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著讀後感> 名著閱讀讀後感集合11篇

名著閱讀讀後感

名著閱讀讀後感集合11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名著閱讀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名著閱讀讀後感1

  讀書使人快樂,讀書使人進步,最近,我就讀了一本書--《心靈雞湯》。這本書中有許許多多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且都是真人真事。我細細地讀著,就像慢慢地喝著那充滿營養的雞湯。

  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故事現在還在腦海中映現:派蒂·威爾森在年幼時就被診斷出患有癲癇。但她決定開始長跑,她為自己訂立了一個長遠的目標:今年要從橘縣跑到舊金山(400英里);高二時,要到達奧勒岡州的波特蘭(1500多英里);高三對的目標在聖路易市(約20xx英里);高四則要向白宮前進(約3000英里)。即使派蒂的身體狀況與他人不同,她仍滿懷熱情與理想。對她面言,癲癇只是偶爾給她帶來不便的小毛病。她不因此消極畏縮,相反的,她更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她努力著,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使人敬佩。

  我們是一個健全人,難道連派蒂·威爾森都不如嗎?如果我們的生活遇到你了坎坷,你會怎麼面對呢?要知道勝利的道路是曲折的,像山間小徑一樣,走這條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累了就歇在路邊的人是不會得到勝利的。

  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個老師讓同學們把自己不能做到的事寫在紙上,讓後放在盒子裡,出去埋了。那老師帶領同學們為“我不能”先生默哀。現在“我不能”先生死了,已經沒什麼我們做不到的了。

  世界上,沒有我們做不到的事,只要我們努力,有信心,有毅力,有恆心,就一定能成功。

  《心靈雞湯》使我活得充實;使我更有信心地去做任何事。在面對挫折時,這本書會給我以力量;在失落之際,這本書會給我以安慰,你們也來讀讀吧!

名著閱讀讀後感2

  自從我懂事起,我就看過各種各樣的《西遊記》,有的是在電視上的動漫西遊記,有的是電腦上連續西遊記,有的是書上文字西遊記........雖然它們風格不一,但主人公還是大名遠揚的師徒四人—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這幾位人物,接下來讓我為你們介紹介紹他們。

  長輩優先,先從唐僧開始,唐僧是個膽小如鼠、耳根子軟的人,但他也是一位關心徒弟的好師傅。接下來說說孫悟空吧!孫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功臣。如"三打白骨精"、"大鬧天宮"等神話故事都是發生在孫悟空身上。

  這四人中我最喜歡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武藝超群,一路上保護唐僧取得真經,,而且他身上有一種叛逆心理,敢於和強大勢力做鬥爭的精神離我十分欣賞。然後是豬八戒,他不但缺點多多,還時不時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這位大英雄吃苦頭,但關鍵有危險的時候他又從不退縮,

  也可以算的上是孫悟空一大‘助手’最後是沙和尚,他說話慢慢吞吞,給人一種沒有主見、老實的感覺。四人性格不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們不但有個性,還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他們那九九八十一難的坎坷就像我們人生道路上的困難。比如在四年級,我參加了舞蹈比賽。在預賽時,我的心情十分緊張,好幾個拍子挑錯了。到預賽成績出來時,果然不出我所料,落選了。

  我強忍著沒有把眼淚流出來,可再我抬頭那一刻,我想到:西遊記師徒四人也是經歷了困難才取到真經,難道我就要失敗在這一場比賽中嗎?不,不可能。就像名言所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名著閱讀讀後感3

  艾青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詩被我們這些後輩永遠地歌頌,因為艾青的詩中富有人生的哲理。

  《失去的歲月》其中有一句寫得很有道理:“失去的歲月甚至不知道丟失在什麼地方——有的零零星星的消失地,有的丟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丟失在喧鬧的城市,有的丟失在遙遠的荒原。”

  是啊,過去的歲月都不知道丟失在了哪裡,我的時間都丟失在了發呆中,本可以好好地學習,我卻在那裡發呆,別人的時間安排很充實,還覺得時間不夠,而我卻在那裡浪費時間。

  魯迅有一句名言是:浪費時間是在浪費生命。我卻浪費了多少時間,本來今天的事情可以做,而我要推到明天甚至後天才去做這件事。

  “有的是人潮洶湧的車站,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燈下面;丟失了的不像是紙片,可以撿起來,倒更像是一碗水潑到地面被曬乾了,看不到一點影子;時間是流動的液體——用篩子,用網,都打撈不起;時間不可能是固體,即使過了幾萬年也能在岩層中找見。時間也像是氣體,像急馳的列車頭上冒出的煙!”

  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東西,一瞬間就擦肩而過,流逝的時間不能像一塊固體一樣,即便過了幾萬年或幾千萬年,你都可以在地下找到它,時間有如陌生人,擦肩而過,你可能見過它,卻想不起來到底在哪裡見過,有可能是某一個城市,也有可能在夢中。

  時間過去了,就不能再回來了,所以我要好好地珍惜時間,讓每一天都過得充實,今天的事情就是要今天來做。

名著閱讀讀後感4

  在讀這本書時,我的腦海常常會浮現出這麼個人:滿頭銀髮,雙手生滿了老繭,站在船上,慈祥地望著你。沒錯,那就是翠翠的外祖父,他是個淳樸的老人。他的一言一行裡無不透露出對翠翠的關心。就連去世前,也在掛念著翠翠的婚事。

  我好羨慕翠翠,羨慕她能有一個這麼好的外祖父,無微不至地照顧她,時時關心她。我的姥姥也是這樣的一個人。

  我喜歡姥姥做的菜,在印象中,似乎沒怎麼聽過“奶奶菜”這個說法,而“外婆菜”確是非常耳熟。外婆煮的菜很好吃,我常嚷著“到外婆家去”,只因為喜歡她做的炒飯。

  油在鍋裡“滋滋”地跳著舞,被攪勻了的雞蛋在此時看起來特別嫩黃。翠綠的蔥被切得整整齊齊裝進了白色的盤子,清清爽爽。一想到馬上可以吃到美味的炒飯,我的心也與油一同跳起了舞。於是,雙腳迫不及待地奔向了飯桌。

  望著眼前的炒飯,我大口地吃起來。雞蛋被炒得嫩嫩的,有些脆脆的,香噴噴的蔥味直鑽鼻孔。在大火的冶煉下,米飯少了些水分,多了些嚼勁兒,姥姥笑眯眯地合不攏嘴。她不說話,只是靜靜地看著我,因為她知道我不愛別人嘮叨。

  姥姥年紀大了,歲月爬上了她的臉龐。在她中年時,抱著小小的我到處遊玩,我們一直走著,走到我的心裡,就像老船伕走到脆脆的心裡。

名著閱讀讀後感5

  看來再苦再難,只要堅持到底不放棄,總會苦盡甘來的。——魯濱遜的故事就證明了這一點。

  一個很普通的人,卻突然遭到天大的災難,你想那是多麼不幸!

  故事的主人公魯濱遜就是這樣一個不幸的人,本來要靠雙手為自己開闢了一條道路,卻在一次航海中,遇到了“魔鬼”——海浪的攻擊,船被海浪打出了一條縫,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魯濱遜也暈了過去。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一座孤島上。看到這裡,我想:魯濱遜必死無疑了,這也該是結尾了吧?可書怎麼還有這麼厚啊!

  看來這才是一個開頭。可是魯濱遜發現這一切時,並沒有放棄生存,他把船上所有有用的東西全拿下來,什麼斧頭、錘子等等。他在一個山洞旁建了一座燭房子,房子很簡陋,全是木頭做的,活像一隻小狗的窩。讀到這兒,我忍不住想:住處是有了,但吃的呢?“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不吃餓得荒啊!

  天無絕人之路。魯濱遜在山洞下面發現了一大堆麥,他把一些做種子播種,一些留著自己吃。他還發現不毛之地裡面竟然有一個小菜園。吃的問題也解決了,但總不能一個人一輩子在孤島上吧,太孤單了!

  可巧,一天,幾個土著人,要吃一個奴隸,魯濱遜救下了那個奴隸,碰巧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就給奴隸取名星期五。有了朋友,還缺什麼呢?當然最好是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了。

  一艘大船也被“魔鬼風浪”捲上了岸,原來是幾個法國人強佔了船,還把船長和水手關了起來。魯濱遜和星期五,救了船長和水手,他們聯合起來,把法國關押了起來。

  最後,他們終於乘坐大船回到了自己親愛的祖國。

  看來再苦再難,只要堅持到底不放棄,總會苦盡甘來的。——魯濱遜的故事就證明了這一點。

名著閱讀讀後感6

  書架上,一本書引起了我的注意,書的名字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息,名叫《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記敘了北平淪陷後的畸形世態中,日寇鐵蹄下和廣大平民的悲慘遭遇、那一派古老、寧靜生活被打破後的不安、惶惑與震撼。狠狠地鞭撻了附敵作惡者醜惡靈魂,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反映出老百姓們的英勇無畏。

  書中的人物冠曉荷是住在小羊圈裡的住戶,他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看到日寇的侵略,千方百計的想和日本人做朋友。他,對日本人畢恭畢敬,向他們的背影深鞠躬,給日本人下跪,卻因為“消毒”丟了性命。他的太太外號叫大赤包,她希望中國被日本打垮,找關係給日本人做事。她的性情火爆剛烈,對自己的同胞毫不留情,但最後和冠曉荷的結局一樣,在他們依偎的日本人手中死去。

  我佩服書中的祁家老三祁瑞全,他是一個滿腔熱血的大學生,見到日本的入侵,他不想做亡國奴,而決定離開北平,將自己的生命獻給國家,做一個抗戰的英雄。他回到北京後,他已經不是一個急躁的學生,而變為了有豐富的閱歷和抗戰鬥經驗的地下工作者,他受組織委派,潛回北平,做情報工作,他在北海公園刺殺了給日本人做特務的招弟,在抗戰勝利時,與鄰居們共享快樂。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國人,他不怕為國捐軀,只希望為戰爭勝利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書中曾經講述了一段日本人殘害中國人的片段。日本人發給北平人的共和麵,弄壞了北平人的腸胃,日本人怕這種病傳染到日本居民身上,就把這些暈倒的,鬧肚子七名病人的,都用大卡車拉到野外,把他們活埋了。多麼殘忍的暴行!

  掩卷沉思,我立志發奮學習,為國家和社會做一份貢獻,成為一個愛國愛家和自強不息的人。

名著閱讀讀後感7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的確,關羽自始至終都不失一個英雄的本色。

  關雲長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傷,……都將關羽的忠義之舉,智勇之能,一展無遺,其虎牢關的英勇,白門樓上的恩義,令赤兔馬都為之殉命,何況人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麥城之戰失利,關羽面臨著心與血的生死抉擇,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貴權力會一湧而至,“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破不可毀其節”他揹負著忠君的滄桑與巍峨,透著不盡的壯烈與蒼涼,留給世人一個從容赴死的背影,赤誠,雋永……

  其實在當時,見風使舵已成氣候,哪國強大就降哪國的亦不少見,像馬超,姜維,張松……或許在當時會威名遠揚,但當歷史沉澱到今日,他們也就暗淡無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長安樂,但關羽寧死不降,蜀國的恥辱就是關羽的恥辱,這時,體面的義無反顧是唯一的。因為,中國人不僅活在生命的百年裡,還注重活在千年的歷史中。

  餘秋雨說過:“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關羽的悲劇,又蘊含著多少滄桑的感傷和無盡的蒼涼!都說勝者為王,我卻一直在心裡稱他為“失敗了的英雄”,不管定語為何,他依然盈滿炎黃脈搏的英雄本色。

  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蕩氣迴腸的凝重。

  忠義永存,

  英雄無愧!

名著閱讀讀後感8

  保爾,一個有血有肉的青年,在戰爭時期,他沒有逃避,而是選擇了最有利的辦法――抗戰!在富人面前,他沒有卑躬屈膝,而是選擇保住自己最後的一點尊嚴――挺起胸膛,他要讓所有人都知道,窮人不是好欺負的!威武不能屈!

  保爾,他殘疾之後毫不灰心,頑強學習,努力工作。然而,命運始終如此捉弄人,保爾雙目失明瞭!這對於一個已經癱瘓的人來說,是一個多麼沉重的.打擊啊!可是保爾沒有向命運屈服,他毅然拿起筆,繼續堅持自己的寫作生涯,而他每寫一個字,都要付出比平常人多一倍甚至好幾倍的力氣。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頑強的努力,他寫出了屬於自己的小說。保爾?柯察金!一個普通的戰士,竟有鋼鐵般的意志!而這又是什麼力量推動和鼓舞著他前進呢?那不就是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嗎?

  保爾,一位可敬的共產主義戰士,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同時,保爾的精神也教育著我。保爾?柯察金,一個全身癱瘓的人,他都能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我,一個在黨、在人民的陽光雨露的撫育下的青少年兒童,怎能被一些區區小困難嚇倒呢?

  說得多好啊!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而這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感到羞愧;在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朋友,不要懼怕生活。它就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名著閱讀讀後感9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罷此書,我獲得了許多啟示、告誡與道理。

  20世紀,一位偉大的人物震撼了全世界!她度過了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個無光,無聲,無語的生活。我想你也猜到了,他就是海倫.凱勒,一位命運的強者,一位慈善家,一位院士,一位作家!

  這是一本讓千百萬人重獲信心與希望的書!海倫.凱勒以一顆不屈不撓的心,迎接生命的挑戰;以驚人的意志直面困難,在黑暗中尋找人生的光明。她遞出的樂觀,自強的精神,不論是殘疾人士,還是健全人士,都能從中獲得巨大的鼓舞。

  “對於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這是海倫.凱勒的名言。馬克.吐溫曾經說過“19世紀出現了兩個偉大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生於1880,死於1968.是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一歲多時,因患紅猩熱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她考入哈佛大學,掌握了英、法、德等五種語言。一生致力於殘疾人造福事業,建立了慈善機構。

  她告訴我們:要不畏懼困難,要迎難而上,鍥而不捨才能真正的“發光”

  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剛開始我身體弱,毫無抵抗能力,媽媽給我報了一個羽毛球班,我特別不情願,後來我就被它“感染”了,喜歡上了打比賽,打羽毛球。我刻苦訓練。不請假,教練教的動作我都熟記於心,我還積極參加體質鍛鍊。我認為,有付出,才有真收穫。如今,我終於變得堅強了!

  我認為,海倫的生活比我困難的千分,萬分都不止,她都永不言棄,我還有什麼理由放棄呢?

名著閱讀讀後感10

  一天,我偶然間在班級中的圖書角借到了一本《尼爾斯騎騎鵝旅遊行記》。剛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就覺得很納悶。一個人怎麼可能騎在鵝背上,更別說還去旅行了。所以,我便開始閱讀這本書,來解開我的疑問。

  這本書說要講述的是一個14歲的小男孩尼爾斯被一個小精靈變成拇指大的小人兒,跟隨大雁們一起旅行。在途中由於尼爾斯能在黑夜裡看得和白天一樣清楚,所以他在旅行過程中還幫了大雁和動物們許多忙。由於他樂於助人,所以動物們都很喜歡他,尼爾斯也從原來一個不愛學習,不愛護小動物的人,變成了一個富有同情心和擁有善良品質的人的這樣一個故事。

  讀完這本書後,我為尼爾斯能有這種勇於正視自己的缺點,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的良好品德感到開心。我也明白了尼爾斯為何能騎著鵝去旅行的原因。在書中還有一個情節講的是:尼爾斯如果要變回原形,就必須要好好保護雄鵝還有要讓尼爾斯的媽媽把它殺掉。尼爾斯不想失去他的好夥伴雄鵝,寧可自己不變回原形,最後由於他的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使他變回了人形。

  透過這本書,使我學會了一個人要具有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富有同情心和憐憫心,還要有勤於改正自己缺點的品質,才能成為一個被人喜歡的人。我也知道了,在面對困難時,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去危害他人。我也希望自己能像尼爾斯那樣,成為一個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對任何事情都抱定勝利的決心,成為堅毅、勇敢、善良、勤勞的好孩子。尼爾斯就是我學習的榜樣,我一定會以他為目標,成為一個具有優秀品質的人。

名著閱讀讀後感11

  這個星期我用了五天的時間讀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當我讀完這本教育人們怎樣做人的好書,我深有所感:

  這本書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這本書是透過一個小學生的日記的形式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狀況已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感與不同的處置方法,它是透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到人類多麼需要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相互理解!

  裡面有許多作者的小夥伴,他們是可愛講道理的孩子雖然有的貧窮,有的富有,有的殘疾,有的學習落後,但作者他從不計較,與他們玩得開心,學得快樂,並從開心和快樂中得到了教育,《愛的教育》這本書塑造出一個個貌似渺小卻並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鐵匠,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等等,這些平凡的人物在許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陣陣強烈的感情。

  我,一個泛泛之輩,有許多朋友,但真正的好朋友屈指可數,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但讀完《愛的教育》後我懂得了我的好朋友為什麼很少的原因了,要做一對好朋友不應該分貧窮貴賤,更不能因為自己朋友的學習差了而認為他不是你的朋友,而作為真正的好朋友應該在朋友困難是幫助自己的好朋友,這樣才算是好朋友。正如我們班的張晟他助人為樂,經常幫助同學,因此他有那麼多的好朋友,我真感到羨慕。我要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