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2017慶元旦迎新年手抄報

慶元旦迎新年手抄報

2017慶元旦迎新年手抄報

  元旦到,辭歲迎新同歡樂,歡慶時刻送祝福。下面是慶元旦迎新年手抄報,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元旦的由來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農(夏、陰)歷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語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元旦,《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 “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2天。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元旦習俗

  民以食為天,在中國古代,完成了莊稼的收割,勞作一年的人們會準備豐厚的食物來迎接春天,即“五穀皆熟為有年”,俗稱“年”。在宋代就有燃放鞭炮,逛年會,吃團圓餐的記載。

  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中提到:“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說明當時汴梁百姓會準備麵條之類的食物來過年。元旦的習俗逐漸形成。

  新中國成立後的元旦習俗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我國採用公元紀年法,元旦就是陽曆新年。而且元旦還放假三天,元旦就成了我國重要的節日組成,人們有時間透過各種活動慶祝元旦。而且元旦的喜悅會一直延續到農曆春節。團圓、祭祖、吃餃子,賞花燈,成為每個中國百姓,每個家庭度過新年的習慣。

  北方的元旦習俗

  我國的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開始,農閒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幹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醃菜、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醃雪裡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蘆,象徵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文娛活動應接不暇。山東在元旦這一天學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來年金榜題名。

  南方的元旦習俗

  較之於北方元旦習俗之 “俗”,南方元旦的習俗則偏向於“雅”。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把竹竿束於草上,點火燃燒,稱為“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為“捧元寶”。

  在福建,閩音“春”與“剩”相同,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 “春飯”。春飯是 “年年有餘”的象徵。在廣東,元旦拜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也是吉祥如意,來年結餘的象徵。

  臺灣元旦習俗

  在寶島臺灣,元旦這一天全家老少都要圍在一起聚餐,餐桌上擺放火鍋,這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桌上的每樣菜都要品嚐,也要象徵性地喝酒,以討來年紅紅火火。

  在元旦,臺灣同胞會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其實就是俗稱的芥菜,臺灣人認為這種菜葉長象徵命長。有些人在煮菜時還要加上粉絲,意喻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西藏元旦習俗

  在藏曆新年中,家家要擺上“卓索切瑪”,上面插上用酥油塑製作的彩花,祈禱來年五穀豐登。婦女要做“卡塞”這種用酥油製作的糕點招待客人。窗戶要換上新布簾,房梁和廚房要裝扮哈達,好歌善舞的牧民圍著篝火載歌載舞,展現出一派喜慶的氣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元旦的習俗還有很多。地大物博的祖國, 元旦國內各地習俗各不相同。這些不同的習俗匯聚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禮物。這是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大融合的象徵。這些習俗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結合在一起,並不斷傳承下去,構成中華民族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