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於桃園正覺蓮社)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於桃園正覺蓮社)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講於桃園正覺蓮社)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目次

  懸談

  甲一、解經題(分二)

  乙一、經題

  乙二、人題

  甲二、釋經文(分二)

  乙一、顯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標綱要(分四)

  丁一、能觀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觀行境

  丁四、明觀益

  丙二、廣陳實義(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顯法體(分二)

  戊一、總顯

  戊二、別顯

  丁三、明所離(分四)

  戊一、法相開合門

  戊二、緣起逆順門

  戊三、染淨因果門

  戊四、境智慧所門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結前起後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薩得涅槃斷果

  己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

  丁五、結嘆勝能

  乙二秘密般若(分二)

  丙一、結前起後

  丙二、正說咒語

  附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科判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二○一一年修訂版)

  —道源長老民國七十一年講於桃園正覺蓮社—

  施旺坤 敬記

  懸談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佛教梵文經典,由印度傳到中國,陸續翻譯成中文,經典浩瀚。經過歷代祖師研究結果,佛法有淺有深,有小乘、有大乘,按五教家的判釋,全部佛法分為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五種。除小教屬於小乘教外,其餘始、終、頓、圓四種教都屬於大乘教。這五種教的分法,就像臺灣的學制,六年小學相當於小乘教,三年初中相當於始教,三年高中相當於終教,頓教像是大學速成學程,圓教相當於大學。始教裡面有兩個宗派:一個是相宗,就是法相宗,講唯識法相。另一個宗派是空宗,就是般若宗,講般若空理,這兩個宗派都屬於大乘初門,因此學終教、頓教、圓教,一定要先明白般若空理。

  小乘教傳到中國來,成立兩個宗派,一個是成實宗,一個是俱舍宗,但是不久就失傳了,因為中國佛弟子喜歡學大乘教。法相宗、般若宗屬於大乘初門,佛弟子不願意學,要直接學更高的頓教、圓教。初中都沒有讀,怎麼能讀高中、大學呢?這是中國佛教衰落的原因。

  今天為什麼要向諸位講《心經》呢?因為《心經》屬於般若經,它是大乘最初的法門。我們學大乘法,先學般若經典,按部就班,由淺入深研究,不要越級、躐等,否則好高騖遠,反而不能得到真實利益。我們這次講《心經》,有三個因緣:

  一、要學大乘法先研究《心經》

  《大般若經》長達六百卷,能全經研究受持當然最好。不過現代工業社會,大家生活忙碌,全經光看一遍都不容易,遑論全部研究。尤其到了末法時代,眾生根機淺薄,看到大部經都害怕,而《心經》最短,只有二百六十字,並且是《大般若經》的經心,所以容易研究,這次講《心經》就是這個原因。

  二、先了解佛理再修行

  釋迦佛教我們學佛法的次第:信、解、修、證。一、先發信心,二、瞭解佛理,三、腳踏實地修行,四、方能證得。現在無論出家、在家弟子,都會念《心經》,但大多不瞭解裡面的道理,佛弟子不瞭解佛理就要修行,是盲修瞎練。等於眼睛沒張開,就要走路,非得墮坑落塹。所以能把《心經》的道理了解後,再念就不一樣。

  三、念《心經》的感應最大

  末法時代,我們博地凡夫災難太多,不易修行,要求感應,莫過於《心經》的感應最大。玄奘法師赴西域取經,途中遇到種種災難,都是念《心經》渡過難關,由於《心經》非常重要,所以過去祖師把《心經》列為早晚課。

  為什麼念《心經》感應這麼大?因為《心經》前面講的是顯教的道理,後面咒語是佛的秘密真言,顯密圓融無礙,所以念起來感應特別大。

  接著講經的題目,其次講翻譯經的人題。

  全經分兩大科:甲一、解經題 甲二、釋經文

  甲一、解經題(分二) 乙一、經題 乙二、人題

  乙一、經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八字是經題,「經」字是通題,通於一切經,《地藏經》叫經,《阿彌陀經》也叫經。「般若波羅蜜多心」七字是別題,因為這一部經不是《地藏經》,不是《阿彌陀經》,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通別合起來經題有八個字。

  先講別題,「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譬喻。按七種立題,這部經是法喻立題,有法、有譬喻,合起來一個題目。講法,「般若波羅蜜多」,有因有果,「般若」是因,「波羅蜜多」是果,因果一對。

  先講因,「般若」二字,現在唸「班若」,但是在《心經》要念「撥惹」,因為與梵音相合。既然中國也有同音字,為什麼要用「般若」呢?因為唐朝當時首都長安的語言,「般若」念「撥惹」,後來字音轉變,我們仍儲存它的原音。

  「般若」,翻譯成中國話是智慧,但是不翻為智慧。因為社會上說這個人很聰明,指他很有智慧,但是跟佛經上講的智慧不一樣。依著佛經,「真智妙慧」才是般若智慧,翻譯經典有規矩,這叫生善不翻,為令眾生生起善法,所以不翻譯。

  「波羅蜜多」,翻成中國話是「到彼岸」,我們眾生在苦海里流轉生死,修般若智慧,是因;超出苦海,了生脫死,到達彼岸,是果。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合起來解釋,就是「智慧到彼岸」。

  「心」字是譬喻,如人的心臟,一個人有各個器官,但是以心臟為主,心臟停止活動,這個人就無法挽救,所以心臟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經心,等於人的心臟。把《心經》研究通達,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宗要都瞭解了。

  再推而廣之,一切佛法都是心法,你想學高深的大乘法,終教、頓教、圓教,要先了解般若空理。《中論》講:「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般若的義理你瞭解,一切大乘法都能成就。

  這是講「般若波羅蜜多」別題,接著講通題「經」字,梵語「修多羅」,中國話叫「契經」,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這部經上與諸佛之理相契合,下與眾生的根機相契合,中國人好簡略,所以翻譯為「經」字。

  經題講完,下面講翻譯經的人題。

  乙二、人題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唐」是朝代,這部經典是在唐代翻譯的。「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把經藏、律藏、論藏都貫通,才能稱為「三藏法師」。比如: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是印度來的高僧。「法師」兩字,「法」是以經、律、論三法作法則,自己來學佛法,叫以法自師。「師」是模範、師範,學會了法,要教化眾生,叫以法師人。以佛法自利,以佛法利他,自利利他,故稱「法師」。

  「玄奘」是法師的別名,他是中國河南省偃師縣人,十一歲出家,十三歲就能升座講經說法,到二十一歲受具足戒以後,遍訪中國境內善知識,在當時,宏揚相宗與性宗的法師,各講一番道理,他研究中國當時所有的經典,還是不能融會貫通。他想:都是釋迦佛說的法,怎麼不能圓融無礙呢?可能印度的經典,沒有完全翻譯到中國來,於是他發願去印度取經。二十八歲出發,到印度學法十七年,四十四歲回到中國。當時皇帝唐太宗召請他翻譯經典,到六十五歲上生兜率天。

  「奉詔譯」,奉皇帝的詔命翻譯。他翻譯出來很多經,最大的一部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識宗,就是玄奘法師成立的,對佛教有很大的貢獻。

  玄奘法師到印度去求法,單說六百卷《大般若經》梵文的經本,有多少本?要把經本帶回中國,當時交通極不便利,要經過北方的大沙漠,一部小心就死在沙漠裡。梵文的經本帶回中國以後,要一個字一個字翻譯,有多麼困難?現在印刷出來,我們連一遍都不敢念,不是太慚愧嗎?勸請諸位找時間把《大般若經》看一看。

  以上把經題、人題講完。

  在還沒講解經文之前,先介紹兩部註解,一部是《心經略疏》,一部是《心經添足》,這兩部註解先看《略疏》,再看《添足》,因為《略疏》是賢首國師著的,書上稱「唐翻經沙門法藏述」,表示他曾經參加翻譯經典的法會,親自聽到玄奘法師講《心經》,他聽了之後,就把它記下來,所以是《心經》最標準的一部註解。「法藏」是法名,我們都尊稱他為賢首國師。《心經添足》是明朝弘贊律師著的,他戒律研究得很好,大家都稱他為律師。因為《添足》是根據《略疏》著的,所以先看《略疏》,再看《添足》,比較容易研究。

  有兩部註解可以看,就不必來聽經嗎?錯了,你看了註解再來聽,才能聽得深入。這兩部註解當初道源看了兩遍,看不懂,每講《心經》一次,我就把兩部註解再看一遍。不是看一遍、二遍,不知看了多少遍?註解是文言文,我講經不是把註解背給你們聽,因為只背註解,我背得很熱鬧,你們一句也聽不懂。講經是為初發心的人,註解上很多內容我沒有講,所以你要去看註解,看了註解,知道得更多、更深。

  【釋疑】:《心經》怎麼沒有六種成就的序文?

  【答】:佛經分成三大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因為序分、流通分,在《大般若經》裡面,所以沒有序分、流通分。

  【釋疑】:這部《心經》,到底是釋迦佛說的,還是觀自在菩薩說的呢?

  【答】:《心經》一共有六種翻譯,有一種翻譯,是釋迦佛說給舎利弗聽,引證觀世音菩薩有深的般若功夫。但是其他的譯本,都是觀自在菩薩,說給舎利弗聽的。不管是釋迦佛,還是觀自在菩薩說的,你依著經文,修深般若觀行就對了。

  【釋疑】:《心經》前面的經文,是顯了般若,後面的真言,屬於秘密般若。我們瞭解顯了般若的義理後,就修般若觀行,何必再要秘密般若呢?

  【答】:顯了般若,顯明瞭達,能啟發智慧,滅除煩惱障。誦持秘密般若,能增長福報,滅除罪業障。我們修行是為求福求慧,求到圓滿成佛,是兩足尊,福報具足,智慧具足。所以我們佛弟子想成佛,應該一方面求福,一方面求慧,由福慧把法身莊嚴起來,莊嚴到究竟圓滿,就成佛。而我們要求福求慧,一定要先滅除三種障,煩惱障、罪業障、果報障。

  一、煩惱障:貪、瞋、痴煩惱,能障礙善法、妨礙聖道。你想修善法,成就聖道,修不成功,因為被煩惱障礙了。

  二、罪業障:造了五逆十惡的惡業,會生障礙。你一面修行,一面造罪業,所修的行不能成就,因為被罪業障礙了。

  三、果報障:除障,是除煩惱障、罪業障,等墮到三惡道,得了果報障,想除為時已晚!地獄道、惡鬼道,我們看不見,畜生道我們看見了,你家裡養了一隻小狗,很聽話、懂人性、很可愛,但是你講, 經給它聽,它聽不懂,開不了智慧,這是果報障。

  三種障礙,是先起惑、造業,再受報。惑是煩惱,先起煩惱,才造惡業;造了惡業,才遭果報。眾生修行最要緊的是先斷煩惱障,再斷罪業障,果報障自然消滅。要斷煩惱障,要先開智慧;要開智慧,必須聽經。現在你聽《心經》,就能開智慧。不開智慧,煩惱起來不知道,就要造惡業。

  你不瞭解佛理,沒有開智慧,煩惱除不掉,你以為天天在修行用功,其實是在養無明。有一個老修行念阿彌陀佛,他拿的是十八顆大念珠,由於念珠大,掐的聲音很大。另一個老修行喜歡念《金剛經》,敲著木魚念,念得很大聲,因為兩人在一個佛殿裡用功修行,所以彼此干擾。一個心裡想:他念《金剛經》的聲音太大,打了我的閒岔;另一個心裡想:他念阿彌陀佛的聲音太大,打了我的閒岔。心裡就發了無明火,這個唸佛的,聲音越念越大;那個念《金剛經》的,也是越念聲音越大。聲音念得越大,無名火起得越高,兩個人就吵起架來。唸經的說:「你念佛小聲一點不行嗎?念那麼大聲吵死人了!」唸佛的告訴他:「你念經那麼大聲,不也是吵我嗎?」越說無名火越大,唸經的忍不住,就用小木魚打唸佛的臉,血流不止!唸佛的拿念珠反擊,也把唸經的頭打破了!這麼一打,兩人頭臉都是血!這兩個老修行怎麼打成這樣呢?因為他們沒有了解佛理就要修行。因此我們要好好研究《心經》,瞭解顯了般若開智慧,就能滅除煩惱障;誦持後面咒語,增加福報,就能滅除罪業障,所以顯了般若與秘密般若,缺一不可。

  顯了般若(心經前面經文)

  能啟發智慧,除掉煩惱障

  秘密般若(心經後面咒語)

  能增加福報,消除罪業障

  講這些話,是要解除諸位的疑惑,堅定信心,下面開始講解經文。

  甲二、釋經文(分二) 乙一、顯了般若 乙二、秘密般若

  乙一、顯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標綱要 丙二、廣陳實義

  丙一、略標綱要(分四) 丁一、能觀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觀行境 丁四、明觀益

  丁一、能觀人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是這位菩薩的別名,這位菩薩不是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而是觀自在菩薩,也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翻譯為觀世音,《心經》翻譯為觀自在,觀自在菩薩,是自利利他,悲智雙運的德號。眼睛看叫觀(觀),「觀自在」的「觀」應該念「慣」,是心裡觀想,也叫觀照,就是迴光返照用功。「自」是自性。「在」是存在。

  我們瞭解教理,知道人人都有自性,而你迴光返照,觀照不到自性在什麼地方?「觀自在」,按自利解釋,觀自在菩薩用功用到深般若的時候,忽然大徹大悟,照見了自性。按悲心利他解釋,觀自在菩薩觀察救度一切眾生的苦難,無障無礙,自由自在。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觀世音菩薩救水難、救火難,看見眾生掉到水裡,只要眾生念一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即時漂到淺處。眾生掉到火坑裡面,只要念一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火坑馬上化成清涼池,免於災難。看見眾生被火燒,看見眾生掉到水裡,我們救不了,因為我們凡夫救度眾生不得自在。觀自在菩薩救度眾生能得自在,就是他的悲心,能夠利他。

  大乘佛法,不但能自度,也能度人。大乘的車子,一個悲輪,一個智輪。凡夫有悲心,無智慧,不得自在;二乘人有智慧,沒有悲心,也不能度眾生。必須有智慧、有悲心,既能自利,也能利人,才能自度度人,悲智雙運。觀自在菩薩有智慧,能觀自性存在,並且有悲心,才能救度眾生,所以叫「觀自在」。

  「菩薩」二字,是梵音「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翻為覺,「薩埵」翻為有情,叫覺有情,是上求覺道,下化有情的人,既有智慧,又有悲心,是大乘佛弟子的通稱。

  別名和通名合起來,叫觀自在菩薩,他是大乘佛弟子,既要自利,還要利人,所以他修般若觀行,下面就說他修行用功的方法。

  以上將「丁一、能觀人」講完。

  丁二、所行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般若」,有二種,一種是淺般若,只證得人空,不得法空,叫人空智慧,也叫我空智慧,是小乘弟子修的般若觀行。二種是深般若,所證得的,不但我空,法也空,是大乘弟子修的般若觀行。「行深」是用功修深般若的觀行。「時」是功夫修到純熟,究竟大徹大悟的時候。

  丁三、觀行境

  照見五蘊皆空,

  「照」是觀照,「見」是證見,一旦豁然貫通,大徹大悟,叫「照見」。「五蘊」,也翻譯成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五個法,「蘊」者積聚之義。眾生由這五個法,積聚成一個身體,再由身體積聚重重無盡的煩惱。陰是蓋覆之義,這五個法等於烏雲,把清澈的天空蓋覆起來,能夠蓋覆我們本來有的自性。我們凡夫,外面一個身體,屬於色法,裡面有一個心,屬於心法。心法再分成:受、想、行、識四個法,把色法和心法合起來,叫五蘊。

  色 色法

  受

  五蘊想 心法

  行

  識

  凡夫不瞭解自己是由五蘊和合起來,把它當成一個我,起我執,起煩惱造業,受報無窮。二乘人有般若智慧,他曉得沒有實在的我,我是色、受、想、行、識,五個法組合起來的,般若智慧生起,把我執打破,照見我空。所以他證得的般若,叫我空般若,但是他認為這五個法還是不空。大乘菩薩用功,證得我法俱空,我也空、法也空,照見五蘊皆空。

  丁四、明觀益

  度一切苦厄。

  「度」是度脫,「苦」是痛苦,「厄」是災厄。五蘊你如果不能把它照空,就受一切苦厄。等你把五蘊照空,一切法都空了,就度脫了一切苦厄。這是觀世音菩薩修深般若的觀行,所得的利益。《心經》是要我們學他修深般若的觀行,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經》第一大科顯了般若(前面經文),第二大科秘密般若(後面咒語)。第一大科顯了般若,再分二科,第一科「略標綱要」,簡略標舉綱要,把最切要的道理標舉出來。第二科「廣陳實義」,廣為說明般若的真實義理。

  以上經文是「略標綱要」,先講「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觀想的人,給我們作榜樣,使我們跟觀自在菩薩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是修行,也就是觀照。「深般若」不是小乘的般若,是大乘的深般若。觀自在菩薩修深般若觀行,用到功夫成熟的時候,一旦大徹大悟,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這時候「照見五蘊皆空」,觀照證見,得到五蘊皆空的功夫,下面有明文,色、受、想、行、識都空了。「度一切苦厄」,度脫一切苦厄。

  眾生在苦海里受苦,就是有二個執著:一個是我執,一個是法執。一起執著,我也不空,法也不空。能把這二種執著空掉,一切苦厄就度脫。我法二執本來是空的,眾生一起執著就迷,本來空,他認為有,起了迷惑就造業,造業就受苦,真是冤枉!佛菩薩是過來人,看得很清楚,眾生本來不必受苦的,所以開示我們依著他修行的方法,就能度一切苦厄。

  【釋疑】:佛菩薩既然大慈大悲,看到眾生受苦可憐,他頓轉我們成佛不就好了嗎?

  【答】:因為這樣背離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修因,怎麼得果呢?所以佛菩薩教我們研究經典,還是要我們自己修行,轉迷成悟,度脫生死。

  觀自在菩薩現身說法,告訴我們他修「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就「照見五蘊皆空」。修行關鍵「照」字,就是用功修行的方法。「照」是觀照、觀想,當你觀照一旦大徹大悟,證見五蘊皆空,就轉迷為悟。你平常要照,不照不得見,五蘊不空,要把它照空。

  五蘊是一切法的根本,內而根身,外而世界,都不出色蘊,加上心法四個蘊,一切有為法不出這五個法。在人說人,內而根身,我們六根中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在身體上,叫五根身。對著外面的世界,山河大地,乃至日月星辰器世界,都屬於色蘊。光一個色蘊,構不成一個我,加上心法:受、想、行、識,合起來就變成一個我。

  你坐下來修行就觀照什麼是我?光一個身體不能算是我,光心也不能算是我。裡面的心,和外面的身體,有二個法,既然能夠分成二個法,我不就空了嗎?坐下來這樣觀想,就是用功的方法。

  身心二法組合起來一個我,就起了我執,把身體當成一個我,執著得厲害。一執著身體是我,就要愛護身體,怕它冷、怕它熱、怕它渴、怕它餓,把它保護得無微不至!用功要把我觀空,本來沒有我,眾生執著是我,起了我執。要把我執觀空,先用數息觀,怎樣觀呢?

  你打坐起觀照,身體叫色蘊,色者質礙為義,我們的身體,乃至外面山河大地,桌子、椅子、凳子,都有形體、有體質,就會阻礙。觀我空,先觀色蘊的身體是因緣生法,不是單有一個條件,至少有四個條件: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一、地大,堅硬之性,如身體的骨頭。二、水大,溼潤之性,如身體的血液、水分。三、火大,熱燥之性,如身體有暖氣。四、風大,流動之性,如呼吸,身體一個部分受風寒就生病,中風,就不會動了。地、水、火、風四大叫四大種,為什麼叫四大種呢?因為一切眾生的身體,及外面山河大地器世界,都是由地、水、火、風四種組合成的。

  眾生的根機不一樣,有上根、中根、下根的分別。你要是上根的人,一聽到四大假合之理,隨文作觀,當下就開悟。你要是中根、下根的人,要天天觀照,觀照到功夫成熟,忽然貫通,也能觀空。身體觀空,還有一個妄心,我們眾生的心是妄想心,由受、想、行、識四個蘊合成。

  一、受蘊,「領納」為義,能領受、納受,一接觸外面的境界,就把它領納到心裡。妄想心有這種功能,能接受外面的境界。

  二、想蘊,「取像」為義,境界現前,它能領納外面的境界;境界不現前,它能想一個外面境界的像貌出來。

  三、行蘊,「造作」為義,造善業、造惡業,都是行的功能。

  四、識蘊,「了別」為義,眾生喜歡起分別,知人識物,都能明瞭分別。人裡面,誰是男人?誰是女人?誰是老人?誰是年輕人?都是識的功能。乃至於我們學佛法,了達佛經上的義理,都是識蘊的作用。受、想、行、識這個識,即第六識的心王。按心王說,八個識心王,以第六識心王,明瞭分別的功能最強盛。「受、想、行」屬心所,是心王所有的法。心所若詳細分,一共有五十一個心所,以「受、想、行」三個的力量最強。這裡標出來第六識,由心王、心所合起來,就成眾生的妄想心。

  你打坐起觀照,觀想我的心是什麼?就是四個心所在妄想分別,我的心只有一個,為什麼會有受、想、行、識四個心所呢?可見心沒有真實的本體。你要是上根利智的人,一觀照心就空了。中下根的人,只要你肯觀照用功,久了功夫成熟的時候,一旦豁然貫通,也能照見心空。色照空,心也照空,就照見五蘊皆空。

  剛才講坐下來用功,實際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都要常常起觀照,但初發心的人,可先坐著觀照,方法如何?

  一、調身,結跏趺坐,雙腿要盤起來,兩隻手結三昧印。初用功的人,未曾盤過腿,雙腿盤起來痛得受不了!你也可用半盤跏趺坐,但是要坐得端端正正,不可左偏右倚,前俯後仰。

  二、調息,呼吸要調得不粗不細,不粗,要調到坐下來,鼻子呼吸的聲音,自已耳朵聽不見。不細,調得太細,呼吸會困難,自已感覺悶氣不好。總之,調息,要調到聽不到自己呼吸的聲音,而呼吸感覺通暢自在。

  三、調心,把自己的妄想心調好,就是不掉舉、不昏沈。心浮起來就是掉舉、散亂、打妄想,你不坐下來,妄想不來,一盤腿妄想就來,妄想是一連串,打不完的妄想。有時想用功一小時,坐下來要起觀照,妄想來了,一個妄想跟著一個妄想來,妄想還沒打完,一個小時到了。你以為用功一小時,實際都在打妄想。好不容易不打妄想,這時候起昏沈,瞌睡來了,這更害人!因為妄想有間斷的時間,還能起覺照。昏沈來,不容易起覺照,你以為打坐用功一個小時,實際都在睡覺,你一天要用功三小時,實際是睡了三小時。昏沈來了,真是要命,不盤腿瞌睡不來,一盤腿昏沈就來,坐在那裡身體搖搖晃晃,還沒有睡醒,一個小時到了,所以打坐不能讓心昏沈。

  你想了解調身、調息、調心的方法,請參閱智者大師著的《小止觀》,裡面說得很清楚。

  你坐下來調身、調息、調心,前方便都調好了。我們修般若觀行,要用般若智慧,觀照五蘊皆空。我的身體是空的,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心也是空的,由受、想、行、識合成。內外八大合成一個我,也是空的,哪有一個我?要這樣觀照,觀照到功夫成熟時,就把我觀空了。觀照到五蘊沒有我,我空,這是小乘的智慧,是淺般若。我們修深般若,要把五蘊假法照空,因為五蘊法沒有本體自性,也是空的。

  「照見五蘊皆空」,古人有個譬喻,眾生起我執,等於五根線合成一條繩子,眾生把繩子當成是真實的。二乘人觀照到我空,我是五根線合起來的繩子,把繩子抖開,只是五根線而已,繩子沒有本體,當體就空,但是二乘人認為五根線還是有的。大乘修深般若,連五根線也觀空,因為線是由棉花紡出來的,再把它抖開,五根線沒有線的本體,只是些纖維,線空了。你能照見我空,照見法空,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

  一切苦厄,包括九法界的眾生,三界以內六凡法界,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三界以內的眾生有分段生死苦。三界以外三乘聖人:聲聞、緣覺、菩薩,還沒成佛,還有變易生死苦。等到照見五蘊皆空,成了佛,九法界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全部都解脫了。因此十個法界,只有佛度一切苦厄。

  分是分限,三界以內眾生的壽命,都是有分限。比如天人的壽命最長,活到八萬劫。人壽命長的活到一百歲,再長的,活到一百二十歲。朝生暮死的眾生,早上生出來,晚上就死了,活不到一天,壽命都是有分限。段是段落,身形有段落,一條小蟲一、二分,有段落。一個人身長五、六尺,有段落。人死了,修善業的,生到天上去;造惡業的,墮到三惡道。三惡道出來再轉為人,死此生彼,彼死生此,壽命有分限,身體有段落,這叫分段生死。

  三乘聖人超出三界,分段生死了脫,不會再死此生彼,在六道輪迴。他的身體由粗變細,妄念有生有滅,叫變易生死。五蘊法是外面一個身體,色蘊裡面一個妄想心。三乘聖人沒成佛,五蘊還是有,只是和凡夫不同,身體、妄念都比凡夫微細。等到照見五蘊皆空,九法界眾生的苦厄都照空,二種生死都了脫,就能度一切苦厄。

  【釋疑】:觀自在菩薩尚未成佛,還是有苦,如何能度一切苦厄呢?

  【答】:前面講過,觀自在菩薩,本位是正法明如來,老早成佛,為度眾生,他倒駕慈航,示現菩薩身,分段、變易二種生死都已了脫,所以能度一切苦厄。

  這一科是略標綱要,下面一科是廣陳實義,廣為說明真實的義理,說明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丙二、廣陳實義(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顯法體 丁三、明所離

  丁四、辨所得 丁五、結嘆勝能

  丁一、拂外疑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是說明五蘊皆空的道理。「舍利子!」叫一聲當機者。「舍利」是梵語,「子」是中國話,這是華梵合譯的名詞。舍利是他母親的名字,中國話翻為「鶖」,舍利子母親的眼睛,像鶖鳥的眼睛那麼美麗。舍利,也翻為「身」,舍利子母親的身形最窈窕。舍利子母親眼睛最美麗,或者身體最窈窕,因為翻譯的規矩含多義不翻,所以儲存梵音叫舍利。中國人避諱父母名字,印度的風俗習慣和中國不同,冠父母的名字,表示最尊敬,他是舍利的兒子,因此叫舍利子。

  為什麼不叫別人,叫舍利子作當機者呢?因為舍利子在聲聞眾中,智慧第一。聲聞乘都破我執,證我空,證得阿羅漢,但是叫他們進一步觀法空,智慧不夠觀不來,所以找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來當機,好進一步修法空的道理,證大乘果位。

  前面總說「照見五蘊皆空」,下面分別解釋,「色」,質礙為義,色是眼睛所看見,內而根身,外而世界,都是色法。我們凡夫看見有色法,但是真空理體是沒有的。這裡說明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色不異空」,「異」是不同,色法沒有不同於空法。反過來講,「空不異色」,空法也沒有不同於色法。色與空相似,空與色也相似,但是還是二個法。再進一步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法就是空法,空法就是色法,沒有二個法。

  把色空了,下面再空四個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跟色蘊一樣,要是詳細地說:「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於「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心經》上所講的空,是真空,不是沒有東西的空,也不是虛空的空。《心經》上所講的色,有這個法,也有受、想、行、識,但是幻化而有,不是實實在在的有。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因緣所生的法,《大智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生起來的法,你看是有,但是當體即空。因為因緣生出來的一切法,沒有本體自性,當體就是空的。

  一切有為法如幻化,可用印度的幻術來解釋,你看變幻術的人,雖然幻化出來東西,可是當體即是空的。變幻術的人,拿條手巾一揮,即變出一匹馬來,「馬即是空」,你雖然看見活潑生動的馬,但是當體即是空的。

  《金剛經》最後有個偈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生的,看似有,當體卻是空的。「如夢幻泡影」,像作夢一樣,夢境是有,當體卻是空的。夢裡人人物物,悲歡離合,仿如真實的境界,等夢醒之後,才知道空夢一場。其實夢裡的境界就是空的,哪裡有實在的境界?「泡」,水裡有個泡沫,你看見似有,並無實在的本體。「影」,如水中月,你看水中有月亮,那只是個影子,當體即是空的。如鏡中像,鏡子裡面有一個像,看見是有個像在,當體卻是空的。「影」,最好用電影來解釋,現在家家戶戶有電視,等於電影縮小銀幕一樣。看電視時,觀賞者的心情,隨著劇情發展變化,劇中令人歡喜的情節,你跟著笑;劇中使人悲痛的劇情,你跟著哭。實際只是影子,哪是真實的呢?其實一切有為法,就像電影、電視所現的影像一樣,只是個影子,哪是真的?

  五蘊,先講色蘊,因為色蘊最難空,它是我們眼睛看得見的東西。尤其我們眾生執著身體是我,起了身見,執著得厲害,你能夠把身體空掉,色蘊就空掉了。所以《心經》上單說色蘊,先把色蘊空掉,受、想、行、識四蘊,就容易空了。

  三界以內一切有為法,分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大科。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由五蘊開出來的。三界以內森羅永珍一切諸法,不出五蘊,你能把五蘊空掉,三界以內一切有為法就都空掉。

  怎麼空呢?要修般若觀行,你依著經上所講的,五蘊是眾緣生的法,有各種條件。你先空身體,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先作析空觀,析是分析,骨頭是地大,血液是水大,暖氣是火大,鼻息是風大。你把地、水、火、風四大一一分析開來,找不到身體的本體,空了,這是析空觀。你瞭解析空觀的道理,再作體空觀,「體」是體會,體會身體是四大假合的,沒有本體自性,當體是空的。

  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凡夫從哪裡下手修呢?就在「照」字下手。前面講過,你修般若觀行,先打坐,坐下來調身、調息,調好了,這時候觀照妄想心受、想、行、識,是因緣生法,沒有本體自性。這個時候不要動受、想、行、識的妄念,把心定下來觀照一番。起一個念頭就是妄念,觀照到一個妄念不生起,就是真空境界現前的時候,這時候你在那裡打坐,如果身體不在,怎麼打坐呢?如果身體在,這時候身體怎麼沒有了?因為你沒有動身體的妄念,身體的妄念就是身見。身體屬於色蘊,跟真空沒有兩樣,空沒有離開你的身體。不是離開你的身體,另外有一個空。

  最初下手用般若觀行,觀照久,照得成熟了,一旦豁然貫通,你照見的真空境界,和觀自在菩薩證得的一樣。色法是因緣所生,幻化不實,真實有色,空不掉。好像看電影,你看見人人物物,悲歡離合的境界,像真的一樣。但不是真實有,它是因緣生出來,所以幻色,當體就是空的。因為五蘊是因緣生法,色是有,受想行識也是有,把一切有為法的有觀空。但是什麼是真空?我們凡夫還沒成佛以前,真空不容易瞭解。

  下面先解釋幾種錯誤的見解:

  一、離開色法以外叫空:比方我們講堂內,人、桌子、凳子以外才叫空,這是虛空,不是真空,這是凡夫起的執著

  二、色滅的斷滅空:比方這些桌椅是色法,認為桌子、凳子壞了、沒有了,才是空,這是斷滅空,不是真空,這是二乘人起的執著。

  三、認為真空是物:他了解真空不是虛空的空,也不是沒有了的斷滅空,他執著修行,要證得真空,把真空當成一個東西,這是菩薩錯誤的見解。

  真空之體無形無相,一切萬法以真空為體,但是真空不生萬法。佛經上講這個哲理,你們應該懂得,一切萬法都是依著真空生出來的,不是真空能生出來一切萬法,萬法是緣生的。例如水不生波,水比喻真空理體,我們在大海邊看見千波萬浪,波浪不是從水裡生出來,是隨著風的因緣生出來,不起風,不會生波。

  再以黃金與莊嚴器具作比喻,黃金,比如真空理體。你們戴的莊嚴器具,金戒指、金項鍊,都是依著黃金生出來,沒有黃金,生不出來莊嚴器具。莊嚴器具,是人工打造出來的,所以人工是造出來莊嚴器具的因緣。

  《大乘起信論》有引證這個法喻,它只是依著這個法,生出那個法。莊嚴器具,是依著黃金生出來,不是從黃金生出來。波是依著水生,但是水不生波。

  再講經文,「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了色蘊已空是真空,不要錯解那是虛空。虛空的空,是離開色以外的空,那個空不是色。所以這裡不是離開色以外的虛空,叫做「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不是不同,真空跟色法相同,色法與真空相同。色就是空,不是離開色以外,還有一個空。

  再講到「色即是空」,不是色滅了的空,色滅了的空是斷滅空。真空,是色法當體即是空。反過來講,「空即是色」,不是離開色法以外,另外有一個可以證得的真空,那叫離色空,空就是現在的色法。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先說色、空,這兩個法沒有不同,但是還有兩個名相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把兩個名相也泯滅了,本來沒有兩個名。拿水與波作比喻,先要認識「波不異水,水不異波」,但是波與水還是兩個名詞。波與水是相即的,「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沒有兩個名。

  我們觀照人人物物,森羅永珍,幻化不實,都是因緣所生,當體即是真空理體。真空理體不是離開森羅永珍,另外有真空理體,在森羅永珍上就是真空理體。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空掉一切萬法之相,你就悟到真空理體。「即一切法」,真空理體就在一切法上,不是離開一切法,另外有個真空理體。

  下面再空四個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法我們眼睛看得見,最難空。把色法空掉,心法就容易空了,所以總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跟上面的色蘊是一樣的。詳細地說,「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想、行、識四個蘊,也是依這樣配下來。實際你把色蘊空掉,受、想、行、識四個心法,很容易空掉。我一再解釋,空掉,不是把一切法滅掉,是空掉假相,不起執著,真空就現前。要是把一切法去掉,就是斷滅空。

  丁二、顯法體(分二) 戊一、總顯 戊二、別顯

  戊一、總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把五蘊法空掉,現出空相來,三界一切有為法不出五蘊,五蘊就是一切法。把「諸法」的假相空掉,「空相」現前,空是真空,相是實相,真空實相現前。實相是無相之法,並沒有形相,為令眾生容易瞭解,勉強取名叫「諸法空相」。

  戊二、別顯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真空實相是無相之相,怎樣能令眾生了解呢?只好拿一切有為法來作比喻,就是三對六不,真空實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樣子。

  「不生不滅」,包括六道凡夫及二乘聖人的境界。六道凡夫,死此生彼,有生有滅,有生有死,受輪迴生死之苦。二乘人學了佛法,知道生死是大苦,他用功要了生脫死,把三界以內的見思二惑斷掉,超出三界,脫出六道輪迴。但是他認為生滅之法,實實在在有,還是非常害怕生死,所以他超出三界以外,不願意回來度眾生,把生死之法當作是真實的。

  生滅之法,就是生死之法,六道凡夫及二乘聖人的境界,都是有生有滅。「諸法空相」裡面沒有生滅之法,「不生不滅」,生滅之法是因緣生,是幻化的。在真空實相中,本來沒有生,本來沒有滅。就如水中月、鏡中像,天上的月亮升起來,水中就現月;天上的月亮落下去,水中的月就滅掉了。水,本來沒有生滅。等於鏡子照的像,鏡子的本體,從來就沒有生,沒有滅。再比喻播電影,電影開始播放,一切法都從銀幕出來;等到電影結束,一切法滅掉了,銀幕上從來沒有生,也沒有滅掉。

  「不垢不淨」,是菩薩的境界。「垢」是染汙,一切煩惱都是染垢法,菩薩要修清淨的行門,屬於淨法,有垢有淨。但是真空實相之中,煩惱本來空,修的清淨行門也本來空。

  「不增不減」,是佛的境界。成了佛,把一切煩惱斷掉,一切障礙就減掉。一切功德修圓滿,功德就增加。在真空實相之中,煩惱除,功德修,本來沒有增,也沒有減。

  這三對六不,都是對待的假名言相,都是虛幻之法。真空實相,是絕對的真理,沒有對待的假名言相。「不生不滅」,是對著「滅」說「生」,本來沒有「生」,怎麼講「滅」呢?「不垢不淨」,「垢」與「淨」也是對待的,本來沒有「垢」,怎麼講「淨」呢?「不增不減」,「增」與「減」是對待的,本來沒有「減」,怎麼會有「增」呢?所以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在真空理體上,哪有生滅?哪有垢淨?哪有增減?實際理地,絕生佛之假名,眾生是假的,佛也是假的。佛不是六道凡夫的眾生,也不是三乘聖人的眾生,超出九法界眾生之上叫做佛。九法界眾生都空了,佛怎麼安立?所以講到真空實相,眾生與佛的假名,都無從安立。

  《地藏經》記載,釋迦佛到忉利天開法會,十方如來都來作證明,各遣侍者問訊世尊,十方如來已經到了法會,佛跟佛怎麼不見面呢?道理很難懂,《大乘起信論》上有解釋:「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佛與佛同一個法身理體,沒有彼此的身相互相見面,那麼怎麼看見釋迦佛、十方佛呢?是菩薩看見的,佛與佛沒有兩個身相。對九法界眾生,才有佛。九法界眾生相空了,不必講佛,就是一個真空實相,沒有對待假名。

  以上「丁二、顯法體」講完,接著講「丁三、明所離」,諸法都得遠離,下面再分為四小科。

  丁三、明所離(分四) 戊一、法相開合門 戊二、緣起逆順門

  戊三、染淨因果門 戊四、境智慧所門

  戊一、法相開合門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是故空中無色」,以是之故,真空實相之中,本來沒有色法。「無受想行識」,也沒有受想行識四個法,這叫做五蘊皆空。

  下面接著空十二處,「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由五蘊法開成十二處:內六根、外六塵,我們身體上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根。因為根能生識,所以叫做根。色、聲、香、味、觸、法,叫外六塵,眼睛看見的是色塵,耳朵聽到的是聲塵,鼻子嗅到的是香塵,舌頭嚐到的是味塵,身體接觸的是觸塵,意所瞭解的是法塵。

  五蘊是對於迷「心」法重的人說的,因為色法只有一種,心法有受、想、行、識四種。對於「色」法迷得厲害的眾生,就開十二處:內六根、外六塵,只有「意根」是心法,意根對的「法塵」,有一半是心法,一半是色法。所以十二處,只有一個半是心法,十個半是色法。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這十二個法。

  眼

  耳

  六根鼻

  舌色法(十個半)

  身

  意

  十二處色

  聲

  香

  六塵味心法(一個半)

  觸

  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空十八界,由五蘊開成十二處,再開成十八界。內六根、外六塵,對起來中間再生: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這是對於「色法」、「心法」二法都迷的眾生,再開成十八界。六個識都是心法,意根屬於心法,法塵裡面有一半是心法。「乃至」是超略之詞,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眼界,乃至於沒有十八界。三界之內的法,不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三科,十八界合起來十二處,十二處合起來五蘊,五蘊合起來色心二法,外面一個身體,裡面一個妄想心。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色法,也沒有心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沒有,都是真空理體。

  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五蘊法,沒有十二處法,沒有十八界法。三界之內的有為法,不出這三大科,在真空實相之中都沒有。

  眼

  耳

  六根鼻

  舌

  身

  意色法(十個半)

  色

  聲

  十八界六塵香

  味

  觸

  法

  眼

  耳

  六識鼻心法(七個半)

  舌

  身

  意

  以上把「戊一、法相開合門」講完。

  戊二、緣起逆順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講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十二因緣法。三界以內、三界以外,一切凡夫聖人歸納起來,有六種凡夫、四種聖人,合起來叫四聖六凡十法界。佛經上所講的凡夫,有凡夫的界限;聖人,有聖人的界限,界限在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超出三界之外才叫聖人,三界以內都是凡夫。三界內的六道凡夫,也各有界限,六道凡夫在欲界當中,有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欲界有六層天,超出六層天是色界。色界有十八層天,超出十八層天是無色界,無色界有四層天。三界一共有二十八層天,生到最高一層天∣∣非想非非想天,還是凡夫。為什麼叫凡夫?凡者多也,有眾多的生死。凡者平常也,平常的眾生,自已做不了主,隨業受報,生到天上把福報享盡,還是要墮落下來。因為有眾多的生死,是平常的眾生,所以叫凡夫。

  超出三界之外有四種聖人:一、聲聞,二、緣覺,這兩種是小乘聖人。三、佛,四、菩薩,這兩種是大乘聖人。為何稱為聖人呢?因為三界以內的分段生死已經了脫,不再死此生彼。到三界以外還要修行,把變易生死了脫才成佛。所以三乘聖人還是有生死,不過和我們三界內的分段生死不同。二乘人超出三界,他有變易生死,自已感覺不出來,只有菩薩感覺得出來。二乘人超出三界,以為自己得了究竟涅槃,不知道證得的是有餘涅槃,不是究竟涅槃。不曉得他只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沒有了。

  二乘人為什麼沒有感覺到三界以外的變易生死?因為二乘人只破我執,未破法執,心粗境細,變易生死太細,他感覺不出來。譬如拿一根很微細的毛,放在手掌上,你感覺不出來,因為手掌的感覺太粗了。如果微細的毛放到眼睛裡,你可受不了,因為眼睛的感覺很細。所以心細,才能感覺得到細的境界,二乘人心粗,沒有感覺到變易生死苦。聲聞、緣覺合起來叫二乘人,也叫小乘聖人,因為有二乘,所以又叫二乘聖人。他們臨涅槃的時候,入滅盡定,身心都滅盡了,認為他這個眾生沒有了。出了定之後,才知道他的生死還沒有了脫。我們眾生是三界出不去,二乘人是三界回不來。我們眾生三界出不去,是因為造了三界以內見思二惑的業,業譬如繩子,被繩子綁住了。二乘人把三界以內的見思二惑斷盡,等於把繩子解脫,超出三界。他出定了以後,因為沒有三界以內的業,所以回不來三界。

  大乘佛菩薩怎麼回來?是乘願再來,發菩提大願回來的。二乘人沒有發菩提大願,又沒有三界以內見思二惑的業,所以三界回不來。他出了滅盡定,正在仿徨無主時,心想我已了生死,怎麼還有我這眾生呢?這時候佛菩薩向他開示:「你的生死了脫了一半,分段生死了脫了,變易生死沒有了脫,你現在要趕快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才能把變易生死了脫,才能證得究竟涅槃成佛。」所以二乘人不發菩提心,走冤枉路,出了三界以外,還是得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二乘人稱為聖人,因為不會再到三界來輪迴生死。他出了滅盡定,發菩提心,還是要行菩薩道,一定要成佛,所以稱為聖人。大乘的佛菩薩,菩薩是佛的因位,佛是菩薩的果位,自然可以稱為聖人。

  講到這裡,我們就要會悟,學佛法要學大乘佛法,第一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永遠不能成佛。讓你證得阿羅漢、辟支佛,還是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奉勸大家,你今天學佛法,就發菩提心,不要走那麼多冤枉路。

  兩種小乘聖人,聲聞在先,緣覺在後,聲聞比緣覺的位子高,可是《心經》先緣覺,後聲聞。順著《心經》我們先解釋緣覺,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法而覺悟,梵語叫辟支佛,翻成中國話「闢支」是緣,「佛」是覺。

  緣覺、聲聞有何不同呢?都是小乘聖人,深淺不同。緣覺又叫獨覺,生於有佛之世,聽佛說十二因緣法覺悟,叫緣覺。生於無佛之世,遇到外面成、住、壞、空的境界,忽然覺悟,叫獨覺。

  獨覺過去有一個公案:有一位國王帶著宮女去山上游玩,看見山上的桃花開得很茂盛,遊玩一段時間,國王有點疲乏,坐著休息就睡著了。國王一睡著,宮女自由了,每個宮女摘幾枝桃花,準備拿回宮庭插。因為宮女很多,就把桃花摘得乾乾淨淨!等國王醒來一看,剛才桃花盛開,怎麼一下子光禿禿的`?忽然間大徹大悟,悟到一切法無常,這叫獨覺。

  此公案就證明佛經上說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作佛。」生於無佛之世,可以自己覺悟,因為他有佛性,佛性就是覺義。由獨覺的道理就曉得,釋迦佛是無師成佛。覺得淺,是獨覺;覺得深,究竟圓滿,就是佛。

  十二因緣法,《心經》上只說第一、第十二個因緣,中間十個因緣略過去,因為十二因緣法屬於小乘法,釋迦佛成佛以後,《阿含經》說了十二年,裡面每一個名相,都已經講得很清楚。方等經是大乘經,也講了八年。一共說了二十年以後,才說般若經,所以用不著一個名相、一個名相講。而且《心經》是般若之心,只有二百六十字,要把十二個因緣夾在中間,篇幅太多,所以把中間十個因緣略去。《心經添足》有一個一個解釋,初發心來聽的,你應該瞭解十二因緣的名相。你們看著《心經添足》上十二因緣的註解,我們依著講解:

  (下面這段要用標楷體)

  此名十二因緣,亦名緣起,亦名緣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言無明者,昏暗義也。(謂過去世,煩惱之惑,蓋覆真性,無妙覺之明,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故名無明。《大般若經》雲:「如無所有,如是而有,若於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名無明。」何等法無所有?謂蘊處界,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彼由無明,及愛勢力分別,執著斷常二邊,由此不知,不見諸法無所有性。)行者,造作也。(謂過去身口,造作善、不善業,故名行。)識者,心王也。(真妄和合名之為識,由過去惑業相牽,致令此神識,投托母胎。)名色者,名即心,色即身也。(從託母胎,至第五個七日,生諸根形,四肢差別,是為名色。)六入者,六根也。(從名色後,至第七個七日,六根開張,有入六塵之用,故名六入,亦名六處。)觸者,觸對也。(從出胎已來,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觸對六塵,然未能了知生苦樂想,故名為觸。)受者,領納也。(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因外六塵,觸對六根,即能領納前境好惡等事,然猶未能起淫貪等心,故名為受。)愛者,貪愛也。(從十五、六歲,至十八、九歲,貪於淫慾諸境,及勝妙等事,然又未能廣徧追求,故名為愛。)取者,求取也。(從二十歲後,貪慾轉盛,於五塵境廣徧馳求,故名為取。)有者,後有也。(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當生三界有漏之果,故名為有。)生者,受生也。(今現世所作善惡之業,後世還於六道四生中受生,故名為生。)老死者,衰壞也。(謂來世受生已後,五蘊之身,衰已還壞,是名老死。)此十二法,展轉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名為緣。三世相續迴圈,無有間斷,如輪迴轉,故曰輪迴。始由過去世無明、行,為因。招感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五者為果。由現在果,起愛、取、有三者,為現在因。由現在因,而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

  《心經》上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此名十二因緣,亦名緣起,亦名緣生。」這一段講的就是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又名十二緣生,是哪十二個呢?「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個法為何叫因緣呢?因為第一個法是因,第二個法是助緣,第二個法是第三個法的因,第三個法是第二個法的助緣,謂之因緣,這樣三世因果不斷。

  先解釋「所謂無明緣行」,我們眾生是從前生前世來的,來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無明,二是行,這是過去世之因。

  一、無明,依《心經添足》解釋「言無明者,昏暗義也。」昏暗就是不明。再看解釋,(謂過去世,煩惱之惑,蓋覆真性,無妙覺之明),真性本來有妙覺之明,因為被前生前世的煩惱之惑,蓋覆住我們原有的真性,所以真性本來光明,就變成無明。(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故名無明。)這兩句出自《圓覺經》,執著身心是我,起了我執。前面講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眾生沒有妙覺之明,起了妄想,把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當成自己的身體。裡面的「心」是妄想心,是六塵緣影,是六根攀緣外面的六塵,落謝到心裡的影子。我們起執著的心,就是六塵緣影,本來沒有本體自性,認為自己有個心,因此之故,叫做無明。

  再引《大般若經》解釋:「如無所有,如是而有,若於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名無明。」在真如理體上,本來無所有的法,但是依著如是因緣,才生起來一個法。假若對於因緣生起來的法,不能明瞭通達,叫做無明。

  (何等法無所有?)是什麼法無所有呢?再看解釋:(謂蘊處界,乃至十八不共法),所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凡夫法,乃至於三乘聖人各不同的十八不共法,都無所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的智慧。「道相智」是菩薩的智慧。「一切相智」是佛的智慧。這三種聖人法,本來無所有,怎麼由因緣而有了呢?(彼由無明,及愛勢力分別,執著斷常二邊),由根本無明,以及愛勢力的分別,不是執著斷,就是執著常二邊。(由此不知,不見諸法無所有性。)諸法本無所有,妄執為有,就是由無明執著出來的,因此無明是十二因緣的根本之因。

  二、行,「行者,造作也。」(謂過去身口,造作善、不善業,故名行。)「行」是行為、行動。由無明再起執著,就起行為、行動,發動身口二業,造作善業、不善業,第二生就分出三善道、三惡道,都是由造業造出來的。造了善業,生三善道;造了惡業,生三惡道。

  再解釋「行緣識」,「識者,心王也。」「識」是第八識心王,也就是阿賴耶識,再看解釋:(真妄和合名之為識,由過去惑業相牽,致令此神識,投托母胎。)《大乘起信論》說,由真法與妄法合成如來藏,由如來藏再變為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有一部份是真法,一部份是妄法。由過去的煩惱,起惑,造善惡業,牽引第八識來投胎。第八識是由過去的惑業,牽引到今生今世,因此第八識稱為神識,投托於母胎。《八識規矩頌》講第八識:「受燻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去後」,最後去;「來先」,它先來投胎。我們人要死的時候,第八識最後走;來的時候,第八識先來投胎。有過去世、今生、來世,所以有三世因果。

  人怎麼會受胎呢?佛經上說是三法和合而成,就是父精母血,和第八識。古時候醫學不發達,沒有精子、卵子這些名詞,都說父親的精、母親的血,現在說父親的精子、母親的卵子,和第八識三法和合而成。第八識要投到母親肚子裡面作胎,得藉父親的精子,母親的卵子,實際還是第八識轉生的。

  再講「識緣名色」,「名色者,名即心,色即身也。」「名」就是心,因為心沒有形相,只有一個名。「色即身也」,色就是身體。「名色」就是心與身。再看解釋:(從託母胎,至第五個七日,生諸根形,四肢差別,是為名色。)第八識投到母親肚子作胎以後,經過三十五天,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形,和手腳四肢,剛有了差別,叫名色。

  再講「名色緣六入」,「六入者,六根也。」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再看解釋:(從名色後,至第七個七日,六根開張,有入六塵之用,故名六入,亦名六處。)從名色以後,到了四十九天,六根就慢慢顯明。將來出胎以後,六根有涉入六塵的作用,所以叫六入,又叫六處。

  再講「六入緣觸」,「觸者,觸對也。」觸是出胎以後,觸對外境。再看解釋:(從出胎已來,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觸對六塵),從出胎以來,到三、四歲時,六根雖然能夠觸對六塵,(然未能了知生苦樂想,故名為觸。)他只能觸對外境,不能了別外面的境界,不知道什麼是苦樂?所以叫做觸。

  再講「觸緣受」,「受者,領納也。」受是領納的意思。再看解釋,(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因外六塵,觸對六根,即能領納前境好惡等事,然猶未能起淫貪等心,故名為受。)小孩子從五、六歲,長到十二、三歲這一段時間,他六根能領納外面六塵境界,能知道苦受、樂受,他能夠知道所對的境界,是善的境界、惡的境界,但是還沒生起淫慾貪心,所以叫做受。

  再講「受緣愛」,「愛者,貪愛也。」再看解釋:(從十五、六歲,至十八、九歲,貪於淫慾諸境,及勝妙等事,然又未能廣徧追求,故名為愛。)從十五、六歲到十八、九歲,淫慾心已經生起來,開始貪愛外面五欲的境界,但是還沒廣徧追求,所以叫做愛。

  再講「愛緣取」,「取者,求取也。」再看解釋:(從二十歲後,貪慾轉盛,於五塵境廣徧馳求,故名為取。)從二十歲以後,貪慾心越來越熾盛,對於五塵的境界,執著越來越厲害,廣徧追求,一定要取得,所以叫做取。

  再講「取緣有」,「有者,後有也。」,再看解釋:(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當生三界有漏之果,故名為有。)因為他馳求五塵境界,起了善業、惡業,積集牽引起來,到來生來世,一定會有生死,所以叫做有。

  再講「有緣生」,「生者,受生也。」再看解釋:(今現世所作善惡之業,後世還於六道四生中受生,故名為生。)由現世所作善業、惡業,這是業因,因此來世還是要六道輪迴,在胎卵溼化四生中受生,所以叫做生。

  再講「生緣老死」,「老死者,衰壞也。」由生老而衰壞而死亡。再看解釋:(謂來世受生已後,五蘊之身,衰已還壞,是名老死。)來生來世,你受生以後,有五蘊之身,身體衰老,還要壞就死亡了,所以叫做老死。

  「此十二法,展轉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名為緣。三世相續迴圈,無有間斷,如輪迴轉,故曰輪迴。」由這十二因緣法,才三世相續,迴圈不間斷,如車輪轉來轉去,故叫輪迴。「始由過去世無明、行,為因。」眾生輪迴之苦,都由過去世無明、行,這兩個所作的因。「招感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五者為果。」招感到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個現在世所受的果。「由現在果,起愛、取、有三者,為現在因。」由現在所受的果,又起惑造業,愛、取、有,這三個為現在世所作的因。「由現在因,而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有現在所作的因,才能感未來世生、老死所受的果,受苦無窮。

  「是諸法空相,……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在凡夫位上,有十二因緣、三世因果。在真空實相之中,空一切相,沒有十二因緣。

  無明過去世所作之因

  行

  識

  名色

  六入現在世所受之果

  十二因緣觸

  受

  愛

  取現在世所作之因

  有

  生未來世所受之果

  老死

  緣覺是小乘聖人中的利根人,他觀察生死的根本是無明,因為有無明才緣行,行是造了業才受報。要是沒有無明,不再造業,也不受報。所以根機銳利的緣覺人,就用功把無明斷滅。無明一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一直到生滅則老死滅。就是把無明斷滅,下面十一個因緣就斷滅,這叫還滅門。本來無明緣行,流轉下來,把它還回去,從根本上把無明斷滅,十二因緣就都沒有了。

  《心經》的經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流轉門和還滅門一起講。「無明」是流轉門第一個,「老死」是流轉門最後一個。「無明盡」是還滅門第一個,「老死盡」是還滅門最後一個。

  雖然是三界以外的聖人法,還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根本沒有流轉門十二個因緣可以生出來,哪有還滅門叫你去滅呢?所以如幻如化。比如魔術師拿一條手巾,變出一匹馬,但是他把幻術一收,馬沒有了。根本沒有馬生,哪有馬滅呢?所以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流轉門,也沒有還滅門。

  緣覺是小乘行門,滅無明是小乘用淺的般若觀照,可以證到我空,他的般若雖然比大乘淺,但是滅凡夫的無明還是有力量。無論深般若、淺般若,無明禁不得般若觀照,因為無明沒有本體自性,只是個妄想。你把妄想停止下來,無明就滅了。我們凡夫流轉生死,吃那麼多的生死大苦,就是一念執著,把無明都當作真實的法,就有生死之苦。你把無明觀空,一切生死都了脫。怎麼能觀空呢?因為無明沒有本體自性,禁不得觀照,你一觀照它就空。

  前面講過,觀自在菩薩深般若的功夫,用到純熟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那麼我們從「照」字下手,調身、調息、調心,你把這三種都調好,坐在那裡用功,用般若觀行:「萬緣放下,一念提起。」「萬緣放下」,什麼都不要想,凡夫法不要想,聖人法也不要想。「一念提起」,不是妄念,是般若的正念,就是萬緣放下,不落於斷滅。一念提起來,迴光返照,照著無明從哪兒起的?

  前面講過,要把心調得不掉舉、不昏沈。第一不要掉舉,我們的心動起來,就是妄想在那兒動。妄想是一連串的,你沒有般若觀照的功夫,就被妄想轉了,你本來沒有要想那件事,它自己要想。這件事剛想完,又想另一件事,你越不叫它想,它越想得厲害!你打坐一點鐘,時間到了,你的妄想還沒有打完,它是一連串跟著來的。

  你用迴光返照的功夫,照著妄想,看它從哪兒起的?我們凡夫一天從早到晚,晝夜二十四小時,都被妄想轉動,一點作不了主。這時候要轉妄想,不能被妄想轉。一念提起般若智慧,觀照妄想從哪兒起的?發現怎麼又打妄想?打什麼妄想?一直追它的根,追的結果,妄想沒有本體自性,是虛妄之想,就把它照空了。

  這是修般若觀行,看你能照空多長的時間?就是功夫淺、功夫深的分別。你坐一點鐘,能照空一分鐘,功夫上手了,一分鐘沒打妄想;你坐一點鐘,不打妄想,你的功夫夠深了。下了坐,妄想又來了,可是你久而久之,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都不打妄想,那你快到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了。說是容易,但下功夫還要勇猛精進,才能夠上路。妄想本來是空的,可是無始劫來的習慣,你不用功還是空不掉。這是勸諸位修行,不要怕妄想照不空,但是你也不要看得太容易,因為無始劫來打妄想,打習慣了。

  現在是末法時代,般若觀行,一念不生的功夫,不容易用。因為妄念打習慣了,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開淨土法門,你不是歡喜動念頭嗎?不要動凡夫的念頭,也不要動三乘聖人的念頭,你動佛的念頭,不就好了嗎?你念阿彌陀佛,就不念六凡法界的凡夫,也不念三乘聖人,念最高無上的佛。你喜歡打妄想,唸佛也是個妄想,可是這個妄想力量大,他是最高無上的佛!你把佛念提起來,把九法界的妄想都降伏住,也就是把它統一起來,只有一個佛念,這時候念出功夫來了,萬緣放下,一念提起,把九法界眾生的緣都放下,只把唸佛的念提起來,把一切妄念都降伏住,也就是把散亂心歸為一個唸佛的心。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無論你修什麼行門,都是把你的妄念統一起來,《佛遺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把凡夫的散亂心管住在一個地方,成佛作祖都能辦到,還有什麼事辦不到?修般若觀行,是這個道理;修唸佛法門也是這個道理。一念提起,單單唸佛,也不是那麼簡單。因為你的無明妄想,是無始劫來的習慣,你不叫它打妄想,它要打妄想。你念阿彌陀佛,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所以你要觀照在佛號上,嘴裡在唸,心裡在想,想那句南無阿彌陀佛,看看有沒有打妄想?打了妄想你不要動瞋恨、發脾氣。你如果怪自己為什麼打妄想?那是妄想上加妄想。妄想起來,念你的佛,「不理它」,就怕你不知道打妄想,隨妄想轉了。你說你要念佛一千聲,念珠掐完了,隨妄想轉,妄想還沒打夠。你只要覺照,打妄想了,不理它,還是觀照在佛號上,一句一句念下去,就是對治妄想的妙法。你這樣觀照著佛號念,唸到一心不亂。一心,只有一個唸佛的心。不亂,沒有第二個妄念。這時候就是《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另外再找其他的方便法門,一句佛號你就大徹大悟。「心開」,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心經》上的照見五蘊皆空。

  這是緣覺法門所空的,再歸到經文上,「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本來空,根本沒有「無明」,哪有無明滅盡呢?「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第十二個流轉門是「老死」,「無老死」,根本沒有老死,哪有老死滅呢?

  以上將「戊二、緣起逆順門」講完。

  戊三、染淨因果門

  無苦集滅道。

  「無苦集滅道」,這是無聲聞法,「聲」是四諦之聲,聽到佛講苦、集、滅、道的聲音,他聞到就覺悟了,叫做聲聞。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初轉*輪,就是說苦、集、滅、道四諦法。大乘經典上,都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以前就成佛,現在是示現成佛。每一尊佛示現於世間,都示現八個相,叫做八相成道。

  第一個相、由兜率天降落下來。彌勒內院是補處菩薩住的地方,當來下生成佛,是彌勒菩薩,現在就住在彌勒內院。第二個相、入胎。第三個相、住胎,我們凡夫要懷胎十個月,佛在母親摩耶夫人肚子裡,也是十個月,但他住胎期間就開道場,大轉*輪,說法度眾生。第四個相、出胎,由右脅而出。第五個相、出家,第六個相、成道,第七個相、轉*輪,第八個相、入涅槃,這八個相都是安排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