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蜀道難> 李白《蜀道難》名家講解

李白《蜀道難》名家講解

李白《蜀道難》名家講解

  引導語:李白的《蜀道難》全詩感情強烈,一唱三嘆,迴環反覆,讀來令人心潮激盪。今天我們來看一下《蜀道難》名家講解。

  《蜀道難》屬樂府古題,即(相和歌辭·瑟調曲)。在樂府古題樂解裡面有這樣一段話:“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之阻。”銅梁、玉壘都是蜀中山名。李白襲用了這個古題,仍然寫蜀道之艱險。但無論在內容、形式上都有新意。由此可見李白不僅善於吸收,更善於創新,他是在繼承中有革新、有創造的。

  這首詩可分三部分:

  一、從開頭至“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寫蜀道開闢之難,突出一個“難”字。

  二、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寫蜀道行走之難,突出一個“險”字。

  三、從“劍閣崢嶸而崔嵬”至結尾,把自然環境與政治形勢結合起來,寫國情的險惡,以引起人們的警惕,突出一個“惡”字。

  劃分三段的主要聯絡:

  1、內在聯絡:三個部分的自然銜接和描寫蜀道由難而險,由險而惡,勸告友人還家,逐步深化主題。

  2、外在聯絡:“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三次詠歎,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危途難行”是本詩的主題。前兩部分從自然風光落筆,極盡描模刻畫之能事;第三部分轉入對政治形勢的詠歎,深化了主題。可看作是作者的精心構思。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歌一開頭,就用了驚歎詞“噫籲嚱”,表示十分驚奇和感嘆。“噫籲嚱”是嘆詞的連用,可讀成“噫,籲嚱”,“籲嚱”就是嗚呼的意思。也有的說“噫”、“籲”,“嚱”是三個獨立嘆詞的連用,突兀而起。“危乎高哉”的“危”和“高”,都是高聳的意思,各帶一個感嘆詞。李白有一首寫峰頂的詩,第一句就是“危嘍高百尺”,“危嘍”即很高的樣子。與“危乎高哉”是同樣意思的重複,也是起強調的作用。“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取消句子獨立性成為片語“蜀道難”。這裡“於”是比的意思。這幾句大致是:喲,啊,高啊實在高啊,蜀道難行,比上青天還難。請看,從一開始就帶上了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開篇即奇,一下子奏出激昂雄渾的基調,強烈的震撼著讀者的心絃。

  “蠶叢及龜鳧,開國何茫然!”“蠶叢”與“龜鳧”是傳說中的兩個蜀國的開國國君, “茫然”是茫遠而難以知詳的意思,說他們開創蜀國是多麼遙遠的事了。“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爾”作指示代詞,“此”的意思,“爾來”就是自此以來,即蜀開國以來。“四萬八千歲”不是確數,極言時間的久遠。秦國的土地因山川多有險阻,故稱為“秦塞”,“通人煙”即人員往來相通的意思。這兩句說蜀地自古不跟秦地相溝通。“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當”,是遮攔、阻擋,這裡當“面臨”講。“太白”是秦嶺主峰太白山。傳說因它冬夏都有積雪,所以叫太白。太白山在西安的西面,所以叫“西當太白”。諺語云:“武功太白離天三百”,極言其高峻。“鳥道”是人跡難至的險峻的小道,“橫絕”是橫空飛越的意思,“巔”是頂峰。這兩句說,西邊太白山擋住去路,山上的小路人跡難至,只有鳥兒才能從那橫空飛越直達峨眉山頂。“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是以神話來反映我國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大無畏英雄氣概。蜀王派五個力士前去迎娶秦王的'五個女兒,途中見一大蛇鑽入山穴,力土們抓住蛇尾猛拉,結果地崩山倒。力士和秦王的女兒都被壓死,山中就此裂開一條小路,把秦蜀兩地溝通起來,也就是把形似天梯的陡峭山路和山崖間鑿石架通的棧道聯絡起來。這雖是神話故事,但我們可以看出蜀地與世隔絕,蜀之道來之不易。詩人不是客觀地描摹蜀道的艱難,而是從傳說和想象落筆,賦予秦蜀山川以濃郁的主觀感情,表現了詩人對蜀道帶有鮮明個性的獨特感受,融合著詩人豪邁奔放的個性。

  以上是第一部分。詩人從古老的傳說落筆,追溯了蜀秦隔絕的漫長曆史,指出五位壯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在不通人煙的崇山峻嶺中,開鑿出一條崎嶇險峻的山路。強調了蜀道來之不易。這裡講的是蜀道開闢之難。

  第二部分寫蜀道行走之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標”,高木作為表記,其最高處叫做標,這裡高標就是最高峰、頂峰。這幾句極寫山的高峻,上面有六龍駕著太陽神乘坐的車子,到此也不得不折回的高峰,下面有波浪洶湧盤旋的迴流之水。這樣上下著筆,頂天立地的山峰似乎佇立在我們眼前。接著寫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不得透過,敏捷輕巧的猿猴要想越過去也愁於無法攀援。這是極寫山勢之高峻。

  “青泥何盤盤”,說青泥嶺多麼的盤旋曲折。“百步九折縈巖巒”,“百步九折”說不在長的距離中就有多處的轉折,“縈巖巒”,說這路繞著山崖。縈,縈迴,繞著的意思。這兩句極寫山的曲折。“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是摸,“歷”是經過,“參”和“井”是兩個星,它們相應地面上的位置,也就是古代常說的分野,分別屬於蜀和秦。

  “仰”是仰首,“脅息”,是屏住呼吸,可見心情的緊張。走在山路上星星彷彿可以摸到,或從身邊擦過。仰起頭來,蒼穹低下脅迫,使人透不過氣來。這是極寫山路之高。“以手撫膺坐長嘆”,膺是胸。如“義憤填膺”成語。這句說,用手摸著胸脯坐下來長久地嘆息著,可見山之高讓人感到害怕。“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由秦入蜀是向西行,故稱“西遊”。“畏途”,危險使人害怕的道路,“巉巖”是險峻的山岩,“畏途巉巖”,就是路險山高,所以“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但見”只看見,但,只的意思,而不是但是。悲傷的鳥兒對古樹哀號,雄雌相隨著在林間飛翔。“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說又聽到杜鵑鳥對著夜月悲啼,愁緒籠罩著空曠的山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這裡“此”是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

  “凋”,凋謝,消失。“朱顏”就是紅顏,“凋朱顏”就是紅顏失色,非常害怕的意思。今天成語有“談虎色變”,“凋朱顏”就是“色變”的意思。“連峰去天不盈尺”,“連峰”是連綿的山峰,“去天”離天,“去”是離開的意思,“不盈尺”是不滿一尺,“盈”是滿的意思。“枯松倒掛倚絕壁”,說古老的松樹倒掛著依靠在絕壁上。“飛湍瀑流爭喧豗”,“喧豗”是鬨鬧聲,是急流瀑布發出的。說飛瀉的急流和洶湧的瀑布爭相轟鳴。

  “砯崖轉石萬壑雷”,“砯”,水擊岩石聲,這裡用作動詞,撞擊的意思。“轉石”,激流翻滾著大石。講水拍打著山崖,衝擊著山石,千山萬壑發出雷鳴般的響聲。這幾句化用了晉代張載《劍閣鳴》中的意思,“盤著飛湍走壁,沙石碰閣,洶湧而驚雷。”可見李白善於吸收前人長處,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其險也若此”,蜀道之高之危略作收束。“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爾”是第二人稱“你”,我嘆息你這遠道之客為什麼要到這兒來呢?

  第二部分可分為兩層:前八句為一層,強調山勢的高峻與道路的崎嶇。“問君西遊何時還”以下為第二層,描繪了悲鳥、古樹、夜月、空山、枯松、絕壁、飛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動靜相襯,聲形兼備,以渲染山中空曠可怖的環境和慘淡悲涼的氣氛,喟嘆友人何苦冒險入蜀。這是寫蜀道行走之難

  第三部分,主要寫劍閣險要,蜀地險惡,規勸遠行的友人,不可久留。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閣”,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北大劍山、小劍山之間。“崢嶸”、“崔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峻。“當”,阻擋、守著的意思,說劍閣的形勢非常險要,非常高峻,只要一個人守在這險要的關隘上,再多的人也攻不開。正因為地勢險要,所以“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匪”即非,這是暗喻“所守之人”成為狼與豺。說守衛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的親信,就可能變成害人的豺狼,因為他們可以憑恃險惡的地形搞叛亂,殘害人民。“一夫當關”以下四句,是化用張載《劍閣鳴》中“一人荷戟,萬夫趦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裡寫“猛虎”、“長蛇”,用的是雙關的手法,用“猛虎”“長蛇”代“所守”,並把所守的兇殘比擬為野獸。“吮血”就是吸血。

  磨牙吮血比喻、比擬中含有誇張成分,形象更加鮮明。把割據一方的軍閥兇殘面目揭得淋漓盡致,從而強化了蜀地政治形勢的險惡。這句說,人們早晨要躲避猛虎的襲擊,晚上要逃避大蛇的侵擾。這些“野獸”都在磨牙吮血,殺人太多了。作者畫出了他們窮兇極惡,殘害生靈的面目。“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錦城”指四川成都,以織錦發達而得名。杜甫有“花眾錦關城”的詩句。“雲”是說,講錦城這裡雖說是樂土,我勸你不如早些回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西望”承接前文“西遊”說的,由長安而行,望成都,故曰“西望”,“長諮嗟”是深深的嘆息。

  這最後一部分,從自然環境寫到社會人生,賦予“危途難行”的主題以政治的內容。寫蜀地形勢的險要和環境的險惡,規勸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這是寫國情之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