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校徽> 東南學院校徽

東南學院校徽

  東南大學(Southeast University),簡稱東大,位於江蘇省省會南京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著名的建築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學院之一,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入選高校,“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主要成員。

  東南大學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學府之一,素有“學府聖地”和“東南學府第一流”之美譽,其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1921年經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導,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為基礎正式建立國立東南大學,後經歷了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工學院、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南京大學工學院等歷史時期。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以原中央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先後併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在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1988年5月,學校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新的東南大學。

  截至2016年3月,東南大學佔地面積5888畝,建有四牌樓、九龍湖、丁家橋等校區;設有29個院(系),擁有75個本科專業;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0餘人,其中研究生14440餘人,在校留學生人數達到1813人,已發展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理學、工學、醫學、文學、法學、哲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歷史沿革

  清末時期

  東南大學起源於1902年建校的三江師範學堂,學堂下設理化科(後稱理化數學部)、農學博物科(後稱博物農學部)、歷史輿地科、手工圖畫科。

  1906年5月,兩江總督周馥易“三江”為“兩江”,並根據《奏定學堂章程》條例,定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

  1912年,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正式停辦[2] 。

  民國時期

  1914年8月,江蘇省巡按使(即省長)韓國鈞委任原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謙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在兩江師範學堂原址籌建。1916年秋,鑑於中國生產力水平落後,國家貧困,急需發展工業;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帝國主義無暇東顧,給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因為急需工業人才,南高遂設立工業專修科,開始時工科教育面較廣,後逐漸偏重於機械製造與工藝。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務會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師範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國立大學議案,與會委員一致贊同。

  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東南大學組織大綱》。國立東南大學校

  下設6個學科,其中有工科,初時工科下僅有機械工程系。1923年3月,時工科主任茅以升會同工科李世瓊等七位教授聯名向校評議會、教授會提出增設土木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的議案,提案通過了校評議會、教授會兩會的審議。

  1924年秋,工科從東南大學劃出,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組建成了國立河海工程大學。

  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員會明令將原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程

  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以及南京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等江蘇境內專科以上的9所公立學校合併,組建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共設有9個學院,其中工學院的一部分在南京覆成橋南京工專舊址,另一部分與其他大部分學院均在南京四牌樓國立東南大學原址。此時工學院下設機械工程科、電機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築科、礦冶工程科、化學工程科、染織科等7科。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學奉訓令改稱江蘇大學。改名江蘇大學引起校名風潮。4月24日,大學委員會以大學院337號訓令,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建立初期,工學院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時期一樣,仍下設7科,後停辦礦冶工程科和染織科。

  1933年9月,工學院復辦化工組,後改為系。

  1934年11月,籌辦機械特別研究班。

  1938年8月,又發展為航空工程系,開創了中國的航空工程教育。

  1937年增設水利工程系。

  抗日戰爭期間,避難四川的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下設土木系、機械系、電機系、建築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

  1943年4月,汪偽政府行政院透過在南京設立中央大學案,恢復中央大學。建校初設理、工兩院,但很快便合併為理工學院,下設土木系、化工系、數理系、機械工程系。抗戰勝利後,國立中央大學準備復員南京。

  1946年11月,國立中央大學在南京四牌樓覆校開課;工學院仍設7系[2] 。

  建國初期

  194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中大校長周鴻經奉命遷校。但中大教職工普遍對國民黨喪失去信心,多數教授決定留在南京。周鴻經棄職離校後,中大在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持下先後組成應變委員會、臨時校務委員會維持校務、保護校產,準備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

  1949年4月1日,南京爆發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遊行,遭到軍警鎮壓,中大兩名學生遇難。4月23日,解放軍開進南京,軍管會派趙卓到中大接管,宣佈由梁希主持校務。8月8日,中大接華東教育部通知,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去“國立”兩字),潘菽任校長。

  1950年,安徽大學土木系和藝術系併入南京大學。

  這一時期,全校各學院的教學規模處於維持狀態,只有工學院仍有一定發展。

  1949年,工學院由錢鍾韓任院長,仍設7個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學生2363人,其中工學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學院976人,佔全校的38%,是當時學校最大的學院。

  1952年,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主要目的的大規模高校院系調整開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電機工程系以及農學院食品工業系共6個係為基礎,併入金陵大學化學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學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和食品工業系,成立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名為南京工學院[3] 。

  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交通大學、山東工學院等校部分專業先後併入。

  1952年底,南京工學院設建築系、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食品工業系共7個系及基礎課教研組,開設10個本科與10個專科專業,有教員265人、學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時在南京是規模最大的高等院校[4] 。考慮到國家工業建設和工學院發展的需要,經南京大學、金陵大學聯席會議決定,將原南京大學的四牌樓本部作為南京工學院的校址。院系調整後,南京工學院就開始招收研究生,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校徽:東南大學

2.東南大學醫學院校徽

3.東南大學校徽

4.

5.

6.

7.

8.溫州師範學院校徽

9.

10.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