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小學數學說課稿【熱門】

小學數學說課稿

小學數學說課稿【熱門】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說課稿1

  一、 說教材

  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數學上冊第62—63頁。圓的周長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圓,掌握長(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它又是學生初步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的開始,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透過圓的周長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理解圓周率的含義,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掌握求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並運用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同時,透過本節課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使學生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圓周長的知識在幾何初步教學中是很重要的。 根據以上結構特點的分析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圓周率的含義,在體驗圓周率的形成過程中,讓學生髮現、總結和運用求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透過引導學生探究圓周率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積極思考、團結協作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另外,透過對有關資料的瞭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和關鍵

  重點: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難點:學生以合作實踐,討論交流的方式探究圓周率的含義。

  關鍵:理解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

  教學具的準備

  多媒體課件,模型圓,幾個直徑不同的圓形,線、直尺等。

  二、說教法

  為了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 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突破了"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這一傳統的教學方式,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具體的做法是:讓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發現規律,從而推匯出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在探索過程中,老師給予點撥引導,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2) 巧用多媒體的動態演示,豐富感知,激發學習興趣。

  這節課在學習探索圓的周長時,藉助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測量的方法--"繞線法""滾動法"以及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直觀動態的演示,使學生獲得了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為準確測量、實驗發現、公式的推導奠定了可靠的基礎,同時也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

  (3)小組合作、實驗發現法。

  本節課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我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測量、計算的實驗過程,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爭議,有所創新,互助互學,構建活動化教學過程。

  三、說學法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鑑於這樣的認識,在強調教法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學習過程中,我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1) 動手操作法。透過學生動手實踐,尋求測量圓周長的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啟用學生的思維。

  (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也是當今數學教學提倡的學習方向。透過學生的團結協作,自主探索,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教學過程分為5大環節。

  ㈠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我利用“課件”演示唐老鴨和米老鼠在公園裡跑步的情景。瞬間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接著說明:他們剛剛跑完一圈,就爭吵起來了,都說自己跑的路線長。那麼,到底是誰跑的路程長呢?我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如果要求唐老鴨所跑的路程,實際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麼?怎樣求?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複習正方形的周長知識。接著提問:如果要求米老鼠所走路程,實際就是求圓的什麼呢?從而引入課題:圓的周長(板書)

  可是,圓的周長現在我們還沒有學,無法算出米老鼠跑的路程,我利用這個問題設下了認知障礙,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㈡引導探索新知

  ⒈直觀感知,認識圓周長。

  我讓每個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先摸一摸圓,初步感知圓的周長就是圓一週的長度。然後透過電腦螢幕上的動畫演示讓學生再次感知了“圓的周長”後,我設計了2個問題:圍成圓的這條線是一條什麼線?學生回答“曲線” (板書)我又問:這條曲線的長就是圓的什麼?學生回答“圓的周長” (板書),最後問學生: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麼是“圓的周長”嗎?揭示圓的周長概念(並完善板書)。培養了學生把思維過程轉化為外部語言,更增強了學生對圓周長的感性認識,並形象理解圓周長的意義。

  揭示了“圓周長”的概念後,我以一個實物圓,問學生可以怎樣測量圓的周長,引導學生說出用繩子繞圓一週可以測量出圓的周長,並演示 “繩測法”讓學生觀察。接著又問:“你還有其他方法測量嗎?”引出“滾測法”,並觀看課件演示,教師指導操作要點,充分認識了圓的周長。

  ⒉揭示矛盾,產生探索新知慾望。

  我利用課件出示“摩天輪”圖片,以及(演示)小球的運動軌跡甩出一個圓,顯然,用剛才的“繩測法”、“滾測法”都無法測量,產生矛盾,從而使學生產生了去探討求圓周長的一般方法的慾望,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⒊操作實驗。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我分成3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觀察猜想。

  (出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猜一猜,圓的周長與它的什麼有關係呢?有怎樣的關係?引導學生初步得出:圓的直徑越長,它的周長就越長。

  第二層次:驗證猜想。

  我讓學生同桌合作,先測量,再填表:

  圓的周長(cm)

小學數學說課稿2

  《角的分類》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時《角的分類》。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藉助兩把摺扇的實物素材認識平角和周角,透過觀察、動手實踐、探究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從而體會“學數學”、“做數學”的樂趣。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平角、周角。透過觀察掌握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

  能力目標:透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和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標:使學生經歷分類的探索過程。體會到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樂趣,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平角、周角,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認識周角。

  三、教學設計:

  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的求知慾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

  《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這節課我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學生而言數學的學習應當是生動的、有趣的。所以我從猜謎語入手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那我來考考你們“一件東西手中握,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夏季搖來樂陶陶。”打—生活用品。這時學生興趣高漲,我的說是陀螺,有的說是風車,有的說是扇子。對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把扇子!這時我出示三幅圖,看一看,它們都是什麼角,請看大螢幕。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並適度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也為本節課後續學習做了鋪墊。

  2、演示操作、明確概念:

  同學們,除了剛才找到的銳角、鈍角和直角外,這把摺扇中還有特殊的角。(課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後抽象出圖形演示。請學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後板演平角的畫法。)

  現在老師又給同學們帶來一把扇子,課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後抽象出圖形,周角的頂點,兩條邊在哪?(板演周角的畫法)

  這一環節的設計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

  活動一:動手實踐、感悟數學

  皮亞傑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認識的基礎,為此我為學生提供了操作機會。

  首先動手操作,用活動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然後再動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數。

  這一環節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探究實踐,為學習角的分類作了鋪墊。 活動二:小組合作、探究分類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的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一個萬寶囊,快去找一找裡面有什麼,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數,並標明度數,小組研究怎樣分類。

  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出:銳角 小於90o

  直角 等於90o

  鈍角 大於90o而小於180o

  平角 等於180o

  周角 等於360o[page]

  同學們透過剛才的操作,你發現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嗎?學生情緒又一次高漲,紛紛舉手說:

  1個平角=2個直角

  一個周角=2個平角=4個直角

  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後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為學生親身經歷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3、課堂練習:

  (1)、排一排:(明白五種角的有序排列)

  ( )角<( )角<( )角<( )角<( )角

  (2)、在46o、130o、90o、270o、25o、107o、180o、360o這些角中( )是銳角,( )是直角、 ( )是鈍角,( )是平角( )是周角。

  (3)、時鐘在十點時,時針與分針成( )度角。

  4、將一張圓形紙對摺三次後展開,可以得到哪些度數的角?

  本節課我設計了五道習題,內容由淺入深,逐步提高,讓學生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感,並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從而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總之,這節課我本著以興趣為先導,以活動為載體,以三維目標的落實為目的,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推理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小學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麵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於面積和麵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於面積,87%的學生透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透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透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小學數學說課稿4

  一、 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教學內容是來自人教版第幾冊第幾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小學數學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它是在學習了什麼知識的基礎上,對什麼知識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它又為今後我們學習什麼知識奠定知識基礎,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2. 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教學內容,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理解,掌握,運用什麼??

  能力目標:經歷,體驗,探索什麼知識,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什麼學習,培養學生認真勤奮、積極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的學習習慣。

  3. 教學重難點:

  依據學生的已有的經驗,為了使自己的教學行為有的放矢,特制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 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制定了以下教法:

  1. 情境教學法:讓學生置身在情境中學習,引入生動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

  引發數學思考,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

  2. 直觀演示法:直觀是手段,抽象才是目的。運用直觀的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問題,達

  到化難為易的效果。

  3. 課件輔助教學:資訊科技與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可以實現原有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教學

  效果。

  4. 數學思想滲透法:數學思想是數學的靈魂,掌握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學會學數學。

  三、 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的,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據此設計以下學法:

  1. 動手實踐法: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直接體驗、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並發現其中蘊涵

  的數學思想。

  2. 合作交流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發揮集體的智慧。

  3. 自主探索法:自主學習讓學習到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此處,在教學中給學生一定的自學空間,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給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都是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方法。

  四、 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本著這個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課。

  【設計意圖】讓學生置身在這樣的情境中,非常巧妙地調動學生注意力,很自然的過渡中今天研究的課題,既簡單又實效。

  (二)引導探究,自主發現。或思想引領,探索新知。

  【設計意圖】時刻圍繞數學思想展開教學,環環相扣,既讓學生獲得了知識與技能,更是讓學生感悟到數學思想方法的魅力。

  (三)隨堂訓練,學以致用。

  【設計意圖】跟蹤課堂,反饋效果,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也進一步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既鞏固又拓展,一舉兩得。另外讓學生板演,一方面是為了暴露問題,另一方面是為了能在錯誤中思辨和改進,讓學生引以為戒。

  (四)課堂總結,回扣目標。或反思收穫,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思想方法,讓學生對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有一個清晰的線索,有利於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五、 說板書設計:

  必要的板書設計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與教學過程同步,有助於學生把握教學內容的脈絡。

小學數學說課稿5

  說課課題:軸對稱圖形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軸對稱圖形》。這節說課分五個環節進行,下面我就說第一個環節。

  一、說材料

  1、教材分析:《軸對稱圖形》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對稱是大自然的結構模式之一,它廣泛存在於我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且有多種變換形式。認識軸對稱圖形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學生透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剪刀剪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感悟對稱軸,會畫對稱軸。

  能力目標:透過看一看、折一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情感目標:在認識,製作和欣賞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和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3、教學的重點是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難點是畫出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4、教具準備:圖片、紙、剪刀。

  5、學具準備:長方形紙、剪刀。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結合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學法:新課開始,讓學生透過比較的方式,初步感知對稱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設計剪對對稱圖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對稱圖形的熱情。

  2、演示法:充分藉助圖片進行直觀演示,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好地掌握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三、說學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法也是本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法。

  四、教學流程

  合理安排教學流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本節課的教學我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合作探究,動手操作為手段,針對二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將安排以下五個步驟完成。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在匯入新課時,我出示兩幅影象,第一幅影象不對稱,第二幅影象對稱,讓學生透過觀察比一比,哪幅影象美,為什麼?學生肯定會說,第二幅影象美,因為第二幅影象的臉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這時我巧設懸念——像第二幅影象一樣,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完全一樣的圖形在教學上稱為什麼圖形呢?透過本書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會弄明白的。(這個環節我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對稱美,讓學生說說,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對稱

  首先我出示一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對稱物體(蜻蜓、樹葉、蝴蝶、面具)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看看這幾個圖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接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在學生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概括出:這幾個圖形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這種現象在數學稱為對稱,同時板書課題——軸對稱圖形。

  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物體是一種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的感性認識轉化為頭腦中的知識,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發給每個學習小組兩種對稱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導學生將這兩個圖形對摺,然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透過對摺學生肯定會發現這兩個圖形對摺後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這時我在黑板上板書(對摺後——左右兩邊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畫一畫、感悟對稱軸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孩子們透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因此,在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後,我安排了學生剪一剪紙活動。在這一環節裡,我先提問:同學們,透過你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你能剪出一個軸對稱圖形嗎?

  接著指導學生看看教科書上是怎樣做的,然後我以教科書68頁例2剪衣服為例進行示範指導,邊示範邊告訴學生剪對稱圖形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第二步照畫好的虛線剪;第三步將對摺的紙開啟就成了對稱圖形,透過老師的直觀演示,學生一定能領悟出剪對稱圖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學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對稱的小樹,也可能剪出了一顆對稱的愛心,還可能剪出了一個對稱的小葫蘆。我把學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讓學生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透過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帶著知識走進實踐,透過實踐運用知識,發展思維。

  展出學生的作品後,我讓學生觀察展示的作品,並提出問題,這些圖形的中間有什麼共同特點?透過觀察學生很快就會發現這幾個圖形的中間有摺痕,老師從軸對稱圖形中間的摺痕引出對稱軸。(摺痕——對稱軸)

  在學生認識對稱軸後,我就重點指導學生畫對稱軸,畫對稱軸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 以展出的小樹為例進行直觀演示,老師邊畫對稱軸邊告訴學生,對稱軸畫在對稱物體的中間摺痕上,強調對稱軸用虛線表示,同時指導學生畫在自己的作品上畫對稱軸。

  數學來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學生認識對稱圖形後,讓學生找一找身邊還有哪些物體是對稱的?(學生可能會說,教室裡的黑板課桌是對稱的,窗戶是對稱的,家裡的玩具小熊)讓學生暢所欲言,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小學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分析,學情解析,目標定位

  (一)教材分析:《方程的意義》是第二學段北師大版四下第七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它是學生學習了四年用算術思想解題後,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是今後學習運用方程解決整數、小數、分數和百分數問題的重要基礎。

  《方程的意義》對於兒童來說是一堂全新數學概念課,是算術思維的一種提升,是數的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展到列出方程解,從未知數只是所求結果到未知數參與運算,思維空間增大,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教學目標: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及新課標中概念教學的理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結合具體情境,瞭解方程的含義。

  2.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3、經歷從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

  4、讓學生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產生對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列方程時的數量關係與列算式時的思維過程有著明顯不同。用算術方法列算式時的數量關係是充分運用已知數量的運算得出未知數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開來,已知條件作為一方,要求的問題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數量關係,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來,共同參與運算。從列算式求答案的習慣思維轉向列方程表示等量關係,學生的思維會有一定的困難。基於以上的思考,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方程意義的理解以及在具體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學難點是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

  二、說教學過程整堂課以“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為出發點,在不任意增加知識點,不任意拔高教學目標,並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地前提下,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的改革。

  教學活動安排了五個環節:

  1、創設情景,抽象出等量關係等式是方程的生長點,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裡對等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有利於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學中藉助天平首先讓學生體會等式的含義。

  活動一:感知平衡,體會等式含義課件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一邊放上兩盒一樣重的牛奶(250克)和另一邊放上一杯500克開水),請學生仔細觀察後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再請學生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現在所處的狀態。從學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既讓學生從天平“平衡”中體會到等式的含義,又能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二:觀察發現,抽象出等量關係我創設3個具體情境,讓學生觀察天平從不平衡到平衡的變化過程,真正體會天平左右兩邊的質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透過天平的動態變化得出若干個不同的等式,從而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等式含義的理解。這樣設計,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一個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的機會,讓他們親自感知多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的來源,將“重視結論”的教學轉變為“重視過程”的教學,不生硬的塞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讓學生充分經歷方程模型的生成過程。

  2.引導分類,抽象出方程的意義運用剛才得出的式子進行分類,並讓學生說說分類標準,從分類中直接匯出本節課的課題:方程,在此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觀察,討論與交流,得出方程的特點,從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這樣的設計我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

  3.分層練習,鞏固新知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找方程”、“猜方程”和“列方程”三個活動。透過活動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數學遊戲“猜方程”的出現,能引起學生強烈的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鞏固方程與等式的概念,使教學達到高潮,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鞏固新知的過程中。

  4.小結新知,明確收穫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本節課的收穫,目的在於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新知進行一次梳理,透過總結概括再次讓學生體驗到探索新知的樂趣。

  5.拓展延伸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我設計了用方程表示出把我們倆變得一樣重的方法,這樣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著不同的發展。(說說本節課的得意之處和遺憾地方)

小學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百分數中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的意義和寫法,掌握了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的基礎上學習的。

  學情分析:根據教材特點,我也對學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還可以,同學之間的相互質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學生在分析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較薄弱,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二、說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觀察、計算,主動探索的活動,認識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計算及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結合儲蓄等活動,學習合理理財,逐步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說教法

  我試圖引導學生透過以下的學習方法掌握新知:1、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2、抽象概括法,讓學生透過抽象,概括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3、互助學習法,在互助合作中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過程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最佳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一、情景匯入;二、新課講解;三、鞏固練習。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情景匯入。

  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經濟不斷髮展,人民收入增加,人們可以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儲蓄起來。這樣一是支援國家建設,二是對個人也有好處,既安全和有計劃,同時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麼,怎樣計算利息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

  2、鞏固練習

  (1)介紹存款的種類、形式。

  存款分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閱讀P99頁的內容,自學討論例題,理解本金、利息、稅後利息和利率和含義。

  (3)、學會填寫存款憑條。

  (4)、利息的計算。

  3、鞏固練習。

  “數學源自生活而應用於生活”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下面,我繼續沿著抗震救災這一主線設定情境,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兼顧了習題的層次性和開放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練習,以求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形成技能。

  1、小華把得到的200元壓歲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她準備到期後將錢全部取出捐給“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計算,到期後小華可以捐給“希望工程”多少元錢?

  2、李老師把20xx元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稅率為20%。到期後,李老師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師交了多少利息稅?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錢存入銀行(三年後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題的情境設計為希望工程捐款,在問題的設計上需要學生仔細思考,真正理解問題的含義後才能做對,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題目的是要檢驗學生對本課例題的理解程度。第三題為開放性題目,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作為教育者的我更加註重在數學課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儘可能的使數學課堂凸現人文精神,使每一個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昇華!

小學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我所執教的"分米、釐米、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

  1、教材簡析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分米、釐米、毫米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為以後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及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它也是實際應用所必需的。

  2 、教學目標

  認識分米、釐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釐米 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這些單位間的進率。

  透過直觀操作、小組交流等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3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釐米、毫米,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建立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設想

  1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即認識1 米的基礎上,打亂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認識釐米,再認識分米、毫米這樣的順序,重新組織教材,讓學生先認識分米,再認識釐米,最後認識毫米。這樣教學之後,不需教師再花時間讓學生去比較米、分米、釐米、毫米的大小,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不等式:米>分米>釐米>毫米。這樣有利於學生有序的建立數量觀念,為學生以後學習數量打好基礎。

  2 、數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設計本節課時,我堅持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以"感受生活化的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課一開始,從清明節扎小白花剩下的鉛絲引入,使學生感受到長度單位與我們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絡的,消除對這一數學知識的距離感。

  教學活動中,也都注重數學知識跟現實生活相聯絡,如在學生認識了1分米、1釐米, 1毫米之後,讓學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東西長度是1分米、1釐米,1 毫米,哪些物體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數學知識學習之後,應該讓這一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判斷身邊物體的高度、長度,如:旗杆高 10米 ,鉛筆長 10釐米 ,身高 120 釐米 等等。

  3、親身體驗,從中感悟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在設計本課時,採取看一看、數一數、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實踐操作和空間想像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4 、內容分層細化,著眼一個"實"字

  這一課主要分三段進行教學,第一段是認識分米,第二段是認識釐米,最後是認識毫米,課的知識量較大,所以教學時我把主要著眼點放在"釐米"的教學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花的時間相對較少。

  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米尺得出從"0"刻度線到"10"刻度線的這一段長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長,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大約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此基礎上落實米和分米間的單位進率。

  認識釐米時,從三角板入手,觀察得出1釐米 的長度,同樣讓學生認識幾釐米的長度,其中安排了一個遊戲,透過小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評一評,既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各單位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最後安排了量文具盒,讓學生既鞏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認識毫米時,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長,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觀念。

  5、重過程教學

  一般教學在教學新課後都非常注重對新知的練習鞏固,有基本訓練、專項訓練、深化訓練,使學生在練中達到教師所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現代數學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轉而重視過程教學,重視學生知識構建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主要時間集中於學生對1分米、1釐米 1毫米 的認識及建立它們的長度觀念,只留少量的時間做些簡單的鞏固練習。

小學數學說課稿9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圖案設計是建立在學生具有一定空間觀念基礎上,對有關圖形知識的一個鞏固過程。它是對學生空間觀念,基本圖形知識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一種綜合培養。

  首先課本給出了四幅精美的設計圖案為背景,告訴學生這些有個性的美麗圖案都是用直尺、圓規、三角尺畫出來的。由此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以實物照片的形式給出了“六花瓣”圖案的設計過程,在思考與動手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用圓規將圓三等分和六等分的方法。

  最後,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並展開充分的討論與交流完成所給出圖案的設計。

  二、目標的設定與重難點的確立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在教學設計上,透過創設的豐富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並在實踐中積累教學活動經驗,發展有條理的思考。由於在圖案設計過程中,經常要用到等分圓,因此怎樣用圓規將圓幾等分應是本節內容的重點。另外,在畫圖前,怎樣觀察並分析出圖案的基本構成是圖案設計的關鍵,也是本節的重點所在。課程目標:

  1、透過圖案設計活動,鞏固有關圖形知識,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2、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瞭解將圓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口頭表達能力。

  2、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及創作、欣賞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積極參與的精神。重點: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瞭解三等分圓與六等分圓的基本方法。

  難點:在設計過程中,對圖案基本構成進行有條理的分析,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教法選擇

  1、教學結構和教學基本思路以動手操作為主,以經歷探索,思考與分析的過程為重,在創設的生動,形象的背景下進行教學設計。以精美圖案的設計為背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透過對“六花瓣”圖案操作過程的演示,向學生介紹六等分圓與三等分圓的基本方法。進一步熟悉圓規的使用技能。最後一環,透過學生對圖案構成的分析與操作來歷經觀察,思考,交流與合作最終作出圖案的一個過程。

  2、重難點突破法書中以實物照片形式演示的情景過程中,怎樣將一個圓用圓規分成六等分和三等分是本節內容的重點。教學時首先要介紹圓規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並提醒學生畫圓時必須要確定圓心和半徑。其次,在等分圓的方法講解之前應先讓學生經歷思考,交流和組織語言表達的這樣一個過程,然後再演示作法,從而讓學生更容易掌握這種基本作圖的方法,突出了重點。

  3、圖案設計之前對其構成的分析是能作出圖形的關鍵,也是本節的難點。因此在突出重點的基礎上,還要鼓勵學生多觀察,多動腦,充分展開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再加以適當的引導。特別是每次畫圓時,必須讓學生說出圓心在哪裡,在分析出了圖案的基本構成,明確了這些基本構成的畫法之後,那麼按一定的順序和步驟,就能設計出一幅圖案來,從而便於難點分散,最終突破難點!

  四、學法指導

  本節課以學生的實際操作為主,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這要求學生建立在有關圖形知識的基礎上了解等分圓的基本作法。另外,在探索與實踐過程中還要體現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因此,在課堂上主要採取積極引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方法來組織教學。

  五、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 利用直觀形象的圖案模型來體現本節內容的知識性與趣味性,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索的熱情。小黑板上的圖案便於觀察、討論與分析等一系列過程的進行。

  六、作業設計

  P145隨堂練習2、作出圖示的圖案(目的在於鞏固等分圓的基本作法)3、利用直尺,圓規,三角尺自己設計一個美麗圖案。(可在全班進行評比,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小學數學說課稿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是來應聘小學數學教師的考生xx。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數的加法與減法》,以下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首先,我對教材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小數加法與減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版)五年級上冊第++頁的內容。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過了小數的性質以及整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為學習這部分內容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後面的相關內容積累了知識經驗,並且在今後的生活和進一步的學習中有廣泛的運用。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進行正確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經歷探索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產生對數學的興趣,形成積極的數學情感。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小數加法與減法》這一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掌握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法,根據五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小數點對齊數位對齊的道理。

  二、接下來說說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有效地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由於他們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他們的主觀性和能動性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並且他們開始有意識的主動的去探索周圍未知的世界,同時,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寫一些關於學生的特徵)根據他們的這些特徵,我設計了創設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數學教學方法,使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體的情境中親自體驗小數加法與減法的計算過程。

  新課標指出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採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為此,本課教學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讓學生透過觀察、分析、比較驗證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全面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三、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其他的都差不多,就是說教法那裡要加上學情的分析,還有就是有一些新理念好的。

  在這一過程中,我將探究知識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有一些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的,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在這個環節中,我力求體現由扶到放的思想,讓學生透過……等學習活動,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能力。

  歸納總結方面,透過歸納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再次進行系統的整理與鞏固,突出本課的重點,構建了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並且透過學生自己回答,讓他們學會自我評價,體現了新課標評價的多樣性,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

  最後關於探索方面的,入第二個環節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你可以借用這句話,布魯納提出,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倡導探索性的學,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理念。

小學數學說課稿11

  【問候】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面試的1號考生,我面試的科目是小學數學,面試的課題是”億以上數的認識”,接下來我將正式開始我的說課。

  【教學背景分析】首先是對教材背景的分析,包括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1是教材分析;2是教學目標;3是重難點。

  教材分析:“億以上數的認識”節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圍繞培養學生認、讀億以上數的能力展開。並且經過前面對億以內數的學習,學生們已積累大量了關於大數的知識,因此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感。

  過渡:以上便是對教材的分析,同時考慮到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應遵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多從實際出發,因此我制定了以下3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目標1:學生應理解數的意義,同時會用不同方法表示並讀數;目標2:綜合應用情景設定、小組合作的方法,提高對億以上數的認、讀能力;目標3: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學活動,並能在學習中增強團隊合作意識。

  過渡: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和新課標要求,我設定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對照數位順序表學會讀寫億以上的數,而難點則是探索讀書規律,培養學習遷移能力。

  過渡:以上便是對教學背景的全面闡述,接下來我將就教學評價理念進行說明。

  【教學評價】在本節課的講授中,我綜合應用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的方式,使得數學教學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同時也關注他們在學習中的情感與態度。

  過渡:根據以上教學背景及評價理念,接下來我將重點闡述我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多從實踐出發,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具體如下:

  環節1:情景匯入

  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比億大的數,比如全球人口數(板書:6100000000),世界博覽會投資金額數(板書:10040002000),我國青少年上網人數(板書:400305000000)。接著設問:同學們,這些資料你們都會讀嗎?進而引入新課內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億以上數的認識”(板書)

  環節2:合作學習,主要分為2大步驟:

  1是教學讀法:將採用小組討論方式,讓學生4人一組,每個小組同學各自說出自己的讀法,最後根據學生討論結果,總結出讀數方法的3個要點:首先寫出數位順序表,並分級;接著對照數位順序表,由高階到低階讀數;並且注意每級末位的0不用讀出,其他數位只讀一個0。

  2是教學寫法,我採用自主探索教學方式,接著出示例題(板書:三億、三億九千萬零四、三億零二十萬),並鼓勵學生大膽到黑板上板眼和說出自己的寫法,然後根據學生寫的情況進行評價,並總結出寫數的3個要點:首先寫出數位順序表,接著對照數位順序表,在每個數位上由高階到低階填充數字,並且沒有數字的數位用0填充。

  環節3:鞏固練習

  首先是讀數練習:讓學生們自主嘗試讀課本22頁第一題的數,再指名讀,並讓其他同學評價讀法正確。

  其次練習寫法:讓小組內同學相互出題,相互指出寫法的正誤。

  環節4:全課總結

  首先利用幾分鐘,引導學生共同回顧這一節所學知識,並對學生獨立思考,共同合作的精神予以表揚。

  最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環節5:作業佈置

  讓學生課後藉助網路、圖書、搜尋一些生活中億以上數的例項,並試著讀、寫這些數。

  首尾呼應:以上便是教學過程的設計,本設計始終圍繞新課標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板書設計】

  讀法:

  6100000000:六十一億

  10040002000:一百億零四千萬零兩千

  400305000000:四千零三億零五百萬

  寫法:

  三億=300000000

  三億九千萬零四=390000004

  三億零二十萬=30020000

小學數學說課稿12

  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課題是“噸的認識”。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前,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透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教材例6透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於噸的話題。然後,圍繞“能同時過橋嗎?”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展現學生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在具體的問題中,明確1噸=1000千克,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例7是利用剛才所學的1噸=1000千克進行噸與千克的有關化聚,化聚對學生來說並不難,可以從千克與克的化聚中得到正遷移。學習噸的認識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保持質量單位體系知識完整性的需要,因此要切實學習好。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教學,設想學生要達成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2、透過估計大宗物體的質量,在觀察、比較、猜測和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估計大宗物體的質量時,培養學生養成利用生活經驗,透過合理推理進行估計的習慣,並養成在不要求精確值能自覺進行估計的習慣。

  由於利用噸與千克的進率進行化聚,1噸的觀念在今後學習中經常遇到,1噸是比較大的質量單位,學生無法親身體驗,只能透過推理來建立觀念,而強調質量單位觀念建立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會用它進行簡單的化聚。教學難點是透過推算想象並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教法學法:

  教法

  本課的教學時,我擬採用以下二種教學方法為主。

  1、引導發現法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絡”。在本課教學中我並不是告訴學生1噸=1000千克這個現成的結論,從而讓學生經過自己的積極努力去獲得知識,透過利用生活經驗來推算1噸質量、感受1噸質量有多重。這樣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教師所起的作用只是相互誘導。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並在探究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2、嘗試教學法

  從哲學角度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要求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嘗試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一開始就要求學生進行嘗試練習,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嘗試練習中遇到困難,學生便會主動地自學課本或尋求教師的幫助,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本課例7噸與千克的互化,完全可以遷移千克與克的化聚,因此放手讓學生去嘗試解決問題,交流嘗試結果就能達到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符合現代教學論思想的要求,改變了傳統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統一起來,引起了教學過程中一系列的變化,

  學法

  以這二種教學方法為主要方法的課堂,對學生以下方面能力的培養更為突出。

  1、培養學生遷移能力

  本課採用嘗試教學,它運用了心理學中的遷移規律,重視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和生活經驗在新知識學習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識千克與克的化聚,結合新學得的知識1噸=1000千克,遷移到噸與千克的化聚,使學生形成能容納新知識的更高一級的新知識結構。

  2、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教材對1噸的認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以多種方法進行比較,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問題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展的平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知識的價值和魅力,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於問題情境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體現對教材的理解,實踐教法和學法的精神,我是這樣設計本課教學過程的。

  一、複習匯入

  1、我們學過的計量物體質量的單位有哪些?你能不能說說周圍哪些物體的質量是1克?哪些物體的質量剛好是1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質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質量,是今天學習的基礎,透過複習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為新課學習作好準備)[1][1]。

  2、出示書上小動物過橋的情境圖

  提問:觀察主題圖,你瞭解到什麼資訊?

  教師在當學生講到小橋限重1噸時,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於學生接受新知、探索新知。順利進入新課展開環節)

  二、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1噸=1000千克。

  ①提問:誰知道1噸有多重?是多少千克?

  預計學生有生活說出噸是一個較大的單位,1噸=1000千克。若學生不能說出,教師就指出1噸=1000千克。

  ②交流:那這些小動物能一起過橋嗎?說說不能過橋的理由,你是怎麼想的?

  ③接著教師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它們可以怎樣過橋?”

  小結:過橋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每次過橋時動物重量和不能超過多少?(進一步強調1噸=1000千克)

  (透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第二層次,建立1噸的觀念。

  1、1噸到底有多少重?

  師: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師生共同探索:我們班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也就是()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

  師強調: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你感覺1噸怎麼樣?

  2、利用經驗幫助建立觀念。

  出示:一桶飲用水20千克,()桶飲用水重1噸。一頭熊重500千克,()頭熊重1噸。

  填寫後:說說生活中什麼東西約重1噸?

  (噸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又是較大的單位,學生無法象千克和克那樣直接體驗,只能透過熟悉的例子推算1噸,有利幫助學生建立1噸觀念)

  3、研究何時用“噸”作單位

  師:你認為什麼樣的物體要用噸來作單位?為什麼?(小組交流,指名彙報)

  教師出示汽車載重限重圖,橋樑限重圖……讓學生感受較大宗物品用噸來作單位。同時指出用字母T表示噸。

  接下去出示填空題: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

  一節火車皮的限定運輸量為60();一輛小皮卡車的載重量是500()

  (這二題提示學生要考慮前面的資料,結合生活經驗,綜合各方面情況,選擇合適的單位。提高對概念本質的理解)(在1噸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藉助學生熟悉的物體的質量,透過背一背、看一看、算一算讓學生想象、感悟1噸有多重,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使抽象化的概念變得具體化,從而突破難點,並培養了學生對物體質量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出示例7:3噸=()千克6000千克=()噸

  這題放手讓學生獨立嘗試,然後交流思考過程。(給學生嘗試的機會,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給學生利用知識遷移去解決問題的機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

  課堂練習是形成技能不可或缺的環節,這節課的練習,我就直接應用練習三中的題目。

  (這樣的練習兼顧形象性和抽象性,層次分明有一定梯度,並且針對性,圍繞本課所學的新知識展示鞏固,有利於學生掌握新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事半功倍)

  四、課外拓展

  回家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用方法?寫一篇數學日記。

  (課外拓展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並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

小學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把空間圖形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實踐內容。認識圖形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它們的特徵以及周長,還有它們的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學目標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為透過觀察、操作、比較的活動初步認識並會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幾種平面圖形,體會“面”在“體” 上,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透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滲透安全教育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為:會辨認這4種圖形。 另外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麵混淆,所以我覺得本課難點是: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

  在教學資訊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更直觀易懂。在教學前我為學生準備了多種立體模型以及多種平面圖形的學具。還有印泥畫、小棒,白紙。

  二、說教法

  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學生,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所以我在教學中,給它們充分的動手和表達的空間與時間,並且新課標還強調,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索,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析與運用的過程。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在摸一摸、說一說、做一做、塗一塗這些活動中來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本節課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採用情景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等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內化和建構)

  三、說學法

  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會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融入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為一體

  (我注重對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培養,縱觀整節課的教學,突出了學生用體驗的方法學習,首先是操作體驗,然後是綜合體驗。這樣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特點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說教學過程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設計為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激發興趣,匯入新知。

  1、教師出示一幅印泥畫問:畫上的花朵是怎樣畫在紙上的? 2怎樣把自己的手掌請到畫紙上?自己試一試(我想透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知道要把物體的一個表面請到紙上我們可以用印一印、畫一畫的方法。)接著我說今天我們就用印一印、畫一畫的方法從已經學過的立體圖形上認識一些平面圖形。來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再讓學生齊讀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課堂的中心環節:探索新知

  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探索性中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2個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活動1:摸一摸,畫一畫。

  (1)教師依次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三稜柱實物,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我想透過這個問題幫助學生回憶起已學過的知識。這裡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學生應該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可能有部分學生不認識三稜柱,在這裡我會透過實物簡單介紹,再透過幻燈片認識三稜柱,為後面認識三角形做準備)

  (2)接著我讓學生拿出準備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學具,摸一摸它的表面,你有什麼感覺?(學生會說光光的,滑滑的)然後讓學生想辦法把剛才摸到的這個光光的、滑滑的面請到紙上.(學生會用印一印,畫一畫的方法完成)緊接著讓學生把請到的面在全班展示,並說一說是從那個物體上得到的,你能說出它的名稱嗎?學生說出名稱的同時教師依次在黑板上貼上四種圖形,並告訴學生它們是平面圖形。

  (3)透過幻燈片再現:從長方體上得到長方形,從正方體上得到正方形,從圓柱體上得到圓,從三稜柱上得到三角形(我想透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感知面在體上來突破教學難點 )

  (4)試一試:

  ①說出大螢幕上出示的平面圖形的名稱。

  ②師生互動:教師說圖形的名稱,學生用手描畫出圖形的形狀。 (我想透過試一試讓學生鞏固這些平面圖形的名稱及形狀) 為了使學生鞏固這些平面圖形的形狀及基本特徵,我設計了 活動2:擺一擺,說一說。

  我讓學生拿出準備的四根同樣長的小棒能擺一個圖形,學生動手操作後會說能擺一個正方形,三角形。我問;能再擺一個長方形嗎?為什麼?學生會說;不能,因為小棒不夠。我接著問;這個困難該怎麼解決呢?學生會想到和同桌合作,透過同桌合作得知用6根或8根小棒都能擺出長方形,同時教育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別忘了合作學習。緊接著我會問:還有什麼圖形沒擺,為什麼?學生會說:圓形沒擺,因為小棒是直的,圓的邊是弧形的。

  第三個環節:聯絡生活,知識運用。

  我提出問題:生活中,你在哪裡還見過這些圖形呢?

  這個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言,學生可能會說道:門的形狀、窗的形狀等等

  在必要的時候我會作出引導,比如我們黑板的形狀、桌子的形狀等等。

  (1) 出示生活中的圖片,想讓學生觀察然後再來說一說。 (我想透過找圖片,讓學生知道這些圖形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

  (2) 為了體驗數學與生活密切的聯絡,數學就在我身邊。 我設計了一個小朋友上學路上的情景。

  這些交通訊息班是什麼形狀,有什麼作用呢?

  我把學生引入實踐情景中,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並且我想透過對這些交通標誌認識,來增進數學價值和作用認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還進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第四個環節:鞏固練習,闖關遊戲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這裡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5道闖關遊戲練習題。

  1、第一關:“我說你猜

  我想透過這道題目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

  我要找的物體的面都是長方形的。

  我要找的物體的有兩個面是圓形的。

  我要找的物體的面都是正方形的。

  2、第二關:“找規律(首先我會說:為了獎勵大家成功闖過第一關,我們來做一個遊戲,一起拍手拍肩,老師停下來,你們繼續做。)從這個遊戲中學生會發現規律:每次多拍一下。從此引出第二關:找規律(幻燈片出示),透過這一遊戲,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平面圖形的認識

  3、分一分(課件出示)

  我想透過這道題加深學生對這四種圖形的認識、區別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面

  4第四關:考考你的眼力

  大螢幕出示平面組合圖形,問:圖中共有幾個正方形、幾個三角形?

  5、第五關:我會塗

  按要求給圖形圖上相應的顏色。

  第五個環節:總結全課。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附板書設計(略)

  我將本課的板書設計的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學數學說課稿14

  教學內容: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38~39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

  2.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畫角。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角。

  教學難點:正確畫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學生觀察

  2、提問:從圖中你發現什麼?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一)聯絡實際,找角

  1、說一說你從圖中發現什麼?

  2、小組活動:找角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物體上有角,你能找到嗎?現在在小組內把你看到的角說給別人聽,看哪個小組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師:哪個組的同學想先把你們組找到的角指給大家看?(請幾個學生上臺指)

  師:老師明白了,同學們指出的角原來是這樣一個圖形(邊說邊在黑板上點一個點),這是個角嗎?

  生:不是,這是個點。

  師:對,這是個點,剛才同學們指的不就是這樣嗎?想想看,怎樣才能將你想的樣子完整地指出來?在小組裡討論一下,再指指看(學生活動)

  師:哪位同學能指給大家看一看。(再一次請同學上臺指)

  師:現在同學們指角的時候,不光指了一個點,還指出了兩條直直的線,也就是這樣一個圖形(出示現成的角 ),但大部分同學的指法還不對。想不想看看老師是怎樣指角的?(教師示範)

  會指了嗎?在小組裡再互相指指

  (三)小組合作,折角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張圓形的紙,這張紙有角嗎?

  生:沒有。

  師:怎樣才能折成一個角?(師生折角,生高舉角展示)

  師:這裡面有好多小秘密,用這個尖尖的扎扎手,有什麼感覺,再摸一摸兩邊,有什麼感覺?

  誰能給這尖尖的取個名字?誰能給這兩條直直的取個名字?

  師:像這樣從一點引出兩條直直的線的圖形,就可以說它是一個角。誰能告訴大家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同桌互說:自己折的角的頂點、邊在哪裡?

  (四)動手操作,演示活動角

  1、師:(出示活動角,兩邊重合)

  請同學們拿出活動角,跟老師一起做(師讓活動角慢慢張開)

  你發現角有什麼變化?

  師:請你跟我這樣做。

  你又發現角有什麼變化?

  師:透過剛才的操作,我們知道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角的兩邊叉得越開,角就越大。

  2、魔術

  師:同學們表現真好,老師送你們一個魔術。(抽動活動角)

  你看到什麼?角的大小有沒有變化?

  師: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3、比較角的大小

  師:(課件出示)猜一猜,下面兩個角,哪個大?哪個小?

  師:怎樣驗證?(開啟p40,用三角板驗證)

  你發現什麼?

  (課件演示:兩個角重合)

  (五)體驗感悟,畫角

  1、師: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請把角的樣子畫在紙上。(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工具試一試)

  2、展示學生畫的角

  師:畫得怎樣?

  3、師示範畫

  師:想知道怎樣畫又快又美觀嗎?

  4、請用正確的畫法再次畫一個角。

  [評析:教師給學生提供充分發揮的機會,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在探索和自主體驗過程中,學生獲得體驗]

  (六)總結昇華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三、鞏固拓展(遊戲)

  1.師:同學們學得非常認真,老師獎勵你們做遊戲,好嗎?(好)同學們喜歡爬山嗎?(喜歡)今天咱們就來做個爬山遊戲。看,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頂的路上,設了這樣幾個關口,只有順利闖關,才能到達山頂。哪組同學願意帶領大家率先闖過第一關

  電腦出示:下面圖形哪個是角

  2、師:現在繼續闖第二關。電腦出示:下面圖形中有幾個角?

  3、師:第三關最難,誰有信心繼續闖關?電腦出示:下圖中有幾個角?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習內容貼近兒童,教學設計體現了“生活——數學——生活”的整體思路,是學生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數學課程的人文精神和社會性。如授課伊市始,教師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圖入手,引導小組討論:圖中哪些物體上有角?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在找角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初步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同時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徵。整個教學過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畫角,無一不是學生的主動操作與探索,可以說,正是由於教師敢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的自主構建,才有了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才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才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我設計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本節課我沒有完全按照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準確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現有知識水平出發,對教材進行了恰到好處的“改造”,這樣的改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貼近,更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也是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體現

小學數學說課稿15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性目標:使學生掌握一個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並能應用規律靈活、熟練地進行判別。

  2、發展性目標: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判斷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新性目標:透過觀察、操作,小組合作等學習策略的應用,激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教學模式的更新

  本節我選用了“猜想——探究——發現——引伸”的教學模式來教學。以猜想提出為起始,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在“動”,檢驗——質疑——發出1——舉例——質疑——發現2——最後引伸。我力求突出學生的“親歷性”,即知識讓學生去探索,規律讓學生去發現,結論讓學生去歸納,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學力和發展性學力,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不僅掌握規律,還學會數學的思想。

  三、教學內容的創新處理及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猜”

  創設:老師能一下子“看出”練習題中哪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情境,與學生做練習計算的費時費勁對比,讓學生知道可以用“看”的方法,判別一個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讓學生猜一猜:老師能判別的方法是看什麼,怎麼看?

  2、自主探究————“探”

  ⑴給學生自由的猜想與討論:

  看什麼?(分子)怎麼看?

  (分母)(奇數、偶數、質數、合數?)

  ⑵過程分兩塊:

  一探一發現:

  是在學生髮現發看分母的基礎上,引導討論到底看分母的什麼特點?(老師必要時加以引導,使學生探索中獲取新知:一個分數,分母中含有2或5兩個質因數外,不含有其他質因數,這個分數就能化成有限小數。

  二探二發現:

  讓學生在再舉的例證中檢驗、修改得出一個分數必須是一個最簡分數。

  學生參與了探索規律的全過程,體現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創新精神。

  3、引伸問題————“引“

  討論⑴:

  為什麼一個最簡分數,分母除2和5外,不含有其它質因數,這個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反之,這個分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呢?

  在這個環節裡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達到高潮,體現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所在。

  討論⑵:

  一個最簡分數里所含的質因數2、5的個數與它化成小數時,所得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呢?

  這題僅做為課後的思考題,讓我們學生的思維能延續拓展到課外去,使學生永保一顆求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