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解決問題例題6中內容。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解決問題例1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利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和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逆向思維解決問題,我緊密地圍繞新課標闡述的建議,結合三維目標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會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求原來有多少”這類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並能正確解答。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學重點:

  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求原來有多少”這類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並能正確解答。

  教學難點:找準求“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的條件,並確定解題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獎勵小貼上、學具

  五、教法、學法: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採用貼近學生生活,聯絡平時習慣,以學生為主導取向的活動開展教學。

  六、教學流程:

  根據學生的自主認知規律和年齡特徵,我利用學生熟悉的實物貫穿整個課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匯入,複習昨天學過的從不同角度看問題並解決問題,併為新授知識製造鋪墊:發放獎勵貼上

  第二環節:新授,創設情境,老師向高老師借了獎勵貼上忘了數是幾個,剛才已經發下去一部分,現在剩下一部分,誰能幫幫老師,原來有多少個?

  (有的同學可能看到了獎勵貼上上的痕跡,較容易想到發下去幾個,剩下幾個,合起來就是原來的,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下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主動思考,有效進入今天的新授知識,並還原事情,出示圖片,讓學生有初步的畫圖算數意識。)

  第三環節:

  數形結合,利用書上例題,再次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透過擺一擺,算一算,逆向思維突破,重現事情進過,認知求原來的數量,用加法解決。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是從觀察直觀實物開始的,直觀思維更佔優勢,抽象思維能力處於發展時期,讓學生把圖形和數結合,透過用小圓片代替擺一擺,算出結果。再次感受思考過程。

  第四環節:我來當老師

  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已經掌握的知識,轉化自己所用,給同學出相似的題,這個過程也是讓學生互相評議,互相矯正,互相學習的過程。

  第五環節:休息,拍手歌

  一年級注意力的集中時間有限,利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幫助重新集中注意力。

  第六環節:鞏固習題聯絡,

  教材第100頁第5題,教材第100頁第6題。

  此題稍有不同,只出現了一個數以及用詞“同樣多”,從而引發低年級兒童對審題的重視。

  小結:這幾個題目都是把去掉的和剩下的兩個部分合起來,求原來有多少。

  (都用加法計算)

  第七環節:作業:第100頁練習二十三,第7題、第8題。

  及時瞭解學生準確率,反饋教學效果。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上體會數的意義,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2、過程與方法:透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數數、讀數、寫數,初步體會數序的含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正確數出物體的個數、

  三、教學難點:

  正確書寫數字、

  四、教學準備:

  數字卡片、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

  教師談話:開學這幾天,你認識了幾個新朋友?能給大家介紹介紹嗎?

  1、同學之間互相介召、互相說、

  2、指名回答、

  教師提問:有認識一位新朋友的嗎?誰認識了兩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嗎?這2個新朋友是誰?

  教師板書:

  1 2 3 4 5

  (根據學生所說的板書)。

  (教師談話: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氣”,他也認識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氣”請“笑笑”到家裡做客、

  (二)出示主題圖

  課本第六頁

  教師提問

  1、看到這幅圖,你想說些什麼?

  2、他們在玩些什麼玩具?請你數一數,說一說、引導學生說出圖上的物體數量、

  (學生:他們在玩玩具,有5個積木、4輛汽車、3個皮球等等)

  嘗試探索

  教師提問

  1、你是怎樣知道這些物體的數量的?(數出來的)

  2、你是怎樣數的?(一個一個的數、兩個兩個的數)

  指名數一數、說一說、

  1、小組討論:你認為怎樣數數比較好?為什麼?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體,又可以怎樣數數呢?

  (三個三個的數、五個五個的數、十個十個的數……)

  2、小組合作:數出鉛筆盒裡文具的個數、(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請你的新朋友到家裡做客,你準備怎樣做?

  學生1:我準備拿2個洋娃娃請好朋友玩、

  學生2:我準備拿4輛小汽車請好朋友玩、

  學生3:我準備拿5把玩具槍請好朋友玩、

  揭示課題教師談話:剛才同學們準備了那麼多的玩具,你們真是一個好客的小主人、同時我也聽出來了,你們說出了許多數量是1 、2、3、4、5的物體、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

  教師板書:玩具(1、2、3、4、5)

  指導書寫

  教師談話:我們會數出數量是1、2、3、4、5的物體,這些數該怎麼寫呢?誰會寫1?2怎麼寫?(指名板書)

  教師提問:你們覺得他們寫的怎麼樣?那麼怎樣寫才能寫的又漂亮又規範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範字。

  教師提問:看到這些字你有什麼感覺?

  教師:讓我們一起來練習怎麼寫的、(生描示範字,師巡視指導、)

  比較:你認為哪兒寫的比較好?還有什麼不足之處?

  比較數序

  1、看圖數數、

  教師談話:“淘氣”和“笑笑”玩的高興及了,媽媽給他們準備了一些水果、出示水果圖,見課本

  教師提問: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個?你是怎麼知道的?

  教師明確:1、3、5叫單數,2、4叫雙數、

  2、比一比、什麼水果最多?什麼最少?你是怎麼知道的?

  3、生活中你還在哪見過這些數字?它們有什麼用?

  4、數序

  教師談話:2個好朋友剛吃過水果,動畫片開始了、出示火車圖

  教師提問:他們在幹什麼?“淘氣”說老虎在第一節,“笑笑”說熊貓排第一節,他們誰說的對?小松鼠在第幾節?大象呢?

  (三)總結說說這節課你最高興的事是什麼?

  六、教學反思:

  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數學,是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要求、透過“介紹新朋友”的情節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創設情境,讓學生不由自主的數數,從而感受到數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應用廣泛,同時也激發學生數數、用數的積極性。透過觀察實物,使學生體會數數的方法,感悟出數物體的數量時要一一對應,數更多物體數量進行滲透、同時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進一步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對數學逐漸產生親切感。

  先引導學生觀察數的寫法,有了認識之後再描,最後自己寫,這樣的過程實際上在不知不覺的演示過程中學會了書寫。透過觀察實物,使學生感悟到數字之間的大小關係,同時與生活實際相聯絡,進一步增加學習的興趣,從而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1、本節課,讓學生在經歷數數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感悟一些數數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力求創設各種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情境,提供學生參與學習的各種機會,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增強了應用意識,感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還可以應用於生活。

  2、數學的學習不僅在課上、課下,也不應該侷限於教師的“引”與學生的主動探索,還應該利用恰當時機進行拓展、如數數的方法,以及單數與雙數的概念,教師巧妙的設計,把他們引入課堂,透過做遊戲的形式,使學生感悟、理解,同時也為今後的加減法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在教材第3637頁。所呈現的內容是學生學習8和9的加減法後的一節練習課,圖中所安排的企鵝活動情境,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本課是第一次出現帶大括號和問號的圖畫式應用問題。要讓學生在理解主題圖圖意的基礎上,說一說圖中大括號、問號各表示什麼。在一定的情景畫面中解決應用問題,鞏固8、9的加減法。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剛入學不久,好動、好奇、好玩,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厚,大部分學生對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有極大的興趣。經過兩個月的常規培養,學生有好的聽課習慣,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也基本上已經理解8、9的加減法的意義,但對於首次出現的大括號比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對南極的情況有少數學生有些瞭解,大部分學生不知道企鵝的生活情況。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2、學會做相關的加減法。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學習讓學生學會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2、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透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與人交流

  的能力,體驗與人合作、交流的快樂;

  2、透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信心和勇氣。

  四、教學重點

  1、對括號和問號的理解

  2、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五、教學難點

  結合圖和圖中括號、問號對圖意的理解。

  六、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小圓片

  2、試一試中的兩張表格。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授 師:同學們,開學快兩個月了,你們跟老師在一起開心嗎?(開心)

  師:我也非常地開心,做夢都想跟你們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師做了一個美夢,你們想和老師一起分享嗎?(想!)老師夢見,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老師跟你們一起乘坐熱汽球飄到了南極!一到南極,你們跟老師一樣,都興奮極了。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在那裡,我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企鵝(板書課題:可愛的企鵝)。你們拼命地召喚企鵝,想和企鵝交朋友。可企鵝們沒有馬上答應,而是要我們共同努力,答對了它們的問題才跟我們交朋友!你們有信心答對嗎?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絡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透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是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絡。”在教學“認識1----5”這節課中,依據課標精神,我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絡,進行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嘗試。透過培養學生建立數的概念,使學生感到數字就在自己身邊,運用數可以簡單明瞭地表示許多現象。

  本節課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遊一遊。開課伊始,師生交談:“今天的課堂老師為大家請來了許多好朋友,看看有誰?”學生們聽後情緒高漲,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在遊覽動物園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說說喜歡的小動物,然後數一數喜歡的小動物的個數,最後用相同個數的小圓片表示出來。透過創設這個兒童喜歡的情景串,既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在操作過程中鞏固了“用圓片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這一知識點,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字的意義。

  新授“認識1—5”各數,注重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自主實踐和合作交流。主要透過下面四個環節來進行:

  1、擺一擺

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讓學生根據所擺圖片的個數從學具卡片裡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二是根據數字卡片擺出相應的圓片個數。透過兩部分的操作練習把數物體的個數與認數聯絡起來,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擺一擺採用小組活動的形式,由組內同學相互評價擺的是否正確。

  2、拔一拔

在引導學生認識計數器的基礎上,嘗試著自己在計數器上依次從1撥到5,每撥一次,珠子的個數就增加1個,實際也就滲透了1-5各數是由幾個一組成的。利用算珠直觀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在原來的數上添一得到一個新的數,可以使學生感知1—5各數的聯絡,體會這五個數的數序排列。最後在小組內開展拔珠的活動,由學生獨立的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數字卡片上的數,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加強對“1-5”各數的認識。

  3、寫一寫

寫數字是學生初次接觸,先由學生觀察老師範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後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教師重點指導寫5,注重培養學生認真寫數的習慣。

  4、說一說

“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字,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師生共同研究、探討的重點。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學生找找周圍生活中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以一個數字為代表的例項。開始學生的思維並不活躍,侷限於僅有的幾個例子,於是我以“從今天起我們就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為例引導學生,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時間,想一想說什麼,怎樣說。在充分想的基礎上,學生的興致高漲,思維活躍,有了許多精彩發言:我們小組有4個人。我是一年級2班的學生。我家在XX路5號。……看到學生們積極參與的樣子;聽到學生們富有生活化的數學語言,我都不忍心打斷。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他們感受到了數學不像想像中那樣只是解答應用題,而是有趣得多,生動得多了。讓大家深深體會到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再現了數字的意義。

  在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或練習時,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積極反饋。讓學生體會到只要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評價。如學生觀察畫面時,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課堂評價:“你觀察到的這麼多,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孩子!只要認真觀察就會有多的收穫!你在觀察時還做到了按一定的順序!”。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課堂評價:“你的動手能力真強!把你想到的動手擺了出來,真了不起!”。透過及時、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評價語,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總之,本節課重視了學生透過學具操作主動參與學習並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生在觀察、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數學活動中,感受了數的意義,初步建立了數感,同時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絡。但是從課堂學生掌握情況反饋來看,學生在“說一說”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難。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感覺此部分課學教學中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估計不足。因此,今後課堂教學中還應更深入地瞭解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有的放失的進行課堂教學。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先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以及多位數的基礎。

  二、說學情

  一年級學生才入學不久,好奇心強,對數學、遊戲、創新思維等有特殊的興趣和愛好,他們前一段的數學學習中打下了一定的數字基礎。所以,完成本課的教學內容較容易。但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學習技巧,還必需教師的引導和啟發。

  三、說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10的數概念和10的組成,體驗數學在身邊。

  教學難點:讓學生能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

  五、說教法、學法

  說教法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創設情境,多媒體直觀演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10,建立數感。

  2、根據學生心理發展和認識規律,本課的教學從直觀到數學抽象,從生活到數學,再從數學回到生活,使學生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的作用。

  說學法

  注意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老師請大家猜一猜。

  1、有一個數,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還表示起點,它是誰?

  2、能與0做鄰居的又是誰?

  3、在我們所學過的數字中誰最大?

  4、故事:9知道它最大了,它對1----8各數字說:“你們誰都沒有我大,特別是你---------0,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聽了可傷心了。1走到0的身邊,和0想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對付9。這時9沒話可說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個什麼辦法?

  在教學“10的認識時”用一個有趣的故事調動學生的興趣:有一

  天,0--9幾個數字娃娃做起了排隊遊戲。9最大當上了隊長,就驕傲起來,看不起別的數字娃娃。他神氣的對0說:“你呀,表示一個物體沒有和我比起來真是太小了。”0聽了圓圓的眼睛裡流出了眼淚,小朋友你能不能幫0想個辦法呢?這樣創設出學習情境課堂顯得生動有趣,學生的積極性大大的調動起來。

  5.引出10後板書課題:10的認識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0的含義及10以內數的順序。

  (1)生活中和10有關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話說說嗎?

  讓學生分別說說生活中的10

  學生分別說出:星期天我在廣場看見10只氣球;我在南橋看見10只風箏;我家陽臺種有10盆花;我爸爸釣了10條魚。

  組織活動:請小朋友們數數教室裡第一排有幾人?老師走進去,現在有幾人?

  提問:想讓學生第一排有幾人怎麼辦?

  問:誰是第一排的第10個?怎麼數的?

  (2)數字寶寶找家

  課件演示“0——10”各數字娃娃在玩耍的情況,到了回家時,其它數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數字娃“5、6、9、10”不會回家,還在走來走去。師;小朋友們,你們可以把這些數字寶寶送回家嗎?

  (3)說說10以內數的順序

  請小朋友觀察(實物投影)9在8的後面,10在哪裡,為什麼?引導學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後面,10比0~9都大。請生分別按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的順序讀0~10這幾個數字。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我就把教學直尺圖這一枯燥的內容改為小朋友非常喜愛的“數字寶寶找家”。這裡先是課件演示“0——10”各數字娃娃在玩耍的情況,到了回家時,其它數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數字娃“5、6、9、10”不會回家,還在走來走去。然後,我就請小朋友幫這些數字寶寶找到自己的家,數字寶寶都找到家以後,我就讓小朋友說10以內數的順序,這一教學形式新穎,富有趣味性,同時也有助於學習目標的落實。】

  ●比大小。

  聽到小朋友們都說10比9大,9可不服氣了,就把10單獨找來比大小。師板書:10○9、9○10,10和9的大小關係可以分別用什麼符號表示。藉助點子圖著重強調9添上1就是10。

  ●10的寫法

  (1)觀察10和我們前面學過的數有什麼不同?

  (2)誰能說說10怎樣寫?

  (3)教師示範10的寫法

  (4)在書本第65頁的田字格里練習寫10。

  10的組成。

  情境引入(課件演示):

  有一天,小聰約小夥伴去踢球,順便從家裡帶10瓶飲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飲料裝到袋子裡,可是一個袋子裝不完,就把10瓶飲料分別裝到兩個袋子裡,小聰可能會怎樣裝這10瓶飲料呢?

  (1)請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飲料,擺一擺,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種方法?誰能想辦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組裡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請一個小組彙報你們組的方法(實物投影展示) 。

  (4)根據學生彙報,教師板書。

  10 10 10 10 10

  /\/\/

  \/\/\

  9 1 8 2 7 3 6 4 5 5

  全班學生齊讀上面的10的組成。

  (5)引導學生推想10的另外的組成。

  教師:看到上面10的組成,你還能想到什麼?請舉例說明。學生:看到一組組成,還可以想到和它有聯絡的另外一組組成。如看到我馬上就想到了。學生由推想出另外幾組組成。

  (6)引導學生討論10的組成的記憶方法。

  教師:根據剛才推想10的組成的過程,怎樣去記憶10的組成?學生:學習時主要記住前面五種組成,其餘幾組成不必牢牢記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幾種組成推想出來。

  (7)獨立完成第65頁10的組成的填空。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師生互動。

  教師說一個數,學生說一個數,兩個陣列成10。

  2.生生互動。

  同桌兩人做遊戲,說數並出手指,兩個同學出的手指數合起來是10。

  3.練習九第1題。

  一個學生上來演示,其餘學生在書上完成。

  4.練習九第2題。

  (1)學生模仿指揮員發射命令,讓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

  (2)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這樣的情景。

  補充練習:把下面的數字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起來1 4 5 7 2 9 0 6 8 3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透過老師的提問:今天你認識了哪位朋友呢?

  2.天你學得最高興的是哪一部分的內容?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本課是部編一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透過一幅旅遊視窗購票圖,讓學生在數購票人次序的過程中感知自然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幾和第幾的不同,能準確表達幾和第幾的意思。

  二、說學情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早已有了“第幾”這個概念,在學校無論是站隊,還是自己的學號,以及在課表中學生們都會接觸到“第幾”這個知識。但是對於“幾和第幾”學生們並沒有認真區分過,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深刻理解第幾的基礎上明白“幾和第幾”的區別。

  三、說教學目標

  1.透過情境體驗與參與,使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除了可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透過教學,培養學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良好品德。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樂趣和自信心。

  四、說教材處理

  1.主題圖的使用

  由於學生很少有獨自購票的經歷,書中主題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不相符,大膽將主題圖捨去,換成同學排排隊、小動物排排隊、圓片排排隊三次活動,層層遞進,突破教學重難點。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第幾”的含義,

  難點:能準確區分“幾個”和“第幾”。

  五、說教學策略

  1.說教法情景演示與啟發(師)。

  2.說學法學生互動、合作探究(生)。

  六、說教學流程

  (一)課前小遊戲

  針對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學生對左右位置表述不清的問題,課前我增加了一個小遊戲:請同學們伸出左手和旁邊的同學打個招呼,記住你們是朋友;再伸出右手和同桌握握手,希望這節課你們能團結互助。其目的在於強化左右的概念、建立和諧輕鬆的課堂氣氛的同時為後面的新課做鋪墊。

  (二)談話匯入品德教育

  我設計了幾種匯入方式,經過實踐,確定這種匯入最受學生的歡迎。(課件5張)首先請學生看各種排隊圖片,形象直觀地感受到排隊是文明的行為,然後請學生說說為什麼要排隊,總結得出:如果不排隊,大家擠來擠去會很亂,容易出危險。使學生明白:我們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覺排隊。這樣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後揭示學習主題:排隊中的數學知識“幾和第幾”,這樣就順利地進入了新課。

  此環節的設計更加註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創設情境,感知新知

  此環節中我一共設計了二次活動。

  第一次活動:學生排排隊,初步感知序數的含義。

  我請表現好的一組同學玩遊戲,然後請學生介紹一下自己認識的同學在隊伍中是第幾個,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提出問題:XX排在第2個,這裡的第2個指的是幾個人?你知道前兩個人是誰嗎?同樣是2,為什麼表示的意思卻不一樣呢?XX的後面又有幾個人?回座位一個同學,他們的位置有什麼變化等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初步感知了“幾和第幾”的區別。

  第二次活動:小動物排排隊,小動物排排隊進一步理解序數含義。(自己準備的頭飾)

  在這次活動中我為學生帶來五位動物朋友,原本是我安排好小動物的位置,聽從了張老師的建議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小動物排排隊,這樣沒有限制學生思維,學生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參與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接下來請學生介紹一下每個小動物的位置,學生的介紹中有的從左數起,有的從右數起,根據學生回答的不同,引導學生從不同方向觀察小動物的位置,使學生明白數的起點不同小動物所在的位置也不同。在此環節中張老師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由教師示範怎樣把幾個和第幾個圈出來,這樣形象直觀,學生一下子就學會了,最後我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提問考一考同桌,看看從不同的方向能否準確介紹小動物的位置,從而進一步理解序數的含義。

  (四)實踐應用,鞏固深化

  此環節中我為學生設計了2個練習。

  1.圈小貓,讓學生親自數一數,圈一圈,目的是檢測學生能否準確區分幾和第幾。

  前幾次試講時發現學生有很多學生並沒有把三隻小貓圈在一起,而是每個圈一個圈,反思原因是學生不懂怎樣去圈畫,採用了張老師的建議在小動物排排隊環節就示範教給學生圈畫方法,到了本題,問題就不再出現了。

  2.課本20頁第1、2題:

  (1)想想蘭蘭前面有幾個人?指哪些?蘭蘭後面有幾個人?指哪些?

  (2)一共有多少人?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問題,還達到了對學生進行思維性訓練的目的。

  (五)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課尾,我設計了小遊戲:快快樂樂出教室的環節。加入歡快的音樂,讓學生和著音樂的節奏拍著手聽清老師提出的每一個要求,正確進行判斷,走出教室。這樣的設計不僅檢查了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也訓練學生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七、教學反思

  本課重難點突出,思路清晰。本課創設情境,感悟新知環節讓學生理解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進一步感悟新知活動中,又讓學生體驗了“第幾的相對性”。“第幾”是相對的。透過學生動手操作,使其在具體的操作中感知和體驗“第幾”的相對性,使知識向縱深發展。

  學生掌握情況:

  1.由於一年級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侷限性,尤其是剛入學在常規方面還沒有完全養成,致使教師在授課時處於被動。

  2.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答問題的同學不多。

  3.講解不夠清晰、透徹。

  改進措施:

  1.加強概念教學,如一共有幾個,第幾、左數、右數。

  2.以遊戲或媒體動畫形式教學,確保每位同學積極參與課堂。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認識鐘錶》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本課的教學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時間學習,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看鐘表時間的經驗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又是二年級進一步學習半時的認識和三年級秒的認識的開始,掌握認識鐘錶和整時是小學生必備的知識。教學的本質在於幫助、激勵、引導,本課就是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注重聯絡實際,力爭做到“思想、方法、知識、能力”的有機統一。根據教材的地位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知道時針、分針及鐘面上的數字;並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知道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

  2.透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體驗學習數學的興趣。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了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這樣的目標設計使我更多的關注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確定教學重點為整時的認讀方法。教學難點為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會看鐘表上的時間。課前準備了教學課件、鐘面模型、鐘面模型零件等大量教具。

  二、說教法

  教師是數學活動的合作者、引導者和組織者,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思想,本課主要採用啟發式教學和探究式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學生初步感知鐘面特點的環節主要採用啟發的方法,引導學生髮現鐘面上都有些什麼,逐步歸納、總結,從而使學生形成表象認知。在例題學習環節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引導學生自己觀察、對比、討論出鐘面上的三個時刻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探究認讀整時的方法。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是單純的記憶和模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這樣的理念,本課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有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後,我為了加深學生對鐘面的進一步認識,設計了學生自己製作鐘面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充分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操作遇到困難的時候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己的同伴,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最大的幫助。

  四、說流程

  1、上課伊始,我就抓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的心理特點,創設情景猜謎語,為後期學習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學習開端。透過回憶“在哪裡見過鐘錶”充分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我採用講練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設計了三個層次,首先讓學生觀察鐘面,充分交流,全班彙報,瞭解鐘面上有什麼,從而形成表象,再透過動手製作鐘面加深對鐘面的瞭解;其次,讓學生透過對三個時刻的對比,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歸納出認讀整時的具體方法;最後,為了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鞏固認讀整時的方法,安排了學生動手撥時鐘的練習。

  3、鞏固練習、運用新知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助於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讓學生合理靈活的選擇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安排了本課的基礎練習課本86頁練習的第一題連線,和提高練習課本85頁的做一做,最後讓學生體會接近整時的“快8時”和“10時多一點”的發散練習。層層遞進,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發展。

  4、總結評價、回顧新知,透過“你有什麼收穫”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系統回顧,明確本課的知識重點和學習時應注意的問題和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識。

  我注重系統直觀的板書,及時的體現了知識點,便於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梳理。

  總之,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僅是課前教師設計的好,還要及時抓住課堂的生成問題,巧妙處理,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所收穫。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

  一 、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本課內容選自)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60-61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前後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方位感不強,不一定能準確的加以判斷。而“上下” “前後”“左右”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達到熟練、準確地辨別“前、後”的位置,就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透過大量的活動來完成。

  為了讓學生直觀地 認識物體的 前後相對位置關係,教材藉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用“前、後”描述物體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日後學習方向與位置做好鋪墊。

  3、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結合學生年齡的特徵,本節課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能確定物體前後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二)過程與方法.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良好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並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能正確描述物體的“前、後”位置,而教學難點定為讓學生體會“前、後”的相對性。

  5、教具準備方面,(我選用)多媒體課件、小紅花、動物圖片等、課前還為學生準備了卡丁車圖片作為學具。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一年級的小學生更喜歡用形象來思維的。在本節課中,我主要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運用多媒體,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貫穿於整節課,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森林運動會”這一情景,彷彿身臨其境,便於學生充分地 感知物體間的前後位置關係。

  同時,<<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我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採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觀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體驗前後的含義,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探索的樂趣。

  三、說教學設想

  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並充分挖掘現場資源來啟發學生學習,採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一個自主的空間中觀察、操作,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 學習的主人。

  學生將透過說、找、擺、做、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前後”位置關係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本課的設計理念,我構建了探索性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課

  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結果是——對!小兔子驕傲自滿,結果輸給了小烏龜。小兔子為此很不服氣,今天,又找到了烏龜,非要再賽一次,烏龜明白,這次小兔子肯定不會睡大覺了,就對小兔子說:“比賽可以,但這次的路線必須有我來定。”小兔子連想都沒想就答應了。現在我們就到賽場去看一看。

  (二) 觀察交流,獲取新知

  同學們,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給我打電話說森林王國有一場運動會,邀請我們一年級二班的同學去觀看。還等什麼,趕緊去看看吧:百米賽跑都快要開始了,我用電腦出示動物賽跑圖,問:同學們,你們看到哪些小動物?老師最喜歡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圖片貼在黑板上)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小兔子的前面、後面有哪些小動物?學生在觀察中很容易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後面是小烏龜。同時也可能有學生會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後面是小烏龜和小蝸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給予表揚說“你真棒”、“觀察得真仔細”等等,並用小紅花作為獎勵。

  透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同時,動態的資訊資源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從情境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學生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介紹給其它的同學,這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的自主權。

  然後,我激發興趣,看完了緊張的百米賽跑,可惜我們錯過了卡丁車比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時利用笑笑發來的簡訊

  2號車排在最前面,3號車排在4號車的後面,1號車在最後面。

  請各小組同學根據簡訊的內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車圖片在小組內說一說,擺一擺。小組交流彙報,然後請一組同學到前面利用圖片邊說邊擺。這裡我會給說的好的學生給予評價。學生彙報後引導學生觀看影片回放,讓學生對照自己擺的對不對。

  卡丁車大賽的情境新穎時尚,同學們團結合作,認識字的同學讀資訊,其他同學擺圖片,在小組內觀察與交流中,解決了這樣一個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結合實際,啟發思維

  在這個環節中,我透過讓中間一橫排同學起立,說說前後分別是誰,向後轉再說一說前後分別是誰,讓學生髮現問題,明確方向發生了變化,前後順序就變了。然後我繼續問學生:前在哪兒?後在哪兒?方向轉一轉,前後怎麼辦?學生可能會說(小臉)對著就是前。(後背)對著就是後。方向轉一轉,前後就(改變)。最後根據問題和學生的回答編出下面這首兒歌:

  小朋友們告訴我,前、前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小臉)對著就是前。

  小朋友們告訴我,後、後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後背)對著就是後。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後怎麼樣?動腦想一想。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後就會(改變),就會(改變)

  這樣的設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前後的意義,體驗到前後的相對性,同時更深一層理解到以什麼為標準,確定前後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學生是否掌握“前後”概念意義,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空間概念,使學生再次獲得愉快、成功的數學情感體驗。

  (四 )拓展應用,培養能力

  在這一環節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小明和同學們去兒童樂園買票的情境圖。在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明前面有幾個人?後面有幾個人?一共有多少個人在買票?

  之後,我出示了一道排隊的思考題作為這節課的拓展延伸。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由於一年級學生識字少,對直觀的事物感興趣。因此,我採用了這種圖文結合的板書,使教學內容更加美觀實用,學生更加容易理解。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三課時的內容。

  2、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左右》是前後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後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透過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後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教學目標

  (1)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體會其相對性。

  (2)在認識“左右”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判斷能力,能夠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並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透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

  5、教學難點: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二、說教法本節課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和學習,重視讓學生親身體驗,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充分挖掘現場課程資源來啟發學生進行學習,並採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個廣闊、自主的空間中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觀察與操作中認識和體驗左右。

  1、首先,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情境,與學生交流談話,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有的兩隻手,一隻是左手,另一隻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與右,並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慾望。

  2、在學生初步感知“左右”後,以學生原有的經驗出發,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一說”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做一做”小遊戲,聽口令做動作;“擺一擺”學具等。讓學生在這些簡單而有趣的活動中辨別左右,加深對左邊和右邊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學生既感到親切而又不覺得枯燥,樂與參與學習。

  3、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身邊的實際生活相聯絡,“左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因此,除了認識和體驗“左右”外,還要引導學生懂得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左右”的認識,並且體驗到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說學法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動,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徵,因此,學生的學習應以活動為主,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基於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左右”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不一定準確判斷的情況下,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透過說、找、做、擺、看、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左右”的位置關係的認識。

  1、說。是從生活經驗入手,說左右手分別能做哪些事,這是對左右的初步認識。

  2、找。是找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是對左右的進一步瞭解。

  3、做。這是聽口令做動手的小遊戲。除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區別左與右。

  4、擺。透過擺學具,使學生把對左右的認識變成得心應手的知識。

  5、看。這是讓學生觀察由於他們的轉動,右邊事物的不同,初步體驗左右的相對性。

  6、練。達到鞏固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說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談話:同學們,淘氣和笑笑他們平時可喜歡玩遊戲了,你們喜歡嗎?喜歡的請舉手。你知道你舉的是哪一隻手嗎?(右手)那麼另一隻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對新朋友:左右(板書)

  (二)操作活動,認識左右

  1、親身體驗,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來舉手發言,還可以做什麼?(拿筷子吃飯、拿筆寫字……)左手呢?(吃飯時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能幫我們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還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腳……)

  2、小小遊戲,進一步認識左右

  (1)動一動:張開你的左手搖一搖,張開你的右手搖一搖;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轉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轉一圈。

  (2)聽口令做動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腳,跺跺你的右腳,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

  3、擺擺學具,辨別左右

  (1)動手擺:鉛筆在最左邊;小刀在最右邊;文具盒在中間;橡皮在文具盒的左邊,鉛筆的右邊;尺子在小刀的左邊,文具盒的右邊。

  (2)說一說: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尺子的左邊有什麼?右邊呢?

  (3)打亂學具,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

  (三)引導觀察,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1)同桌同學面對面站著,觀察左手和右手,你發現了什麼?

  (2)轉動方向,觀察左邊和右邊的事物,你發現了什麼?

  (3)小結:方向改變了,左邊右邊也改變了。

  (四)聯絡實際,解決問題

  (1)解決課本60頁“找一找”。

  出示掛圖:

  師:這位小朋友遇到了一個難題,你們能幫助他解決嗎?這位小朋友想到小明家玩,可他只記得上樓左拐是小明家,小明住在幾號房呢?

  (2)解決“練一練”第3題。

  A、師:停車場的管理員聽說你們學會了新知識,想請大家幫忙解決一個問題,看看是什麼吧。

  B、出示掛圖:從右邊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輛車。

  C、交流說說是怎樣想的。

  (3)解決“練一練”第5題。

  A、出示掛圖:想一想,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嗎?

  B、小組討論、交流

  C、到樓梯去走一走,親身體驗一下

  D、小結:我們不僅僅上下樓梯時要靠右邊走,在馬路上行走時也要像這些小朋友一樣靠右邊走。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

  (五)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六)拓展延伸

  同學們回家後,看一看你們家左右兩邊分別是誰的家。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

  一、 說教材分析

  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二課時:上下。

  2、 教材簡析

  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具體目標。本單元是透過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屬於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第一學段。本節內容“上下”是學生學完“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學習的,繼續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描述事物的好習慣,學會用上下正確描述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而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後的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3、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標準》中對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具體化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根據以上四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知識技能目標)

  (2)、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能力培養目標)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素質培養目標)

  (4)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推理等思考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情感態度目標)

  教學重點:學會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體會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二、 說教法與學法設計

  本節課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相關體驗,不能把它作為單純的知識點來講授,而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體驗和理解。結合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和本節課學習素材的特點,實現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既重視選擇靈活的教法,又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 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法。創設小動物去大樹爺爺家做客這一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讓學生能直觀地明確三種動物的位置關係,體驗到上下的位置關係,並創設三種動物變換位置關係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2、 觀察討論,互動合作法。

  新課標特別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說說教室的物品的位置關係,緊扣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透過互動合作給動物分房子等活動,進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3、 動手操作,積極活動法。透過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整理書架、給動物分房子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具準備:主題畫 投影儀 小書架

  學具準備:剪刀 膠水

  三、 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引疑。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這一情境匯入新課:今天,天氣晴朗,森林裡特別熱鬧,原來大樹爺爺今天請客.小兔和小鳥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題畫,先出示小兔和小鳥)讓學生觀察直觀到小鳥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樣,我順勢引出課題:“上下”。透過設疑引出課題,能讓學生有發現問題的機會。

  第二環節:觀察思考,探究新知。

  1、 觀察思考。先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仔細觀察小鳥和小兔的位置,讓學生自由說說小鳥在小兔的哪個位置上,小兔在小鳥的哪個位置上,讓學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

  2、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讓學生體驗由於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係是相對的。我注意使用淺顯生動的語言向學生說明小動物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再讓學生描述松鼠的正確位置,從而體會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由於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與相對性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時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有必要作出適當的說明,對學生理解新知很有幫助。)

  3、換換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對性。

  讓學生動手換一換小鳥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學生互相說說三種動物各自的位置關係。(學生能在變化中進一步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學會舉一反三,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

  4、 指導看書,書寫。

  指導學生根據判斷的三種動物的相對位置,填寫好書本的內容,注意上下的書寫,培養學生正確書寫的習慣。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學會應用新知去解決問題。

  1、聯絡身邊的例子說一說。

  觀察教室,討論哪些物體的位置關係可以用“上下”來描述。學生自由觀察,自由發表意見。(設計意圖:聯絡學生身邊的例子來應用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 聽口令,擺物品。要求每人準備好數學書,練習本,文具盒和鉛筆等學習用品。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可以設計以下口令:數學書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數學書的上面,練習本放在數學書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組織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

  3、整理書架。每個小組一個小書架,一些書和其他學習用品。要求:小組內互相商量如何擺放這些物品,然後動手一起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說出物品的上下位置關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4、參觀小明的房間。(課本練一練第1題)

  先引導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麼?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再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把各種物品的上下關係補充完整,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藉助這一情境,要求學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間,養成物品擺放整齊的良好行為習慣。

  (以上活動是根據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設計的。)

  5、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1) 課本第59頁練一練第2題。注意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在寫數過程中,讓學生說說哪個數在上,哪個數在下。

  (2) 課本第59 頁練一練第3題:說一說。

  利用圖畫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是一道有一定開放性的題目,有多種的說法和答案,如船在橋的下面,人在橋的上面,橋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頁練一練第4題)。

  1、活動要求:先引導學生弄懂題意,然後指導學生剪下附頁中的動物頭像,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小動物安排房子。

  2、活動形式:學生可以在小組中合作完成,分完後,與小組同學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說一說它們的上下位置關係與順序。這樣做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增強交流合作的意識。

  第五環節:拓展思維,強化新知。(第59頁練一練第5題)

  這是一道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不做統一的要求。目的是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饋的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有條理說出自己的推理過程。

  第六環節:總結深化,自我評價。

  結合新課標裡提出新的評價體系,我在這一個環節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做個評價,每人一張評價表,在認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畫上一個笑臉。

  對學習數學有興趣

  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交流

  能積極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樂意傾聽其他小朋友的意見

  透過以上六個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樂意學習,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初步培養,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數學第一冊第二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4頁的例題,做一做。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知道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2、透過觀察、思考、討論、探索等學習活動,提高自主學習意識。

  3、一年級數學上冊說課稿《0的認識和0的加減法》: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學生對身邊及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絡,從而體現學習的喜悅。

  教學重點:初步知道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關鍵:初步理解0的含義

  二、說教法,說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注重透過多種情景來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認數過程。我在學生的知識、技能、心理特點等因素基礎上,營造情境氛圍,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總是及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樑,讓學生積極參與、體驗的含義……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援下,自主能動的探索,實現教學的再創造。

  學法可歸納為:

  ㈠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好學。

  ㈡運用多種手段,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三、說教學程式

  ㈠創設情景,設疑引入

  (出示三個紙盒)教師說:“我給小朋友帶來一個東西,想不想知道盒子裡分別裝的是什麼?誰能開啟並說說用哪個數來表示它?”

  教學關鍵:初步理解0的含義

  學生感到疑惑,教師及時提出課程:我們這節課就進一步學習“0的認識和0的加減法”——板書課題

  ㈡探索新知

  1、教學“0”表示沒有的含義

  (出示物圖)教師充分利用實物圖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教學“0”表示沒有的含義。

  2、教學“0”表示起點的.含義

  (出示直尺)教師引導思考:0還可以表示什麼?

  3、尋找“0”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你見到的0入手,帶領孩子們去生活中尋找知識的原型,不僅豐富了孩子們對0的感知體驗,同時也讓孩子們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4、體會0的計算

  我在情景中體會0的計算,集體交流不同想法。

  學生感到疑惑,教師及時提出課程:我們這節課就進一步學習“0的認識和0的加減法”——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我為學生創設一個豐富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並進行交流,從而親身體驗關於0的計算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㈢嘗試練習,鞏固新知

  因為小學生的學習大多以無意注意和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好奇、好勝,注意的穩定性與永續性較差。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富有情趣、靈活多樣,要富有挑戰性。根據這些特點我將練習設計成孩子們喜歡的遊戲。例如:鞏固練習第2題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在遊戲中嚐到學習的快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㈣全結評價

  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有什麼體會?這樣讓學生參與本節課的總結,既便於瞭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又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更激發學生數學的熱情。

  總之,本節課設計力求體現自主化、活動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

  5、4、3、2加幾是在9加幾和8、7、6加幾的基礎上設定的,經過前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上掌握了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是與前兩節內容相關的小數加大數的式題,都可以用交換加數的位置來計算,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完成這些計算。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湊十法,本節課的重點不再是研究怎樣湊十,而是演算法的多樣化。

  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1.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5、4、3、2加幾的20以內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

  2.培養學生利用9、8、7、6加幾的計算方法學習5、4、6、2加幾的遷移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和認真負責的品質.

  教學重點:

  使學生熟練掌握5、4、3、2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悟出5、4、3、2加幾的最好的計算方法就是交換加數的位置,想大數加小數.

  在設計本課時,依照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同時注重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我的整節課設計,要體現以下設計意圖: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髮展為主,合作交流。

  有關20以內進位加法,學生已經學過9、8、7、6加幾,所以,整堂課我沒有像前面那樣教學怎樣去湊十,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討論、交流。在出示5+7=後,讓學生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說一說。這樣,既創設了一個合作交流的氛圍,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小組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補充、完善,使每一個人都取長補短,同時也養成傾聽別人說話的好習慣。

  2.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在開放自主的環境裡,讓學生的思維開闊和活躍起來。在探究新知環節5+7=教學後,我進行了演算法統計和最佳化,明確:在計算時,只要計算準確,你喜歡用哪種方法計算就用哪種方法。在學習完例4後,我引導學生想:5加幾、4加幾、3加幾、2加幾的題還有哪些?並適時地給出兩個提示,這樣學生就能迅速、準確地想出來,比起老師直接給出20以內進位加法表記憶更深刻。

  3.尊重學生的思維多樣性,鼓勵演算法多樣化。

  小學生的思維是靈活多樣的。他們在課堂上時常會冒出許多智慧的火花,我們應給予保護,這對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在出示5+7=後,學生想出很多種方法,我適時引導,鼓勵創新,提倡學生演算法多樣化。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變得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數學九年義務教育第一冊第一課的內容——“數一數”。 我們知道,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前,經過了學前教育,大多數兒童在未學習這一課前,已能數出100以內的數,甚至會寫,而且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常常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孩子們的頭腦中,還未必有10以內數的概念,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10以內數的概念,為以後學習數學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但是學生剛剛結束幼兒園生活,進入小學,對課堂學習還不適應,容易疲勞,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觀察能力有限,表達能力有限。

  《課標》提出“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教材很注重學生數感的建立,本節課就是幫助學生建立數感的起始課。主題圖是一幅鄉村小學開學時的情景,表面看起來好像跟數學沒有太大關係,但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透過觀察發現,所看到的一切只有透過數才能描述清楚,而且要經過組織才能彙報得井然有序。這正是培養學生於無聲處聽驚雷、於平淡處創造精彩的數學素養的開始。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透過數數活動,初步瞭解學生的數數情況,使學生初步學會數數的方法,能夠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

  (2)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3)初步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

  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 數數的方法。

  本節課的難點是:用較為簡捷明瞭的數學語言來彙報所看到的物體的數量。

  二、教法和學法

  很顯然,在教法和學法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動手操作學習。“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合作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為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三、教學過程

  1、談話交流,自然過渡。

  輕鬆的談話交流是拉進師生較好的途徑和方法。因此,本節課開始,我以談話的方式進入課程,會顯得比較自然有效。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已經是小學生了。從現在開始,你們將和老師一起在明亮的教室裡,共同學習、生活,探討許多數學問題,學習很多數學知識,可能有同學心裡納悶兒:數學有什麼用啊?老師給你舉一兩個的例子吧,小的比如用錢買東西,大的如控制宇宙飛船上天都要用到數學知識。所以,數學是很有用的知識,學會它你們可以知道很多事情,還能增長本領,會解決很多問題。我們的數學書上有許多有趣的遊戲和活動,那可是一個神奇的數學天地呀!同學們,你們願意學好數學嗎?只要你們愛動腦筋,多和同學老師一起交流、討論,就會發現數學是多麼的生動有趣!當你們感到自己的本領一天一天地增長時,該是多麼愉快呀!

  2、層層推進,學習數數。

  (1)口頭數數

  你會數數嗎?(分三個層次進行) 從1數到10,試試看。伸出兩隻小手,同桌之間相互數一數有幾根手指。 集體交流:先請幾個會數數的同學數給大家聽,再請不會數或數得不好的同學試著數幾次。

  (2)看圖數數

  ①激發觀察興趣看書第2——3頁彩圖。教師啟發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嗎?學生回答後教師介紹:這是一個富裕的鄉村小學。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高高興興地上學來了。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請同桌相互說一說。接下來全班交流,注意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我在這裡隨時提醒學生:還有什麼?由此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②數圖中的數量。 教師在學生隨意說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按照數目從大到小的順序數出圖中事物的個數。一次教學數出數量是1的人和物;其它數量的人和物。這裡僅介紹1的教學。一面國旗、一位老師、一座教學樓等。學生回答後,教師及時指出:像這樣,一面國旗、一位教師、一座教學樓都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同時在國旗圖案旁邊對應貼出數字卡片“1”)

  在教學數其它數時,注意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如:有四個同學在小小氣象站觀測時,要及時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的教育。

  ③認讀1——10各數。10個物體都數完後,讓學生再對照教材第4——5頁看一看每一個集合圈裡的物體的個數和旁邊的數。 按從小到大的順序讀一讀這些數。 為進一步強化孩子們對數的認讀能力,我在這裡隨機出示數字卡片1——10,請學生搶答。

  ④猜數遊戲 背對搶答學生出示1——10的卡片。允許學生提示:“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 學生在幫助下所猜出的數不斷接近目標數,直到猜中。猜數遊戲的設計意圖在於培養學生的數感,使得課堂氣氛熱烈、愉快。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使知識在有趣的活動中得到鞏固。

  ⑤數身邊的物體。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所以,我設計了這個供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環節,讓學生自己尋找身邊的物體,並且用數量來加以描述,使學生的知識及時得到內化,進一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3、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相互補充,完成小結。

  四:板書設計

  本課採用圖文結合式的板書。這是依據兒童的形象思維佔主導優勢而設計的,板書是隨著學習內容的先後出現的,用簡筆畫畫圖,圖上的字,詞是用貼字卡的形式出現,透過可愛的圖象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增進學生記憶的加強。

  五:說課綜述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注意做到以下三點:

  1、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

  2、應充分利用教材的資源;

  3、倡導和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做到了既突出重點,又突破難點的教學目的。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5以內的減法是義務教育教科書(西師版)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教材將減法的初步認識1和5以內的減法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從一個數裡“去掉”一些用減法計算,並計算出結果。例題和“做一做”是與加法相對應的減法計算,“課堂活動”讓學生說一說,再計算。學生之間透過交流自己的想法,體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過程,真正體會減法算式的含義,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二、立足學情說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剛步入簡單的學習階段,雖然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減法,但是比較簡單,所以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並不是很難。本班學生在入學前大多數都接受過學前教育,都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在加上之前所學習的分與合的內容,對5以內的減法已能脫離手的幫助了,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就不是太難,我特別注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

  在對教材有了充分的認識並翻閱了與本知識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特徵,最後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以下幾點作為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理解減法的含義,體會數的分解與減法的聯絡,認識減號、減法算式,探索5以內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體會演算法的多樣化,會計算5以內數的減法。

  2.教學重點:

  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理解減法的含義,理解和學會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在觀察、操作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堅定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立足學生說方法

  教法:情境式啟發式情感式活動式

  學法: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四、立足目標說流程

  教材上的主題圖是三個孩子盪鞦韆,後來走了一個,剩下幾個孩子?學生根據圖所表示的含義列出算式。以前學生在練習中不知道是從哪裡去掉的。為了讓學生能直觀的瞭解減法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後,放手讓自己看一看、學一學。學生翻書自學,集體交流,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然後透過交流,要求學生明白減法的運算子號是“-”,讀作減號;算式是3—1=2,讀作:3減1等於2。使得前後知識點過度很順暢。

  五、立足課堂說板書

  板書作為課堂教學語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應具有啟發性、指導性、應用性。本節課的板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不僅貼上學生所提問題,這樣安排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六、立足效果說反思

  我們的數學課堂應來源於生活,農村學校沒有電腦,沒有精美的課件,有的是黑板+粉筆和書本,如何在課堂中讓學生表現出主動、投入、自然和和諧應該來源於貼近孩子生活化的情境和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應該是生生、師生之間思維火花的碰撞。

  讓學生經歷數學文化的創造過程,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不能是一味的聽講、模仿和練習,更重要的是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師生、生生間的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應該是學生自己體驗、探索、實踐的過程,應該讓學生自己去“做”數學,“想”數學,儘量減少直接“灌輸”,這正是我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可惜的是本節課由於課堂拖沓的原因,設計的遊戲也沒完成。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

  教學教材:

  《16、17、18 減幾》是義務教育教科書西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0內的退位減法95頁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1115 減幾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將已經掌握的計算方法遷移到16、17、18 減幾中來,強化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理解,也為今後繼續學習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在實際情境中,理解16、17、18減幾退位減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深交流,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的快樂,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

  初步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的思想,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 形成用數學的意識。 從中,讓學生掌握演算法,能正確計算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難點。

  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多媒體為輔助教學手段,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交流合 作中完成教學,併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激起學生回憶,透過遷移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計算方法的思維過程。

  一開課,多媒體呈現口算題,說說是怎樣算的。然後直奔主題:今天我們一 起來學習16、17、18 減幾。透過口算喚起了學生回憶,這樣會讓學生將前面所學的計算方法遷移到本節課中,會讓他們感覺到輕鬆,讓課堂輕鬆愉悅。

  2、創設了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新課開始,我談話進入,多媒體一步步呈現例1,然後讓學生觀察,找出數學資訊,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讓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所以我在課堂活動中設計找朋友的活動,一個孩子舉起算式卡片大聲問:我的朋友在哪裡?另一個孩子舉起結果大聲回答:你的朋友在這裡。這樣又會激起孩子們學習的熱情。

  3、計算教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

  4、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上,採用了同桌學習方式,小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深交流,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的快樂,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口算,喚起回憶。

  在新課之前,結合課本內容進行必要的口算訓練,是提高孩子口算水平和學習數學的基礎。口算能力的訓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同時透過口算和說算理,喚起了孩子們對前面所學知識的回憶,為本節課的學習作出了準備。

  二、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談話進入,孩子們,在我們的校園內有許多花和樹,它們美化了校園、淨化了空氣。為了讓這些花和樹健康地成長,每天老師都讓兩位小朋友給樹澆水。我們一起去看看今天輪到哪兩個小朋友了(ppt 出示)。你們看,原來今天給小樹澆水的是小華和小紅,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從圖上你知道了什麼?學生找出數學資訊,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列出算式。

  設計此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從熟悉的校園環境進入新課,一方面可以對孩子進行環保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只要注意觀察、思考,在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另外, 讓學生從所提供的情境中自己去獲取資訊,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體會數學不只是寫在紙上的算式,而是 蘊藏在生活中的一個個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感受到計算與 生活聯絡密切。

  三、獨立思考,交流演算法。

  因為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1115減幾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所以我試著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學習,然後同桌交流自己的演算法。 設計此環節是為了節約教學時間,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認識到計算方法的普遍適用性,強化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四、獨立思考,交流演算法。

  17、18對於17、18減幾,學生有了16 減幾計算方法的遷移,我大膽的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然後在四人小組裡交流自己的演算法。

  此環節的設計是為了給學生提供較大的交流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機會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提高他們合作交流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又可以激發全體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課堂活動,鞏固新知。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我安排了兩個活動。

  第一個活動同桌進行:一人出16、17、18 減幾的算式,一人口算。

  第二個活動:一個孩子舉起算 式卡片大聲問:我的朋友在哪裡?另一個孩子舉起結果大聲回答:你的朋友在這 此環節的設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六、課堂練習,效果檢測。

  完成練習二十1、2。

  七、總結評價。

  讓學生說說這節課裡有什麼收穫? 透過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的這種方式的提問,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自我感悟、自我評價和個性發展。

  八、板書設計

  板書上呈現課題16、17、18 列出的算式:16-9=7,還有例2的兩個算式:17-8=9 和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