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小學數學教案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透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2、83頁。

  教具、學具準備

  進行每項活動的用具。

  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匯入實踐活動課

  應用電腦課件,向學生展示一幅“數學樂園”的全景圖,然後和學生談話。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喜歡)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數學樂園”做遊戲,你們想不想參加?(想)

  (師板書課題:數學樂園)

  師:在“數學樂園”裡還有很多“數字之星”,待會兒誰最愛動腦筋,發言最積極,老師就獎給他一顆“數字之星”。

  [上課伊始,創設帶領學生去“數學樂園”遊玩的情境,一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同時以獎勵學生“數字之星”這種外顯的評價、激勵手段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動力。]

  活動(一):走迷宮遊戲

  1.複習0~10各數的認識。

  師:數學數學,可離不開數字。透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你們認識了哪些數字呢?

  (生說出0~10,師貼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娃娃頭。)

  師:瞧,咱們認識的“數字娃娃”都到齊了,誰能用上面一個或幾個“數字娃娃”說一句話呢?楊老師先說一句,你們想不想聽?(想)“動物園裡有1只熊貓,3只小山羊,5只猴子,它們都可愛極了。”

  生:動物園裡有5只老虎。

  生:馬路上有7輛汽車。

  生:我家有9個人,吃了5個蘋果。

  ……

  師:你們說得真好,看來你們會用“數字娃娃”說話了,你們除了在課本上,還在哪兒看到過他們?

  生:在電話上。

  生:在日曆上。

  生:汽車上也有“數字娃娃”。

  生:我們的錢上也有……

  師:看來我們生活中處處可以發現“數字娃娃”,今天我們邀請“數字娃娃”和我們一塊兒做遊戲,你們歡不歡迎?(歡迎)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用10以內各數說一句話,也就是用它們來表示一些物體的數量。這一方面複習了10以內各數的基數含義和序數含義,另一方面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師:剛才,“數字娃娃”悄悄告訴我,說他們站的隊全亂了,誰能按一定的順序給他們排排隊?其他同學也可以拿出數字卡片排一排。

  (一生上臺擺卡片,並說出是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其他同學分別在自己桌面上擺數字卡片。)

  師:你們還有沒有不同的擺法?

  (一生上臺擺卡片,說出是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的。)

  [排隊是校園中常見的活動。利用它的直觀有序性引導學生對0~10各數進行排隊,使學生能用抽象的語言來描述這11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2.從故事引入“走迷宮”活動。

  師:(出示小黑板)老師這兒有個“小白兔迷路”的故事,你們想不想聽?(想)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著走著,突然迷路了。這可怎麼辦呀?於是,他給媽媽打電話:“媽媽,媽媽,我迷路了,這怎麼辦呀?”媽媽聽了,點了點頭說:“孩子,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應自己做,只要你按1、2、3、4……的順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到家。”於是聰明的小白兔按媽媽的話去做,終於回到了家。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兔是怎樣走的嗎?(一生上臺演示)

  [以幫助小動物找家的童話故事引入“走迷宮”活動,一方面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品格,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來,小學數學教案《1.6.17 數學樂園》。]

  3.學生獨立“走迷宮”──幫助小兔找家。

  (讓四生分別在四塊黑板上用不同顏色的粉筆畫出不同路線,其他同學在課本上畫出小兔回家的路線。)

  比比誰想得多,進行評價獎勵。

  師:同學們開動腦筋,找到了很多條不同的路線,但你們是想到哪兒,走到哪兒。能不能找到一定的規律呢?請你們觀察數字表,想一想從1走到2有幾種走法?(2種)從左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3種)從右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3種)……如果你們按一定的順序思考,一定能找到更多條路線。請你們在課後互相交流合作,一起完成,有信心嗎?(有)

  [學生“走迷宮”開始的思路是無序的。怎樣培養學生有條理的進行思考的能力呢?這就應在教學中以活動內容為載體,教給學生思考的一般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圖表,使學生看出“1”到“2”有2條路,“2”到“3”有6條路……孕伏排列的一些基本方法,使學生的認識水平經過“跳一跳”而躍上一個新臺階。]

  活動(二):對口令遊戲

  師:前段時間,我們一起學習了數的組成,下面我們來複習。(出示8)老師出一個數,你們出一個數,使這兩個陣列成8。(放鼓點音樂)

  師:我出3。 生:我出5。

  師:我出4。 生:我出4。……

  (同樣的形式師生互對組成10,之後同學互對組成9。)

  [對口令遊戲方便、快捷、效率高。用這種方式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同臺唱戲”,改變以往沉悶的課堂教學方式,使師生之間顯得更加和諧、融洽。]

  活動(三):送信遊戲

  師:複習了數的組成之後,我們要利用它們來做一些加減題了,你們有沒有信心完成?(有)下面請你們按四人小組的位置坐好,再從抽屜裡拿出一個信封,信封反面有一個數字,請你們把桌面上得數與你信封上數字相同的算術卡片放進信封。

  (放輕音樂,其中一組學生上臺演示完成,之後評價,找對的同學表揚自己。)

  [將枯燥的10以內加減計算變成有趣的送信活動,使學生在遊戲中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完成簡單的口算,同時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活動(四):起立遊戲

  師: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數數排第幾”的遊戲。遊戲之前,老師想了解一下,你們會報數嗎?(會)請兩豎行同學從前往後,從後往前報數。

  師:其他同學也數數自己從前數排第幾,從後數排第幾。

  (師點到從前數第3位同學,從後數第4位同學,該豎行該生就起立拍下手。之後讓學生練習從左數,從右數,並注意讓其區分幾個和第幾個。)

  [起立遊戲讓學生感到既緊張又輕鬆,透過數數和思考,每位同學對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從前(後)數,自己是第幾個;從左(右)數,自己是第幾個。透過這個遊戲,使學生進一步感知了前、後、左、右等空間方向,又區分了幾個和第幾個這兩個易混的概念。]

  活動(五):投擲遊戲

  師:同學們表現得真棒。下面我們來做一個“看誰投得多”的遊戲。

  (點學生按規則向籃裡投球,共10個球,看能投進幾個。同時請一位同學當評判員,用圖片表示投進球的數量並貼在黑板上,之後請其他同學當“小記者”,報導幾位同學的投球成績並進行比較。其間還讓同學們說說有幾個球沒投進,並說出自己的演算法。)

  [投擲遊戲在全體學生中進行,儘管投擲者寥寥無幾,但活動讓全體學生感到新鮮,每個人都是評判員。就在這看似純遊戲的活動中,學生透過數投進(或未投進)球的個數,並將這些數目用小圓片貼出來進行比較等活動,使學生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初步瞭解直觀比較兩個數多少的方法。]

  師:今天,我們一起到“數學樂園”去逛了逛,你們開不開心?(開心)其實只要你們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很多的數學知識,你們想不想學習更多的數學本領呢?(想)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努力,就一定能成為“小小數學家”。

  專家評析

  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1.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各項實踐活動。

  本節活動課涉及的內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10以內數的基數、序數含義,數的組成、比較大小;10以內數的加減法;簡單的統計思想等等。儘管教材中將上述內容安排在一個一個具體的遊戲中,但由於篇幅的限制,許多創意不可能都寫進教材。楊老師根據本節活動的內容和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徵,採用了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各項實踐活動,獲得了較大的成功。如做走迷宮遊戲時,教師創設了給“數字娃娃”排隊的遊戲,設計了幫小白兔找家的童話情境;又如,做“對口令”遊戲時,設計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不同活動層面,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充分體現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

  一年級兒童剛步入校門不久,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學習的專注性、永續性也較差,怎樣使兒童在40分鐘內始終保持較旺盛的學習情感呢?這一直是低年級教師在認真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楊老師的這節活動課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教師始終以飽滿的激情投身於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讓學生感到愉悅、激奮的教學活動環境,教師不僅用理智上課,還極大地傾注了自己的喜歡和興趣。

  (2)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教材安排的5個實踐活動在課堂上如何實施,這就看教師的教學智慧了。楊老師根據學校的教學條件合理地安排了5個活動,使學生不感到疲乏,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

  (3)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整節活動課,教師注意公平地面向每個學生,提問、交流、獎“數字星”等活動教師都儘可能讓多一些學生有機會參與,使多數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一、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

  2、使學生初步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夠正確進行小數加減法的口算和筆算。

  教學過

  一、複習

  1、出示準備題,用豎式計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練習之後,說說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2、口算 口算練習(1)

  二、新授

  1、揭示課題

  2、教學例1。

  (1)讀題由學生列式,並說一說為什麼用加法計算?

  (2)板書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幾角幾分? ②豎式怎麼列? 為什麼?(相同數位對齊.)

  (3)師生一起計算出結果。

  (4)說一說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有什麼相同之處?小數加法怎樣計算?

  3、學習例2 計算。 15.64-3.9

  (1)全體學生試做。

  (2)集體評議。評議之後說說小數減法和整數減法有什麼相同之處。列豎式要注意什麼?(小數點對齊)

  4、試一試 10.84+2.6 3.05-2.85

  5、請學生觀察例1和例2,大家來歸納小數加法的筆算方法。然後填在書上。

  6、練一練

  書上第2頁 1、4、5

  7、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三、作業

  書上第2頁練一練 第2、3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小數加減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珠算小數加減法,並能正確進行珠算小數加減法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筆算(計算之後說說筆算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準備題(用珠算計算,做好之後說說整數加減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計算。8.76+4.03

  (1)由全班學生用珠算計算.

  (2)計算之後,說說小數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計算。 5.6-0.85

  (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來解決此例題。)

  4、小結

  (1)講解珠算小數加減法的撥珠方法。

  (2)請學生填好書上第3頁的內容,並讀一遍。

  5、練習

  (1)試一試 26.75+3.4 25.72-9.8

  (2)書上第4頁2、4。

  三、佈置作業

  p.4 1、3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能力目標:在動手分一分中體會一個整體可以由許多個個體組成,會用分數表示它的一部分,進一步拓展分數的意義。會用塗一塗、圈一圈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情感目標:在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地獨立思考和主動嘗試的學習風格。

  教學重難點:

  體會一個整體可以由許多個體組成,會用分數表示它的一部分,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疑

  (一)複習鋪墊

  1.師(投影出示分數:1/6、3/5):先看大螢幕,請你找一找數學資訊,和大家交流交流。(要求學生讀一讀分數,並說一說分數。)

  2.引導說說能舉一個例項說一說嗎?

  (二)激趣匯入

  1.教師出示塗有不同顏色的方格圖,讓學生說一說每種顏色的小正方形佔大正方形的幾分之幾。

  2.怎樣把附頁2中的圖8的正方形紙片用紅、黃、藍三種顏色來分一分,並用分數表示出來?這節課我們就一次來分一分。板書課題

  二、互動解疑

  (一)獨立思索,尋求方法

  1.你打算怎樣把附頁2中的圖8的正方形紙片用紅、黃、藍三種顏色來分一分,並用分數表示出來?

  2.指名說想法。

  (二)動手合探,驗證方法

  1.請你們來展示一下的動手能力自己動手來設計。

  出示合作提示:a、四人小組合作;b、把附頁2中的圖8的正方形紙片塗上紅、黃、藍三種顏色;c、小組說說每種顏色的小正方形佔大正方形的幾分之幾;d、組代表做好發言交流。

  2.按要求動手分一分(教師巡視指導)

  (三)彙報交流,建構知識

  1.指名彙報交流自己的作品,並說一說自己解題的思維過程。

  ① 紅色佔所有正方形的()/()。

  ② 黃色佔所有正方形的()/()。

  ③ 藍色佔所有正方形的()/()。

  (只要學生的說法是對的,教師就應給予充分的肯定)

  2.說說你有什麼發現,先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告訴大家你的發現,好嗎?

  (一個整體可以由若干個體組成,分數可以表示它的一部分)

  三、啟思導疑

  1.透過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索,我們知道了一個整體可以由若干個體組成,分數可以表示它的一部分。剛才我們就是把這9個小正方格看作是一個整體。

  2.生活中還有什麼可以看成一個整體。

  教師強調:我們可以把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

  四、實踐運用

  1.完成課本56頁的試一試。

  2.完成(課本57頁練一練1、2兩題)。

  3.思考:6支鉛筆的1/2和4支鉛筆的1/2一樣多嗎?

  五、總結評價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2.同學們,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是那樣的有趣、有用,希望同學們都做生活的有心人,勤動手多觀察、善思考去發現更多的數學知識。

  板書設計:

  分一分(二)

  ① 紅色佔所有正方形的()/()。 一個整體可以由若干個體組

  ② 黃色佔所有正方形的()/()。 成,分數可以表示它的一部分。

  ③ 藍色佔所有正方形的()/()。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設計說明

  “幾個”和“第幾”的知識學生並不陌生,因為生活情境中經常用到它們。幾個和第幾是基數和序數的淺顯說法,“幾”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幾”是事物排列的順序號。對於剛入學的學生,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本節課的設計重在指導學生區分“幾個”和“第幾”。

  1.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

  以去動物園為情境,在門口排隊買票為主線,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使學生在情境中感知“幾個”和“第幾”的含義,並瞭解“第幾”的相對性。

  2.重視小組合作的探究式學習。

  本節課每個環節的設計都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的,透過小組成員不斷髮現,知道了“幾個”表示物體數量的多少,而“第幾”是其中的一個,明確了基數和序數的含義,能區別“幾個”和“第幾”,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的作用。

  3.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課堂更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本節課中教師設計了一些有層次、針對性強的問題,讓學生在觀察、思考、比較的過程中自然地訓練了思維,並掌握所學知識。如課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買完票走了,後面的人依次走上前來的動畫。現在有幾人在排隊?誰排第1?那位叔叔現在排第幾?軍人阿姨呢?讓學生體會第幾的相對性。這些問題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有著密切的聯絡,學生在不斷的辨析比較中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課堂活動卡

  學生準備 學具

  教學過程

  ⊙激趣匯入

  師: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來玩一個小遊戲,看哪位同學反應最快!聽好了,請同學們舉起自己的右手,聽口令,好,開始,左邊的眼睛在哪裡?(學生指自己的左眼)右邊的耳朵在哪裡?(學生指自己的右耳)輕拍你的前胸3下,輕拍你的左肩5下……

  師:同學們真聰明,為了獎賞你們,老師要帶同學們去動物園參觀,你們想去嗎?(想)

  課件出示動物園的售票處。

  師:同學們,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動物園的售票處,人們井然有序地在排隊買票)

  設計意圖:由教師與同學們做口令遊戲匯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使學生明確前、後、左、右、這幾個準確方位,為後面的學習作鋪墊。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學習第幾。

  (1)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圖中的情境。

  (學生描述)

  (2)說一說,有幾個人在排隊買票?

  請大家猜一猜,誰最先進入動物園,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

  小朋友排在第幾?排在他後面的兩位阿姨呢?後面的那位叔叔呢?小朋友前面有幾人?後面呢?小組討論一下。(學生再次在具體情境中明確第幾,先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3)說一說軍人阿姨排在第4的理由。

  (4)看到小朋友買票的情境,同學們除了知道一共有5人在排隊買票以及每人的位置,你們還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教育學生自己已經是小學生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公共場所應當自覺排隊,遵守公共秩序)

  設計意圖:模擬現實情境,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感知第幾的含義,深化了學生對序數含義的理解。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滲透了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

  2.區分“幾個”和“第幾”。

  (1)請同學們再數一數,一共有幾人在排隊買票?排在第5位的是誰?有誰願意上臺前數一數,指一指。

  (學生上臺前數一數,指一指)

  同學們已經明確一共有5人在排隊買票,排在第5位的是一位叔叔,同樣都是“5”,它們表示的意義相同嗎?你是怎樣理解的?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

  (2)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明確:圖中有5人,這裡的“5人”表示事物的數量,叔叔排在第5,這裡的“第5”表示的是其中的一人,同樣是“5”,意義不同。

  (3)討論圖中的兩個“5”分別表示什麼。(學生明確:“5人”表示購票的人數,“第5”表示買票的叔叔所在的位置)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情境圖讓學生感知自然數的兩個含義。透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對比“5”和“第5”兩個數所表示的意義,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自然數基數和序數含義的理解。

  3.感知“第幾”的相對性。課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買完票走了,後面的人依次走上前來的動畫。(出示課堂活動卡)

  (1)讓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具體的情境中區分“幾個”與“第幾”。

  (2)教師操作課件,出示正確答案,強調觀察的順序和方向。

  設計意圖:透過動態演示第一人買完票走了,後面的4人前移一步,使學生感受到:排隊的位置變了,順序也發生了變化。讓學生感受序數的相對性,突破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4.請幾位同學上臺前。

  數一數,一共有幾人?從左數第2位是誰?A同學從右數排第幾?從左數排第幾?她的右邊有幾人?左邊有幾人?

  5.分小組做排隊遊戲。

  設計意圖:透過排隊遊戲,使學生明確確定物體的排列順序時,先確定數數的方向,然後從1開始數起,數到幾,它的順序就是“第幾”,進一步體會“第幾”的相對性。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總目標:

  1. 使學生認識自然數和整數,掌握十進位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含有三級的多位數。

  2. 使學生理解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之間的關係。

  3. 使學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整數口算、筆算的熟練程度。

  4. 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加法和減法的筆算和簡單口算。

  5.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資料整理的方法,以及簡單的統計圖表;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的平均數。

  6.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會比較熟練地計算一般的三步式題,會使用小括號,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文字題。

  7. 使學生會解答一些數量關係稍複雜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並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應用題;初步學會檢驗的方法。

  8. 結合有關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和唯物辯證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的主要知識及結構: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量的計量,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學法及能力培養的.主要方向:

  1. 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3. 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4.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5. 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絡,探索規律。

  6. 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7. 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學習習

  慣。 教學的重點:

  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是本冊書的一個重點。

  第一單元

  混合運算和應用題

  整體感知

  第一單元內容分為三節,第一節:混合運算;第二節:應用題;第三節:資料整理和求平均數。

  混合運算中的三步試題是在第五、六冊已學過三步試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三步試題,是小括號內含有兩級運算的三步式題,透過學習,進一步鞏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題與兩步計算式題間的聯絡,強化運算順序,讓學生在掌握運算順序的基礎上獨立計算,並逐步提高運算的正確率與運算速度。三步計算文字題是在兩步計算文字題的基礎的擴充套件,以提高學生理解數學語言並用算式表達的能力和列綜合算式的能力,進一步強化運算順序。計算三步文字題時,要著重從分析文字敘述人手,先確定最後一步是什麼運算,再根據數量關係向前推導,確定出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後,以及括號怎樣使用等,直到列出綜合算式。 應用題是本單元的重點,其中兩步計算的連乘和連除應用題與第六冊學習

  過的連乘和連除應用題有所不同,特點是未知量可以隨兩個量的變化而變化。教學時,要從求未知量與兩個已知量的聯絡人手,分析數量關係,得出兩種解題思路,進而列式解答。連乘應用題與連除應用題從解題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學時,應加強兩種型別題的聯絡,透過對比練習強化數量關係,並要求會用兩種方法解答,能列綜合算式解答。

  應用題部分還安排了比較容易解答的三步計算應用題,這是原來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發展。這部分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近,數量關係簡單,學生利用兩步應用題的基礎,透過類推,可以比較容易掌握三步應用題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學時,可以從兩步應用題引入教學,讓學生利用兩步計算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來分析主要數量關係,從與兩步應用題的對比中確定運算步驟。應用題教學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線段圖表示數量關係的能力。同時,教材還介紹了檢驗的方法,應注意培養學生養成檢驗的良好習慣,但檢驗方法只要求學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寫檢驗過程。資料整理和求平均數是統計的初步知識。教材在以前滲透統計思想的基礎上,從本冊開始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資料整理包括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透過教學,要使學生對資料整理有初步認識,會看簡單的統計表和統計圖,能把不完整的簡單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填寫完整。求平均數是一種統計方法,要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注意與平均分的區別,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資料的方法。本單元的統計知識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學生理解即可。

  在本單元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絡,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知識間的遷移、類推、比較、拓展,將新知識點與學生原有知識體系聯絡起來進行教與學。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放手讓學生去探究,要多動手、多討論、多交流,儘量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要調動學習有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特別是學習應用題的樂趣。此外,在知識學習的同時,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計算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綜合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運算

  教學內容:教科書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初步掌握括號內含有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2.能夠計算較複雜的三步式題。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類推能力及計算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計算和做事要仔細認真。 ’

  (四)美育滲透點

  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內在聯絡的美,提高審美意識。

  二、學法引導

  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小括號內含有兩級運算的三步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2.教學難點:準確計算三步運算式題。

  四、教具學具準備

  卡片、 課件

  五、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練習:(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說出下列各題的運算順序 同桌各選一題,互相說一說:題中含有哪些運算,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並說出為什麼按這樣的順序進行計算? 訂正並強調:一個算式裡,如果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後算加減;含有括號的算式,要先算括號裡面的運算。

  3,計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說運算順序,並口算出結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

  觀察剛才的兩道題,能不能把這兩道題合併成一道式題呢?(教師邊提問邊用色筆在30和540÷18下面畫上線。)

  學生組題,老師板書:100—(32+540÷18)

  指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混合運算的例題1。

  板書課題: 混合運算 例1

  (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絡,運用知識遷移類推,學會知識。)

  2.對照例1與複習題,討論:例1與以前我們學習過的混合運算題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討論得出結論:例1的小括號內含有兩級運算。 教師引導:這道題中的小括號內含有除法和加法兩級運算,應按什麼順序進行計算呢?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最後算什麼?

  3,學生自己直接試做例題,做完後同桌對照,並互相訂正。

  4.指名學生彙報自己的計算過程,形成板書:

  例1 100—(32+540÷18)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課 題:認識米 用米量

  教學內容:第4頁例4例5及第4頁“做一做”和練習一第3—5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 初步認識單位“米”,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 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

  (3) 學會用1米長度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米的正確表象,體驗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絡,來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學會用米尺量物體的長度。

  難點:體驗1米的實際長度,並形成印象。

  教學方法:

  教法:討論、演示。

  學法: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法。

  教學準備:

  刻度尺、米尺、捲尺、繩子、CAI課件。

  教學步驟:

  一、 複習引入

  (1) 提問:

  ①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什麼長度單位測量?

  ② 你們的哪個手指寬1釐米?

  (2) 引入新課

  請兩名同學用釐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長,並說一說有什麼感受。

  (很麻煩、很累)

  對!我們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米”作單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米”的知識。

  (板書:認識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認識“米”。

  猜1米有多長,用手比劃;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看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2) 認識釐米和米之間的關係。

  課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個1釐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寬學生的身高等。

  三、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 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① 鉛筆長15米。( )

  ② 課桌高70米。( )

  ③ 一棵樹高16釐米。( )

  (2) 完成練習一第3—5題。

  四、 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認識米 用米量

  1米=100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