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的初中生讀後感(通用5篇)

《蘇菲的世界》的初中生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的初中生讀後感(通用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菲的世界》的初中生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蘇菲的世界》的初中生讀後感1

  暑假時就買了這本書,但是最近才靜下心來細細的去讀。這是一本介紹西方哲學史的小說,相比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要有趣生動很多。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裡的自己瘋狂地眨眼,於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笛卡爾說:“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這個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帶領下開始在哲學這個世界中徜徉著,思索著。世界起源的紗幕一層層被掀開,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裡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果然是我思故我在。

  有點羞愧的是,這本被當作西方青少年哲學啟蒙書的《蘇菲的世界》,仍然有很多地方我不能夠完全理解。可能是自己對於西方哲學的知識瞭解甚少,這本書對於沒有文化背景的中國學生來說,在理解上的確會有些難度和缺乏系統性,不過,這依然不妨礙我對這本書的喜愛程度。這不是一本情節曲折離奇的書,沒有大起大落的轉折,它按照有關歐洲哲學的歷史與文化而展開,平淡,雖懸念重生卻波瀾不驚。你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是這本書首先討論的問題。人,作為一種擁有開放意識的獨立主體,我們應該對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滿無畏和反抗,不管我們從哪裡來,不管我們本身多麼弱小。

  《蘇菲的世界》的初中生讀後感2

  也不知某年某月某日,一覺醒來發現世界上有這麼多的矛盾,這可能也是從看蘇菲的世界開始的吧

  看《蘇菲的世界》時,看到她每件事都刨根問底,竟然從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種共鳴;但是自己內心深處卻覺得她是一個而不折不扣的笨蛋,竟然什麼事都想那麼多,搞不好學習也會一落千丈。

  此處我想了比較長的時間,到底是應該較為成熟些,每件事逆來順受,還是應該每件事刨根問底,這是多麼的矛盾啊!當時我想;這個問題可能連哲學家也解不出來吧,我的內心的兩股思想像五線譜一樣交織碰撞,我的五臟六腑在都被燒灼,我是多麼渴望像泓泉一般的真理啊。

  是選擇自由的暢想,還是選擇循規蹈矩,一步一個腳印,這兩者都存在風險性與可能性,前者一飛即達,後者一輩子平平穩穩,不愁吃穿,卻默默無聞,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前者若一飛不起,必定一生不能翻身,疾苦一生,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後者便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安穩,在現代社會中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沒有一雙標新立異的翅膀是不行的,只是摔倒了還可以再拍拍身上的泥水再爬起來,但是在千百次爬起來後,天已經黑了,你也將化作塵世間的一縷浮塵了,隨風飄飛了……

  聰明的你,請你告訴我,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明天太陽依然升起,時鐘依然運轉,我們的問題,卻可能已悄悄的塵逝了……

  《蘇菲的世界》的初中生讀後感3

  本書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不落俗套、新穎地以一個曲折離奇的故事揭示西方哲學史的發展歷程。故事是這樣開始的:14歲的少女蘇菲在某天放學回家後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從思考信中提到的“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的問題開始,在一個神秘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之後,艾伯特陸續向蘇菲娓娓道來:從古希臘自然派哲學,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到人性被神化的中世紀,到人性復甦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到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再到黑格爾的辯證法,康德的人本主義,最終到現代以人為中心的存在主義觀點,各種學派、各種學說讓人應接不暇,實際上這卻是作者借艾伯特之口把這一切展現在讀者眼前。

  本書的另一個奇妙之處在於,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這些信雖是寄給她,卻是寫給一個與她同一天生日的'、似乎是不存在的女孩——席德。更出奇的是,艾伯特不停地給蘇菲講課,卻發現他們所做的`一切似乎是席德的父親艾勃特少校的“特意”安排,或者說他們是活在少校的意識當中。他們的談話和舉動被少校安排好後寫進一本叫《蘇菲的世界》的書,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的女兒。故事的結尾,艾伯特與蘇菲試圖逃出少校的思想控制並且成功。

  席德與少校,蘇菲與艾伯特,這兩對人物,時虛時真,讓人有一種糊塗的感覺,真實與虛幻二者難以分開,留給讀者無限思考。

  《蘇菲的世界》的初中生讀後感4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學性很強的哲學書,它的主要內容是:以蘇菲不斷受到一位神秘人寄來的信件為線索,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解釋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展……告訴人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本來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像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書中刻畫了一個勇敢,聰穎的少女——蘇菲,因為追求哲學,就一定要有好奇心,這正是蘇菲最大的特點,所以我覺得作者刻畫這個人物的用意就在於此。

  為了向人們解開世界歷史之謎,書中涉及的內容很多。從遠古羅馬到現代,在每一個不同時期,有哪些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哲學家,他們主要討論的題目是什麼,一些哲學家的經歷和遭遇,這本書都詳細地為人們做了講解,彷彿整部世界哲學史在你面前演變了一遍,它內容廣,但並不紊亂,書中內容分成許多章節,每節題目都點出了該章節內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節內容都會闡述幾個問題。這樣的分節使人讀後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書中講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獲益良多。而它所講述的有關哲學的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其實當中的道理很多問題我也曾想過,但這些問題都在頭腦中一閃而過,因為我覺得它對我來說實在太陌生。當我讀完此書後,我覺得一個生存在世界上的人,連世界從何而來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蘇菲的世界》的初中生讀後感5

  世界從何而來?在沒有讀過這本書之前,我從未問過或想過這個問題。或許是偶然間爸爸媽媽告訴我這裡是世界,從此我就知道這兒是世界。一天當中,我會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但我卻從未提出過一個為什麼?不只是我一人,大家都把世界想得理所當然,世界彷彿與我無關。所以,作者用了很生動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術師從帽子中拉出來的一隻兔子,關於突然變出兔子的事,我們知道這不過是魔術師耍得把戲罷了。

  我們只是想知道他如何辦到而已。然而,談到有關世界的事實,情況便有些不同了。我們知道這世界的不只是魔術師妙手一揮、掩人耳目的把戲,因為我們就生活在其中,我們是它的一部分。事實上,我們就是那隻被人從帽子里拉出來的小兔子。我們與小兔子之間唯一不同的是:小兔子並不明白它本身參與了一場魔術表演。我們則相反。我們覺得自己是某種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們想了解其中的奧秘。關於小兔子,最好將它比作整個宇宙,而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著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

  一些地域,一些風土人情,但思想是沒有限制的。蘇菲只是書中的一個虛擬人物,你又是誰呢?蘇菲是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第一次讀《蘇菲的世界》懵懵懂懂,第二次,第三次,我會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