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集合15篇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集合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1

  一.說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中班語言:童話故事《小花籽找快樂》。選自山東省幼兒園教材《語言》第22頁。童話故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是富有濃郁幻想的虛構故事。它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透過豐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繪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樣說話,富有生命力,並編制生動的情節來反映生活。童話的語言通俗易懂,情節簡單,符合幼兒的心理狀態和認識水平,富有教育意義,易於幼兒接受。《小花籽找快樂》是一篇充滿濃郁兒童情趣的童話故事,它採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小花籽”尋找快樂的經過描寫的形象逼真。故事中生動、有趣的角色對話,使幼兒充分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懂得為大家服務才是真正的快樂,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好教材。

  (一)知識點分析:

  本故事所含的知識內容是:太陽、小鳥、蜜蜂、青蛙、風及小花籽的本領。根據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他們對幾種事物的功能還沒有全面系統地認識,而本作品重點就是以小花籽找快樂為線索描寫出幾種事物的特點、作用,幼兒只有掌握了這個知識點,才能更好的使幼兒理解故事情節,懂得其中的道理。活動前帶領幼兒到戶外親近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並在活動區裡進行體現,讓幼兒能夠初步瞭解幾種事物,進而掌握知識點,為理解故事內容,掌握其中的道理做好鋪墊。

  (二)教學目標

  1.萌發幼兒樂於助人的情感,教育幼兒愛護有益事物,滲透環保意識。

  2.培養幼兒欣賞文學作品的興趣和能力,發展幼兒的感受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掌握故事的名稱、角色和故事的主要情節。豐富詞彙:勤勞。

  依據:一是根據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4至5歲的幼兒理解能力還很膚淺,注意力往往受興趣的影響和支配,有意注意初步得到發展,所以需要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恰當、巧妙地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還要注重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尤其考慮到現在絕大多數幼兒都是獨生子女,缺乏一定的愛心,不懂得去關心別人,向幼兒進行這樣的情感教育和思品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二是根據幼兒園課程目標及《綱要》、《規程》,幼兒課程目標旨在提高幼兒素質,提出引導幼兒接觸各種藝術作品,關注人類道德行為美。本故事透過使幼兒理解太陽、小鳥、蜜蜂等事物的美好“心靈”,來感染幼兒,美化幼兒的行為。《綱要》中提出語言學科主要就是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發展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由此制定了情感、能力、認知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引導幼兒初步掌握故事的主要情節,瞭解故事中幾種事物的不同本領。

  難點是引導幼兒理解幫助他人帶來的快樂,進而意識到真正的快樂就在我們的身邊。中班幼兒理解水平有限,對理解隱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難,而本作品就是在理解各種事物的本領的基礎上,培養幼兒樂於助人的美好情感,所以說將它定為本活動的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

  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實際情況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討論法、講述法和提問法。

  1.直觀演示法: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具進行表演示範,引導幼兒理解作品內容。活動中主要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整個故事製作成形象直觀的動畫,既可以完整欣賞,又能分段播放,透過觀賞課件引導幼兒瞭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內容。

  2.討論法:是指讓幼兒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在活動中,我將討論法結合在講述故事過程中。如:小花籽看見太陽問“太陽公公,請你告訴我,你快樂嗎?”太陽公公笑呵呵回答“快樂、快樂!”然後請小朋友而共同討論:為什麼太陽公公快樂?

  3.講述法:透過生動形象地講述,能激發幼兒的情感共識,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幫助幼兒樹立簡單的是非觀念達到教育目的。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我注意控制語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揚頓挫的變化,採用不同的音色來講述不同事物的對話,從而較好的表達作品的感情。如:當講述太陽公公的語言時,我採用低沉的、語重心長的口氣,及和藹可親的表情來表現,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事物的形象特點,並能較好的集中幼兒的注意力,為提高教學效果和突破重、難點做準備。

  4.提問法: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事物,要求幼兒再現已掌握的知識,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的手段。提問在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運用瞭解釋性提問(如:小蜜蜂為什麼要給大家採蜜啊?)、假設性提問(如:如果你是小花籽,你們會怎麼做呢?)等等。在提問問題時,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比較容易的問題可讓水平比較差的幼兒回答,需要幼兒描述的問題就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回答,像總結、歸納性的問題請能力最強的幼兒來回答,使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本活動中,我採用多媒體和錄音機兩種教具,來提高教學效果。如,當小花籽看見太陽時,就讓“太陽”出現在螢幕上,當小花籽看見小鳥時,就讓“小鳥”飛到老槐樹上等。這樣,幼兒既感到新鮮,調動起活動興趣,又利於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三、說學法指導:

  透過本次活動,主要採用欣賞法、發現法、講述法。

  1、欣賞法:引導幼兒學會理解作品內涵,鑑別作品的美及分析評價文學作品,使幼兒獲得美的享受,喚起美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培養愛與憎、美與醜的道德意識,提高鑑賞能力。在活動過程中,透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述,引導幼兒來體驗幫助別人的那種心情,感受作品的語言美,從而突破難點。

  2、發現法:教師提供適於幼兒進行發現活動的教材,使他們透過自己的探索、嘗試過程,發現知識。在活動中,請幼兒回憶、討論故事中幾種事物的本領,透過提問和幼兒討論,引導幼兒自己得出結論,發現為什麼太陽要給大家帶來陽光和溫暖……,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講述法:主要教會幼兒能準確地回答問題,恰當地說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動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提問,為幼兒提供講述的空間,啟發幼兒用宏亮的聲音、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並且注意為每名幼兒創設講述的機會。

  在調動幼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方面,我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採用啟發幼兒想象的方法,給幼兒空間去自由發揮,並給予正面、肯定的評價。

  其次,我利用生動、形象的動畫,吸引幼兒注意力,引起學習的興趣。

  四、說教學程式:

  整個活動分為三大部分,設計活動如下所示:

  a.激發學習興趣b.理解故事內容c.遷移故事主題

  引出故事主題——掌握學習方法——滲透思品教育

  活動流程簡單明瞭地概括了整個活動,使大家一目瞭然,明白設計意圖,下面將其詳細說明一下:

  (一)匯入部分:激發學習興趣,引出故事主題

  出示太陽、小鳥、蜜蜂的圖片,引導幼兒說一說它們有哪些本領,突出活動的教學重點,引起興趣,引出主題。

  (二)展開部分:理解故事內容,掌握學習方法。

  1、教師有感情地講故事,不出示任何教具,依據幼兒的無意注意佔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還不穩定,為了避免分散幼兒注意力,影響幼兒對故事內容的感知,所以,只運用豐富的表情、優美的背景音樂來表現故事,講完後,提問簡單的問題:

  (1)故事的名稱;

  (2)有那些角色;

  (3)小花籽去幹什麼?

  2、分段播放課件,幼兒欣賞。

  教師分別提問:

  (1)小花籽先看到誰?問了什麼?

  (2)太陽公公是怎樣回答的?

  (3)小花籽碰到了誰?它們是怎樣回答的?

  (4)小花籽找到快樂了嗎?它是怎樣做的?在教學過程中,豐富詞彙:勤勞。提問幼兒:是否也像小蜜蜂一樣勤勞?怎樣做才是勤勞的好孩子?

  3、完整欣賞課件,教育幼兒保護所有有益事物,滲透環保意識。

  (三)結束部分:遷移故事主題,滲透思品教育。

  透過討論,引導幼兒說說自己是怎樣為大家服務的,可包括三個方面:

  (1)為爸爸媽媽;

  (2)為小朋友;

  (3)為老師。

  教育幼兒懂禮貌,做個樂於助人的好孩子,進行品德教育。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2

  一、設計意圖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是幼兒最熟悉的東西之一,水是幼兒每天都能接觸到的、熟悉的、喜歡的東西,幾乎每個幼兒都喜歡玩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水的透明感、流動性、等特點使幼兒對水產生濃厚的興趣。《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從幼兒的身邊事物著手,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這一活動,活動前,我準備了豐富多樣的材料,充分創造條件,讓幼兒透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幼兒主動學習,探索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二、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的作用。(中班幼兒已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分析,從認知情感技能三方面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1、在操作嘗試中,瞭解水的特性。

  2、能仔細觀察,樂於嘗試,在操作過程中瞭解水的變化(水的三個形態)。

  3、引起閱讀繪本《水會變哦》的興趣。

  我把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定在:嘗試操作,瞭解水的基本特性(即透明的、無色無味的、流動的以及水會在溫度的變化下發生變化,引起閱讀繪本《水會變哦》的興趣)。

  三、活動準備

  為了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更好的服務於本次活動達到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1、課件《流水聲》。

  2、兩個金魚缸(或透明的玻璃缸),一個裝有一缸水,水裡放條魚,一個裝有一缸米,裡面有個紅色小積木。

  3、每組一杯乾淨的水和一小杯醋。每組一桶水,有洞的紙杯、塑膠袋、洗菜的篩子。

  4、一個平底鍋,一個碟子,一杯水,事先準備好的冰。大書封面。

  四、活動過程

  圍繞目標,我把本次活動過程設計為四個環節:一、引出課題二、從三個方面發現水的秘密三、水的變化四、引出繪本第一環節,播放課件《流水聲》引出課題。

  第二環節,從三個方面發現水的秘密1、猜一猜,同時出示兩個魚缸,對比觀察,引起探索慾望。

  小朋友們,看老師帶來了兩個魚缸,這兩個魚缸裡有什麼呢?引導幼兒透過觀察後說出一個魚缸裡有水,水裡有魚;另一個魚缸裡有米。開始部分開門見山,直接引導幼兒有針對性地觀察兩個魚缸,簡潔明瞭,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願望。老師提問:米里會有什麼呢?請一名幼兒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個塑膠球來。老師繼續提問:為什麼你能看到魚在水裡遊,卻看不到米里面有塑膠球呢?(根據老師的提問,先讓幼兒自由表述自己的觀點,隨後老師小結提升:水是透明的。)透過兩個物體鮮明的對比,讓幼兒直觀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師給幼兒灌輸知識的原則,而是幼兒自主觀察探究得出結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則是作為一名引導者2、試一試,幼兒觀察操作,瞭解水無色無味的特點。

  剛才我們發現了水是透明的,現在老師這裡有兩杯都是透明的東西,我想請小朋友幫幫我,用你們的小鼻子小眼睛小嘴巴幫我找出哪杯是水,另一杯是什麼?

  在這一環節,我給幼兒準備了乾淨的水和醋,讓他們自由操作,自己想辦法,用小鼻子小嘴巴小眼睛幫助老師找出水,自己去發現水是沒有氣味,也沒有味道的。孩子不但因為要幫助老師興趣高,而且在實際操作中真正瞭解到了水是無色無味的特點。剛開始可能會有些孩子不敢用嘴巴去嘗,我就暗示提醒孩子,並適時表揚敢於嘗試的幼兒,讓其他孩子也躍躍欲試,大膽進行嘗試。

  (3)流動性實驗,幼兒人手一個塑膠籃子、有洞的塑膠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師透過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用來盛水,讓幼兒操作,並說說看:剛才的小實驗你成功了嗎?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呢?(鼓勵幼兒大膽講述實驗過程中發生的狀況)在幼兒講述過程中,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幼兒想說,敢說。這一環節,教師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識。在操作的過程中,由於提供的都是一些會漏水的材料,因此幼兒就更能充分的體會到水是具有流動性的。

  最後,老師加以小結:我們透過實驗發現,水是會流動的。加深了對水的特性的認識第三環節,水的變化(水的三種形態)。在這一環節,我把課前放進冰櫃裡的水拿出來,請幼兒觀察,水發生了什麼變化。然後讓幼兒想辦法讓冰也變變魔術,想出各種辦法讓冰也發生變化,並一一展示,再對冰進行加熱,冰變成了水,再加熱,水又發生了什麼。直觀的讓幼兒觀察到水變成冰,再經過加熱變成水,再加熱變成水蒸氣的整個過程。然後又透過動作表演水的三個形態,加強幼兒對水的三個形態不同特點的瞭解。

  第四環節,最後教師給幼兒留下懸念,原來水還有更多好玩而且大家不知道的秘密呢!勾起了幼兒迫不急待想要閱讀這本書的慾望。

  本次活動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設計:

  一、以幼兒為主的操作實驗。

  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充分與材料互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

  二、以教師為導的小結提升。

  在活動中,教師的小結非常重要,能幫助幼兒提煉、加深印象。在每一個觀察、實驗後,我都注意簡明地小結,提高活動的嚴謹性。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3

  一、說教材及設計思路

  音樂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的音樂教學目的是挖掘和發展幼兒自身潛在的音樂素質和能力,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感受周圍環境和音樂作品中的美,發展幼兒對音樂美的敏感性和審美能力。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手段,而興趣是幼兒學習音樂的首要前提,讓幼兒在有趣的音樂活動中才能更好的實現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目的。

  中班幼兒活潑好動,且富於想象,他們喜歡唱歌,而且對音樂已有初步的概念及欣賞能力,能逼真形象地扮演其中的角色,能感知不同的節奏,能用語言和簡單的身體動作表現與音樂相應的節奏。在音樂活動中,能做出簡單的律動及拍打出簡單節奏型的樂器。

  《做個好娃娃》這首兒歌是一首旋律生動活潑,節奏感強的幼兒能夠表現自我的一個音樂教材。這首歌的音樂教材兒歌部分朗朗上口,用PPT的圖片匯入的教學模式教導幼兒容易接受,唱幾遍便能背下來了,說唱部分的較為簡易,它對孩子特別有吸引力,重複的段落中包含各種形象,這樣的歌曲很容易激起孩子參與的熱情,引起幼兒不自覺地跟著做動作。

  根據《綱要》精神,結合音樂的學科特點以及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指出,能初步學會操作一些簡單的材料和道具,透過歌唱、旋律活動,欣賞音樂和樂器演奏等音樂活動,培養幼兒言語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的作用。從中班幼兒已有的學習經驗與年齡特點出發,本次教學活動目標確立為以下三個方面。

  1、認知目標:透過學習歌曲,充分感受樂曲的旋律及變化。

  2、能力目標:讓幼兒學會使用不同的敲擊樂器擊打出歌曲的節奏,鍛鍊幼兒節奏感。

  3、情感目標:能積極地參與歌唱表演活動,體驗歌唱表演帶來的快樂。

  三、說活動重難點

  從活動目標不難看出,本次活動重點是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充分的感受樂曲的旋律、變化及歌曲的快樂;難點是引導幼兒使用不同的敲擊樂器擊打出歌曲的節奏,以及能積極地參與歌唱表演活動。

  四、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活動目標而服務的,活動準備必須與活動目標的需要相適應,所以我準備了:

  1)PPT收集了兒歌需用到的動物圖片,如:(大公雞、小狐狸、大老虎、小白兔、好寶寶、狐狸的家、太陽公公)

  2)敲擊樂器

  3)音樂(做個好娃娃)

  五、說教法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活動,生生互動。我選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景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創設一個具體生動的學習環境,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喚起幼兒學習這首兒歌的興趣。

  2、視聽唱法:引導幼兒在觀察生動形象的PPT課件,充分地刺激幼兒的視覺,用圖片和音樂以及語言來幫助幼兒輕鬆的理解歌曲內容熟悉歌曲旋律。

  3、欣賞法:讓幼兒透過欣賞,感受樂曲的旋律,對樂曲有初步的瞭解。

  六、說學法

  根據中班幼兒注意力時間短、愛動、愛表現的心理特徵,我設計了以下學法:

  1、表演法: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幼兒做適當的動作及表情表演,激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引導幼兒一起表演做動作,牢記這首兒歌。

  2、樂器演奏:

  這些方法能使幼兒得到不同的心裡滿足,體現了新《綱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便於實現“因勢利導,因人施教”。

  七、說活動過程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幼兒的接受能力,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六個環節。

  (一)熟悉歌曲內容理據:在這一環節中讓幼兒透過觀看PPT課件,觀察圖片發生了什麼事情,知道故事情節,對角色的先後出場順序也有初步的瞭解。幼兒從PPT課件中理解歌曲內容,對歌曲節奏也有初步的認識,為接下去的環節打下了很好的伏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使用PPT課件播放圖片(森林),帶領小朋友一同去一趟森林之旅,森林裡好像有些聲音,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森林裡發生了什麼。

  接著出示圖片(大公雞、兩隻大公雞在打架)引導幼兒唱出“大公雞呀大公雞,喔喔喔喔叫。碰在一起就打架,哎呀哎呀呀,撕破了衣裳,抓破了臉呀,鬥得雞冠都出血啦”引導幼兒說出打架是不對的接著唱“大公雞,不像話,我們不學它,做一個,團結友愛的好娃娃”繼續出示圖片(小狐狸在和小動物們吹牛皮說謊話小狐狸說小白兔能揹走大老虎太陽公公藏進小狐狸的家)引導幼兒討論小狐狸說的是真的嗎它這樣做對不對引導幼兒唱出“小狐狸呀小狐狸,真呀真狡猾,見人就愛說謊話說謊話!它說,那小白兔揹走了大老虎,還說太陽藏進它的家。小狐狸不像話,我們不學它,做一個說話誠實的好娃娃”接著地完整播放整首兒歌《做個好娃娃》

  (二)分段練習表演理據:本環節是活動的難點,在此我並沒有直接將角色特徵灌輸給幼兒,而是讓他們自由模仿,喚起幼兒的生活經驗,因為這些形象都是幼兒所熟悉的,易於模仿。先按出場順序帶領幼兒做一做,學一學歌曲中每一個角色,再次讓他們鞏固角色的先後順序,熟記歌詞。

  分析《做個好娃娃》中的歌曲特色,按著動物角色的特點,讓幼兒自由模仿、學習

  1)大公雞喔喔叫,大公雞打架時的動作

  2)小狐狸說謊話的動作

  3)說唱式時的歌詞(它說,那小白兔揹走了大老虎,太陽藏進家)可用樂器伴上節奏

  4)如何做個好娃娃時的動作

  (三)感受樂器拍出節奏4、理據: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樂器拍打出聲音是極為感興趣的,因此用樂器敲擊出的聲音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喚起幼兒對給歌曲拍打節奏的興趣,在此環節應注重如何引導幼兒正確的為歌曲拍出相應的節奏。

  在幼兒有了初步熟悉歌曲《做個好娃娃》的內容,學會哼唱的經驗後,給幼兒發放樂器,讓幼兒先行感受樂器拍打出來的聲音,然後教導幼兒如何正確地使用樂器,教師邊唱邊拍打節奏,引導幼兒跟著一同邊唱邊拍節奏。

  (四)整體表演,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理據:在這個環節中,充分的發揮了幼兒的自我表現能力和自主性。先進行集體中分角色表演,讓幼兒明確表演要求,再進行自由結對錶演,照顧到每一位幼兒,讓他們都能一起參與到歌唱表演的活動中,解決了只有個別幼兒參與表演的狀況。透過此環節,能大大提高幼兒對歌曲的興趣,充分激發了每一位幼兒的表演慾,為幼兒提供變現的機會,尊重每一位幼兒。

  在熟記歌曲內容,會唱《做個好娃娃》這首兒歌,自由模仿其中歌詞中的動物角色動作,在說唱時拍打樂器。帶領幼兒完整的表演一遍,然後分組帶領幼兒表演,讓每一位幼兒都參與到表演中,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表現欲,加深對歌曲的印象,感受拍打樂器節奏的快樂以及音樂帶來的快樂。

  (五)活動小結理據:在之前的環節中已經充分的引導了幼兒學習《做個好娃娃》這首兒歌,幼兒也在兒歌表演拍擊節奏中感受到快樂,此時透過簡單的提問,遷移幼兒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在《做個好娃娃》這首歌曲用樂器拍打伴上節奏感興趣的基礎上,拓展幼兒對給音樂拍節奏感興趣,給其他學過的兒歌用樂器伴奏。

  師:這些樂器拍出來的聲音是不是特別的有趣呢,在唱歌的時候拍節奏特別的好聽呢!那如果我們在唱其他歌的時候,會怎麼樣呢?小朋友們回到家裡呀,要和爸爸媽媽一起試著給歌曲拍節奏哦!

  (渡語):好了,小朋友們,這趟森林之旅你們玩的開心嗎?老師也玩的很開心呢。嗯,這次的旅行就到這兒啦,小朋友們再見!

  (六)活動延伸在此次學習了《做個好娃娃》對給歌曲用樂器拍打伴上節奏感興趣的基礎上,拓展幼兒對給音樂拍節奏感興趣,給其他學過的兒歌用樂器伴奏。

  八、感悟與反思:

  本次活動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注重個體差異,教師透過幼兒學習唱兒歌的由易到難的方式教育,充分的發揮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始終以一個合作者、引導者、支持者的角色出現在孩子們面前,體現了新型的師幼互動關係。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4

  (一)設計意圖:

  音樂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如今,倡導“讓幼兒主動學習,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學的歌唱活動中發揮孩子的主體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和富有兒童情趣,是人們常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本活動意在打破傳統單一教學模式,透過師幼互動,運用形象生動的音樂圖譜及節奏圖、以鼓勵、賞識的方法來調動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幼兒愉快地投入到整個活動中。而《表情歌》是一首旋律生動活潑、節奏感強的幼兒喜歡錶現自我的教材。它體現的是人的豐富的面部表情,容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說活動目標:

  當代教育論認為教育過程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幼互動是本活動的教法學法的最大特點,一方面,幼兒是音樂活動的探索者、學習者和創造者,幼兒帶著對音樂的熱愛、帶著對音樂教育活動的期盼、帶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自由地與音樂交流、大膽地表現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與體驗並主動與老師溝通汲取教師經驗獲得教師的支援、幫助與鼓勵。另一方面,教師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引導者、支持者與促進者,也是幼兒音樂表現和藝術創造活動的發現者、欣賞者、學習者。教師帶著欣喜、期望自覺不自覺地把暗含的期望傳遞給幼兒,從而有效地激發幼兒音樂學習和探索的動機興趣,體驗音樂學習和表達的快樂及其由此引起的喜悅、實現音樂教育對幼兒情感、個性、社會性的發展作用。

  為此,我為《表情歌》確定了以下的目標:

  1、感受《表情歌》的情趣,唱準切分音。

  2、樂意創編新的歌詞,學習用有節奏的身體動作來表現不同的情趣。

  (三)說活動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學會演唱歌曲的基礎上嘗試創編新的歌詞及用有節奏的身體動作表現不同的情趣,教學難點是唱準切分音。

  (四)說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準備:

  設計自制了兩幅圖譜(歌曲圖譜和節奏圖譜);歌曲錄音帶。

  (五)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物件。”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圖譜教學法、提問法、生活經驗等教學方法。

  為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呢?

  圖譜教學法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從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語言本身特點來看,在幼兒園音樂教育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以看圖譜上形象的圖案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有難變易,活動開展得生動活潑,激發

  幼兒學習的興趣。

  採用提問法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生活經驗和看到的具體形象的圖譜聯絡在一起,是解決活動重點和難點的有效方法。

  (六)說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唱唱、聽聽、看看、想想、動動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實踐法、討論談話法等。

  觀察法是幼兒透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透過觀看歌曲圖譜瞭解了歌曲內容,掌握了相應的節奏。

  討論談話法是幼兒在討論、談話中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以往生活經驗和做法,是幼兒改編歌詞的好機會。

  (七)說活動過程: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式,活動步驟為:激發興趣——複習節奏——幼兒交流——觀看圖譜——分段學唱新歌——創編活動——總結性教育。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5

  一、說教材

  鼻子是人體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感覺器官,我們可以透過鼻子去感知一些物體的氣味。但是幼兒對鼻子的認識還是不全面的,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鼻子內進異物的情況多有發生,同時鼻子內分佈眾多細小的毛細血管,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保護自己的鼻子,就會有許多意外發生。

  二、說活動目標

  (一)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健康領域中提出:“教育幼兒愛清潔、講衛生,注意保持個人和生活場所的整潔和衛生。”以及“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根據這一目標要求,並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本次活動的目標

  1、認知上:初步瞭解鼻子的功能,掌握保護鼻子的一些方法。

  2、能力上:在發生鼻出血、異物入鼻等意外時不害怕,會用正確的方法自我救護或幫助他人。

  3、情感上:能用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並與同伴進行交流。

  (二)教學重、難點

  中班幼兒對世界處於探索階段,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會對自己的身體器官--鼻子產生好奇,但對鼻子的瞭解並不全面,本次活動的重點是使幼兒瞭解鼻子的大用途並學會保護鼻子,同時由於幼兒貪玩的特性,他們會經常在玩耍中不經意的發生鼻出血、異物入鼻,本次活動的難點就是使幼兒學會一些正確的自救方法。

  三、活動準備

  (一)物質準備我為幼兒準備了鏡子、花露水,這是為了讓幼兒能更加仔細的觀察鼻子並瞭解鼻子的功能;同時根據課程需要我準備了《翹鼻子嚕嚕》的課件,透過故事引導幼兒回顧生活中一些不注意保護鼻子的錯誤做法,然後與幼兒討論如何正確保護鼻子。

  (二)知識準備最常見的也是最容易忽視的。我讓幼兒先仔細的觀察自己的鼻子,並說出鼻子有功能。

  四、說學情

  中班幼兒好奇心較重,喜歡探索,但是由於年齡較小,自我保護意識淡薄,極易發生意外傷害。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幫助幼兒數里有關安全意識,引導幼兒學習必要的安全知識,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因此,我想透過活動,讓幼兒瞭解自己的鼻子並學會保護鼻子不受傷害。

  五、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中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

  1.觀察法:觀察法是幼兒透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研究獲得新知識的方法。我讓幼兒透過鏡子仔細觀察自己鼻子,瞭解鼻子的基本構造;

  2.講解法:根據幼兒與教師討論的結果,系統講解鼻子的用途;

  3.演示法:透過課件中可愛的小豬嚕嚕的經歷,使幼兒對保護鼻子幼兒更加深刻的認識;4.啟發式提問法:在授課過程中,我運用提問法引導幼兒去思考“如果鼻子失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困難”以此讓幼兒知道保護鼻子的重要性;另外透過對故事情節的提問,一方面使幼兒回顧故事情節,另一方面使幼兒透過小豬嚕嚕的經歷明白不能隨便往鼻子裡邊塞異物。

  5.情景教學法:幼兒從感知到接受,必須經過實踐,而情境演示為幼兒搭起了通向實踐的橋樑,使他們在模仿中進行“演練”,鞏固所學。透過幼兒聯絡實際進行表述,並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情景演示。透過演示,教師與幼兒一起選出正確做法,以此加深幼兒認識,使幼兒實現有感知到接受的完美轉換。

  六、說學法

  1.討論談話法:在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較好的語言習慣。

  2.趣味遊戲法:幼兒透過遊戲,使自己成為學習主體,參與到問題的解決和知識獲得的最前線。

  七、活動過程

  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設計以下五個環節:

  1.透過猜迷,激發幼兒興趣,引出課題

  2.觀察鼻子的外形,瞭解鼻子的功能

  3.透過欣賞故事課件,掌握保護鼻子的一些方法4.知道用正確的方法處理一些意外情況5.學習鼻子保健操。

  a).透過猜迷,激發幼兒興趣,引出課題。興趣是有而主動參與的關鍵。開始透過一個關於鼻子的謎語吸引幼兒注意,為下面活動的開展做了鋪墊。

  b).觀察鼻子的外形,瞭解鼻子的功能。引導幼兒先觀察同伴鼻子有什麼特點,在透過鏡子觀察自己鼻子。接著教師在活動是噴灑花露水,幼兒在生活中已初步瞭解五官的功能,這一環節透過聞氣味、捏鼻子、回憶生活來提升幼兒經驗.使他們更深切地體會鼻子的作用,知道保護鼻子的重要性。

  c).透過欣賞故事課件,掌握保護鼻子的一些方法。將單調的健康教育內容滲透進童話故事裡,並藉助課件演示,充分調動了幼兒傾聽、欣賞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討論喚起了幼兒對吐活經驗的記憶,讓全體幼兒都有表達想法的機會,透過相互間的交流,幼兒共同整理了相關經驗。自覺自願建立起健康的行為。

  d).知道用正確的方法處理一些意外情況。幼兒從感知到接受,必須經過實踐,而情境演示為幼兒搭起了通向實踐的橋樑,使他們在模仿中進行“演練”,鞏固所學。在表演、觀看和衡量、比較的過程中,幼兒學會了正確處理類似意外事故。

  e).學習鼻子保健操。長時間的靜坐談話使孩子們的注意力開始分散,保健操讓幼兒身心得到放鬆的同時,也學到了一個實用的小技能。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6

  說教材、說幼兒:

  文學作品對幼兒發展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有著遠遠超過我們已有認識的意義。80年代以來,兒童語言學習系統理論逐漸讓人們明白了一點,兒童語言發展有賴於3種知識的整合習得:社會知識,認知知識和語言知識。《想飛的小象》這個文學作品不僅向幼兒展示了豐富有趣的情境事件也正是為幼兒提供了這3方面協調擴充經驗的機會。

  故事中從小象形象活潑可愛,由於自己的生活經驗不足,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從一開始想學飛,到在學習飛翔的過程當中遇到了麻煩,再到後來與身邊的小動物以及爸爸媽媽交流後,小象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本事,自己的力氣大也是一種能夠幫助人的能力,千萬別小看了自己。本故事構思新穎,易於幼兒理解、接受。有趣的情節畫面能引起幼兒好奇,有利於幼兒拓展自己的思維與經驗進行大膽猜測、想象。同時本內容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現有水平,也就是說這個文學作品接近中班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就是發展幼兒語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感受能力,也就是對幼兒進行良好社會教育的活教材、好教材。在活動設計時我注意遵循了以下原則:1、注意兒童獲得經驗的原則。2、不同發展領域活動因素相互滲透的原則。3、教師與兒童相互作用的原則。

  說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擴充套件幼兒的詞彙量,培養他們自覺獲取語言材料的能力"、"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就是透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等,根據以上綱要精神,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及教材本身的特點,圍繞活動的具體內容,程式方法,我對活動目標進行領域間有機的整合,制定了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故事內容,能專心傾聽故事,對有生活哲理的趣味童話感興趣。

  2、能力目標:知道人有各自的本事,別小看自己。

  3、認知目標:學說完整句:"我不會……,可是我會……

  我將"理解故事內容,知道人有各自的本事,別小看自己"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將目標三"學說完整句:我不會……可是我會……"作為本次活動的難點。讓幼兒透過觀察掛圖結合形象生動的故事講述,以及圍繞故事情節進行回憶、提問、梳理等手段來實現活動的重點。通過出示句型圖譜"我不會……,可是我會……"來鼓勵幼兒用此句型進行完整講述來突破活動的難點。

  說準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於引發、支援幼兒的遊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於引發、支援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一下準備:

  物質準備:

  1、小黑象頭飾一個、活動掛圖六幅(中班幼兒還處於直觀形象思維階段,生動形象的角色扮演及故事掛圖正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

  2、"我不會……,可是我會……"句型圖譜(圖譜的出示讓幼兒更加清晰、容易地掌握句型結構)。

  知識經驗準備:初步懂得自然界中動物們特有的各項本領。(豐富的生活內容與經驗是幼兒語言表達的源泉和基礎,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幼兒才會有樂於表達的內容。)

  說教學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新《綱要》中提出:"教師應成為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根據中班孩子的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等特點,我採用了多種教學法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益;

  教法主要有角色扮演法、直觀法、提問法、遊戲法等。

  採用直觀法就是因為4歲幼兒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教師結合掛圖以及深情並茂的故事演講可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採用提問法就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將聽到、看到的故事情節用語言描述出來,就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

  採用遊戲法就是因為遊戲就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在幼兒身心略感疲憊時,遊戲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透過遊戲,引導幼兒將習得的句型,貫穿始終。

  除了以上教法我還運用了激趣法、賞識鼓勵法等。

  學法主要有觀察法、討論談話法、遊戲練習法等學習方法。

  為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幼之間不斷進行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舞臺,讓幼兒想說、敢說,從而達到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圓滿完成本次活動的教學任務。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

  幼兒將運用觀察法就是幼兒透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透過觀看情境表演直接獲得印象。

  談話法就是幼兒在討論、談話中運用已學的句型句式,進行交流講述,就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從而突破活動的難點。

  遊戲練習法就是幼兒在森林運動會的遊戲中,邊遊戲邊練習對話,充分體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的精神實質。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活動,創設語言環境

  在活動的一開始,我便創設了一個寬鬆的語言環境,由教師扮演的小黑象引入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請孩子們應用原有的知識經驗,透過觀察法,猜猜由哪些動物分別獲得了森林運動會的冠軍,孩子們想說的慾望一下子便被激發了出來。由此自然的引出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小黑象",並採用開放式的提問,讓幼兒猜想這隻想學飛的小象,能學會飛這個本領嗎?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門,興趣持續高漲。

  (二)小黑象講述故事——《想飛的小象》

  這一環節教師透過自己的故事演講,引導幼兒帶著"故事裡的小象就是一隻什麼樣的小象,它為什麼想飛"這個問題,認真傾聽故事,尋求答案。並在故事演講後,透過提問法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的情節、人物形象和主題傾向如:小象為什麼想飛?故事裡還有些什麼小動物呢?他們對小象說了些什麼?幼兒在自由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出示掛圖,自然過渡到第二次講述。

  (三)教師結合活動掛圖,第二遍講述故事。

  這一環節,教師運用直觀法,結合掛圖二次講述故事,在學習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幼兒深入體驗作品內涵,加深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同樣運用了提問法並在幼兒討論後對答案進行總結,梳理。如:小象看見天上的小鳥,它想什麼?蛇會飛嗎?它會什麼本領?蛇是怎樣對小象說的?獅子和老虎又是怎樣說的呢?小象有什麼本領?它最後還想飛嗎?為什麼?

  讓幼兒在討論、談話中大膽地說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語,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它是解決活動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同時也完成了第二個活動目標:知道人有各自的本事,別小看自己。

  (四)談話活動"我的本領"

  本環節,結合當代幼兒語言教育的整合觀念,在幫助幼兒理解體驗作品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把故事內容遷移到現實生活,藉此瞭解幼兒的情感發展現狀。透過談話法,鼓勵幼兒大膽地,聲音響亮地在集體面前說說自己的本領,並引導幼兒明白雖然我們中班的小朋友年紀小,但是千萬可別小看自己。老師也知道你們也有自己獨特的本事呢?能告訴大家嗎?"

  當幼兒對文學作品本身的學習、理解和體驗已經達到了較好的程度時,教師還應進一步創設機會,讓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認識。引導幼兒根據句型圖譜創造性地進行用"我不會……,可是我會……"的進行語言表述。並在幼兒取得成功時,運用賞識鼓勵法,予以肯定。

  (五)活動延伸

  我們一起去參加森林運動會。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文學作品的學習是一個系統的,成網路狀的活動群,這是一個從理解到表達,從模仿到創新,從接受到運用的整合過程。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可以循序漸進地培養幼兒對語言藝術的敏感性,鍛鍊他們的想象力,增長他們的思維能力,同時,使他們的語言得到發展。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7

  一、說教材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天起,他們就用好奇、搜尋的眼睛,欣賞著媽媽的笑臉,甜甜的布娃娃,悠悠的藍天和五顏六色的玩具,這些都給孩子帶來了無比愉悅的心理體驗。再長大些,他們就帶著這架"眼睛攝像機"到公園、到動物園、到祖國各地的名勝古蹟去遊覽,更是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陶冶了情操。眼睛引導孩子去發現美、感受美。可是,有時眼睛還會帶給我們錯覺。

  如:旋轉的理髮店標誌燈、變幻莫測的霓虹燈,吸引了一雙雙驚奇的眼睛,難道燈也在長個子、霓虹燈也會跑步、做遊戲嗎?《新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為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我設計了中班的科學活動《眼睛變魔術》,本活動是根據北京教材中心"愛護我自己"之活動一"保護小眼睛"所設計的延伸活動,透過活動,使幼兒進一步瞭解、體會眼睛看到的錯覺現象。

  活動目標:

  1、體會眼睛看到的錯覺現象,體驗發現的樂趣。

  2、初步培養幼兒對錯覺遊戲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活動重難點:

  體會眼睛看到的錯覺,並能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二、說教法

  本次活動教師將以關懷、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並運用遊戲、演示、提問、操作等方法,努力使每個幼兒在活動中都能有新奇的發現,獲得情感和探究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說學法

  孩子是天生的發現家,生活環境中點點滴滴的變化都逃不過孩子敏銳的眼睛。活動中,幼兒透過看看、說說、玩玩,探索發現教師提供的錯覺遊戲材料,感受眼睛看到的錯覺現象,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索的慾望。

  四、說活動

  程式在以往的活動中,幼兒已充分了解了眼睛的保護方法。本次活動將由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四個環節來組成第一環節:即活動的開始部分,我將以輕鬆、愉快的"指指點點"遊戲,引入課題,使孩子自然進入活動狀態。

  第二環節:教師將以魔術師的身份出現,為幼兒變魔術,在"變、變、變"的神秘氣氛中,快速地變出一束色彩鮮豔的花來吸引幼兒。這時我適時引導並提問:我變出來的是什麼?你怎麼知道我變出來的是一束花呢?(引出眼睛),接著,我將進一步提問:我們的眼睛都有什麼用呢?你的眼睛看到過什麼?此環節重在使幼兒瞭解眼睛的作用併發散幼兒的思維,擴充套件幼兒的知識經驗,產生"放眼大自然,世界真精彩"的美妙感受和情感體驗。

  第三環節:教師以詩一樣的語言,總結幼兒看到的現象,向幼兒提出疑問,順利向下一環節過渡,"看見花兒紅的是眼睛,看到葉兒綠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沒錯嗎?請你睜大眼睛仔細看"(教師適時出示圖片)以疑問的語氣發問:這幅圖片上有兩組圓,這兩組中間的兩個圓是一樣大呢?還是一個大?一個小?這時,孩子可能說一個大,一個小,我就採取比比看的方法,引導幼兒觀察。喔!原來兩個圓是一樣大的,這時,教師將以肯定的語氣告訴幼兒,這就是眼睛給我們造成的錯覺,從而引出本次活動的重點:眼睛看到的錯覺。接著我繼續請幼兒觀察花瓶圖片和轉筒,請幼兒講講自己的發現,繼續體會錯覺現象。這時,孩子們的操作探索慾望已被充分調動起來,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試一試,難道眼睛真會看錯嗎?從而順利進入下一環節:操作、探索、發現。

  第四環節:探索、發現。我是這樣引導的,"眼睛還會變魔術呢?老師準備了許多有趣的玩具,請小朋友動手玩一玩,用你的小眼睛去仔細觀察看看會發現什麼?教師逐一介紹操作材料,然後請幼兒自由選擇材料,探索發現。之後,我請幼兒悄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來,大家一起來談談自己的發現,共享錯覺遊戲帶來的快樂,體會眼睛看到的奇妙感覺--錯覺。生活中也有許多錯覺現象,給我們帶來了美妙的感受,美化了我們的生活。接著,我請幼兒欣賞生活中有關錯覺現象的錄象,並和幼兒進行交流。

  活動的結束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結束語的:"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還有許多錯覺現象,讓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吧!"在輕鬆歡快的音樂聲中,幼兒愉快離開活動室,滿懷一雙雙探索、求知的眼睛去發現、尋找現實生活中的錯覺現象。活動以開放性的談話,自然結束本次活動。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教師能時時以關懷、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把握好時機,積極地引導,及時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映,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為幼兒探究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支援和幫助,使每個幼兒在活動中都能有新奇的發現,獲得情感和探究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活動各個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自始至終吸引著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強烈的探索慾望。活動中,幼兒能夠大膽操作遊戲材料,勇於探索發現,並能用較完整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新發現,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錯覺,滿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慾。

  教師在活動的組織中也存在有不足,如在引導幼兒表述自己的想法時激發的還不夠,提問的語言不夠精練,對幼兒的回應上重複性的語言較多,需要進一步提高,使每位幼兒都能深入體會到錯覺遊戲帶來的樂趣。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8

  活動目標

  1、理解單數與雙數的實際意義,有一定的數數、統計和比較等應用數學的能力。

  2、學會觀察樹葉的特徵,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樹葉的認識。

  3、在活動中能體驗到同伴間學習的樂趣,培養合作的精神。

  活動準備

  每人一份樹葉(葉柄)、一張表格、一隻筆、展示板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1.教師:小朋友們、大家好。今天老師為你們請來了一位客人。下面我請小朋友們豎起你們的

  小耳朵,仔細的聽好了。聽···他來了。(聽完後)接下來,有哪位小朋友已經聽出,

  2.老師今天請來的這位小客人是誰呢?請小朋友來告訴老師。

  教師:大家都很聰明,都聽出了這是樹葉。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找一找,樹葉裡有哪些秘密呢?

  二、對葉片的統計與分析

  1、教師示範

  教師:下面我請小朋友們來看一看、數一數,老師手上的這一根葉柄上有幾枚小葉片?

  現在請小朋友們來跟老師一起數一數,好嗎?

  教師:好了,剛剛小朋友們與老師一起數了老師葉柄上的小葉片有幾片。

  下面老師請小朋友們自己來數一數,然後把數好的小葉片數量記錄下來。

  2、幼兒示範

  教師:這麼多的葉片,你是怎麼數的?

  小朋友用了很多種方法數葉片,你認為那種方法又快又準確?

  小結:生活中我們在數量較多的東西時,有很多種方法,小朋友可以採用最適合你的方法,將東西數得又快又準確。

  3、分析探索葉片的單雙數的規律

  教師:老師剛才發現讓小葉片兩片、兩片做好朋友這種方法很有趣,我們一起用這種方法在來數一數。

  三、討論分析:

  教師:你們發現了什麼?(有的樹葉,它的葉片兩片、兩片都找到了好朋友:有的還剩下一片沒找到朋友。)

  四、樹葉分類:

  教師:這裡有兩張表格,我們把都能找到好朋友的葉片送到這張表格裡.把還剩下一片

  沒有找到朋友的葉片送到另外的一張表格裡,看看會發現什麼秘密。

  五、統計數字:

  教師:都能兩片、兩片成為好朋友的葉片,上面小葉片的數量各是多少?還剩下一片沒有找到

  好朋友的葉片,上面小葉片的數量又各是多少?

  六、分析兩類數字的特點:

  1.覺得:老師發現有些樹葉寶寶都有一個好朋友,而有些只有一個人。你看數字6寶寶,

  他們有3對好朋友,而數字7寶寶,卻多出了一個寶寶。所以你們覺得數字寶寶中有什麼秘密呢?

  2.教師:你看6、8、10、12、14這些數是什麼數?7、9、11、13、15這些數是什麼數呢?

  他是不是能兩個、兩個的湊成相同人數的呢?還是不能。

  3.教師:小朋友都發現了這個秘密,老師覺得6、8、10、12、14這些數是雙數,因為他們能

  剛好能兩個、兩個的分好。7、9、11、13、15是單數。(討論10以上的單雙數。)

  討論發現:已經學過的單雙數規律同樣適用於10以上的數字,拓展已有經驗。

  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們回家之後找找哪些物品也有這些規律。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愛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我們要訴說愛、感受愛、表達愛。《抱抱》這本書就是這樣透過各種動物間不同的抱抱來表達愛的繪本。其實在眾多的繪本中,很容易發現這本《抱抱》,它的封面是猩猩媽媽緊緊地抱著自己的孩子小猩猩,閉著眼睛,很陶醉,而小猩猩卻睜著眼睛,悄悄地看著外面。這本書畫面主體很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大,線條清晰,很引人注目。繪本開本也很大,適合集體閱讀。翻開書看後發現,此書幾近無字書,書中只有“抱抱”、“媽媽”以及“寶寶”大大的字樣。故事主要情節是小猩猩看見許多媽媽在和自己的寶寶抱抱時想自己的媽媽了,大家幫助它找到了媽媽。但是怎樣很好地把無字繪本介紹給孩子,喚起孩子的閱讀慾望以及讀懂它?此繪本中又蘊含著怎樣的教育資訊和教育價值?這些是設計這節課重點考慮到的問題。於是根據中班孩子的心理和年齡的發展特點,及《綱要》中對幼兒園語言教育提出的要求。著力組織適合中班孩子的語言教學活動,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從孩子的實際生活中去發現教育教學的資源,鼓勵、引導、支援孩子積極參與活動,把教育內容有機地蘊含在活動過程中,透過作用於孩子的活動來激發孩子主動學習。讓孩子從中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並鼓勵孩子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結合這些設計了本次語言活動《抱抱》。

  (二)活動目標:

  根據中班幼兒語言發展的實際水平、年齡特點、興趣需要,確定本活動的目標為:

  1.觀察畫面中動物的動作和表情,初步感受並用語言較清楚地表達它們抱抱時的內心感受。

  2.藉助音樂、動作、討論等手段,進一步理解作品中抱抱的不同含義:親情、感謝、友誼等。

  3.體驗和同伴共同閱讀,體驗閱讀繪本的快樂。

  (三)活動重難點:

  根據孩子的認知特點,活動中,我將“觀察畫面中動作和表情”作為重點,“理解作品中抱抱的不同含義”作為難點。

  (四)活動準備:

  我從下面兩部分做充分準備

  1.前期幼兒經驗準備:

  (1)《表情遊戲》:讓幼兒在參與遊戲中初步感受做各種表情時五官的變化。為幼兒學習利用觀察畫面中動物的動作和表情的方法,感受並表達動物們抱抱時的內心情感做準備。

  (2)《抱抱舞》:讓幼兒在舞蹈中感受與朋友抱抱帶來的快樂。

  2.物質準備:

  PPT、音樂《愛我你就抱抱我》、繪本《抱抱》、墊子、教棒

  二、說教法:

  活動中,我運用以下教學法完成本次活動目標:

  (一)遊戲法:

  運用律動幫助幼兒在擁抱中放鬆心情,感受抱抱時的內心情感。

  (二)觀察法:

  透過觀察重點畫面的方法,為幼兒能用語言較清楚的表達動物們抱抱時的內心感受做準備。

  (三)引導談話法:

  透過提問談話活動,引導孩子認真傾聽,大膽回答問題。

  (四)行為體驗法:

  行為體驗式法教學不僅對孩子的感性認識有幫助,而且在發展孩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活動中,我將透過幫小猩猩呼喚媽媽的方式讓幼兒的心靈去感受、體驗小猩猩想媽媽的心理。

  三、說學法:

  活動中,我將為孩子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讓幼兒在跳跳、看看、說說、抱抱的過程中進行活動。

  四、說活動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成活動目標,我採用了環環相扣的方法組織活動。

  (一)開始部分:

  藉助音樂律動、體驗擁抱

  開場利用律動《愛我你就抱抱我》讓孩子在擁抱中放鬆心情,並在旋律中體驗抱抱產生親切感,為感受抱抱時的內心情感做鋪墊。

  透過提問問題“喜歡和誰抱抱?為什麼?”喚起孩子的生活經驗,並支援和鼓勵孩子能大膽的說出來。這為繪本閱讀的準備。這一環節是為落實活動目標第一條。

  (二)學習部分:

  學習觀察畫面,為繪本閱讀做準備。

  1、《綱要》指出:

  “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在這一環節中我將剛才孩子們的真實體驗進行梳理回饋,直接匯入動物的抱抱。設計導語:“孩子們,今天有幾個小動物也在開心地和它們的媽媽抱抱呢!讓我們看看它們是誰?它們是怎麼樣抱的?”剛剛和同伴擁抱過的孩子們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動物會是怎麼樣抱抱?帶著這些好奇的疑問,我將先逐一出示從繪本中抽取三幅動物媽媽抱抱的重點畫面做成PPT(大象→長頸鹿→河馬),引導孩子學習透過觀察畫面中動物的動作、表情的方法來體驗擁抱帶來的感受。孩子的們的觀察表述詞彙是有限的,這時把三幅畫面集中,引導幼兒觀察出它們都是閉著眼睛,久久地抱在一起,閉著眼睛,很溫馨、陶醉。這樣的詞語的引入幫助幼兒更準確描繪擁抱的狀態,給孩子一個提升,讓孩子們在動作中感受和理解。

  2、出示小猩猩→認識小猩猩→觀察小猩猩的表情變化的過程:

  介紹主角:小猩猩,用它只有一歲,不太會說話的介紹,喚起幼兒幫助它的願望,並結合觀察小猩猩的動作和表情來感受小猩猩內心的手段,激發孩子迫切想去了解小猩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的情緒,幫它把故事中發生的事情說出來。引出故事《抱抱》。

  (三)引出繪本,和幼兒共同閱讀

  1、和孩子共同閱讀,鼓勵孩子把看到的說出來。

  孩子有了觀察以及把觀察到的說出來的經驗後,過渡到繪本的閱讀。並且把小猩猩的圖片黏貼在繪本上,讓這個小猩猩圖能從書上跳下來,到孩子身邊進行互動,引發幼兒更加積極地觀察畫面和主動表述的願望。這些策略的綜合運用,從而幫助幼兒更關注作品。

  繪本教學中集體閱讀策略有重點畫面的閱讀,孩子們和同伴邊閱讀邊議論,也有帶著問題閱讀的方式,這些手段的運用,是為了讓孩子們有目的的讀,有思想的讀,讓孩子在充分的預期和感受後再讀,體會作品的精髓,體會作品中抱抱的多重含義,落實活動目標第二條。

  2、故事的**:

  (1)小猩猩仰頭大聲呼喊的圖片:是為了讓孩子能掌握運用觀察動作、表情的方法,體會小猩猩著急、傷心、難過,想念媽媽的情緒。以鼓勵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辦法幫小猩猩找媽媽,一起呼喚小猩猩媽媽的遊戲讓孩子宣洩內心的情感。

  (2)猩猩媽媽伸長胳膊,跨著大步的圖片:引導孩子更熟練的掌握透過觀察動作、表情的方法來了解猩猩媽媽的心理想法。

  (3)小猩猩和媽媽緊緊擁抱的圖片:喚起孩子的生活經驗,去感受與自己媽媽擁抱時的內心感受。

  (四)結束部分:

  大家抱抱,體驗愛的快樂。

  1、《綱要》指出:

  “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在結束時我積極鼓勵孩子主動與同伴、老師抱抱,共同體驗擁抱帶來的快樂。

  2、尋找繪本《抱抱》:

  最後利用找書的遊戲,激起孩子們要完整欣賞繪本故事的興趣。當孩子們得知《抱抱》的書一直藏在身邊,亟不可待地尋找,迫切地閱讀願望,使我想到周兢老師說過:閱讀不僅僅是一個理解過程,更是一個審美和情感體驗的過程。孩子在今天的活動中無法自我完整的閱讀,有點遺憾。但在整節活動中,為營造了溫馨、溫柔、溫暖的情境,如孩子們坐在軟軟的墊子上上課,老師、孩子們的各種擁抱姿勢,音樂韻律的烘托,找到藏著的書後的喜悅,讓孩子們的心情一直在被關注著,被暖意包裹著。

  繪本教學,讓孩子成為閱讀的主人,讓他們喜愛閱讀,願意閱讀,會讀,是繪本教學的一項長期任務,我會繼續努力的'。謝謝大家!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10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中班語言《爸爸媽媽和我》,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活動延伸等環節對本教學活動進行解說。

  一、說教材。

  (一)說設計意圖:

  親子之間有一種樸素又美好的情感,然而在活動中表達這種情感往往顯得表層和單薄,其實在幼兒的生活中平凡的東西同樣耐人尋味。

  在活動中,教師以幼兒身邊的爸爸媽媽為切口,試圖透過欣賞照片、製作和講述記錄卡等方式,一定程度地量化“情感”,使抽象的事物變得實在,使潛在的親情自然流露,從而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和社會交往等能力。

  (二)說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感知理解詩歌中“爸爸、媽媽和我”的相互關係,初步學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嘗試根據日常生活經驗進行仿編活動,進一步瞭解大自然中事物間的關聯。

  3、體驗仿編活動帶來的成功感,增強詩歌仿編活動的積極性。

  在此基礎上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使幼兒懂得詩歌中爸爸媽媽和我的相互關係。教學難點是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嘗試進行仿編活動。

  二、說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準備:

  PPT課件、親子照片、記錄卡、筆等。

  三、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物件。”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朗誦法、直觀法、提問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四、說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朗誦法、討論談話法等。觀察法是幼兒透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透過觀看圖片和課件直接獲得印象。朗誦法、討論法是幼兒在討論以及朗誦中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五、說活動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活動過程一、匯入談話引出課題小朋友,你們家裡都有誰呀?

  你們喜歡爸爸、媽媽嗎?為什麼?

  六、展開

  1、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爸爸、媽媽會保護你,你感覺爸爸像什麼?媽媽像什麼?你又像什麼?

  2、教師朗誦詩歌3、學習詩歌ppt課件:圖一

  (1)畫面上有什麼?

  爸爸是(一座山),媽媽是(一座山),我是山間的(小溪)

  課件:圖二

  (2)採用上述方法,鼓勵幼兒看圖學習詩歌的第二段。

  爸爸是(一棵樹)媽媽是(一棵樹)我是樹上的(小鳥)在爸爸媽媽身邊飛過。

  3、師生共同學習詩歌,並有表情地完整朗誦。

  4、引導幼兒按詩歌中的格式仿編部分內容。

  (1)爸爸、媽媽除了是一座山,一棵樹,爸爸、媽媽還可以是什麼?

  (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地說一說)

  (2)帶領幼兒念一念自己仿編的詩歌。

  七、結束欣賞歌曲《爸爸媽媽和我》

  八、延伸活動:

  1、角色表演:爸爸媽媽和我。

  提供給幼兒頭飾和佈置簡單的場景,請幼兒自己選擇扮演的角色進行故事表演,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把故事的敘述部分該成簡單的旁白,主要讓幼兒練習角色的對話及表演相應的動作。

  這一環節能充分滿足幼兒的活動慾望,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對話,表達自己的理解,給幼兒提供表現和說話的機會,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最終達到實現活動目標的目的。

  2、繪畫:爸爸媽媽和我。

  各位老師: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能使一個語言活動獲得成功,需要不斷地嘗試和探索,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薰陶下,和孩子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不當指出,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由於我講解的很詳細,孩子們都能動手做了操作,、一些以前不肯動手的孩子今天也嘗試了自己做,雖然他們的作業中有許多遺漏的,但至少他們動手做了,說明已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11

  一、設計意圖

  1、說教材

  (1)幼兒看圖講述活動應以圖片為主,所以繪本《胡蘿蔔種子》用ppt形式展示圖片內容。

  (2)圖片中人物鮮明,背景簡單,篇幅大小合適,前後圖片前後之間有一定聯絡,有一定動作和表情,能從圖片中瞭解角色的心理活動,均符合中班幼兒教學活動。

  (3)繪本故事按照循序漸進原則,逐步遞進,不斷給兒童提出新的要求,使兒童在原有的的水平上,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並在看圖講述活動中幫助兒童擴充套件語言經驗,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健康成長。

  2、說學情

  中班幼兒一般在4-5歲表現為活躍,能依靠自己的具體生活經驗,理解成人的語言。容易注意具體的形象,因此在講述活動中應以情景性語言為主。

  二、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可愛的精神。

  (2)知道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廢,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3)模仿故事內容,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講述故事,如“大大的,紅紅的”。

  三、活動準備

  1、《胡蘿蔔種子》ppt課件

  2、一盆沒有發芽的植物,和一盆發芽的植物。

  四、活動重難點

  重點:讓幼兒感受到蘿蔔種子最終發芽後小男孩的快樂。

  難點:讓幼兒根據圖片內容給故事起名字。

  五,活動過程

  1、教法

  (1)運用拍手的課前律動活躍氣氛

  (2)實物匯入:出示沒有發芽的植物,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小花會不會發芽”來引出故事。

  (3)放映ppt進行首頁展示:引導幼兒觀察主題

  (4)然後開始逐幅出示圖片,並以次提出描述,回憶性問題,幫助幼兒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2、學法

  (1)以實物展示的方式,根據幼兒生活經驗,激發幼兒興趣。故事開始一空花盆展示,讓幼兒產生聯想,活動結束展示發芽的花盆,給幼兒驚喜。

  (2)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故事起名字,讓幼兒在這一過程中快樂的學習故事中的語言。

  (3)用猜猜看的遊戲讓幼兒激發幼兒興趣,讓有積極思考。

  六、活動延伸

  給小朋友們每人發小花盆帶回家在父母的幫助下種植自己喜歡的植物,帶回幼兒園放在班級植物角,參與照顧觀察。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12

  活動來源

  在生活中安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幼兒期的孩子們好奇心強,什麼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試一試,然而由於他們缺少生活經驗和常識,不能很好地把握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對一些有可能會造成傷害的事件缺乏防範意識和應對能力,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一些意外損傷。幼兒期是人一生中發展最迅速、最基礎的時期,讓幼兒有一個幸福、快樂、健康、安全的人生是所有家長和老師們的美好願望。正逢目前的主題活動《規則與標誌》,產生了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社會活動:“安全標誌”。

  設計意圖

  新《綱要》中所提到的“應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誌和文字元號的興趣”。標誌以其形象性、直觀性、知識性、實用性等特點運用廣泛,併為幼兒理解接受,讓幼兒掌握生活中常見的標誌的內容含義,有著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安全無小事,責任重泰山”。為保證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防止意外傷害的發生,我們對幼兒加強安全教育的培養。我們為幼兒創設了安全、富有啟發性的學習環境;營造了親切、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從眾多的安全標誌中選擇了一些貼近幼兒生活,能為幼兒理解的標誌符號,透過遊戲方式輕鬆學習,增進幼兒的安全意識和規則意識。

  目標分析

  本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使幼兒對幾種常見安全標誌的圖案、意義有初步的認知。對安全標誌進行分類,瞭解禁止標誌、警告標誌和指令標誌的基本特徵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養幼兒初步的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規則意識,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3.能結合自己經驗創造性地設計出與日常生活相匹配的安全標誌。

  過程分析

  總述:整個教學過程、時間大約需要30-35分鐘。基本流程:以“棋”導題標誌分類思考小組按要求重點討論一類標誌在師生互動交流中感知學習並掌握標誌特徵、名稱、作用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幼兒製作標誌讓學習內容生活化玩“棋”結題教學方法有:小組討論、師生互動、個體操作、分組遊戲等教學重點:重點在於引導幼兒能根據標誌上的圖案分析與辨別基本瞭解安全標誌的符號、名稱和意義。初步感知三類不同標誌的特徵與含義。

  教學難點:一類標誌的規範性名稱及其教育意義。如:指令標誌、警告標誌、禁止標誌等。整個活動過程首尾呼應,環環相扣,教學思路清晰明確,上一環節是下一環節的感知基礎,下一環節是上一環節的鞏固提高。我透過這種層層遞進、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來精心設計教學問題,引導幼兒自主學習,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並在此過程中致力於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教學中,我始終扣住“社會性教育”這個要素把握教學重點、解剖教學難點,並把目標達成度的高低以及幼兒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衡量本活動成功與否的標準。

  分述:

  第一環節為活動的起始部分(大約需要2分鐘)。我以“棋”的有關問題性情景,匯出學習內容:安全標誌。在活動的開始我設計了大部分幼兒都接觸過的“棋類”問題引出一張嵌有各類安全標誌的棋盤,繼而透過“要想下這盤安全標誌棋,首先要認識棋盤上的一些安全標誌”為要求,提出今天學習的任務,這樣就能讓幼兒很有興趣的進入學習活動。

  第二環節為活動的主要部分(大約需要25分鐘)。這部分含量較大,分量較重,是解決教學重點、達成教學目標的關鍵部分,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出示12個安全標誌,讓幼兒先思考,如果請你把這些標誌分成三類,你想怎麼分?之後一組小朋友操作分類,感知三類標誌的色彩、形狀及圖案等特徵,初步建立類概念,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基礎。第二層:採用小組討論方式,圍繞四個問題進行分組討論。

  第三環節為活動的結束部分(大約需要5分鐘)採用遊戲法讓幼兒分組玩“安全標誌棋”,對所學的安全標誌的內容進行鞏固性練習。簡單介紹玩棋的規則、方法後,要求幼兒5人一組自行結合分成四組,推選小組裁判並分成黑白兩隊開始下棋,這環節的一安排,主要引導幼兒透過“玩中學、玩中記”,複習鞏固本課所學的安全標誌的知識,並與起始部分相前後呼應,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鏈。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教材來源:在成人的世界裡,郵票是及普通但又很重要的。郵票是小小的方寸之地,但是它所表現的是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民俗。它包羅永珍、豐富多采。隨著時代的發展,資訊科技的進步,電話、QQ來聊天、電子郵件等等大大的取代了舊時的信件。作為21世紀的新生代,瞭解郵票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說教學目標。

  1、幼兒欣賞並認識郵票,知道郵票的用途。

  2、嘗試用鮮明、柔和的色彩裝飾郵票。

  3、增進幼兒裝飾美和色彩美的感受和經驗。

  活動重點:幼兒學會用鮮明、柔和的色彩裝飾郵票。

  活動難點:設計新穎但又符合標準的郵票。

  三、說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與表達,讓師幼形成一種平行的、雙向、相互支援的合作關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直觀法:幼兒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郵票,充分調動多種感觀參與,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2、談話法:提供充足時間,讓每一位幼兒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提高言語表達能力。

  3、操作法:讓幼兒透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

  4、遊戲法:根據《綱要》精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注重活動過程,也不是結果,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四、說學法:

  多渠道參與法:貫徹《綱要》精神,實施家園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並讓家長向幼兒介紹一些有郵票的初步知識,家長成為孩子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支持者。利用遊戲組織幼兒玩設計郵票的環節,從而進一步讓幼兒瞭解有關郵票的知識。

  五、說教學程式

  1、以認識、欣賞郵票的形式,引出話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就以教師自己發生的一件事引起幼兒的關注,同時用直觀的物品——集郵冊,引起幼兒的興趣。——你們知道郵票有什麼用途嗎?

  2、師生討論:

  ——你看到郵票是怎樣的?

  ——如果你是郵票設計師,你準備設計怎樣的郵票圖案?

  3、設計郵票。

  注意設計標準郵票的規格和要求。

  將你心裡想的郵票圖案畫給小朋友看。

  4、分享、欣賞、評價作品

  1、誰願意將你設計的郵票介紹給大家聽聽。

  2、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14

  活動目標

  1.體驗玩色的樂趣,產生探索的欲塑;

  2.感知顏色的變化,進行三種顏色的分類。

  活動準備

  透明飲料瓶若干個,顏色標記,塑膠簍子三個。

  活動過程

  一、觀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1.導人:"小朋友,平時我們常常會喝飲料,飲料瓶有各種各樣的。今天我帶來的可是神奇的飲料瓶。(揭開遮布)這些瓶子怎麼神奇呢?這些瓶子呀都會變魔術!"

  2.觀察瓶子:"大家快來看看,神奇的瓶子是什麼樣的?"(都是透明的,身體是細細長長的……裝著沒有顏色的水。)教師要做準確概括。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你發現了什麼呢?

  二、發現秘密,激發探索慾望。

  過渡:"瓶子裡有秘密噢!下面一個人拿一個,我也拿一個。"(注意:站的位置不要太擠,不要背對大家。)

  1.晃瓶子

  (1)"拿好你的瓶子,音樂響起來,讓我們和瓶子一起跳個舞吧。"

  (2)"讓瓶子動起來,讓瓶子裡的水也跳動起來!"

  2.找變化

  (1)"看看你們的瓶子有沒有什麼變化啊?"(只有三位幼兒拿的瓶子裡的水變顏色了。注意讓孩子自己說出顏色。)

  (2)"咦,你瓶子裡的水變成了什麼顏色?他的也變了,變成了什麼顏色?我的怎麼沒有變啊?(感到很奇怪。)

  (3)收瓶子:"我們先把瓶子送回去,然後趕快坐到椅子上。"

  幼兒討論:想想會是什麼原因呢?"

  三、玩變色遊戲,進行顏色分類。

  過渡:"這兒還有好多神奇的瓶子呢(揭開遮布),一個人拿一個,我們再來試一次吧。"

  1.變顏色

  "準備好。(音樂開始)動起來吧,讓瓶子裡的水也跳動起來!"

  2.送瓶子

  (1)(音樂停止)"你們發現了什麼?變成了什麼顏色?這紅紅的像什麼?"

  (2)"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找朋友的遊戲:我數一,二,三,紅色和紅色站在一起,藍色站在一起,黃黃站在一起。我要開始數啦,一,二,三。"(檢查)

  (3)(神秘一點)"噓!我的瓶子在和我說話呢,他說瓶寶寶想要回家了。他們的家在哪兒呢?找找看,在這兒呢,(出示空簍)上面還貼著標記。下面請你們看著瓶子裡水的顏色,按標記把瓶子送回家吧。"

  (注意:節奏要慢一點,要讓孩子都能安靜下來才開始說,不要急。)

  四、再變顏色,揭示秘密。

  1.老師換瓶蓋變色。

  過渡:"瓶寶寶都回家了,我們也坐到椅子上休息休息吧。"

  (1)"剛才我瓶子裡的水變成了黃顏色,它說它還會變顏色!""這次能變出什麼顏色呢?我們仔細看看吧。"(邊說邊換瓶蓋,音樂起。如果有孩子說出我換瓶蓋了,"我是在換瓶蓋,老師為什麼要換瓶蓋呢,待會兒你就知道了。")

  (2)"看,顏色真的又變了,變成了?綠色啦!"

  (3)"你們也把瓶寶寶輕輕地請出來。看清楚你拿的瓶子,裡面的水是什麼顏色的。"

  幼兒拿瓶子,隨音樂的節奏舞動。

  (4)"瓶子裡的水變色了嗎?為什麼沒變色呢?"

  2.小朋友換瓶蓋變色。過渡:"原來這裡面有一個小秘密呢!想知道的人趕快找一張椅子坐下來。"(幼兒回位置)幼兒猜測。(如幼兒猜測不到,教師啟發:細心的小朋友就會發現,剛才魔法師換了一個瓶蓋,瓶子裡水的顏色就又變了,那麼,秘密到底在哪兒呢?)

  (1)"秘密真的在瓶蓋裡嗎?我們擰開瓶蓋看一看,你會發現什麼?"

  (2)"對了,蓋子裡有顏色。看看你瓶子裡水的顏色和瓶蓋裡的顏色是不是一樣的啊?"

  (3)"請你看看你旁邊的小朋友和你的顏色是不是一樣的。找一個和你顏色不一樣的,互相交換一下瓶蓋,換好後一定要用力把瓶蓋擰緊。"

  (4)幼兒換瓶蓋(音樂響起來)。

  (5)"原來是什麼顏色的?現在變成什麼顏色了?"兩三名幼兒說。

  (6)結束語:"噢,不同的顏色碰到一起,就會變成另外一種顏色。小朋友們請帶上你的瓶寶寶,跟老師來吧!我們再去換個瓶蓋,試試看吧!"

  說課材料

  1.活動來源

  "天空生氣的時候是黑色,大海溫柔的時候是藍色,冬天掉眼淚的時候是白色,我的心高興的時候是彩色。"當我讀到《整合教材》中的這首兒歌時,覺得好美——是顏色渲染了這個世界的微妙。顏色可以表達心情,顏色可以表達感受,顏色還可以表示季節,正是顏色讓這個世界變得豐富多彩。顏色時刻在我們眼前。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顏色作為主題。我也知道關於顏色的活動有很多。課題老,就要想辦法變花樣,換角度。我要給顏色找一個更有生命力的載體!那段時間班上在收集飲料瓶,有個孩子帶了一個裝著水的飲料瓶,瓶蓋上打了幾個洞,說是倒過來可以當水壺用。看著他擺弄瓶子,瓶裡的水晃來晃去的,也許上帝可憐我的冥思苦想吧,當時腦子裡就突然想到用透明的飲料瓶作引子,裝上沒有顏色的水,讓顏料躲在瓶蓋裡,設計成一個可以讓水變顏色的小魔術。於是,"神奇的瓶子"就這樣產生了。

  2.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的好奇心是進行科學教育的基礎。"科學始於好奇",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興趣又是學習的動力,是幼兒獲得經驗的先決條件。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就要從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人手,從而使幼兒愛科學,主動學習科學。巧妙的設計、有效的組織,就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學科學的興趣。我想透過今天這樣的方法玩顏色,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好奇心,他們能在輕鬆快樂、好奇興奮的狀態下,產生探索慾望,感受顏色的變化,自然也可以進行顏色的分類。用幼兒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廢舊飲料瓶,發生神奇的變化,讓幼兒體驗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就是我們每天做的事,使幼兒學會關注生活,真正理解科學的實際意義,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3.目標分析

  現代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交流、和諧相處。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從情感、態度、認知等方面將活動目標確定為:體驗玩色的樂趣,產生探索慾望;感知顏色的變化,進行三種顏色的分類。

  4.過程分析

  圍繞以上目標,我將活動分為四個部分:

  (1)觀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2)發現秘密,激發探索慾望;

  (3)玩變色遊戲,進行顏色分類;

  (4)再變顏色,揭示秘密。

  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究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

  在整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輕鬆快樂的活動環境,孩子是活動的主角,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愉快的情緒體驗和強烈的探索慾望正是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15

  一.活動目標:

  梯形是隻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兒認識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徵,能找出相應的圖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兒用語言描述梯形的特徵。我把本活動的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理解感知梯形的特徵,並能不受其他圖形的干擾在各種圖形中找出梯形。

  2、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動手能力。

  情感目標:誘發孩子們學習幾何圖形的興趣。

  根據目標,我把本節課的重難點定為。

  活動重點:初步瞭解梯形的特徵。

  活動難點:認識不同的梯形。

  二.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的進行教學,我做出以下準備:

  環境創設:活動室佈置一些包含梯形的圖畫。

  教師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長方形娃娃、梯形娃娃。

  幼兒學具:包含有(沒塗色)梯形的圖畫若干張、含有梯形的操作材料、不同的梯形餅乾若干。

  三.教法、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採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動法,並設計遊戲形式,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更好地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讓幼兒聽一聽,說一說、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幼兒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四.活動流程

  課堂教學是幼兒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式:

  複習整理基礎上,滲透新知識點--新授活動--鞏固活動--生活化延伸

  1、透過尋找、塗色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徵。

  課前我給每位小朋友發了一張含有幾何圖形的圖畫,讓幼兒把圖中自己不認識的圖形塗上顏色。由於梯形的概念幼兒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動設計我就不從概念入手,而讓幼兒透過操作活動,反覆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徵。

  2、觀察瞭解梯形特徵。

  (1)出示梯形,提問:這個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你們看,它上面的邊短,下面的邊長,上下兩條邊平平的,中間距離是一樣的,旁邊兩條邊斜斜的。這個圖形像什麼?

  (2)小結:這個像滑梯的圖形,名叫--梯形。

  (3)不過,梯形寶寶可調皮呢,它一會兒翻跟頭,一會兒躺下睡覺,你們看這樣還是梯形嗎?(小結:原來梯形可以倒著放,睡著放,它們都是梯形。)

  (4)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讓幼兒瞭解它們也是梯形。

  提問:這個一邊可以當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這個兩邊有一樣長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

  透過比較,簡單的告知幼兒:這個一邊可以當滑梯的圖形,是直角梯形。這個兩邊有一樣長滑梯的圖形,是等腰梯形。

  幼兒認識梯形的另外一個難點是梯形的多樣性。幼兒認識的特點是先入為主,容易形成定勢。所以活動開始時就要讓幼兒接觸各種梯形,每個環節中幼兒所看到的、製作的梯形都是各種各樣的。

  3、透過再一次的操作活動讓幼兒鞏固瞭解梯形的基本特徵。

  (1)活動室來了一些小客人,你知道這些客人那些是梯形娃娃嗎?教師出示正方形娃娃、長方形娃娃、梯形娃娃,幼兒從中找到梯形娃娃。

  (2)小客人說肚子餓了,想吃梯形餅乾,小朋友能幫助他們嗎?

  (3)先請小朋友們從各種形狀的餅乾中挑選出1塊梯形餅乾,舉起來給老師檢驗。

  (4)再選擇2塊不同的梯形餅乾,給同伴檢驗後喂梯形娃娃,並對小客人說:“請吃梯形餅乾”。(教師在旁註意檢驗)

  此環節是我在教學中有意設定的一個難點,給小客人喂梯形餅乾幼兒得選擇2塊不同的梯形餅乾,給同伴檢驗後喂小客人,並對小客人說:“請吃梯形餅乾”。這裡必須選擇不同的梯形餅乾,對一部分幼兒來說,是需要思考一下的。只有讓幼兒經過一定的努力跨越過去才能從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心底裡得到滿足。

  (5)讓幼兒找一找畫冊8頁中的梯形寶寶,指一指,並說一說。

  4、透過尋找生活中常見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對梯形特徵的認識。

  (1)讓幼兒在活動室周圍張貼的圖片中,尋找梯形寶寶,先請一名幼兒找找、說說。

  (2)鼓勵全體幼兒尋找生活中的梯形,跟同伴和老師說說梯形寶寶藏在哪裡。

  在整個指導過程中我注重“四最”:即最大的觀察(努力觀察每位幼兒,避免籠統評價);最小的干預(教師角色進行退位,不干預替代);最多的鼓勵(鼓勵幼兒的點滴進步);最大的延伸(學習生活兩結合)。

  另外,努力把握“玩數學”的度。不在遊戲中刻意地“教”,讓幼兒在遊戲中充分發洩情感,感受愉悅。

  這節課,我透過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指導幼兒觀察、遊戲,操作,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各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幼兒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五、活動反思:

  成功之處:幼兒在找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找圖形的過程中,讓幼兒把梯形和其他圖形分開來,這樣很大程度上結合了幼兒對梯形的感性認識。

  失敗之處:在找圖形之後,我沒有讓幼兒直接拿材料出來折剪,而是讓他們在梯形的感性認識基礎上尋找生活中的梯形,應該和長方形、正方形重疊起來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認識梯形的一些特徵,這樣更強化了幼兒的感性認識。

  各位老師: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以上是我對這個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給與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