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校徽> 西南農業大學校徽

西南農業大學校徽

西南農業大學校徽

  西南農業大學是農業部直屬國家重點農業大學。學校建於1950年9月,原名西南農學院。1985年10月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學校坐落於重慶市。校舍面積20.85萬平方米。

  介紹

  西南農業大學是直屬農業部領導的一所以農為主,農、理、工、文、經、商、管相結合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設於重慶市。 學校院系有農學系、土壤農化系、植物保護系、園藝系、蠶桑系、農業經濟系、農業工程系、食品學系、畜牧獸醫系和水產系;並辦有中央農業管理幹部學院的分院。此外還有基礎科學部、生物科學部和中心實驗室、經濟作物研究所和數量遺傳、棉花、油菜、甘蔗、土壤肥力與免耕、土壤資源、農業化學、昆蟲分類與生理、應用昆蟲及蟎類、蠶的遺傳、桑育種、果樹、農業環境保護、農業生態工程、蔬菜、製茶、植物遺傳工程、食品加工貯藏、農業經濟、農業教育等20個研究室,其他實驗室72個,以及教學實驗場和農機實習工廠,還在四川省內建有12個實驗基地。圖書館藏書72萬餘冊,中外文期刊1600餘種。

  發展規劃

  “九、五”期間,學校根據“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正以中央設立重慶直轄市,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為契機,積極面向21世紀經濟、科技、社會發展需要,努力把學校建設為以農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在學科結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管理機制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教育質量、科研水平、辦學效益在國內同類大學處於一流水平,某些學科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國際有一定影響的綜合性農業大學,成為國家、西南地區和長江三峽庫區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2005年經教育部批准西南農業大學同西南師範大學合併成為西南大學。

  歷史

  西南農業大學始建於1950年,原名西南農學院,由原四川省立教育學院的農藝系、園藝系、農產製造系,私立相輝文法學院農藝系,私立華西協合大學農藝系合併而成。校址確定在北碚。

  1952年,全國的院系調整過程中,先後又有四川大學、雲南大學、貴州大學、重慶大學、川北大學、樂山技藝專科學校、西昌技藝專科學校的農業系科和農業經濟管理系科合併到我校。這樣,我校集中了當時西南地區大部分農業和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最強的師資和裝置,成為西南地區第一所獨立的.多科性的高等農業院校,並且使我校成為當時四川省內師資力量最強的高等學府之一。

  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該校成為全國重點大學,直屬農業部領導。

  1985年10月經教育部和農業部批准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

  2001年8月經重慶市批准,由原西南農業大學、榮昌畜牧獸醫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合併組成了新的西南農業大學。

  2005年7月,與西南師範大學合併,組建西南大學。

  校訓

  厚德、博愛、求實、創新

  學科

  學校現有15個學院:

  農學及生命科學學院、園藝園林學院、植物保護學院、資源環境學院、蠶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紡織服裝學院、動物科技學院、食品科學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工程技術學院、基礎科技學院、水產學院、外國語學院、資訊學院、人文學院。5個博士後流動站:

  園藝學、植物保護、農林經濟管理、農業資源利用、畜牧學。

  3個一級博士學位授權學科:

  農林經濟管理、農業資源利用、園藝學。

  14個博士點、31個碩士點、3個專業學位授權點:

  農技推廣、工程、獸醫。

  48個本科專業,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為主,包括專科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幹部教育等多層次的、結構合理的高等農業教育體系。現有1個全國重點學科(特種經濟動物飼養)、12個部省級重點學科(特種經濟動物飼養、預防獸醫學、臨床獸醫學、農產品加工及貯藏、農業經濟管理、土壤學、植物營養學、作物遺傳育種、蔬菜學、果樹學、農業機械化工程、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有部省級重點實驗室7個(蠶學、生物技術與作物品質改良,蠶桑學、南方蔬菜學、昆蟲學及害蟲控制工程、牧草與草食家畜、農業資源與環境),11個研究所、3個研究中心,35個研究室。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658人,其中專任教師958人,其中正高職稱104人、副高職稱410人,博士198人、碩士411人,年齡50歲以上62人、41-50歲243人、31-40歲442人,30歲以下211人,年齡結構比較合理。學術隊伍中有院士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1人,國家級專家5人,省級專家32人,出國回國人員9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9人,重慶市首批學術帶頭人32人,後備人選31人,重慶市高校優秀骨幹教師40人,博士生導師34人,碩士生導師196人。

  科研成果

  “九五”以來學校共有80餘項成果獲獎,其中,獲國家獎6項,部省級獎70項,主持完成的“人工三倍體新桑品種嘉陵16號的選育”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外果樹引種研究與利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中育7號甜橙育成與應用”獲國家發明三等獎,“家蠶優質高產新品種‘夏芳。秋白’的研究”獲重慶市科技進步—等獎,“高產優質抗病棉花新品種”、“川碚2號”、“四川省家蠶對病原性微胞子蟲類的研究與防治”、“四川省豬偽狂犬病的研究等”專案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小鵝瘟綜合防治技術”、“乳炎康製劑治療奶牛乳房炎的研究”、“泌乳奶牛隱性乳房炎非抗生素防治研究”、“豬、牛不孕白針治療的研究”、“獸用速效感冒針的研製與臨床應用”分別獲農業部、四川省、重慶市二、三等獎,“蘋果和蘋果屬植物的起源演化及種的多型性和種質特性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長江上游地區退耕還林(草)的途徑和政策研究(專著)”、“中國鄉鎮企業與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研究”、“攀枝花市區土地定級估價研究獲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我校參加的”含氯化肥科學施肥和機理研究“獲化工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茶兒茶素等有效成份分離應用及新型茶加工技術“、”四川省棉花畝產125公斤規範技術研究“,”桑樹誘變多倍體育種技術與應用研究“分獲農業部、四川省、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我校全面參加的貴州省石阡縣科技扶資工作,已連續進行六年完成六個專案四個專案獲得貴州省豐收計劃一等獎、兩項獲二等獎。2002年在研專案555項,到位經費3550萬元,加上“四技”服務專案35項(合同經費350萬元)到位經費310萬元,科研經費到位總計3860萬元。另外,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建設經費600萬元,市級相關部門配套資金150萬元,重慶市農業生物工程中心建設資金70萬元。

  我校近五年發表的重要科研論文有1456篇,其中收入SCI 29篇,國外刊物發表99篇,全國性刊物發表1328篇。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