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教學內容:人教課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例5“商的變化規律”第三個“商不變的規律”。

  二、教材分析“商的變化規律”在小學數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進行除法簡便運算的依據,也是今後學習小數乘除法、分數、比的基本性質等知識的基礎。教材中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技能,透過計算比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商的變化規律。這部分內容不但可以鞏固所學的計算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裴老師教學的這一課,是在學生剛剛學習了除數不變,被除數和商的變化規律和被除數不變,除數和商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有了前面學習的基礎,學生在語言表述和思維方面都沒有太大的困難,學習起來比較輕鬆。

  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透過觀察、比較、探索,使學生髮現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的規律。

  2、培養學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透過觀察、比較、探討發現商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理解被除數和除數的變化同步性,商不變時,被除數和除數相同的變化情況。

  四、教學設想1、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自主探究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前面學習兩條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完善了三個規律,使商的變化規律更完整,也為學生今後的數學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透過課堂教學的實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規律、總結規律的過程中,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嘗試、交流的過程中,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交流,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緊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將學生知識、能力有效延伸

  本課透過研究商不變的規律,在學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數、除數、商之間存在著變化的規律基礎上,抓住學生這個知識的生長點,從單純的算式計算延伸到算式內部、算式之間的聯絡上,延伸學生的知識範圍。進而使學生透過本節課研究,經歷數學規律產生或發現的一般過程。

  3、嘗試猜測—驗證—總結結論的數學學習方法,學會辨證的分析問題

  本課使學生在平常的口算練習中,根據思考,得出一個初步的推測,這個推測是否正確,是否具有普遍性都需要進行嚴格的驗證,在驗證的過程中,不僅僅使學生學會從廣泛的正面舉例中證明自己的推測,還要全面的分析,從相反方面思考舉出反例,使得出的結論更加全面、正確。舉反例對學生來說是個突破,能用逆向思維分析解決問題,對於學生將來的學習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整節課就在學生不斷的猜測—驗證—總結結論中,參與了獲取知識的過程,嘗試了這種數學學習方法。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教師出示:900÷25=?=36 6000÷125=? = 48 讓學生口算結果,後面的這道題目由於難度較大,所以學生算不出來,而教師輕易的算了出來,給學生留下懸念。

  (二)自主探索,發現規律

  1、初步發現規律

  口算一組:

  14÷2=7 560÷80=7

  140÷20=7 5600÷800=7

  280÷40=7

  觀察這組算式,

  得出:被除數乘10,2,除以2, 除數也跟著變化,而商不變

  2、逐步完善,讓學生舉例驗證我們剛發現的規律

  詢問學生還有別的發現嗎?所有的數都符合這一規律嗎?

  突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0是不可以的。[ — xxjxSJ。 —更多數學說課]

  (三)反饋練習,應用規律

  這一部分分四個層次進行學習。

  1、規律的直接應用:第94頁第4題:從上到下,根據第1題的商寫出下面兩題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規律的運用增加了難度,讓學生體會到應用規律計算的方便:1400000÷200000=

  3、透過判斷哪個算式的結果與48÷12=4的商相等,說說理由的練習,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規律的理解和應用。

  ① (48÷4)÷(12÷4) ② (48×5)÷(12×5)

  ③ (48×3)÷(12÷3) ④ (48÷3)÷(12÷4)

  4、考查學生對規律的靈活掌握情況,透過900÷25的題目,讓學生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4,然後化難為易。

  在這幾個鞏固反饋中,採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側面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商不變規律”。而學生也在創設的情境中,圍繞中心問題透過觀察比較,探究規律,發現規律,表述規律,應用規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發現、抽象概括、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2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說的課題是: 連減的簡便計算

  一、教材分析

  《連減的簡便計算》這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冊四年級下冊數學第三單元P39的內容。讓學生體會到運算定律在簡便計算中的意義的基礎上學習減法的簡便計算。教材緊密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會減法的性質,體現演算法多樣化。使學生能根據運算特點和資料特點,靈活選用合理簡便的計算方法,它為後面學習除法的簡便計算做了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改為減去兩個數的和,還可以先減去後一個數再減前一個數這兩種減法的簡便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絡,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探索、研究數學的意識與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減法運算性質用性質進行簡算。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減法運算性質簡便運算。

  四、學生分析:

  1、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特別是對於加法、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這些經驗構成了學習本單元知識的認知基礎。

  2、將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的內容集中在一個單元學習,雖然系統性很強,但是教師教學難度增大,部分學生接受知識有困難,知識內容易混淆,課時安排也顯得比較緊。我故適當調整課時安排,並充分考慮學生練習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加強易混知識的辨析練習。

  五、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

  1、緊密聯絡生活,創設"幫助李叔叔解決數學問題"這一情境,把簡便計算的討論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便於學生理解筭理,掌握簡便的計算方法。

  2、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3、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理解和體會減法的簡便演算法的多樣化。如"、判斷題、連線、簡便演算法、等等"在練習中掌握減法的性質,體會簡算的意義,領悟計算方法。

  (二)、說學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會演算法多樣化。

  本節課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索計算方法。使學生理解解題思路和方法,明確了連減的簡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2、透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掌握減法的簡便計算,明確一個數連續減去幾個數等於這個數減去這幾個數的和,會根據題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演算法。

  六、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本節課以"幫助李叔叔解決數學問題"為背景,引出問題"昨天看了66頁,今天看了34頁,這本書共有234頁,還剩多少頁?"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設計理由:藉助讀書這一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讓學生關注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預設學生讀題後能找到其中的數學資訊和所要求的問題。)

  2、小組合作交流解題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題方法。

  引出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解題方法,"你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嗎?然後讓學生小組交流演算法,"看看你的解題方法符合題意嗎?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透過小組討論,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為產生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了條件和空間。同時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最後全班彙報交流,教師板書每一種演算法,讓學生說說每一種解法的思路,判斷是否符合題意。

  隨學生板書:234-66-34、234-(66+34)、234-34-66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講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還剩多少頁沒看呢?好,請拿出練習本,請你從這三個算式中選擇一個進行計算,然後在小組裡交流一下。"

  (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鼓勵學生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理念,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透過組長的回報,讓其他學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組合作交流總結演算法,得出簡便演算法

  讓學生觀察三種方法,三個算式,"方法不同,結果相同,可以用什麼符號連起來?"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得出連減的計算方法,在計算連減時,有多種多種方法,可以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出可以把減數加起來,再從被減數里去減;還可以先減去後面的減數,再減去前面的。我們可以根據算式中資料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演算法,進行連減的計算。然後觀察算式,說說哪種方法簡便,明確根據算式中資料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簡便演算法。

  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為什麼?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說讓同學認識到哪種方法簡便,為什麼?)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理解連減得簡便計算,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演算法的意識和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4、練習鞏固

  練習題設計了五個層次的練習。1、判斷題,讓學生明確連續減去兩個數等於減去這兩個數的和。培養學生對減法性質的掌握;

  2、連線題。

  3、在() 裡和橫線上填寫相應的運算子號和數。

  4、用簡便方法計算。根據題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讓學生在簡算中明確方法,掌握方法。

  (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找出簡便計算的方法;)

  5、拓展練習

  (整個聯絡設計有坡度有層次,由易到難,適合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使每個學生對所學知識都有收穫。)

  6、小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在總結中回顧所學,昇華所學知識。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條理清楚,是學生一眼看出本節課所學內容,連減有幾種演算法,簡便方法有幾種,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方法解答最簡便,一目瞭然;連減得簡便計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較清晰,板書能緊扣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便於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掌握。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3

  教學流程:

  (一)、從生活實際抽象出數學模型

  (出示圖片)兩條筆直的鐵軌,看成兩條直線,把它們畫在紙上,它們的位置關係如同等號。如果你也來畫兩條直線,還會有什麼不同的位置關係呢?

  學生畫一畫。

  (二)、分一分,初步感知平行與垂直的特點

  1、讓我們用兩根食指比劃比劃每組中直線的位置關係。如果讓你給這幾種情況分類,你打算怎麼分?先自己獨立思考,再與小組同學交流交流,小組長做好記錄和總結。

  2、、交流分類情況。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分法:

  第一種:分兩類——相交、不相交

  第二種:分三類——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

  第三種:分四類—— 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相交成直角的。

  (三)、歸納特點,探究規律

  平行:

  1、大家先來看第一類,這一類的兩條直線的位置有什麼特點,想象一下再畫長點,會相交嗎?

  2、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叫平行線,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麼是平行線?

  3、我們開啟書56頁,看看書中是怎麼定義平行線的。(齊讀)

  4、在這個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些什麼?(“同一平面內”,“互相平行”)

  5、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6、介紹用符號表示平行線的方法。

  7、出示課件:判斷是否成平行關係。

  8、再一次出示鐵軌,你還能舉出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嗎?

  垂直:

  1、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第二類直線有哪些共同特點?(有交點,都成了四個角)能不能按照角的大小也把它們分分類?有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有的四個角不是直角),你怎麼知道他們相交後形成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量角器),

  2、誰知道像這樣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是什麼關係?

  3、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麼是互相垂直?

  4、我們開啟書57頁,看看書中是怎麼定義互相垂直的。(齊讀)

  5、在這個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些什麼?(“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6、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6、介紹用符號表示互相垂直的方法。

  7、完成題卡:判斷每組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並用符號表示出平行和垂直,寫出讀法。

  8、生活中,很多時候平行和垂直都是同時存在的,把它們摻雜在下起,同學們能區分出來嗎?

  (四)、小結,梳理知識結構

  剛才,同學們在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找一找等探究活動中,知道了在同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可以分成兩大類,相交和不相交。不相交的這一類叫做平行。相交的這一類按照是否成直角也可以分成兩類,其中相交成直角的叫做垂直。生活中有了平行和垂直,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有序和美麗。

  (五)、拓展練習,鞏固知識

  辨析題:1、兩條不相交的直線叫平行線。

  2、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不平行就相交。

  3、垂線和直角如同孿生兄弟,有垂線的地方就有直角。

  4、如圖 + 直線b叫垂線。

  (六)、拓展提升

  本節課,我們主要研究了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和垂直的關係,如果再加入一條直線,你還能弄清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出示: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麼,這兩條直線之間是什麼關係?

  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垂直,那麼,這兩條直線之間是什麼關係?

  (七)聯絡生活實際,進一步提升平行與垂直的應用價值

  出示圖片:(鉛錘測平行,水平儀定平行垂直,測量跳遠成績)

  引導學生了解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應用,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為下節課做滲透。

  板書: 平行與垂直

  不相交—平行 (∥ )( = )( )記作: a//b讀作:a平行於b

  同一平面內

  相交—成直角—垂直( ∟ )(+)(⊥) 記作:a⊥b讀作:a垂直於b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的《乘法分配律》。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課內容的難點,教材是按照分析題意、列式解答、講述思路、觀察比較、總結規律等層次進行的。學好乘法分配律是學生以後進行簡便計算的前提和依據,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的基本性質與目的,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透過觀察、類比、歸納、驗證、運用等方法深化和豐富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培養學生獨立自主、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充分感知並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充分感知並歸納乘法分配律。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啟發式進行教學,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設計一些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在練習的過程中注意練習的層次和坡度,設計一些易混題,最後設計一個找朋友的遊戲,讓學生積極參與,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學法指導

  注意引導學生透過動手操作,採用觀察、比賽、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讓學生都能夠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1、回顧:說說已學過的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並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規律:〖算一算〗

  讓學生透過複習、計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點,為學習新的知識作好鋪墊。

  3、觀察、激趣、匯入。

  第③組算式老師不用計算,就可以判定用等號連線,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這裡有什麼奧秘嗎?今天,我們就一同來研究這個問題。給學生製造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一、聯絡實際,探究規律。

  ㈠影幕演示:

  1、養雞場左邊有50間雞舍,右邊有30間雞舍,每間雞舍裡有75只雞。養雞場共有多少隻雞?

  【 ①學生讀題,弄清題意。②上臺演示,合作討論,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維過程,探究解題規律。】

  2、分析比較:仔細觀察兩種方法有什麼不同?

  3、結論:兩個算式的結果如何?用什麼符號連線?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發現其中有什麼規律?

  透過觀察、說特點,為下面口頭概括定律收集語言材料。

  ㈡探究概括規律:

  1、再一步觀察、分析、比較去發現規律。〖多媒體操作引導〗

  a、觀察這些等式,等號左邊算式有什麼特點?〖多媒體演示〗

  b、繼續觀察,等號右邊的算式又是怎樣計算的?先算什麼?

  後算什麼?

  透過口頭概括,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讓學生在主動中獲取知識。

  c、這兩個積又是怎麼得到的?

  結論: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概括起來,說一說?

  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別代表三個數,你會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嗎?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們知道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用,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用。那麼,乘法分配律有逆運算嗎?你會運用嗎?敢接受我的考驗嗎?

  使學生懂得怎樣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從正反兩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質疑聯想,拓展認識。

  三、鞏固運用規律。

  (五)鞏固與練習

  透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既有利於學生鞏固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四、聯絡實際,深化認識。

  咱們來解決一個實際問題試試。【多媒體演示】

  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餘生活,學校準備購置足球和排球各20個,根據提供的資訊,你能提出數學哪些問題?

  五、歸納概括。

  整堂課雖說有些不足,有些差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但都讓學生們進行嘗試,環環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生較難理解與敘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體驗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在對本課的教學目標上,我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透過觀察、類比、歸納、驗證、運用等方法深化和豐富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培養學生獨立自主、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2、在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我儘量想體現新課標的一些理念,注重從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在體驗中學到知識。讓學生嘗試透過不同的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這兩個算式可用“=”連線。使之讓學生從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從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用字母形式表示:(a + b)× c = a × c + b × c

  3、在本節課的練習設計上,我力求有針對性、有坡度的知識延伸。總之,在這堂課中新的理念也有所體現,但在具體的操作中還缺乏成熟的思考,對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很好的充分調動起來。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運算律”第一課時的內容。我將從教材、教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依標據本——說教材

  1.知識結構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兩種運算。教材中實際情境中引出問題,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列出兩道算式,發現他們的內在聯絡,再讓學生例舉同類算式,分析共同點,從中發現乘法分配律,並用字母表示出來,練習中安排了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應用和類推到兩個數的差與一個數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2.地位和作用這是在學生已經學過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學習的,教學乘法分配律,不僅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整數範圍類的基本運算律,而且有利於他們更靈活地解決計算問題,提高計算能力。

  3.教學目標

  基於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編寫意圖,我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1.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並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體會應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

  ◆過程與方法2.使學生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使學生能聯絡實際,主動參與探索、發現和概括規律的學習活動,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發現數學規律的愉悅感和成功感,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4.教學重點:充分考慮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認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5.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經歷探索並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

  二、以學定教——說教、學方法

  ◆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思維活潑,接受能力強,具有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學生在第七冊學習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以及應用這些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已經初步具備探索和發現運算律並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的經驗,為學習新知識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透過交流、觀察、操作、歸納等方式自主建構新知識。

  ◆教學方法:本著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教學理念。本節課我採用了情境教學,動手實踐等教學方法。主要體現以下特點:

  1.情境教學。教學過程中,我透過圍繞學校有5個同學就要去參加“無錫市少兒書法大賽”了,書法組的張老師準備為他們每人買一套漂亮的服裝,來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直接匯入新課,並展開自主探究。

  2.動手實踐。在探求運算律的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將靜態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學生動態的數學實踐。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我多次組織學生在合作中體會,在交流中感悟。幫助學生更深刻的領會新知。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作業紙等

  三、以生為本——說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教學

  談話:同學們,我們學校有5個同學就要去參加“無錫市少兒書法大賽”了,書法組的張老師準備為他們每人買一套漂亮的服裝,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課件出示例題情境圖)

  【設計意圖:創設與學生生活相聯絡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演算法,初步感知。

  (1)提問: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再問:買5件上衣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請同學們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2)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再分別說說兩個算式的意義。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利用課件演示,幫助解釋。

  談話:兩個算式解決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它們的計算結果也相等,那你會把這兩個算式寫成一個等式嗎?

  (3)談話:如果老師不這樣選擇,還可以怎樣選擇?(買5件短袖衫和5條褲子)

  提問:買5件短袖衫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兩種方法解答嗎?

  根據學生回答,列出算式:32 × 5 + 45 × 5和(32 + 45)× 5。

  (4)再問:這兩個算式有什麼關係?可以用什麼符號把它們連線起來?

  啟發:比較這兩個等式,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感悟和發現乘法分配律,變教學生“學會”為指導學生“會學”。先組織學生透過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兩個不同的算式之間建立起聯絡,得到了兩個等式,並比較這兩個等式有什麼相同的地方,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深入體驗,豐富感知。

  引導:現在請每個小組拿出信封中寫有算式的紙條,想一想在這幾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號連起來,哪些不能?

  分組彙報、交流。

  要求:你能寫出一些這樣的等式嗎?

  學生舉例並組織交流。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體驗感悟的空間,為學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組算式,引導學生在小組辨析與爭論中,進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再寫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豐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

  3.揭示規律。

  (1)提問:像這樣的等式,寫得完嗎?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等式中存在的規律表示出來嗎?請同學們先在小組裡說一說。

  (2)反饋時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學生可能用語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結:a加b的和乘c,與a乘c的積加b乘c的積的和是相等的。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書:(a + b)× c = a × c + b × c]

  你們發現的這個知識規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麼叫乘法分配律?請同桌再交流一下。

  4.能用字母來表示乘法分配律嗎?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a+b)×c=a×c+b×c

  對於乘法分配律,用字母來表示,感覺怎樣——(稍等)簡潔、明瞭。這就是數學的美。

  【設計意圖:讓學生積極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及與同伴進行交流,親歷觀察、歸納、猜測、驗證、推理等探究發現的全過程,學生不僅發現乘法分配律的知識,而且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數學思維的能力得到了發展。】

  (三)實踐運用,鞏固內化

  1.請運用乘法運算定律,回答下面各題:

  ①(32+25)×4 = □×4+□×4

  ②(64+12)×3 = □×□+□×□

  ③25×(4+9)= □×□+□×□

  ④75×64 = □×□+□×□

  【設計意圖:前面三題,學生很快根據乘法分配律正確地填數。由於第④題是開放的,有的把75寫成兩個加數的和再乘64的形式,也有的將64拆成兩個加數的和再乘75的形式等,再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填數。】

  2.選擇。請用手勢表示正確答案的編號。

  與25×(4×8)相等的算式是()。

  ①25×4+25×8;②25×4×25×8;③25×4×8

  【設計意圖:透過辨析,學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內涵及與乘法結合律的區別。】

  3、完成第3、4題,比較兩種方法中的哪種方法比較簡便,滲透簡便計算的思想

  4、做第5題,重點提示學生第2題48×3-45×3可以寫成(48-35)×3

  把分配律中的加法類推到減法。

  【設計意圖:乘法分配律的逆應用雖然在例題中沒有出現,但現在這個知識結構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減法中的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應該重視,使乘法分配律的內涵得到延伸,讓學生對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形式活潑,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這些教學活動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學生改善學習方式。】

  (四)回顧再現,昇華新知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我們是怎麼來學習的?

  【設計意圖:在本節課即將結束之時,讓學生暢談學習收穫,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將所學知識得到及時有效的梳理和鞏固。】

  四、提綱挈領——說板書

  運算律---乘法分配律

  (65 + 45)× 5 = 65 ×5+45× 5

  (32 + 45)× 5=32 × 5 + 45 × 5

  (a + b)× c = a × c + b × c

  【設計意圖:良好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的教案,是課堂教學的縮影。本課的板書,簡潔明瞭,展示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抓住教學脈絡,有利於學生知識的自我建構。】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6

  學習目標:

  1、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間的聯絡與區別。

  2、透過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關係列方程,經歷方程模型的建構的過程。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學習重點:會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間簡單的數量關係。

  學習難點:能根據圖義,找到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學習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生活中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數,對嗎?比如說,誰願意告訴我你今年多大了?(學生說)只知道自己的年齡還不行,誰知道媽媽今年多大了?(學生說)自己的年齡,媽媽的年齡對你來說是已知數,那老師的年齡對你來說是……。。(未知數)以此來引出未知數。

  二、利用等量關係,正確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圖1:

  天平左邊10克,天平右邊:2克和一個櫻桃 師:看天平的顯示,誰能列出一個等式?(櫻桃的質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數X來表示櫻桃的質量,那麼,可以列出一個什麼樣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圖2:

  四盒種子的質量一共是20xx克。

  你從圖中發現了什麼?(4盒種子的質量=20xx克)

  師:能根據這個相等關係寫出一個等式嗎?

  師:請你給同學們介紹一下你的等式,先說字母表示什麼意思? 師:如果用y表示每塊月餅的質量,怎樣用數學式子表示這個等式呢?( 板書:4y=20xx)

  師:下面老師加大難度,敢接受挑戰嗎?(同學們在家裡幫爸爸媽媽倒過開水嗎?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倒開水的過程,找一找這裡有相等關係嗎?)

  3、課件出示圖3:

  一壺水剛好倒滿兩個開水瓶和一個杯子。 師:你們找到其中的相等關係了嗎?(兩個熱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xx毫升)

  師:如果用z表示每個熱水瓶的盛水量,那麼這個關係式可以怎樣表示?(板書:2z+200=20xx)

  4、理解方程的意義。

  師:剛才我們透過稱櫻桃,稱種子和水壺倒水的三次實踐活動,得出了下面這三個等式:(x+5=10 4y=380 2z+200=20xx)

  (1)同桌交流。說一說:上面的等式有什麼共同特點?

  (2)全班交流。

  教師小結: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板書課題:方程) 師:自己讀一讀,你認為關鍵詞是什麼?

  (3)鞏固知識。

  師:說一說方程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一必須是等式,二必須含有未知數)

  5、會寫方程 師:你會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嗎?寫下來同桌交換檢查。

  (學生試著寫出各種各樣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當然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鞏固練習。

  1、判斷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16+14 6(y+2)=42

  2、練一練課本67頁第一題說一說各圖中的等量關係,再列出方程。

  四、總結評價。

  師: 關於方程還有很多有趣的內容,相信同學們還會以飽滿的精神、積極地態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奧妙。

  板書設計:

  方程

  櫻桃的質量+2克=10克x+2=10

  每盒種子的質量×4=20xx克 4y=20xx

  每個熱水瓶盛水量×2+200=20xx克 2z+200=20xx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說課內容: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線的認識》。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線與角的起始,也是今後學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的重要前提,所以它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直線、線段與射線是一組比較抽象的圖形,學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難。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直線、線段與射線,然後透過“認一認”活動,體會到它們都是“直直的”,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三個圖形的特徵。接著,組織學生對直線、線段與射線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絡。最後透過“試一試”、“量一量”、“看一看”等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三種圖形特徵的印象。

  學情分析:

  由於學生已經有了對線的感知基礎,因此動手畫一畫可以做到知識的銜接和過渡。學生透過畫一畫、看一看、認一認以及交流活動來學習直線、射線和線段的特徵,但互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絡較難理解,學生可能不能完整準確的表示出他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絡,因此,這些都是我上課要著重強調的地方。

  教學目標的確立及依據:

  新課標指出,透過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結合教材特點及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及認知規律,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透過一系列直觀的動手操作活動來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各自的特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聯想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透過動手畫、到生活中找,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收穫新知;透過分組訓練、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穫的喜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聯絡、發展、對立與統一的思考方法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實際和學生的基礎,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三種線的特徵,掌握三種線的讀法。教學難點是:體會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絡,會用字母正確讀出直線、線段與射線。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鑑於教材的特點和我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及情感的教育,我選用引導發現法和直觀演示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觀察、多合作、多交流,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同時,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具提高教學效果,在實驗,演示,操作,觀察,練習等師生的共同活動中啟發學生,讓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培養學生直覺思維能力。另外,教學中我還採用了觀察法、比較法、討論法、愉快教學等方法。

  三、說學法

  在學法上,選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透過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注重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行觀察——思考——想象——交流,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三種線的理性認識。

  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加強教具演示及學具操作,使學生在多種感觀的協調活動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的第三課時,本單元教學方程的知識,是在四年級(下冊)“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編排的。為了使學生體會方程是擁有平衡的內在相等關係的等式,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產生學習方程的慾望,教材設定了多方面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這些具體的情境中獲取資訊,發現等量關係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述,然後嘗試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個相等關係。教材非常重視對相等關係的挖掘和描述,為後面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理解方程的含義。

  2、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係。而情感態度價值觀靠教師情感和教師的一舉一動進行滲透,一般不作為教學目標向學生展示。但由於自己教師語言少,所以滲透的不是很好。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方程的含義。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係。

  二、說學法

  先學、後教、檢測,檢測中發現錯誤,要及時更正,但在這一環節中,不是教師更正,而是學生自我進行更正,也就是“兵教兵”,所以,在檢測的時候,我先叫的是不好的學生,不好的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出現了錯誤,讓好學生去幫助,這樣,好學生又更進一步的掌握了知識,

  三、說教法

  本節課,我主要是讓學生看課本中的內容,“看圖看文——結合圖找相等關係——列方程——總結等式的特點”每一步都讓學生自主去完成,。

  四、說教學環節

  第一步: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第二步:出示自學指導,認真看課本p88的內容,看圖、看文字

  (根據下列提示:1、天平保持平衡,說明了什麼?2、x+5=10,x+5、10、”=”各表示什麼意思?3、結合圖1,從圖2、圖3中找出相等關係)

  思考:等式有什麼特點?

  第三步:先學

  1、看一看。

  (認真看課本p88的內容,看圖、看文字。)

  2、做一做。

  (請名一板演,其餘練習本完成。)

  第四步:後教。

  1、更正。

  2、討論(議一議)。

  ⑴評議對錯。

  ⑵評議板書。

  ⑶小結等式的特點?

  3、加強訓練。

  第五步:全課小結。

  第六步:當堂完成作業。

  由於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能力水平有限,而且有是第一次用這種模式上課,所以在課堂組織上出現很多不足,敬請各位同行能批評指正,你們認真的點評將會促進一個年輕教師長足的進步。謝謝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小學數學第八冊三角形的認識P129-130。

  2、教材簡析

  三角形的分類是在學生直觀地認識了三角形,學習了角和直角的基礎上學習的,為學習三角形的面積和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和計算平面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道三角形的分類。

  2、知道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意義

  3、使學生體會到三角形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並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二、教法和學法

  九年義務教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要把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貫穿各個年級教學的始終。二期課改也明確提出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在教學中認真 貫徹 二期課改精神,十分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課中所出現的概念和結論,都是透過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所呈現出來知識素材,透過學生周密的思考抽象和概括出來的。如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是讓學生觀察各種不同型別的三角形後,進行分析比較得出三角形有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三種。在獲得三角形的分類後,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大膽地猜測,讓學生在動口、動腦、動眼,多種感觀參與學習,促進知識的內化。同時也為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提供了充分的活動範圍。

  三、說教學程式

  教學過程:

  一、媒體出示:

  師: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麼?(找幾位學生)

  師:板書 三角形

  二、出示各種三角形

  分組討論:

  1、研究每個三角形,各個角是什麼角?寫在表格中。

  三角形 編號(1)(2) (3)(4)(5) (6) (7)

  角A ( )角( )角( )角 ( )角 ( )角 ( )角( )角

  角B( )角 ( )角 ( )角 ( )角 ( )角( )角 ( )角

  角C( )角( )角 ( )角 ( )角 ( )角 ( )角 ( )角

  2、根據研究結果,動手將三角形按角的特徵進行分類。

  (1) 小組彙報。核對後請改正確。

  (2) 議論,發現。

  觀察上表,你發現了什麼?

  (一個三角形最多有3個銳角,最少有2個銳角,最多有1個直角,最多有1 個鈍角)

  (3) 根據研究結果來分類,怎樣分呢?

  有3個銳角 有1 個 直角 有1鈍角

  (1)(6) (2)(4) (3)(5)(7)

  3、老師還想考考你們,誰能把黑板上的幾個三角形分類呢?

  請學生上黑板分一分:(1)(6)

  (2)(4)

  (3)(5)(7)

  出示: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做銳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做鈍角三角形。(紙條出示)

  出示:那麼三角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作為一個整體來看,那麼是面三個三角形便是整體的部分。如圖:

  3、 找學生講一講,什麼是銳角三角形?什麼是直角三角形?什麼是鈍角三角形?

  4、 找一找圖表,發現了什麼?

  三、練習:

  1、 分一分:

  銳角三角形:( )

  鈍角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 )

  2、 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

  (1)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做鈍角三角形。( )

  (2)有一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叫做銳角三角形。( )

  (3)一個長方形一次可以剪出兩個直角三角形。( )

  3、猜猜看遊戲。

  (1)露出一個直角 (2)露出一個鈍角 (3)露出一個銳角

  你能判斷出他們各是什麼三角形嗎?為什麼?

  3、 提高練習:

  數一數,下圖中有( )個三角形,其中有( )個銳角三角形,( )個直角三角形,( )鈍角三角形。

  師:為什麼只看到一個銳角,能猜出三種不同的三角形呢?

  四、小結:今天我們學得真好!你知道了什麼呢?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教材

  《乘法分配律》是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使學生認識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會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綜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

  三、教法、學法

  教法:情景教學法。

  學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過程

  1、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精美課件“購物情景”引入:上衣每件65元,褲子每條35元。

  問題:①買5件上衣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問題:②買5套這樣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這樣引入目的在於創設一個充滿趣味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並主動積極的帶著自己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課堂。

  2、解決問題,感知規律

  (1)讓學生合作完成,男同學解答問題①得到65×5+35×5=500(元)。

  女同學解答問題②得到(65+35)×5=500(元)

  (2)透過分析,兩個問題實際上是一樣的,兩個算式應該相等。即:65×5+35×5=(65+35)×5。

  (3)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經歷、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主動參與探索,從而發現規律。在學生獨立解答的過程中,我會重點引導學生感悟問題①和問題②的共同特徵:買了同樣的衣服,體會規律形成的過程。

  3、檢驗規律,建立模型

  出示第二道題:

  張大伯有一塊長7米、寬2米的長方形菜地,李大伯有一塊長3米、寬2米的長方形菜地,兩個大伯的菜地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1)由學生獨立完成,有7×2+3×2和(7+3)×2兩種算式,透過分析,形成兩個算式相等的共識,即7×2+3×2=(7+3)×2。

  接著問學生,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例子嗎?寫出類似的幾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

  (2)小組合作,說說這樣的算式所蘊涵的規律。

  (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來表示。

  這個活動設計的目的在於:透過大量的生活例項,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從而引導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義,讓乘法分配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並且培養了學生初步歸納推理的能力。

  (a+b)×c=a×c+b×c用語言敘述:兩個數的和乘第3個數,可以把這兩個數分別和第3個數相乘,再把它們的積相加。數學畢竟不是生活經驗的“照片”,而是對生活經驗進行重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數學模型,讓學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數學語言進行概括小結規律,使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完成。

  4、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數

  ①(32+25)×4=()×4+()×4

  ②48×12+52×12=(+)×()

  (教學設想:這一組練習,學生能夠根據所學知識輕鬆解決,這樣既鞏固了新知,又及時反饋了學生的掌握情況)

  (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號連線起來。

  ①28×68+28×3228×(68+32)

  ②(25+6)×425×6+4×6

  ③35×(18+26)35×18+35×26

  ④(24+35)×524+35×5

  ⑤(75×125)×875×8+125×8

  討論:第②、④、⑤這3道小題,為什麼不用等號連線?要使等號兩邊算式相等,應該怎麼改?在練習中難點得到突破。

  (這組練習稍難,特意設計一些易錯題,讓學生在判斷比較的過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

  4、總結回顧,課外延伸

  規律發現後,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乘法分配律,體驗規律的應用價值,在鞏固聯絡階段,我設計了豐富有趣的練習,並且層次不同,鼓勵同學們大膽嘗試。這個活動的設計,不僅鞏固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而且使學有餘力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實了“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教學理念。

  五、縱觀說課全程

  在整個教學中,我力求透過引導學生透過已有經驗和具體運算,在觀察、猜測、比較、歸納、驗證、總結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知識,期望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教材簡析和教學目標

  (播放影片)剛才,大家看到學生們正在輕鬆地玩,你能猜到這是哪部分知識點嗎?是的——《認識方程》,我將靜態知識進行了動態化處理。

  評委老師,下午好!

  《認識方程》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學生已經學習“用字母表示數”,同時又是即將學習“解方程”的基礎。

  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透過具體情境理解方程的含義,會用方程表示簡單生活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比較、分析,經歷從生活情境中尋找等量關係到用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表示等量關係的過程;

  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體會到發現、創造的樂趣,經歷數學的情感體驗。

  二、教學思路

  我的教學思路是讓學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建立方程模型---然後運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本課的教學不拘泥於方程定義的文字描述,而是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經歷尋找等量關係的過程。

  基於以上思考,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自主學習.感知方程;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三、教學過程

  首先,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1)撲克遊戲、激疑引趣

  我設計了一個“撲克牌猜數”遊戲。拿出13張撲克牌,分別代表數字1—13,讓學生從中任抽一張,不讓老師看見這張牌。然後跟學生說只要你們用這張牌上的數字按要求計算後把結果告訴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數字。

  學生應該會興致勃勃地上來抽一張牌,按要求計算後報出結果,比如得數是75,我猜到數字6,學生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再次玩遊戲,比如這次學生的計算結果是45,我猜到數字3.

  (2)匯入課題、提出問題

  在激發學生的疑問和興趣後,我趕緊介紹幫我忙的就是數學王國中的“方程”,匯入課題。(板書:認識方程)

  然後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我順勢確定兩個作為本節課將要研究的大問題。“什麼是方程?”“為什麼要學習方程?”(板書:“什麼是方程?”“為什麼要學習方程?”),關注學生問題探究意識的培養。

  2.自主學習感知方程

  我設計了四個活動幫助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經歷尋找等量關係的過程。

  (1)想象遊戲

  在學生明確“天平平衡,表示天平兩邊的質量是相等的”之後,我和學生們一起進入想象遊戲狀態:“伸出你的雙手,閉上你的眼睛,現在我們都變成了一架天平。請注意,您的左盤放進了10克砝碼,緊接著您的右盤放進了30克物體。此時此刻,左盤來了救兵——20克砝碼。親愛的天平們,oPENYoUREYEs,您現在怎樣了?”

  (課件演示上面天平的過程.快速的)“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相等的狀況嗎?”學生很容易說出“10+20=30”。

  想象遊戲中多感官的參與,幫助學生建立“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達

  “同學們,我們繼續玩天平!”(課件動態演示:左盤先放一個櫻桃,右盤放20g砝碼)“要使天平平衡,該怎麼辦?”學生應該會說“在左盤放上物體吧”。(課件演示)在創設了櫻桃生活情境後,我尊重學生的已有學習經驗,開放地處理為: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天平兩邊相等的狀況。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形:

  a.生活語言櫻桃的重量加5克等於20克

  b.生活+數學語言櫻桃+5克=20克

  c.圖片+數學語言《認識方程》說課稿+5g=20g

  d.數學語言X+5=20

  “請思考:你覺得他們寫的都對嗎?這幾種表達之間有沒有什麼聯絡?你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學生們在觀察、思考、對比、評價和選擇的思維撞擊過程中,逐漸清晰這幾種表達方式之間有著本質的聯絡:那就是等量關係完全相同。順利從物化天平中抽象出數學語言X+5=20,充分感受數學表達方式的優勢:簡潔明瞭。(板書:X+5=20)

  (3)自我挑戰

  緊接著,我丟擲這樣一個問題“沒有天平了,你怎麼找平衡?”我將教材中後面兩個例題處理為挑戰題。放手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小組學習彙報的探究學習過程。學生可能會知識正遷移地說“我在腦子裡想象有一架天平,左盤放4個月餅,等於右盤的340克”。也可能會說“我去找等量關係:兩個熱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緊扣本課的重點“在生活情境中經歷尋找等量關係的過程”,讓學生經歷由淺入深、由直觀到抽象的探究過程。(板書:4y=3402n+180=20xx)

  (4)闡述“方程”

  (老師將黑板上的方程用紅粉筆圈起來)“同學們,這些都是方程!請仔細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說說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樣的?”

  此時,學生們已經比較充分積累了活動經驗,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書: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3.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我分層次設計了兩個練習。

  (1)看圖列方程

  學生運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2)前後呼應、揭示謎底

  “同學們,現在我們來看看“方程”到底是怎樣幫了我的忙呢?”我把撲克牌上的數看作X,根據之前學生的兩次計算得數現場編輯兩道題目。要求學生根據文字中的等量關係嘗試列出方程,然後我告訴學生,我就是透過解方程求出6和3,它們就是你們抽的撲克牌數字。

  “那到底怎樣解方程呢?後面我們將繼續學習。”

  利用“撲克猜數遊戲”資源,前後呼應進行解密的同時,讓學生參與共建課堂,將知識點指向“解方程”,也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了伏筆,可謂一舉多得。

  四、總結陳述

  各位評委,剛才我描述的這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是一個“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的過程。主要是讓學生經歷將現實生活中的等量關係數學化、符號化的活動過程,然後運用方程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我並不是否定語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實際上,好多事情都是無法靠語言傳達的。”這是日本暢銷書作家養老孟司在《傻瓜的圍牆》一書中強調的一句話。我想,我們的說課也是這樣。

  謝謝!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2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 第54-55頁

  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引領學生在經歷問題情境的過程中發現、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在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中,培養觀察、比較、猜測、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體會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嚴謹與簡潔。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規律,會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與同伴交流。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流程:

  一、由主題圖情境匯入新課。

  師:商場要進行大拍賣,王老師來到了商場,同學們看這副圖,你收集到了哪些數學資訊?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匯入:師:這麼便宜,王老師決定買2件夾克衫和2條褲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們一起來口頭列式。

  (65+45)×2 65×2+45×2 —板書

  2.猜測驗證:猜想一下,兩道算式的計算結果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有猜想就要有驗證,同學們來認真計算,看計算結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彙報:計算結果是相等的,兩個算式可以用“=”相連。來看這兩個算式,有什麼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兩邊都有65、45和2,一個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積,另一個式子是先求積,再求和等)

  師:不知道同學們發現了沒有,(65+45)個2,不就是65個2加45個2嗎?(師比劃)

  4.師:假如老師要買的是2件短袖衫和2條褲子,老師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嘗試用兩種方法完成,完成後簡單交流)

  (32+45)×2 32×2+45×2 —板書

  師:(32+45)個2,就是32個2加45個2。(師比劃)

  5.比較類推:

  師:這兩組算式左右兩邊相等是一種巧合還是有規律呢?同學們能不能舉一些類似這樣的算式呢?(強調計算結果)

  6.表達交流:

  師: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所有具有這種規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內嗎?可以交流討論。

  小結:如果用字母a 、b 、c來表示這三個數,這樣的規律該怎麼表示?

  (a+b)×c=a×c+b×c(師比劃,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比劃)

  7.揭題:乘法分配律(板書課題)

  8.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還有什麼話要說,請認真看:

  認識我——“乘法分配律” 我秉承著家傳助人的美德,默默的為我的祖國——數學王國貢獻著我的智慧。 有的同學還不是很認識我,告訴你們吧,我的職責範圍是: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這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加起來,結果不變。

  舉個例子來說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這麼認識我,你就錯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訴你,我的本事大著呢。我其實有很多的變身:

  不信,我變——9×7+8×7=(9+8)×7=56+63=119,這是我的逆應用,如果你覺得這樣說著拗口,也可以說是反過來應用,呵呵。

  我再變——

  (9-8)×7=9×7-8×7=63-56=7 你看,我的本事多吧,為我喝彩吧! (摘自黃崇波老師的部落格,內容有修改。)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師:乘法分配律會變身,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判斷正誤,說一說你是怎麼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組比快。

  (1)64×8+36×8 (64+36)×8

  (2)25×17+25×3 25×(17+3)

  3.“我最聰明”:括號中該填什麼數字才能讓計算更簡便,填上後快速計算。

  ( )×( )+78×21

  4.平湖小學三、五、六年級學生人數情況如下表。

年級三年級五年級六年級
班級數333
平均每班人數464650

  (1)三年級和五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級比五年級多多少人?

  5.自提問題,自由完成:

  一塊長方形菜地種了青菜和蘿蔔,請聰明的你根據自己收集的數學資訊自編數學問題,自由解決,如果有困難的話,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全課小結

  1.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將自己的收穫寫成一篇數學筆記。

  2.課後回憶我們學過的運算律,想想他們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國標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內容。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解決問題必要的一種問題解決思想方法,它是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問題解決的思維素質,掌握得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本課系統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資訊,並在列表的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求解決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學好本課知識,將為以後學習用列表等方法來解答求兩積之和(差)等的實際問題奠定知識、思維和思想方法的基礎。

  教材安排的例題,主要是呈現生活情景,提供數學資訊,讓學生經歷列表整理資訊的全過程,再透過“尋求策略—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的系列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列表整理資料資訊策略的價值,併產生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資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但一般處於無序狀態,透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規範化。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透過創設生活情景,藉助生動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研究內容,使學生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資訊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簡單實際問題所提供的資訊;還會透過列表的過程分析數量關係,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cn-teacher.com)

  2、透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提取資訊,發現問題,列表整理條件,解決問題的知識獲取過程,從中培養學生蒐集資訊,整理資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發展他們的推理能力。

  3、透過對類似歸一、歸總的實際問題的探索,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列表整理、分析數量資訊,決策問題解決策略,並列式解決問題,體會列表這一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並能運用該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正確整理、分析數學資訊關係,學會透過所整理的資訊決策問題解決策略,並內化成自己的問題解決策略。

  二、說教學程式:

  鑑於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設計如下四部分展開教學。

  (一)聯絡生活,激趣引新:

  教學一開始,透過班內學生比賽,發現課程用列表的方法呈現更加清晰、整齊,從而出示本課課題,並說明列表整理資訊的方法是我們解決較複雜數學問題時的好幫手。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學生感興趣的小比賽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針對學生現有對資訊的蒐集和觀察能力,讓學生感知列表呈現資訊的優點和便利。】

  (二)合作探索, 領悟內涵

  1、初步感知列表

  例1主要教學兩積之和的實際問題。這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需要用三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教材提供了兩組資料,分別是小芳家栽桃樹、杏樹和梨樹的行數,以及三種果樹每行栽的棵樹,同時提出第一個問題: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由於題目中的條件比較多,數量關係相對比較複雜,由於之前的引導,學生們很快聯想到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整理這些條件。潛移默化中,學生經歷了從現實情境中選取有用資訊並形成結構完整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同時也充分感受列表整理條件的優點。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活動,經歷列表整理的全過程,一方面在現實情境中收集數學資訊,另一方面找到各個數量在表格中的位置。並使學生理解表格的`結構和內容,是為了積累學生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經驗。】

  2、分析數量關係

  本環節中啟發學生思考:你能根據數量之間的關係,確定先算什麼嗎?這樣在關鍵處加以點撥,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容易理解:根據題中的條件,“可以先分別算出桃樹和梨樹的棵樹”;根據題中的問題,“要求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可以先算桃樹和梨樹各有多少棵”。這裡讓學生自主經歷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其意義不只在於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理解題中的數量關係,更在於這一過程中學生切實體會到:分析數量關係既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列式解答,並進行檢驗,同時留出空白,以便於課堂上的反饋與評講。接下來,提出第二個問題:杏樹比梨樹多多少棵?放手讓學生按照解答第一題的過程,透過獨立思考完成解題。

  3、回顧和反思

  在解決完兩個問題後,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說說解決問題時一般要經歷哪些步驟,並透過交流,總結和歸納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說說自己的體會,以進一步提煉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的認識與經驗,體驗分析數量關係的一般過程與方法。

  這樣,已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主線,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有利於學生深刻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形成策略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實際問題的教學走出教師教題型、學生記解法的困境。

  (三)鞏固練習,深化發展

  【設計意圖:準備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透過層層深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本課知識,形成技能,並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的樂趣。】

  1、“練一練”第一題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實際問題,同時提出“先整理題中的條件,再解答”的要求,有利於學生進一步體會列表整理題中資訊的方法,感受列表整理對理解數量關係的作用,初步形成策略意識。

  2、第2題以純文字的形式呈現的實際問題,有利於學生更深刻體驗綜合運用從條件和問題出發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總結

  最後,讓學生說說在這節課上學會了什麼知識?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我選擇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

  2、教材地位與作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的讀寫認,而本單元則是在以前學習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的讀寫並瞭解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這一單元是在小學階段對整數學習的最後一課。對以後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大數,並計算大數奠定了知識基礎,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數目。

  3、教材的編排特點:a.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產生學習需要。b.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

  本節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數認識的一次擴充套件,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透過學習,能加強學生對資料實際意義的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一些資料的意義,這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有接觸面廣、獨立性增強、善於觀察和發現、樂於動手操作等特點,而且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系統的學習過萬以內的整數。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會做一些課前準備,一是準備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課件;二是準備計數器、遊戲卡片等教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使學生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於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1、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2、掌握億內數的數位順序表,瞭解十進位制計數法。

  3、認識數級個級、萬級、億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難點:1、讀寫數位較大的數目。

  2、理解“十進位制”計數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絡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字,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透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法: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學遊戲

  五、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教學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於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小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為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為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透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學前準備:口答:一千里面有10個百,一萬里面有10個千;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2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利用課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資料圖片)你們會讀這些數嗎?瞧,這些數比以前學習的萬以內的數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一萬)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麼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利用計數器問:怎麼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麼關係?(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係)

  4、把所學數位按數位順序表排列起來

  億級萬級個級

  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個千萬

  為了便於讀億以內的數,我國沿用了四位一級的計數規律,即:從右起每4個數位是一級,分為個級、萬級和億級。

  (三)學習億以內數的讀法

  1、拿出作業本上的最末題

  (1)讓學生自由讀(2)小組交流討論,該怎樣讀,為什麼

  (3)反饋,老師做引導,而後總結讀作:八千四百五十萬七千六百

  A、從高位讀起B、按照個級的讀法,每一級的數讀後加讀‘萬’或“億”

  (4)思考:怎樣去分辨這個數是在個級或萬級?

  目的在於明確在讀數之前必須先分級,有助於簡單的讀數。

  2、讀數:

  13819000各自讀,交流

  分級-從高位讀起-按照個級讀法,只是在後面加讀級名最好在數位順序表上體現,或進行分級。

  2496640700085000300

  先各自讀,將其讀法寫下來,而後集體交流讀法

  按照四位分級的原則,我國的讀數法則是:(1)四位以內的數,按照數位順序從高位讀起。

  (2)四位以上的數,先從右向左四位分級,然後從最高位起,順次讀出各級裡的數和它們的級名。(3)如果一個數末尾有“0”,末尾的“0”不讀;每一級末尾的“0”也不讀;其他數位上,不論連續有幾個“0”,只讀一個零。例如30500804500,讀作三百零五億零八十萬四千五百。

  (四)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

  1、六千八百五十萬四千二百學生嘗試寫數-交流-確定方法(分級,藉助數位順序表)

  2、三千零八萬一千五百六十九萬三千六百七十二萬三千一百一十二

  學生練習後,指名到前板演,而後講評,最終得出寫數的方法:先分級,從高位寫起,某一位一個計數單位也沒有寫0佔位。

  3、討論:

  什麼時候寫0,寫幾個0

  (五)複習鞏固

  (六)全課小結:說一說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運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和同學交流你課前收集的這些更大數的實際意義。

  練習設計了5道題,2道讀法題,2道寫法題還有一個思考題。最後是回顧整理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評價。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三單元認識小數中小數的大小比較(課本第36-37頁,例7)。本課時內容是在學生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認識了小數的特徵,並掌握了小數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時內容的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經歷購買學習用品這一簡單的生活實際情況來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以前已經學習了整數大小比較,那時比較一、兩位數大小,一般不脫離現實情景和具體的量來抽象地比較數大小的,且僅限於整數。而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深入探究小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不僅不受小數位數的限制,而且還要求學生漸漸脫離具體內容採用不同的策略來比較小數的大小。本課中安排了一個購買學習用品的生活情境,結合生活經驗比較小數的大小,並得出小數大小比較的一般方法。

  這樣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日益高漲,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使學生能結合具體內容比較一位、兩位小數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小組合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合作交流意識;培養學生有順序地思考、討論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獲取成功的喜悅。

  四、說教法、學法

  情境教學,在例題的教學中創設符合學生生活情境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投入到學習當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學生們經透過觀察、比較和交流等學習活動,自主探索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五、教學重、難點:

  比較兩個小數大小的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師:新學期開始了,同學們都需要買一些文具,今天老師就給你們介紹這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現在我們就請文具店的售貨員分別給我們介紹商品的價錢,請同學們注意聽,看看你們能發現什麼?

  (由一個同學扮演售貨員,分別介紹商品的價錢。)

  師:聽完售貨員的介紹,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1:這家商店都有練習本、三角板等文具,但價錢不一樣。

  師:由這些發現你們想到了什麼?

  生1:哪樣文具的價格要貴一些?

  生2:它們一共要多少錢啊?

  師:是啊,這兩樣文具那種要貴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小數的大小比較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知。

  1、探索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師:大家都先來猜一猜,哪一種文具要便宜一些?還要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呢?

  生1: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0.60.48。

  生2:0.6是60個0.01,0.48是48個0。01,0.60.48

  生3:透過轉化為圖形可以看出0.60.48

  師:真不錯,大家都是很聰明的,想到的方法還真多啊!

  2.大膽猜測:

  師:在以前,大家學過整數的大小比較嗎?還記得整數是如何比較的嗎?(當整數的位數相同的時候,從高位比起;位數不同的時候,位數越多,數越大)

  在這個環節上,我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們回憶舊有的知識並將已經掌握的整數大小比較方法進一步擴充套件到小數的大小比較上,進行一次知識的延伸與擴充套件。從而讓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自覺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老師這兒還有兩個小數要比較大小,你們會嗎?大家分組討論一下。

  出示試一試。比較下面每組中兩個數的大小。

  7.96○8.32 0.13○0.129

  教師提問:根據你已有的知識經驗,和你對小數的瞭解,能試著說一說小數怎樣比大小嗎?

  在學生們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比較時是從整數部分開始比較,整數部分大,這個小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就比較十分位,十分位大,這個數就大.)

  4.比較分析

  教師:我們歸納出來的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與你最初的猜測相比,有什麼不同?

  三、拓展運用。

  1、兩個同學一組,一人任意說出兩個小數,另一人比較小數的大小.要求小數的位數不超過兩位。(兩名同學之家展開的這種合作、競爭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2、完成練一練.

  2元 ○ 1.9元 3.45米 ○ 3.54米

  8.02○8.20 0.76○0.706

  3.練習六第七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初步理解每個小數在數軸都有一個對應的點,並知道越靠近右邊,小數就越大

  4、判斷

  (1)6.8096.799( ) (2)5.15.1002( )

  (3)38.74838.75( ) (4)0.0090.010( )

  學生口答結果,並說出理由。這個題目可以不斷提高學生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並能進一步掌握小數的大小比較方法。

  5、練習六第九題

  出示統計圖表,讓學生們透過觀察,找出其中所包含的資訊。讓學生們分小組討論:看那個小組能提出的問題多?鼓勵學生們開動腦筋,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6、練習六第十題

  □中能填幾?7.31□.4 0.5420.5□3

  學生分組討論,在小組內交流想法。口頭回答問題,並說出自己的發現。

  五、課堂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小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誰能說一說小數的大小比較方法嗎?希望能用我們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