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徐志摩> 《再別康橋》生命主體價值

《再別康橋》生命主體價值

《再別康橋》生命主體價值

  《再別康橋》生命主體價值是什麼呢?大家清楚嗎?下面來看看!

  在多元文化價值觀逐漸形成和知識轉型的社會背景下,我國中學語文教學的理念、課程內容、教材解讀等都發生了變化。目前我國中學語文教材變革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在教材內容的重新選擇上偏向文化相容性強的文字以適應多元文化背景的需求;一是對原來教材中經典的文化內涵深厚的課文進行重新解讀,發掘其文化價值。《再別康橋》的生命主體價值的發掘就是在語文教材文化研究的背景之下的重新解讀。

  一、《再別康橋》生命主體價值挖掘的背景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自由、相容的文字解讀氛圍的形成

  隨著世界多元化的發展,在教育領域,“多元”日益成為一種潮流。“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文化背景之一便是‘多元文化’的出現和激盪。”在中學語文教材的解讀上由原來的單一、呆板向多樣化發展,教材的解讀氛圍變得自由相容。

  在我國建國初期到二十世紀末的中學語文課本中,單一的主流價值觀念長期地統治著語文教材的解讀。建國初期是一派積極向上的歌頌新中國成立的讚歌,六十年代是明顯而強烈的階級仇恨的傾向;七十年代是怒目金剛式的口號宣洩;八十年代的教材解讀中階級鬥爭餘溫尚存。這個時期內,某種服從主流意識形態的解讀觀念相繼地佔據建國後到二十世紀末的語文教材解讀。進入新世紀,中學語文教材從單一走向多元,從一剛一本到一綱多本再到多綱多本,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形成解放了被禁錮已久的語文教材,形成了輕鬆自由的環境。諸如《再別康橋》此類經典課文的重新解讀才能實現。

  (二)由現代型到後現代型的知識轉型使解讀語文教材更注重價值與文化

  我國的語文教育在現代知識型的影響下形成了“知識中心”的特點。語文教材的解讀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系統為最終目標,走上單一化的道路。進入新世紀,隨著現代知識型向後現代知識型轉變,人文與科學在語文教學中得到綜合,中學語文課文的解讀開始注重價值與文化,注重個人的生命向度和生存狀態,人文色彩逐漸濃烈。後現代知識型的“文化性、境域性、價值性”的特點促進了這一轉變。

  語文教材本身具有的文化特性則是它的內在推動力。“語文教材不僅僅只是反映、篩選、儲存、傳承文化的工具,它也是一種獨立的文化文字,對文化起著建構和生成的作用。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文字,語文教材有著自己的文化特性和品格。”正因為語文教材本身具有這些特性,中學語文課文的解讀注重價值與文化也是尊重文字精神內涵,迴歸文字文化特質的一條正確道路。

  此外,多元文化與多元思維能力相生相成的。語文教材多元解讀是培養學生多元思維能力必須進行的。《再別康橋》已經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在新的時代背景要求下,應該給文字的解讀注入新的活力。所以說,《再別康橋》價值的再發掘對於培養學生多元思維能力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二、《再別康橋》生命主體價值分析

  (一)康橋之夢——徐志摩生命主體價值之所在

  《再別康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現代抒情詩歌中的名篇。

  全詩可以用一個“夢”字來概括,詩人尋夢而來,舊夢重溫之後又遺夢而去,徐志摩的康橋之夢是他的生命主體價值的體現。作者與康橋三會三別,先後寫有《再會吧,康橋!》、《我所知道的康橋》和《再別康橋》三篇詩文。從這三篇詩文中可以清楚地看見作者與康橋相關的生命歷程。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詩人放棄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遠赴美國,遊學康橋。在這裡,詩人詩的性靈被開啟,心中追尋的夢想被喚醒。1922年8月,詩人離開康橋返國,1923年寫下了格調積極,情緒樂觀的`《再會吧,康橋!》。1925年,詩人遊歷歐洲,重回康橋,1926年初寫下《我所知道的康橋》,文中所寫的康橋之美令人心向神往。1928年詩人再回康橋並寫下傳世之作《再別康橋》是他的尋夢之旅。

  這個夢是詩人曾經追求,真實擁有,現已遠去的康橋生活。作者的精神世界在康橋遊學的一年中得到極大滿足,正如他自己所說:“但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睛是康橋叫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詩人再次重回康橋是一種生命價值的實現,而再別康橋則是詩人離去時不完滿的精神迴歸。生命價值的意義正在於此,所以《再別康橋》中尋夢而來又別夢而去是兩次實現了詩人的生命價值。

  (二)尋夢而來——第一小節

  第一節可以說是詩人尋夢之始,也是尋夢之終。詩人在一開頭便告訴我們他要作別。作別便須“輕輕地來”和“輕輕地走”,不驚擾康橋的一草一木。在這個詩人曾經無比熱愛的地方,擁有許多美好回憶的地方,詩人輕輕地來是為了尋夢,輕輕地走則是讓夢圓滿。詩人找到了曾經駐留在他心中的康橋是收穫,而不驚擾康橋是一種圓滿。詩人的三個“輕輕地”是一種久別重逢的心境,也是一種精神的滿足。第一小節是整首詩的開始,是詩人尋夢的引子,為整首詩奠定基調。

  (三)舊夢重溫——第二到第四小節

  第二到第四小節,詩人終於踏進如真似幻的康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何以是新娘?“想象一下迎新的場面吧。新郎見到穿著新嫁衣的新娘,是何等新異驚喜!詩人此番雖是再別,卻睹舊如新。”[5]此時的金柳、夕陽、水草都與詩人心中的康河重疊了,詩人曾經在這裡生活過的一幕幕重演,詩人彷彿回到了過去的時光。波光中盪漾的舊時豔影,在詩人心頭徘徊,“盪漾”的水波有時光消逝,漸行漸遠之感。詩人投注於康河的情感和當年在這裡經歷的人事在水波消逝間重現,詩人既是觀康河之景也窺見自己的人生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