核算為目的的小型資料庫系統,嚴重時甚至會誤導公司的採購與生產活動,造成存貨的脫銷或者積壓。

  (三)不能態度反映實時庫存和消耗

  管理效率低下。由於資訊化程度不高,因庫存對於同一種材料的多次入庫和多次領用,是很難計算實時庫存的,即使材料入庫和材料領用是採用集中記賬方,但又為材料的採購查詢和消耗查詢帶來困難。

  (四)交貨狀態混亂

  因需要控制庫存的來料時間,減少倉庫堆放壓力及庫存所產生的費用壓力,所以物料的來料時間安排非常重要。但因為物料的製作工藝有簡易之分,生產週期不一致,所以會導致有的物料會先於或滯後於實際安排的到料時間。還有,跨月的物料因與付款給供應商的時間有關,所以到料時間也需要合理安排。

  (五)庫存管理人員素質低。

  管理人員專業素質的缺乏使得公司難以確定科學的庫存量。管理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致使其在對庫存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習慣於單純憑藉主觀經驗,而不是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對存貨進行定性與定量控制。

  (六)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性差

  公司各職能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致使公司的庫存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公司供、產、銷各部門往往片面追求各自部門的利益,彼此之間缺少有效的資訊溝通,導致要麼公司的存貨儲備量低於市場需求使之失去市場機會,要麼造成庫存積壓,增加其儲存成本。

  五、加強庫存管理的對策

  (一)完善內部制度,確保其行之有效。

  1.建立庫存管理崗位責任制,明確相關部門和相關崗位人員的職責許可權,確保庫存管理人員的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相互制約和監督。

  (二 )監督與檢查。

  2.定期檢查庫存管理的相關崗位和人員的設定情況;定期檢查庫存管理授權批准制度的執行情況;定期檢查存貨收發、保管制度的執行情況;定期檢查存貨處置制度的執行情況;定期檢查存貨會計制度的執行情況。

  (三)加強資訊化管理

  3.一個完整的企業物資供應管理系統應包括採購計劃管理,合同收託管理、倉庫庫存管理、定額管理、統計管理、財務管理等模組。其中倉庫的庫存管理是整個物資供應管理系統的核心。因此有必要開發一套獨立的庫存管理系統來提高企業工作效率, 而所使用的這套庫存管理系統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核心,此係統必須可以用來控制合理的庫存費用、適時適量的庫存數量,使企業生產活動效率最大化。

  (四)整合物料資源

  4.物料編碼過多過細,通用性不強,導致庫存管理量增大,而且容易造成庫存,加大庫存管理的難度。建議整合物料編碼,儘可能的`少出現特殊物料,已生產的物料建議由技術部主導最佳化方案,加強通用性。

  (五)提高人員管理素質

  5.提高庫存管理人員素質,是搞好庫存管理的關鍵。庫存管理人員要加強政治學習、業務學習。企業要加強對庫存管理人員的管理,建章立制,使大家有章可循。

  (六)合理的庫存規劃

  6.企業要進行庫存規劃,控制庫存水平,降低資金佔用,使庫存效益和成本達到最優。做好庫存規劃,首先應制定經濟訂貨規劃,確定好經濟訂貨批次和再訂貨點,及時補貨,避免缺貨。其次,要確定庫存資金的佔用額。

  六、調查體會

  透過調查學習瞭解了整個庫存管理的模式,對加強企業庫存管理,降低企業綜合成

  本的目標,有效地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連續正常進行有了更深的認識,企業透過提高庫存管理以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確保企業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

企業調查報告7

  一,中小企業的發展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xxxx前x季度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執行情況的最新報告,在xxxx-xx月,在實現工業增加值方面,我國規模以上非公有制產業創造產值xxxxx億元,同比增長xx %;小工業企業產值達到xxxxx億元,同比增長xx%。與所有規模以上行業相比,增速分別高x個百分點和xx個百分點。此外,私營企業的進出口也在強勁增長。第一季度,個體私營經濟進出口總額為xxxx億美元,增長xx%,比全國商品進出口增長xx個百分點。

  截至xx年xx月底,全國登記註冊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近xxxx萬戶,從業人員超過x億人。從大的概念來看,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提供的就業機會佔就業總量的xx%以上,gdp佔gdp總量的xx%以上。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中小企業的風險分析

  從以上分析來看,作為銀行發展與中小企業管理合作的理念,加快合作步伐迫在眉睫。那麼,中小企業信用風險點主要有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管理風險。中小企業很大一部分是家族企業,因此企業管理中家長式作風盛行,缺乏現代管理制度,企業主素質往往不高,導致企業決策不科學、管理不善、經營隨意性大,造成先天的管理缺陷,難以保證企業正確的發展戰略。

  第二,商業風險。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業和服務業等競爭領域,技術裝備水平低,技術改造能力差,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賒銷現象嚴重。而且由於規模小,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弱,企業的生存週期相對較短。

  第三是資訊風險。中小企業的運營非常不規範,銀行很難掌握企業運營的各種真實資訊,尤其是財務資訊。很多企業沒有依法建帳,財務報表不真實。大部分交易以現金結算,給銀行的資金控制帶來相當大的困難。

  第四,信用風險。長期以來,我國民營中小企業是在法制不健全、法律約束薄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與之相對應的是,他們信用觀念淡薄,重貸款輕還貸,有的甚至惡意逃債、靠債、廢債,損害了整個民營中小企業的形象。此外,法律案件難以執行,降低了銀行對民營中小企業的信任。同時,由於中小企業的貸款普遍沒有足夠的抵押品,給貸款風險的控制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於是,在銀行穩健經營、審慎放貸、嚴格控制風險的政策下,形成了所謂的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局面。

  三、銀行與中小企業建立新型合作關係的途徑

  從近年來中小企業的發展來看,它們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更好地識別中小企業,解決我行與中小企業全面持續合作的問題,有效控制中小企業貸款風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我省中小企業屬於“金融生態環境&現狀;進行研究。即政府鼓勵宣傳或企業經過多年奮鬥形成的優勢產業。在這種客觀存在下,我們的銀行“選擇最佳候選人”。

  第二、企業的選擇。即選擇金融生態環境較好的企業。主要分為三類:

  一是成長型;

  二是穩定型。

  第三類更大更強。

  對於成長型企業來說,企業往往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和情況,而對於穩定的企業做大做強來說,企業不一定太清楚,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做這個企業,做真正的生意。無論是哪種型別的企業,作為我行,都必須從企業的所有權、經營管理、綜合收益等方面認真收集和識別資訊,將貸款風險降到最低。

  第三,要與中小企業建立新的銀企關係,以適應當前經濟發展,實現銀企共同發展。

  一是要更新觀念,共同構建市場化、合作性的銀企關係。中小企業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生力軍,這要求我行迅速轉變與中小企業的合作理念,從企業對銀行的單向、被動依賴轉變為平等、合作、相互選擇的互利關係,謀求共同發展。

  二是必須不斷創新,這是建立新型合作關係的關鍵。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對金融創新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銀行要不斷提高金融服務的水平和水平,提供企業需要的有效、安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促進銀企共同發展。

  三是建立新型銀企關係至關重要。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追求利潤最大化和股東價值最大化是銀行和企業的必然選擇。因此,要形成長期、良性、穩定的合作關係,互利共贏是根本。

企業調查報告8

  一、調查的原因及目的

  百年大計,以人為本。企業的發展說到底是人的發展。企業競爭歸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競爭。當代社會,面對日新月異的發展和進步,學習速度和培訓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引數。培訓則常常是提供資訊、知識及相關技能的重要途徑,有時甚至是唯一途徑。在當今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的企業必定是那些能夠使其員工充分發揮自己全部潛能的企業。這意味著,企業員工必須接受培訓作為繼續學習的一種手段,員工培訓在幫助企業迎接競爭性挑戰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員工培訓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創造價值或贏得競爭優勢,重視員工培訓工作的企業會比他們的競爭對手錶現出更好的經營業績,更有信心迎接競爭性挑戰。培訓不僅透過員工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業產出的效率和價值使企業受益,而且增強員工本人的素質和能力,使員工受益。故有人說,培訓是企業送給員工的最佳禮物。培訓是管理的前提、培訓是管理的手段。培訓不僅為管理創造了條件,其本身就是一種管理的手段,即培訓透過滿足員工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來激發員工的幹勁和熱情。企業同時應把培訓作為管理的機會和途徑,以及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手段,圍繞企業的任務和目標來實施培訓,並透過培訓溝通上下級的聯絡,掌握工作進展狀況,達成相互理解與支援,共同不斷提高工作績效。

  為了充分了解企業員工思想現狀,瞭解企業對員工培訓要求和規劃,建瞭解統化、結構化的企業內部培訓體系。本人在**製藥有限企業範圍內採取問卷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培訓需求調研,共發出問卷36份,回收問卷35份,其中有效問卷34份,中層管理人員問卷4份,主管級及員工級30份,現簡要對問卷結果加以統計與分析。

  二、調查時間、地點、方法

  1.調查時間:XX.08.

  2、調查地點:**製藥有限企業

  3、調查方法:採取問卷式調查

  三、調查內容及分析

  **製藥有限企業是一家以生產抗腫瘤藥物為主的製劑生產廠家,藥品的生產質量和管理直接關係到人民用藥的安全問題,對於加強職工的質量意識的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加強員工的培訓工作十分必要。

  (一)企業發展理念與文化

  1、企業發展方向較為明晰。根據調查資料顯示,約有95%左右的員工認為,自己對本企業的發展戰略表示瞭解或十分了解,這主要是與企業目前的業務重點和工作目標有關,但剩餘的5%左右員工表示了困惑,這必然會造成實際工作缺乏目標,或者人力資源的較大浪費。

  2、將近九成員工熟知企業的精神和價值取向。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它直接關係到人民的用藥安全和身體健康。因而“不斷進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幾乎感染了企業的所有員工,可見企業文化對員工的敬業度和忠誠度起到了較大的凝聚作用。

  3、企業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設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調查資料顯示,認可企業有一個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達到85%,而15%左右員工則認為一般,沒有員工對此表示反對。此外,僅有45%的員工認為企業的制度體系非常完備,而認為不完備的人數達15%。

  (二)組織結構與崗位設定

  1、近九成員工對企業現行組織結構認同,並表示與部門業績息息相關。企業現有員工中,九成員工對現有機構設定表示贊同,認為現行設定方式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2、現行職能職責、業務流程與實際工作銜接較好。依據調查結果,80%員工認為目前的崗位職能配置、工作業務流程有效,而認為其在實際中有指導性、參考性作用的僅佔35%左右。

  (三)人才管理與技能

  1、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層管理者獲得了較高的支援率。部門負責人作為**製藥有限企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不斷創新、發展企業的重任,從統計數字發現,在工作任務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員工認為,中高層管理人員做到了用人所長,但仍有20%人員認為存在不公平現象。

  2、部門內部溝通基本順暢,但部門間急需加強。多數員工普遍反映,在實際工作中,上級對其的工作支援力度較強,並就工作內容進行溝通,但從後續問題的調查顯示,部門內溝通並沒有達到預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員工反映,部門間的工作銜接並不十分理想,很多時候只是員工自己溝通和聯絡,而部門負責人溝通比例也僅佔55%。對於部門內部的員工間溝通,調查者則在三個方面表現較為均衡:自己協調、詢問同事、求助領導。

  3、中級管理人員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據調查資料顯示,多數員工認為,在以後的工作中,中級管理人員需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個人素質,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領導藝術、團隊文化、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員工激勵、成就動機。而據中級管理人員的調查顯示,則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團隊文化、領導藝術、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員工激勵、成就動機。

  (四)團隊精神狀況和素質

  1、除少數員工外,團隊士氣良好。在實際調研中,28%的員工認為我們團隊的精神非常高昂,60%認為我們團隊是一個充滿關愛、團結一致的集體,但12%的員工認為團隊現處在低迷的時期。針對團隊的特定成員進行調查時發現,約有35%員工反映某些員工沒有與整個團隊融合起來,表現出例外或特例的行為。

  2、個人利益與個人績效沒有緊密結合。團隊是由個人構成的,個人業績是團隊業績的基礎,只有實現個人利益與個人績效息息相關,才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感,而據相關資料顯示,**製藥有限企業仍需要在此方面繼續努力。

  3、團隊的素質能滿足工作要求,但總體提升緩慢。據統計資料顯示,60%員工認為企業團隊的素質與優秀企業相比,總體水平不差上下,25%認為略差,15%認為較差。在員工與團隊合作的信心方面,30%員工認為團隊正向有利方向發展,35%認為沒有變化,20%保持觀望狀態。在團隊素質的提升方面,40%員工非常認同我們的團隊正在進步,35%基本認同這一事實,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認同。

  (五)員工個人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發揮

  員工專業技能的自我評價。員工普遍認為,在實際工作中自身的專業技能比較滿意,這一比例高達80%,僅有15%左右的員工認為自己的技能相當完備,與此同時,5%員工對自身知識與技能表示了不滿,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專業技能轉化方面,這一比例有所下降,75%員工認為自身的技能基本發揮,25%員工認為沒有完全發揮,可見專業素質在向業績轉化上並不十分理想,員工的潛能和能力有待於進一步開發。

  四、今後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目前企業的培訓現狀,為了讓企業的培訓更有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培訓體系:

  1、強化員工責任心的培養。針對本企業的工作情況和工作特性,對員工加強質量意識的培養,使員工充分意識到缺乏責任心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及給企業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保證生產有序地進行。

  2、加強員工之間相互溝通。不定期的和企業員工進行交流,使員工的意見能夠及時反饋,發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便於部門之間以及領導和員工之間的的相互瞭解和協調。

  3、調整人員配置、促進員工技能發揮。針對每個員工的特點對其崗位進行調整和安排,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特長,避免人才浪費。

  4、加強團隊融合提高團隊素質。多進行一些團對活動和考核,以便加強團隊合作,從整體上提高整體素質。

  加強員工培訓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改變員工的平庸工作行為,儘可能降低管理成本,克服不可測性,保證質量低劣的員工無法進入,有效降低優秀員工的流失率。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對各類員工進行不同目的的分類培訓,以滿足不同員工的不同需求。加強員工培訓,在良好的人際關係,相互配合的工作環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可以更好的激發員工工作的熱情和鬥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將自然地傾瀉出來,自覺與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儘可能好,不僅讓員工覺得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時對企業有了滿足感和歸屬感。也使企業和員工得到共同的發展,真正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

企業調查報告9

  經過改革開放至今二十多年的發展,外資企業已成為中國龐大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外資企業不僅給中國帶來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營造了市場經濟運作的氛圍,更在促進投資、進出口貿易、技術進步、生產率增長以及提供就業機會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外資企業概況

  今年以來,根據泉州市局關於貫徹落實省工商局《外商投資企業監督管理工作十項制度》的精神(泉工商[XX]92號),對外資企業實行屬地管理原則。作為基層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做好監管工作,一定要先做到心中數。透過這一兩個月的調查摸底,全面掌握了轄區內外資企業的基本狀況,現轄區內共有外資企業44家,總投資額約6.75億元 ,這些外資企業其中有34家是在九十年代申請設立的,而最近五年,新申請設立的外資企業只有10家,投資總額只有1.22億元。而據相關資料表明,近兩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均超過500億美元。相對於全國經濟增長來講,近幾年磁灶鎮的外資企業發展是比較落後的。陶瓷行業作為磁灶鎮的經濟支柱,經濟總量80%以上,唯一的一枚中國馳名商標 “九牧王”卻是服裝類的,而整個磁灶鎮沒有一枚陶瓷類的馳名商標。另外還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一些企業老闆是土生土長的磁灶人,但是他的公司卻是外資企業。還有部分企業雖然每年按期參加年檢,但實際上已停止生產,有個別企業已不知去向,但是經濟戶口中仍然存在,沒有辦理登出登記。

  二、存在問題分析

  1.脫離基層監管 一方面,由於長時間以來,外資企業的登記許可權直屬設區的市工商局,而且一年一度的年檢工作,為了方便企業、提高工作效率,工商部門與外經貿委等部門進行聯合年檢,取消了年檢回訪這一環節,年檢工作只是進行形式審查,有的企業的申請登記全部由中介組織一手包辦,甚至包括資金流入,都是由中介組織代勞。另一方面,為了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對外資企業進行特殊照顧,除了專項檢查以外,必須先報市局領導批准後才能對外資企業進行檢查。基層工商所對外資企業另眼相看,普遍存在一種“管不了”或“不屬於我們管”的態度,對外資企業的市場主體准入、經營行為、市場退出等動態沒有進行及時跟蹤監管服務,因此外資企業也就逐漸成為屬地基層工商所的監管“真空區”。而現在,雖然實行屬地管轄,但是外資企業直接向泉州市局申請設立登記,之後由屬地工商所負責日常監管工作,由於基層工商所與泉州市局日常業務聯絡較少,存在溝通反饋沒有明確責任人的現象。

  2、品牌意識薄弱,發展步伐跟不上 磁灶鎮的陶瓷產品,是一種耐用品,不同於其它日用品,可以試用,等用過這後,不適應再更換其它品牌。陶瓷產品不管是對於工程建設,還是對於自建房屋來講,都是極其重要的,質量保證才是消費者選擇的關鍵因素, 現在市面上的產品五花八門,良莠不齊,而“品牌”對消費者來講是一種信譽,一種質量保證。困此,企業要發展,就要走品牌戰略,打出自己的知識度,用信譽來贏得消費者的信賴。 九十年代磁灶鎮的陶瓷行業,可謂是輝煌騰達,但是近幾年,遇到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就是廣東的名牌陶瓷產品,因此發展步伐一直跟不上,甚至走下坡路。因此有些企業選擇打“價格戰”,一再降低生產成本,最終導致產品質量無法保證;有些企業選擇為廣東的名牌產品加工生產“貼牌”瓷磚,賺取加工費,而相對於機器裝置的投入資金來講,區區的加工費,根本無法讓企業走上發展的軌道;有些企業甚至為了牟取利益,做起了假冒廠商、廠址、仿冒商標的生意。 企業發展走什麼樣的路,最終是要靠企業的掌舵者來指明方向,也就是這些企業老闆,一定要認識發展局勢,制定出適合企業發展的戰略,指明企業發展的方向。

  3、政策偏差造成“假外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飛躍式的發展,九十年代,磁灶的陶瓷行業迅速發展壯大,一大批內資企業擴大經營規模,但是在引進國外先進機器裝置是卻有許多門檻。相反地,外資企業在中國不僅在稅收方面可以享受優惠待遇,而且在用地、引進機器裝置等各個方面都可以享受“超國民待遇”。因此這些內資企業就想方設法,透過各種途徑“傍外資”,與外商掛靠申請設立外資企業。如,某企業老闆吳先生,先在國外註冊一家公司,再與原先的內資公司合資,這樣原來公司就成了外資企業,那麼企業在稅收、用地、貸款、機器裝置以及工商管理等各個方面都可以享受“超國民待遇”。由於內外資企業待遇存在較大差別,或出於其他目的,國內資本到境外“留學”一圈後再回來投資的現象,在我國招商引資中越來越多。按照目前學者研究中比較一致的估算,我國每年實際利用外資中,約1/3是國內資本‘留學’後迴流形成的‘假外資’。

  4、中介組織一手包辦,虛假注資 由於中介組織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有些企業的申請設立、增資、年檢等手續均由中介組織一手包辦。而企業的設立登記、年檢等方面都只是採取書面審查,中介組織就是鑽了這一空子,只要企業有需要,只要能盈利,就能採取各種形式為企業注入資金,等領取營業執照後,就立即抽走資金,造成有些企業註冊資本與實際投資額相差甚遠。

  5、外資企業退而不注、注而不銷 經過調查摸底階段的逐戶情況統計,發現有些已經停止生產經營的企業退而不注、吊而不銷,而有些企業沒有參加年檢,但卻繼續從事生產經營的現象。這些企業總結起來可以分為以下成因:

  (1)、法律意識淡薄。有的退市企業抱著反正不搞了,辦不辦法律手續無關緊要,無所謂,更多的是對退市規定也不知曉,缺乏退市後應按法規繳回證照、印章和辦理登出登記的概念。

  (2)、嫌麻煩。少數外資公司停辦後,對規範辦理登出認為太麻煩,要組織清算,要出費用,要填許多制式表格,耗時費神。所以,普遍對規範退市缺乏熱情。

  (3)、逃廢債務。企業開辦者因經營不善而導致虧損債臺高築,為廢掉債權人的利益而採取人去樓空、一走了之,包括對銀行的信貸資金償還也是如此對策,以逃債避責。

  (4)、有意規避拒不辦理。這些企業,轄區內共有 家。其主要是擔心未及時按規定辦登出可能受到行政處罰或者因為證照管理、登出手續及費用等而不願辦理登出。

企業調查報告10

  一、鄉鎮企業聚集基本分佈情況

  目前,xx形成了特色產業群體有近百個,其中有一定經濟規模的產業群體42個左右.20xx年,xx州的產業叢集分佈在:以興義、頂效、安龍等縣(市)為主的以農副產品加工、煉焦、化學品製造、醫藥製造、有色金屬冶煉、建材等產業集聚發展區.

  二、鄉鎮企業聚集規模情況

  “十五”以來,xx州堅持把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引導鄉鎮企業集中連片發展有效帶動了二、三產業的興起,壯大了小城鎮經濟,促進了小城鎮的快速發展.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已經形成了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格局,鄉鎮企業已經成為xx州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xx市xx年就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xxxxxx萬元,同比增長xx.24%:鄉鎮企業營業收入完成xxxxxx萬元,同比增長xx.75%;上交稅金xxxx萬元,同比增長xx.69%.全市共有鄉鎮企業xxxxx個,從業人員xx餘人,企業職工人均年收入超過xxx元以上.其中龍頭企業xx個,從業人員xxxx人,鄉鎮企業總產值xxxx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xx.23%;增加值xxxxx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xx.02%;xx開發區到xxx年底,全區建設園區x個,分別為建材工業園、冶金工業園、加工工業園、科技工業園,入園企業xx家,xxx年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xx億元;xx工業園目前已有電解鋅、鐵合金、農機制造、建材及化工生產等近二十家,總投資達xx億元,其中,利用縣境充裕的電力發展起來的鋅冶煉業,生產能力x萬噸,可創工業產值xx億元,創稅收xxxx萬元以上,解決xxxx餘人富裕勞動力就業.同時,工業園的建設和發展還拉動了當地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但是,也有一些縣受地理環境、資源配置等因素的制約,不具備鄉鎮企業集聚發展的條件,如xxx等.實踐有力地說明,發展鄉鎮企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中流程最短、農民最易接受的一條重要渠道.

  三、鄉鎮企業聚集區存在的困難及問題:

  1、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比重較低,第三產業發展滯後,主導產業不突出,支柱產業特色不明顯;產品結構中,名特優新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少、規模小;出口產品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少;企業組織結構中,相當部分企業規模偏小,技術裝備落後,管理水平低;資源結構中,未能充分利用我市的區位、人才、市場、資訊優勢,資源浪費與閒置並存,人才不足,科技創新能力差等問題尚未根本解決.

  2、工業產品結構較為單一,近年引進的企業多為矽錳合金、煉焦等高能耗的冶煉企業,科技含量不高,容易受到市場干擾.

  3、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少,規模小,實力較弱,帶動性不強,較難實現農業產業化.

  4、市場化程序相對滯後,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較,我市的市場化程序已明顯滯後,健全的市場機制、公平的競爭環境、完善的服務體系、具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等方面與先進城市相比均有較大的差距.

  四、鄉鎮企業聚集發展的主要特徵

  1、形成模式多樣化.分析xx州鄉鎮企業聚集的形成,其發展模式概括起來主要有:一是資源優勢型.主要是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培育壯大地方特色產業,並進而匯聚形成的產業叢集.二是企業帶動型.由龍頭企業擴張裂變或帶動而成.如醫藥製造產業叢集、汽車銷售和配件產業叢集等.同時一些與產業叢集相配套的專業化市場正在興建之中,主要有農產品批發市場及果蔬冷藏保鮮、生薑系列產品深加工、芭蕉芋澱粉及系列產品加工等.三是“一鄉一品”型.是在某個鄉、鎮或村出現某個產品的集中生產,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比較典型的有興義的倉更、滄江、洛萬板栗產業叢集、冊亨的桐油等.

  2、初步效應已形成.xx州鄉鎮企業聚叢集已經有了合理的企業構成,湧現一批市場佔有率較高的品牌產品,叢集的效應初步顯現.

  五、鄉鎮企業聚集的主要做法及經驗

  1、培育要素市場,加快產業集聚.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規範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健全以市場為基礎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市場化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促進生產要素有效地流動、集聚和最佳化配置.充分利用現有城鎮基礎設施加快生產要素集聚,積極引導、合理規劃土地投入方向,使土地資源向優勢企業、優勢專案集中,鼓勵企業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2、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聚.積極引進和培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大集團,發揮其輻射、示範、資訊擴散和銷售網路的產業龍頭作用.發揮龍頭企業的集聚帶動效應,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透過企業之間的集聚效應降低綜合成本,增強競爭優勢.

  3、創造區域品牌,引導產業集聚.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重點扶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高、有市場潛力的名牌產品企業.

  4、努力擴大開放,拓展產業集聚.大力推行以股份制為主的公有制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引進導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放寬市場準入,改進對民營經濟的管理和服務,更多地把技術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製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

  六、今後應採取的措施

  要突出集聚鄉鎮企業發展的優勢,突出連片發展鄉鎮企業的特色,培育新的成長型企業,必須從三方面採取措施:

  1、在產業上創新,就是要連片培養新型產業,成熟、成長型產業居首位:

  2、在管理機制上創新,使連片鄉鎮企業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建立以人為本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3、在集聚鄉鎮企業發展管理職能建設上創新,改善環境,強加服務.抓好一批重大投資專案,發揮我市民營經濟優勢,能啟示範帶動作用.

企業調查報告11

  關於對我縣物流企業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資訊科技的發展,現代物流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企業,能夠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企業競爭力,也是促進我縣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效措施。為此,縣委辦組織縣商務局等單位對我縣物流企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

  一、我縣物流企業發展現狀

  目前,我縣共有物流企業21家,多數是以進行貨運代辦、貨物聯託運、資訊配載,業務以整車配送和零擔快運相結合。從事大型運輸、儲存、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等物流企業為主,對我縣來說發展相對比較滯後,尤其是現代物流企業尚處於起步階段。具有一定雛形的物流企業主要有以下幾個:

  1、張莊木材:張莊鄉現有從事木材加工廠家760戶,在經營過程中他們除利用本地資源外一般從河北、山東、新鄉等地進原木,加工成板皮後銷往外地。在進貨和銷售過程中,都是企業自己組織自己的人力、車輛,實行獨自經營。

  2、範縣稻米:我縣有稻米加工企業20餘家,各自都是分散經營,去年經過入股整合為6家,並且這6家又經過資金、裝置入股的方式成立了一家榮合利稻米加工有限公司,實行統一價格收購,統一向外銷售,年產值達到8600多萬元。

  3、高碼頭羽絨:高碼頭鄉從事羽絨加工的企業共13家,都是從外地如東北、天津、河北購進原毛,然後加工成半成品銷往浙江、上海等地,在購銷過程中資訊都不能互聯,基本上獨自經營。

  4、王樓鄉華祥物流有限公司:

  佔地220畝,受市場價格的影響已基本為半停產狀態。投資XX萬元的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共建成大型原油貯油罐兩座,可貯原油6000立方米,年運輸量達100萬噸以上。

  5、白衣柳東貨運大市場:XX年建成,佔地46畝,倉儲面積達3000平方米,倉儲量7千餘噸,主要外運貨物有大豆、玉米、小麥、麵粉、廢舊鋼材等,內運貨物有化肥、複合肥、煤炭、木材等,輻射臺前、南樂、清豐等周邊8個縣區。該貨場年吞吐量3萬餘噸,營業額達6000萬元。

  6、白衣祥雲複合肥物資配送中心:該中心投資1300萬元,佔地48.6畝,建成562米的火車專用線一條,高標準倉庫4400平方米,可容貨物1.2萬噸。每月運輸量達170個車皮、1萬餘噸,全年貨物吞吐量可達15萬噸。

  7、濮城君恆集團——軍恆化工有限公司:去年開始建設,佔地200畝。止目前,已完成投資1000多元,貨運倉儲面積為1XX平方米,可容貨物3萬餘噸。

  二、從調查的情況看,這些具有雛形的物流企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物流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調查瞭解到,我縣這20餘家從事運輸、裝卸搬運、儲存等物流企業都沒有集裝箱式運輸。全縣營運性車輛85%的在個體運輸戶中,組織化程度低,並且多數是以配貨站的形式存在,而多數配貨站又以短途運輸和簡單裝卸、倉儲為主要經營方式;其中年運輸或倉儲能力超3000噸的僅4家,無1家資產超5000萬元的企業和經營收入超億元企業。

  2、物流效率低,社會化程度不高:目前,我縣共計擁有載貨車輛10182臺,噸位5770噸,這些車輛真正用在物流企業的還不到15%,且隸屬不同的系統,有的是企業內部組成的運輸公司,有的是郵政、交通系統,有的是個體私營戶。業務以整車配送和零擔快運相結合,佈局比較分散,資源相對不集中,形不成合力,車輛利用率較低。

  3、運作層次低、成本高:我縣物流企業主要從事運輸、儲存等粗放式、單一的經營活動,多數為“車隊+貨場”,處於電話聯絡、手工操作、人工裝卸的運作階段,流動獨立、單向,不能做到資訊共享,現有物流企業和物流設施規模都比較小,基本處於零散、量小、無序狀態,真正具備物流活動六大要素(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資訊)為一體的企業沒有,第三方物流幾近空白,層次較低,物流成本較高。

  三、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縣物流企業雖然得到了發展,但仍屬於傳統物流階段,無論是組織結構、運作方式,還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均離現代物流的要求及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

  1、對現代物流認識不足:從目前狀況上講,我縣物流企業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多數企業負責人對物流概念模糊,經營觀念淡薄,重視程度相對不夠,企業對物流的認識仍然侷限於運輸、倉儲和搬運,沒有意識到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管理對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作用。同時,多數企業都有自己的車隊、倉庫,不願把物流業務交給第三方物流企業來運營。如羽絨業、木材業都是自發的組織購銷活動,基本上都不符合現代物流企業的經營特點,只能算是具備現代物流企業的雛形。

  2、物流基礎設施和硬體薄弱:我縣的物流企業運輸條件除了公路初具發展雛形外,還沒有高速公路,鐵路運輸設施還不配套,其基礎設施和裝備的內在質量差,缺乏具有現代物流企業經營等方面的條件,如華祥物流公司、軍恆化工有限公司在車輛、場地、倉儲等配套設施方面,新技術、新裝置應用相對較少,功能單一,運作效率低;物流的硬體技術,如包裝、裝卸、運輸、儲運、流通加工等所涉及的各種機械裝置、運輸工具、場站建設以及服務於物流所必需的網路資訊設施,制約了物流功能的發揮和效率的提高。

  3、用於物流流通的貨源不足:由於基礎條件差,總量小,特別是我縣工業集中區戰略正在實施階段,沒有形成企業叢集效應和產品鏈式延伸,現有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產業優勢,市場貨源有限,大宗貨物少,制約了現代物流企業的發展。

  4、政策性支援欠缺:目前我縣基本上沒有物流企業發展的具體保障措施,現在亟待出臺一些相應政策,支援和規範物流業的發展。

  5、物流人才缺乏:專業的物流人才在我縣還是空白,目前,我縣從事物流企業的人員文化水平基本上為初中、高中畢業生,其從業人員素質偏低,中高階物流人才缺乏,已成為制約我縣現代物流企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瓶頸”。

  四、幾點建議

  我縣物流企業的發展要透過政策扶持、鼓勵、引導等措施整合、改造和提升現有的物流資源,轉變為現代物流企業;同時,要求企業有物流效益總成本觀念,加強物流成本核算,把物流業務交與第三方物流企業來運作,切實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1、加大物流理念的宣傳和推廣力度:採取多種宣傳形式,使企業認識到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能有效地幫助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業的效益和增強企業競爭力,提高經濟執行的技術和效益。透過宣傳,爭取更多的企業將原材料、成品等的流通從貨物自運中剝離出來,交與第三方物流企業,使我縣物流企業依託工業企業進、出貨物量大中發展壯大,在行業範圍內樹立起大購大銷的現代物流理念。

  2、完善和構建物流企業發展基礎設施平臺:一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運輸結構,積極引導縣內物流企業向工業集中區集聚,推進物流企業的重組、整合,共享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發揮濮臺鐵路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運輸、公路中小批次貨物中短途運輸優勢,加快貨物綜合流轉速度,提高貨物運輸和配載效率。二是引導企業發展電子商務,建立健全物流資訊交換標準體系,整合各企業物流資訊資源,實行訂單處理一體化、倉儲管理職能化、貨物跟蹤全程化、客戶諮詢自動化,提升物流企業管理水平。共3頁,當前第2頁123關於對我縣物流企業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

  3、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企業:一是改變傳統運輸、倉儲、裝卸、配送各個環節分割運作的觀念,從整體上改造提升傳統物流企業,鼓勵企業引入現代物流理念,應用現代資訊科技與管理手段,推動傳統物流企業轉型,尤其是推動有條件的運輸、倉儲和代理等企業向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二是鼓勵擁有自己物流車隊的企業剝離業務和資產,借鑑現代物流模式,組建獨立運作、獨立核算、具有行業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同時,透過整合物流資源,採取兼併、聯合等形式進行資產重組和業務整合,發展一批大型化、社會化、專業化物流企業。

  4、強化現代物流企業發展政策和措施:一是建立政府引導和宏觀調控為主的政策平臺,制定扶持物流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規範產業發展的管理辦法。二是建立物流企業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提高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物流企業的競爭力,使我縣的現代物流企業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

企業調查報告12

  法律事務室赴雲貴四公司企業法制工作調研及現場法律服務活動開展以來,法律事務室洪曉珊主任走訪了黔西南州發展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安龍公司)、雲南壯鄉水泥有限公司、文山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昆明宏熙水泥有限公司等四家企業,透過實地檢視、開展座談等形式認真瞭解企業經營現狀和存在困難,結合自身工作提出了很多解決問題的對策辦法,並形成書面調研報告。

  8月14日下午,洪主任到安龍公司開展調研,透過走訪、座談,現場就企業提出的日常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予以解答,現把座談提出的問題梳理如下:

  第一,水泥質量控制方面,該公司質量處相關管理人員反映,目前企業透過發放水泥使用手冊給客戶,會不會被客戶抓到把柄,造成客戶不認可海螺的水泥質量要求,從而產生質量投訴的法律風險。

  第二,合同簽訂管理方面,該公司合同管理人員反映,在合同招標過程中,需以合同總價確定中標單位,但按照公司制度,可能涉及到要以每一合同下各子項的確定,這樣不僅很難操作,而且容易產生合同風險。

  第三,企業銷售管理方面,該公司銷售處人員反映,公司銷售沒有區域價,沒有運輸招投標,提貨車輛都是經銷商安排,按照銷售部提供的合同標準文字簽訂,沒有太大的爭議問題,但後續需要繼續完善合同文字,透過簽訂補充合同的形式,從合同內容上劃清責任,避免承擔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第四,企業安全生產方面,生產安全處人員反映,企業環保驗收、安全驗收尚未透過,衛生職業健康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尚未辦理,辦理了試生產許可證,但已經是第三次延期了,在20xx年8月底到期,再申請延期將不會被批准。另外,礦山的採礦權證、安全許可證都有,沒有越界開採,但礦山林地證沒有辦理。第五,大協議執行方面,公司所屬土地馬上開展土地稽查,土地用地指標已經上報,但需要交錢,目前政府講沒錢,需要向企業借錢,這一塊比較麻煩。

  第六,採購合同執行方面,公司財務人員反映,在當地採購物資,經常碰到供貨方隨便冒用別人資質,變更經營範圍,雖然當地工商局予以變更,但仍存在違反法律的風險。

  第七,銷售開票方面,如果普通客戶來公司開戶,我們開具發票,客戶拿增值稅發票抵扣,這樣操作有沒有法律風險,關鍵客戶來開戶,公司沒有理由不予開具,但這樣是否會涉及虛開增值稅發票的風險。第八,裝置買賣合同方面,公司有部分裝置買賣合同到期,供方到貨比較晚,能否解除合同,並扣除違約金,同時由於裝置合同主要依靠部室合同文字簽訂,公司本身對合同文本的修改無法具體操作,對合同的履行存在較大的制約。

  第九,勞動人事方面,公司辦公室人員反映,有員工離職後不打招呼就走人了,公司按照員工勞動合同中留的地址把離職手續材料寄出去了,但有時候碰到被郵局退回的情況,這樣一個風險怎麼迴避。第十,供應保全方面,按照公司制度與周邊供應商商談好後,形成談判記錄,要求供應商必須先交保證金再供貨,但由於供應商不配合,我們採取在首批貨款中扣除相應的保證金,這樣操作與公司財務要求不符,是否存在法律風險。

  第十一,關於質量異議處理,公司在合同履行中對於供應商供貨質量有異議,發簡訊、書面傳真請求對方蓋章反饋,對方往往久拖不決,會產生法律風險。第十二,關於合同數量條款的簽訂,如輔材合同,合同預測購買的量比較大,但實際可能購買的數量比較少,雖然合同寫的是暫定數量,具體以實際數量為準,這樣是否存在風險?

  8月15日下午,到壯鄉公司開展調研,據瞭解公司屬於收購專案,產能比較小,但因位於雲南省第二大鎮八寶鎮,地處雲南、廣西、貴州三省交界,所受外界競爭壓力相對其他區域比較小,從20xx年11月份以來,盈利已經超過1500萬元,由於該公司前身在剛建成投產一年後就被海螺收購,在股權收購協議履行上還比較順利,尚未發現難以處理的遺留問題。目前公司生產經營權證比較齊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跟當地政府部門溝通協調難度比較大,跟當地銀行打交道也比較困難,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作的開展。

  8月16日下午,到文山海螺公司開展調研,透過走訪、現場實地檢視,瞭解到文山海螺公司是文山州重點建設專案之一,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公司位於雲南省文山州硯山縣平遠鎮阿三龍村324國道旁,距昆明220公里。公司於20xx年4月9日正式註冊成立,專案計劃投資18億元人民幣,專案規劃建設兩條日產4500噸新型幹法熟料生產線,年產220萬噸水泥粉磨系統,配建9MW低溫餘熱發電系統,建成後可年產優質熟料300萬噸,優質水泥450萬噸,建成後將成為雲南省的水泥生產公司。

  20xx年8月18日上午,到昆明宏熙公司開展調研,透過走訪、座談,現場就企業提出的日常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予以解答,現把座談提出的問題梳理如下:

  第一,關於礦山銷售合同的解除,原合同無可操作性,對方在交接前已投入較大的設施並提出索賠,存在合同糾紛,需馬上解除合同,存在哪些法律風險。

  第二,石灰石礦山開採、運輸外包合同,轉讓方在管理權移交後6個月過渡期內完成合同解除手續,原公司的石灰石礦山開採、運輸外包是與兩個自然人簽訂合同,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

  第三,公司於6月10日成立了清欠組,至7月10日已和欠款單位全部核對清楚,全部取得書面對賬單,已收回賬款44萬元,但截至8月6日承接債權清單款項仍有1844.73萬元未及時收回,需要如何規避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的風險。

  第四,公司有7名員工與原公司勞動合同未終止,且與新公司未簽訂勞動合同,現要求公司協調解除勞動合同及經濟補償問題,目前公司等於在給他們放假,具體應該如何操作;另有一部分人不來上班主動提出辭職,但老股東方不同意他們辭職,能否直接接觸勞動合同。

  第五,公司礦山徵地補償、附近道路徵地補償及環保汙染賠償等問題。

  第六,昆明洪熙公司外供電線路由中國南方電網公司石林供電有限公司供電,線路從石林變電站水泥線至公司總降全長為1.8千米,加盟海螺前存在公司內部對外供電情況,按照南方電網管理制度,屬於違章供電行為,如何規避風險。

  第七,供應部門相關人員反映,在新老股東交接期間有一批煤炭,原股東方簽訂的價格比較高,質量考核條款基本上沒有,海螺接手後驗收質量不合格,要求退貨,但對方一直不協助解決,如果直接扣除煤款,是否存在法律風險。

  第八,水泥質量控制方面,該公司相關管理人員反映,公司質量糾紛小的爭議比較多,還未產生較大的訴訟糾紛,對出現的問題應該怎樣操作才能避免產生法律風險。

  第九,公司以前採取用水泥充抵煤等材料貨款的情形,有財務人員受煤老闆委託去銷售一部分水泥,也有沒受到委託就把部分水泥進行銷售的情形,對公司財務人員的這種行為到底是代表公司行為還是個人行為,會產生哪些法律風險。

企業調查報告13

  調查原因:

  在當前金融危機波及面不斷擴大、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社會整體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多重背景下,進一步明確當前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形勢,分析就業策略對促進大學生就業具有積極意義。

  社會形勢:

  在金融危機的海嘯過後,雖然這次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沒有像其他國家的影響那麼大。但是從對大學生就業的這個方面講,它所帶來的也就並非一般的影響了。目前,已經有不少大學生在校園招聘會上發現,現在來招聘的單位沒有往年多,而且需要的名額也十分有限。有一位公司企業的總裁說過:“如今,公司企業都在大量裁員,很多在職的精英我們都不得不忍痛割愛,更別說再去招聘沒有經驗的高校畢業的大學生了。”這也足以見得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了。

  但是社會還是需要人才的,前提是你一定是個人才。一個人如果能做到讓人家無可代替的話,那麼他就一定是成功的。

  毋庸置疑這對大學生的在校學習又發起了一個新的挑戰。這對大學生本身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於大學生職業發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業能力。首先,公司企業目前需要的到底是哪方面的人才?他們對大學生的要求是什麼呢?他們對我們的忠告又是怎樣的呢?

  就每個個體而言,就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與市場能力兩個部分。在專業能力方面,以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為代表的態度型資產是大學生專業能力中的關鍵,以解決問題能力為代表的知識技能型資產是專業能力的基石。在市場能力方面,為尋找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大學生必須要了解現在整個勞動力市場,特別是大學生的勞動力市場的總體供求數量資訊和結構資訊,要了解職位具體的職責要求,擴大自己的認識面,更要要了解自己個人就業能力的水平,同時還必須改進自己的展示能力。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調查結果:

  公司企業對研究生的需求仍然較大,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專科生供大於求;學科專業失衡:當前的就業市場,文科專業的就業形勢與理科相比不容樂觀。然後,公司企業對於大學生的要求是希望他們能有“實戰”的經驗。希望大學生能多參加社會實踐來鍛鍊自己的能力從而能更加積極坦然的面對自己得與失。這種現象就是很多人在進入社會以後,就很容易有挫敗感,而顯得精神萎靡。這就要我們大學生在校以及走上社會以後要鍛鍊自己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個很生動的比喻,一對面粉放在面板上,你用手一拍,這對面粉就散了。,這就是現在大學生的承受能力。你把他加點水再拍就不一定散了。但還是一對很鬆軟的麵粉,如果你在給他不斷地加水,再接著揉。揉到最後就變成了一個麵糰。你再怎麼拍就不會散了。你繼續給他揉,揉到最後,他就不僅僅是一對面團了。你即使用手給他拉,他也不會斷,這就成拉麵了。人的神經承受能力,一定要達到這種狀態才能去參與社會。所以我們需要鍛鍊的正是這個。其實在現在的社會上有些公司企業提供了一些職位,這些職位是能夠讓大學生作為一個起步的位子,讓他們鍛鍊自己的機會。當社會給大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而且他們是可以做到的,但他們又會覺得這個不符合我的愛好,或者這個不是我的發展方向,又或者這個工作崗位的工資太低了。這樣的情況很多。公司企業又針對大學生提出這樣的建議:切勿浮躁。目前有很多公司企業的老闆都發覺現在的大學生也就是很多的年輕人心態十分地浮躁,看著碗裡的,想著鍋裡的。很多年輕人也時常會抱怨,社會對他不公平,總是抱怨人家的家庭條件好,只要靠靠關係就能走上一條舒服的路。而自己呢身無分文,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們應該覺悟到人的出生時由不得自己選擇的,但是人生命的終點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難道真正的原因不是在我們自己身上嗎?如果我們總會覺得社會就是我們的敵人,自己生活的不幸的來源就是社會,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大學生也可以說是年輕人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斷正自己的態度也是決定人生的一大要點。如果我們換一種思維的話,把自己當做是社會的主人的人,這樣我們才能夠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要靠著自己的能力才能夠成功。

企業調查報告14

  有72、7%的被訪者屬於低危機識別能力者,9、4%屬於中等危機識別能力者,僅有18、0%屬於較高危機識別能力者。

  一、半數企業處於危機狀態

  如同在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一樣,在現代商場中也沒有永遠一帆風順的企業,任何一個企業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機的可能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企業在經營與發展過程中遇到挫折和危機是正常和難免的,危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零點調查最新公佈的《京滬兩地企業危機管理現狀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將正面臨1-2種危機的企業界定為一般危機狀態企業,將正面臨3-4種危機的企業界定為中度危機狀態企業,將正面臨5種以上危機的企業界定為高度危機狀態企業,那麼目前有超過半數的被訪企業處於中高度危機狀態之中(其中40、4%處於中度危機狀態,14、4%處於高度危機狀態),僅有45、2%的企業處於一般危機狀態。

  危機在爆發之前如同人體惡性腫瘤,都有一定的隱蔽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危機就完全不可防範。任何事物都不是空穴來風,多數危機在爆發前都有或多或少的預警訊號,只是在危機真正爆發之前,這些蛛絲馬跡的預警訊號往往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足夠的重視而已。從字面上看,“危機”中既包含“危”危險和危難,也包含“機”時機和機遇,危機的危險性和機遇性是同在的。中國的一句古語:“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辨證地闡明瞭危機本質的雙重性。危機的危險性不言而喻,危機的機遇性在於:首先,危機可以暴露企業的弊端,使企業能夠對症下藥,為進一步發展清除障礙;其次,企業在危機中往往會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如果危機處理得當,可以比在常態下更為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提升企業公眾形象的一次機遇。危機的危險性是固有的,而危機的機遇性必須基於企業成功的危機處理。

  危機的普遍存在性、隱蔽性和本質的雙重性決定了現代企業要想在商場中有最高的勝算,就必須具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必須充分考慮和重視企業的危機管理問題。

  二、缺乏高階管理人才

  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變數越來越多,企業所面臨的危機型別也越來越多。有的危機只是特定企業所特有的,有的危機卻困擾著很多企業。當前企業最經常面臨的前三種危機依次是人力資源危機、行業危機、產品和服務危機,分別有高達53、8%、50、0%和38、7%的被調查企業曾經經歷過或正在面臨著這三種危機的困擾。其中人力資源危機不僅是中國企業最經常面臨的危機,也是給企業造成嚴重影響的危機之一,有33、7%的被調查企業表示人力資源危機對其企業產生了嚴重影響。

  當前中國企業的人力資源危機主要表現為普通員工的頻繁跳槽和中高層管理人員的非正常離職。人員一定的流動率是經濟發達、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員的正常流動是必需的,關鍵在於流動的頻率(過度頻繁的流動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企業都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以及流入的是否是企業想要的人、流出的是否是企業想留的人。中國最缺的不是資金,也不是技術,更不是市場,而是人才,特別是優秀的高階管理人才。

  人力資本天然屬於個人,是“主動資產,只能由其天然的所有人控制著這種資產的啟動開發和利用,其總是自發地尋求實現自我的市場。人力資本的激勵機制不足或者不合理時,其資產可以立刻貶值或蕩然無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資源這一“主動資產的最大價值,如何才能有效地吸引人才、穩定人才?零點研究集團的另一項針對新社會階層從業人員“跳槽原因的調查表明:員工跳槽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小、工資福利待遇低、想體驗新的生活;他們心目中理想職業的特點是:收入高、個人發展空間大、單位有前途;他們對單位最不滿意的地方是:單位所提供的文化活動太少。由此可見,員工既關注當前的福利待遇,也關心個人和單位今後的發展前途及企業的文化氛圍。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穩定人才,既需要完善與員工經濟利益直接相關的薪酬體系,更需要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因為良好的企業文化也是增強激勵效果、提高員工滿意度的重要保證。如何在企業發展的大前提下,尊重個人的發展和提高,給人才提供儘可能多的發展機會和實現個人自我價值最大化的平臺,以事業吸引人才,以企業良好的發展前景來凝聚人才是當前企業所需考慮的問題。因為一味“高薪只會使跳槽現象更加頻繁,只有當自身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都達到最大合理化之後,人才才能真正穩定下來,企業的人力資源危機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三、危機識別能力薄弱

  20xx年春季,肆虐中國大地的非典危機喚起了許多企業的危機管理意識,絕大多數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認同“企業管理人員應具備危機管理意識”、“每個企業都有弱點,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轉變成危機”、“危機管理不僅僅是事後採取應對措施,事前更要做盡可能多的計劃工作”、“大多數危機是可以防範的,危機發生前都會有警告訊號”、“企業應倡導每個員工都應具備危機管理意識”等說法。

  儘管普遍意識到了危機管理的重要性,中國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卻同樣普遍地具有危機識別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薄弱的“通病”。

  如果將能從19種潛在危機中正確識別出5種或者5種以下者界定為低危機識別能力者,能正確識別出6-10種的為中等危機識別能力者,能正確識別出10種以上者為較高危機識別能力者。

  根據這一劃分,有72、7%的被訪者屬於低危機識別能力者,9、4%屬於中等危機識別能力者,僅有18、0%屬於較高危機識別能力者。企業管理者危機識別能力之薄弱由此可見一斑。

  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不僅危機識別的能力比較薄弱,在危機識別時還具有一定的短視性,表現在對於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效益具有非常直接關聯的危機,如人力資源危機和產品服務危機等具有較高的敏感度,而對於併購、訴訟、工作事故、天災xx、媒體危機等與企業的經營和收效間的關聯似乎不那麼直接的危機的敏感度相對較低。

  但是,媒體危機、工作事故、天災xx、訴訟等危機發生之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同樣能給企業帶來嚴重危害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而因為它們與企業的生產運營間的非直接關聯性使得企業管理者對它們缺乏足夠的重視和敏感的反應,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在危機管理功效追求上的“短視性”應該引起重視。

  四、處理危機措施不力

  該項調查顯示:多數企業在危機來臨時,採取的措施普遍不力。主要表現為:

  (一)、企業處理媒體危機的措施。在現代資訊社會中,大眾傳媒在塑造公眾價值觀念、強化公眾意識、反應和引導社會輿論等諸多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媒體的社會傳播透過影響企業的形象、知名度、美譽度而影響著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另外,網際網路的出現更是使得資訊傳播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響範圍。當企業面臨各種危機、內外交困時,企業無法避免地成為媒體競相報道的目標,媒體對企業的影響可謂是一把雙刃劍。縱觀商海,既有因在危機中沒有處理好與媒體的關係而使形象一落千丈的企業,也不乏因在危機中妥善處理好了與媒體的關係,不僅使危機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還“乘勢”擴大了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企業,現代企業與媒體保持和諧關係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目前許多企業在處理與媒體的關係時普遍存在以下特點:對企業在常態時與媒體建立和諧關係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與媒體的合作主要是常規的、表層的合作,缺乏積極有效的深層次合作;當企業處於危機狀態時,或者是比較消極被動地應對媒體的報道,或者是對於媒體不利於自己企業的報道採取過激的反應,導致與媒體間關係緊張,這些都不利於企業的危機公關。調查發現:對於媒體不利於本企業的不真實報道,11、5%的企業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36、3%的企業要視公眾的反應之後再反應;33、2%的企業要投訴該報道的記者。這些消極被動或者是過激的反應均不利於企業與媒體間良好關係的建立,不利於企業用好媒體這把雙刃劍。

  (二)、企業處理產品和服務危機的措施。產品和服務是企業的靈魂,當企業出現產品和服務危機時,如果處理不當,往往還會引發媒體危機、客戶危機、經濟抵制、索賠、訴訟等諸多危機。如果處理得當,則有助於企業的技術創新、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進一步提升。

  當出現產品危機時,企業如何應對?9、2%的企業認為產品和服務難免會出現問題,因此當出現產品和服務危機時,“不採取任何措施”;25、5%的企業採取“觀望”態度:當出現產品和服務危機時,先不採取措施,視媒體和公眾的反應再製定應對方案;39、3%的企業會按照企業內部現行的處理機制進行處理;只有25、5%的企業會立刻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處理方案並採取行動。處理危機,“兵貴神速”,危機來臨時,選擇不採取措施和“觀望”態度往往會使企業“兵敗如山倒”。

  (三)、企業處理中高層管理人員意外離職的措施。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的意外離職,有時會給企業帶來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損失,因為他們熟悉本企業的運作模式,擁有較為固定的客戶群,而且離職後只要不改換行業,投奔的往往是原企業的競爭對手,勢必會給原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帶來較大的衝擊。

  但是,僅有17、2%的企業在平時就比較注重培養高層管理人員的“接班人”,一旦出現重要管理人員意外離職情況,可由“接班人”直接接任其工作,對企業的正常運轉不會造成過大影響;18、2%的企業對企業重要高層管理人員的意外離職持不在意態度,出現高層管理人員意外離職情況時由上級領導指定臨時接班人;47、9%的採用先企業內部競聘,然後由管理會決定的方式;14、4%的採用由管理會直接決定的方式。

  中國企業經理人職業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並且現在已在進行,但是,對於當前許多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而言,他們是在尚未真正成熟起來之時就被推上了國際化、市場化的大舞臺,如同一個剛開始學駕駛者卻不得不自己駕車上路,並且上的是一條車多人多、路況複雜的路。隨著WTO時代的來臨,市場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複雜,相比於國際化的規則和知識,“新手上路的中國企業管理者更缺乏的是經驗;相比於掌握危機管理知識,更難的是提高實際的危機識別和危機處理能力,因為後者更多的是基於實踐經驗,而這恰恰是中國企業管理者當前最缺乏的。如何在正確危機管理理念基礎上提高實際的危機識別和危機處理能力,是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五、危機防範勝於危機處理

  “隱患險於明火,預防勝於救災”,在企業的危機管理中,防範危機同樣勝於處理危機,危機防範是成本最為低廉的危機管理方式。不同的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特殊情況採取靈活多樣的防範措施,而下面四條防範措施則應該受到所有企業的重視。

  (一)、防微杜漸。有些危機(如重大自然災害、疾病等)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知性,有些危機卻可能源於企業日常生產和經營活動中不足或失誤的積累。前一種危機具有一定的不可預防性,而後一種危機如果能及早得到重視卻是可以避免的。在日常的經營運作中對企業的薄弱環節或潛在問題給予足夠重視並對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形成正確認識,是危機防範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們可以稱之為“防微杜漸”法。

  有多少企業具有“防微杜漸”意識?在此次調查中,有74、7%的中高層企業管理人員表明他們所在的企業會對企業薄弱環節和存在的潛在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有23、8%者表示不會。

  (二)、設立危機管理團隊。雖然危機管理並非只是特定部門或特定人員的職責,而是企業內各部門的聯合責任,在企業內設立危機管理團隊還是完全應該且必需的。調查發現,44、1%的企業內尚沒有設立危機管理團隊。

  危機管理團隊應該是企業的常設機構,因為危機型別繁多,一個有效的危機管理團隊應該包括決策層負責人以及企業各部門(如公關部、人事部、保衛部、財務部、技術部等)的主管或優秀人才,還可外聘公關專家,組成一個智囊團。這些人才在企業常態時除了幹好本職工作外,還起著防範和預警企業危機的作用,當企業一旦出現危機他們就應該在高階管理人員的組織和協調下快速起到處理危機的作用。當企業出現危機時,高層管理人員應該具有快速直接呼叫相關專業人員的權利和能力。危機出現時,能否快速組建成一個高效的危機管理團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平時的人才資源儲備情況。

  每個企業都有遭遇危機事件的可能性,但是並非每個企業都有足夠的能力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機管理體制並儲備足夠的危機處理資源。在社會資源合理配置法則和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專業化的趨勢下,這一對矛盾的客觀存在將會孕育出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危機管理中介服務市場。目前的中國危機管理專業服務市場尚不發達,但已有一些公關公司、管理顧問和諮詢公司注意到了這一商機,推出了一些危機管理專案,但其重點只是集中在對實際危機的處理上,少有危機防範和危機預警服務。

  (三)、制定危機管理計劃。雖然說預先識別出危機並將危機“扼殺”於無形是成本最低的危機管理方式,但是,任何一個企業即便防範措施做的再好,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保證危機絕對不會發生。因而企業應該“未雨綢繆”,超前決策、精心策劃出全面的危機管理計劃,以便一旦危機真的來臨時能夠從容面對,不至於措手不及地去打無準備之仗。超過半數(58、5%)的企業意識到了危機管理計劃的重要性,在制定年度經營計劃的同時會制定出一份完整的危機管理計劃,但是,由於危機管理計劃與一般計劃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一般計劃在制定後就要努力使之付諸實現,而危機管理計劃在制定之後,人們並不希望該計劃有實現的機會,並且在現實中確實有許多危機管理計劃並沒有實施。這就使得有些管理者存在僥倖心理,不願意花費人力物力財力來思考和制定危機管理計劃。調查發現有近四成(39、5%)企業在制定年度經營計劃時並沒有制定正式的危機管理計劃。

  (四)、危機管理培訓與演習。任何企業行為都是透過員工的行為來實現的,因而有必要對企業員工進行危機管理知識培訓。向員工進行危機管理知識培訓,首先要強調“居安思危”,強化其危機意識,強調許多大的、災難性的危機可能僅僅源於小的疏漏,提高他們對於危機事件發生的警惕性;其次,則在於培訓和提高員工防範和處理危機的能力。培訓內容應該包括:①熟悉危機時企業內部的溝通系統和應急反應計劃;②瞭解危機時應該如何與客戶、合作伙伴、媒體、政府等群體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③傳授其它企業實際危機管理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調查發現,有31、2%的企業沒有對內部員工進行危機管理的培訓。

  危機既可給企業帶來損失,也可以給企業帶來啟示和機遇。從危機中得到的教訓往往是深刻的,而從危機中獲得的經驗也往往是非常寶貴的。危機過後,企業如果能夠吸取經驗和教訓,從危機中發現自身弊端、看到自身應該改進的地方,採取措施為今後的發展掃除障礙,那麼,危機就有可能成為企業的轉機。

企業調查報告15

  一、調研背景

  企業社會責任歷來是理論界和實踐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從以往研究來看,學者們把目光較多地投向大企業的社會責任,對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探索則相對較少。當前,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中小企業組織生產經營,照章納稅,履行著基本的經濟功能。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也積極創造社會就業,參與扶貧救困等活動,發揮著較強的社會功能。加強對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研究將有助於加快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程序的不斷推進,企業社會責任這一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並得到不斷重視。但由於種種原因,中小企業對於自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還沒有充分的認識,尤其是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普遍還不夠強,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問題。近些年來,部分地區出現了一些企業因缺乏社會責任感而導致的食品安全事故、環境汙染事故、礦難事故,以及不注重員工權益保護引發的群體事故等。除了法律法規缺失、部分監管缺位的原因之外,更多的還是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漠所導致的,加強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刻不容緩。

  浙江歷來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相比國內其他地區而言,浙江中小企業是最先萌芽,最先發展壯大,最先遭遇發展瓶頸,也是在這一輪世界金融危機中積極應對率先實現突圍的。與此相對應的是,浙江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也是較早開展起來的。一大批企業家積極借鑑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在不斷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規範員工管理,提高員工福利的同時,積極履行社會慈善捐贈、扶貧解困、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的社會責任,釋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樹大地震中,浙江中小企業體現出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捐贈資金和物品均位居全國前列。但也應該看到,與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浙江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還處於起步階段。浙江中小企業應該如何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堅持正確履行社會責任是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在中小企業層面上研究和探討社會責任問題,不僅有助於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社會責任,更有助於推動浙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方法說明

  本次調研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深入瞭解浙江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求提出可能的政策建議。

  調研採用了問卷調查和企業現場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核心內容是浙江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資訊渠道、主要方式、影響因素等。

  調研選擇的企業樣本覆蓋浙江省經濟發達地區、中等發達地區、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4個不同地區的中小企業,每個地區抽取的企業數量大體相同。4個地區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8份,回收率達到37.6%。調查時既注重填寫問卷取得的一些結構資料,又總結了現場訪談的主要內容,調研形成的主要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同時,本次調研也收集了部分大企業的資料,以便更為直觀地比較說明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和特點。

  三、調研樣本企業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範圍涉及浙江省4個地區,且是能夠基本代表浙江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被調查企業中,最早的1家在1953年成立,最晚的在2008年成立。

  從企業所從事的行業來看,涉及16個大類,但主要集中在服裝、製鞋、機械、汽摩配、打火機、皮革等傳統制造業領域,佔77.5%,電子資訊、生物醫藥等高新科技行業僅佔22.5%,這較為符合浙江省的產業結構特點。

  從企業的治理結構來看,以民營企業為主,佔被調查企業的74.8%,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集體企業、國外獨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港澳臺企業以及其他所有制企業則分別僅佔2.5%、5.7%、1.9%、8.8%、5.7%、0.6%,這與浙江省主要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特點極為相似。

  從企業的發展階段來看,大量的企業處於成長期和成熟期,分別佔64.6%和22.4%,而處於初創期和衰退期的企業則相對較少,分別佔8.7%和4.3%,在理論上這能夠較好地反映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

  從企業的所在地來看,位於鄉鎮或村的企業佔32.1%,位於縣城或縣級市的企業佔30.1%,位於市區的企業佔37.8%,企業的區域分佈較好。

  四、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

  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是個很複雜的課題。根據以往研究,本次調研將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涉及到的範圍進行了適當界定,將中小企業的社會責任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企業對員工承擔的社會責任,包括員工收入、員工的勞動環境和勞動條件以及員工的福利待遇等;二是企業對公眾承擔的社會責任,主要指企業的各類公益性活動。

  (一)中小企業瞭解企業社會責任知識的情況

  從調查的情況看,多數中小企業對社會責任知識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83.9%的企業聽說過“企業社會責任”的說法,57.1%的企業聽說過“企業公益行為”這一詞彙,24.8%的企業聽說過“企業公民行為”,對這些名稱一無所知的企業只佔了10.6%。對以上這些詞彙,企業有不同程度的認同,企業最容易接受的是企業社會責任的說法,佔71.9%;18%的企業更加認同企業公益行為的說法;另外,10.1%的企業比較認同企業公民行為的說法。這說明,雖然用詞不同,但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概念還是普遍認同的。

  從調查資料看,企業最為熟悉的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過半數企業聽說過這個報告,佔66.7%;聽說過國際勞工公約的企業也超過了一半,佔57.8%;而熟悉聯合國全球契約、OECD公司治理結構原則、跨國企業“生產守則”、SA 8000的企業相對較少,分別僅佔29.3%、13.6%、21.1%和19%,而對以上所有概念從未聽過的企業仍佔了17.7%。在以上這些對企業社會責任缺乏瞭解的企業中,小型企業佔絕大多數,為76.9%;中型企業佔15.4%,大型企業僅佔7.7%,這說明企業規模越大,企業瞭解和參與社會責任的主觀意願也可能會更強。

  企業對社會責任的瞭解(表1),最主要的渠道是透過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等新聞媒介獲得,67.2%的企業是從這一渠道獲取資訊的;從行業協會了解到這一資訊的佔36%,在所有資訊獲取渠道中排第二位;再次是從政府瞭解到相關資訊,佔32%。由此可見,除了普遍熟知的新聞媒體外,政府和行業協會在推動中小企業瞭解社會責任中也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從企業的意願來看(表2),多數企業願意瞭解社會責任等相關概念和知識,這佔被調查企業的80.1%,不想了解的僅佔7.8%,還有12.1%的企業表示無所謂。對於不同規模的企業來說,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瞭解意願存在一定的差異,小型企業的瞭解意願明顯比大中型企業低。小企業中,具有了解意願的企業僅佔64.2%,而大型企業和中型企業中,具有了解意願的企業則較高,分別佔89.7%和89.8%,中型企業的比重略高,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型企業在保持自身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承擔社會責任的自發意願開始強烈。但也發現,在不想了解的企業中,中型企業的比重也高於大型企業,這可能說明了中型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受到了更小的社會壓力,社會對大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要求顯然要高,大企業很少能夠不顧及社會期望而完全不履行社會責任。

  就釋出社會責任報告的情況來看,17.2%的企業曾經對外發布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或企業公民報告。在釋出報告的企業中,中型企業的比例最高,佔43.5%;其次是大型企業,佔34.8%,小型企業則僅佔21.7%。由此可見,中型企業很可能是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主體力量。從不同規模企業的分類來看,大企業中有28.6%的企業釋出過相關報告,中型企業中有17.9%的企業釋出過報告,而小型企業中只有16.1%的企業釋出過報告。

  此外,就基金會的參與情況來看,26.2%的企業建立了企業基金會。其中13.1%的企業建立了自己的企業基金會,2.8%的企業參與建立企業基金會,10.3%的企業建立了專項基金。從規模分佈來看,建立基金會的企業中,大型企業佔47.4%,中型企業佔44.7%,小型企業佔7.9%。此外,60%的大型企業、29.8%的中型企業和5.2%的小型企業建立了基金會,這些說明是否參與和建立基金會與企業規模是有較大關聯性的。

  (二)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

  本次調研將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分為住宿安排、生活待遇、員工權益保障、員工子女入學等四個方面。從住宿情況來看,54%的企業為員工安排了住房。其中,18.4%的企業為所有員工都安排了住房,25.3%的企業為一半以上的員工安排了住房,另外56.3%的企業為不到一半的員工安排了住房。從企業規模看,70%的大型企業都為員工安排了住房,64.1%的中型企業為員工安排了住房,有54.7%的小型企業為員工安排了住房。

  從生活待遇來看,56.2%的企業為已婚員工安排了單獨房間(或宿舍)。其中,10.4%的企業為所有已婚員工安排了單獨房間(或宿舍),12.5%的企業為一半以上的已婚員工安排了單獨房間(或宿舍),還有33.3%的企業為不到一半的已婚員工安排了單獨房間(或宿舍)。據調查,生產一線普通員工每人伙食費平均約為213.7元/月,平均工資是1695元/月。從企業規模看,員工平均工資最高的是中型企業,達到1719元/月;大型企業的平均工資次之,達到1698元/月;而小型企業僅比大型企業稍低,達到1669元/月。當然,就其他福利待遇而言,大型企業要相對更好。

  勞工權益保障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本次調研發現,76.9%的企業與全部員工簽訂了勞動合同,19%的企業與90%以上但不包括全部的員工簽訂了勞動合同,還有4.1%的企業與70%以上但不到90%的員工簽訂了勞動合同。從具體資料看,不同規模的企業在簽訂勞動合同方面的差異並不明顯,大、中、小型企業平均簽訂勞動合同的員工比例都為98%。57.9%的企業為所有的員工提供了三險或以上的保險,18.6%的企業為90%以上但不包括全部的員工提供了三險或以上的保險,17.9%的企業為50%以上但不到90%的員工提供了三險或以上的保險,5.5%的企業為30%以上但不到一半的員工提供了三險或以上的保險。從企業規模比較情況看,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為員工提供保險的平均比例均為93%,中型企業為85%。

  從解決員工子女入學情況來看,72.7%的企業所屬員工的學齡子女全部或者部分已經在本地解決了上學問題。其中,50.9%的企業已經全部解決;部分解決的企業中,15.5%的企業解決了一半以上的員工子女入學問題,6.2%的企業解決了至少10%以上的員工子女入學問題。

  (三)企業對公眾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

  捐贈是很多中小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一種重要方式。從調研的總體情況來看(表3),2009年1~10月,曾經為所在社群(鄉鎮或街道範圍內)捐贈錢物的企業佔被調查企業的32.3%,平均每家企業捐贈額摺合成人民幣為11.5萬元。其中,為所在社群(鄉鎮或街道範圍內)捐贈錢物的企業中,大型企業佔21.2%,中型企業佔48.1%,小型企業佔30.8%。從所有企業捐贈錢物的總量上看,大型企業捐贈的佔27.2%,中型企業捐贈的佔53.2%,小型企業捐贈的佔19.6%。此外,在被調查的企業中,大型企業中的36.7%、中型企業中的39.1%和小型企業中的24.6%都進行過捐贈。

  2009年1~10月,曾經為所在區縣市的政府及其部門捐贈錢物的企業比例為23.6%,平均每家企業的捐贈額摺合人民幣為23.5萬元。在為所在區縣市的政府及其部門捐贈錢物的企業中,大型企業佔28.9%,中型企業佔42.1%,小型企業佔28.9%。從所有企業捐贈錢物的總量上看,大型企業捐贈的佔58.6%,中型企業捐贈的佔25.6%,小型企業捐贈的佔15.8%。此外,在被調查的企業中,大型企業中的36.7%、中型企業中的25%和小型企業中的16.9%進行過捐贈。

  2009年1~10月,曾經為其他社會公眾捐贈錢物的企業比例為26.7%,平均每家企業捐贈額摺合人民幣為18.1萬元。在為其他社會公眾捐贈錢物的企業中,大型企業佔30.2%,中型企業佔46.5%,小型企業佔23.3%。從所有企業捐贈錢物的總量上看,大型企業捐贈的佔72.8%,中型企業捐贈的佔21.6%,小型企業捐贈的佔5.7%。此外,在被調查的企業中,大型企業中的43.3%、中型企業中的31.3%和小型企業中的27%進行過捐贈。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災工作中,有78.3%的企業參加了捐款捐物,平均每家企業捐款為111.9萬元。其中,大型企業佔參加捐贈企業的22.2%,中型企業佔42.1%,小型企業佔

  35.7%。此外,在被調查的企業中,分別有93.3%的大型企業、82.8%的中型企業和69.2%的小型企業都參加了捐贈。

  在捐贈渠道中,大多數企業捐贈主要是透過紅十字會、慈善協會和所在地縣(區)政府等機構進行,透過以上3個機構進行捐贈的企業比重分別為45.7%、44.1%和42.5%。此外,也有一些企業透過市政府或其部門、企業所在的行業協會類組織、光彩事業促進會等機構進行捐贈,比重分別為19.7%、9.4%和0.8%。另外還有6.3%的企業透過其他途徑捐贈,包括自行深入災區、所在街道、結對農村農戶、救災部隊、工會等。在這些機構中,紅十字會是最受信任的機構,51%的企業認為最信任紅十字會,33.3%的企業最信任慈善協會,9.8%的企業認為所在地縣(區)政府最值得信任。

  對於善款的用途(表4),72.1%的企業表示非常關心或有些關心,只有27.9%的企業表示不太關心或不關心。

  如果企業選擇公益行為(表5),最可能選擇的領域是教育(如支教、教師培訓、獎學金等),41.5%的企業將其列為第一選擇;26.8%的企業將扶貧幫困列為第一選擇;將生態環境和困難孤兒保護列為第一選擇的企業比例均為11.3%。

  在一般情況下,如果企業選擇公益慈善行為,則在地域選擇上最有可能偏向的是本市,將其作為首選的企業佔33.6%;23.1%的企業認為在哪裡行善都無所謂;22.4%的企業認為首選是企業(家)所在的鄉鎮;11.9%的企業將本省作為首選地;9.1%的企業則將全國列為首選地。

  (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壓力和動力

  從調研結果來看,當前推動浙江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因素有兩類:一是推動因素,也是壓力因素,主要包括生產安全、員工發展等企業發展的自身因素;二是拉動因素,主要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相對處於較主動的地位。

  在壓力因素中,調研發現(表6),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企業承受壓力最大的是員工生產安全(13.5%)、吸收與留住好員工(9%)、員工生活不出事(4.7%)、員工的發展(4.7%)、員工福利(4.5%)5個方面,而與所在地政府關係、產品質量問題、廠外人員滋事、社會捐贈壓力、實施新勞動合同法、規範企業財務、應對稅務檢查、與供應商的關係等其他方面壓力相對較小。

  在以上5方面最大壓力中,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認為企業內部員工和企業自身發展是最大的壓力來源,而媒體輿論和各級政府壓力次之,這說明履行社會責任已經逐漸從外部力量推動轉變為企業發展的自覺行為和意識。

  就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機制來看,調研結果表明(表7),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主要動力來自於社會聲譽的激勵,尤其是為社群以外的社會捐助行為,受社會聲譽激勵佔了51.4%;為民間慈善組織捐款的主要動力也來自於社會聲譽的激勵,佔50.5%。此外,善與愛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推動力。

  五、結論與討論

  關於中小企業或者民營企業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在學界和企業界都存在很多不同的爭論。對於規模較小的企業是否具備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存在爭議,對於政府是否應當過多幹預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問題也存在一定的爭議。就本次調研的結果來看,中小企業或者民營企業已經開始承擔大量的社會責任,它們不僅是社會責任的承擔主體,同時也是承擔社會責任的先鋒力量。

  (一)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的主體是中型企業

  當前社會上關於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一些觀點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主要是:一是大型企業是承擔社會責任的主體;二是承擔社會責任只是少部分企業的事,與多數企業無關;三是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自身發展存在衝突。

  調研結果表明,這些認識上的誤區主要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小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現狀不瞭解。根據此次的問卷調查,中型企業已經成為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主體力量,小型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對員工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還是對公眾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中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比例和程度上都與大型企業較為接近,有的方面甚至超過大型企業。究其原因,這可能是由於中型企業往往處於高速發展的成長期,一方面自身內在發展的需要使其不斷地致力於改善員工的生產生活條件,以吸引更多高素質的員工加入;另一方面企業的發展產生了對社會聲譽和社會地位的需求,透過不斷改善企業形象,塑造產品品牌,以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的支援。同時,由於中型企業經過一段發展時期,本身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有承擔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

  二是對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自身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絡上認識不清。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理解,相當一部分人往往過於偏狹,認為承擔社會責任就是捐款捐物,做善事。但本質上來說,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極為豐富,透過不同形式的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發展都將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調研發現,成長性比較好的中型企業其員工的生產生活條件都較好,優秀員工離職率低,這也正是企業高速成長的原因之一。此外,承擔對公眾的社會責任可以提高企業的社會知名度,提升產品的品牌形象,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的支援,這些雖然不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主要目的,但卻是承擔社會責任後可以帶來的直接效益。

  (二)成長期的中小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責任心更強

  引導企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力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壓力,或叫推動力;一種是動力,或叫拉動力。壓力主要來自外界,主要包括媒體、政府部門,而動力主要來自企業自身成長的需要。從調研結果來看(表8),成長期中小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概念和知識更感興趣,更想去了解和學習。79.8%的成長期中小企業表示“想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概念的知識,而表示“不想了解”的僅佔2.9%。值得關注的是,初創期中小企業也對承擔社會責任顯示出較強的責任心,78.6%的企業表示“想了解”,而表示“不想了解”的企業數量為零。這一資料與慣常的認知稍有不同,通常認為,初創期中小企業承受了更大的生存壓力,因此對承擔社會責任應該更為不感興趣。但實際結果卻表明,初創期中小企業對承擔社會責任的認知興趣僅次於成長期中小企業,而遠遠高於成熟期與衰退期中小企業。

  從政府對企業的獎勵和榮譽看(表9),成長期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也得到政府最多的關注。33%的成長期企業曾獲得過國家級的獎勵或榮譽,而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業中,分別只有15.2%和14.3%的企業曾經獲得過國家級獎勵

  或榮譽。省部級獎勵和榮譽獲得比例最高的也是成長期中小企業。此外,市或市局級獎勵和榮譽獲得比例最高的是初創期中小企業,區縣或以下級獎勵和榮譽成熟期企業獲得比例最高。但從總體上看,成長期受到政府最多的關注,綜合指標達到26.5%,其次是成熟期企業,綜合指標為20.3%。由此可見,政府的獎勵和榮譽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性。

  (三)民營企業正在成為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力量

  一直以來,國有企業在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多集體企業、外資企業也透過履行社會責任塑造了良好的形象,而媒體經常報道的“血汗工廠”等負面新聞,使民營企業的整體形象受損。但事實上,民營企業正在成為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力量。調查顯示,民營企業平均為45%的員工安排了住房或職工宿舍,這比非民營企業高出了7個百分點。在為員工提供的住宿費用,民營企業比非民營企業高10%。此外,從為員工提供的伙食標準、生活福利等方面,民營企業都比非民營企業更高。這些都直接地體現到企業的吸引力上。在正常年份,民營企業員工一年內每百名員工流失人數都低於非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對員工的吸引力已開始超過非民營企業,而其吸引力恰恰是來自於企業對員工的福利待遇的提高和對員工工作生活的關心。

  六、促進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幾點建議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經濟全球化、價值觀多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內涵和環境也在不斷變化。要加快推動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需要綜合考慮多重因素的影響,建立起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為依託的推進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格局。

  (一)政府要加強引導和鼓勵中小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一是正確認識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社會責任是所有企業公民的義務,而不是哪一特定型別企業的獨特義務,不同規模的企業應當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大企業規模大,綜合實力雄厚,理應在履行社會責任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小企業雖然規模小、實力弱,但在加快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也同樣需要力所能及地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二是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要根據中小企業的發展特點,著力研究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制訂和完善符合中小企業發展特點的社會責任指標體系,著力引導中小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使中小企業既不感受到較大經濟壓力,又能盡其所能地發揮重要作用。三是完善政策法規。把推動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納入政策法規體系之中,認真梳理有關的政策法規,建立專門面向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履行多元化的社會責任,對履行社會責任較好的企業,可在稅收、土地、融資、技改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優惠措施。加大政策監督和約束力度,督促企業遵章守紀,履行基本的社會責任,嚴厲打擊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欺騙消費者、汙染環境、偷稅漏稅等各種不良現象發生。各級各部門要著力轉變工作理念,建立專門工作機構或組織,把鼓勵中小企業正確履行社會責任納入日常工作長抓不懈,積極為中小企業提供各類公共服務。

  (二)中小企業要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一是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樹立“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建立奉獻社會的觀念,把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作為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來抓。在著力加快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專門機構或指派專門工作人員,制定和實施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工作計劃,把履行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的常態化管理,使承擔社會責任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二是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堅持遵章守紀,堅決執行國家有關政策。加強對員工的合法權益保護,積極穩妥地解決員工反映的各類侵權問題,平等善待員工。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為員工提供清潔、安全的工作場地,重視員工的身體健康保護,努力提高員工生活待遇,豐富員工的文化娛樂生活。三是促進員工的全面發展。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員工培訓,全面提高員工各方面素質,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激發員工的創業熱情,實現員工與企業的良性發展。四是切實加強環境保護。當前中小企業還普遍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產出”的現象,應著力改變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積極採用國內外新技術、新工藝、新裝置、新材料進行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後技術裝置,提高生產技術水平。積極應用重點節能減排技術和高效節能環保產品、裝置,爭取成為“四節”示範型企業,加強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工作。五是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將公益慈善事業列入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形成規範化、制度化的運作機制,盡其所能地積極參與社會捐贈、扶貧幫困等各種形式的社會公益活動,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推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

  (三)社會要監督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強化對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的社會監督,就必須充分發揮新聞輿論、行業組織、公眾的作用,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監管體系,以完善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環境。一是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現代社會賦予了媒體輿論監督職能,企業行為理應受到媒體監督。媒體監督的目的不是樹立“輿論公敵”,而是旨在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廣大媒體要透過電視、廣播、網路、報刊等多種渠道,及時和客觀地報道不良現象,大力宣傳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中小企業,努力提高全社會的社會責任意識,營造推進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社會氛圍。二是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行業組織要加強對行業內企業的行為約束,制定行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公共規範,加強對行業內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培訓和引導,努力推進行業的健康發展。三是充分發揮公眾的作用。廣大民眾是中小企業產品的直接消費者,也是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監督者。廣大民眾要著力提高監督意識,充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侵犯自身合法權益和不履行基本社會責任的企業予以堅決抵制,向有關部門和媒體反映,杜絕此類現象再次發生。要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智慧,積極向黨委政府出謀劃策,提供合理化建議,共同推進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