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關於習俗的作文九篇

習俗的作文

關於習俗的作文九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習俗的作文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習俗的作文 篇1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和家鄉的風俗。每個家鄉的習俗都有各自的講究和不同。而我們家鄉的習俗也頗有講究,下面讓我為你們介紹吧!

  我們是蒙古族,主要居住在美麗的內蒙古自治區。蒙古牧民喜愛穿滾邊長袍,頭上戴帽或纏布,腰帶上喜歡掛鼻菸壺,腳穿長皮靴,多住於蒙古包。

  我們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講究禮儀。我們請客進入蒙古包時,總站在門外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後,主人按淺茶滿酒的禮俗熱情敬上後,並把哈達託獻給客人。當客人接過後,左手捧杯,用右手無名指蘸下向上,先祭天“再蘸朝地下,表示祭地”第三滴向前,祭祖先,隨後一飲而盡。

  招待來客的家宴有手把肉和烤全席,我們蒙古族人忌諱吃狗肉,不吃魚蝦等海味以及雞鴨的內臟和肥肉。我們蒙古族熬得奶茶非常純,奶豆腐做的非常香,嚼口做得非常好吃。只要你來,保準讓你滿意而歸。

  那達慕大會是我們蒙古族的傳統節目,一般會在每年的七、八的月份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群眾性盛大集會。其中包括:賽馬、摔跤、賽駱駝和射箭;女人們比針織,辮繩子和擠奶比賽。每個人都有強項。其外,大年春節和臘月二十三是蒙古的重要節日。

  我們蒙古族很有講究吧!如果你來我們這做客,一定會讓你大飽口福,也會讓你充分了解我們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和好客。怎麼樣?我們的家鄉習俗頗有講究吧!歡迎你來我們美麗的家鄉,我們會熱情接待你的。

習俗的作文 篇2

  過了臘月二十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便正式拉開了帷幕。

  在整個春節日,最有趣的莫過於臘月三十了。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忙著貼對聯,打掃房間,忙得不可開交。每家每戶都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到了晚上,新年的氣氛更濃了。在我的家裡,媽媽和奶奶正在認真地準備著年夜飯,我和爸爸則擺好桌椅和碗筷,靜靜等待著年夜飯。不一會,熱氣騰騰的年夜飯就端了上來。有紅燒肉、燉雞塊、大閘蟹,還有各種各樣的炒菜,僅僅看著便令人大飽眼福,在奶奶的祝福聲中,年夜飯開始了,我們都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年夜飯後,大家都坐在沙發上,一邊開心地聊著家常,一邊專注地看著精彩的春節聯歡晚會,別提有多高興了。

  當鐘聲敲響了十二下,除夕的高潮便來臨了。我和爸爸帶著各式各樣的鞭炮下了樓。樓下早已聚集了許多大人和孩子,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興奮和快樂。我和爸爸先點燃了一掛鞭炮,霎時間便響起了“霹靂啪啦”的聲音。接著,我又點燃了幾根魔術棒,伴隨著“嗖嗖”的聲音,五顏六色的煙花爭先恐後地飛出,在天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曲線。忽然又是一道道的五彩繽紛的光線,原來是其它孩子放的。轉眼間,一朵朵美麗的花在天空中綻放,它們爭奇鬥豔,直衝雲霄,將漆黑的天空照耀的如同白晝。緊接著,又有一批,如閃電、如流星,劃破了天空,它們在天空中旋轉著,飛舞著,把整個天空映照得金碧輝煌,遠遠望去,真是美不勝收,令人不僅陶醉在這美景之中。我扭頭看看其它人,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彷彿陶醉在美景中,又彷彿在憧憬著美好的明天。

  啊!春節真有趣,的確是個有起的民間習俗。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弟弟去廣西桂林旅遊。在旅遊過程中,我發現廣西桂林的瑤族有很多非常有趣的風俗。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假如你有一天去瑤族遊玩,看到一位小姑娘脖子上戴著一漂亮的銀項圈,而且這銀項圈外人是不能碰的,這表示她還沒有結婚。因為每個瑤族小姑娘一出生,家長就為她訂做這個銀項圈為她戴上,只到她結婚那天才能由他丈夫為解下來。那麼,如你看到脖子上沒有戴銀項圈的,就表示她已成婚了。

  假如,你想問一瑤族小姑娘幾歲了,應該問:“你家酸魚淹多久了”她就會告訴你淹多久了,那就是她的年齡。如你說“你幾歲了?”她理也不理你。原來,她們從剛生下來的那天,她阿爸阿媽就一定到街上買條大魚淹下,直到她結婚那天,這魚才能拿出來做給她舅舅吃,別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個小夥子,哪天你到瑤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了你一腳,你千萬別生氣的也揣她一腳。因為,她揣你一腳是表示她喜歡你,揣得越重說明她越是喜歡你。如你也踩她的話,說明你也喜歡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馬上就會請全寨的長老來訂親,你就走不了啦!要小心喔!那如果一小夥子看上誰家姑娘呢?他就會在晚上姑娘住的竹樓下唱歌,如姑娘喜歡他,就會和他對唱,如姑娘沒看上她,就會灑一盆冷水下來,那他就會知趣的走了。

  同學們,你們說瑤族的風俗有趣嗎?

習俗的作文 篇3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

習俗的作文 篇4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豔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襬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鬆,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髮。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豔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習俗的作文 篇5

  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

  在各國有很多的風俗習慣。美國的聖誕節。感恩節。巴西等一些國家的狂歡節。中國的春節。

  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是我們新□具特色的春節。在我們新疆春節雖然不如其他地區熱鬧,但在我的心中確實很好的。在臘月二十五至二十九這個幾天一直忙個不停。臘月二十五時漢族就開始準備菜。肉一些吃的東西。菜有菠菜。小白菜。豆芽菜……等等一些蔬菜。肉有:魚。雅。雞……等等一些肉類食品。有一些不懂的人會問:“為什麼他們要在這幾天內準備這麼齊全呢?”據瞭解是因為他們在這大年三十到初五這幾天不能動刀吧!

  在這幾天他們還要把準備的蔬菜和肉類食品都煮好,再把菜該涼拌的涼拌,該炒的炒。這幾天,他們忙的是不亦樂乎啊!再大年三十那一天,他們更加忙了,他們加快步伐,等待新年的到來。家家戶戶的男性同胞們都在貼對聯。貼福字。而且他們貼福字倒著貼,表示“福來到!”呵呵!有意思吧!女性同胞們忙於包餃子,更加和睦了。哦,對了!忘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他們要守歲,大年三十晚不睡覺。而我們回族不知是不是收到了他們的感染,也是這樣過大年三十的。

  民族風俗各具不同的特點和特色,有機會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帶有不同特色的民風民俗吧!

習俗的作文 篇6

  白露節氣一般在公曆9月7日或8日。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白露是天氣轉涼的象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白露說: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元鳥歸;三候群鳥養饈。鴻,大雁。元鳥,燕子。大雁、燕子這些候鳥南飛避寒。饈者,所羹之食。養饈者,藏之以備冬月之養也。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

  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白露時白天的溫度雖然仍達三十幾度,可是夜晚之後,就下降到二十幾度,兩者之間的溫度差達十多度。清晨的露水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白露表徵天氣已經轉涼。人們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俗語: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處暑仍熱,還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流汗日,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華南白露時,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節轉換。

  白露農諺:蘋果梨子大批卸,冬瓜南瓜回了家。白露棗兒兩頭紅,核桃熟了該挨棍。

  福建福州等地白露這天要吃龍眼進補。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在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在文成,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在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習俗的作文 篇7

  在我們家鄉,有正月十六過大年的說法。整個正月過年就屬正月十六熱鬧和講究。十六的熱鬧和講究已遠遠高過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六這一天,家鄉人俗稱過年,或稱大正月十六。凡是在大年初一應講究的禮數這一天統統都講究。首先,要起大早添須號(字音)討個好彩頭。就是一大早到大街上往家裡挑一筐土、抱一捆柴禾或提一桶水等等,最不濟的也要拾回兩塊石頭來。寓意是添財進寶。當然更多的是頭天晚上準備好放在大門口的。其次,也有很多禁忌。出於對神靈的敬畏,在太陽未出來之前是不允許動笤帚、剪子不允許往地下潑水的。否則來年被咬、磕碰不斷。婦女在這一天被徹底放假,不允許幹活,尤其是不能動針線,動針視為攮窮孔,幹活視為來年會一年受累。

  十六這一天,大門口要家家戶戶插柏靈辟邪,還要烤柏靈火。家家院子裡堆著一捆柏靈,在太陽未出來之前點燃,全家人都要出來烤柏靈火,俗稱去百病。有烤烤腿、筋骨壯;烤烤腰、腰不傷;烤臉、烤手烤烤背,一年幹活不覺累之說。

  正月十六這三頓飯也有講究。三餐都得是正餐。早飯餃子,午飯8盤8碗,或12盤、16盤,但必定的是雙數和吉利數。晚飯和午飯一樣,也得上盤。吃飯前有講究,要把擺上桌的每樣不重樣菜和剛煮出鍋的頭一碗餃子,先得往祖宗牌位前上供。供香一會兒才能端上桌動筷子。

  十六這一天,和過年一樣,吃罷早飯要換上過年穿的新衣服 。然後攜妻帶子走出家門到大街上逛遊,俗稱遊百病。每到這一天,大街上溜溜行行、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有的人還騎著腳踏車溜,車把上插著柏靈枝。

  游完百病已到上午時分,就聽鑼鼓傢伙社一響,人們又紛紛湧向正街,過會正式開始了。這一天,左鄰右村、和周邊三鄉五里的村落都會帶著特色節目來表演。那時北關的舞獅子、耍龍燈;東關的漁家樂;河東村的社火三節鞭還有踩高蹺、抬黃槓各個節目都表演的精彩十分。過會要持續到下午2、3點左右才結束。下午6點夜場連本古裝戲又敲鑼開場了。那時候不論過會的小節目還是夜場的古裝戲都是村與村互換節目,禮尚往來,不用花錢圖的就是過年的熱鬧和喜慶。

習俗的作文 篇8

  穀雨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節氣,也是4月的第二個節氣。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時節。當每年4月19日~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

  穀雨的名字來自古人“雨生百穀”的說法,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穀雨節氣名字的由來,另一個傳說則是與倉頡有關。玉帝為犒賞倉頡造字,特賜金人,倉頡認為這是本份,不配收取,只願五穀豐登,百姓皆有所食。第二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卻見滿天裡向下落穀粒,黃帝深有所感,於是將那天定為穀雨節,命令天下的人每年到了這一天都要歡歌狂舞,感謝上天。從此,穀雨節便一直延續下來了。

  中國古代將穀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鳩拂其羽;第三候為戴勝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習俗的作文 篇9

  每地的春節習俗有所不同,如:北京的春節各家在大年三十晚不過十二點不能睡覺、鞭炮徹夜不絕;可壯族在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可我們這卻又不一樣。

  在春節期間壯族家家吃粽子,粽子的形狀很特別,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粽子用翠綠色的粽葉包裹著。他們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最大的粽子重達一二十斤,味香堪稱一絕。可我們這裡的粽子則小巧玲瓏,六七口就能吃完。我們的粽子裡的糯米和棗子等煮熟後只見潔白如玉的珍珠米團裡鑲嵌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棗,紅、白、綠三色相映襯,顯得十分豔麗,可壯族顧不得粽子的外貌,只顧粽子的味道。

  我們的年夜飯一定要越少越好,夠吃就行了,代表明年有一個新的開始。壯族與我們恰恰相反,他們的米飯煮的越多越好,象徵富裕。我們在元宵節時要吃元宵,寓意著來年團團圓圓。

  壯族在除夕要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燒肉等。我們要熬甜湯,期盼生活甜甜蜜蜜;我們要親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兒可以收到紅包。

  一眨眼,孩子們要去上學了,大人們也該上班去了,店鋪都開了門,但不可以拖地哦,聽說是要保留住去年的財氣。

  不同地域的節日習俗真是千奇百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