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沁園春> 關於《沁園春》詞牌填詞要點、領格字、詞牌詞調淺談彙總

《沁園春》詞牌填詞要點、領格字、詞牌詞調淺談

關於《沁園春》詞牌填詞要點、領格字、詞牌詞調淺談彙總

  引導語:沁園春,是詞牌名,那麼大家知道《沁園春》詞牌的來歷等相關的資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歡迎大家閱讀!

  一、《沁園春》詞牌來歷

  《辭海》記載:“沁園春,詞牌名。雙調,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韻;下片十二句,五平韻。一韻到底,前半闋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後半闋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對仗。四個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此調的作法是:起首三句均四字,上兩句句法相同,俱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韻,重在第三字,必須用仄,是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為四字對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與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與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協韻,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為四字對句,與﹝過秦樓﹞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務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應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實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兩句四字對偶爾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後闋起首二字協韻,俱平聲。次句四字,同前闋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蓋即前闋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與前闋同。前闋後九句與後闋後九句字數與平仄相同。此調常用對仗句。又名《念離群》、《東仙》、《洞庭春色》、《壽星明》、《千春詞》、《大聖樂》等。(引文見1980年版《辭海》905頁),曲牌亦有《沁園春》,大致與詞牌相同或有變化。曲牌是由詞牌演化而來,其來歷亦相同。有關《沁園春》詞牌的來歷有多種說法。

  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漢明帝劉莊(顯宗)共有11女。永平三年(60年),封第五女劉致為沁水公主,婚配東漢開國元勳鄧禹之孫高密侯鄧乾,併為其修建園林一座,名為沁園,後為外戚竇憲所奪,後肅宗駕出,過園,指以問憲,憲陰喝不得對。後發覺,帝大恕,召憲,切責。……憲大震懼。皇后為毀服深謝,良久乃得解,使以田還主。後人感嘆其事,多詠歎之。到唐代後,“沁園”已成為典故見諸文人筆下,並進入音樂領域,成為音樂題材。

  《沁園春》詞牌最早當出現於晚唐,今已考證。現在傳世的最早《沁園春》詞當數張先的《沁園春·寄都城趙閱道》詞。但張先其詞與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詞相比,尚欠精工。故後人填《沁園春》,多遵蘇詞。

  二、《沁園春》平仄及對仗要求如下(以蘇體為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韻)。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韻)。

  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平)平(仄)仄平平(韻)。(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

  平(平)仄(或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韻)。

  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第一、二、三句全用對仗,“孤館燈青 野店雞號 旅枕夢殘”,被稱為連環對,很工正。但也可以一、二句對仗,三句不對;或二、三句對仗,一句不對,如:毛澤東《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國風光”與“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不對仗,而“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甚至是對偶句。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築偃湖未成 》“迭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則完全對仗,但不特別工正。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則完全不對。這裡的對仗要求不是十分嚴格,用與不用可根據詞意確定。

  第四、五、六、七句“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用“月華收練,晨霜耿耿”與“雲山摛錦,朝露漙漙”隔句對仗,且不用字頭“漸”, 形成排比句法,氣勢頗盛,稱為扇面對。如: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氣似奔雷”;毛澤東《沁園春‧雪》“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對仗工正,要求也很嚴格,這裡一定得用對仗句。

  第八九句“世路無窮,勞生有限”,完全對仗,且十分工正。辛棄疾幾闕《沁園春》也大都對仗,也有對得不工或不對仗者,比較而言,對得不工或不對者少。毛澤東《沁園春·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對仗則十分工正,這裡的對仗修辭要求也很嚴格。

  第十句都不對仗。

  第十一句不對仗,但多用承啟詞意。

  第十二、十三句,“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去字頭“憑”,“ 徵鞍無語,往事千端”工對。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築偃湖未成 》“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工對。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嘆汝於知己,真少恩哉”不對。毛澤東《沁園春‧雪》“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都不對仗,這個地方用與不用對仗,視其詞意而定,需要豪壯則用,需要深沉則不用。

  下闋第一,二句(如第二句需要小頓,則為第一、二、三句),均不對仗,其餘各句與上闋相同。

  附:

  必須對仗詞牌:

  《拜星月慢》首二句。(四言句)

  《長相思》前後闋第一、二兩句。

  《翠樓吟》第七、八句(一字領四言)。

  《東風第一枝》第四、五句。(六言句)

  《法曲獻仙音》首二句(四言);第四、五句(四言)

  《高陽臺》前片首二句(四言)必須對仗;後片第二、三句(一字領四言)可用對仗。

  《桂殿秋》第一、二兩句。

  《河滿子》前、後片尾二句。(六言句)

  《浣溪沙》第四、五兩句。

  《江南春》第一、二句(三言);第三、四句(五言);第五、六句(七言)

  《解語花》前片首二句(四言)必須對仗。

  《蘭陵王》後片:第二、三句(一字領四言);第五、六句(一字領四言);第十一、十二句(一字領四言);第十四、十五句(一字領四言)。

  《滿江紅》前片第五、六句(七言);後片第七、八句(七言)。後片起四個三言句可用扇面對。

  《南歌子》前、後片第一、二句。(五言句)

  《念奴嬌》前闋第五、六兩句。

  《破陣子》前、後片首二句(六言);前片第三、四句。(七言句)

  《齊天樂》後闋第四、五兩句。

  《綺羅香》前片首二句(四言句);六、七、八、九句可用扇面對。

  《沁園春》前闋第八、九兩句,後闋第七、八兩句。

  《慶春宮》首二句。(四言句)

  《鵲橋仙》前、後片首二句(四言)必須對仗。

  《人月圓》後片第二、三句。(四言句)

  《阮郎歸》後片第一、二句。(三言句)

  《瑞龍吟》前片第二、三句(二字領四言);後片第八、九句(三字領四言)。

  《水調歌頭》後闋第五、六兩句。

  《蘇幕遮》首二句。(三言句);後片首二句(三言句)亦可用對仗。

  《訴衷情》後闋第一、二句。

  《踏莎行》前、後片首二句。(四言句)

  《攤破浣溪沙》後片前二句。(七言句)

  《天香》首二句(四言);第四、五句(四言)

  《望海潮》前後闋第四、五兩句。

  《西江月》前後闋第一、二兩句。

  《相見歡》後闋第一、二兩句。

  《雪梅香》第五、六句。(七言句)

  《眼兒媚》前片首二句(五言),後片尾二句(四言)

  《夜合花》後片第二、三句(一字領四言)必須對仗;前片首二句(四言)可用對仗。

  《一七令》從二字句到七字句均須對仗。

  《魚遊春水》第五、六句(七言);尾二句(六言)

  《漁歌子》第三、四句。(三言句)

  《雨中花慢》首二句(四言)

  《玉蝴蝶》第三、四句。(四言句)

  《鷓鴣天》前片尾二句。(七言句)

  《醉太平》第一、二句。(三言句)

  可對可不對詞牌:

  《風入松》前、後片尾二句。(六言句)

  《更漏子》前、後片:第一、二句(三言);第四、五句(三言)

  《桂枝香》前闋第八、九兩句。

  《江城子》前後闋第二、三兩句。

  《金人捧露盤》後片首四句。(三言句)

  《臨江仙》前、後片尾二句。(五言句)

  《六州歌頭》前闋第三、四兩句,第八、九兩句,第十、十一兩句。

  《念奴橋》前片第六、七句。(四言句)

  《清平樂》後闋第一、二兩句。

  《生査子》前闋末兩句。

  《聲聲慢》前片首二句。(四言句)

  《石州慢》前闋第一、二兩句,後闋第二、三兩句。

  《蘇幕遮》前後闋第一、二句。

  《訴衷情》後闋末兩句。

  《瑣窗寒》前片首二句。(四言句)

  《唐多令》前、後片首二句。(五言句)

  《行香子》前片首二句。(四言句)

  《夜行船》第三、四句。(四言句)

  《一剪梅》前後闋第二、三兩句和第五、六兩句。

  三、沁園春寫法舉例(以毛澤東《沁園春*雪》為例)

  《沁園春*雪》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上闋

  上闋首三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起“總”的作用,總說上闋所寫內容,由第四句一直到第十三句。

  第四句用領格字“望”字引出下面三句“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對仗句。

  第十一句到第十三句“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為上闋總結句。

  第十二句用領格字“看”字引出下面二句“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下闋

  下闋第一、二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為轉折句,起承上啟下作用。“江山如此多嬌”起承上作用,總結上闋所寫內容,“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起起下作用,引出下闋第三句到第十二句。

  第四句用領格字“惜”字引出下面二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對仗句。

  第十句到第十二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為下闋總結句。

  第十一句用領格字“數”字引出下面二句“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總結。

  四、詞牌詞調及選擇

  詞,是一種配合音樂的文學,是古人拿來當歌曲唱的,講究節奏感和押韻,後來逐步脫離音樂成為一種文學體裁,詞牌是規定了一首詞的音樂腔調。

  填詞要選詞牌,詞牌又規定了一首詞的音調,因此選擇詞牌就要選擇詞牌的聲,而不是選擇詞牌的名字。各個詞牌都有它特定的聲,或細膩輕揚;或越豪放;或婉約柔;或慷慨雄壯;或幽怨淒涼;或坦昂。凡此種種,詞牌基本已經規定了。

  劉坡公《學詞百法》上,對選詞牌上有精到闡述:詞之題意,不外言情、寫景、紀事、詠物四種。題意與音調相輔以成,故作者拈得題目最宜選擇調名。蓋選調得當,則其音節之抑揚高下,處處可以助發其意趣。

  謝桃坊先生編著的《詩詞格律教程》中,也對一些常用詞牌做了簡析。

  下面為一些詞牌常用詞牌的詞調

  壓抑淒涼類:

  《河傅》悲切。

  《金人捧露盤》蒼涼激楚。

  《釵頭鳳》聲情悽緊。

  《祝英臺近》宛轉悽抑。

  《劍器近》低徊掩抑。

  《西吳曲》蒼涼激楚。

  《雨霖鈴》纏綿哀怨。

  《摸魚兒》蒼涼鬱勃。

  《普薩蠻》緊促轉低沉。

  《天仙子》傷春傷別,情急調苦。

  《曲玉管》抒寫羈旅中的懷舊傷離情緒。

  《蝶戀花》、《青玉案》是達幽咽情調,描寫感情。

  《卜算子》婉曲哀怨而略帶幾分激切。

  《南鄉子》適宜抒寫纏綿低抑情調。

  《阮郎歸》情急悽苦,悽婉欲絕。

  《生查子》比較諧婉、怨抑。

  《鶯啼序》淒涼悲蒼,宜寫傷春傷別之情。

  《一斛珠》婉轉悽抑,不宜表達壯烈豪邁之志。

  《風入松》輕柔婉轉、掩抑低徊,適宜表達和婉情調。

  《憶舊遊》、《揚州慢》、《高陽臺》音調纏綿,憂婉悽抑,適宜表達悽抑情調。

  《何滿子》哀歌憤懣,悲涼悽怨的哀曲,“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壽樓春》悽音哀樂,抑鬱悲哀,原是悼亡之作,宜寄託哀思。不可顧名思義用來祝壽。

  《千秋歲》淒涼幽怨、聲情幽咽,宜表達悲傷感抑之情,絕不能祝壽喜慶。

  《淒涼犯》、《惜分飛》不宜用於祝賀之詞。這種詞牌與內容相符合的只是少數。

  纏綿婉轉類:

  《洞仙歌》音節舒徐。

  《調笑令》多演唱故事。

  《最高樓》輕鬆流美。

  《鵲橋仙》、《點絳唇》多用於男女相會,描寫感情。

  《一剪梅》等細膩輕楊的詞調。

  《浣溪沙》上半闋急,下半闋緩和。

  《鷓鴣天》宜哀怨思慕、柔婉風麗之情。

  《暗香》、《疏影》音節和婉,古人多以詠梅。

  《木蘭花慢》和諧婉轉,宜於寫纏綿悱惻之情。

  《桃園憶故人》一般抒發情感,表現友情。

  《踏莎行》描寫雅情。

  《長相思》多懷舊,寫男女情愛,以聲助情得其雙美。

  《滿庭芳》、《鳳凰臺上憶吹簫》和諧婉約,輕柔婉轉,宜表達纏綿情緒。

  《小重山》、《定風波》、《臨江仙》感情細膩,宜表現細膩婉約之情調。

  《憶江南》、《浣溪沙》、《浪淘沙》、《少年遊》音節流麗諧婉,用來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

  豪放激壯類:

  《永遇樂》激越情感。

  《好事近》表達激越不平的情調。

  《蘭陵王》表達拗怒激越聲情。

  《水龍吟》激越,表達悽壯鬱勃情感。

  《清平樂》,上片感情拗怒,下片轉為和婉。

  《南浦》高昂歡樂,不宜表達淒涼悲傷送別之情。

  《破陣子》為軍樂,適合抒發激昂雄壯情緒。

  《漁家傲》拗怒,表達兀傲悽壯、爽朗襟懷的情調。

  《沁園春》、《風流子》壯闊豪邁,顯示寬宏器宇和雍容氣度。

  《念奴嬌》多表達雄壯豪邁情感,不宜形容女性嬌弱婉曲心態。

  《六州歌頭》音調蒼涼悲壯,適於表達慷慨悲壯的聲情,多言古興亡之事。

  《賀新郎》調高昂,宜表達慷慨激昂、豪邁雄壯的英雄情感。不宜作催妝喜慶的祝賀曲詞。

  《釵頭鳳》、《更漏子》、《調笑令》、《憾庭秋》、《鹽角兒》適宜表達激昂慷慨壯烈情感。

  《水調歌頭》、《滿江紅》,調子較高,感情激烈,聲情俱壯,適宜於表達慷慨悲壯、豪放雄渾激情的詞。一般不宜寫委婉柔情的.思想情感。

  其他:

  《六麼》歡快爽利。

  《憶餘杭》因描寫杭州而來,描寫風景最宜。

  《八聲甘州》搖筋轉骨,剛柔相濟,最使人蕩氣迴腸。

  《霓裳中序第一》音節閒雅。

  《江神子》為祀神之樂,宜於莊嚴。

  一般短篇宜抒情,長篇宜舖敘。

  一般上下句平仄相對的較和婉,如秦觀《八六子》“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上下句平仄凌犯著多拗怒,如岳飛《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以近體五、七言為主的詞牌大多適於舒緩雍容的感情,如《浣溪沙》、《採桑子》、《蝶戀花》。

  凡多轉韻之調皆屬於一種拗怒,如《減字木蘭花》、《虞美人》。

  句法長短參差的詞牌宜於拗怒悲咽的感情。如《蘭陵王》、《六醜》、《浪淘沙慢》。

  (參考書籍:龍榆生《詞學十講》、《唐宋詩詞格律》,王力《詩詞格律》,李新魁《實用詩詞曲格律詞典》,朱承平《詩詞格律教程》,徐晉如《大學詩詞寫作教程》,啟功《詩文聲律論稿》等。

  領格字

  五、領格字

  “領字”是詞中的一個特別概念。所謂領字,即句中出現的某一個字或詞,單獨使用不能構成意義,必須帶動下文,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意思。領格字以第一個字領本字後面的幾個字構成一個片語或句子,或兼領以下一句或幾句。這一字的領格字一般稱“一字豆”,照前人的解釋,整句為句,半句為讀,“讀”音“豆”,故借用“豆”字。讀時梢作停頓。這些領字,多為虛字,也有動詞。

  一般領字大都用去聲字。

  領字有三個主要作用;

  1、承上啟下。常用其進行轉承。

  2、使意境更進一層,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疏密有致。

  3、頓挫分明,聲情並茂,鏗鏘有力!

  領字多用於慢詞長調,在短調小令中很少見但也有。它們大多出現在詞中意思轉折處,使上下文自然結合,起過渡或者聯絡的作用,一般多用去聲字擔任。

  常用領格字的詞牌有:

  《醉太平》《沁園春》《洞仙歌》《滿江紅》《瑣窗寒》《暗香》《瑣窗寒》《新雁過妝樓》《八聲甘州》《好事近》《桂枝香》《烏夜啼》《虞美人》《齊天樂》《瑞鶴仙》《婆羅門引》《高陽臺》《哨遍》《木蘭花慢》《望海潮》《蘭陵王》《水龍吟》《漢宮春》《賀新郎》《水龍吟》《解連環》《行香子》《玉漏遲》《定風波》《揚州慢》《瑞鶴仙》《摸魚兒》《醉蓬萊》《春霽》《滿庭芳》《喜遷鶯》《祝英臺近》《少年遊》《念奴嬌》等。

  常見領格字有一字領、二字領、三字領。

  一字領:看、望、聽、想、讀、覽、喜、溯、悵、怕、任、待、問、憑、嘆、嗟、念、試、應、將、須、對、莫、正、乍、總、奈、但、料、似、算、更、真、並、怎、方、盡、況、漸、倘、雖、彼、又、甚、都、笑、愛、信、便、旋、登、記、見、恨、是、且、把、被、道、好、自、引、共、要、羨、憶、縱、早、快、步、幸、放、竟、喚、當、解、認、願、覺、觀、今、欠、以、豐、立、列、合、因、曳、如、免、弄、怪、昔、泛、映、洗、為、致、若、重、借、恐、豈、恁、動、帶、惜、這、透、傍、尋、敢、渡、詠、趁、愁、會、遍、漫、疑、墮、慶、擁、蕩、戲、繞、纘。

  二字領:亦將、卻將、只將、莫非、何須、只須、還須、須知、須念、即此、如此、居然、自然、但看、但聞、但有、但見、但覺、但得、但願、記得、不忘、不妨、不覺、不堪、何不、何況、恍如、也算、看來、切莫、豈料、總合、更兼、只要、只是、只期、只餘、若是、已是、不是、便是、又是、況是、雲呈、哪怕、哪堪、此日、當年、尚待、依舊、自思、自愧、且把、莫把、未省、休說、無怪、休辭、豈惟、沒道、未必、何必、何況、安得、縱使、試問、試看、敢向、猶覺、卻憶、未聞、更有、空餘。

  三字領:最難忘、最可憐、最無端、最堪憐、最妙處、最好是、只贏得、只落得、只留得、寫不盡、流不盡、看不盡、賞不盡、望不斷、禁不住、全不念、君不見、只不過、倒不如、哪管他、休論他、誰管他、且任我、才領得、怎識得、猶記得、又添得、好領取、莫辜負、都付與、且探尋、且看那、請看那、看破那、回溯那、放眼看、猶想見、猶剩得、再休提、再休說、再休管、無怪乎、又還是、又誰料、又誰知、又添得、又何妨、又何必、又奚必、更能消、更何須、更有些、無非是、皆因是、消受得、況更有、應有些、正有待、待他年、看今日、更憶及、快幾番、聽幾番、怎脫去、怎拋卻、怎識得、便怎地、豈徒覽、切莫要、說什麼、可直作、還須要、未曾聞、唯此地、都幻作、盡收歸、焉能免、要爭個、安排著、才覺出、有多少、休忘卻、誰別識、猶懷想、好領取、忽虛掉、已漸近、到此者、坐定後、也該留、誰識得、吞不盡、怕莫是、想當年、到如今、尚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