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小學數學說課稿【薦】

小學數學說課稿

小學數學說課稿【薦】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統計》。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課程一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的內容。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課程標準更加重視學生對資料統計過程的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本節內容是學生在第一冊初步接觸了簡單統計圖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是正式學習統計初步知識的開始。在這一學段要求“學生將對資料統計過程有所體驗”、“應注重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經歷簡單的資料統計過程”。例1透過教師帶領同學們統計校園內花壇上每種顏色的花的數量,使學生初步體驗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和方法;為了直觀比較每種花的多少,引出條形圖,使學生直觀感受條形統計圖。例1給出的條形統計圖是非正式的,沒有給出每種花的數量範圍(頻數範圍),只是在每種花的下面給出空,讓學生把它們相對應的數量填上去。要讓學生明確每個小格代表什麼,怎樣看圖查詢資料,怎樣比較資料之間的大小。例2是在例1的基礎上讓學生統計同學們喜歡什麼顏色,體驗簡單的隨機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初步掌握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

  本節教學重點是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並描述資料,初步感受條形統計圖、認識統計表。難點是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程標準的理念出發,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1.使學生初步感知簡單的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2 .透過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體驗最簡單的統計方法。

  3.透過對學生身邊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體驗統計是有用的,統計是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絡的;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思想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最佳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是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著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學法上是這樣設想的:

  首先說說教法的設想:本課時的學習是在學生一年級原有的基礎之上來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將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數學建模和學習經驗,選擇和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在學習過程中儘量增加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從而培養統計的思想和體驗最簡單的統計方法。

  再來說說學法的設想:《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學生學習新知的主要方法。課堂上引導學生透過小組合作,互相討論、分析、研究,留給他們足夠的動手實踐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驗統計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全情參與中不知不覺中學會新知,發展能力。

  要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課堂生活化,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努力做到“讓學生在生動的情景中學習”、“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培養良好的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教師透過多媒體課件出示森林裡的遊樂場要開張了,門口放了好多漂亮的花籃,引領學生進入情景。

  2.教師引領學生說說有什麼顏色的花籃,各有多少個,用什麼辦法統計。

  3.學生根據表格統計每種顏色的個數。(疑問:為什麼要先塗色再來填數目?對於靜止的事物的統計難道不是用數的比較方便嗎?)

  4.讓學生獨立回答統計圖下面的問題。每個小格代表多少?怎樣查詢統計圖中的資料?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這一環節我從森林裡的遊樂場開張入手,創設有哪些顏色的花籃這樣一個情境,複習上學期學過的分類統計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解決對靜態事物的統計。

  二、動手實踐,合作交流。

  第一步,提出問題。

  1.繼續用多媒體播放畫面,小動物們進入遊樂場。看完後讓學生說你看到了哪些動物。

  2.追問:它們各有多少隻?估計學生回答不上來,問原因。因為動物們進入遊樂場就看不見了,用靜態事物的統計方法行不通。提問:用什麼方法來統計。

  這裡創設了問題情景,讓教材靜態畫面動態化,使舊知與新問題產生矛盾,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產生主動參與的需求,為下一步的關鍵環節作下鋪墊。

  第二步:解決問題。

  1.讓學生小組討論怎樣記才能做到又快又準確,商量確定辦法,然後由老師報名稱,每組學生用討論好的方法記錄。

  2.展示各種不同的記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兩種方法。

  3.教師指導學生將統計的結果填入表格中,鼓勵學生說說從表格中知道了什麼。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但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手、動腦,在實踐中體會比較簡單的記錄方法,並啟發引導學生用其他一些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

  三、鞏固深化。

  第一層:

  1.練習統計: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統計小組中小朋友最喜歡玩的遊樂設施。

  2.把整理的結果填在表格裡,說說從統計表中知道了什麼?

  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把課堂教學的情景以一個故事情節貫穿,讓學生在富有童趣的活動中發現、認識新知,探索新知,應用新知。

  第二層:

  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記錄方法進行統計記錄一星期數學課、語文課、自己最喜歡的課各有幾節,並填寫統計表。這一設計,不僅起到了進一步深化鞏固和發展新知的作用,而且把統計迴歸到生活,使學生體會到統計體驗統計是有用的,統計是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第三層:

  小組活動:一同學拋股子,其餘同學統計規定次數內各種各種點數出現的次數,寓教於樂。

  這堂課,我的設計意圖是力求使課堂做到活動化、自主化,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活動中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獲取知識,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偶的想法好象把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分開來上。第一課時的技能目標解決統計的兩種策略,初步感知非正式的統計圖,認識統計表,並會根據統計表裡的資料提出和回答簡單的問題

小學數學說課稿2

  一、簡析教材

  教材是進行教學的評判憑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教師要吃透教材、簡析教材內容、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材內容部分要求說明講稿內容的科目、冊數,所在單元或章節;②教學內容是什麼?包含哪些知識點;③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後的聯絡;④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什麼;⑤教學目標的確定,一般從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教育目標幾個方面來確定;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容,它的確定要遵循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教學的難點是學生學習時困難所在,它是依據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而定。

  二、闡述教法

  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樣運用教材,引導學生搞好學習,這是教法問題。教學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寫說課稿時應簡要地說明:①教法的總體構造及依據;②具體採用了哪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學具。教學實踐證明,一堂課根據教材特點選用幾種不同才教法結合使用,可增強教學效果。

  三、指導學法

  學法包括“學習方法的選擇”、“學習方法的指導”、“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擬定時應突出地說明:①學法指導的重點及依據;②學法指導的具體安排及實施途徑;③教給學生哪些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概說教學程式

  這部分內容實際就是課堂教學設計,但要與流水賬式的條款羅列區別開,既要有具體步驟安排,又要把針對性的理論依據闡述融會其中。

  擬定時應科學地闡述:①課前預習準備情況;②完整的教學程式(主要是:怎樣鋪墊、如何匯入、新課怎樣進行、練習設計安排、如何小結、時間如何支配、如何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加大課堂的密度、強化認知效果);③簡要說明作業佈置和板書設計;④教學過程中雙邊活動的組織及調控反饋措施;⑤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學法指導的落實;⑥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及各項教學目的的實現。 在撰寫時應重點講清楚每個環節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論依據,還要做到前後呼應,使前三個方面內容落實到實處。

  五、教學效果分析

  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深廣度的估計,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狀況的估計。

  說課活動分課前說課和課後說課兩種形式,不論是課前說課還是課後說課上述內容必須闡述清楚。課前說課還應說疑點,說明在備課中自己拿不準的疑點,求教於其他教師。課後說課還應包括“學生學得怎樣”的教學效果評估。

  撰寫說課稿不必拘泥於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塊寫清,按部分闡述;可以按照整體構思融為一體,綜合論述。另外,在語言表述上,既要把問題論述清楚,又切忌過長,避免陳詞濫調,泛泛而談,力求言簡意駭,文詞準確,語言針對性強。

小學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北師大版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總複習中的內容《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麵積總複習》

  (這部分內容是在繼前一課時,已經複習各種平面圖形的概念、特徵、性質以及各種圖形之間的聯絡基礎上,系統複習小學數學中學習過的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麵積,梳理溝通各種圖形周長、面積之間內在的關係,同時構建知識網路,形成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數學知識得到鞏固,又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培養和訓練。這對於學生系統地掌握小學階段的平面幾何知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其它平面幾何知識與立體幾何知識的基礎。根據本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能力、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及教材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引導學生回憶、整理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麵積的意義及其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並能熟練地應用公式計算。

  能力目標:透過小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絡的”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引導學生探尋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絡,構建知識網路,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從中學會整理知識,學會學習方法。

  (這樣的目標設計,打破了傳統公式教學的規律,從過於注重知識本身轉化到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認知目標,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體會“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絡的”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而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教學重點:整理完善知識結構,正確解決實際問題。(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

  教學難點:理解平面圖形周長、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絡。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六個平面圖形紙片、三張白紙。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

  情景教學法、指導點撥法、觀察法、歸納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新課程標準還指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教師應擺正自己的位置,儘量創造條件和氛圍讓學生去說、去想、去做,使學生經歷回憶、整理、建構的思維過程。(數學教案 )於是,在教學中,我採用情景教學法、指導點撥法、觀察法、歸納法等方法,藉助多媒體課件和教具直觀形象的表象,動態生成的效果,對比與歸納事物的內在聯絡和變化規律。同時,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學形式更加生動、活潑,教學過程更加緊湊、高效。)

  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回憶整理—→形成知識網路—→探究實際問題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而是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體現讓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回憶整理—→形成知識網路—→探究實際問題的系列學習活動,經歷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獲取積極情感體驗目標。)

  (這節課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式。)

  二、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出示一幅畫)

  師:怎樣能把它掛在牆上又能儲存更久?(討論、交流、彙報)

  生:鑲個鏡框,加塊玻璃

  師:這是個好辦法,如果鑲個鏡框我要多長的木條(或鋁合金),加塊多大的玻璃呢?這要用到我們學過的什麼知識呢?

  生:這幅畫的周長和麵積

  揭示課題: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總複習

  (在本課開始,我出示了一幅畫,並告訴學生,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幅畫,請學生幫忙想想辦法,怎樣能把它掛在牆上又能儲存更久,讓學生去討論、交流,然後全班彙報。很多學生都說要給它鑲個鏡框,加塊玻璃。而鑲鏡框要用到周長知識,裝玻璃又要用到面積知識,自然引出本課所要複習的內容: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這很好地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大大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澱,使學生以良好的心理態勢進入後繼的梳理複習。)

  (二)、分步梳理,引導建構

  師:看到課題,你想到了什麼?生:……

  (課件出示六種平面圖形)

  1、複習周長和麵積概念

  周長:圍成圖形所有邊長的總和麵積:圖形所佔平面的大小

  出示了兩組圖形,分別讓學生觀

  察,比較、討論。透過這兩組圖形的比較,引導學生髮現:

  (1)、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2)、周長相等的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

  (梳理知識是複習課中很重要的一環。讓學生在老師點撥下自己整理,及時反饋,從而理清知識間的脈絡,及時查漏補缺,找準各平面圖形周長與面積的意義、計算公式,有助於學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識網路。

  板書完課題之後,我說:看到課題,你想到了什麼?這樣,讓學生在記憶庫中再現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然後分層次先複習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概念,緊扣“所有邊長的總和”和“所佔平面的大小”突出了“有、無計算公式”的思考方法,使學生的思路更為清晰、明朗。然後,我出示了兩組圖形,分別讓學生觀察,比較、討論。透過這兩組圖形的比較,引導學生髮現:

  (1)、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

  (2)、周長相等的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

  2、複習平面圖形的面積(我接著再複習平面圖形的面積,強調了“各面積公式的推導”,喚醒學生的思維連結,促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

  在複習平面圖形的面積時,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利用學習材料中的六種平面圖形選擇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個,進行思考,交流它面積的推導過程,然後,根據它們在推導過程中的關係,認識到最基本的圖形——長方形,體驗轉化思想,對知識進一步高度概括,還滲透了學法指導。讓學生知道構建網路圖也是一種復(2)、怎樣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麵積各是多少?

  (3)、怎樣在這個正方形紙上剪下一個最大的圓?你是怎樣確定圓心的?圓的周長是多少和麵積各是多少?(我設計這題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透過觀察、動手操作,弄清這三種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絡)

  有意義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吸取別人意見、與人合作的精神。在前面的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安排了三次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中回憶周長、面積意義、公式;讓學生在合作中回想各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在合作中思考各平面圖形面積公式之間的聯絡等。同時教師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與學生融為一體,既分工又合作,這樣既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思維,獲得成功的體驗,又使學生學會協作,互助互補,活躍思維,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辯證性。

  透過前面三次討論,這時,學生的知識網路已形成。

  (三)、綜合實踐,學以致用“數學的價值在於應用”,數學即生活。於是,我設計了這樣一些與生活實際緊密相聯的練習:

  第一層應用公式基本練習

  第二層——聯絡生活,綜合應用3、猜一猜誰先到達終點。

  一天,楊爺爺和喜洋洋相約到建材市場買建材。它們以同樣的速度同時從家裡出發,分別沿著各自的路去線建材市場買建材。,先想想看,誰先到達終點?然後想辦法驗證自己的想法。(而設計這道題,則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我們看待事物不能光看表面就下定論,要透過分析再下結論。)

  第三層————數學探究,總結規律學習整理知識的好方法

  三、說全課小結,交流評價

  這節課的交流評價主要分為學生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評價對學生而言是很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這種需要正是學生在精神上特別強烈需求的。”引導學生到評價的過程中,正是為學生提供了發現、研究、探索的空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傾聽別人發言,進行評價交流,深入學習,最終獲得知識,這也正是布魯納所說的“知識的學習”的一種手段。因此學生課堂上的互相評價也是他們展開自主學習的過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還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學生透過對自己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況的總結和正確認識,對他人成功經驗的借鑑和不斷內化的自我估量,構築自己的認知結構,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和發展學生在學習上的自我評價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開發他們的學習潛能,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長,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自我評價是一種內在教育,不僅僅是個人對其身心活動的評價,而且還包括別人對自己的影響的認識,以便在學習的過程中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提高自己。

  四、說板書設計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麵積

  (下面說一下我的板書設計,這樣的板書設計,摒棄了傳統數學複習板書的多與雜,力求做到知識性與整潔性的統一,讓人一目瞭然,體現本節課的重點。)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無論在課始還是課終,教師都應該讓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經歷“生活問題——-數學問題——-生活問題”的變化過程,使學生在在實踐和應用中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瞭解數學的價值,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小學數學說課稿4

  一、 說教材:

  “負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系統地認識整數、小數、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負數的引入是數系的一次擴充套件。教材透過大量的現實情境,讓學生感悟由於生活和生產的需要,用已學過的數(即正數)已經不能明確地表達意思,而產生了負數。在認識負數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感知數量的方向性和相對性。透過對0的進一步認識,感悟到0不僅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表示起點,也可以表示兩個量的分界線。

  我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瞭如下的學習目標:

  (1) 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瞭解負數,知道負數和正數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 學生初步學會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具有相反意義的數量,進一步加深對負數的認識。

  (3) 通過了解古代中國認識和使用負數的情況,體會到中國古代文明對於數學發展的卓越貢獻,激發民族自豪感。

  二、 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只有透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創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教法)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精心設計環節,誘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概括交流,並讓學生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

  依據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比較、交流、歸納等數學活動,聯絡生活中應用負數的例子,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數感。

  三、 說教學流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巧設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負數

  課前我設計一個熱身遊戲,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語言,說出一句相反的話,比如向前走2步——向後退2步,轉來了2名學生——轉走2名學生,存入300元——取出300元,運進2噸——運走2噸等等。這樣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又與所學的負數有直接聯絡,能迅速地把學生帶入到“相反”的意義中,為負數的學習做好鋪墊。緊接著,我將提出問題:數學上如何記錄意義相反的量呢?引出負數。於是動態生成學習目標:認識負數,用正負數來表示意義相反的量。引出負數後,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紹,像什麼樣的數叫正數,像什麼樣的數叫負數。當學生知道它們的概念後,進行寫出幾個正數和負數的練習,將遊戲中的數用正、負數表示,並指出正數書寫時可以省略+號,強調負數在書寫時不能省略負號。並

  讀出正數和負數。介紹有關負數的小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祖先是最早認識和使用負數的,這是多麼的了不起啊! 第二個環節:體驗內化、探求新知——認識負數

  學習完了上一個環節後,我讓學生聯絡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負數,從每天都有的天氣預報引入課本的幾個城市某日的天氣情況,要求學生讀出這幾個城市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初步明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紹完溫度計的基本知識後,讓學生找到10攝氏度和零下10攝氏度,(課件出示)學生會在沒有給出0刻度的溫度計上輕易找到14攝氏度,但學生在找零下10攝氏度時,發現應該確定0攝氏度,加深他們對分界點0的認識。設計學生找一找這個環節,其目的有兩層意思,一、由靜態化為動態,透過小小的“找”喚起更深層次的思考,是學生明確感悟到:溫度中,0攝氏度是區分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比0攝氏度高的是用正數表示的,即正數都比0大,比0攝氏度低的用負數表示,即負數都比0小,其二、學生動手操作,增強學習興趣,即將正數、負數、0的概念有機的整合到了一個新的概念中,實現了對零的再認識,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透過對0的質疑,突破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難點。 第三個環節:迴歸生活,拓展應用

  既然負數是在生活中發現的,那麼我們就應該“取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在練習環節中,我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資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自己身邊的問題,使練習變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設計了兩種練習:

  1、 基礎練習:以書本做一做第一題為基礎,我將題型以“快速搶讀並判斷”的遊戲方式出現刺激學生的思維,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熟悉的掌握知識。

  海拔中的正負數。因為學生對於海拔並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課件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海平面,什麼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知道高於海平面的用正數表示,低於海平面的用負數表示。

  2、 形成性練習:存摺中的正負數。讓學生解釋存摺中的一些資訊,並加以拓展練習,提出存摺上還有多少錢這一問題,滲透正負數的運算,讓學生學到實用的數學。

  第四個環節:課堂總結、知識延伸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我相信,只要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開放、寬鬆的“舞臺”,學生就能熟練輕鬆地總結知識。

  四、 板書設計

  認識負數

  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負數<0<正數

  設計意圖:我摒棄了傳統概念教學的板書,力求用簡潔的文字將概念意思表述清楚,用形象的數字說明正負數的含義,道破了本

  節課的重難點,使學生一目瞭然,充分掌握。

小學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平均數”。

  2、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為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將“統計與機率”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後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徵數,它能反映統計物件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同,正確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就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資料,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機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並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會解釋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資訊,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二、說教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求平均數”作為一類應用題,而現行教材中應用題往往脫離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到

  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識規律和教學的啟發性、直觀性和麵向全體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積極創設真實的、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採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透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透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課一開始,我用多媒體出示這樣的情景:“星期天,三個好夥伴一起去釣魚。他們分別釣了6條、11條、4條。請你想個辦法,使他們的魚同樣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擺出結果,然後讓學生閉上眼睛反思剛才的操作過程,概括出“移多補少”的方法。再用多媒體繼續演示“又來了一個同學,他釣了11條”,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移”的過程並交流。[我們知道“平均數”與“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為平均分得的結果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量,而平均數卻只是一個表示中間狀態的抽象數量。因而在教學時,我並未讓學生進行操作,而是透過讓學生在交流與想象中感受“平均數”的實際意義,為隨後的深化作好預設。]

  學生的認識剛剛獲得平衡,我又用多媒體巧妙設定衝突:“又來了四個同學,分別釣了10條、7條、9條、8條”,仍舊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學生覺得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太麻煩了,該怎麼辦呢?[迫使他們自覺突破思維定勢,換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即“先合併再平分”,並要求列式計算,[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數學化”的過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問題有著實際的意義。]

  最後,讓學生為操作後得到的結果“7”起個名字,從而引出“平均數”及其含義。

  (二)聯絡生活,提出問題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後,我又聯絡學生熟悉的“買半票”引出身高的話題,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的身高,隨意抽取幾位作比較。接著,我又請第一排和最後一排同學起立,比較身高並說說你是怎麼比的。學生會覺得這個問題太容易了,因為坐在最後的同學往往個子比較高。我又請第3小組和第4小組同學起立,再進行比較,學生髮現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來再比,又發現兩組人數不一樣,還是無法比較。

  學生懸念頓生,思維處於欲罷不能的憤悱狀態,我抓住時機設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準確地比較出這兩組同學哪組更高一些?”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引導總結出最佳方法是透過求他們的平均身高來比較。[“學起于思,思源於疑。”透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為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慾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確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個小組的平均身高後,我便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要求每一小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準備工作?”讓學生懂得要先收集每個同學的身高才能計算。[源於學生身邊真實的數學問題,正好激發了學生開展研究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進行合作,以取得小組競賽的勝利。]

  在音樂聲中,以學生小組為單位開始了活動。允許學生離開座位,獨立收集小組內每個同學的身高填入統計表中,計算出平均身高,然後在組內交流計算方法,統一結果,由組長填入彙總表中。[這兒,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他們在開放的活動空間裡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教師只是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們的活動中,和他們平等相處,熱心幫助他們處理突發事件,並及時獲取反饋資訊,]在投影儀上展示交流各種計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勵簡便演算法,並總結基本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緊接著激發學生思考:“第1小組的平均身高為138釐米,所以他們組每個同學的身高一定是138釐米。對嗎?”

  [透過辨析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page] 最後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比較第3小組和第4小組哪組更高,使學生體驗用自己的探索解決問題的成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繼續挖掘表格中隱藏的資訊,交流體會,提出新的問題“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讓學生估算,再透過筆算驗證,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後,我又順勢出示全國四年級小學生10年前和現在的平均身高統計表,讓學生聯絡自身實際進行比較,教育學生要積極鍛鍊,並且珍惜幸福的生活!

  (四)實踐運用,體驗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要應用於生活,才能體現其價值及魅力。在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後,我又引入了以下現實情境:

  1、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釐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釐米。對嗎?

  2、上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釐米,小強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7釐米,可以說小明一定比小強高嗎?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釐米,小明身高14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麼?

  4、老師發現我們家第二季度用電情況是這樣的(投影電費單),你能用剛才學到的本領,幫我預測一下我家這個月的用電情況,好嗎?你為什麼這麼認為?

  [透過情境的辨析,問題的解決,既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體會到“求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用途廣泛,我又讓學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見到過的平均數,再透過報刊新聞開擴學生的視野,體會平均數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用途。

  (五)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課末,我讓學生當評委給這節課打分,當學生為最後得分爭論不休時,及時設疑:“以誰的分數為標準呢?什麼分數是最公正的?”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看似隨意一筆,卻足見教師的匠心。透過“給教師打分”及平均分的計算,既強化了本課的新知,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使老師得到真實的資訊反饋,同時還為隨後的課堂小結作了巧妙的預設,可謂“一舉三得”。]

  最後,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打算如何運用。[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對課堂的拓展延伸,進一步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小學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比的意義》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認識比、比的意義和理解比、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法、分數等知識以後進行學習的,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本節課的學習也為後面學習比的性質以及利用比解決實際問題起到鋪墊的作用,同時本節課的學習為生活提供了幫助。

  二、說學情

  接下來談談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所以要成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師,深入瞭解所面對的學生可以說是必修課。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歸納、類比等能力,能夠將一些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而且在生活中也為本節課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比的意義,會讀寫比;認識比的各部分名稱;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準確的求出比值;理解比、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和思考,理解數學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絡的,體會變中有不變的思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提高對數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說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麼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比的意義。教學難點是:理解比和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講授法、練習法、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匯入

  首先是匯入環節,我會展示這樣兩個問題。

  1.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幾倍?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幾分之幾?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60km,汽車行駛100分鐘可以到達,汽車行駛的速度是多少?

  複習利用除法解決問題的應用題,為後面比的相關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採用講解法、小組合作、啟發法等。

  我先播放“天宮一號”發射過程影片。並介紹20xx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順利升空。宇航員楊利偉叔叔在飛船裡向人們展示了聯合國旗和我國國旗。

  提問:這面國旗就是楊利偉叔叔展示的國旗,長15 cm,寬10 cm。比較這面國旗長和寬的關係,你會提出怎樣的問題?

  我預設學生會有如下答案。

  預設1:長比寬多幾釐米?寬比長少幾釐米?15-10=5(cm)

  預設2:長是寬的幾倍?15÷10

  預設3:寬是長的幾分之幾?10÷15

  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會追問1:剛才我們用15÷10來表示長是寬的幾倍,我們又可以把它們之間的關係說成長和寬的比是15比10。請同學們想一想,10÷15表示寬是長的幾分之幾又可以怎麼說?15比10和10比15一樣嗎?能隨便調換兩個數字的順序嗎?

  在學生充分回答了以後,我介紹“神州”五號進入執行軌道後,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圓周運動,平均90分鐘繞地球一週,大約執行42252km。那麼飛船進入軌道後平均每分鐘飛行多少千米?引導學生用比來表示。

  接下來讓學生思考,比較上面兩個例子,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

  根據學生的討論,我們共同總結出。相同點,都用除法,又都能說成幾比幾;

  不同點,第一個例子中的比是同類量的比,第二個例子中的比是不同類量的比,不同類量的比得到的是一種新的量如路程和時間的比表示的是速度。

  接下來讓同桌交流:誰能歸納一下,兩個數的比表示什麼意思?

  師生共同總結:比的概念以及各項的名稱,什麼是比值以及如何求比值。

  在兩個數的比中,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後面的數叫做比的後項。比的前項除以後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值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或整數表示。

  為了讓學生對於比有更加深入的瞭解,提問:大家現在對“比”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誰能舉幾個生活中的“比”的例子?

  螢幕出示足球比賽場景圖片,比分為2:0。

  追問:這是比分,這裡的2:0是什麼意思?你們覺得這個“比”想說明的意思和我們今天學的“比”一樣嗎?

  引導學生髮現比的後項相當於除法中的除數,分數中的分母,不能為0。

  追問:比的後項相當於除法中的除數、分數中的分母,那前項呢?比號呢?

  共同總結除法、分數、比三者之間的關係。

  至此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已經完成,做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講解的過程中,一直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這一課改理念,讓學生充分理解本節課的知識。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1.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買同樣的練習本。小敏買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買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的練習本數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錢數之比是( ):( ),比值是( )。

  2.3:( )=24 ( ):8=0.5

  這樣的問題的設定,讓學生對知識進一步鞏固,讓學生逐漸熟練掌握。

  (四)小結作業在課程的最後我會提問:今天有什麼收穫?本節課的課後作業我設計為:課後練習1、2、3題。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核心,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七、說板書設計我的板書設計遵循簡介明瞭突出重點部

小學數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前,經過了學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學習這一課前,已能數出100以內數,而且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常常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孩子們的頭腦中,還未有100以內數的概念,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為以後學習數學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教材很注重學生數感的建立,主題圖給了學生100這個數有多大的概念,透過估計和比較建立數感。教材還十分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例題1、2、3的教學都是在學生的動手實踐中進行,透過操作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初步掌握數100以內數的方法。

  經過對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學會數100以內數,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能夠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

  2、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初步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

  3、與實際生活相聯絡,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建立100以內數概念,正確數出100以內數。

  教學難點:數數時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二、教法和學法

  1、動手操作學習,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合作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三、教學過程

  1、本課學習是建立在學生20以內數的認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的,他們對100以內數看似瞭解,卻概念模糊,教師在引入時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給孩子們送來禮物,100顆星星,透過觀察、估計、比較逐步建立數感。

  2、數植物的種子,首先向學生展示1粒種子的大小,接著讓孩子抓一把進行估數,這時也是想透過操作建立數感,但這數感建立已進一步擴充套件到了視覺,觸覺,和空間的範圍,然後動手數一數,透過數數達到要驗證估計是否準確,學生主動探索數數方法的目的。最後以彙報的形式與全體進行交流。學生數數的方法多種多樣,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鎖緩慢,在這時,對於各種方法的優劣我不進行評論,而是讓各種方法得以展示,至於哪一種方法較好,孩子們在操作中是能夠體會到的。

  3、數100,這一環節以學生的操作學具為主,要求就更進一步了,物品選擇,正好要數出100,還得讓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這些要求的目的在於引導孩子們選擇自己認為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務完成得又快又好,並在操作中發現,10個十是100,100裡面有10個十這一知識點。透過數出數量是100的實物,讓孩子經歷數1到100的過程,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課的難點,數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在這插入課本36頁的練習題2這幅小皮球圖,我認為並不重在數出100,而在於用什麼方法來數,由於有格子,整齊排列,又有色彩間隔,學生可以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數出皮球的數量,可能會五個五個數,十個十個數,二十個二十個數,五十個五十個數,前面所學知識既得到鞏固,又得到發展。

  4、數數。

  邊擺小棒邊數數,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到十的形成,學會數100以內的數,透過操作突破本課難點,數數時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

  以競賽形式練習數數,使得課堂氣氛熱烈、愉快。孩子的學習興趣高漲。知識在有趣的活動中得到鞏固。

  猜數遊戲的設計意圖在於培養孩子的數感。遊戲中部分孩子不斷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幫助下所猜出的數不斷接近目標數,直到猜中。遊戲過程中學生的數感得到培養,對100以內數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數

  100以內數生活中有很多,透過學生的說一說,讓孩子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是如此貼近,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小學數學說課稿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教學內容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並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的計算方法。

  2.正確計算“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

  3.經歷學具操作與討論的過程,獲得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數學問題的思維方法,並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4.體驗與同伴交流獲得成功的喜悅,初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是在“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算理和解答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基於對教材的理解,考慮到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做以下安排:

  1.遷移類推,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

  數學知識是密切聯絡的,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在“談話引入發現問題”時,充分發揮示意圖的作用,以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為講授新課做好準備。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每個學生儘可能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在課堂上突出直觀教學和實際操作,設定學生操作、討論、試說、試算等活動,引導學生自己揭示算理,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有利於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並從中體會與同伴合作獲得成功的愉悅。

  3.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像力是創造的靈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將多媒體引進課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他們的想像力。例如,第4道練習題,教師只給出已知條件,讓學生探求結果的可能性。一題多問,讓學生從各種設想出發進行探究,不拘於一種形式,不限於一種途徑,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發現問題。

  1.創設情境。

  師:小朋友們,這個學期我們開展了作業評比得紅花的活動,大家一定都得到了許多紅花吧!有3個小朋友也得到了很多紅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

  電腦顯示紅花榜:

  (學生們都很有興趣,注意觀察紅花榜。)

  【設計“作業評比”情境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引導觀察,發現問題。

  師:看了這幅圖,你想到了什麼?學生觀察,自由發言:

  小雪多,小磊少。

  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華有9朵……

  師:你根據這幅圖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

  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

  小雪比小磊多幾朵?

  小雪比小華多幾朵?

  小磊比小雪少幾朵?

  ……

  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自主探索,嘗試解決。

  師:同學們真聰明,提了這麼多的問題,那麼你會解答嗎?你想說哪個就說哪個。

  (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歡與難易情況來選擇答題。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並訂正。)

  生A:12+8=20(朵)

  生B:12-8=4(朵)

  師:為什麼用減法?

  生:因為求小雪比小磊多幾朵。

  生C:12-9=3(朵)

  生D:12-8=4(朵)

  師:同學們,根據D的口答,你想對他提出些什麼問題?

  (學生思考後可能提出:

  你為什麼用減法?

  我同意他的方法。

  生D可能回答:因為求小磊比小雪少幾朵,所以用減法……)

  【透過問題提出與解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成功的喜悅。】

  2.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師:咦,老師從這些題裡發現兩個問題。

  教師指著板書B和D,問:為什麼“小雪比小磊多幾朵”與“小磊比小雪少幾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小磊比小雪少幾朵”用“12-8=4(朵)”來解答,是對還是錯呢?你們願意幫助老師來解答這兩個問題嗎?可以四人小組來討論一下,還可以藉助學具,透過擺紅花來想一想。

  教師巡視,給個別組適當提示。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並結合學具邊擺邊商量,推選一名代表在班內發言:

  生A:“12-8=4(朵)”這個答案是對的。

  生B:因為“小雪比小磊多幾朵”與“小磊比小雪少幾朵”意思一樣,所以演算法也一樣,都用“12-8=4(朵)”。

  ……

  師:同學們真聰明,下面還有一些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有沒有信心?

  三、鞏固反饋。

  1.教科書第73頁“做一做”。

  電腦示圖:

  師:有兩個小朋友,小紅和小明,他們很喜歡看書,平時買了很多本連環畫,我想我們同學也很喜歡看連環畫,誰願意來讀一讀小紅說的話?小明的話誰來讀?你們會解答小明提出的問題嗎?

  學生讀題後,獨立思考,集體訂正。

  【基本練習加以鞏固新知。】

  2.教科書第74頁,練習十二第1題。

  師:有兩個小朋友在比賽跳跳繩,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各跳了多少下?電腦示圖:

  師:電腦博士給我們出了兩道題。

  (1)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2)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師:你會解答嗎?做在練習本上。

  學生讀題後,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對比練習,加深“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與“另一個數比這個數少幾”的關係。】

  3.選擇題(教科書第74頁第3題)。

  電腦示圖:

  師:你能根據算式選擇正確的問題嗎?(加大難度)

  算式:44-40=4(盆)

  (學生獨立思考後,選擇答案,並集體訂正。)

  問題:一共有多少盆?

  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

  菊花比月季多多少盆?

  還剩多少盆?

  4.教科書第75頁第5題。

  電腦顯示:

  李平家養的家禽

  師: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自由發言:

  鴨比鵝多幾隻?

  鵝比鴨少幾隻?

  雞比鴨多幾隻?

  鵝比雞少幾隻?

  ……

  學生根據問題列算式:

  30-20=10(只)

  30-20=10(只)

  45-30=15(只)

  45-20=25(只)

  ……

  【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探索精神。】

小學數學說課稿9

  數學說課稿通用模板

  各位評委,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___________。首先,介紹下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____________》是初中數學新教材第___冊(__)第___章第____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__________________,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因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佔據_______的地位。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2、能力訓練目標:

  3、創新素質目標:

  4、個性品質目標: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過______________突出重點

  難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過______________突破難點

  關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應著重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學方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 指導。

  1、理論:

  2、實踐

  3、能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式及設想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對於本題:

  2、由例項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講解例題。

  我們在講解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 維能力。在題中:

  4、能力訓練。

  課後練習______

  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

  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 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 減負”的目的。

  結束:說課是教師面對同行和其它聽眾口頭講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根據的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上說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闡明瞭“為什麼這樣教”。說課對我來說仍是新事物,今後我也將進一步說好課,並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

  相關閱讀:小學《植樹問題》說課稿

  一、說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

  二、說學習目標:

  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植樹問題模型的過程,掌握種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

  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悟構建數學模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說學習重點:

  讓學生髮現植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並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學習方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學習過程:

  一、初步感知間隔的含義

  1匯入:我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做操,上體育課都少不了要排隊,你會不會派隊呢?

  現在老師請三位同學到前面按照老師的要排隊,誰願意來?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師排成一路縱隊

  2每兩位同學之間相隔一米

  告訴學生:第一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叫隊伍的長,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叫間隔.

  提問:這路縱隊長几米?你是怎麼知道的?如果我們把剛才的三位同學看成三棵樹苗的話,那麼三棵樹苗之間有幾個間隔?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結論:排隊人數比間隔多一,間隔比人數少一

  2過度語: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3再次感悟: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說說手指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比如: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4個間隔是在幾個手指之間?

  如果我們把五個手指當成五棵小樹苗的話,五棵樹苗之間應有幾個間隔呢?四個間隔在幾棵樹苗之間呢?你能用一個圖表示出來嗎?

  提問找生回答:如果畫了8棵樹,他們之間有幾個間隔?9棵樹之間有幾個間隔?那你們再想象一下,如果從頭到尾有10棵樹,他們之間又會有幾個間隔呢?那20棵樹呢?

  仔細觀察,你發現植樹棵樹和間隔數之間有什麼規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兩端要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同學們不僅會觀察,而且還能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真不錯,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數學廣角運用這些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二、新授

  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指導學生讀題:

  1.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麼?(說一說)

  2.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麼意思?

  3.題目中有什麼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兩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自己想辦法找到問題答案嗎?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藉助線段圖畫一畫。

  5.交流。

  6.反饋。

  (1)請你們兩人把你們的方法寫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

  (2)學生分別說想法。

  7.剛才我們要求路的兩端都要栽時,得出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知道了怎樣求路的長度。如果知道了棵數與間隔數,你呢感求出路的長度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如果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下,棵樹與間隔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還以這道題為例來研究一下:

  (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2)分小組交流,也可以藉助線段圖分析

  (3)反饋

  (4)展示結果:兩端不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方法解決,如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等

  四、聯絡實際、拓展應用

  1一根木頭長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鋸一段要8分鐘,共要花多長時間?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杆,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

  3每隔6米種一棵樹,共種了36棵,從第一棵到最後一棵有多遠?

  4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電線杆(包括兩端)共10根,求路長?

  六、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與間隔有關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上我們統稱為植樹問題,(板書)植樹問題不只在植樹當中才有,植樹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像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現象中都含有植樹問題。今天我們學習的植樹問題僅僅是兩端都栽時和兩端都不栽時的情況。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七、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給出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杆,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練習題3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植樹問題,還不能融匯貫通,所以做起來有些難度。他們不明白從一樓到二樓算一層,很多學生認為樓梯的拐角處也該算一層,後來我在另一個班上課之前就先讓學生分成小組,去觀察,體驗,感受,然後討論,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認知過程,就不會出現前面的問題了。還有一道時鐘的問題,五時時鐘敲響5下,需要8秒,12時時敲響12下,需要幾秒?要想做好這類題,就得讓學生明白,需要的時間應該是第一次鐘響與第二次鐘響間隔的時間。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小學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整理房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52頁的內容和相應的練一練。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整理房間》是第四單元第一課時,教材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活動——整理房間。透過“畫一畫”“分一分”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感知分類,學會分類,初步養成有條理地思考問題與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為今後學習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分類和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分類打下基礎。

  3、學習目標

  (1)體會分類的含義和方法,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按一定的標準,對物體進行整理分類。

  (3)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問題,能與同伴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4)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教學重點: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標準分類。

  5、教學難點:體會分類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類標準下的多樣性。

  6、教具準備:蔬菜,水果,文具,服裝鞋帽等圖片和多媒體課件等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始終把學生當作是學習的主體,努力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經歷分類活動,注重學生的合作與互助,提供多項交流的機會,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活、好動,但是由於學生的知識和思維有侷限性,針對這種情況,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創設的情景裡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分類、學會分類,享受成功的喜悅。

  2、小組合作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說學法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努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的原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透過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經歷分類的過程,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透過觀察、分析、思考和討論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我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超市購物情境——課件演示。透過動畫匯入,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探究的慾望,並自然引出課題:分類

  (二)、結合生活,感知分類。

  1、課件出示主題情境圖,我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說說如何整理房間,在小組中暢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想法。討論後,我邊請學生回答邊在課件上演示,使學生一目瞭然,經過課件演示,使學生明白:把物品按文具、玩具、服裝鞋帽進行分類。(出示整理後的畫面),能使房間顯得更加整齊。

  2、我適時地教育大家以後要養成自己動手整理房間的好習慣,做一個勤快的好孩子。

  3、經過前後兩個畫面的對比,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分類整不但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和好處。“淘氣凌亂的房間”這一兒童熟悉的畫面,具有鮮明的色彩,體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能把學生的無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使學生感受分類的重要性。

  (三)、動手操作,體驗分類。

  (1)我出示準備好的四組形狀、顏色、大小不同的圖形卡片: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圖片,讓學生進行實物的第一次分類。小組討論熱烈進行著,學生與同伴們交流著,操作著,對同一類物品進行第一次試著分類。

  分好後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上投影臺展示自己組整理分類的結果以及分類的方法,請其他小組的同學互相評價。然後提出問題:你覺得他們組分的怎麼樣,為什麼?

  (2)繼續引導:請大家再想一想,你們手上的圖片除了這樣分,還可以怎麼分呢?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並動手開始進行第二次不同標準的分類。

  接下來,請小組派代表上展示臺彙報方法,並相互評價。學生們在小組互評中得到啟發,又對物品進行重新分類,大大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積極主動學習的興趣。然後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總結性評價。

  (四)、課外延伸,應用分類。

  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出生活中所見到的分類現象,之後還出示了運用到分類的一些圖片,包括圖書館、超市等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五)互動評價,課堂小結

  先讓學生自我評價及反思自己在這節課的表現,再讓小組內互相評價本小組成員的表現。

小學數學說課稿11

  說 教 材

  一、說教材分析及構思

  本節知識,是在 “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編排的。方程是表示等量關係的一種模式,學習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夠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教材編排時,創設了多方面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透過對多個例項的討論,發現了方程能刻畫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從而體會到方程的作用,併產生積極的學習願望。這對於學生學習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設計預案時,基本遵從教材體系。

  方程是等式裡的一類特殊物件,傳統教材都用屬概念加種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數→方程”的線索教學方程的意義,考慮到方程是在刻畫生活中的等量關係時產生的,所以,在北師大教科書裡沒有從方程和等式的內涵上作太多比較,但等式是方程的生長點,為了有利於方程概念的建立,教學時適當藉助天平加深對天平的理解是必要的。天平兩臂平衡,表示兩邊的物體質量相等;兩臂不平衡,表示兩邊物體的質量不相等。讓學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觀情境中體會等式,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材的三幅情境圖,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認識方程。處理時,對於第三幅情境圖,是一個重點,根據學生認識的深入程度,可適當讓學生體會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並允許學生根據不同的認識找到不同的等量關係,列出不同的方程,但主張學生根據明顯的數量關係列方程。然後在此基礎上總結抽象出方程的含義。練習強調學生在按照“數量關係--等量關係—方程”這樣一個過程,透過想一想,找一找,說一說,寫一寫等不同的形式學會用方程來表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體會到方程的作用,為以後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2 、能力目標:正確地應用方程的意義辨別方程,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分類思想。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品質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3 、情感目標: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獲取新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等式與方程的含義。

  以上是根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認識特徵而確定的。

  說 教 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 “ 以學生髮展為本 ” 必須為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那麼教師只能透過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及教材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 “ 直觀教學法 ” 、 “ 演示操作法 ” 、 “ 觀察法 ” 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透過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手段:

  1 、用直觀的操作和演示,讓每位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和歸結出結論。

  2 、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促進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3 、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

  說 學 法

  為了使學生獲取 “ 方程的意義 ” 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

  說 教 學 過 程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渠道,根據教學要求為實施教學計劃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部分。

  一、藉助生活經驗,感悟等量關係

  1.從蹺蹺板感受平衡

  師:大家都玩過蹺蹺板吧?這兒有一個簡易的蹺蹺板(展示圖)現在老師坐在左邊, A同學坐在右邊,會出現什麼情況?沈老師坐在左邊,請籃球名星姚明坐到右邊,會出現什麼情況?接下來,我還坐在左邊,讓啊啊老師坐右邊,結果蹺蹺板平衡了,說明了什麼?如果用一個數學符號來表示這種情況,你用哪個?

  設計意圖是從學生熟悉的遊戲引入,既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平衡”,又能較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從天平感受等量關係

  師:這是我們在科學課裡用到的天平,(展示一天平圖) 我在右邊放了一個300克的砝碼,請你們在右邊放你喜歡的東西,要讓天平平衡,你會放什麼東西?(學生自由說,師引導學生體會到只要放上的東西的質量是300克都行)展示天平圖(左右一樣重):看看這幅圖,誰能說一說這兩種東西的質量關係。 設計意圖是,學生自由放東西的過程中能較自主的體會到等式的“值等”

  二、探究學習,發現方程。

  (一)具體情景中感受方程

  1.展示天平圖四(一平衡天平,左放一小砝碼和一草莓,右放一大砝碼):這裡面有相等關係嗎?誰來把這個相等關係說出來?(根據學生回答多媒體出示)接下來我告訴你這兩個砝碼的質量,現在只有草莓的質量是未知的了,我們選一個字母來表示。左邊的質量可以怎麼表示?(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右邊的質量呢?(出示)這兩個質量?(相等)(板書x+20=30),我們就得出了這樣一個表示兩邊相等的數學算式,可以簡單的叫它等式。學生藉助天平分析數量關係,從而找到一個等量關係,在根據這個等量關係得出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2.出示88頁的月餅圖:(另處的內容不出現)

  你從圖中獲得了什麼數學資訊?(4塊月餅的的質量一共是380克)

  你所說的“是”在這裡是什麼意思?(相等、等於)

  那這裡有沒有一個象前面那樣的相等關係?(有)

  老師可不明白了,這裡可只有月餅這一種東西,誰和誰等啊?學生回答,出示:4塊月餅的質量=380克

  等號的左邊是什麼?右邊的380克表示什麼?(出示4塊月餅的質量),哦,原來兩邊表示的是同一個意思!非常聰明的4、2班。如果用字母y表示一個月餅的質量,各位高手,你能寫出一個等式來嗎?(板書)

  如果我說5個月餅的質量是475克,你還能寫嗎? 厲害厲害。藉助月餅圖讓學生體會到等量關係其實是值的相等和意義的相等。

  3.出示88頁水壺圖的左半幅:

  夏天來了,天熱了,各位高手也要多喝水了。看看,東西挺多的,有水壺,有杯子,有熱水瓶,它們都是用來做什麼的?它們的盛水量之間還有這樣的關係。你發現這裡面的相等關係了嗎?(同桌互相說)把你找到的相等關係在紙上寫出來。如果每個熱水瓶能裝z毫升的水,你能根據你找到的相等關係寫出等式來嗎?試一試,在紙上寫一寫。(師巡視)誰來說一說你找到的相等量關係是什麼,你寫的等式又是什麼。指出z在數學裡為了和2相區分,一般要在中間加一點。這道題的相等關係很多,把你認為最好找的找出就可以了。(估計學生中的情況有: 2z +200=20xx; 2z=20xx-200; 20xx-2z=200)讓學生找最直接的等量關係,寫最直接的方程,不提倡學生掌握多種方程,但要求每個學生清楚自己是依據哪一個等量關係列的方程。作好幾種特殊情況的處理:如形如x=……型別。)藉助這一較複雜的情景圖,讓學生體會到如尋找相等關係,如何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來表示生活中的相等關係。

  4.出示圖片,(一大杯水和一小杯水,小杯水質量已知,總量已知)請仔細觀察這幅圖,然後按要求獨立完成。誰來把你的等式說給大家聽一聽。你是怎麼想的?放手讓學生經歷分析數量關係——尋找等量關係——建立方程的過程。

  (二)總結抽象,認識方程

  請同學們觀察我們列的幾個算式,它們有什麼共同點?(都有一個未知數(板),都是等式)像上面這些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板)。

  方程,在我們國家有悠久的歷史,請看短片。既然方程在我們國家有這麼悠久的歷史,那老師要考考大家,看你是不是真的認識它了。展示。今天,我們又認識了一個數學朋友——方程(板課)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大家,看你們是不是真的認識方程了。設計意圖是,認識方程,並瞭解方程的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思想教育。

  (三)及時練習,辨析方程

  1.認方程(出示),辨析方程,並說理由,較深入認識方程的特點。

  2.寫方程。(看來大家和方程還真的很熟了,你能寫出一個方程嗎?寫在紙上,誰來說一說。大家都說得很好。)變式訓練,多角度強化對方程的認識。

  三、解決問題,運用方程。

  在我們生活學習中,會遇到很多的數量,用我們今天學的方程(板課)可以很輕鬆的表示它們之間的相等關係。

  1、看圖列方程:

  展示(1)題,這個方程怎麼寫,在紙上寫出來。x+20表示什麼?50+20又表示什麼?兩邊相等,不錯。

  展示(2)題:這道題的等量關係是怎樣的?怎麼列方程?很能幹,列方程就是先找等量關係,再寫方程。

  展示(3)(4)題,學生獨立思考,做題。完成的可下位與同學交流。指名說結果。

  2.根據題意列方程。樹上原來有x只小鳥,飛走了6只,又飛來了8只,樹上現在一共有23只小鳥。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運用方程,體會方程。

  3.根據方程編數學情景。X+5=12,x÷8=6(大家都有能夠根據數學情景寫方程了,反過來,你能根據我的方程編數學情景嗎?同桌相互說來聽聽。現在我請一位勇士來說一說。)逆向訓練,有助於學生開闊數學視野。

  四、 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內容,你覺得方程在數學裡、在生活裡有什麼用?老師覺得今天大家很能幹,其中,有46個孩子表現超級棒,有X個孩子還如果再認真一點,全班50個孩子就都超級厲害了。請大家根據我們班今天的表現情況寫一個方程。準備好了,跟老師一起說:x加……為我們自己的精彩鼓掌。這樣,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學生易於接受。

  五、 個性作業。(課件:A組:書90頁第(5)(6)題,B組:哥哥有180枚郵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郵冊看了後,弟弟發現兩人的郵票一樣多了。你認為發生了什麼事情?你能寫出一個方程嗎?你能想辦法驗證你寫的方程是否正確嗎?)分層對待,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同時又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慾望。

  說 板 書 設 計

  板書: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x+20=30

  4y=380

  5y=475

  2z+200=20xx

  x+200=450

  這種設計既體現了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又滲透了探究新知的思考方法,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小學數學說課稿1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下面我就來講一講我是怎樣上《通分》這一堂課的。

  一、 教學內容:

  本課是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的“通分”第一課時。

  二、 教材所處的地位:

  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

  三、 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學會把兩個分數通分,能透過通分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 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 教材重點和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 教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 討論法。透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 藉助投影的演示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 運用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 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 學法: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絡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透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 教學過程:

  1、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複習。複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係、倍數關係和一般關係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複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說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這兩題都分散了教學中的難點;第(3)題是為例2學習異分母分數的比較作準備,並透過 和 的比較,設定懸念,引出今天的內容。

  2、(1)在教學例1時,我先透過題中具體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 和 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6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哪一個公倍數作公分母,然後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公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藉助教材上圖形的直觀,採用抽拉投影片演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照板書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在教學例1後,我就指導學生練習練習十九第2題和練一練1,有利於進一步鞏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

  (3)在教學例2時,我著重引導學生想應該先通分再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有了例1的教學通分的過程,學生已有能力解決,所以我讓學生直介面答,沒有作過多的追問,而且例2的最後一步的關係符號由學生自己填寫,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

  3、教學例2後,就進入了鞏固練習階段。通分的關鍵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練習十九第1題:很快說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然後練習了練習十九的第四題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防止通分的兩種錯誤型別。

  4、最後我進行了課堂總結,讓學生自己歸納:這堂課,你學會了什麼?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在一堂課結束之前,我還安排了一定的作業時間,既當堂檢查了教學效果,又減輕了學生的課後負擔,並在作業時,我進行了個別輔導,讓後進生能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後我忠心希望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小學數學說課稿13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的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7、18頁例2、例3,小數除以整數。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加減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在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一些小數除法的初步經驗。它是在整數除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充套件,同時,它既是整數除法學習的發展,也是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和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學習的基礎。

  (二)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難點:學生自己探索獲得“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因為培養學生自己探索的能力,即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一方面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另一方面是為了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更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教學關鍵:緊緊依託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順應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取向,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和討論交流,在不斷地“產生疑問、進行嘗試探索、釋疑、運用”這一迴圈過程中,自然地發現“商的小數點要和被乘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進一步理解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正確、熟練地進行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並能對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經歷嘗試探索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體會小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需要數學,發現數學的魅力,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積極的學習態度。

  三、說教法、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呢?新的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基於這一認識的基礎上,設計教案的時候,考慮最多的還是怎麼設計教學才能真正的在嘗試中成為課堂的主人,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課像名師上課一樣,行雲流水,不知不覺中讓生嘗試探索中學會新知?同時,更想透過嘗試的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的嘗試為核心,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大膽嘗試,勇於創新的縱橫馳騁的天地。所以,我努力的為學生創設開放的問題背景下的探索活動根據教材的特點,學法上,採用以自主探究發現問題、嘗試自學、討論交流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創設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為原型為學生提供較豐富、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嘗試、觀察、討論、探究中獲取知識,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求解簡單小數除以整數時遇到的兩種不同困難的結果,並應用解決實際問題。整個教學按以下四個環節組織進行:①創設情境,激趣匯入,②嘗試探究,明理獲知,③ 深化運用,鞏固新知,④回顧小結,質疑問難。主要學習方法:轉化。另外還有遷移、猜測——驗證、歸納。主要教學方法:引領、提升。

  四、說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開門見山。(上課一開始就進行基本練習,使學生立即投入緊張的練習中,能安定學生的情趣,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

  1.口算。

  6.5÷5 7.2÷4 9.6÷8

  14×0.5 0.12×3 12.5÷5

  2.筆算。

  16.8÷12

  教師先提問:“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時應注意什麼?”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

  (過渡題,從準備題過渡到嘗試題經舊引新,為學習新知鋪路架橋,同時,是學生一開始就明確這堂課學的是什麼,要求是什麼,這一步時間不長,但很重要。只要一、二分鐘,開門見山,立即轉入新課。)

  點出課題,板書課題

  (二) 嘗試探究,明理獲知

  在這個環節中,我一邊出示例題課件,一邊幽默語言匯入:上節課我班我們替趙虎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可趙虎又出現了狀況,看!

  1、進一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的第一種情況:

  解答上面的問題,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因為有上節課的已有知識,學生很自信的獨立列式,也自信的計算了,

  第一次嘗試:

  (1)充分放手讓生計算,適時觀察,選對和錯的兩種豎式的同學上黑板板演,同時,做完的學生對照並討論各自的方法的理由,在學生彙報時,有的根據意義計算,有的運用商的變化規律計算,有的用豎式計算……。教師重點關注用豎式計算的方法,發現兩種,爭論的焦點就出現了:商的整數部分該不該商0呢?

  (2)引發學生的思考,在交流中,教師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暢談自己的演算法與想法,評講討論,嘗試的講算理,在越辯越清晰的狀況下,學生對整數部分是不夠商1時要用0來佔位,商的大小才不變,水到渠成的明白了 。

  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創造性地參與到計算的探索過程中來,把各種不同的演算法與想法展示給全班學生,讓其產生思維的碰撞與衝突,為其留下思維的空間。

  (3)鞏固練習。

  完成教科書第17頁的“做一做”的第(1)小題,方式:比賽,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三)再次嘗試,循序漸進

  1、進一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的第二種情況:

  (1)課件出示例3:

  討論確定用哪個條件合適?

  生獨立列式,並計算,

  第二次嘗試:

  (2)當學生計算中發現問題了:做不下去了,師問:“為什麼?”

  討論:接下來怎麼除?自己試一試和同桌商量商量

  關注新知,透徹理解。你是怎麼想的?展示各種演算法。透過發問引發學生的討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計算方法,使學生理解算理。教師適時的給予肯定。

  (3)試探練習,錯題剖析(這一步是解決中差生學習新知時的思想誤區,可以說:“進行新課“的延續,又為下一步課堂獨立作業掃除障礙。)

  (四)深化運用,鞏固新知

  再次比賽:17頁做一做(2)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已經逐步融入了運用,不僅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層次練習中理解小數除法的意義,體會解決小數除法實際問題的喜悅。

  (五)回顧小結,質疑問難

  回顧本節課你們解決了那幾個問題?有疑問嗎?

  總之,本課力求改變以往計算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少,以計算技能的培養為主,以正確計算為最終目標的教學方法,而是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變”先講後練”為”先練後講”,努力創設發現問題、嘗試辯析問題,到最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活動。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運用過程中,透過嘗試學習、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和多向探索,去發現和創造小數除法的算理和演算法,從而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思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養和發展,使數學思想方法得到滲透。

  反思:嘗試學習中同學之間的交流起到了互補的作用,你會一點,我會一點,相互競爭又共同進步,我們教師如點火器,把學生的“發動機“啟動,就像潤滑油,保證發動機的正常執行,同時學生也體會到自我成功的喜悅,增加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小學數學說課稿14

  教學內容:

  教材第24—25頁例1、例2及“做一做”。

  練習七的第1—4題。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初步學會列方程解比較容易的兩步應用題。

  2.知道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是找應用題中相等的數量關係。

  (二)能力訓練點

  1. 使學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較簡單的兩步計算應用題。

  2. 引導學生能根據解題過程總結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3.能獨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類應用題。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2.滲透在多種方法中選擇最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步驟。

  教學難點:

  根據題意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頭解下列方程(卡片出示)

  x-35=40 x-5×7=40

  15x-35=40 20-4x=10

  2.出示複習題

  商店原有一些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餃子粉多少千克?

  (1)讀題,理解題意。

  (2)引導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兩種方法解答。

  (4)集體訂正: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設原來有x千克餃子粉。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5)針對解法二說明:這種方法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列方程解應用題。板書課題:列方程解應用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每袋5千克,賣出7袋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

  (1)讀題理解題意。

  (2)提問:透過讀題你都知道了什麼?

  (3)引導學生知道: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題中涉及到“原有餃子粉、賣出餃子粉和剩下餃子粉;原有餃子粉重量去掉賣出的餃子粉重量等於剩下的餃子粉重量。根據理解題意的過程教師板書:

  原有的重量-賣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師啟發:等號左邊表示什麼?等號右邊表示什麼?(引導學生回答:等號左邊表示剩下的重量,等號右邊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賣出的餃子粉重量直接給了嗎?應該怎樣表示?(引導學生回答:賣出的餃子粉重量沒有直接給,應該用每袋的重量乘以賣出的袋數)把上面的等式改為: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賣出的袋數=剩下的重量

  (6)啟發學生把已知條件在關係式下面注出來。然後引導學生說出要求的問題用x表示即設未知數,教師說明怎樣設未知數。

  (7)引導學生根據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

  (8)讓學生分組解答,集體訂正時板書如下:

  解:設原來有x千克餃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9)引導學生自己看118頁例2上面一段話,提出問題:你能

  用書上講的檢驗方法檢驗例題1嗎?引導學生自己檢驗。之後請

  幾位學生彙報結果。都認為正確了再板書答語。

  小結: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關鍵是找出應用題中相

  等的數量關係)

  2.教學例2

  小青買2節五號電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多少元?

  (1) 讀題,理解題意。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付出”、

  “找回”等詞的含義。

  (2)提問:要解答這道題關鍵是什麼?(找出題中相等的數量關係)

  (3)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4)學生自己解答,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5)彙報解答過程。彙報中引導學生講解題思路,注意照顧中差生。

  (6)教師總結訂正。如果發現有列:2x=6-0.4和2x+0.4=6兩種

  方程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那種方法簡單,並強呼叫較簡單的

  方法解答。

  3.學生自己學26頁上面一段話,回顧上邊的解題過程,總結列

  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總結後投影出示:

  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並用x表示;

  (2)找出應用題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

  (3)解方程;

  (4)檢驗,寫出答案。

  4.完成26頁的“做一做”

  小黑板出示:商店原來有15袋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後,還剩

  40千克,每袋麵粉重多少千克?

  (1)學生獨立解答

  (2)集體訂正,強化解題思路。

  三、鞏固發展

  1.口答: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

  2.完成練習七第1題,在書上填寫,集體訂正。

  3.按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步驟學生獨立做練習七4題,集體訂正結果。

  四、全課總結: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了什麼知識。

  五、佈置作業

  練習七第2題、3題。

  六、課後記事:

  七、板書設計

  列方程解應用題

  例1 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每袋5千克,賣出7袋後,還剩

  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

  解:設原有x千克餃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例2 小青買2節五號電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多少元?

  解:設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X元。

  8.5-4X =0.1

  4X = 8.5-0.1

  4X = 8.4

  X = 2.1

  答:第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2.1元。

小學數學說課稿15

  估算是一種數學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要讓學生明白這種數學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識和能力,教學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維習慣和個體差異,採取不同的估算策略,從而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學習不同的估算策略,並能運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一、猜一猜

  師:(電腦出示校園圖)“同學們,誰瞭解我們學校多少啊!”

  師:我們學校學生的人數有多少?(提供資訊:大約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書:1700

  生1:1680師:少了生2:1695師:少了

  生3:1699師:對並板書:16991700

  師:我們學校的老師人數是多少?(提供資訊:大約是70人,比70人多)

  板書:70

  生1:71師:少了生2:78師:多了

  生3:75師;還是多了生4:73師:對

  並板書:7370

  師:我們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個?(提供資訊:大約是180個,比180個少)板書:180

  生1:178師:多了生2:177師:真聰明

  並板書:177180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說課稿《乘法的估算》:師:我們學校的電腦有多少臺?(提供資訊:大約110臺,比110臺少)

  板書:110

  生1:109師:多了生2:105師:少了

  生3:106師:你真棒!並板書:106110

  師:這些數中1699、73、177、106是什麼數?1700、70、180、110是什麼數?那麼它們之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線呢?

  生:準確數,近似數。約等號。分別寫出約等號。

  板書:1699asymp;170073asymp;70177asymp;180106asymp;110

  師:約等號象什麼啊?

  生1:“約等號象波浪一樣,等號是直直的兩個短橫。”

  生2:“我覺得約等號象飄揚的國旗。”

  生3:“我覺得約等號象是等號喝醉了酒一樣,歪歪扭扭的。”

  師:揭示課題,板書:乘法的估算

  二、學習新課

  師:學校關心每一個學生,準備購置一些物品。

  師:(出示電腦)每臺電腦4980元,要購買6臺大約需要多少錢?

  生1:4980+4980+4980+4980+4980+4980=29880

  生2:4980×6=29880

  生3:不對,它只要大約數,不需要準確數。

  生4:4980×6asymp;30000把4980看成5000,5000×6=30000,所以4980×6asymp;30000

  師:(出示購買影碟)每張8元,要買62張,帶500元夠嗎?

  生1:62×8=496夠了

  生2:60×8=4802×8=16480+16=496夠了

  生3:62×8asymp;480把62看成60,60×8=480所以62×8asymp;480夠了

  生4:62×8asymp;620把8看成10,62×10=620所以62×8asymp;620不夠

  生5:62×8asymp;600把62看成60,8看成10,60×10=600所以62×8asymp;600不夠

  師:引導分析,準確的數是多少?哪個估計的數與準確的數最接近呢?

  生:把62看成60,60×8=480最接近496

  師:“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生1:“估計的數字和準確的數字相差不遠。”

  生2:“估計的數字和準確的數字相差的太遠的話,說明了估計的就不準確。”

  生3:“估計的數字可能比準確的數字多一點,也有可能比準確的數字少一點。”

  生4:“就是說估計的數字大約在準確數字的左右,不能多出來很多,也不能少的太多。”

  生5:“估計的數字不論比準確數字多還是少,我覺得要越接近越好。”

  三、應用與拓展

  師:學校為了綠化校園,準備買一些樹,同學們來參謀參謀吧。

  (出示:樟樹每棵28元,廣玉蘭每棵68元,鐵樹每棵103元,桂花樹每棵185元,松樹每棵57元,並介紹了每種樹的特點)

  要求:買5棵樹,選哪種好?大約要花多少錢?說說你的理由。

  ………………

  師:(出示買一個足球82元,一個籃球99元,一個排球78元,各買4個,一共大約要多少錢?)在自學本上做做,請學生講。

  生1:82×4+99×4+78×4asymp;1040

  生2:(82+99+78)×4asymp;1040

  師:(出示10種書的價錢)

  要求:不超過1000元,每種書購買在5——10本之間。

  反思: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每一位學生都很關心自己的學校,本節課中教師就是利用了學生與學校的特殊的關係,從多方面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對自己成長的關心,也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校的管理當中來,做學校的小主人,為學校的建設出謀劃策。這也是新教材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體現了人文關懷。另一方面,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可以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見解。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孩子們怎麼想的,只有透過他們的言語得以表現。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注意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鬆和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已盡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已完善,每個孩子的思維和情感也得到了發展。再次整節課的設計體現了選擇性、開放性、層次性、多樣性,給了學生探究的空間,不僅是形式的開放,還有理念的開放,層層遞進,資訊量大,體現了演算法的多樣化。重要的是體現了數學的特點,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知識的獲取不是老師硬塞給孩子們,而是孩子們在具體的情景中積極的思考,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生生、師生的交流和諧而又自然的融為一體,思維的碰撞不斷燃起知識的火花,孩子們的學習慾望自然高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以充分的發揮。學習知識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