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15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數字非常感興趣,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而且,數字的概念是抽象的,對於幼兒來說,數字的認識應強調多感官參與。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幼兒能透過觀察尋找、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以及靈活運用周圍環境中的數字讓幼兒在玩中學,促進幼兒對周圍生活中的數字與生活密切相連。

  根據幼兒的認知理解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應歸結為:在活動中理解數字在不同的物體的用處,同時對周圍生活中數字感興趣。

  因此,本次活動的數學目標有:

  1、尋找生活中的數字,體驗數字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

  2、對數字感興趣,進一步鞏固對數字的認識。

  二、教學方法

  根據《新綱要》的要求,要讓孩子們在情景中學習,在探索發現中學習,圍繞教學目標,本次活動採用了觀察法、操作法、遊戲法等等。

  1、觀察法:讓孩子先自由觀察自己帶來的實物,再由教師帶領逐一觀察,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發現周圍環境的物體上的數字與數的關係,讓幼兒在觀察過程中積極思考,發現問題。

  2、操作法: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幼兒印象,讓幼兒分組操作,讓每個幼兒都參與其中,自己動手,尋找自己物體中的數字,並且體驗到合作學習和發現學習的快樂。

  3、遊戲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化教學也必不可少。在本次活動中,我用了“畫面配數字”等等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輕鬆愉快的學習。

  三、學法指導

  在本次活動中,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讓幼兒在遊戲和實際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周圍生活中的數字,體驗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本活動自始至終讓幼兒處於活躍、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

  四、教學過程

  1、首先,設定讓幼兒自由觀看,並讓幼兒自由介紹自己尋找到的數字,這樣即符合了中班孩子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又激發了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把幼兒的情緒調動起來。這一部分大概4分鐘。

  2、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教師有目的的提出問題後讓幼兒透過觀察、回憶,如:說說你住在幾棟?幾樓?門牌號等等。同時發現周圍環境中的數字與具體的意思。這一部分大約5分左右。

  3、動手操作,大膽創新。不僅能牢固掌握所學知識,而且還能培養幼兒對周圍數字的興趣。這部分大概10分左右。

  4、最後一部分讓孩子回到寬鬆的環境中,孩子暢所欲言,把事先準備好的數字貼在樓房上、汽車上、其他地方,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部分5分左右。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吹泡泡是幼兒生活中經常玩的遊戲,也是幼兒非常喜歡玩的遊戲。但在遊戲中,我發現經常是家長從商店裡買來比較精緻的吹泡泡用具,而且泡泡器為固定模型(一般都以圓形),抑制了幼兒的科學探索,束縛了幼兒的思維發展,甚至在有的幼兒的頭腦中形成動力定性:泡泡器是圓圓的,只有圓圓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遊戲。為了充分挖掘吹泡泡遊戲的教育價值,我設計了這個活動。

  二、說教具

  在這次科學活動中,我所採用的教具簡單、易得。為了吸引幼兒,我挑了顏色不同的皮線。在製作泡泡水時,讓我動了一番腦筋。開始的幾次未能吹出泡泡,後透過網上查閱資料顯示,在洗潔淨或洗手液中適當加甘油、糖能成功吹出泡泡。

  三、說教學程式

  本次活動的流程為:

  三、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因此,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猜一猜、說一說、試一試、記一記、做一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泡泡產生了興趣。

  2、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在活動的最後,分發給每位幼兒皮線,都體驗了做泡泡器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3

  一、設計意圖

  一次帶孩子到戶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指南》中科學領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因此結合本季節開展的主題:“金色的秋天”,我設計了《小樹葉找媽媽》這節活動。

  二、說教材

  在開展“金色的秋天”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我透過細緻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為基礎,貼近幼兒自身的經驗自然而然的就生成了《小樹葉找媽媽》這節活動。

  三、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幼兒能在觀察、對應、和比較中,認識樹葉的不同。

  2.知道樹木對人類的重要性,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四、說重點難點

  幼兒能在觀察、對應和比較中,認識樹葉的不同是本節活動的重難點。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徵,然後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對應的方法幫小樹葉找媽媽,最後透過送小樹葉回家,鞏固對樹葉特徵及名稱的認識。

  五、說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幼兒喜歡的幫助小樹葉找媽媽為線索,貫穿整個活動。

  2.問題設定法:

  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裡來得?激發情感的提問:小樹葉離開了媽媽會怎樣呢?我們可以幫它做些什麼?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讓幼兒透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用小樹葉拼貼出美麗的圖畫。

  六、活動總結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在幫樹葉找媽媽時,享受助人為樂得樂趣。

  七、說學法

  幼兒在學的過程中,主要用了兩種學法。一是觀察法,透過幼兒自己尋找想象,發現不同的葉子形狀不同,例如銀杏的葉子像扇子,楓樹的葉子像手掌;二是自由探索法:幼兒透過探索感知樹葉的顏色、軟硬、以及樹葉的脈絡和光滑程度,來幫助葉子找到媽媽。

  八、說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二)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徵)

  請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說一說它像什麼。(幼兒自己尋找、想象)

  〔在這一環節中是啟發幼兒合理想象。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象,我們能看到他們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樹葉可以引發他們不同的想象。例如:“這片樹葉(楊樹葉)像什麼?”“愛心”“它還像什麼?”教師可以再次啟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深入思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歡的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麼?是什麼顏色的?摸上去是什麼感覺?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麼?它的媽媽是誰?

  (四)體會成功的喜悅。

  幫助小樹葉找到媽媽,並於它們一同跳舞。

  (五)知識拓展(知道樹的種類、作用)

  透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瞭解其他樹的種類。組織幼兒互相交流並討論樹木有什麼作用,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樹木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做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九、說活動延伸

  製作葉子畫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製作,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樣具有想象、創造性的成分,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嘗試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3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下學期科學領域的活動《尋找空氣》。我將從設計意圖、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等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本次活動的理解與認識。

  首先,說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而空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並且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世間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空氣。在本活動中,教師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在看一看、做一做、說一說等活動中,探究、發現空氣的特徵與作用,從而萌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慾望。

  根據本次活動內容和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空氣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

  2.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知道空氣有助燃、充氣的作用。

  3.喜歡進行小實驗活動探究空氣的秘密。

  根據目標的總體指導方向,我將本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定位於:初步瞭解空氣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知道空氣有助燃、充氣的作用。

  為實現活動目標,突破活動的重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的教法有:

  1.啟發提問法:在活動中,教師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如杯子裡有什麼?哪裡有空氣等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形成有效的師幼活動。

  2.演示教學法:透過教師演示將杯子放入水中的實驗,讓幼兒清晰地感知、發現杯子中是有空氣的。

  3.操作教學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過程中,探索發現空氣的秘密和作用。

  在整個活動中,應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認識,鍛鍊幼兒的能力,還可以昇華幼兒的情感。因此在本次活動中,為採用了以下學法:

  1.觀察法:幼兒透過認真觀察,感知空氣的秘密。此方法有助於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要讓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恰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活動中,積極引導幼兒看一看、做一做、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對活動內容產生興趣。

  為了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為此,我做了如下準備:

  1.白色塑膠袋每人一個。

  2.玻璃杯、蠟燭、氣球、充氣用具每組一套。

  3.裝有水的玻璃盆1個,小玻璃杯、打火機各一個、面巾紙。

  接下來,說活動過程。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經驗水平,我採用了逐層深入、環環相扣的方式來組織本次活動。

  1.教師出示玻璃杯,提出問題,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們,老師這裡有只玻璃杯,玻璃杯裡有沒有東西呢?請你們看一看,猜一猜。

  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是推動幼兒探索知識的動力,它會使幼兒產生學習的需要,是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活動的開始,教師通過出示玻璃杯和提出的問題,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對接下來的活動充滿期待,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教師做實驗,請幼兒仔細觀察,證明實驗用的杯子裡有空氣。

  實驗一:在玻璃杯裡放進面巾紙,將杯子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過一會兒再將杯子垂直拿出來,杯子裡的紙沒有溼。

  實驗前,引導幼兒猜想:面巾紙會與不會溼?為什麼?

  實驗後,教師提問:面巾紙為什麼沒有溼?

  對於面巾紙為什麼沒有溼,幼兒充滿疑惑。在幼兒的疑惑中,開始第二次實驗。幼兒對此,非常好奇,興趣極為濃厚。

  實驗二:如果杯子在水中傾斜,面巾紙會不會溼?為什麼?杯子傾斜時,你會看到什麼會從杯子裡跑出來?

  教師啟發幼兒注意觀察,認真思考,引導幼兒進行猜想與討論,尋求答案。

  最後教師小結:剛才的兩個實驗告訴我們:杯子裡是有空氣的。

  在此環節,教師透過演示實驗和丟擲的啟發性問題,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直觀的感知和發現空氣的存在。併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了鋪墊。

  3.引導幼兒探索實驗,尋找空氣在哪裡,發現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1)請幼兒拿塑膠袋在活動室各處找空氣。

  (2)觀察空氣的顏色,聞一聞空氣的味道,摸一摸,啟發幼兒說出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

  (3)啟發幼兒說出還有哪裡有空氣?

  教師小結:空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

  在此環節,教師為幼兒創設了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透過幼兒找一找、裝一裝,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讓幼兒真切地感知空氣的存在和特點。在此環節,實現了活動目標1.

  4.小組實驗,探索空氣的作用。

  實驗一:請幼兒為氣球充氣;教師提出問題:為什麼氣球會鼓起來?

  實驗二:把點燃的蠟燭用玻璃杯罩住。

  教師引導幼兒實驗時注意觀察並思考:用玻璃杯罩住後,點燃的蠟燭為什麼會熄滅?

  實驗後,小組討論與交流實驗的發現與結果。

  教師小結:空氣有充氣和助燃的作用。

  新《綱要》指出: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幼兒在操作實驗中,與材料積極互動,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又可以與同伴進行交流合作,發展幼兒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在此環節,我實現了活動目標2。

  透過幼兒尋找空氣和小組合作實驗,也突破了本次活動的重點與難點。

  5.引導幼兒根據生活經驗討論:為什麼說空氣是寶貴的?

  幫助幼兒瞭解空氣與我們生活的關係,瞭解人與動物都離不開空氣。

  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環境,讓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加深幼兒各自的認識。教師啟發式的提問,激發幼兒積極思考,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教師歸納梳理出空氣的重要作用。

  為鞏固和拓展幼兒有關空氣的認識,我將本次活動延伸到生活和區域活動中,讓幼兒進一步思考:水裡有空氣嗎?高空中有空氣嗎?並把自己的發現及時與大家進行交流。

  最後說一下我對本次活動的評價。幼兒科學教育不能只重視活動的結果,更應重視它的過程。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適宜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發現空氣的特徵與作用。在活動中,遵循了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最大限度的支援和滿足幼兒透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獲取經驗的需要。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分析教材內容:

  《綱要》中指出:為了更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問題,有助於開拓幼兒的經驗與視野。送走秋天迎來冬天,樹葉變黃,一片片樹葉從樹上落下來,我們學校門前有許多風景樹:法國的梧桐樹、各種槐樹等,樹葉像一隻只蝴蝶似的飄落下來,戶外活動時常常看到幼兒們追逐飄舞的樹葉,並把揀到的葉子握在手中左看右看捨不得扔掉,有的幼兒把它當扇子、有的當雨傘,一名幼兒跑過來問我:“老師,樹上的葉子掉光了,冬天就看不到樹葉了”,“不對,不對,冬天的時候還能看到葉子,有的樹上的葉子是不會落的”,另一名幼兒說“那是什麼樹上的葉子呢?”“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樹上的葉子?”,結合幼兒的談話內容及對問題的興趣,我開展了《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的談話活動,透過討論研究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積極探索的興趣。

  2.活動的重點、難點根據教學的要求和幼兒已有的經驗,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讓幼兒瞭解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難點:瞭解幾種樹葉的名稱及不落葉的原因。

  利用幼兒對談話活動的興趣讓幼兒自己去大自然中觀察、發現樹葉的變化,透過課件圖片的展示讓幼兒更多瞭解冬天樹葉的變化,從而使活動的重難點有效突破。

  3.活動的目的:

  根據幼兒探索的興趣和教學的內容,結合幼兒的年齡我制定了適合幼兒發展的三個目標:

  (1) 讓幼兒瞭解樹有:常綠樹和落葉樹。

  (2) 常見的常綠樹有幾種?

  (3) 在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

  二:準備活動(實物教材)1.知識的準備:請家長與幼兒一起蒐集有關常綠樹的資料。

  2.資料的準備:

  (1)讓幼兒到戶外觀察各種樹的葉子。

  (2)讓幼兒想一下冬天有哪些葉子不會落並進行蒐集。

  (3)多媒體課件《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

  透過這些準備工作可以豐富幼兒已有的經驗,使幼兒在探索問題時能積極大膽、主動使重難點更容易突破。

  三:教學與學法:

  1.教法:

  在教學中運用了觀察記錄法、啟發提問法、引導思考法、課件演示法、蒐集資料法等方法的運用,克服了傳統的說教,讓幼兒透過觀察、對比、引導、思考、討論及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獲得知識習得經驗。

  2.學法:

  讓幼兒透過對比互相討論及課件演示的方法讓幼兒知道冬天能看到哪些葉子?總結幼兒談話內容。

  四:教學過程:

  1.透過戶外活動使幼兒對《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的談話活動產生興趣。

  (1)小朋友,冬天到了樹葉有什麼變化?

  (2)你們知道冬天到了哪些葉子不會落嗎?(讓幼兒集體談論)在這一環節中,讓幼兒對冬天能看到哪些葉子有初步的認識,從而進行進一步探索活動。

  2.讓幼兒觀看課件:冬天的常綠樹(1)小朋友,剛才你們看到冬天有哪些常綠樹?

  (2)冬天到了,哪些樹上的葉子不會落呢?

  透過課件的演示,使幼兒對已有的經驗得到認識和肯定,同時使幼兒對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有進一步認識。

  3.透過討論提問總結冬天看到的樹葉。

  (1) 請小朋友說一下你們知道冬天有哪些樹葉不會落?(鼓勵幼兒大但發表自己的意見)。

  (2) 集體討論冬天看到樹葉有哪些?

  總結談話內容:常見的有冬青、松樹、柏樹等。

  (3)仔細觀察冬天的樹葉有什麼特點?(集體討論)總結:冬青樹葉較後,有蠟質,松柏樹葉小,針狀較厚,兩種型別的樹葉冬天都不會落。

  4.讓幼兒繪畫自己見過的常綠樹,以此鞏固幼兒所學內容。

  五:活動延伸:

  互相欣賞繪畫作品並進行講述說明,使幼兒體驗到合作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絡的過程。"而且《指南》也提到"我們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透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看誰能飛》這一活動是科學領域中的內容,本次活動主要是想讓孩子透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學習讓物體飛起來的條件,在探索的階段也讓孩子內化事物的特徵與生活之間的關係。

  二、說現狀分析

  中班幼兒在現階段已經能夠初步感知常見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粗細等量的特徵。但是感知物體的特徵與生活之間的關係還是處於一種十分懵懂的階段。

  三、說活動目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透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設計了兩個目標:1、初步探知讓物體飛起來的條件2、對探究實驗有興趣,能大膽猜測、主動操作、積極表達。

  四、說活動準備

  《綱要》中指出,幼兒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夠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探索活動,為了使活動順利展開,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在此次活動中,我做了如下準備:羽毛、紙、積木、石頭、氣球、棉花、塑膠袋等玩具每組一份硬紙板、扇子等物品幼兒人手一張表格。

  五、說活動重難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作為重點。由於幼兒受其原有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係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將這方面作為此次活動的難點。

  六、說教法、學法教法:

  遵循老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活動為主線的教學原則。《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裡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在本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等幾種教法,使幼兒透過自主操作來尋找物體飛起來的條件。

  學法:在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在看看,想想,說說中掌握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指南》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科學探索的方法與過程,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在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操作法,體驗交流法。

  七、說活動過程

  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一直本著以幼兒為主題的原則,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始終處於積極的自主探索狀態,我的活動流程為:猜測活動,引起興趣--自主探索,獲得感性經驗--再次探索,記錄操作結果--交流結果,驗證總結--引導歸納,拓展延伸

  1、猜測活動,引起興趣。

  《指南》中提到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觀察與分類能力。

  首先,先對幼兒進行提問"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動物可以飛?""他們是怎麼飛起來的呢?""我們能不能讓我們身邊的物體也飛起來呢?"透過有意識的提問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這一環節我先讓幼兒自由討論。幼兒在同伴中討論能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同時也能夠吸收到別人的知識,從而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在小朋友討論完以後,我又讓他們大膽地把自己的見解在集體中發表,並加以肯定和鼓勵。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和源泉,透過談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探究*,進而順利地進入下個活動環節。

  2、自主探索,獲得直接經驗。

  在上一個環節中,幼兒透過討論得到一系列的猜測,現在開始進行探索,這個環節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透過讓幼兒自己的動手操作可以更加清楚的瞭解物體飛起來的條件,這樣獲得的直接經驗比教師直接教授的知識會讓幼兒理解的更加深刻,我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因為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我透過讓幼兒動手操作,感知和了解現象,完成重點目標。

  3、交流結果,驗證總結。

  這個環節中我會讓幼兒說說他是如何操作的,又發現了什麼呢?在這裡,我儘量為幼兒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盡情表達交流,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4、引導歸納,拓展延伸利用開放式提問,在問答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用比較清晰、準確的語言歸納自己所學的內容,然後,教師再圍繞活動重點和活動方法進行最後的歸納和總結,最後,在歸納和總結的基礎上,我又設計了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回去找一找怎麼樣能夠讓物體飛得更久,這樣使活動並沒有完全結束,讓他們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其目的是開發幼兒的智力,提高幼兒的自主創新能力。

  總之,在設計本次活動的過程中,我自覺運用《指南》的教育理念,積極為幼兒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靈活性。限度地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八、說課程設計特點:

  為幼兒創造豐富的材料、創設開放性的課程環境以及利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的方法是本次活動的亮點,在課程的設計過程中,我遵循《綱要》中"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的要求,將科學與語言等領域的內容有機結合,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幼兒探索問題的興趣及方法。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7

  設計意圖:吹泡泡是幼兒生活中經常玩的遊戲,也是幼兒非常喜歡玩的遊戲。但在遊戲中,我發現經常是家長從商店裡買來比較精緻的吹泡泡用具,而且泡泡器為固定模型(一般都以圓形),抑制了幼兒的科學探索,束縛了幼兒的思維發展,甚至在有的幼兒的頭腦中形成動力定性:泡泡器是圓圓的,只有圓圓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遊戲。

  活動目標:

  1、 觀察感知不同的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狀。

  2、 會用記錄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猜想與實驗結果。

  3、 體驗探索的快樂。

  活動準備:

  泡泡器、肥皂水、記錄表、筆、各色皮線

  活動過程:

  一、 吹泡泡,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利用圓形泡泡器與幼兒玩吹泡泡遊戲。

  二、 設定問題情境,引發幼兒思考。

  (1)你見過其他的泡泡器嗎?

  (2)出示不同形狀的泡泡器,認識後猜測:它們吹出的會是什麼形狀的泡泡呢?

  三、 介紹表格並記錄,讓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想。

  四、 幼兒操作實驗:

  (1)它到底是什麼樣?用什麼方法知道-----試一試。

  (2)幼兒實驗、教師觀察並提醒幼兒記錄結果。

  五、 交流、討論

  六、 再次出示形狀巧妙的泡泡器,引起幼兒自己嘗試製作泡泡器的興趣。

  幼兒每人一根皮線,自由製作泡泡器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於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並使他們感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教師應成為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行為,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抓住教育的契機,為幼兒的探究活動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創造寬鬆的探究環境。

  中班幼兒會對水本身感興趣,但他們的興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學活動《水不見了》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透過實驗、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後(飽和後)也就不能吸水了。一般來說,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透過動手操作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後(飽和後)也就不能吸水了。

  2、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樂於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二、教學準備在制定活動目標時

  我們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的要求,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記錄科學的能力,注重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為此,我們準備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

  1、每位幼兒一個杯子,記錄表一張。

  2、每桌上有一盆水、餐巾紙、海棉、石頭、泡沫材料若干,兩個空籮筐讓幼兒分類用。

  3、大記錄表一張。

  三、教法學法這一活動的物件是中班的幼兒

  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根據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同時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講述法、啟發聯想法、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四、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們主要分為以下個部分: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入--實驗、觀察、交流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用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第一部分: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首先創設了一個變魔術的情景,透過一個神奇的寶瓶,不僅吸引住了幼兒的注意力,更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慾望。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幼兒探究和學習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它不僅能提高幼兒認知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知活動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幼兒在強烈探究慾望的趨使下,主動地去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

  第二部分:幼兒實驗,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

  幼兒透過實驗操作發現有些東西能吸水,有些東西不能吸水,幼兒自主參與,探索新知識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比較能力。

  第三部分: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在此我故意向幼兒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老師剛才在你們做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你們說毛巾(海綿)能吸水嗎?(能)可是為什麼我發現這個杯子裡的水沒有被毛巾(海綿)吸掉呢?

  這這個部分我們運用了討論法、講述法來讓幼兒瞭解飽和現象。

  擴散經驗,這樣讓幼兒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瞭解自然物的目標。

  第四部分:用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這一部分將獲得的經驗遷移到生活中,用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本次活動幼兒不僅充分體驗到了發現的樂趣,而且使幼兒形成了善於觀察生活中的現象並樂於探索現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新綱要》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多彩的,引導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和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有趣地去觀察、實踐、創造、體驗,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由此,我設計了這一科學活動《找規律》,目的就是讓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中主動創設活動、參與活動,積極投身實踐,這樣幼兒身心才能獲得較大、較快的發展,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二、說目標

  1、透過活動,幼兒學習按某一特徵有規律的間隔排列。

  2、在探索尋找活動中,選擇不同的方法嘗試有規律排列;並培養幼兒有初步的推理能力,發展幼兒創造力。

  三、說重點

  活動的重點:能在各種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規律。

  四、說難點

  活動的難點:在有規律的排列中會表現2至3種規律。

  五、說教法

  整個活動中,我運用了遊戲法、觀察法、操作法、嘗試法等幾種方法,動靜交替,使幼兒在看看、想想、說說、做做等活動中,邊玩邊學。還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能夠使其自由探索、發現、生動活潑的環境,讓幼兒在快樂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六、說活動流程

  活動分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動手操作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嘗試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讓幼兒自由探索,活動一開始以遊戲引入,讓幼兒尋找卡片,觀察卡片上有什麼,找找卡片上不同的變化,說說各種事物的不同排列,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運用遊戲法能使幼兒參與活動的慾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透過觀察,引導幼兒思考,發現、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學習按顏色、幾何圖形、圖案間隔排列的方法,這是活動中的重點。活動中讓幼兒動手操作,找出物體的規律,並將規律補完整,以加深鞏固有規律的間隔排列的方法,培養幼兒初步的推理能力。由於每一個幼兒都不在同一發展的起跑線上,所以在補規律的操作活動中準備教學具時,按幼兒的能力來分,能力強的有2至3種規律,能力弱的有一種規律,再根據幼兒自身特點和發展進行個別指導,使每一個幼兒都成為主動活動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獲得發展。

  第三部分是讓幼兒嘗試自由排列的活動。這是活動中的難點,讓幼兒嘗試在有規律的排列中表現出2至3種規律,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次活動的教學內容是選自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制的中班數學活動《春天多美麗》,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數數非常感興趣,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而且,數的概念是抽象的,對於幼兒來說,數的認識應強調多感官參與。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幼兒能透過觀察、數數、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以及靈活運用周圍環境讓幼兒在完中學、動中學,促進他們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根據幼兒的認知理解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應歸結為:在活動中認識數字“10”,理解數字的意義,且不受物體的大小和擺放形式的干擾會用數字“10”表示物體的數量。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有:

  1、提高幼兒對認數的興趣。

  2、認識數字“10”,理解其實際意義。

  二、教學方法:

  根據《新綱要》的要求,要讓孩子在情景中學習,在探索發現中學習。圍繞教學目標,本次活動採用了情景學習法、觀察法、操作法、遊戲法等。

  1、情景學習法:為了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在開始部分我設定了“去公園”參觀,出示電腦課件,利用畫面,讓幼兒彷彿身臨其境,使孩子們興趣盎然。

  2、觀察法:讓孩子先自由觀察,再由教師帶領逐一觀察,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發現周圍環境與數的關係。讓幼兒在觀察過程中,積極思考、發現問題。

  3、操作法: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幼兒印象,在第四環節,我讓幼兒分組操作,讓每個幼兒都參與其中,自己動手,並且體驗到合作學習和發現學習的快樂。

  4、遊戲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化教學也必不可少。在本次活動中,我用了“看數

  字取物”和“看數字作動作”的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輕鬆愉快的學習。

  三、學法指導:

  在本次活動中,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讓幼兒在遊戲和實際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

  感知數量(包括視覺感知、聽覺感知、觸覺感知、運動覺感知等)。本活動自始至終讓幼兒處於活躍、積極的學習態度之中,透過遊戲和動手操作,使幼兒正確地認識數字“10”並理解其實際意義,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四、教學流程:

  1、首先,設定“去公園”參觀的情景,帶幼兒到“公園”,讓幼兒自由觀看,這樣即符合了中班孩子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又激發了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把幼兒的情緒調動了起來。

  2、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教師有目的的提出問題後,幼兒透過觀察發現問題,即數量都是“10”的蝴蝶、荷葉、小魚等,同時發現周圍環境中數量是“10”的物體。

  3、遊戲“看數字取物”和“看數字做動作”,請幼兒根據教師出示的數字卡取出相應的實物以及做出相應數量的動作。以此來理解數字“10”的實際意義。

  4、動手操作、大膽創造。我們不光要讓幼兒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幼兒對認數活動的興趣,所以我設計了三組小組活動,第一組:誰的氣球:第二組:春天真美麗;第三組:數字圈圈圈。

  5、作品展示,交流感受,將幼兒作品進行展示,孩子自由交談,這一部分讓孩子情緒回到一個寬鬆的環境中,孩子暢所欲言,即鞏固複習本節課的知識,又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教學反思:

  幼兒園的數學活動相對於其他活動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為這個時期的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未發展,所以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操作的豐富材料的環境,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選擇性、可操作性的空間。使幼兒能獨立的操作材料,並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幼兒的自主性,選擇性,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透過一系列的遊戲活動,達到了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11

  導讀:在幼兒進行實驗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認真的去尋找反作用力,只有極個別孩子只對某一樣東西感興趣,所以就不太主動的去進行其他的探索實驗,根據這個情況,我對這樣的孩子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在實驗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在不同的物體中找到反作用力。

  我上的這節課是科學活動《火箭升空》這是整合課程《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中的一個活動。

  下面我先說一下這節課的活動目標:

  1、拓展幼兒的想像力及對科學的探索能力。

  2、嘗試瞭解火箭升空的動力。

  3、初步瞭解反作用力。

  首先,我說一下這節課的設計意圖,在《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活動中,我們班的孩子對於火箭都非常好奇,感興趣,平時提到火箭孩子們也都很興奮,他們雖然知道火箭,喜歡火箭,但是火箭對於他們來說具體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他們還不是很瞭解。

  這也正是《綱要》中所提出的:從生活或媒體以及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們的這個興趣點,來設計了《火箭升空》這節課。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初步瞭解反作用力,難點定位於尋找反作用力。

  在活動的開始,我就利用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太空課件,來讓幼兒展開想像,最後讓幼兒看火箭升空[www。fww114。com網],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透過探索發現,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利用,使活動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這些內容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為了孩子更進一步的瞭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課件,因為孩子的認知都比較直觀,所以我在課件上,又設計了向上向下的箭頭,這樣孩子們就能夠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幾個環節裡,我們只是聽和看,對於反作用力只是一個思維上的理解,幼兒並沒有親自去實驗,去感覺反作用力的存在,對於孩子們來說:科學知識的獲得必須在親身

  活動,親身體驗,在獲得大量的,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的基礎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讓幼兒親自去探索,去體驗,孩子是不會從真正意義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據這一規律,也為了滿足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在第二環節安排了讓孩子去自由探索,在這一環節中,我為孩子們都提供了汽球、彈力球、彈簧、皮球、滑板車、裝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讓孩子們在這些不同的物體中尋找反作用力。

  在幼兒進行實驗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認真的去尋找反作用力,只有極個別孩子只對某一樣東西感興趣,所以就不太主動的去進行其他的探索實驗,根據這個情況,我對這樣的孩子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在實驗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在不同的物體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獲得的經驗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後,透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述的方式,對幼兒獲得不同東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進行講評,讓幼兒的大腦裡有了一個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孩子們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們瞭解了反作用力,他們自然就會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動的最後,我給他們準備了皮筋,火箭圖示,弓箭等等,讓幼兒開動腦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說活動目標

  愛玩水是幼兒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水,就常常玩得很開心。有一次,幼兒園停水,保育老師用臉盆端來一盆水讓孩子們洗手,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把小手放在盆裡搓呀搓呀。“哎呀!老師,水裡有好多泡泡!”“老師,我在水裡看見我的小手好大呀!”“這水老把我的小手往上頂。”小朋友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不時又轉頭問問我,我看著孩子們專注的神情,不禁想到,既然孩子們對水這麼感興趣,我為什麼不組織一次有關水的活動呢?《綱要》不是說:“教育活動內容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嗎?於是我設計了《寶貴的水》這一科學活動。希望從幼兒感興趣的日常事物入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地去發現“水”的秘密,同時在認知的過程中逐步萌發幼兒珍惜水資源的積極情感。

  我班是中班上期,整體年齡偏小,只有6-7個幼兒滿了4歲。雖然他們有求知的慾望,喜歡說,喜歡動手。但他們依賴性強,主動探索的意識不夠,語言表述能力較差,知識經驗也較少。為此,我為本次活動設計了三個目標:

  1、初步瞭解水的基本特性,知道水的重要性。

  2、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活動。

  3、萌發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第一條目標意在豐富幼兒的基本認知。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第二、三條目標主要指向情感態度方面。這對於我班幼兒長遠的學習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說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裝有水,牛奶,醋的三個杯子。一盆水,圖片,幻燈片,玩水的玩具。這是完成教學活動所必備的條件。

  2、知識經驗:請家長給孩子講一講生活中有關水與人們關係的故事。以便在活動的經驗拓展上給予幼兒更多的資訊。

  三、說活動設計

  此次活動的內容線索為:探索活動——集體討論——提取經驗——聯絡生活實際——拓展生活經驗——獲得感悟。

  第一個環節:探索活動

  1)瞭解水是無色、無味的。

  我先透過語言引起孩子們對桌上三個瓶子裡的液體的關注,然後請他們自己選擇探索工具對桌上三杯物品進行觀察。幼兒有可能出現單一的行為如:只是攪拌,那麼我就要多透過言語提示鼓勵幼兒利用多種感官去嘗一嘗,聞一聞,看一看。儘量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並將發現的問題與同伴交流,最後教師小結。本環節是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開始,幼兒有可能比較被動,探索的興趣可能不是很濃厚,因此,我要精心設計好自己的提問“小釦子放到水裡能看見嗎?”充分調動起幼兒想了解事實真相的願望。

  2)玩水探索水的其它特徵。

  怎樣讓幼兒來進一步感知水的基本特性呢?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如何突破?我主要想透過幼兒在自己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水有浮力,水是流動的。這是一個玩中學,學中玩的過程。我請幼兒選擇自己帶的各種玩水材料玩水。玩之前,我就提出問題“水有很多秘密,小朋友要動腦想一想,看誰最先發現的秘密最多讓幼兒帶著問題去玩。玩後,我請小朋友互相交流自己獲得的經驗。這一環節,幼兒依然是在自主探索發現,即使個別幼兒獲得的經驗有限,但透過小朋友大膽講述,互相補充,互相啟發,再經過老師的提取引導,幼兒一定會對水的物理特性有進一步的認識。

  第二個環節

  交流分享。利用圖片和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討論:水是從哪裡來的?水有什麼用途?。讓幼兒瞭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人們喝的水叫淡水,淡水資源在地球上是很有限的,只有幼兒認識了水,知道了水的形成過程,才能知道節約用水。該環節我先提問“水是從哪裡來的?”,讓幼兒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回答,然後,我再利用圖片進行講述,讓幼兒獲得正確的知識來完成。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因為,我班幼兒年齡偏小,前期積累的知識經驗不夠,要讓他們一開始就說出飲用水形成的全過程,他們肯定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先透過幼兒的經驗講述,教師小結。讓孩子有了一定的認知以後,再讓孩子們小組討論,這樣效果就會好一些。

  第三個環節

  拓展經驗,讓幼兒進一步認識水對於人們生活的重要性,知道人類沒有水就會面臨巨大的危險。此環節是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網上下載的圖片“土地沒有水乾裂,蓮偶沒有了水,排隊接水,到很遠的地方抬水,廢水汙染了小河,廢垃圾汙染了河水。”來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產生認知認同。

  第四個環節

  談話活動,也是本次活動的結束環節:教師提出問題“如何做節約水的好娃娃”。鼓勵幼兒大膽發言。表揚能將自己的節約水的方法介紹給別人的好娃娃。該環節可以很好地鍛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對幼兒節約水的思想情感再次進行提升。我想: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應該從孩子抓起,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喚起全社會的人都來自覺地節約用水。透過這個活動,我想孩子們對於生活中熟悉的水一定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延伸活動:

  設計一個主題牆“節約水的好娃娃”,用小花來展現在每個幼兒的表格裡。以此鼓勵幼兒都來做節約水的好娃娃。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13

  設計意圖: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中班的科學活動《小小手》,時間設計為25分鐘,綱要中指出兒童是活動的參與者而非被動者,幼師是指導者、觀察者和合作者。在整個活動中,主要以兒童的主動探索為前提,讓兒童先感知如:“你們先來看看我們的小手有什麼特徵”,引發兒童主動的探索慾望,激發興趣為整個過程奠定了基礎。

  基於以上設計意圖,我將活動目標設計為以下三點:

  1、探索手的基本特徵,感知理解指紋。

  2、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

  3、培養兒童的探索精神,以及和同伴一起學習的快樂。

  此次活動的重點:

  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因為在幼兒園中,活動的主體是兒童,讓兒童體驗中學習,感受到活動的快樂。從而漸漸培養兒童的探索慾望,符合了兒童的情感的需要。

  難點:探索手的基本特徵,初步感知理解指紋。中班的兒童活潑、好動,用手透過動作來認識世界,但是在認識世界的同時,對自己的雙手卻並不瞭解,我藉助於本次活動,讓兒童自己知道的基本特徵,以及探索雙手的小秘密即指紋。

  教法:幼師透過啟發提問的方法、直觀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的方法、觀察法等對兒童進行指導。科學活動本身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活動。兒童的興趣會很濃,幼師用這些方法,能讓兒童更快更好地進入到活動中來,體現兒童學習的主體性,以幼師教學變為我要學。

  學法:中班的兒童由於年齡特徵,開始接受任務,所以給他們佈置一個任務,他們會很願意去完成。兒童會透過觀察法、發現法去嘗試這個科學活動。

  活動準備:

  1、兒童已有經驗的準備(日常生活中已經瞭解手的基本特徵)

  2、音樂的準備

  3、橡皮泥等

  活動目標:

  (一)創設情境,激發兒童的興趣

  幼師彈奏歌曲《我有一雙小小手》(利用音樂,把兒童帶入到一個情境中,使他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使學習與環境互動作用)

  (二)初步感知(讓兒童先透過觀察,體現了把兒童放在主體的原則)

  師:現在,請你拿出自己的雙手來看看,你認為自己的雙手事故什麼樣子的

  呢?

  師:有五個手指頭、有指甲還有呢?

  師:有的小朋友觀察得很仔細有一條條的線,那你們知道叫什麼呢?對,它就叫做指紋。

  (三)動手操作(讓兒童在做中學、學中樂)

  師:指紋在我們的手上,指紋寶寶說了想和我們小朋友做遊戲,那麼我們可以想什麼辦法把指紋記錄下來呢?

  師:有什麼好辦法呢?(透過遷移經驗,會說出在泥土留下痕跡的經歷。)

  師:桌子上,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橡皮泥,你們去試試看。

  (四)巡迴指導

  幼師邊走邊巡迴知道,可以針對個體的不同進行交流,親近兒童,單純兒童的操作,主動性不強,適應了面向全體而因人施教的原則。

  (五)示範講解(讓兒童獲得正確的方法)

  師:請你們來說說你們是怎麼做的?現在我也來試試看,在示範的過程中獲得正確的方法。

  (六)兒童再次操作

  師:現在你們去試試吧!記錄完足跡後,你用眼睛觀察下有什麼特點?

  (七)總結

  師:原來每個人的指紋是不一樣的了,有的粗有的細

  延伸活動:

  在美工區,放置泥土、橡皮泥,讓兒童動手操作。也可以利用家庭資源豐富兒童的知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14

  一、設計意圖

  曾看到國外一位教授對他的學生講過:“你們將來教美術,目的不應該是造就幾個專業的藝術家,而是培養一批有美感的國民,讓他們從最平凡的東西上見到美;也懂得利用身邊平凡的東西創造美;更使他們感受美。”我覺得,藝術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態存在於時空中,她能激發人們的情緒情感,與學前兒童的認識心理特徵和情緒特徵完全吻合。在《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情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因而,我根據季節特徵及孩子們生活的經驗選擇設計了《雨天的蝸牛》。該活動是融渲染、剪、粘於一體的美術綜合活動,在塑造和製作過程中引導幼兒認識蝸牛,從而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幫助。並在此過程中使幼兒認識鞏固了空間方位,建立幾何形體的概念,發展小肌肉動作進一步培養了對手工製作的興趣。

  二、活動目標

  從幼兒發展水平及認識能力出發,我為本活動制訂了兩條目標:

  1、學習用渲染、剪紙、貼上的方法來表現雨天的蝸牛。

  2、感受色彩的美,增強動手能力。

  由於在日常美術活動中較多地是進行一種技能或方法的學習,而在本活動中,巧妙地綜合了各種美工手段,所以將本活動的重點定於“學習用渲染、剪紙、貼上的方法來表現雨天的蝸牛”。活動中我主要採用潛移默化與暗語引導的教學方式,在教師講述、示範引導中使幼兒主動地感受、感覺各手段的運用,使之表現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中,充分展現了幼兒的自主性。雖說日常活動中也時常滲透著剪,但這一材料的提供都畫有實線或虛線,而在本活動對幼兒的要求更上一層(空白色紙上剪出大、小圓及長方形)。對幼兒的剪能力又有了新的挑戰,因此將“學習在正方形的紙上剪大小不同的圓”定為難點。活動中,教師充分運用眼神、動作、手勢的提示使幼兒瞭解剪圓的方便方法,並在自己操作中探索、尋求更佳的方法,從而突破活動的難點。

  三、活動流程

  本活動主要分二個環節,第一環節以教師示範為主,第二環節在幼兒自主操作,探索創作中展開。

  第一環節的展開與進行,在本活動中起著導向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運用簡潔、明瞭的語言,明顯、誇張的動作及富有暗示地眼神引導幼兒感受制作的整一過程,為目標及重難點達成起了奠基的作用。(這其實也是本活動進行的特點)

  活動中沒有出現一句特指性的語言,都是在教師帶有提示的動作中進行的。“滴答、滴答,下起了雨,小雨從天上慢慢落了下來……”(既使幼兒感受語言的優美又使幼兒感受到雨是從上到下落下來的。)

  第二環節(目標達成並檢驗目標的過程)是幼兒探索、創作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教師站到了合作者、欣賞者的位置上,鼓勵引導幼兒自主去發現,主動去創造,並在此過程中建立形體概念(剪圓),鞏固空間方位(擺放蝸牛身體)並充分感受了色彩的美,從而達成重點與難點。

  美術評價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在《綱要》中也指出“評價應自然地伴隨著整個教育過程進行”。因此,在該環節為了促進幼兒創作慾望及幼手能力,評價時時出現,並運用幼兒熟悉喜愛的語言“找到了一隻蝸牛”,“雨下得太大了蝸牛會出來嗎?”(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畫面的溼度)一看到有進步的孩子馬上予以鼓勵、表揚,在評價中既使幼兒體驗成功感,又為能力弱的幼兒起到典範作用。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15

  活動設計:

  活動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2、嘗試運用繪畫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教師收集的各種形狀的吹泡泡工具:圓形(每人一個),三角形、正方形,圓錐形、菱形……(每組若干)。

  2、每桌一盒水彩筆、若干張記錄紙。

  3、展示板、膠水、抹布。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吹泡泡”工具,讓幼兒觀察並提問:“這些工具能做什麼?”幼兒興奮的發現能“吹泡泡”。教師“順”應幼兒就此引出課題,你們喜歡吹泡泡嗎?今天老師就請你們來玩“吹泡泡”遊戲,從而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自由探索空間感知體驗“泡泡的特性”。

  (一)在“玩”中體驗泡泡的特性。讓幼兒利用教師準備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圓形工具)邊玩邊探索:“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什麼秘密了?”請小朋友互相說一說,“看誰發現的多?”。(教師啟發、引導、扶持幼兒,將幼兒的探索推向深入,成為幼兒合作伙伴,激起幼兒探究的慾望。)

  (二)請幼兒互相交流探索結果。先請小朋友將自己的發現與同伴互相說一說,再請個別幼兒說一說自己的發現。(泡泡是圓形的、易破、會飛、對著太陽是五顏六色的、有大有小、掉在地上有時是半圓的、吹泡泡的工具是圓形的等等)然後請幼兒討論: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的共同特點?(吹泡泡的工具是圓形的,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教師藉助幼兒探索結果,用“引”的方法將活動的重點轉化為幼兒感興趣的問題提出,把幼兒學習興趣推向深入。為突破活動的重點做了鋪墊。

  三、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自主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狀是怎樣的?”想象結果。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錐形等工具),邊觀察邊想象,你拿的是什麼形狀的工具,會吹出什麼形狀的泡泡。請小朋友互相討論,並將討論的想象結果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

  在“玩”中驗證不同工具吹出的泡泡形狀並記錄驗證結果。讓幼兒利用自己選擇的不同吹泡泡工具,在親歷和感受盡興探究和盡興玩的過程中觀察,“你用的是什麼形狀的工具?你發現吹出的泡泡都有什麼秘密?”(都是圓形)請小朋友互相說一說自己的發現,並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想象結果的旁邊。(讓幼兒在自主狀態下主動建構知識和經驗。)

  請幼兒互相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請幼兒將自己的記錄紙貼在展示板上,與幼兒互相交流、表現、分享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請個別幼兒說一說,“用的是什麼形狀的工具,想象吹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結果吹的泡泡又是什麼形狀的?”

  引發幼兒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請幼兒關注每個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結果。提問:“有什麼秘密?”教師在幼兒觀點和意見的基礎上,總結得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結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讓幼兒體驗發現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四、請幼兒玩“奇妙的泡泡”遊戲。

  請幼兒同時用幾個不同形狀的工具放在一起吹泡泡,看看會吹出怎樣?(將幼兒探究興趣推向深入。)

  五、活動延伸:進行“奇妙的泡泡”科學探究活動。

  (整個活動充滿了自然與和諧,充滿了創造與快樂,幼兒在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中主體地位和作用都得到充分發揮,幼兒“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變“接受性學習”為“自主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