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二單元]民風民俗> 【熱門】民俗民風的作文錦集8篇

民俗民風的作文

【熱門】民俗民風的作文錦集8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早上起床後,我匆匆的吃完早飯,就和我的媽媽幹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帖對聯。家中有兩副對聯,一副貼屋門上,則另一幅帖街門上。

  我們說幹就幹,我和我的媽媽拿著椅子和膠帶,放好位置用膠帶固定好對聯,將對聯貼好以後。我們就要打掃屋子了。我的媽媽負責屋頂和牆壁的乾淨,而我負責擦桌和掃地。為什麼沒有我的爸爸呢?因為我的爸爸在忙著掛燈籠。我認真的把桌擦得乾乾淨淨,我的媽媽更是誇張,她把我們的家打掃的一塵不染。我把抹布弄得張兮兮的,就跑去水管洗。水管裡的水可真涼呀,把我的手凍的直髮抖,可是我並沒有退縮,繼續著我的工作。直到中午十一點左右,我們才把家裡收拾完。

  到了晚上,我們都會熬夜,一晚上都不睡覺。直到過新年的早上,噼裡啪啦的炮聲響了起來,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的節日之中。我出門一看,真是滿是“紅花”紅滿地呀。也讓我想起了一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光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傣族是雲南特有民族,相信大家早已聽說過,今天我就詳細給大家講講傣族吧!

  傣族自古以來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族,主人都會主動打招呼,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不罵人更不講髒話。到傣族做客,還會受到主人“潑水”和“拴線”的禮遇——客人到來的時候,門口都有傣族小卜哨用銀體端著浸有花瓣的水,用樹枝、樹葉輕輕灑到客人身上。走進傣族竹樓入座後,老人會給客人的手腕上拴線,以祝客人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潑水節。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舉行潑水節。這一天早晨,人們要採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做完這些,群眾性的潑水就開始了,只見一群群男女青年銅缽臉盆盛水,湧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溼透。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潑者還是被潑者,都異常地高興,臉上掛著笑容。

  傣族的女子對髮飾很有講究,大多梳高發髻,還愛在髮髻上插綴鮮花;男士們則愛穿對襟或大襟的無領短衫,肥筒長褲。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樓也小有名氣。因為傣族人居住區氣溫高而竹樓又有利於防酷熱和溼氣。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傣族還有一個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新樓落城時,還要舉行“架竹樓”儀式。這時,全村人都像過節一般熱鬧。同時還要親請“贊哈”唱“賀新房”的曲子,據說這樣才能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傣族的民俗還有很多,他們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看看,去探究的。有時候的話可以去一趟傣族體驗一下哦!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獨特的習俗。我是瑤族人民,我們的民風民俗多著呢!但是最讓我意猶未盡的,就是在端午節的那天,跟著媽媽一起做一鍋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節前夕,媽媽會到市場裡買一大些竹葉和農民採來的艾葉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裡,媽媽把麵粉倒進盆子裡,摻一些白糖,放入適當的清水。把麵粉和水和成一團麵糰後,再把麵粉和白和水和成一團麵糰後,再把艾葉洗乾淨,放到鍋裡熬幾分鐘後,倒掉艾葉,把剩下來的艾葉汁到在麵糰裡,多揉幾下。揉麵時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則包出來的粑粑就會鬆鬆軟軟,沒有嚼勁兒,揉麵的力氣要適中,才能做出有嚼勁的粑粑。

  接下來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葉重疊在一起,然後從麵糰裡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麵糰,從中間凹下去一個小窩,放入準備好的餡兒,這餡兒是媽媽剛剛切好的,裡面有香花生、糖塊、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餡兒後,在把口封起來,裹上一層香噴噴的茶籽油,一則是為了更加的香,二則是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葉上。然後搓成一個小圓兒,放在竹葉上,把下面的竹葉向下折一下,再纏上帶子。一個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這樣,差不多一個下午的時間漸漸流逝了。終於,一鍋艾子粑粑總算是包完了,最後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經饞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開啟火,蒸起了粑粑。

  吃過晚飯,粑粑被盛放在茶几上,我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艾子粑粑,“哎呀!”這粑粑可真燙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拋來拋去,嘴裡還吸溜吸溜地吹著氣,粑粑總算涼了下來,咬著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裡美滋滋的。

  到現在,提起端午節時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還是記憶猶新。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裡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發笑。想起來,這首歌和我還真有點相似呢!我的家鄉在東北,現在生活在大連,不管去怎麼理論,我也應該是個東北人了吧!

  有句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過話說回來,東北那裡和其它地方還真是有點不一樣吧!首先,東北地區民居就與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東北那裡,住的絕大部分都是平房。東北人在住房上從不拮拘,從不去認認真真地分什麼臥室、什麼客廳、什麼廚房的。他們所做的,僅是一牆之隔而已。東北的廚房有一口地窯,不太大,用來存放土豆之類的食物。東北的廚房還有一口生活的爐子,燒出的熱氣透過一根鐵管子給輸送到臥室,用來取暖。

  再看,就是兩口鑲在大水泥中的鍋,當然,要一個通口來生火用。中間56個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軟軟的床(我現在也是!)而東北那,睡得卻是“炕”,所謂“炕”其實是一種又長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兩三米呢!)。床下有一條空洞,是用來連線廚炊的。這樣一來,當外面在做飯時,你做在熱炕頭上,如果是冬天,該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呀!東北民居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客廳,從正門進去,先是廚房,再就是有炕的臥室了。富裕一點的人家,還會有一間小屋子。如果有客人來了,他們就會毫無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顯親切!其次,東北人家的口味也與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東北人尤其愛吃燉菜。什麼豬肉燉粉條什麼小雞燉蘑菇什麼土豆燉排骨,都是東北人的最愛。

  再說,東北哪裡的文化習俗也與其它地方的文化習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幾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東北的二人轉卻是不同凡響,清新脫俗。二人轉在當地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小到十幾歲的孩子,大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隨時隨地那麼來上一段,既不需要舞臺,又不需要服飾。可以一邊哼哼歌曲,一邊載歌載舞,又養眼有養心,不開心時來上一段,說不定心情會多雲轉晴呢!最後,東北人的性格也與其它民族有些不同。

  東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特樣風情,讓人頓生親近之意。有句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許就是東北這些獨特的民風、習俗養育了像東北人這樣大方、豪爽、不拘小節的民族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我們國家地大物博,56個民族,像56朵花點綴在祖國各地,不同的習俗,不同的語言裝扮著祖國。

  先說說蒙古族吧。蒙古族也叫馬背上的民族,他們不僅喜歡騎馬,也喜歡喝奶茶。在風吹草地現牛羊的草原上吃著羊肉,喝著奶茶,拉著馬頭琴,過著美好的生活!

  再說說壯族吧。壯族大部分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山林裡,那裡山清水秀,是盛產民歌的好地方。他們有許多獨特的風俗,比如:雞蛋不是裝在籃子裡,而是用草繩一條條串起來;他們頭上戴的斗笠,下雨時戴在頭上,不下雨時當鍋蓋用;他們還有搶婚的習俗……

  其他的民族比如:苗族人喜歡用銀飾品裝扮自己,回族人不吃豬肉,彝族有火把節,xx有潑水節……

  各自的民族有各自的風俗,匯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著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著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b隊,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專案。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每個人的家鄉的風俗都不同,我的家鄉也有很多有趣的風俗,想不想知道?如果想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

  我的家鄉在廣西平南縣的大安鎮。說到風俗,我們每年都要舉行“拜社火”的活動,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村民們紛紛拿出“拜社火”的祭品來,先在自家的大廳裡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餅乾、糖果、桂葉、沙田柚等等,寓意著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貴”、“甜甜蜜蜜”。

  在家裡拜完灶神後,大家有爭先恐後的趕在第一時間去社廟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萬事如意、財源廣進!不一會兒,村子裡、鎮子上,頓時響起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煙花聲!到處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怎麼樣,我家鄉的風俗挺有意思的吧!如果你有機會過來我的家鄉玩,我一定會給你介紹更多有趣的風俗哦!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8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一進五月,大街小巷就已經擺上了賣香包的小攤。五月初三、四的的四中巷就變成“香包街,”放眼望去,整個街道紅紅的一片,似乎映紅了半邊天。走近小攤,大大小小的香包以紅色為主,又夾雜有綠色的、黃色的、紫色的,灰色的等等;造型更是各異,有十二生肖、五毒、粽子、中國結、草莓、葡萄……;即便同是蛇,形狀也不一樣,有的似彎曲前行,有的抬頭吐芯,有的盤成一團,活靈活現,看起來都讓人害怕!媽媽卻告訴我,端午節帶上香包,再在香包裡填上由百草粉混合而成的香草,不僅可以驅趕蚊蟲,還可以佑護人一年安康。或許真有這樣的作用吧,這條小街上擠滿了前來挑選香包的男女老幼,吆喝聲、討價還價聲、發現喜愛的香包的驚叫聲……,使這條街市在這幾天熱鬧非凡。

  奶奶說,端午節是個早節。端午節這天早上,我才起床,便發現爸爸早已在門窗上插滿了艾草和柳條,據說從此蚊蟲就不敢進屋子了。端午節在吃食上最講究,飯桌上早已擺好了炸的酥黃的油餅,糖棗糯米糕,能醉人的莜麥酒麩子,然而我的最愛卻是粽子。拆開纏在粽子上的紅白細線,將粽葉一層層剝開,晶瑩的,粘粘的糯米糕就露了出來,有棗的、有豆沙的、有葡萄乾的、有五香肉的,蘸上蜂蜜,輕輕咬下一口,唇齒留香,讓人回味無窮!

  端午節是熱鬧的,也是甜蜜的,對於愛吃愛玩的我來說更是難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