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設計)

《蘭亭集序》(高一必修教學設計)

《蘭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喜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散文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文中一詞多義現象。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把握。

  第一節

  一、匯入:

  杜甫被譽為“詩聖”,司馬遷被譽為“史聖”,有一位名士被人們譽為“書聖”,他是誰呢?他的巔峰之作又是什麼?王之的代表作《蘭亭集序》

  被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今天我們從文學的角度來欣賞這篇美文。

  二、解題:

  1、作者介紹:

  王之(303~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臨(今山東臨蘭山),後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年輕時有美譽,為人真率,胸懷豁達,為時人所重,目為“國舉”(全國推崇的出類拔萃的人物)。曾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職,世稱“王右軍”。

  王之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出身於一個書法世家,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他的兒子王獻之後來也成了書法名手。王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早年苦練書法,有“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美談。少師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年長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觀學習,“兼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晚年書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後人評書法“字勢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飄若遊雲,矯若驚龍”。王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

  王之也長於詩文,東晉文壇盛行文,王之是少數仍沿用散文寫作,或以散馭的作家之一。其文風清新,不尚辭藻而多情致。論者稱其書札有遠見卓識,但這些成就均被其書法之名所掩。

  2、《蘭亭集序》的由來: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之,邀集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在蘭亭舉行集會,作曲水流觴之飲。當時要求與會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事後將這些詩彙集成冊,題名為《蘭亭集》,由王之作序,寫成本文。

  據說《蘭亭集序》是王之在集會上半醉狀態寫的,他對《蘭亭集序》這篇作品非常滿意的,他後來又寫了幾遍,但都不及這一遍好。他曾感嘆說:“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孫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死前他將 《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視為珍寶,藏在臥室樑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從不示人。

  後來,辨才認識了一位酷愛書法的書生,因志趣相投,關係密切。這位書生藏有許多前朝、當世書法名家的書法作品,不時與辨才欣賞。有一天,書生讓辨才欣賞幾件寶貝,小心翼翼地拿出來一看,是王之的書法真跡。辨才看後,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倒不差。”書生忙追問是什麼帖子,辨才笑而不言,從屋樑上取下真跡給書生看。書生一看,是《蘭亭集序》真跡,隨即納人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關“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

  原來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書法,尤愛王之的字。他聽說王之的書法珍品《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裡,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那位書生便是監察御史蕭翼。辨才失去真跡,非常難過,不久便積鬱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後,《蘭亭集序》隨葬,五代十國時,太宗墓被盜,從此《蘭亭序》徹底失傳。今天我們看到的都是太宗時期的臨本。儘管如此,人們還是能從中看到它的風姿和神采。

  3、“序”有關知識:

  名稱:

  即“序言”簡稱“序”“敘”“引”,也叫“前言”。

  位置:

  列於卷首叫序,附於卷末叫“跋” “題跋” “跋尾” “書後”“後

  記”。

  作用:

  其作用在於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

  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

  分類:

  從創作人角度可分為“自序”“他序”。

  從內容角度可分為“贈序”(內容多是對於所贈親友的讚許、推重或勉勵之辭,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體。)“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

  4、本文文體特點:

  王之的《蘭亭集序》並沒有僅僅停留於對《蘭亭集》的寫作因由、過

  程、作者等情況的泛泛交待,而是將寫景抒情和深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來,成就了一篇極富藝術美感和思想啟迪價值的千古至文。

  三、整體感知:

  1、生字詞:

  癸guǐ醜 會kuài稽jī 修xì 激湍tuān

  流觴shāng 管絃xián 遊目騁chěng懷 形骸hái

  感慨系xì之 若合一契qì 嗟jiē悼dào 彭殤shāng

  2、聽讀課文,把握文章節奏、語速和情感,並指出、糾正朗讀帶的誤音。

  3、誦讀技法指導:

  第一、二段:

  “永和九年……修事也”為敘述,中速讀;下文集會的描寫,以清新明快語調讀,特別重讀“樂”字,體現快樂心情。

  第三段:

  本段以議論為主,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低沉語調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中的“痛”

  第四段: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句的節奏要讀準,要讀出批判的語氣;“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要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氣讀出。

  四、一、二段詞句的講解:

  • 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 映帶左右 列坐其次

  •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 遊目騁懷 足以極視聽之娛

  • 信可樂也

  五、分一、二段:

  1、第二段最後一句寫到宴飲“信可樂也”,文中一二段都寫出哪些可“樂”之事?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名士相聚之樂。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環境優美之樂。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

  暢敘幽情”:聚會活動之樂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氣候宜人之樂。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視聽之樂。

  人賢、美景、樂事、良辰、賞心五美並具,其樂融融,其樂也無窮!

  2、所以“信可樂也”在一、二段中起到什麼作用?

  “信可樂也”是對聚會情景的總結,突出情感的主旋律——樂。

  3、作者是運用什麼表現手法抒發心中之“樂”的?

  王國維曾曰:“一切景語皆情語”,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課堂背誦。

  第一段記敘了先交代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周圍的環境、場面,第二段由“是日也”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5、“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一句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在文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承上:“暮春之初”交代的聚會的時間,“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正是對“暮春之初”天氣的具體描寫。還有,上文所寫的人們的聚會,如果缺少了“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樣好的天氣,便不會盡顯歡快的氣氛。

  啟下:正因為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好天氣,才有下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效果。

  6、本段末句“信可樂也”能否改成“信可樂矣”?請闡述理由。

  “信可樂也”不可改為“信可樂矣”。因為用“也”語氣平緩,筆勢

  沉穩;而用“矣”語氣激越,筆端情感外露。仔細揣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

  在山、水、林、竹,而舍鮮花吐芳;就是寫林寫竹,只言“茂”“修”,而

  棄其綠、碧、翠,極力營造素淡、雅緻的格調。蘭亭集會本是賞心樂事,但

  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並不過分顯露,這是他氣節高爽、性格沉穩的表現。

  第二節

  一、講解三、四段重要詞句: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雖趣舍萬殊

  及其所之既倦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死生亦大矣

  不能喻之於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亦將有感於斯文

  二、分三、四段:

  1、人們常說“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第一、二段宴會描寫是如此歡快自在、酣暢淋漓。接下來一段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

  “痛”。

  2、人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總要與各種人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哪兩種態度?

  其一是“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即把傾吐自己的胸懷抱負,與友人在室內交談;其二是“或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即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放縱、無拘無束地生活。

  3、面對世俗生活,人們的愛好和取捨千差萬別,但人生的憂患是相同的,作者認為,無外乎有兩種,又是哪兩種?

  一種是“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即當他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一時間很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不覺得衰老即將到來;另一種“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即等到他們對自己喜歡的事物已經厭倦,感情就隨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也隨之產生。

  4、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由“樂”轉為“痛”的?即是怎樣轉到生死問題的議論?

  作者由開始時“信可樂也”的感覺,聯想到人的兩種不同生存狀態。美麗的山水,盡情的歡娛,可以另人忘記煩憂,“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覺中時光已經流逝,“不知老之將至”,等到時過境遷後,往日的美好已經成為陳跡,人不能永遠保有美好的留戀。接著作者用了一個遞進關係的複句發表感慨議論。人們對於自己先前喜歡的事物轉瞬變為歷史的陳跡這件事尚且感慨萬分,何況對於隨著世界的變化人們難免一死這件事呢?

  5、本節的議論與前一段的敘事是如何聯絡的?

  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賢畢至,少長鹹集”而言,

  而“向之所欣”指的應該是蘭亭集會這件事,這樣前後文就自然聯絡起來

  了。

  6、重點研習以下語句,明確作者究竟“痛”的是什麼?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將至”

  ——人生短暫之痛。

  “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人的生命本體都有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 “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這就是說,人的生命本體都有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又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和世事無常之痛。(當人們“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轉眼之間,“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外在的世界流轉不定,往事不再之痛。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盛宴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生死難測之痛。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生命最終要歸於毀滅,這可說是與生俱來的人生之大患啊!

  7、在第四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觀有密切聯絡的一句話?並說說這是怎樣的人生觀?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作者不認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在對老莊哲學虛無主義世界觀的批判中,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生的眷戀和熱愛。

  8、作者這一人生觀是針對什麼人生觀提出的?為什麼這種人生觀在當時盛行?

  “一死生”“齊彭殤”。

  兩晉時期,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相互傾軋,殘殺的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當時的這種政治氣氛,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他麼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於海水,隨波盪漾,飄到哪裡就是哪裡。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

  9、在第四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

  “悲”

  10、那麼作者究竟為何而“悲”呢?

  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說明古人今人對生死的感悟相同。

  二悲今人一死生齊彭殤的虛妄;

  三悲後人叩問今人。作者推測未來人的感情變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樣,等到現在的一切成為歷史的陳跡,未來人也會像我們現在一樣臨今人之文而感嘆,如此無情的變遷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可謂千古一悲!

  11、最後作者點出寫作此序的主旨?

  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以免湮滅不彰,同時也使將來之人瞭解作者心中的感觸。

  12、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麼看待這一問題?

  第一、二自然段中從作者對此次宴集環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樂的,“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道出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三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大發感慨,但字裡行間、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從而與第一、二自然段的樂生之旨相一致。第四自然段,作者在盡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

  三、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體現在哪裡方面呢?

  本文僅325字,文中先記蘭亭之會的況,而後就死生問題發表議論;雖是書序,卻以抒情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人深思。略舉數例如下:

  1、寫景:以“崇山峻嶺,茂森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的16個字就將蘭亭四周的景色寫盡,渲染了清幽的氣氛,使人心曠神怡。

  2、敘事:如“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記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詞彙,極少形容語,卻將宴會進行中所有重要的細節都寫了出來,也表現了與會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這是歷來炙人口的名句,因為它說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在回憶往事時,儘管感情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仍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感慨。又如“臨文嗟悼”,也寫出了許多人讀古人文章時的共同體驗,即在感情上跟作者發生共鳴。

  四、練習:

  1、詞類活用

  映帶左右(名作動,圍繞、環繞,)

  流觴曲水(使動用法,使……流;使……彎曲)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形容詞作名詞,賢才;年少的人和年長的人)

  死生亦大矣 (形容詞作名詞,大事)

  所以遊目騁懷(動詞作使動,使……遊,使……騁)

  固知一死生(數量詞意動,看作一樣)

  齊彭殤為妄作(齊:形容詞意動,看作相等。)

  一觴一詠(名作動,喝酒)

  足以極視聽之娛(動詞作名詞)

  以之興懷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產生)

  2、古今異義

  列坐其次 古義:它的旁邊 今義:次一等的。

  俯察品類之盛 古義:萬物。 今義:物品的種類。

  或取諸懷抱 古義:思想抱負 今義: 懷裡抱著

  所以遊目騁懷 古義:用來……的 今義: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夫人之相與 古義:“夫”用在段首引發議論,是發語詞,可不譯。

  “人”,人們 今義: 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俯仰一世 古義: 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抬頭

  亦將有感於斯文 古義:這篇文章 今義:文雅;文化或文人

  3、特殊句式

  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後置)

  會於會稽山蘭亭(介賓後置句)

  當其欣於所遇(介賓後置句)

  亦將有感於斯文(介賓後置句)

  晤言(於)一室之內(省略介詞“於”)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省略介詞賓語“之”)

  死生亦大矣(判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