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通用15篇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通用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04—105頁

  教材分析:自然界和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發生的現象是多種多樣的。有一類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發生,這類現象成為確定性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本節內容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透過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象;(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2.過程與方法:透過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以及自身的體會使學生理解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學重難點: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1.教具準備: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

  2.創設情境:

  元旦節晚會上,學校準備了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則是:在一個盒子裡放一些球,每位同學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設計意圖] 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情境改變為選擇性更少的更現實的摸獎的情境,為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板書學生的方案:

  全放紅球 全放白球 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3.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小組合作,進行摸球試驗,並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彙報人;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摸完後,觀察記錄單,能發現什麼。

  4.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彙報試驗結論,並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彙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說一說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麼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為什麼?

  5.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6.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根據P105圖,想一想,這些事件的發生是“一定”、“不可能”,還是“可能”?

  組織彙報,說說判斷的理由。

  拓展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現象的結果是確定的,哪些現象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7.鞏固學習效果

  透過教材108頁1、2兩個題目鞏固學習效果

  8.總結本節課學習內容

  課後反思:

  可以在做完實驗總結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後再做一次摸球的實驗,首先讓同學們進行猜測可能性,然後進行驗證,最後再鞏固總結可能性,這樣會起到更好地使同學們接受的效果。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一、教學內容:

  西師大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旋轉與平移》第1課時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中例項,感知平移、旋轉現象;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生活中的常見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二)能力目標:

  透過讓學生觀察、操作、比較、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能積極參與對旋轉與平移現象的探究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對身邊與旋轉和平移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2、充分感受數學樂趣,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三、教學重點:

  能判斷生活中的旋轉和平移現象

  四、教學難點:

  1、對沒轉到一週的旋轉現象的判斷,如盪鞦韆。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抽象思維。

  五、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朋友卡;

  2、陀螺、風車、學生學習環境中的書、文具盒、桌椅等;

  六、教學過程:

  (一)聯絡實際,激趣匯入。

  師:小朋友,你們平時課外喜歡玩什麼呢?(彈彈珠、踢鍵子、滾鐵環……)你們的課外活動真是豐富多彩呀!今天,老師打算帶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嗎?(想)那就跟我來吧!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透過聯絡農村孩子的生活經驗,自然地引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探究旋轉與平移現象。

  旋轉現象(12分鐘):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老師先帶同學們到公園來玩一玩,你們能說說公園裡的小朋友都在幹什麼嗎?(出示課件1)

  同學們說得真不錯,現在一起觀察一下,鞦韆、水龍頭、風車、方向盤等是怎樣動的?並用手來比一比。

  生1:風車在轉動。

  生2:方向盤在旋轉。

  大家觀察得真仔細(出示課件2),這些物體運動時都會轉彎。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透過生動形象的畫面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書面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旋轉的表象印在腦子裡,從而能夠形象直觀地感知到旋轉現象,

  利用多媒體單獨演示旋轉圖形,突出物體旋轉的中心點和旋轉軌跡,在建立表象的基礎上,抽象出旋轉的本質,遵循兒童從直觀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識能力,給旋轉現象。

  你們能給這種運動方式起個名字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旋轉)

  設計意圖:起名符合兒童年齡特徵,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進步提高學習興趣。

  2、動手操作,繼續探究。

  師:剛才我們在生活中認識了旋轉現象,現在你們能讓陀螺和風車旋轉起來嗎?(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輪流玩一玩,並在小組內說一說怎樣讓它們旋轉起來,合作得最好的小組上臺來演示。)

  設計意圖: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學生透過動手操作進一步強化了對旋轉現象的認識,提高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師:其實,我們身邊的旋轉現象可多了,下面你們能動腦筋、想辦法,讓你身邊的東西或自己的身體旋轉起來麼?

  學生小組內交流、探究,演示讓東西旋轉,小組間交流、演示。

  設計意圖:透過對身邊的旋轉現象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平移現象:

  1、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師:我們再到另一個公園去看看,大家都在幹什麼?(出示課件3)

  大家再觀察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樣動的?用手比一比,並給這種現象起名。(小組合作探究)

  師生交流:

  生1:它們是直直地移動;

  生2:它們運動的方向是不變的;

  生3:可以取名為移動、平移。

  師:你們都說得不錯(出示課件4),像這樣直直地移動的運動方式通常稱它為平移(相機,板書:平移)

  設計意圖:在“情境”中營造氛圍,讓學生思考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說:“要解放兒童的頭腦”。所謂解放頭腦,也就是培養學生自由的心靈、樂觀、自信,在心理上消除畏懼,鼓勵他們敢於思考,善於思考,樂於思考,同時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聯絡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運用學習“旋轉現象”的方法,小組合作,探討怎樣讓身邊的東西或自己的身體作平移運動?辦法好的小組上臺演示。

  設計意圖:信賴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透過學生的自我展示,教師的適當表揚,使他們深深體會溫馨與和諧,並沉醉其中。

  (三)聯絡生活實際判斷旋轉與平移現象。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要對課堂中的“主體”充滿真切的關懷鼓勵,妙趣橫生的“動物王國”有效觸動學生心靈,讓心靈智慧、知識的光輝盈溢課堂。

  1、找一找。

  師:剛才我們去了公園,現在有位小朋友想帶你們去動物園和遊樂園,想不想去?(想)那就趕緊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課件5)

  學生找一找錄相里的旋轉與平移現象,找得準的獎勵朋友卡。

  生1:黑天鵝在湖裡游泳是平移現象,因為它是直直地移動。

  生2:大象的耳朵扇動是旋轉現象,因為它扇動時改變了方向。

  生3:馬兒跑步既是旋轉現象,又是平移現象,因為直著跑的時候是平移,拐彎跑的時候是旋轉。

  2、說一說。

  師:我們生活中旋轉和平移的現象可多了,大家能說一說麼?(說得好的發朋友卡)

  學生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轉與平移的現象,使其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於生活,從而學會數學地看問題和關心,解決數學問題。

  (四)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總結特點,將知識最佳化,完善和深化所學內容,並對本節課學習外延進行拓展,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數學的奧秘。

  (五)課外延伸。

  剛才很多小朋友得到了朋友卡,這些卡片都是我們班學生製作的,他們聽說你們是一群聰明好學的學生,都特別想跟你們做朋友呢,你們願意嗎?(願意)現在他們想請大家當小老師,教教他們:卡片中他們參加的活動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哪種現象?

  原來呀,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於觀察,愛動腦筋,你們將會在身邊發現更多、更有趣的數學奧秘。

  (六)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平移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應聘小學數學教師的××號考生,今天說課的篇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研究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和了解了周長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好這一內容將為今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其他圖形的周長以及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本節知識的教育物件時小學三年級學生,三年級是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過渡,學生要接受知識的變化和思維方式的變化。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學習了長、正方形的特徵,知道了它們都有四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又知道了長、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教學目標

  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使學生理解“周長”的概念,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創設情景,培養學生刻苦鑽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四)說教學重點

  由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周長的概念有了認識,並且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應為會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以此來提高他們的概括抽象能力,並會熟練應用公式去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五)說教學難點

  因為小學生的思維和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將知識用於實踐的能力還遠遠不夠,因此我把教學難點定為,讓他們應用所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去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根據讀講精煉教學法的理念將運用以下教學策略:

  1、情景教學法,三年級學生已經對周長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我先透過問題情境的方式引出問題,即讓他們考慮長方形和正方形花壇的周長如何計算的問題,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建構過程中來,所以我打算運用情景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識。

  3、充分運用課件、學具的輔助作用。

  三、說學法

  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的參與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理解、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我將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學習、動手操作和小組交流彙報的活動,總結推匯出計算公式,從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程式

  為了實現本機可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按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景,複習匯入

  學生已經在二年級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且在上一節的內容學習中也掌握了周長的概念,因此我創設“學校有兩個花壇,小明想知道這個長方形花壇和正方形花壇的周長,誰來幫幫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的用已學知識來思考所給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將舊知與新知達到很好的銜接,並且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比如學生會想到用繩子去圍的方式;會想到用尺子量邊長的方式,透過複習匯入的方式,既回憶了舊知,有開拓了思維,從而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知識的建構中。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為了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我設計了自主學習、獨立嘗試、小組交流、總結歸納等環節,讓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已有認知,思考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並且透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讓他們的思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透過自主探究,學生會得出幾種不同的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可能會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學生可能會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根據學生列出的式子,我會讓他們透過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學生討論後,我出示課件,總結學生討論的結果,課件內容如下:

  長×2+寬×2=長方形周長

  長+寬+長+寬=長方形周長

  (長+寬)×2=長方形周長

  在此基礎上,反問學生: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有了長方形做鋪墊,請學生說出剛才所展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文字表示,學生可能會說出如下的計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邊長+邊長+邊長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邊長)×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學生透過總結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養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變化過程,又為進一步揭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做了鋪墊,有利於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並且達到教學目標。

  (三)隨堂練習,鞏固新知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絡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在本節課中的練習安排中,我既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鞏固,讓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的“做一做”,並選定幾名同學去黑板板演來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我還安排了與實際問題相關的題目,目的是加強他們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呢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課堂小結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理解,形成一個系統的思路,對前面的探索過程加以梳理,引導學生說出: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他的長和寬,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他的邊長。設計的目的是不僅讓學生掌握公式,還要讓他們明白與問題的聯絡,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請學生回憶本堂課所學內容,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以明確本節課的重點,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24時記時法。此前學生已經認識過鐘面,會看鐘面表示時間,另外24時記時法也是生活中常見、常用的記時方法。鑑於學生這樣的學習基礎。本課確立如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整個教學分、體驗感悟、揭示本質、生活提升三個學習環節,體驗感悟環節增強學生對一天24小時的理解,同時也為後繼研究記時法服務;揭示本質環節主要研究兩種記時法,發現兩種記時法的特徵和關係;生活提升環節進行實際應用,體會有限鐘面表達無限時間的精妙,這樣達成悟、思、練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結合具體環節談談我將資訊科技與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

  一、化靜為動----啟用已有認知

  學習24時記時法首先要對一天24小時有精確的理解。學生知道一天是24小時,但不知道為什麼,地球與太陽轉動的資料,讓他們恍然大悟;,一天24小時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學生意見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計時場景倒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要表示一天的時間,那得對一天是怎樣過來的有充分的體驗。因此有必要帶著學生再次回顧一天的經過。,在設定中我特意安排畫面可以隨時點選暫停,學生回憶並表述此時他通常在幹什麼,,像這樣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時結束。

  如此,藉助多媒體技術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化靜為動的特點。彌補了靜態回憶的弊端,啟用並重建了學生已有認知。

  二、引發碰撞----盤活教學內容

  學生體驗了一天24小時,接下來就要引導學生會用兩種記時法表示時間,而且理解為什麼這樣表示。普通記時法學生明白,可是24時記時法學生雖然會表示,但並不太明確為什麼。因此我帶領學生再次細看鐘面的轉動,讓鐘面上的彩色條與時間尺上的彩色條同步出現,學生能明確地看出走了幾小時就用幾

  時表示。以下午1時為例,這樣學生能夠很清楚地看出一天過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時,表示成13時,強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較兩種記時法的關係還要強化他們的對比,將兩種記時法同時展示,引發認知的碰撞,繼而深入討論,尋找異同,揭示知識本質就水到渠成了。

  這樣藉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功能,摒棄了單純文字交流的單薄,將教學內容盤活了。

  三、立體呈現----用活所學知識

  數學學習應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同時還要高於生活,立體式展開。本課中幫助學生體會時間的流動以及用有限表達無限的數學思想是重要目標之一,可是時間的流動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時間的無限,鐘面的有限和表示時間的無限之間的關係,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體會、想象。那麼能不能將這些不可感知的東西轉化成可感知的東西,幫助學生體會呢?我在課堂開始和課末各設定了一個前後呼應的環節,課始出示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同時引發學生思考我們身邊也有一條看不見的流淌著的河流,是什麼,時間。課末練習環節分別出示四個畫面:朝陽初升,烈日當空,夕陽西下,繁星滿天,學生尋找符合場景的時間卡片,交流。然後揭示我們每一天都經歷著這樣的輪迴,時間就在這樣的輪迴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時驚歎鐘面設計成圓形,用有限表達無限的精妙的創造!

  這樣借用資訊科技的動畫功能,為學生搭建了想象的平臺。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又用活了知識,實現了提升。

  以上是我的一點實踐反思,如有不當,還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一、簡析教材

  迴圈小數是個新知識。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教材透過例7和例8,先讓學生做除法。透過實際計算,發現這些除法無論除到小數點後面多少位都除不盡。根據學生計算出的除法豎式,讓學生觀察它們商和餘數的關係,由於餘數是重複出現,商也重複出現,而且這樣的重複是迴圈不斷的,從而引出迴圈小數的概念。進而簡單介紹迴圈小數的簡寫。接著,教材透過兩個數相除時商的兩種情況介紹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最後簡單教學迴圈小數的近似值。

  以前學生對小數概念的認識僅限於有限小數,學了迴圈小數等概念,小數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擴充套件了,學生認識到除了有限小數以外,還有無限小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和掌握迴圈小數的概念;掌握迴圈小數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思想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法學法

  依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採用瞭如下的教學學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情懷,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可見,新課匯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課開始,我採用故事情境法,讓學生體驗“迴圈”的意思,從而說說生活中的“迴圈現象”,深入理解迴圈的意義,為後面學習新知作個好的鋪墊。

  2、主動探索,建立認知

  新課程指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依據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一個小組計算的動手情境,讓學生動手計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透過讓學生試算、觀察、比較、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多層次多網路,讓學生更深入理解小數還可以分成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中還有迴圈小數等。

  3、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

  好的練習設計能夠鞏固學生的知識,進而延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完新知後,我設計了三類練習,一類是填“有限小數、無限小數、迴圈小數”,在學生填完後我適當進行總結,深入滲透“迴圈小數是無限小數,但無限小數不一定迴圈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迴圈小數”的思想。第二類是練習迴圈節的近似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內容之一,主要讓學生理解迴圈小數的簡寫形式時進一步鞏固以前學過的求近似值,加強知識間的聯絡。最後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迴圈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感受數學給我們帶來的內在美。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1、講故事“從前有座山……”讓生說說為什麼這個故事講不完?

  2、揭示“迴圈”,讓生舉例生活中的迴圈現象。

  3、引入到數學現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現在課堂所追求的一種情境教學。並讓學生結合生活說說迴圈現象,為新知教學架樑鋪橋。

  (二)探索新知

  1、小組合作計算四道題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盡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盡的。並組織討論:將這些商分分類,你們發現了什麼?

  2、交流總結得出: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以及迴圈小數。

  3、重點研究:迴圈小數的特徵(得出定義及探索是怎樣發現它是迴圈小數的)

  4、讓學生出題判斷是否是迴圈小數,加強理解迴圈小數的定義。

  5、深入得出:迴圈小數一定是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不一定是迴圈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迴圈小數。(並舉例證明)

  6、看書並教學迴圈小數的簡寫形式。

  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我採用小組合作探索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地研究小數的兩種形式: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及迴圈小數。這充分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看書質疑,對新知及時進行鞏固,並讓學生提出想學習迴圈小數的簡寫形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三)練習設計

  1、填空(有限小數、無限小數、迴圈小數)

  (1)出示六個數,你們有什麼疑問?(3.1604是什麼意思?)並教學三個迴圈節的寫法。

  (2)讓學生填空。交流並小結:先選出有限小數,再做無限小數,從無限小數中得出迴圈小數。滲透數學思想。

  (3)教學迴圈小數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捨五入”法取迴圈小數的近似值。

  3、判斷題:錯的說說原因。

  針對本課知識點較多,我在練習設計時考慮到多層次、多角度。並在第一題的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

  (四)總結延伸

  1、說說本節課學到什麼知識?

  2、趣味數學(課外延伸題)

  最後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迴圈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體驗數學的美。(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運用,比如玩個數學遊戲等)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四邊形》。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空間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本單元的內容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同時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都不要求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因此,我覺得本堂課的

  教學目標:

  ①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瞭解四邊形的特徵。

  ②透過找一找、塗一塗、剪一剪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③透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奧秘。

  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以往的知識當中,學生只對各種圖形有所認識,而對什麼是四邊形還不是很清楚,所以引導學生認識四邊形的特徵是本堂課的重點。而三年級的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比較能力還很弱,要正確的說出四邊形的分類標準是一個難點。

  說教法學法

  說教學的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我直接出示主題圖(課件),讓學生尋找認識的圖形,如:長方形的籃球場、通道、窗戶;正方形的地磚;平行四邊形的推拉門、樓梯、護欄等。根據學生所說,概括說出:看來圖形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處不在,圖形讓我們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所以今天我們先研究圖形中的一類——四邊形,從而順利出示課題。

  這個環節創設了參觀光明小學的情境,從學生熟悉的校園場景引入,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容易讓學生產生親近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日常化、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觀察光明小學的校園,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很自然引入課題。

  (2)探究交流,學習新知;

  第一步,用一個問題“你認為什麼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呢?把你腦中的四邊行畫下來。”第二步,展示學生的作品,不管正確與否。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判一判。第三步,自主探究四邊形的特點,讓學生交流自己概括出的特點。第四步,出示例1圖,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

  透過想一想、說一說、找一找、議一議塗一塗等活動,提供豐富的直觀材料,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概括出了四邊形的共同特點。這個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同時,教師充分利用多媒休課件動態演示的優越性,使圖形可以隨意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動手實踐,獲取新知;

  ①教師出示一些不同的四邊形,讓學生對這些四邊形進行分類。先讓小組討論,充分發揮想象力及小組合作的優勢,在這過程中,讓學生感受這些四邊形的區別與聯絡。

  在學生對四邊形特徵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創設合作交流的機會,利用教師呈現的四邊形進行分類,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表達自己對不同四邊形的理解,學生之間合作探究、互幫互助,既內化了新知,又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

  ②圍四邊形

  學生利用學具裡的釘子板圍出自己喜歡的四邊形。很多學生圍出的是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師利用這一資源,讓學生討論,並透過測量,得出他們的對邊也分別相等,從而讓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邊形。

  從抽象的認識轉化為具體的操作,教師設計了圍四邊形的環節,使學生進一步清晰地認識了四邊形。再透過對作品的展示與評價,讓學生學會欣賞,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4)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讓學生說說學了這節課你又哪些新的收穫?還有哪些問題?

  經常設計總結的環節,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自己所學的知識,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發展學生的能力。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

  908978797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幅畫,潑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首詩,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所有這些都在向我們傳達同一個理念,那就是:教學是一門藝術。下面我就結合《看一看,擺一擺》的教學設想談談我對課堂教學藝術的理解與把握。我對本課作了如下設計:一、依據課標,說教材;二、教學法設想;三、預設教學程式;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五、板書設計;六說評價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一) 教材分析 :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上冊第 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機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準將“機率”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機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的現象,並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說一說教學目標。

  (二)設計理念: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透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遊戲,如摸球實驗、塗色活動及抽籤遊戲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重點、難點

  重點:透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五)教具準備: 乒乓球、盒子、抽籤的卡片 、課件

  二、教學法設想

  在本課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的教法: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教材及學生的潛在因素,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內設有組長、彙報員、記錄員來組織和調控整個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透過親自動手操作,獲得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體驗,同時養成學生樂於與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三、預設教學程式: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了五大環節:

  (一)、遊戲激趣,匯入新知;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四)、聯絡生活,拓展視野;

  (五)、動手操作、實踐感知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具體的設計意圖闡述如下:

  (一)、遊戲激趣,匯入新知:

  新的課程改革在數學教學方面,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而創設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數學模型,因此,在上課伊始,我丟掉了教材中聯歡會主題圖的引入,而是選用了“石頭、剪子、布”這一項師生互動的遊戲來匯入新課,這項遊戲學生再熟悉不過了,在他們猜測了老師和自己誰會贏之後,師生共同進行遊戲,並要求學生做好記錄,遊戲結束後,從同學們的記錄結果和開始猜測的結果的對比中得出結論,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發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從遊戲的形式匯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進入到教學的第二環節。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在本環節中設計了一組摸棋子的遊戲,共將此環節分成三個板塊來進行:

  一是讓學生感知“一定”與“不可能”在課前教師為每組的同學各準備一袋大小個數相等的棋子。二是體驗“可能”並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實際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連,使所學過渡自然進入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此環節的設計來源於聯歡會情境圖的啟發,依據學生的分組情況為每組學生準備了各種水果和托盤,來進行“水果拼盤”的競賽,共設立了五項內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讓學生在托盤中擺出相應的答案。實物的再現再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動手、動腦、動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小組合體的意識,對所學的知識達到了貫通,進入教學的第四環節。

  (四)、聯絡生活,拓展視野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用“一定、可能、經常、偶爾、不可能”等詞語,說說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應用於生活,進而完成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動手操作、實踐感知”讓學生用手中的圓形紙製做搖獎轉盤,並用顧客或商場經理的不同的身份來設計,再次感知所學。

  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

  我想:透過以上環節的教學,在課上,同學們都將以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樂學、愛學、會學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透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難、重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設計板書時注意兩點。

  (1)圖文並茂,條理清楚,層次明確。

  (2)突出重點.與課堂教學的小結相呼應

  六、說評價

  數學教學應提倡“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學和用事一個整體。這節課中,為實現教學目標,我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遊戲活動始終將學生置於一種自主、和諧、輕鬆的自然學習氛圍中,從而使學生在不斷地習得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我求知、自我獲取知識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和才能的發揮。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

  說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除法的豎式計算,“買新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是本學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應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我知道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係。因此在教學中用三個環節處理這個問題,首先採用看圖找資訊、根據資訊提問、讀題、找關鍵句子等過程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採用了讓學生彙報思路想法,教師點撥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很多有關應用題的問題,如:比多比少問題、連乘法問題等;也曾學習了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關計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難不是計算的問題,而是分析數量關係。學生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分析把握數量關係一直是個難點。需要對加、減、乘、除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從實際生活事件中進行抽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連乘等兩步運算,而對於連除法數量關係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就需要藉助一些直觀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學生由於個性的影響,遇到解決問題的題型,個別學生沒有搞清題意就著急動手計算;再有部分學生不分析數量關係,因此理解題意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

  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獨立分析,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良好的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講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運用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管理圖書室的劉老師在整理圖書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板書:“學校圖書室買來200本書,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你能根據這幾個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嗎?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師適時板書。

  2、我們先來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書?”這個問題。

  3、師:誰能把這些資訊和剛才的問題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讀,然後全班齊讀題目。)

  4、師: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有思路的同學把手舉起來,試著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

  5、彙報:找不同的寫法到黑板板書。

  (1)200÷2=100(本);100÷4=25(本)。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麼想的呢?請結合這道題的資訊,給大家講講。

  (2)200÷2÷4=100÷4=25(本)。

  師:這樣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1)這種想法一樣嗎?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認識、讀寫幾分之一的數,會比較大小。2、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其中我把“認識、讀寫、比較大小”確定為本課的重點。把“理解含義”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關於教法、學法

  教學中,我採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方法,力求知識讓學生自己學會。同時利用、圖形等輔助教學。

  下面,我就把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展示給大家。

  三、教學流程

  (一)第一個環節:複習匯入,計劃2分鐘完成。首先我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秋節吃月餅匯入複習。我是這樣匯入的:中秋節的時候你們吃月餅了嗎?今天啊,老師也帶來了一些月餅,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們願意嗎?(出示複習題)①把4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②把2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③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從而引出課題:這半塊月餅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應該怎樣表示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幾分之一”。(板書、齊讀課題)

  【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切入,既激發了興趣,又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第二個環節探究新知,計劃用20分鐘完成。

  1、第一個步驟自主探究。我出示自學指導:①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②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③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④先自己看書自學,想一想,填一填,再和同桌說一說。(時間3分鐘)

  【自學指導的設計,能夠更加明確地引導學生自學。】

  學生自學過程中,我要深入其中,瞭解學情督促自學,為彙報作準備。

  2、第二個步驟彙報交流,①我組織學生逐題彙報,並藉助幫助學生理解1/2的含義: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然後組織學生進行說理訓練,透過練說、指名說、互說等形式理解的1/2含義。

  ②接著引導學習讀寫。重點強調書寫順序,並介紹各部分名稱及讀寫方法。1/2讀作二分之一(板書)。

  ③1/4、1/3的認識方法與1/2基本相同,但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透過知識的遷移,自主理解1/4、1/3的含義。(我適時板書)

  ④接下來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舉出生活中幾分之一的數,說說它的意義。【使學生知道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用幾分之一的數來表示,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最後進行小結:像1/2,1/4,1∕3,這樣的數都是分數。(板書)

  3、第三個步驟動手操作。共設計2個操作活動:①第一個活動按要求折出一個長方形的1/5,並塗上顏色。②第二個活動拿出喜歡的圖形,折出幾分之一塗上顏色。

  【這個環節將例1和例2的活動進行了有機的整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的含義。】

  彙報時組織學生到前面邊演示邊彙報,並貼在黑板上,觀察不同的折法,異中求同。

  4、第四個步驟比較分數的大小。(5分)

  出示例題【引導學生藉助實物比較分數大小,並總結規律:分子

  是1的分數,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以上就是探究新知,也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我採用想、說、折、比等活動強化重難點;讓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說來強化思路,培養思維能力。】

  (三)第三個環節:鞏固提高,計劃10分鐘完成。

  我設計了3組練習題

  1、看圖寫分數2、判斷對錯。3、寫分數,比大小。

  【透過各種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本節課知識。】

  (四)第四個環節:本課總結(2分鐘完成)

  【讓學生談收穫,總結歸納本課的內容。】

  (五)第五個環節:課堂作業(5分鐘完成)

  【目的是瞭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1、填一填:1/5讀作( ) 三分之一寫作( )

  2、比大小:1/4()1/5 1/6() 1/3

  最後設計了一道思考題【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得到發展。】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七冊P1—3的例1、例2以及相關的課後練習題。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個級的所有計數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高一級數(萬級)的讀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數級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較大的數用個級來計數是不能滿足的,從而理解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

  2、說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讀億以內數的讀法,並且弄清楚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為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和億以內數的加減法打下基礎。

  3、說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清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有哪些和數位表;引導學生正確讀億以內較大的數,特別要注意糾正學生在讀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時所出現的錯誤。

  4、說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法難點主要表現在各數級中間或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必須讓學生明白哪些情況下讀0,哪些情況下不讀0。

  5、教材編排的特點:

  本課教材是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來編排的,首先教材列舉生活中較中的資料,如北京的人口數量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這些都是很大的數,用個級的計數單位來表示很困難,從而引出萬級數的學習,並且讓學生懂得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教材編排時很注重科學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記數單位個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後引出萬級的計數單位: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等計數單位,由於萬級數都小於億,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內容稱為億以內數,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既有數學的科學性和嚴肅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兩個典型內容和一些相關練習題,不僅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還有助於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消化及鞏固。

  6、教具準備:計數器或算盤一個。

  二、說教法

  1、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採用觀察法和發現法,老師要適當地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數的讀法原則,之所以採用這兩種教法,是針對學生以前在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懂得了個級數讀法而設定的,用原有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本課的問題,應該是可行的。

  2、本課在提問方式上,應多用啟發式提問,首先讓學生質疑,然後讓學生經過自身的經驗尋找解決的方法。

  三、說學法

  根據我的學生情況,我認為本課的學法,應該是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為主,學生透過觀察以及總結來解決問題,在這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做太多的講解,只適時作適當的引導。為什麼採用此種方法,主要是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個級數讀法的經驗,移植到本課,用來解決本課問題是很自然的,大多數的學生是可以獨立完成的。

  四、說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為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設定問題,巧妙匯入

  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先列舉一些比較的大的數,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較大的數,然後讓學生用口頭來描述,學生覺得用原來學的計數單位(個級)很難正確描述這些資料,從而引出新的課題,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匯入新課內容。並板書:億以內數的讀法。

  (二)複習舊知,先立後破

  1、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先以複習舊知為基礎,先喚起學生對個級(千位、百位、十位、個位)的印象,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學可以這樣設計:

  師:我們已經學過個級的計數單位,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然後板書:一萬。

  由於學生以前學過一萬,對這樣的知識不會感到陌生,因而教學可以用步步遞進的方法引出後面更大的計數單位。

  2、教師接著問學生:十個一萬是多少?學生經過思考可以得結論,知道是十萬。根據回答板書:十萬。

  3、教師可用類似的辦法,讓學生繼續觀察,得出後面的更大的計數單位:百萬、千萬、億等計數單位。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主要是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然後順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內容。為什麼採用這樣的方法,是因為學生已經認識計數單位,在此教師只不過引導他們提升對更高一級計數單位的認識,所以要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總結。

  4、引學生看數位表,並說明個級和萬級。個級有四個數位(個、十、百、千),萬級也有四四個數位(萬、十萬、百萬、千萬)。

  (三)透過觀察,找出規律

  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用計數器演示,個級的各個數位,然後讓學生觀察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學生很快從中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知道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和千萬位,這時為了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可以通學習例1和例2的內容。

  學習例1,教師出示例題內容:470000、3080000、40500000。為了讓學生直觀地看出以上數所佔的數位,可以用計數來幫助,把相應數位相互對齊。學生經過觀察可能發現其中的道理,以470000為例,4對應十萬位、7對應萬位、後面全部是0,學生很快讀出這個數,讀作47萬。用相似的方法來學習其它內容,學生會總結出這些數的讀法。

  接著學習例2,情況和教學內容雖然稍有不同,但經過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肯定能夠掌握,由於方法相似,在這裡就不展開討論。

  透過以上兩個例題的學習,學生應該明白了億以內數的讀法了,不過由於0在各種情況下出現,其也有不同的讀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在何種情況下如何讀中間有0或未尾有0的數,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必須讓學生掌握。

  最後要引導學生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總結出億以內數讀數的方法。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找出學生補出學生的錯誤,並加以糾正,最後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

  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後面加上一個“萬”字;不管每級未尾有幾個0,都不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四)加深理解,巧設習題

  適量完課後的習題,以加深理解,鞏固新知。

  五、說板書

  例1

  470000讀作:四二七萬

  3080000讀作:三百零八萬

  40500000讀作:四千零五十萬

  例2

  24600讀作:二萬四千六百

  6407000讀作:六百四十萬七千

  10030040讀作:一千零三萬零四十

  板書簡潔,突出重點,列舉了億以內數的各種情況下的讀法,對學生對億以內數的讀法有很大的幫助。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

  教材解讀: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是萬以內數的認識的拓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數學基礎之一。本冊教材先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再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和寫法,並對數的理論進行整理,在兩部分認識數教學中間安排十進位制計數法,知道數位,數級,對億以內數的認識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也對億以上數的認識起承上啟下作用。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同時對學生進行綜合知識的滲透,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教材提供了較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不僅為學生認識大數提供豐富的內容,也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數概念教學,從數學的高度把握十進位制原理,培養數感。教學內容的呈現給了學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間,也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思路,如:讀、寫數的法則教材上不給出現成的結論,而是讓學生通探究自主過討論得到。

  教法學法: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字,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透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是連線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紐帶,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這節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節,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它為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作奠基。

  二、說學情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情況。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觀感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也能說出長方形有兩條長邊和兩條短邊,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不過對於精準的語言表達和概念的描述上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應重點放在學生的驗證過程和表達上。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從邊和角的角度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各部分名稱,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體的操作思考過程中,增強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等數學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學習空間與圖形的價值,增強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透過以上我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為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教學難點為觀察、猜想、驗證等自主探索的過程。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鑑於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採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絡。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匯入

  首先是匯入環節,我將採取複習匯入的形式請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四邊形有什麼特徵。

  接下來利用大螢幕展示一些常見的四邊形,請學生將黑板上的四邊形進行分類。選擇出較為特殊的四邊形即長方形和正方形,此時我會提問:你能準確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嗎?順勢引出本節課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複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採用談話法、啟發法等。

  (1)首先請同學猜想:仔細觀察手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猜一猜它的邊和角有哪些特點?在小組裡說一說。

  (2)其次請同學針對猜想進行驗證並出示小組活動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動手摺一折、比一比,你能發現哪些邊的長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個角,你能發現什麼?

  (3)其次小組彙報介紹驗證方法並彙報長方形的特徵:

  預設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①學生透過量一量,從中看出上下邊長度相等,左右邊長度相等。我順勢介紹“對邊”的概念。並與學生一同總結:透過用直尺測量長方形的不同邊,驗證了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徵。

  ②有的學生透過折一折,說明對邊相等。

  ③當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之後,我會請同學們舉起手中的長方形,互相看一看,你們的長方形一樣嗎?(顏色、大小都不相同)雖然長方形的顏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驗證後都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一特徵?那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樣的長方形,它的邊和角都有這樣的特徵。

  我因勢利導介紹“對邊、長、寬、邊長”等各部分名稱,並讓學生指一指數學書的封面哪條邊是長?哪條邊是寬?在自己的正方形紙上標出邊長。

  (4)最後提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

  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機會讓學生去動手和表達,具有時效性,使數學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能感受其存在的價值。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小主人去探究發現,印象更深刻。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我會設定三道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

  1、辨一辨:下面的圖形哪些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邊形?把序號填出來。

  2、填一填。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不同層次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完成,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後我會提問:今天有什麼收穫?

  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本節課的課後作業我設計為:你能從生活中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嗎?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核心,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和應用意識。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認識幾分之一,是蘇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級上冊第87—88頁例1、例2。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分數的初步認識” 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分數的教學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是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二次才是系統的學習分數知識。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學生的後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以後學習分數、小數等知識以及分數應用題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

  2.能力發展點:親歷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3.情感滲透點: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及自主學習的精神。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

  4.創新開發點:透過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創造幾分之一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的思維品質。

  三、說教法

  1.轉變角色 放手促學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存在著主體性的巨大潛能,他們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為的主人”。因此,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努力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親力探究新知的全過程。體會到探究的快樂,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悅。

  2.聯絡生活 引探創新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數學課堂”。因此,本節課我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幾分之一,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鼓勵學生創造出幾分之一,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3.創設情境 昇華認識

  小學生思維活躍,但只有在寬鬆、愉快的環境中,他們的聰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發揮,他們的真情實感才能毫無忌諱的流露。針對這一點,我以學生喜歡的野餐為主線,創設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大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積極地意義建構。

  四、說學法

  1.自主學習策略

  在本課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創造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和幾分之一,透過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自主探究,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2.合作學習策略

  建構主義特別提倡合作學習,認為“合作”是建構主義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透過摺紙探究幾分之一的含義時,我鼓勵學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增長見識,真正實現“1+1〉2”。與此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觀察能力,比較能力,辨析能力,傾聽的習慣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合作意識不斷增強,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鋪墊孕伏

  透過創設野餐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分食物的過程中,體會怎樣分才能使兩位同學美譽意見,這邊學生會講到每人分“兩個”這樣就比較公平,公平的分我們也叫做“平均分”,為本節課認識幾分之一奠定了一個基礎。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節課而言,感悟分數的含義和理解“是誰的”的含義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所在。為此,我設計了有梯度的三層探究活動。

  1.認識二分之一

  當結合學生的敘述和課件演示,使學生明確: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 份是這塊蛋糕的一半後,激疑:半個蛋糕用我們學過的1、2、3這樣的整數還能表示嗎?引出二分之一這個分數,同時教學二分之一的讀寫法。並引導學生理解: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緊接著,教師讓學生分小組任選一個圖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這樣,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組內交流,進一步深化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也為後面對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應有的知識準備。

  2.認識四分之一

  由於有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作為基礎,在對四分之一教學的處理時,我主要採用遷移的策略,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兩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並鼓勵學生創造出多種方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折法不同卻都能表示這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使學生認識到:不論一個圖形形狀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透過剛才的學習,讓學再說說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幾分之幾,透過分同一個物體比較每份的大小,我們可以得到:當物體相同時,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規律後緊接著進行練習,加深認識。

  (三)應用辨析 深化認識

  透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和幫助張大伯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我們的生活運用於生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歸納總結 拓展延伸

  課的最後,讓學生自己談感受和收穫,引導學生自覺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並利用課外拓展題,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4

  小數除法例4是以買東西為題材,因為它容易啟用已有的經驗,有助於學生領悟演算法。前後共提出三個實際問題,教學三個除法豎式,各有重點。三個豎式中教學的除法知識綜合起來,就是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第一個問題是求每千克蘋果多少元,計算9.6÷3。學生第一次遇到小數除以整數,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於是把小數除法轉化成整數除法。還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於是分步計算求得結果。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數除以整數的認識基礎,看著教材中的豎式,體會9.6÷3應該分兩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麼。“商的小數點為什麼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對演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聯絡前面的演算法作出具體的解釋,也可以根據小數的組成進行推理。透過9.6÷3的教學,學生初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基本演算法:可以像整數除法那樣列豎式計算,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著寫。

  第二個問題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計算12÷5。整數除法中,除到被除數的個位,把剩下的不夠商1的部分作為餘數,不再繼續除了。小數除法中,要在餘數的小數末尾添上“0”繼續除。教材先在商的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在餘數“2”的右邊添一個“0”,讓學生明白這裡在應用小數的性質,除法還可以繼續算。又透過“20”表示20個十分之一,除以5商4個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裡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裡及時點上小數點的必要性。

  第三個問題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計算5.7÷6。這道題的商不滿1,可以從總價5元多一些,數量6千克,因此單價不滿1元的具體數量裡感覺到。也可以根據整數部分“5”比除數6小,作出判斷。教學著重解決“應該在整數部分寫0”,而且要求學生自己想到這一點。

  還有一點在教學時應該注意。小數乘法的例題只是初步體會它可以用豎式計算,演算法的得出在“試一試”後。所以,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要一氣呵成,待形成計算方法後再進行練習。小數除法例題裡的三個計算都有預設的教學內容,需要及時鞏固,才能進入後面的教學。所以,每個問題解決以後,都要適量安排練習,使教學的新知識消化、內化,保障後面的教學能突出重點。

  基於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入課題。

  由一個生活中討價還價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數乘法也可以用小數除法來解決,這樣引出課題,學生產生強烈學習小數除法的願望。

  二、教學例題。

  1、創設情景:創設一個購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蘋果如何算。

  2、進行估算單價。這是生活中經常要甬道的。

  3、獨立探索,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9.6÷3的商。其中重點是解決用豎式來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數點為什麼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算理,如果對答案有懷疑的還可以檢算。

  4、理解算理:繼續探索:12÷5=?5.7÷6=?重點解決餘下的2怎麼辦?整數部分的5比6小怎麼辦?

  5、學生完成試一試以及改錯的練習,最後學生自行總結小數除法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結合生活中的裡子商場促銷活動,請同學幫忙買哪種比較合算,最後提示學生學好小數除法就不會出現開始的笑話了,只有多算、多練,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計算的基本技能。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能主動探索,找到計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學生學習小數的慾望,由討價還價的場景吃到學好小數除法的必要性;學生能透過探索、討論、嘗試掌握小數除法的方法。

  但嘗試中學生對9.6÷3,商是3.2都會,但餘的6角學生還是習慣表示成0.6,很難轉變成6角再除的思維,接著用12÷5大多數同學只會商2(元)……餘2元,沒有想到精確地算出幾元幾角。而5.7÷6有許多學生整數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點都沒有。確定商中的小數點是學生作業中難點。總之學生嘗試中,有部分對算式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

  最後的試一試又是兩道加除題0.2÷53÷15學生對3的後面加不加小數點起爭論,加了就把被除數改了,不加很對齊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數點對錯。

  這一節自我感受內容很多,同樣小數除法,各種可能遇見的問題都在這一教時完成,有些貪多不爛,部分同學在雲裡霧裡,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這樣的課如何呈現,如何處理例題與試一試中5種不同的種情,而且還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這是專家才能解決的了,或者是編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腳亂。以上僅此課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

  教材分析: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於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透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透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想:

  透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後透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

  1。師:同學們師:同學們,前兩天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周長,那誰能用一句話告訴老師,什麼是周長?怎樣求圖形的周長?

  2。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麼?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資料?

  師:真是一群能幹的孩子,那現在林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願意用你們學到的這些本領來幫助林老師,做一個能幹、又有愛心的孩子嗎?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為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教學新知。

  1。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兒,名叫丫丫,就快滿五歲了,和你們一樣,她非常非常渴望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漂亮房間,所以呢,我按照裝修師父的要求買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測量和計算一些資料,你們可以嗎?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於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並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於助人的愛心意識。】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資料,(提示:測量是儘可能的取整釐米數。)並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10+10+10=40(釐米)

  方法二:10×2+10×2=40(釐米)

  方法三:10×4=40(釐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為什麼?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釐米、30釐米、40釐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並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麼?4代表什麼?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麼?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獨立思考,透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匯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一練

  判斷題:

  (1)正方形的周長等於它的邊長的4倍。

  (2)兩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周長也相等。

  (3)邊長5釐米的正方形,周長是25釐米。

  (4)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米,邊長是6米。

  【設計意圖:對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加以鞏固。】

  四、數學與生活:

  丫丫的一張正方形照片,邊長30釐米,要給這張照片做一個邊框,邊框有多長?

  丫丫的正方形窗簾,邊長為100釐米,給三邊做漂亮的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如果做兩層呢?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並能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同時,為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實踐活動:

  (1)學生分組用2個地磚拼大的長方形。

  (2)計算其周長。

  (3)請生說說想法。

  (4)與原來兩塊地磚的周長相比,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透過親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並組織小組及小組間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