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七單元]寫一篇讀後感> 【熱門】寫讀後感作文集錦7篇

寫讀後感作文

【熱門】寫讀後感作文集錦7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寫讀後感作文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寫讀後感作文 篇1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過零丁洋》的一句千古名句。這是南宋愛國英雄文天祥的一篇著作。至今,它還激勵著我們,要有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愛國精神”。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經磨鍊,無論什麼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接著追述戰鬥生涯: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下,文天祥度過了四年。把個人命運和國家興亡聯絡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抒寫事態的發展和深沉的憂憤。這一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文天祥的遭遇。國家民族的災難,個人坎坷的經歷,萬般痛苦煎熬著文天祥的情懷,使其言辭倍增悽楚。五六句喟嘆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文天祥因國家覆滅和己遭危難而顫慄的痛苦心靈。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寫出了寧死不屈的壯烈誓詞,意思是,自古以來,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這顆愛國忠心照耀在史冊上就行了。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文天祥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讚歌。全詩格調沉鬱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文天祥是我國曆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他的人格力量幾近人類的極致。有史家說他反抗元朝不能視為民族英雄,因為蒙古族也是我們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這實在是一種可笑的謬論。歷史地看,元兵的入侵對於宋王朝來說完完全全是一種外族入侵,文天祥反抗侵略,忠貞不渝的氣節絕不能僅僅視為對宋王朝的愚忠。他的確配得上他親手寫下的“天地有正氣,雜然賦

  流行。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時窮節乃見,一一垂清丹。”這樣震古鑠今的詩句。他的品格甚至贏得了敵人的尊敬。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確是我們民族的傑出人物,千載之下,仍是令人景仰。

  在學習中,我們應該學習保爾不怕困難、刻苦鑽研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習保爾勤奮進取、不怕挫折的精神;

  在勞動中,我們應該學習保爾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

  ……

  當我們失敗時,我們應該以保爾為榜樣,分析原因,鼓起勇氣,重新開始;

  當我們成功時,我們應該以保爾為榜樣,嚴肅認真,謙虛謹慎,繼續努力;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是一首生命的讚歌,英雄在歲月的風雨中成長,生命在時代的洪流中放歌。願生命永遠都能放出核能,願生命永遠都光芒閃爍,願生命煥化為友誼的磁場,願生命放射出情感的電波。英雄的靈魂永不朽,生命的歌聲永不落!

寫讀後感作文 篇2

  山縱然高,但不及父子之情高;海縱然深,也不如父子愛深。那感人肺腑的情是我從《小抄寫員》當中感受到的。

  它主要講的是敘利奧家很貧困,父親只的夜裡為別人抄寫籤條,敘利奧很心疼父親,等父親12點睡著時他便偷偷地幫父親抄寫。敘利奧為此弄得學習沒精神,父親不知情,反而責罵他,當有一天父親看到這情景時不由得悔恨交集……

  父子之間的感情是寬廣博愛的。不記得誰曾講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愛別人,同時也被別人愛那麼這個人是最幸福的。’‘難道不是嗎?’敘利奧愛父親能忍受父親的責罵,他把這一切都埋藏在心底,都是因為他愛父親

  因為他知道父親也是愛他的。

  一篇文章的精華之處在於情感人因為這處處楊以深厚的情誼所以是我這不易動人情的人也不時留下感人的眼淚。誰都知道,當一個人失去他愛的人以後,將是什麼樣的滋味當敘利奧聽到他父親說不管他,他的心裡該多麼難過!可他卻不把事情告訴父親,因為他太愛父親他願意為父親分擔勞累,把他自己的質樸全部獻給了父親。

  這篇文章我最大的感觸是就是我懂得了這世間還有一種偉大的愛——父子之間寬厚的愛。在這裡我要告訴全天下的父親們,孩子們,請你們珍惜著偉大的愛吧!它比山高,比海深用什麼也替代不了!啊1願我們彼此在心底珍藏這種愛吧!

寫讀後感作文 篇3

  知識要點:1、讀後感是讀了別人的文章或著作之後,把自己的感想、體會寫出來的一種文章形式。2、讀後感通常包括兩個部分:讀和感。"讀"是基礎,"感"是由"讀"引發的,只有讀懂原文,才能有"感"可言。3、讀後感有敘有議,以議為主,屬議論文範疇。

  考試說明:我們平時讀書,讀文章,思想上有時會受到啟迪,懂得了某個道理;感情上有時會受到觸動,產生某種聯想……懂得的道理,產生的想法,統稱為讀後的感想。把自己的感想寫出來並加以闡述,便是讀後感。

  1、如何寫好讀後感

  寫讀後感應注意哪些問題呢?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吃透原文有感而發

  要寫好一篇讀後感,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對原文的基本內容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另一個是有一定的文字表達的能力。而就這兩個條件的關係來說,前者是基礎,是前提。因為讀後感的寫作,要求從原文出發,聯絡實際,發表感想。如果對原文的內容缺乏理解或理解得不夠準確,那就無感可寫或者感而不當了。

  要想準確而又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內容,就必須在動筆之前,沉下心來,從頭至尾、一字一句地閱讀原文,對原文進行分析,找出其中心思想,並搞清層次和層次、段落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係,看一看這些層次和段落是怎樣圍繞著中心論點展開的。

  當然,考生臨場作文,時間緊迫,是很難對原文進行過細地分析的。不過,作為讀後感寫作的基本程式和要求,上述要點是必須注意的;而且,"磨刀不誤砍柴功",吃透了原文,才能有感而發,也才能寫得比較順手。有的考生寫作水平本來不差,但不去仔細地閱讀原文,還沒有完全弄清原文的基本內容,就匆匆忙忙動筆寫作,結果成績很不理想。

  (2)抓注重點精心立意

  近幾年中考作文平分標準都提出了"立意新穎"的要求。就一篇議論文來說,"立意"主要指的是中心論點的確立。而"新穎"主要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要有新鮮的見解,不能人云亦云;二是內容要深刻,有獨到之處,不能淺嘗輒止。要達到這些要求,應該特別注意的是要抓注重點,生髮開去,而不要面面俱到。

  扣住原文的中心思想,立意謀篇,固然算緊扣了原文;而從原文的內容出發,抓住某一個側面或某一點去寫,也未嘗不算緊扣了原文。事實上,我們常見的許多寫得好的讀後感,並不是篇篇都緊扣了原文的中心思想的。但是,抓住原文的某一側面或某一點去寫,也必須在充分理解了原文的中心思想的前提下才能寫好。如果對原文的中心思想茫然無知,那麼,對文章的各個側面的理解也就不會深刻,當然也就不可能寫出動人心絃的讀後感來。

  (3)聯絡實際議而不空

  凡是寫過一些讀後感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體會:讀了一篇文章,在某一點上有深刻的感觸,便很自然地聯想到與之有關的許多事情,許多問題。這種聯想的過程其實也就是聯絡實際的.過程。

  從近幾年來的中考作文來看,許多考生在聯絡實際方面是做得很好的。他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的一些具體事例,來談自己的感想,讀來親切生動。但也有一些考生,所寫的讀後感盡是一些空洞的說教、政治口號、誓言之類,使人感到生硬、枯燥。

  至於聯絡哪些實際,這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範圍。大體說來,無非是這樣兩個方面:一是聯絡主觀的實際,即自己的思想、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具體事例;二是聯絡客觀的實際,即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種種實際情況。只要是從內容的需要出發,聯想哪方面的實際都是可以的。

  (4)夾敘夾議以議為主

  讀後感既然屬於議論文的範疇,那麼它的主要表達方式當然是議論和說明。不過,它要求從原文出發,聯絡一些具體事例,所以又常常用敘述這一表達方式。一般來說,讀後感的寫法是這樣的:從讀了某一篇文章談起,擺出中心論點。然後再舉出一些具體事例(包括引用原文的某些內容),進而對中心論點加以論證。這是就文章的整體來說的。就文章的某一部分來說,也往往是敘議相間,兩相結合。這樣就構成了一種夾敘夾議的形式。在這裡,議是敘的綱領和統帥,而敘是議的根據和佐證。前者是論點,後者是論據,二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

  這裡需要注意的,首先是堅持以議為主的原則。我們在聯絡實際、引用事實的時候,要始終不忘其目的是為了說明和論證中心論點。這就需要對事實進行歸納分析,指出它所包含的意義。其次,引述原文也需要注意。一般說來,引述不宜過多過細,能說明問題就可以了。還有,也不一定去整段整段地照抄原文,有時根據表達的需要,只在行文中引用原文的一些關鍵性詞語或句子就行了。

  2、充分用好"四字訣"

  讀後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文體之一,也是初中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考試時,如果充分用好"四字訣",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

  (2)議--分析材料,提煉感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3)聯--聯絡實際,縱橫拓展。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絡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絡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絡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絡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4)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取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當然要寫好讀後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怎樣讀透材料?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後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麼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並圍繞一個感點,聯絡實際,談深談透。

  以上說的是讀後感,如果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思想上受到觸動,也要寫篇感想,那就是觀後感了。觀後感的寫法和讀後感一樣,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寫讀後感作文 篇4

  你嘗試過當小抄寫員的滋味嗎?沒有。自從我學了《小抄寫員》這篇課文之後,我更加的愛爸爸媽媽了,並知道:當“小抄寫員”不容易。這篇課文是透過寫一個出生在貧苦家庭中的孩子敘利奧,為了幫父親養活一家人,便瞞著父親在深夜中堅持寫籤條的事,白鷳了父子之間深深的愛。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的學習敘利奧。他了能為父親減輕一點負擔,而寧願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半夜起來工作。他的家庭責任趕是多麼的強啊!他的父親卻一味的責罵他,而他還是仍舊幫父親分擔工作,並沒有埋怨父母。

  有好幾次,他動搖了他的決心,但是這沒有用,父子之間的愛和家庭責任感使敘利奧堅持工作。多麼可貴的精神啊!他小小年紀,就懂得關心、體貼父母,勇於承擔責任。而我們在生活中,卻常在爸爸媽媽的懷中撒嬌,從沒有疼惜過爸爸媽媽。比如說我就是一個例子:每次星期六的時候,我就做我的作業,而爸爸媽媽不但要工作還有來關心我,我卻從沒有關心過爸爸媽媽。有好幾次,在半夜裡,我都看見爸爸媽媽忙碌的身影。學習他那種為辛勤撫育自己的親人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平時應當努力學習,按時完成功課,讓父母少操心,好的成績是給父母最好的報答。讓我們懂得關心,懂得怎樣去愛吧!

寫讀後感作文 篇5

  雖然小說中的梁山好漢最終造反失敗,接受朝廷招安後更是成為朝廷鷹犬,奉命鎮壓其他造反者。於是,這便順理成章地引起後世論者的爭議,處不同政治立場或持不同價值觀的人對《水滸傳》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各派論者更是紛紛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一時眾說紛紜,梁山好漢真是忠奸賢愚兼而有之。那麼,梁山好漢們真如世人所說的一般,是真英雄、真豪傑麼?籍此問題,我來說兩句。

  梁山泊好漢均是英雄麼?

  何謂英雄?出類拔萃謂之“英”,有長才不世出,洞燭先機,明察世事,卓卓然如鶴立雞群,英姿勃發,可得其“英”字!

  “雄”者!父權千姓萬家,志於九州,氣吞海內,識人而又復容人。天下群豪無分男女老幼,甘願納側棲身。如此霸氣,吾得尊其“雄”!

  “英”這個字,說的便是有出類拔萃的大本領。“雄”這個字,則是魯智深、林沖、武松等豪傑的大氣概!

  少了“英”字,志向再大,也抑鬱難作。反之,沒了父權萬家的擔當,無論闖下多少豐功偉業,都只是自個兒淫樂業,百年後墳前淒涼,天下誰還會懷念他?

  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中,吾認為只有一個人堪當“英雄”二字,他便是“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宋江!看小說中如何描述?曾有一道《臨江仙》贊宋江好處:

  “起自花村刀筆吏,英靈上應天星。疏財仗義更多能。事親行孝敬,待士有名聲。濟弱扶傾心慷慨,高名水月雙清。及時甘雨四方稱,山東呼保義,豪傑宋公明。”

  而在潯陽樓的一首反詩,更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道盡平生英雄志!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全謀。恰如猛虎臥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又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面慢嗟吁。他時若逐凌雲之,敢笑黃巢不丈夫!”

  天道不公,奸佞橫行。宋江要造反,但他卻無帝王之夢,只反貪官,不反皇帝。他本著一片忠義之心,矢志報效朝廷,幫助天子誅除奸佞,恢復朝綱。否則,他亦不會把晁蓋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廳”,多次奉迎朝廷欽差,接受朝廷招安。並在招安後四出鎮壓其他不忠於宋朝的造反者,如抗遼、徵方臘等。但他卻非一味的“愚忠”,他不甘心當一個貼貼服服、碌碌無為的順民。否則,他亦不會在何濤前往捉拿晁蓋之前,擔著“抄家滅族”的危險去通風報信,也不會在成為梁山一員後多次領兵攻打州縣。

  宋江有英雄之志。他久有凌雲志,胸中雄心萬丈,一心要幹一番大事業。奈何奸佞當道,最終落得個刺配江州,凌遲處死的悲涼結局。當他迫不得已,反上梁山後,仍然心繫朝廷、渴望招安,為兄弟找一條理想的出路——為朝廷效力。

  宋江有英雄之氣。他仗義疏財、義薄雲天,常常救人於水深火熱中,並贏得“及時雨”的美名,街坊鄰里無不對他尊敬有加。當上梁山之主後,更是友好對待兄弟,四處招賢納士;虛懷若谷、各取所長、嚴於律己。

  如此一條鐵錚錚的好漢,難道不能稱之謂“英雄”?

  宋江既是“英雄”,那麼其他一百零七人呢?歷來歌頌《水滸傳》的人都把梁山人物說成是鋤強扶弱、劫富濟貧的英雄好漢。的確,在梁山泊眾多頭領中,不乏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真豪傑,如魯智深、武松等便是。尤其魯智深,為了幫助素未謀面的金老頭父女三拳打死鎮關西!他這樣做,丟了官職不說,還得連夜逃亡、削髮為僧。此外,也有本性善良,但為奸人所害,不得不迫上梁山的好漢,如林沖便是這一方面的典型人物。

  不過,若細心考究。在梁山眾多頭領中,亦有許多是綠林大盜、土匪流氓出身的。他們有些人的行徑實在難以稱上是“好漢”。如十字坡孫二孃和揭陽嶺李立迷暈過路客商,並拿來作人肉叉燒包(人肉饅頭)。人家與你無仇無冤,你又何必作此上天害理之事?他們也幾乎因此而害死宋江、武松和魯智深。更有甚者是濫殺無辜、殺人如麻、強搶民女、逼良為娼。

  若要數梁山泊第一兇徒,那麼黑旋風李逵真是當之無愧了!此人上應天罡殺星,生來似乎只為殺人。李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這是為世人所稱道的。但當他殺得性起時,往往是敵友不分,亂殺一通。如果李逵在戰場上錯殺戰友可以解釋是混亂環境所致的話,那麼下面三宗殺人事件實在是難以解釋了。

  第一宗。李逵為迫朱仝上梁山,竟任意殺害滄州知府的小衙內。這殺害兒童本非好漢所為,更是有傷天理。何況這小衙內甚得朱仝所愛,弄得一向敦品仁厚的朱仝一見李逵便氣炸了胸膛,勢要與他拼個你死我活。

  第二宗。李逵為迫公孫勝上梁山,竟企圖謀殺其師傅——羅真人!天幸羅真人身負驚世仙術,只見他腳踏七星、手捏法決,反而把李逵耍得團團轉,也是對他的一點懲罰了。但李逵如此行徑,當真是有違朋友之道,毫無義氣可言。

  第三宗。正當三打祝家莊戰事快要完結時,李逵竟把已和梁山泊達成協議並且正要把祝家三少爺擒獻梁山亦示友好的扈家莊老小殺個精光!此一行徑不僅殘忍,而且違反了梁山與扈家莊的協議,有損梁山泊忠義之名。看來,李逵真是嗜血成性、掠殺成貪了。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一丈青”扈三娘在血海深仇前,竟還加入梁山泊,嫁給那個矮得像冬瓜似的“矮腳虎”王英!這……這也未免太不符合實際了吧……

  若問誰是梁山第一採花賊?除了“小霸王”周通強搶民女外,便要數這身居馬軍五虎上將之一,自號“風流萬戶候”的“雙槍將”董平了。董平之所以上梁山除了因為被梁山軍生擒而被迫投降外,主要還是為了搶奪東平府程萬里的女兒。為此,他竟在平東府城破時徑自殺害程萬里全家,奪其女兒!由此可見 ,董平實在難以稱得上是“英雄”,他的所為比起垂涎林沖妻子的高衙內來說,真是有過之無無及。

  看來,梁山泊中真非人人皆是英雄好漢,但這也恰恰反映出中國古代農民造反者真實的一面。他們往往有兩面性,亦俠亦盜。在品流複雜的造反隊伍中,有為勢所迫、鋌而走險的善良百姓;亦有生性強悍、憤世嫉俗的好漢;更有窮兇極惡、兇殘成性的惡匪。

  可是,人是會變的,這需要一個過程。當那些綠林大盜加入梁山泊,成為一直“替天行道”的起義軍,性格變會逐漸改變,再也不幹那種打劫村坊、傷天害理的勾當,以免有損梁山泊的聲譽。於是大魔頭便搖身一變,成了人人津津樂道的大豪俠!正因為有這個過程,才造成他們的兩面性。

  吾幼年愛讀此書,總認為這個世界便由乾坤利劍劈成兩瓣一般,從此正邪黑白,是非對錯便含糊不得。如今吾虛長十七,重讀此書,方知這複雜的世界亦可存在亦正亦邪的人,亦有一個黑白參雜的地區——灰色地帶,供那些在江湖中身不由己的人小憩一會兒、喘口氣。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對與錯、忠與奸!有的只是真理與強權的長期對抗罷了!人生,總是充滿無奈與驚喜……

  以上乃吾讀《水滸傳》後的一點感想,願與大家分享。

寫讀後感作文 篇6

  似乎從入學到現在我很少再去看書了,我曾經一度覺得自己再也找不回高中時代那種在瘋狂學習之餘好似享受一般的閱讀,那對於我來說是一種精神的慰藉,也就是那時,在語文老師的影響下,我接觸到了史鐵生,感受到了他的文字和他的精神。

  如今,我早已記不清在將近一年的大學生活裡我收穫了什麼,所以我再一次翻開曾經的怦然心動,再一次隨著史鐵生的腳步進入那座牆面斑駁坍塌、剝落了曾經的琉璃繁華、褪去了以往的雕欄玉砌的祭壇,再一次去閱讀感受那個偉岸的人格。

  地壇對於史鐵生是一座幽靜的宮殿,在他最狂妄的年齡殘廢了雙腿的時候像是上天安排好的一樣出現在他面前,到底是他發現了地壇還是地壇發現了他,我不得而知,但我更願意將地壇想象成一位深沉慈祥的老者,就那麼靜靜地呆在那裡,四百年浮浮沉沉似乎與它無關,可壁殘垣中找到失落的繁華,這位老者在歷史中靜靜地等待找到他的人,並用他獨特的氣質去影響這些人,包括史鐵生,那個本該處於最輕狂的年齡卻被飛來橫禍打擊的意志消沉的年輕人。

  一切彷彿如此自然,一個失落的年輕人搖著輪椅慢慢走進地壇,他是否是在漫無目的地行進中無意看到了這處幽靜地不似人間的地方呢?我不得而知,但我可以想象他當時的意外或許還帶著些許的驚喜也說不定。設身處地,若是我也雙腿殘疾無法行走,我所最想做的便是找一個地方默默地坐著,就那麼坐著,觀看晚霞映滿西界的天邊,等待一顆一顆亮起來的繁星,不知不覺慢慢忘卻了自己,忘卻了時間,

  等到忽然驚醒看到自己的狀況忽而的內心一陣明透,也許一陣迷茫吧,我自己說不好,畢竟我不是真的雙腿殘疾,然而史鐵生,在他和地壇來來往往無數次的交流後,他迷茫過,明透過,亦或是憤怒過,失落過,但是不論怎樣驚濤駭浪一般的情緒最後都被地壇這個有著深沉智慧的地方慢慢琢磨成新的東西,這些新的東西在史鐵生心裡慢慢沉積慢慢改變著他的消極,慢慢更新著他對於人生的領悟。開始的時候,他沒有工作帶著一腔的不甘和憤怒,他不知道上天為何待他如此不公,還未等他完全領悟人生的一點一滴便無情地剝奪了他的支架——雙腿。然而後來呢?他靜靜地感受著地壇的魅力,“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

  他開始慢慢拿起筆,慢慢書寫自己的故事,故事裡所有的事物都像慢慢從空氣中顯現在讀者面前一樣那麼自然那麼生動,他的文筆也慢慢感染了每一個人。當然,這故事裡,也站立著他的母親,一位代表了中國大地所有母親的慈母。

  在文章裡,我可以看到因為自己的身體的原因,史鐵生不願意與母親過多的交流,而他的母親則是小心翼翼地愛著自己的兒子,這位老人很無助卻很堅強,因為她知道自己是兒子目前唯一的支柱,所以無數次她前往地壇尋找自己的兒子,而史鐵生則是倔強地靜靜躲在一旁,看著自己的母親焦急地召喚著他,一聲聲地呼喚著他,但他大多數時候,並沒有迴音,我想應該是基於年輕的倔強,他不願意讓母親找到自己,即使最後母親總是能夠根據他的輪椅的車轍印找到他的所在。我還清楚地記得史鐵生對於自己母親的描寫,他寫到自己的母親,文筆總是無比的親切溫柔,就像他自己說的,這是他對於自己母親的彌補,晚一點的彌補。我記得他寫到自己的母親推著他慢慢走,慢慢和他聊著天,母親找著話題來逗自己的兒子,一不小心說到了史鐵生小時候最喜歡一邊踩著落下的花朵一邊跑著笑著的事情,說到一半母親立刻閉嘴不說話了,她是忽然意識到自己不小心觸碰到了兒子的內心最柔弱的地方所以小心翼翼的閉口不言,氣氛很尷尬,因為母親不知所措了。每每史鐵生回憶到這一段他一定是充滿了愧疚之情的,這很正常卻也很可悲,人們似乎總是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當終於史鐵生的母親再也不能推著他慢慢散步的時候,他萬分懊悔自己當初為什麼讓母親在地壇裡焦急地找了那麼久,自己為什麼不也同樣呼喚一聲媽媽,讓母親感到她的努力使兒子確實恢復了不少呢。

  最溫柔的字眼,慢慢在紙上描繪出他內心最美麗最溫柔最小心的母親,一位善良和藹慈祥的母親緩緩出現在我的腦海裡,那位母親的面容似乎慢慢熟悉,慢慢清晰,那時我自己的媽媽。我忽然醒悟,我自己現在也是處於最輕狂最狂妄的年齡,我也應該在自己內心最溫柔的地方,放上自己最親切最敬愛的人,然後拿自己的時間慢慢珍惜他們,陪他們一起慢慢變老。

  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壇,一個可以自己慢慢品嚐,靜靜欣賞的地壇,在那裡我們可以學會獨處,學會思考,思考著人生思考著時間思考著點點滴滴的事情。身處距離家鄉一千多公里外的大學,我慢慢品讀著這篇文章,思考著鋪於紙上的一行行文字,我知道這些文字是一位已經逝世的偉大的文學家的人生感觸,筆墨鋪就而來,洗滌著我的心靈。

  而現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拿起中學時從未放下的筆尖,寫起中學時從未中斷過的隨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地壇,描繪出屬於自己的一片世外桃源。

寫讀後感作文 篇7

  當我每次捧起這本書――《三國演義》時,總感覺自己好像是重新讀了這本書有了更深的體會,更多方面的理解。

  魏,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他早年時發明了五色棒懲戒惡霸贏的不錯的威望,後來他在陳留起兵討伐董卓,因關東諸軍名為討董卓,實際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勢力。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拼。聯合軍至此解散。而曹操則在19XX年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

  19XX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擊敗。當年冬天,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又助袁紹打敗劉備、單經及陶謙諸軍。

  19XX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開始“挾天子以今諸候”。

  對於曹操我並不厭惡。他從原來的忠漢變成後面的代漢其原因可從上面所知。而曹操雖然是一代梟雄但是卻有一些缺點如﹕多疑,害的一代醫仙華佗離世也使他頭痛難忍最終離世。還有赤壁的蔡帽張允也因曹操多疑而死。

  蜀,昭烈帝劉備以仁德立國,佔據人心,有很高的民望。而劉備起家異常堅辛,他不斷寄宿他人麾下。最後得到諸葛亮才得以三分天下。而我覺得三國演義太過誇張把劉備形容成一個厚實的長者而讓讀者覺得虛偽,而諸葛多智似妖。而蜀漢關羽忠義當先是後世忠義典範。蜀漢中期人才濟濟﹕長板坡殺得七進七出的常山趙子龍,西涼錦馬超,弓神黃漢升,忠義關雲長,張飛,嚴顏,廖化等一干猛將。還有諸葛亮,馬良,鄧芝,蔣琬,費禕等一幫智謀之士。

  吳,佔據地利有長江之險。但因我沒研究,我也不說了。

  以上是我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