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彙編15篇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彙編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

  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第一課時。

  一、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透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透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2、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3、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4、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帶我們來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這座城堡裡,住著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裡,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著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

  (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學生嘗試說說認識的圖形名字。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板書:認識圖形)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平面圖形,豐富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體中,請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趕快行動吧!

  (2)彙報交流

  說一說:你在什麼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圖形的面,有什麼感覺?(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透過“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物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3)引導發現

  (課件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

  師:透過剛才的觀察發現,這些平面圖形的家都住在立體圖形上。

  (透過“看”,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1)教師啟發: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

  (這一要求既有挑戰性,也有探索性,同時具有操作性。)

  (2)小組合作完成

  (3)彙報、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畫、印等方法),給予讚揚。

  (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表達親身感受,培養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

  (透過這種“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課難點。實現數學學習的親歷性,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

  3、小結

  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三稜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圓柱上找到了圓形。我們還發現,這些圖形的面都是平的,並且只有一個面,所以,就把這些圖形叫做平面圖形。

  4、遊戲:我說你想

  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說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一邊想一邊用手指畫一畫。

  同桌之間可進行互動練習。

  (透過讓學生閉眼想象所學

  的圖形,培養空間想象力,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1、連一連:將圖形與名字連線

  (變式圖形的呈現,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獲得的性質特徵概括到同類物件中去,使學生在概括中獲得對圖形進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裡還見過這樣的圖形?

  (教師先引導學生看看教室裡哪些物體上有這樣的圖形,可離開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發現告訴大家。)

  師:其實,在我們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這些圖形,現在,我們一起去馬路上看看吧!

  說一說:這些交通標誌牌是什麼形狀?

  (課件演示:介紹交通標誌牌的作用,滲透交通安全教育)

  (將數學課上認識的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融合,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藉助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找朋友(進一步體驗“面”由“體”得。)

  4、數一數數一數每個圖形分別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這節課小朋友學得很好,胡老師要獎勵給每個小組一份禮物。請開啟禮品袋(袋內裝有平面圖形若干),用裡面的圖形拼出你最喜歡的東西。

  (1)小組合作 評課稿連線: pkg/

  (2)交流展示。說一說,你拼的是什麼?用了哪些圖形?

  (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學生的創造欲,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透過作品的展示,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6、全課總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認為這節課最有趣的是什麼?

  板書設計:

  認識圖形

  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2

  課題:認識乘法(說課)

  作者:長沙市芙蓉區長鐵四小

  內容: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

  教材簡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題是幾個相同的數連加,透過求一共有幾隻兔和一共有幾隻雞的實際問題列出兩道連加算式,引導學生從3個2相加和4個3相加的角度理解連加算式的特徵,為教學乘法的意義作準備。例題後的“試一試”,繼續加強學生對幾個幾相加的認識,並讓學生注意到3個5相加和5個3相加的的數是相同的。

  第二道例題在相同數連加的基礎上教學乘法,包括乘法的意義、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在教學乘法的意義時,“還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題的重點。例題後的“試一試”既要用加法算 ,也要用乘法,教材指點學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種寫法比較簡便,引導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

  “想想做做”中的1—8題由看圖找幾個幾再列加法算式最後列乘法算式,到直接列乘法算式計算,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意義,知道幾個幾相加用乘法計算比較簡單。

  2、 能根據一個加法算式寫出兩個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 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乘法和改寫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怎樣改寫乘法。

  教學準備:CAI

  設計理念:

  這節課,我將教材進行了一定的處理,把“認識乘法”創設在一個童話情景中,並將乘法意義的兩個內涵:在幾個相同數相加時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簡便。分開突破,不增加學生的難度與負擔。整節課營造出一個輕鬆、活潑的課堂氣氛。練習設計的難易程度也是由淺入深,開放性題趣味十足,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匯入部分,首先提出:“小朋友都認識‘小紅帽’嗎?”讓學生回憶起童話故事,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因為小學生尤其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學習素材的感受與興趣,現實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容易啟用學生學習的願望。緊接著,創設情境,“數學課上老師也帶小朋友來看看小紅帽的家。”《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環境,創設生動有趣的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所以在匯入部分中,我根據兒童心理,喜歡玩,喜歡小動物,卡通人物。時時調動著學生的積極性並且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都是用一個完整的情境貫穿始終。

  《新課程標準》提出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給學生提供現實有趣的學習背景,把新知的學習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透過具體情況呈現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你要把孩子引導到新的地方,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現在所處的位置。”學生學習數學是學生生活的系統化,離不開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對學生來說,數學知識並不是“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的經驗的總結與昇華。因此,老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現實數學世界出發,與教材的內容發生相互作用。創設問題情境,構建數學知識。而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聯絡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備繼續學習乘法的條件。在100以內的加法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是兩個數相加和三個不相同的一位數連加,對幾個相同的數連加,由於接觸少,顯得比較生疏。為此,在教學中設計了“小雞”,“小兔,“雞蛋”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列出幾個相同的數連加的算式,並讓學生透過觀察,模仿說出許多相同的數連加的算式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計算幾個相同的數連加的能力。

  設計“雞蛋”這一問題情境,首先是提高學生計算幾個相同的一位數連加的能力,為學習乘法掃除障礙,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是培養學生演算法的多樣化。《新課標》中對計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有準,而是看準的方法多,即“演算法多樣化”。這樣學生就可以帶著解決問題的渴望去學習新知識,形成新技能。學生根據“雞蛋圖”分別列出了3個5相加(橫著看的),5個3相加(豎著看的)的連加算式。甚至也會有學生斜著看來列算式,或6個6個的看等等各種方法,學生透過自己動腦想出的方法,學生能夠理解,也記憶深刻。

  我在教學中,在新授中讓學生將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外,在練習中,並出現了“5+6+6”這類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的加法,透過比較,從而讓學生在現實活動中積累有關概念的感性認識——把感性認識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實踐中應用概念並進一步鞏固概念。

  緊接著我設計了小紅帽過生日的情境,來一個人要兩支筷子,來50個人要準備多少支筷子?學生中大多數用乘法,我提問;“為什麼不用加法呢?”學生都感受到太長了,麻煩。從而將乘法的意義突破。

  《新課標》提出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練習設計中,教師遵循由淺入深教學的原則,由基礎題到提高題。首先讓學生看一副圖,說出是幾個幾相加,並列出加法算式,再根據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過渡到看到相同數連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最後提高到看一幅圖直接列乘法算式。最後,教師設計了一道開放性題。讓學生在開放性題中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樣的,有些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2+3+5+5”這一題,剛開始學生會以為它沒辦法改寫成乘法算式,因為它不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但透過自己的探索,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使學生知道先算出2+3=5,這樣就變成3個5相加,從而可以改寫成3×5,5×3;接下來“3+3+6”這道算式就可以變成2個6相加的加法算式,進而可以改寫為2×6,6×2的乘法算式,同時“3+3+6”這道題可以把6拆成兩個3使原來的加法算式變為4個3相加,可列出3×4或4×3的乘法算式:最後是一道字母題:A+A+A+A。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進而再一次的鞏固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總之,把數學教學建立在學生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有利於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並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有利於教師發揮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課後感受:

  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大部分學生理解了乘法的意義,當然也有學生還出於一知半解的狀態,我覺得對於這節課,應允許學生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學生很快就理解了,更能在新知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有的學生當堂課不明白,說不定回到家卻突然知道了,後知後覺。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32—33頁上,主要內容有“猜數遊戲”;“想一想”、“練一練”;6和7的加減法。

  本課時教材我透過設計一個“猜數遊戲”和“擺數活動”,使學生學會六、七的加減法。讓學生在遊戲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玩中學,在樂中學,培養合作的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在實踐操作活動中積累經驗,發展數感,培養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生動活潑的情境和遊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

  2、透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正確熟練地掌握六、七的加減法計算。

  3、培養觀察、語言表達、動手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6和7的加減法,突破方法是引導學生在遊戲中,透過合作與交流使學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突破方法是組織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6和7的計算。

  二、說教法與學法

  學生的經驗和活動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我根據數學學習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學生的數學活動,充分利用了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遊戲、活動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來,設計了新穎的情景教學,儘可能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教學過程緊扣教材,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適時的引導,使整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有效的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本課教學中,我注意實踐操作與遊戲活動有機地結合,讓學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設計了五個環節:複習匯入、猜數遊戲、擺數活動、回顧總結、課堂作業。

  (一)首先是複習匯入

  在上新課前我用先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兒歌《數鴨子》,讓學生邊聽邊唱,在情境中複習鞏固之前學過的10以內的數字及大小的排列,然後以開火車遊戲複習了有關5的加減法算式,為學習6、7的加減法做好了鋪墊。接著以猜一猜的形式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接著進行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猜數遊戲

  在猜一猜匯入的情景下,學生對新課學習有了一定的興趣,因而我自然的引入6的猜數遊戲活動,這一活動是學生十分喜歡的,每個人都有積極參與的信心。關於6的猜數主要設計了兩個活動。

  活動一:6的加法算式

  1、先是老師變,學生猜。在猜數遊戲時,我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教具——紅棗6顆,用雙手演示,讓學生透過猜數引出得數是6的加法。然後是學生自己變,自己猜。請學生把豆子也拿出來變一變,同桌之間進行變戲法的活動,並且記錄算式。從變戲法這一有趣的情境出發,激發起學生的探究*,使學生初步體會資訊呈現形式的多樣性,並在動手實踐中掌握6的加法。

  2、師生共同整理並小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

  先由學生自由說出自己的算式,我在黑板上以花朵的形式把他們的結果展示出來,花朵是6,每兩片花葉合起來的結果等於花朵上的6,這樣便於學生對加法的理解。等學生說完自己的算式後,我再以課件的形式出示已經整理好的算式,引導學生比較發現數字不同,但結果相同的兩種加法算式的異同,在整理零亂算式的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好習慣,初步感受有條理思考問題的優越性。

  活動二:6的減法算式

  我再改變猜數形式,用單手猜數再引出相應的減法,從而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6的加減法。並使學生充分地感知加減法之間的相互聯絡。也是我先做示範,接著讓學生自己進行猜

  數活動。最後師生共同整理並小結,學生的彙報同樣以學生熟悉的房子的形式板書出來,方便學生再次觀察,最後課件出示整理好的減法算式,讓學生齊讀,在頭腦中對數學知識的規律性,形成初步的認識。

  (三)擺數活動

  學習了6的猜數遊戲後,學生興趣高漲,躍躍欲試,我便順勢引導,先用自己準備好的教具蘋果娃娃在黑板上分別演示有6個蘋果,再添進來1個,是幾個?學生很明白就能列出來算式6+1=7,然後又說從7個蘋果中去掉一個,很直觀的表現出減法的應用,學生很快就能列出來7—1=6,透過我的加減法演示後,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學具——7個圓片,組織同桌合作學習7的加減法,我巡視、指導參與學生操作活動,透過擺數活動,進行實踐操作,主動探究,得出7的所有加減法算式,這樣做給每個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展示自己,使每個學生都在活動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四)回顧總結

  這一環節主要目的是,透過老師引導小結,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整理,使學生腦海中形成完整知識體系。

  (五)課堂作業

  由於時間關係,最後7的減法算式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彙報時間,我就留成了最後進行的課堂作業,讓學生繼續在剩餘的時間和課後去完成。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4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低年級的數學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都離不開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級數學教學就應遵循源於生活,寓於生活,且用於生活的理念,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認為:好的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足以證明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一、說教材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60—61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前後”、“上下”的位置與順序,理解了位置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左右》是前後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後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它為以後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理解和掌握其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培養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2、能力目標:透過有趣的具體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傾聽與交流能力,質疑與評價能力,以及初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用生活中有關“左右”的情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滲透“事物之間相對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認識“左右”位置的關係,準確確定“左右”。

  教學難點:

  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二、說教學法

  1、說教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透過創設各種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況下體驗左右的位置,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索性,使課堂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學生在愉快的“玩”中鞏固了知識。

  (2)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4)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方式感受物體的位置,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5)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教學內容是豐富的、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精彩紛呈的。所以本節課利用多種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達到最高層次。

  2、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3)透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4)透過靈活、有趣的遊戲和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三、說教學程式

  一)、創境激疑

  新課開始,我利用課賽情境,讓高興的同學舉手。從而引出課題:《左右》。

  二)、互動解疑

  1、說一說

  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舉例說一說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

  學生舉例的過程,既是教師瞭解學生認知基礎的過程,也就是他們自己熟悉左右的過程。讓學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還有哪些象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樣,利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讓他們在各自原有的經驗的基礎上去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2、玩一玩

  透過帶著學生玩“舉右手,抬左腿、摸左耳??”這些“聽口令,做動作”的遊戲,幫助學生藉助身體器官認識並正確分辨左右。在這一環節中,我以實際生活為出發點,選擇學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為突破口,藉助身體的器官,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體驗,領會左右的含義,分辨左右的位置關係。透過自主尋找、合作討論、遊戲反饋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合作交流的能力,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自主性與合作性。

  3、擺一擺。

  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敘述擺學具,透過擺的活動,讓學生把身體的左右遷移到生活中來,使學生學會確定物體的左右。在聽老師的敘述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如何用語言來敘述物體的左右位置關係。說一說。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透過回答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東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數,順序也就不同。

  三)、啟思導疑

  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握手,請學生判斷,老師是用右手握手嗎?為什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後,老師與學生同向,證實結論,我們面對面站著,因為方向

  相對,用右手握手方向剛好相反。透過質疑、釋疑,讓學生髮現“左右”的相對性。

  四)、實踐運用

  1、說一說你相鄰的同學是誰?

  2、從右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輛車。(課本61頁練一練第3題)

  3、我問你答

  4、拓展延伸

  有一個小朋友要上樓,你能告訴他應該走哪邊嗎?

  如果他不走右邊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學生自由發言)

  你知道為什麼“上下樓梯要靠右行”了嗎?

  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他們都是靠哪邊走的?

  走路時我們要注意什麼?(結合內容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結: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規則,我國規定每個公民都靠自己的右邊行走或行車。現在請同學們都靠自己的右邊來回走一走歌謠:同學們,請記住,上下樓梯靠右走,不追逐,不打鬧。走馬路,也靠右,安全第一永記住。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認為自己表現得怎麼樣?

  在我們的生活中,認識左右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就讓我們到生活中去體會吧!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分與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練習8-10各數的分與合的過程。第2題用“猜”的形式鞏固對10的分與合的理解;第3題綜合了8-10各數分與合的內容,讓學生在遊戲中進一步熟悉8-10各數的分與合。第4題讓學生應用對8-10各數分與合的理解填空;第5題透過富有情趣的練習形式,啟發學生靈活應用數的分與合的知識合理作出選擇。第6題是透過填一填,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有條理思考的重要性。第7題是寫數練習。這一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透過有趣的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鞏固運用學過的知識。

  2、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3、發展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在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過程中,形成“分”與“合”的思想

  本節課的難點:形成“分”與“合”的思想,為以後的加與減的學習打基礎。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練習課是很枯燥的課型,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本課我設計了一個螞蟻旅行的故事貫穿整個練習,讓每一個練習都聯絡起來,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會讓學生感覺枯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發現法:在分一分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發現出有次序有條理的分法,自己發現出分與合的聯絡。從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識的方法。

  三、說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習練習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觀察法:在出現實物或是畫面時讓學生用完整的語方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觀察目的確,比如怎麼樣才能又快又好的將各種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觀察再思考,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透過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練習的時候,透過學生動手擺一擺。找一找,親身感知,鞏固數的分與合,從而小結出陣列成的規律與方法。培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一) 情境引入:

  因為學生對分與合的知識已經接觸很多,所以先設計每個學生完成一個分與合的練習。這樣有競賽的情況下,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將分與合的題貼到黑板上,學生就利用這些教具進行有序的分解。再小組利用學具進行活動,完成課本第一題,組織交流,要求學生有條理地進行表達,並提醒學生從分與合這兩個角度分別說一說。

  (三) 玩猜一猜的遊戲:師先示範,在紙上寫上10的分解,讓學生來猜;然後小組進行活動。先由一人在紙上寫好一種分法,再讓其他同學猜。這樣既可鞏固有關數的分與合知識,又可以增強學生的練習興趣。

  (四) 第三題,我將它改成放風箏的遊戲。說說8-10各數的分與合。在教師示範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出題。

  (五) 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個號碼,第五題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去找朋友。練習時,可以一座房,一座房地考慮。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有興趣去參與教師所設計的活動。

  (六) 因為事先正好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所以第6題讓每個組的學生都來種一棵小樹。提示學生有次序地填寫。從下往上,左邊的數由大到小,右邊的數由小到大。再讓學生按順序說說各數的不同分法,幫助學生熟練掌握。

  (七) 寫字練習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在動中能靜一靜。

  (八) 小結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題。

  2、教材地位及作用本節課要認識的是分針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及1時與60分的關係,是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掌握本課知識既為下一課學習用1分1分數的方法讀出某一時間做好準備,又為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明確時、分的含義,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知道1時=60分。

  (2)、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透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愉悅,並自覺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1時=60分,理解時、分的進率。

  難點:認識每個大格刻度各代表幾分

  二、學情分析:

  “時間”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或家裡多多少少接觸過一些關於時間的認識,每個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掛鐘或鐘錶,何況一年級的學生天天要按時起床、吃飯、上學、放學、看動畫片、睡覺,這樣就使學生已經感知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學生對認識時間的情況也是各不一樣的,有的已經能熟練地認讀整時、半時,甚至幾時幾分的時刻,有的對鐘錶還不熟悉,應該說絕大部分學生對時間還是缺乏一個整體的認知。因此,我精心設計這一數學課堂,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掌握新知。

  三、教法、學法

  1、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把故事、遊戲貫穿於各教學環節中,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形象性,學生透過認真觀察、合作探究對知識進行遷移、重組,達到認識、理解知識的目的。

  3、動手操作。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學生產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為自身的知識。本課可讓學生在小組內撥鍾練習,學生輪流操作,共同記時。學生在動手中,進一步理解了時和分的關係,理解了認讀方法。

  四、教學程式

  (一)、一聯絡生活,情境匯入

  大家聽聽這是什麼聲音?鐘錶的聲音,我們已經上一年級了,大家是不是按時起床,上學、放學、睡覺呢?我的小侄女和你們一樣,也上一年級了,她和我們一樣,也有自己的作息時間。(出示圖片起床7:00;上課8:15;放學3:30;睡覺8:50)讓我們瞧一瞧,她是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上課?什麼時候放學、什麼時候睡覺的(課件出示掛鐘,學生讀時間)什麼時間你不熟悉、不會讀?

  學生髮現鐘面上的時間在上課、睡覺既不是整時,也不是半時,便產生了一種認知上的衝突,學生急於弄清楚是什麼時間。這一環節巧妙地從老師侄女的作息安排進行認整時、半時的複習,同時學生髮現有兩個時間沒學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測,在出現不同意見時進行質疑,激起學生想弄懂知識的慾望,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我要學”的衝動。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比較難理解,因此本堂課就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老師侄女的一天”作為學生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感受到時間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能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好地認識時間。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鐘面刻度

  (1)學生觀察學具鍾,小組交流,老師巡視。

  (2)彙報、補充,課件演示學生反饋的結果。

  (3)討論: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每個大格刻度上各經過幾小格?每個大格刻度分別表示多少分?分針走一圈,一共經過了多少分?

  (4)課件演示:分針走到刻度1經過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經過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5)學生把結果填在P81的鐘面刻度圖上,嘗試用最快的速度記住每個大格刻度各表示幾分。

  (6)交流記憶方法。

  認識每個大格刻度表示幾分是本節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們還沒有學過乘法口訣,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數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這環節中採用逐層疏理的方式進行教學,先讓學生從靜態的鐘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個小格的新認識、新發現,然後再透過議一議、數一數、算一算,為正確讀取時間做好鋪墊。

  2、認讀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

  (1)學校到底什麼時候開始上課呢?(8時15分)願意把你認識時間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嗎?在小組中互相說一說吧。

  (2)指名學生介紹方法,教師進行小結。

  (3)(把例1的3個鐘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學生讀出時間。

  (4)指名學生上黑板兩種表示方法寫,其它學生進行評價,找出寫時間時應注意的問題。

  (5)遊戲:擊鼓傳花。鼓響花傳時間跑,鼓停花停時間停,執花學生讀出課件上鐘面表示的時

  在這一環節中,由學生自己組織語言介紹認讀時間的方法,既有利於學生間相互學習、最佳化各種不同的認讀方法,又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試寫時間時,學生參與評價,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學會用讚賞的目光去看待同伴,還由於評價過程留下的深刻印象,特別記住了分鐘數不到10,就要在分鐘數的前面加0。而擊鼓傳花的遊戲則寓練習於玩樂之中,避免了單純練習的枯燥乏味,更使課堂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三)、認識時、分的關係

  (1)、演示1時等於60分。學生觀察交流。

  時針走1大格是——(1時),分針走60小格是——(60分)。它們所用時間是相等的,所以“1時=60分”。(板書)

  (2)小組合作:撥動鬧鐘的分針走一圈,認真觀察時針的變化,探究1時和60分的關係。

  設計意圖採用動畫的形式,演示時針與分針的轉動,並以扇形陰影表示出時針走過1大格。能清楚看到時針與分針走過的格數。這與動手撥鍾,學生在紛亂的針與格中觀察時分的關係,其效果不言而諭。在學生疑難處給予幫助,並非削弱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是尋求最佳的學習方式,以期最優的學習效果。

  (四)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1、老師報時間,學生撥學具鍾。

  2、同桌合作,一個同學撥出自己的作息時間,另一個同學讀時間。

  透過動手撥一撥,動口說一說,充分調動了眼、手、腦等感官,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還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了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教育。

  (五)、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完成課本P82“做一做”的第1題。

  2、遊戲:開火車。課件出示時間,學生讀。

  在這一環節中,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師生共同參與的遊戲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六)、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始發站發車時間到達站到達時間

  天門7:方正7:40

  天門7:30方正8:20

  天門8:30方正9:10

  哪輛車出發的最早?哪輛車到達方正最晚?

  老師要去方正學習,8時準時開始,車站到學校有十分的路程,老師做哪趟車比較合適?

  數學教學要儘可能地聯絡學生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出門坐車學生非常熟悉,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解決生活實際的能力。

  整一節課,我儘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勵他們去猜想、概括,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出色的發現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樂的創造者。

  板書認識時間

  起床上課放學睡覺

  7:008:153:308:50

  7時8時15分3時半8時50分

  1時=60分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1、教學內容:《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是青島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五單元的內容。認識人民幣是小學數學教材中唯一的一個單元。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學生都有過用錢的經歷,從小就知道錢是好東西,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都已經認識人民幣了。

  3、教學目標: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根據教材的編排要求並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基礎,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在現實的情境中,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3)、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培養勤儉節約的習慣。

  4、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本課中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是重點,用錢、換錢,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

  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在學生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啟發引導,透過師生交談、問答法、課堂交流法,引導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訊來理解知識。教學中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數學,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數學。教師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使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應用新知,從而鞏固和深化新知。

  三:學情分析:(說學法)

  1、學生特點分析:小學生好動、好表現,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認識人民幣的知識並不全面,這節課就是要系統學生的知識,認識各種人民幣,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3、動機和興趣上:要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式:情境匯入、自主學習,探索新知、拓展應用,加深認識、反饋總結。

  (一)情境匯入

  設計思路:實物匯入——情景產生問題——凸顯解決問題策略

  課始,教師出示存錢罐,問:同學們這是什麼?(生:存錢罐)說的對,這是老師小時候用的存錢罐,漂亮嗎?你們有沒有自己的存錢罐?看來,大多同學都有自己的存錢罐。咱們國家的錢叫什麼知道嗎?對,咱們國家的錢是歸全國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幣,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人民幣。這時,教師就板書課題。然後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找準了新知識的起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這一程式主要安排3個教學環節:小組交流初步認識—全班交流再次認識—拓展介紹深化認識

  要想分類數,那得先會認,認識人民幣的小朋友舉手,太好了,課前老師讓你們帶的錢帶來了嗎?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將你帶來的錢介紹給大家,介紹時說清這2件事,課件出示:1、你這張錢面值是多少?(也就數字是1角還是5元,這也是錢的正面)2、你這張錢的圖案是什麼?

  活動一:組內交流。教師巡視、傾聽、指導,發現素材。

  活動二:全班交流。學生展示錢幣並介紹,教師組織其他同學傾聽、提問,並注重與學生對話,適當解讀,如圖案。透過同樣面值的不同式樣介紹套數及人民幣的收藏價值,根據交流先後分割槽域板書。(大面額的教師提供)大面值的教師現場提供。

  活動三:換零錢。認識人民幣單位元角分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這麼多人民幣(指板書)如果要給他們分類的話,可以分為幾類?為什麼?(豎線隔開,板書元角分,介紹人民幣的單位)

  生活中常常要換零錢,比如乘公交車。我現在有1元錢(出示)要換成成角的。現在各組準備成角的錢和我換,1角、2角、5角都行,但合起來得和我這1元相等。(小組討論、湊錢)現場兌換,方案不同,都是10角。板書:1元=10角。推想一下1角是多少分呢?板書:1角=10分

  關於人民幣,你還知道那些知識?或者你還有什麼問題要問?(適當拓展介紹,如:人民幣的地位、趣聞、愛護等)

  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操作、觀察、比較、推理、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認識了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發現了1元=10角,1角=10分,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拓展應用,加深認識

  1、認一認,填一填。自主練習第1題

  2、數一數,填一填。

  小組活動後展示,同學評價,教師總結。

  (四)、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我們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是……,1元=1角=讓我們從現在起,做人民幣的小衛士,愛護和使用好人民幣,下課!

  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既簡明,又突出重點,讓學生看上去一目瞭然,能很清楚地看到這節課所學的知識。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8

  【說課稿】

  在解構——建構過程中認識百數表

  《百數表》這個教學內容安排在一年級學生剛剛認識百以內數的組成,會讀、會寫百以內數的基礎上,這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內的數全部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在剛剛認識數時所認識的數是“獨立的”,而對數之間關聯的意識直接影響到孩子們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需要教師適時的幫助學生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百數表正是這樣的好材料,因此想充分挖掘百數表中的規律,引導孩子感受數之間的關係。

  由於數較多,《百數表》裡面呈現的很多規律不利於學生髮現,因此在認識百數表時必須經歷一個給百數表解構的過程。同時,100個數有規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經成為數的系統,初步顯現了十進位值制數系統的一些特性,因此又需要我們對其中的數朋友進行歸納、整理,構建數之間的關係,以使學生對百以內的數有整體的認識,這就要引領學生經歷建構的過程。也正是在不斷地解構與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對數的認識才能得以深化。

  一、在解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

  (一)解構百數表,發現數的排列規律

  由於百數表有順序的把數展示出來,數在排列的過程中就呈現出很多的規律,而這些規律的呈現又是很多規律交叉進行,不利於學生觀察與發現,因此在教學中以按順序出現數隊伍的方式解構百數表:橫行、豎行、斜行,引導孩子們透過比較每一隊中的數朋友,發現數的十位與個位上的變化是與數所在的位置有關係,位置排列的有規律,數的`排列也有規律。透過探尋為什麼從而深化學生對數位、計數單位的認識,感受數的神奇。

  (二)解構百數表,深入認識數

  沒有點的深入就沒有面的提高,沒有對百以內個別數的深入認識就沒有對百以內數的整體認識的提高。透過對個別數的深入研究,把握相同的質,幫助學生對百以內的數有新的認識。由於不同的數在表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因此從位置入手來研究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認識,本節課中給“35”找家時,提供了百數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實際上就為學生提供了座標軸,讓學生根據數的意義去找位置,滲透了座標的思想,深化了對數的認識。

  (三)解構百數表,深度把握概念

  100個數聚集在一起,有很多數具有相同的特性,出現了相應的數學概念:單數、雙數、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在教學中孩子們對數位、位數等概念非常易混,對單數和雙數只是一種淺顯的認識,還沒有把握其根本的特點,因此本節課中利用給數照相的環節,透過分類的方式解構百數表,“分類活動的一個重要作用,既是為相應的數學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礎。”因此學生概括得很簡潔:個位上是1、3、5、7、9的數是單數……他們把握了這些概念的特徵。

  解構有分析的意思,解構百數表,目的在於排除干擾,深入對個體的把握,從而深度認識百以內的數。

  二、在建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

  百以內的數是數系統中的一部分,是一個小的系統,因此只解構是不夠的,還要帶領學生不斷地去建構,幫助學生對這個小系統乃至大的數系統有整體的把握。

  (一)在找位置的過程中,建構數之間的關係

  每一個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是數系統當中的一員,它們之間有著非常廣泛的聯絡,而兒童“所知道的的數是孤立的,就像在學會說流利的句子之前所學的生詞一樣。”這也正是孩子們數感弱的原因。百數表“不僅呈現個別數,而且為說明數在邏輯結構中的聯絡方式提供了豐富的圖形。”2因此本節課透過為數找家的環節,引導學生透過為數找位置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感受關係的多樣,從而培養學生“數之間有關聯的意識”,2進而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在指揮數站隊的過程中,感受數的無限

  在學生已經構建了數之間關係的基礎上,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十進位值制數系統的一些特性,進一步加強整體感知,因此在課的最後,透過指揮數排隊把百數表變形為數軸,在數軸上進一步感受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感受兩數相差得越多,離得越遠,相差越少,離得越近,從而形象化的感知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同時透過數站隊永遠站不完來形象的感受數的無限。

  這樣對百數表不斷地進行解構使得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是深入的、不是膚淺的;幫助學生不斷地建構,使得他們所認識的百以內的數是結構化的、整合的,不是零碎的、隻言片語的。透過解構,深化認識,透過建構,整體把握。

  這節課一直在和數做遊戲,課中賦予數人的特性,淘氣、可愛、有靈性,同時又需要幫助,以激發學生對數的情感,使學生感受數的可愛、感受百數表的神奇,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上數學課就成了享受。

  【教學設計】

  一、引入

  師:百數表中來了幾隊數朋友,你知道每一隊缺了哪些數?說說為什麼?

  師:如果老師請你在百數表裡找十位是8的數,你到哪兒去找?

  師:如果老師請你找個位是8的,你到哪兒找?

  師:這些數里都有8,8表示的意思一樣嗎?

  師:表示的意思不一樣,它們的位置也不一樣。

  二、研究與討論

  (一)引導學生在給數找家的過程中感受數之間是有關係的

  1.根據提供的一行一列為數找家,滲透座標思想。

  2.區分不同數位的意義。

  師:你看它們都想住在這個格子裡,你覺得誰應該住?(學生討論)

  3.根據百數表中無序排列的數,為數朋友找家,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

  師:原來的這些數朋友說我們也要出去玩了,這次你還能幫它們找家嗎?

  (二)根據數所在的位置猜數

  1.根據位置來猜數,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這些數朋友們也出去玩了,你還能為數朋友找家嗎?

  這個時候有一個數悄悄地來了。

  師:它找到自己的家了,你知道這個數是多少嗎?怎麼想的?

  2.為照片上的數找家,教給學生方法。

  師:這個時候又回來了一位數朋友,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

  生:想。

  師:這次請一位神奇的攝影師來告訴你們,他正在給百數表照相,正好照到了這個數,它是誰?

  師:這張照片上還有哪些數朋友藏起來了?

  師:為了獎勵大家,攝影師說了,我們再照兩張,想看看照片嗎?

  生:想。

  師:這個照片可與眾不同,缺不缺數朋友?快來把這些數朋友找出來。

  (三)透過分類活動,對百以內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昇華學生的已有認知

  1.按單雙數分類,深化學生對單雙數的認識。

  師:這些數朋友說攝像師要給我們照相,我們都回來了。

  出示百數表:

  師:這個時候攝影師說,太多了,你們得變個隊形我才能給你們照,你們能幫它們變隊形嗎?你們只要喊一二變,他們馬上就變,準備好了嗎?

  生:一二變。

  動畫

  師:站成了兩隊,它們站得有道理嗎?什麼樣的數是單數呢?

  2.按位數分類,明確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的概念。

  師:這時候攝影師說了,1~9出列,100出列,我要分別給你們照一張。

  師:你們明白攝影師的心思嗎?攝影師是怎麼想的?

  3.從百數表變化成數軸,引導學生感受數的無限。

  (1)透過整十數變隊形,感受數的無限性以及等距性。

  師:現在有一列數朋友說它們要單獨照一張,是誰呢?

  師:因為這條線沒完沒了,怎麼辦?用箭頭表示:一直排下去吧。

  師:現在我們為這些數都找到家了。你們看,從10到20,從20到30,從30到40,它們之間的距離怎麼樣?

  生:都一樣。

  師:為什麼它們之間距離就一樣長?

  生:因為他們的十位是1、2、3、4、5、6、7、8的,一個比一個多10。

  師:都多10,所以它們距離就是一樣的。那如果是這樣的話,請問10前面的這個家是誰的?

  生:0。(課件補充0)

  (2)透過給數找家的遊戲,進一步滲透兩數的大小以及相對位置之間的關係。

  師:這個時候又跑來了一行數朋友,咱們讀讀。

  師:你們說它們的家在哪兒?

  師:小於60的數朋友住在哪兒?

  師:這些數朋友的家離60的家一樣近嗎?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9

  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 置與順序”第二課時:上下。

  教材簡析: 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具體目標。本單 元是透過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從而初 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屬於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第一學段。本節內容“上下” 是學生學完“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學習的,繼續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描 述事物的好習慣,學會用上下正確描述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而初步發展學生的空 間觀念,為以後的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標準》中對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具體化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 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根據以上四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制定以下的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體驗上、下位置關 系的相對性,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知識技能目標)

  (2)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能力培 養目標)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素質培養目標)

  (4)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推理等思考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情感態度目標)

  教學重點:學會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體會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說教法與學法設計:

  本節課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相關體驗,不能把它作為單純的知 識點來講授,而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體驗和理解。結合一年級學生 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和本節課學習素材的特點,實現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 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既重視選擇靈活的教法,又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法。

  創設小動物去大樹爺爺家做客這一情境,引導學生 觀察主題畫,讓學生能直觀地明確三種動物的位置關係,體驗到上下的位置關係, 並創設三種動物變換位置關係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觀察討論,互動合作法。

  新課標特別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 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說說教室的物品 的位置關係,緊扣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透過互動合作給動物分房 子等活動,進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合作意 動手操作,積極活動法。透過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整理書架、給動物分房子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 關係,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具準備:主題畫、投影儀、小書架

  學具準備:剪刀、膠水

  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引疑。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這一情境匯入新課: 今天,天氣晴朗,森林裡特別熱鬧,原來大樹爺爺今天請客,小兔和小鳥一大早 就到了(出示主題畫,先出示小兔和小鳥)讓學生觀察直觀到小鳥和小兔的位置 不一樣,我順勢引出課題:“上下”。透過設疑引出課題,能讓學生有發現問題 的機會。

  第二環節:觀察思考,探究新知。

  觀察思考。先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仔細觀察小鳥和小兔的位置,讓學生自 由說說小鳥在小兔的哪個位置上,小兔在小鳥的哪個位置上,讓學生初步理解上 下的位置關係。

  1、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讓學生體驗由於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 系是相對的。我注意使用淺顯生動的語言向學生說明小動物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再讓學生描述松鼠的正確位置,從而體會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由於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與相對性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時教師要發 揮引導作用,有必要作出適當的說明,對學生理解新知很有幫助。)

  2、換換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對性。

  讓學生動手換一換小鳥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學生互相說說三種動物各自的位 置關係。(學生能在變化中進一步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學會舉一反三, 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 指導看書,書寫。 指導學生根據判斷的三種動物的相對位置,填寫好書本的內容,注意上下的書寫,培養學生正確書寫的習慣。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學會應用新知去解決問題。

  3、聯絡身邊的例子說一說。

  觀察教室,討論哪些物體的位置關係可以用“上下”來描述。學生自由觀察, 自由發表意見。(設計意圖:聯絡學生身邊的例子來應用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 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聽口令,擺物品。要求每人準備好數學書,練習本,文具盒和鉛筆等學習用 品。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可以設計以下口令:數學書放在桌面上,文具盒 放在數學書的上面,練習本放在數學書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組織教學,可 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 整理書架。每個小組一個小書架,一些書和其他學習用品。要求:小組內互 相商量如何擺放這些物品,然後動手一起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說出物品的上下 位置關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4、參觀小明的房間。

  (課本練一練第1 先引導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麼?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再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把各種物品的上下關係補充完整,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藉助這一情境,要 求學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間,養成物品擺放整齊的良好行為習慣。

  (以上活動是根據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設計的。)

  5、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題。注意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在寫數過程中,讓學生說說哪個數在上,哪個數在下。 課本第59 題:說一說。利用圖畫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是一道有一定開 放性的題目,有多種的說法和答案,如船在橋的下面,人在橋的上面,橋在船的 上面等。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動手操作,合作交流。

  (完成第59 活動要求:先引導學生弄懂題意,然後指導學生剪下附頁中的動物頭像,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小動物安排房子。 活動形式:學生可以在小組中合作完成,分完後,與小組同學交流是如何安 排的,說一說它們的上下位置關係與順序。這樣做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 的能力,同時增強交流合作的意識。

  第五環節:拓展思維,強化新知。

  (第59 這是一道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不做統一的要求。目的是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饋的過程中,適當引導 學生有條理說出自己的推理過程。

  第六環節:總結深化,自我評價。

  結合新課標裡提出新的評價體系,我在這一個環節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 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做個評價,每人一張評價表,在認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畫上 一個笑臉。

  對學習數學有興趣 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交流 能積極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樂意傾聽其他小朋友的意見 透過以上六個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樂意學習,主動 參與數學活動,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初步培養,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在教材第3637頁。所呈現的內容是學生學習8和9的加減法後的一節練習課,圖中所安排的企鵝活動情境,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本課是第一次出現帶大括號和問號的圖畫式應用問題。要讓學生在理解主題圖圖意的基礎上,說一說圖中大括號、問號各表示什麼。在一定的情景畫面中解決應用問題,鞏固8、9的加減法。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剛入學不久,好動、好奇、好玩,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厚,大部分學生對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有極大的興趣。經過兩個月的常規培養,學生有好的聽課習慣,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也基本上已經理解8、9的加減法的意義,但對於首次出現的大括號比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對南極的情況有少數學生有些瞭解,大部分學生不知道企鵝的生活情況。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2、學會做相關的加減法。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學習讓學生學會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2、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透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與人交流

  的能力,體驗與人合作、交流的快樂;

  2、透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信心和勇氣。

  四、教學重點

  1、對括號和問號的理解

  2、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五、教學難點

  結合圖和圖中括號、問號對圖意的理解。

  六、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小圓片

  2、試一試中的兩張表格。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授 師:同學們,開學快兩個月了,你們跟老師在一起開心嗎?(開心)

  師:我也非常地開心,做夢都想跟你們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師做了一個美夢,你們想和老師一起分享嗎?(想!)老師夢見,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老師跟你們一起乘坐熱汽球飄到了南極!一到南極,你們跟老師一樣,都興奮極了。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在那裡,我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企鵝(板書課題:可愛的企鵝)。你們拼命地召喚企鵝,想和企鵝交朋友。可企鵝們沒有馬上答應,而是要我們共同努力,答對了它們的問題才跟我們交朋友!你們有信心答對嗎?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學內容

  《可愛的企鵝》這一課是在“跳繩”這一課的基礎上進行鞏固和提高的。本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第36~37頁。本課時的主要內容是鞏固8或9的加減法,認識並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二、說教學目標

  1、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2、學會做有關的加減法。

  3、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鞏固8和9的加減法。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說教學重點

  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從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並能用8和9的加減法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計算問題。

  四、說教學難點

  看圖正確理解數量關係;並能正確表達圖意;知道圖中大括號、問號的含義。

  五、說學情

  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剛學習了8和9的加減法,並初次接觸圖畫應用題,根據教材情景讓學生提問題,對一年級的學生有很大的挑戰性。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學生樂與提問題,激發學生關心生活,關注身邊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數學眼光。因此,我們在出示“企鵝圖”以後可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地嘗試,提出不同的看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創“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課堂新局面。

  六、說教法、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法與學法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教法與學法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根據本節課教材特點,我採用情境引入法——猜謎語引入或播放企鵝奔跑影片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接著採用引導觀察、直觀操作等探究學習、合作交流法、問題牽引法來教學,使學生充分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鍛鍊學生自學和解決疑難的能力;這樣就能較好地落實教學目標。

  “問題解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發現創新的合作和機會,在學習活動中,教師應留足學生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讓他們的個性得到滿足,限度地發揮自主性和潛在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書上“試一試”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可能會有困難。我們可以用學具代替實物動手分一分,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能力。對於“練一練”中的題目,教師可以利用生動的語言進行引導,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鞏固已有的知識,發散思維、拓寬思維。例如:第3題就是一題開放性問題,只要學生的解釋合理,教師應予以肯定。

  七、說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盒等

  八、說教學過程

  (一)、口算複習(課件以遊戲的形式出示,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避免了計算的枯燥乏味。)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猜謎語引入或播放可愛的企鵝奔跑影片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揭示課題————可愛的企鵝)

  白襯衣,黑大褂,走起路來左右擺,冰天雪地也不怕。

  師:猜猜是什麼動物?你們喜歡企鵝嗎?你們知道企鵝生活在哪裡?這節課,老師就帶著小朋友們到南極走一趟,去瞧瞧“可愛的企鵝”。

  (三)、探究學習,獲取新知

  1、活動一:觀察討論,學習新知1

  指導學生觀察主題情境圖——————第一幅圖。

  師:仔細觀察圖,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從圖中還能發現什麼?說說圖的意思。

  2、理解大括號和問號,解決問題。

  (1)、求和。

  師:想一想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麼?問號又表示什麼?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這幅圖的意思嗎?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板書:6+3=9

  師:這個算式表示什麼?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學生自由交流)

  3、活動二:加深理解,強化新知。

  (2)、求部分數。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第二幅圖與第三幅圖。

  (1)仔細看圖,說說你看懂了什麼?總共有幾隻企鵝?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完整地說一遍圖意。

  (2)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麼意思問號又表示什麼意思。

  (3)怎樣算出藏起來多少隻企鵝呢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嗎?

  (3)、比較圖1與圖2和圖3的異同。

  (四)、反饋、強化

  1、鞏固練習,啟發思維:完成練一練1———3題。]

  2、數學遊戲(書P37下)“猜一猜我蓋著了幾個”

  (五)、小結

  1、這節顆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穫?

  2、這些知識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六)、板書設計:(略)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2

  【說教材】

  教學內容: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50-51頁例5例6

  教材分析:簡單的計算這節課是認識人民幣這部分的第二課時,教材在認識了人民幣單位:元、角、分它們的十進位制關係的基礎上,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和掌握人民幣元和角之間的換算方法,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換算。

  (2)認識用兩位小數表示商品價格的形式,知道用元作單位標價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歸納概括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人民幣元和角之間換算方法的形成過程,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及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培養學生節約用錢、愛惜人民幣的良好習慣。

  重點:掌握人民幣元和角之間的換算方法,並使用小數表示商品價格。

  突破方法:組織學生透過觀察、討論等活動來突破。

  難點:在熟悉人民幣之間進率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換算,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突破方法:讓學生置身於實踐活動中來體會換算方法。

  【說學情】

  人民幣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又有給孩子“壓歲錢”的習俗,許多家長喜歡帶孩子上超市並讓他們在一定範圍自由選購自己喜歡的商品,讓許多學生較早有了錢的概念,會看價格標籤,部分學生甚至有了實際購物經驗,因此,這節課設計中儘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藉助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又好又快的進行學習。

  【說設計思路】

  1。從複習舊知入手,幫助學生牢牢地記住人民幣元、角、分之間的進率,以便輕鬆地突破元和角之間的換算難點。

  2。創設情景,到超市裡購物,出示商品及價格標籤,在學生回憶平時看到的商品價格的表示方法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透過已經知道價格表示方法的學生來帶動其他學生學習,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3。人民幣的計算離不開購物,讓學生在模擬購物的過程中完成簡單的加法計算。透過選購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錢方法,深刻體會進率()的換算,讓知識在操作中得以內化,學生學了也不易忘記。

  4。透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及時的反饋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5、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閱讀學習小結,幫助學生整理思路,讓所學的知識清晰化。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簡要的回顧上節課的知識,人民幣的分類,及1元=10角,1角=10分重要的關係後出示幾道單位換算的題目。意圖是讓學生能回憶起上節課的內容及為本節課的做好鋪墊。在這一環節學生做得不錯,好像表面上大部分都會做。因此就很容易進入下一個環節。

  二、聯絡生活,經驗轉換知識

  1、教學1元2角

  先用課件出示一張1元錢和一張2角錢,讓學生認識這表示多少錢?再和學生一起玩換錢的遊戲,你用教師準備的零錢可以用幾種方法來表示出一元二角錢。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出了多種換法。接著又讓學生換算1元2角=()角,12角=()元()角。最後再用課件出示類似的人民幣的轉算練習題讓學生練習,鞏固所學生新知。

  2、創設生活情境,認識商品標價

  用課件創設學習情境,走進超市認識商品標價。讓學生明白:小數點前面表示元,小數點後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三、鞏固練習

  有一道練習題是拿出買每件東西要付的人民幣。我課前為學生準備了一盒子零錢,讓學生親自動手用真錢表示要付的錢。學生集思廣益,拿法多種多樣,較好的鞏固了人民幣的換算這一知識點。

  四、知識整理

  一年級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不會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於是我用課件出示學習小結,幫助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這樣有利於學生理清知識點,讓思路更清晰。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3

  《8、9的加減法》是小學數學第一冊第六單元第二小節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7以內的加減法和8、9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單元的重點,也是本冊書的重點內容之上安排的,是進一步學習20以內加減法計算最直接的基礎。它是本一,甚至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都佔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感受到根據一幅圖能夠列出兩加兩減四個算式。會計算8、9的加、減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探索意識、評價意識和創新精神。其中教學的重點是計算

  8、9的加、減法。教學難點是看圖列算式(減法算式)、正確計算。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法上我採用了讓學生透過合作交流、操作、思考、遊戲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善於歸納、合作以及創新的精神、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法上採用一法為主、多法配合的方式,主要應用引導、探序上究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透過點撥、引導使學生形成技能。在教學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安排了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導課。

  在這個環節中,首先給出了3道練習題,複習8、9的組成和6的加減法。

  第二:新課。

  1、結合情境,引導學生充分感受“一圖四式”。由於學生已經有了看一幅圖列出兩個算式的基礎,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對容易一些,而列出減法算式則是這部分的難點。因此我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以看圖說話的方式蒐集相關資料,初步感知根據一幅圖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2、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操作,透過擺蘋果圖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理解“一圖四式”。在計算過程體現加減法之間的聯絡。

  3、幫助學生積累計算方法,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計算,提問:你是怎樣算出得數的?鼓勵學生說出多種計算方法,使計算方法多樣化(如:數數、想數的組成與分解、調換加數的位置、算減法想加法等)。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係。

  第三:反饋練習,鞏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53頁“做一做”的第1、2題。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本課教學是在學生掌握100以內數數及數的組成的基礎了進行的,讀數和寫數是綜合應用本單元所學概念的過程。每讀、寫一個數,都要應用數的組成、數位意義來進行,是以後學習數的大小比較、100以內數的計算的重要基礎,教材的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說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讓學生感受100以內數的意義,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會進行簡單的估計與交流。

  2、能正確地讀、寫出100以內的各數是本課的重點。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法和學法

  透過直觀和操作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藉助教具、實物等的演示和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感性認識。、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觀察、記憶、思維、想像、操作等的學習方法,統一教與學的過程,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四、教具準備:計數器等。

  五、說教學程式

  (一)、複習

  十個一是()。

  二十三里面有()個十和()個一。

  50裡有()個十,一百里有()個十。

  (二)、新授

  1、教學例4、

  出示例4。

  (1)這裡共有幾枝鉛筆?它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你能在計數器上把它表示出來嗎?

  (2)請學生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24,邊撥邊說。

  (3)請學生在計數器的相應的位置上寫出24,問:為什仏這麼寫?教師說明:寫數時,要先寫十位,再寫個位,十位上是幾,就寫幾,個位是幾,就寫幾,讀數時,先讀十位數,再讀個位數,十位是幾,就讀幾十,個位上是幾,就讀幾。

  (設計意圖:由用鉛筆表示數到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數,使學生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會利用計數器正確讀數、寫數。)

  (4)、請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42,同時寫出讀出42,問:42與24中的“2”、“4”的意義是否相同。

  (設計意圖:透過42與24的對比,加深對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

  2、教學例5、

  出示例5。

  (1)學生獨立寫數,相互讀一讀,聽一聽。

  (2)引導學生觀察,個位上一個也沒有,該怎麼寫呢?學生回答後強調:個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寫“0”。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白,當個位上一個也沒有時,應用“0”佔位。)

  3、教學例6、

  出示例6。

  (1)讓學生利用計數器進行滿十進一撥珠練習。

  (2)問:一共有幾捆小棒?幾個十?10個十是多少?請學生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一百。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理解10個一是一十,10個十是一百的十進位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

  問:100怎麼寫??引導學生說。

  (3)觀察數位表,說一說從有邊起第一、二、三位各是什麼數位?然後在書上填空。

  (4)讓學生回頭看例5、例6中自己寫的數,讀一讀,想一想:寫數和讀數是從哪邊開始的?引導學生概括出:讀數和寫數都應從高位起。

  (6)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什麼內容?(板書課題)

  (三)、鞏固練習、

  1、第35頁“做一做”。

  2、練習七4、8題。

  (四)、板書設計

  讀數寫數

  例4、

  例5、

  例6、

  讀數和寫數都從高位起。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

  說教材:

  此教學內容節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中《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找規律”是新教材“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傳統教材中沒有單獨編排數字和圖形的排列規律,有關探索規律的內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內容,也是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新變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8——89頁,例1~例4,有一個基本的迴圈組,以它為基礎,重複出現。例1~例3,迴圈組中每種圖形只有一個,例4,迴圈組中有的圖形不止一個,為從數量角度尋找規律做了鋪墊。

  說教法:

  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於是在設計時我充分的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重視實現顯性知識與技能目標,經歷探索找規律的過程,同時挖掘隱性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實現三位一體的有效課堂教學。

  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採取了“大班教學小班化”的教學形式,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組長負責,分工合作,交流展示。透過組織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認識規律,培養學生觀察、猜測、推理的能力。

  說學法:根據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我採取了獨立觀察和小組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透過猜一猜、找一找、塗一塗、擺一擺、演一演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初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依據新的教學理念,把指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尋找規律作為這節課的主旋律,真正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為了使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我實施了六步走教學法,

  一、觀察發現,引出規律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上課開時,我為數學課堂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老師請來了極為神秘嘉賓和我們共同學習,你想認識他嗎?透過讓學生觀察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排列發現規律,接著老師表揚(XX你真棒XX你真棒)自然而然引出課題——找規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和知識性。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在這一環節,我出示歡度“六一”的主題圖讓學生探索規律。讓學生獨立觀察這些彩旗、彩花、燈籠的排列有什麼規律?然後在小組內交流,最後選擇代表全班交流,教師課件演示。最後小結他們都是一組一組的重複出現的,為學生揭示了找規律的方法,也為後繼學習打下基礎。

  三、動手操作,體驗規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第一步:塗一塗。塗聯歡會入場券。這種學習將枯燥的簡單機械的練習變得趣味化,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數學活動當中。

  第二步:做一做。

  第二步:擺一擺。

  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不適合長時間不間斷的進行數學學習,於是我設計了請你跟我做一做的環節,旨在透過接動作,擺學具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規律,在輕鬆有趣的活動中自己建構知識體系。

  四、小組合作,創造規律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起點,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用自己喜歡的圖形創造規律,體現了“大班教學小班化”教學模式,透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認識,感悟到規律是可以創造出來的,讓學生體驗到了創造的樂趣。

  五、轉換形式,表演規律

  根據規律演一演(用聲音或動作)。從學生的作品中選擇規律讓學生用聲音或動作演一演,並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對學生的成績做出充分的肯定,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六、深入生活,尋找規律

  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規律美,然後讓學生找一找藏在身邊的規律,將知識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實現了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

  亮點:

  1、體現數學—生活—數學的大課程觀。

  2、“做中學”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3、“大班教學小班化”教學模式。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體現《標準》的新理念,以“大班教學小班化”模式逐步展開、層層深入,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實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