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5篇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的型別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

  據一些心理調查的資料顯示,近三分之一的中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者心理問題,比如冷漠、任性、自私、偏激、嫉妒、孤獨等等。而隨著這種不健康心理的發展,導致中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行為上和習慣上都出現了明顯的失誤或者錯誤,甚至嚴重的會出現犯罪的傾向,對於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

  一、導致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中學生的心理出現不健康的發展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的,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在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對於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對於導致心理不健康發展的原因瞭解清楚,才能夠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

  1、家庭對於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而家長是學生的啟蒙教師。家長的受教育程度、素質品德、家庭背景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等等對於學生的心理發展都有著最為直接和重要的影響。家庭對於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並不是由於家庭經濟的好壞決定的,比如有的學生在家裡經常會受到家長的斥責,學生對於家長就會產生一種畏懼的心理,無法和家長形成有效的情感溝通和交流;有的家庭因為雙親的情感問題導致家庭破裂,使得學生從小缺乏安全感,影響到心理的健康發展;更有甚者,家長本身的素質品德就比較低下,可想而知這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是多麼的不利和危害。因此,家庭是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2、學校對於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受到各種各樣的原因的影響,學校在對於學生的教育上存在著比較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教育,忽視了其在課餘時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對於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較為重視;課堂教學千篇一律,使得學生產生無趣、乏味甚至是厭學的情緒;在面對學生錯誤的時候損傷學生的自尊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使得學生產生自卑和孤獨的心理。

  3、社會對於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伴隨一些消極的或者是頹廢的事物的發展。網路,影視等各種傳播媒體不斷髮展,中學生所接受的事物也是日新月異,而處於青春期的他們又恰恰是一個“危險時期”。生理上的快速發展帶來心理上的發展,再受到社會上不斷出現的事物的影響,中學生的思考和思維能力都有著顯著的提升,但是其行為又具有極大的主觀性和衝動性,行為沒有良好的剋制,非常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二、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強化對於教師的教育,提高教師的個人素質和水平

  在對於中學生的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最為直接的參與者,所以如果要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交易,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強化對於教師的教育。現代社會的發展日益迅速,隨之而來的是繁忙和緊張,這就給教室們帶來了很多的心理上的變化。教學中的競爭,升學中的競爭,領導們的要求,家長們的希望等等,讓教師產生各種有形或者無形的壓力,讓一些教師的心理滋長壓抑的情緒。

  當然,如果教師的心理不健康,那麼其帶來的教育行為也必然使不合適的,這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學校必須要對於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問題持有一個重視的態度,而教師也要用自己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情緒和心態,讓自己始終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積極健康的心態去參與教學。

  而且,還需要對教師進行心理學知識的相關培訓,並將培訓工作作為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讓每一位教師瞭解並掌握心理健康發展的相關知識,從而正確的引導學生,讓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

  2、加強對於家長的心理指導和學習,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在我國,很大一部分的家長所受教育程度並不是很高,特別是對於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的學習更是缺少。據《中國青年報》報道:“95%的家長沒看過心理學方面的書,72%的家長沒有看過教育方面的書。”所以,家長不明白怎麼樣的教育才是更加科學的,才是更加適合孩子的。也正是因為此,學校必須要透過各種各樣的形式,比如家長會等,讓家長們瞭解處於該階段的學生們的心理發展,如何去做才能更有效的讓學生的心理發展更為健康,什麼樣的行為是對於他們的尊重和理解。

  中學生所處的一個時期正是人生中最為特使也是最為寶貴的一個時期,是學生心智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適當的批評和鼓勵都會對於學生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發展,所以這就需要家長們的不斷了解和關心。

  3、開設相關課程,指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當前,很多的學校都以及逐步的開設起心理健康課程,讓學生學習到心理方面的知識,促進其心理健康的發展。但是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的方面,還需要進行相關的心理指導和心裡訓練。

  心理健康的問題不可小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必須要是融合趣味性和知識性,操作性和參與性等為一體,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學而後用,從而減少心理的負擔和問題,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意志堅定、智商正常、行為協調、情緒平和、適應人際關係變化的心理健康標準,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2

  【摘要】

  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很脆弱,自尊心很強,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尤其需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跟得上、做得好。本文就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展開議論,旨在從學校和教師包括家長的角度更加重視和積極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加強

  中學生是不成熟卻趨於成熟的青少年,在這競爭激勵的年代裡,不僅要求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底蘊,還必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適應當下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這個階段是他們第二次成長高峰期。這個階段無論生理、心理、情感、自我意識等都在迅速發展,是人生中發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重要的關鍵時期。這階段的學生最容易出各種問題。作為他們的老師應該充當好管理者的角色,還必須知道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需求,幫助他們形成良好品質及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的學生由於自身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以及來自社會和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心理上形成了很多不健康的因素。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如果家庭、學校、社會不加以正確的引領,很容易使他們心理不平衡、性格偏異,產生不良的結果。

  一、為什麼中學生在心理上會產生不健康的因素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青少年在成長中都會產生逆反心理。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自尊心、自認為是大人了,有極強的自我意識,不願意服從長輩,喜歡自己的獨到見解,不願受別人引領和指導,有些青少年過分自我意識很強,惟我獨尊,對於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幫助接受不了。有意背道而馳,他們能力和價值主要體現在反抗和不遵重。這種心理如果不正確的引導,他們求異的思維和創新意識就會成為一種積極的因素。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很難正確把握,就會養成偏激的不良心態。

  2.青少年就會產生脆弱、孤獨的不願意讓人接近的心理。現在獨生子女居多,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父母因忙於工作和事業,很多父母顧不上他們,與父母交流和在一起的時間少,就會產生孤僻的性格,不願與老師同學交流,把自己封閉起來。大多數孩子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沒有吃過苦、受過罪,經不起挫折,在學習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內心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產生焦慮、抑鬱心理。這種心理承受不了挫折,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不知所措,精神狀態低入谷底。

  3.應試教育更多的注重書本知識,而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鍊,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現在競爭有很激烈,更是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很重要因素之一。升學競爭壓力大,家長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種迫切的願望加重學生心理負擔。頻繁的測試、考試使學生經常處於一種高壓狀態,超負荷的學習讓學生精神緊張,心情抑鬱。面對自己不滿意的答卷時,總是痛恨自己能力,失去了對學習的渴望和信心。此外,大多學生都是單親家庭,或親人不在身邊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現在這些不健康的心理,與當代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不相吻合的。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現在老師應該擔當的任務。

  二、要做好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在學生沒有察覺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敏銳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察覺學生行為。在平常的教學中、課外活動、學生的交流和交往的過程等所有方面,都認真觀察學生的言談舉止、精神面貌、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的表現。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心理,還應該讓學生建立心靈信箱,讓學生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寫到心靈信箱裡,老師定期檢視,更好的瞭解學生的心理情況,然後採取一定的措施幫助學生調整好心理。

  2.要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聽學生心聲。老師經常透過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傾聽他們的內心想法,瞭解學生的心理的思想問題。談話是最親切和最直接的、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還可以察言悅色、你要捨得放下教師的架子和學生平等地交流,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獲得或發現學生心理的重要資訊。心理學研究表明,談話過程實際上是交談雙方之間的一種交往與認識過程。談話雙方的心理特徵、態度、期望、動機、知覺、情緒和行為等對談話的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3.要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讓學生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中學生的心理挫折主要源於成績的不佳和同學關係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不良心理給以指導和幫助,這樣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級作風。剛上初中時,很多學生不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有很多同學產生了厭學情緒,內心嚴重受挫。對於這類情況,就要讓他們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遠大的理想來激勵學生。要及時有效地告誡他們,有遠大的理想是件好事,但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汗水。透過名人成功的案例教育和激勵他們,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克服了學習中的一些困難,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習成績也提高很多。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要滋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對待每個學生付以真誠的情感,尊重他們感化他們,讓學生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熱愛學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做到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愛的情感播種到學生的心田,讓每一個學生在新教育形勢下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師生間才能做到心心相印,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在愛的土壤裡,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5.要指導家長“賞識教育”。學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麼做”。學校要和家庭緊密配合,以教育開展的效果為重點及時反饋,樹立榜樣,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實踐,為了我們共同的目標,我們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3

  摘要: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的重視。在常規教育活動中融入健康教育,積極開展健康教育的班級活動,還可在課堂教學中(如語文、體育等課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 中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 學習

  一、正確認識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真正含義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應該是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其次是有較好生活行為心理,人格個性心理,最後才是學習心理。具體而言:

  (1)正確的價值觀。中學生階段,學生應設定正確的長遠人生規劃,清晰的短期目標,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積極進取,對生活有信心;對既定目標能有積極行動的表現。

  (2)生活行為心理。中學生應當是樂於交友,即使與異性也得得體自然交往;應當愛幻想卻不沉迷其中;敬老,敬母,敬師,愛幼,有同情心;行為、作風等與其實際年齡相符。

  (3)人格個性心理。中學生應有自己的個性,能夠自我肯定,但也有自知之明;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調節不良情緒的能力;樂於助人,有合作精神;有社會責任心,在陌生環境有自我調節適應能力。

  (4)努力學習心理。在學習心理上,對考試成績重視而不依賴,重結果更過程,能針對考試結果制定以後的學習計劃;課堂學習能正面、輕鬆接受,基本掌握所學知識;課外興趣廣泛,且認真對待。

  二、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學習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一般的教學活動一樣,給學生上心理課。生硬的心理課程往往難以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反而可能給學生一種逆反心理。因此,應當把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融入到學樣的日常教育中,讓學生在參與活動時,不自覺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心理健康教育過程時,目標要明確,更加註重學生心理的感受,而非教育本身。

  (1)積極開展各種活動課。班級集體活動或小團體活動作為健康教育的形式,實踐證明有較明顯的作用。班級活動主題可以圍繞生理衛生、健康心理兩大展開。生理衛生類的可以組織學生認識青春期生理衛生保健、禽流感的預防、愛眼、愛牙、禁毒、預防艾滋病等方面的活動。健康心理類的活動可以開展我和青春有個約會,我與青春對話、成長中的我等系列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青春期心理,還可以開展尋找最佳學習方法、抵抗誘惑、培養良好的心理、正確面對人生挫折、如何交往、如何面對考試等活動,以活動的形式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工作。

  (2)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利用有意義的課文實現心理教育。語文課程中有不少的課文字身很有教育意義,這些語文課程如果能夠深化利用,將很有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在今年尋找最美的山村教師的評選中,一位手臂殘疾的山村老師沒有手指,他長年用沒有手指的手臂給學生在黑板上寫字,在給學生講到《植物是如何傳播種子的》這篇文章時,老師會說:植物沒有手,沒有腳,是怎麼傳播種子的呢?答案有很多種,雖然種子沒有手沒有腳,但是植物有植物的辦法。老師每次還會拿自己做例子,說:我沒有手,但是,我是怎麼給學生傳播知識的呢?我透過不斷的努力,用我的手臂給大家在黑板上寫字。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能退縮,我們要想盡辦法,克服困難。他的每一屆學生在聽到這一課的時候,都會流下眼淚。這一課讓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時,要想辦法克服困難,提高了學生的意志力。這是一個典型的把課文中內容和老師自我體會融入到教學中去的例子,當然,只要老師細心發現,不斷挖掘,還有很多課文是可以用於心理教育的。

  (3)把健康教育融入到體育教學中,組織有意義的集體性比賽。比如:拔河比賽。這一活動需要學生具有極強的集體意識。我所在的學校就有這樣一個例子。為準備一次拔河比賽,優先挑選的肯定是有力氣、個子高、結實的女生,其中一個體型較胖的女生在其他學生動員她參加的時候,一直拒絕參加。其實這個女生一直因為自己的體型問題,比較自卑。最後經過老師的勸說,這個女生最後參加了比賽。經過學生們的努力,也很幸運的是,這個女生所在的隊伍贏得了這次比賽。比賽結束這個女生高興地笑著,特別開心。後來這個女生的性格發生了明顯變化,變得比過去開朗,而且學習也更加積極了,開始喜歡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後來老師找她談話,問及她的改變,她自己坦然回答說,在那次拔河比賽中,她覺得自己是班裡的一員,可以發揮自己作用,也找回了自信。從這一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體育教學中的集體主義教育,是促進學生養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方法。在體育教學中可以經常使用一些集體性的遊戲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友好交流,可以增加學生的集體主義,增加責任感;能夠不斷強化學生的集體觀念;起到最佳化教學氣氛的目的,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樂觀、積極、開朗、向上的性格,為健康的心理打下基礎。而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當中,更是可以學會自我控制和調控能力。

  (4)把健康教育融入生活。健康教育還可以在學生的生活中進行,比如老師想改善兩個同學之間的關係,在情況允許時,可以讓兩個人結伴回家,給學生安排一個在回家的路上討論的問題,並且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時間一起提交一個討論的結果。雖然起初是老師硬性安排的,學生可能會有牴觸情緒,但是學生經過接觸,深入討論之後,很可能會發現對方的優點。這種方法可以增加關係不良的同學之間的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明白自己不喜歡的同學也許有很多優點。可以讓學生學會更客觀的看待別人,學會發現別人的長處,改善同學關係。

  因此,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心理,教師自己要有正確的心理健康標準,並且採取多種形式,融健康教育於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受到健康教育。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4

  概 述

  中小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裡面如果不能夠好好地引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話,就可能會出現問題。所以說,在空耗年階段一定要做好他們的心理輔導工作,要讓他們寫一些關於心理健康的論文,這樣可以讓他們變得更健康。那我在寫心理健康論文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解這方面的內容,希望能幫助大家。

  步驟/方法:

  1、第一點,在寫論文之前要對他們進行心理上的輔導,因為中小學生現在心理健康,可能處於一種畸形發展的階段,為了引導他們更加健康,就需要對他們進行教育,然後有所收穫後再寫論文。

  2、然後就是中小學生寫心理健康論文的時候,我們要給予一定的重視,因為這項工作很多人都是胡亂的應付一下就結束了,其實這樣做是不應該的,我們應該重視起來,要把這項工作真正落實起來。

  3、加上你還在寫心理健康論文的時候,我們應該關注他們的價值觀是否有問題,如果他們展現出來的是一種畸形的價值觀,一種畸形的心理狀態的話,我們要及時的進行調整,或者可能會出現問題。

  注意事項:

  我們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當中應該負責扮演一個引導者的工作,所以應該讓他們有更加好的心理健康狀態,不能夠讓他們因為心理健康而出現成長方面的問題。要引導他們寫心理健康方面的論文。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5

  音樂是一種可以反映出人類現實生活之中情感的藝術形式。根據音樂的表現形式可以將之劃分為聲樂以及器樂兩種型別,也可以將之分為古典音樂、民間音樂、原生態音樂以及現代音樂(包括流行音樂)等多個型別。我國古籍禮記?樂記之中曾說過“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這也表明了音樂已經成為了人們表達自身情感的一種方式。比如,當人們結婚時就播放喜慶的音樂表達自身的喜悅之情,當親朋好友去世時就播放悲傷的音樂表達哀思之情,等等。人們透過音樂抒發出自身的情感,可以使自身的情緒得到有效釋放。

  一、對中學生開展音樂教育的意義

  中學生正處於身心發育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趨勢是隨著自身年齡的增長以及生理的成熟而產生的,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作是危險期。這段時間是中學生心理發展最為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將會給中學生的未來發展造成非常顯著的影響。特別是在現如今我國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主流思想之下,中學生面臨著來自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方面帶來的重重壓力,導致其不堪重負。

  家庭壓力主要是因為我國開展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大部分中學生在家庭之中都是獨生子女,長輩的期望在無形之中給中學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壓力;學校壓力主要是競爭壓力,這股競爭壓力主要來自於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競爭、班級與班級之間的競爭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競爭,這些競爭壓力也給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使中學生憑空多了一股學習壓力;社會壓力主要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資訊社會競爭激烈的形勢之下給中學生帶來了很大的社會壓力,這種壓力即使是一個成年人也無法承受住,更別說身心還未發育完全的中學生了。這種情況會導致中學生非常容易出現自尊心過於強烈、自卑心理嚴重以及自我為中心的情況。此外,情緒化和責任感不強等心理問題,也將會使中學生非常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比如,在20xx年發生在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的一起搶劫案件,案件的起因就是16歲的沈某想要去網咖,所以他攔路搶劫了8塊錢,最終得到了有期徒刑一年緩刑兩年的懲罰。有關專家指出,這是由於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導致了類似悲劇的發生。

  而透過音樂教育可以在培養出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對於學習和生活的興趣,同時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之中增加了樂趣,有效緩解了中學生內心積攢的壓力,達到使其心理得到淨化的最終目的,有效防止了以上情況發生。

  二、音樂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

  1.提高中學生的學習效率

  由於中學教育之中中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非常容易讓中學生產生心理焦慮以及恐懼等心理問題,導致中學生無法全身心的沉浸到學習之中去,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的後果,而這種情況無疑又會加大家庭以及學校對中學生施加的壓力,最終形成惡性迴圈。而透過音樂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透過給學生播放輕鬆愉快的音樂,藉此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是學生的精神放鬆,緩解日常學習之中積攢下來的壓力,暫時將學習煩惱忘記,將緊張的神經放鬆,從而達到重塑中學生在學習壓力之中被磨滅的自信的目的。

  比如,可以給中學生播放班得瑞系列音樂。這主要是因為整個班得瑞系列的音樂都是在阿爾卑斯的山林之中創造出來的,其中沒有摻雜進一絲一毫的人工混音,並且其中的每一聲蟲鳴、鳥啼以及流水等聲音都是製作者深入阿爾卑斯山林與湖泊之中採集而來的。因此最終制作而出的班得瑞音樂系列具有非常有效的減壓作用。經過心理治療的實踐證明,改善情緒可以有效解決患者的心理健康問題。透過音樂向中學生傳遞情感,對於緩解中學生壓力來說無疑是非常有效果的,它可以培養中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經常聆聽類似班得瑞系列的音樂可以使學生保持一個輕鬆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之中,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並讓學生樹立起了自信心,各方面的壓力也隨之減小,最終形成良性迴圈。

  2.提高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是人類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因此培養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透過人際交往可以有效緩解中學生壓力過大的問題,除此之外在於他人交往的過程之中也可以準確反映出中學生心理是否出現問題、與他人的溝通能力是否存在障礙以及是否能夠自如的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等情況。透過對中學生進行音樂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出中學生良好的性格,一個良好的性格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前提條件。除此之外,透過音樂教學還可以幫助中學生透過音樂來表露出自己的心聲。

  比如,透過讓中學生練習合唱來培養出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合唱是將多名學生視為一個整體,需要每一名合唱的人員之間都要注重搭配的合理性,每個人在合唱時除了要明確瞭解自己在合唱之中的職責,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工。透過練習合唱的過程,在有效培養出了中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同時,也避免了中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3.陶冶中學生的情操

  音樂是一種可以用最強烈的力量深入人們內心最深處的藝術,運用合理的音樂教育方法可以使音樂之中蘊含的美好情感浸潤中學生的心靈,陶冶中學生的情操,從而有效避免中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經研究顯示,透過有效的音樂教學,可以幫助中學生豐富自身的內在情感以及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透過音樂還可以讓中學生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好以及奇妙之處,開拓他們的眼界。而進行音樂教育之中的歌唱教學則可以有效存進中學生的表現情緒以及情感能力的發展,此外中學生透過在學校或者班級開展的文藝晚會之上進行歌唱或者表演某些不同的節目時,還可以讓中學生從這些作品之中感受到不同情感,讓中學生體驗到每個角色的不同之處,可以從情感的立場上能夠換位思考,對比與現實之間的情感衝突,可以使其更好的珍惜現有的生活。

  比如,透過演唱《歌唱祖國》這首歌,中學生可以在演唱的過程之中體會到詞曲作者對於祖國的熱愛之情,有效培養了中學生的愛國之情;在演唱《軍港之夜》這首歌時,中學生可以在演唱的過程之中體會到人民解放軍的生活以及使命感,等等,藉此可以讓中學生的心理得到更加成熟的發展,同時培養出了中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學生的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中學生的心理十分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導致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而透過音樂教學可以有效幫助中學生淨化心靈、陶冶中學生的情操,重視音樂教育可以使中學生的美好心靈得到釋放。從而激發學生的音?沸巳ぃ?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為中學生的未來成長髮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6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科學技術也在不斷地進步。網路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在家庭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就對中學生來說,網路給學生帶來了更加廣闊的知識空間。但是,開闊中學生視野的同時,也對中學生的心理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這就需要在教育過程中正確的認識網路是把雙刃劍,正確認識網路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本文就針對網路環境下如何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簡要分析,提出網路背景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十分重要。

  【關鍵詞】網路環境;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路已經逐漸成為學生獲取知識、娛樂休閒的重要平臺。但是,網路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促進了中學生走向科技的前端,提供了現代化教育手段,同時也給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了影響。因此,我們要採取可行性對策,透過正確的使用網路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二、網路環境對中學生心理的負面影響

  (一)迷戀網路能引發中學生的學習障礙

  經過調查顯示,中學生是迷戀網路的高發人群之一,他們在心理上對網路於強烈的依賴感,每個中學生的平均上網時間已經超過了成年人,每個月上網時間在150小時左右。這些迷戀網路的中學生長此以往,會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這種心理對於中學生來說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未來生活,中學生是成長階段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生長期迷戀網路,一進入學習狀態就會產生疲勞感。他們很難對學習產生興趣,注意力不集中,嚴重者會輟學。

  (二)沉迷於網路容易產生“網路孤獨症”,妨礙交往

  由於網路交往物件具有選擇性,能夠滿足中學生的心理慾望,這樣就是的學生忽視了現實中的朋友。對中學生的現實人際交往造成困難,使得中學生透過逃避的方式,沉溺於網路人際交往,導致最終產生人機障礙,阻礙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由於網路交往環境的不真實性,中學生容易上當受騙,更加對人際交往產生障礙。

  (三)沉迷於網路會造成中學生人格的畸形發展

  當下許多中學生對網路社會產生了好感,沉迷於網路社會,導致中學生長期脫離現實社會,這種現象不利於中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出現人格缺陷和人格真該的現象,嚴重影響中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人格缺陷是中學生介於正常人格和人格障礙之間的一種人格狀態,中學生長期迷戀網路,導致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得中學生過分強調自我價值,忽視社會價值,使得中學生的責任意識逐漸下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逐漸減弱。並逐漸的削弱了中學生的自控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嚴重缺乏上進心。最嚴重的是學生由於自身的責任意識不強烈,容易做出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事情,做出一些社會不認同,不道德的事情。吸菸、喝酒、打架等不道德現象常常出現在網癮的中學生群體中,導致他們的人格出現障礙。

  三、網路環境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分析

  (一)加強網路心理健康教育,開設網路心理健康活動課程

  首先,需要在教育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更新思想品德課程的內容,將網路文明、網路道德等加入課程其中。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提高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需要開設網路心理健康課程,讓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基礎傻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路道德觀,在學生網路成癮之前及時的教育引導學生,不斷的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道德法律意識,挖掘學生學習的慾望。其次,學校透過多種方式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才能根據學生的具體行為進行及時的指導,設立專門的心理諮詢和輔導,避免學生形成網癮,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最後,創辦心理健康讀物,指導學生建立健康知識社團,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幫助網路學生走出困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二)創辦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心理健康知識論壇

  在教育部門的引導下,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狀況,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公益網站,由專門的負責人不斷的蒐集網路成癮學生的案例,並對其進行分析,形成一對一的心理諮詢,透過心理輔導,幫助中學生走出陰影。成立專門的教育專家輔導機制,針對學生網路成癮的具體問題提出相對應的措施。需要網站負責人及時地對教育內容進行編排,配置專門的心理輔導人士進行線上諮詢,使得家長、學校形成良好的合作關係,共同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網路心理。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利用網路獲取資訊的同時,也受到了網路中不良資訊的影響。其中,尤其是中學生,中學生的心理還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要想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需要透過教師、家長以及學生自身的努力,共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保護措施,培養中學生健康的心理。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7

  關鍵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造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學習壓力、社會影響、家庭環境和教師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學校教育及社會家庭等方面的許多矛盾,只有瞭解學生存在問題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去避免它。

  一是家庭原因。 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是優先的,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出生到會說話,再到逐漸成人,都最先由家庭成員的介入和干涉。家人的是非觀念直接塑造著孩子的人生價值觀。長輩的認識、心理本身就不夠健康時,總是最先誘導孩子的認識走向歧途。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和家長的條件不利於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有的家長對子女經常訓斥,使孩子對父母見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難得不到幫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勵,使孩子有種“壓抑感”、“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雙親離異,嚴重摧殘了孩子的心靈。更有些“問題家庭”家長本身品德低劣,作風不正,對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當,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個人因素的影響。某些學生不敢面對成績的退步,說謊作假來騙家長、老師、同學。一次成績不理想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虛榮心卻讓他修改試卷,謊報分數,甚至考試作弊。在虛榮心的支配下,一個人很快就會退步。心理壓力也會不斷地加大。所以他們這些人是被自己打敗的。幾乎每個人的模樣都是特別的,而根據一般的審美標準,也有了美醜之別。長得漂亮的有了炫耀的資本,生活也比較自信;而相貌有缺陷的學生就會產生各種的心理問題。他們的不自信,讓自己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顯得很不謹慎。甚至和壞人混到了一起,走上歧途。尤其是女生,他們的錯誤可能影響一生的幸福。

  三是學校教育不當,由於種種原因,使我們學校的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弊端。由於當前考試製度的存在,學習成績的比較和學生間的競爭也必然激烈,甚至是殘酷的。對於某些男生來說,他們會感覺自己無用,又愧對父母,因而會陷於自暴自棄的惡劣情緒之中。甚至會故意搞一些惡作劇,想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或無所忌憚。這是對學校,以及對他們自己都極為有害的心理傾向。也是最常見的心理問題。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重尖子生,輕後進生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視課堂為牢獄,視學習為苦差事。而一些教師忽視學生心理特點,在教育學生是採用不當的方法,體罰、心罰學生,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後進生,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從女生方面來說,考試成績差會讓她們躲在一角偷偷地哭,甚至單獨出走,以致生出很多事端。有時,學業上的不如意也會讓他們產生早戀的念頭。“畢竟要有一點兒值得驕傲的地方。”她們總是那樣想。

  四是社會影響,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對學生衝擊甚大,隨著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深入,難免帶來一些資本主義的精神汙染,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視內容流入,都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於缺少辯別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學生的非正常心理。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不僅僅是進行簡單的心理諮詢或上幾節心理課,而應是全方位、文體化、綜合性教育過程。世界衛生組織心理衛生處指出:“學校是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最適宜的場所,學校可以教給中小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技巧,並透過特殊問題的干預和心理諮詢,轉變小學生的行為。”因此,本人認為,作為中學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在培養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過程中,應注重採取以下對策。

  一、改變舊的健康觀念,樹立新的健康模式。

  在學校和家庭中,在評價學生的健康狀況時,教師和家長往往只注意一些生理指標,如身高、體重、眼睛是否近視,而忽略了學生一些習以為常的並對他們的學習和社會適應帶來不良影響的心理健康問題,如口吃、貪食、多動症等。這種舊的健康觀念是片地從生理學角度去理解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的完美狀態要。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四個方面。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生理、心理和社會等立體健康模式,把健康教育從關心身心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制約、從努力提高個人的適應能力,轉到全面提高人的全面心理素質上來。

  二、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心理素質。

  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現代化生活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衝突和壓抑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學校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牲特徵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教師要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於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此外要對教師廣泛開展心理學知識的培訓,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使每一位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以利正確對學生進行指導,並在教育教學過程不出現失誤。培養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這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的。同時應對學校進行整體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學方法,融洽師生關係,創設一個使學生心情愉快的學習生活環境。

  三、充實最佳化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當今中小學開設了有關“生活與勞動”、“生理與健康”的教育,但缺少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識學習,也缺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和矯治方面的內容,更缺少心理健康問題的心理診斷、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內容。為此,學校教學必須充實最佳化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例如: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形勢下,許多學生嫉妒別人,嚴重的甚至產生攻擊性行為。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望過高。孩子無法達到父母要求,又加上學習成績不良,較多地體驗失敗。他們害怕上學,產生學習恐怖症。教師要把這些共性問題,提煉成新的健康教育的主題和內容,並透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來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四、積極營造真誠平等的師生關係,促進良好的心理因素的發展。

  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必須熱愛關心每一位學生。教師要用和諧綿態度,親切的語言,撫愛的動作去感化每一位學生,和學生建立起融洽的親熱的師生關係,使學生體驗到親切、溫馨、幸福的情感,併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從而增進師生情感交流。

  教師要努力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充分採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努力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中求學,學中發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用親近和信任來溝通與學生之間的感情,讓師生之間洋溢著互相尊重和友愛的氣氛,才能透過愛的暖流去開啟學生的心扉。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各種心理因素的健康發展。

  五、班主任工作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班主任都是學生的任課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最多,對學生的瞭解也最全面最深入,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因而,這就要求班主任老師有較高的素質。

  首先,班主任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從過去的“政治說教”、“活動保姆”中解放出來,用平等的眼光看學生,用愛心去感化學生,用人格力量去影響學生,用平等、寬容的方法去教育學生,用友好真誠的語言去激勵學生。如:在學生面前,教師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言出必行”、“身先垂範”,另外,還利用班隊活動,向學生介紹憂國憂民、為國為民的文學家,為祖國做出卓越貢獻的數學家、科學家,為國爭光的運動員,歌唱祖國成就及激勵人民反帝鬥爭的音樂家,教育、激勵學生向老一輩學習,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第二、班主任教師要加強現代教育和心理科學知識的學習,瞭解掌握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徵及規律,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備知識和技能,正確幫助和輔導學生,積極開展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

  第三、班主任教師要把各項教育、教學和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思品教育、科學文化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納入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中,培養學生健全統一的人格。

  第四、班主任教師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強對學生的日常觀察和記錄,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做好案例分析,採取多種方法,對症下藥,切實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六、在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素質的主渠道。一方面各學科教師要強化課堂教學中的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既結合學習內容訓練中小學生觀察、思維、想象、記憶、注意等智力心理,發展中小學生智力,又結合教學工程激發中小學生學習興趣、情感,鍛鍊中小學生學習意志,培養中小學生個性,促進中小學生的非智力心理健全發展。另一方面,改革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讓中小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積極主動,以減輕中小學生心理壓力,消除中小學生學習心理障礙,此外,根據生源情況,學科教學中要注意面向後進生進行心理疏導,增強對後進生的情感投資,從行動上接近和愛護後進生,挖掘、發現閃光點,保護積極性,給予表揚鼓勵,用引導代替斥責,用提醒代替譏諷,從而增強他們良好的非智力心理素質,提高他們的智力心理素質。

  七、開展自信心教育

  中小學生心理不健康很多時候是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缺乏自信:家庭原因,成績原因,或者是自身原因。他們造成的缺乏自信都會形成心理問題。於是,有必要引導學生確立自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終將改變命運,終會成功,終會出人頭地。告訴他們:挫折往往是人生的財富,它會讓成功更加絢麗奪目,當前的坎坷不是最終的命運。這類的道理有很多。讓學生學會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從失敗中找到成功的希望,在黑夜裡看到黎明的曙光。

  八、學校、社會和家庭三結合,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下,在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又在學生教育不當的負面影響下,學生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有些學生情緒憂鬱、性格孤僻;有些學生不守紀律、不聽勸告、習慣成性;有些學生出現口吃現象------教師要細心去了解情況,尋找原因,善於啟發誘導,耐心指導教育,熱心地幫助他們改變現狀。學校要創造條件,配合心理保健醫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開展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教師要積極開展家訪工作,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絡,爭取與家長密切配合,共同教育。還要發揮社群的作用,組織開展社群健康教育活動,如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展心理醫生義診活動和心理健康諮詢活動。這樣,透過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會越來越重要,教育的科學性也會要求越高。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應該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導航。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8

  當代中學生處於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面臨諸多矛盾、衝突,加上他們生理、心理發展以及學習生活的特殊性(獨生子女),常常會使他們產生這樣那樣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初中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如何疏導學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緩的事情。在新的體育課程改革下,我在體育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在此,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大家一起交流。

  一、體育課上學生不良心理狀況及成因:

  在體育教學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賴心理;④焦慮心理;⑤孤獨心理;⑥自責心理;⑦過敏心理;⑧衝動心理;⑨反感心理;⑩異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體質和學習成績以及不良個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學生身材矮小、肥胖,體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殘疾等,他們在練習中因怕做不好動作被別的同學譏笑而產生對運動的恐懼感,導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棄,從而造成較重的心理負擔。又如:在考核或成績評定時,總覺得教師給別的同學的分數與評價比自己的高,懷疑教師不公正、有偏向,在進行集體專案的比賽時,總認為自己的技術水平對取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現自己為中心,這樣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師的肯定。而對這些內心無法平衡,又難以從正常途徑宣洩,從而造成在學習時心理極不穩定。有些學生由於身體素質基礎差,或者學習動作時接受、掌握動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學進度。在平常學習時,與那些身體素質好、成績好的學生比較時,總覺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無法趕上其它學生,從而在練習時放不開思想包袱.顯得膽小、怯懦、縮手縮腳,結果導致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從而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虛榮心強,愛出風頭。喜歡在課堂上引起教師和其它學生的注意,愛表現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從心的動作時,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為了“面子”硬撐著去做,結果失敗。久而久之,這種挫折失敗的陰影會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後,既使對自己能做的練習,也不敢表現自己,怕萬一失敗而被其它同學譏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1、最佳化課堂心理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

  1)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佳化體育課堂心理環境的前提,課堂心理環境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教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在教學中能使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的氣氛中學習。相反,教師情緒的失控,往往會導致師關係冷漠和教學氣氛的緊張。心理健康的體育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修養和師德修養,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與尊重學生,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

  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是最佳化體育課堂心理環境的核心。教學既是對師生關係的教學,同時也是對同學關係的教學。在良好的人際關係背景下,師生之間的積極關係所帶來的積極情感,合作支援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氣氛,都將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由於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與活動要遠遠多於其它課堂教學,也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3)設計科學合理有效的場地與器材。體育課大多在室外進行,複雜多變的環境,給小學生上體育課帶來一定的干擾。所以應在課前畫好場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潔、美觀、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學前滾翻時,把墊子放成梅花型,讓每兩個學生都能擁有一個“花瓣”,讓學生一到場地,就感到心情舒暢,愉快有趣,渴望快點上課。

  2、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照顧他們體育興趣,滿足現實的體育需要。儘可能擴大選取範圍,增加一些選項課、專項課、開放式教學課。如利用遊戲,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遊戲是小學生喜愛的活動專案,透過遊戲,學生的思想、智力、意志、體力得到鍛鍊提高,特別是對那些有自卑感、較孤僻的學生,多讓他們參加集體競快的遊戲活動,因為在遊戲中,讓學生分成幾小組。每一組的學生為了在集體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好的群體力量,同組的同學就會互相吶喊助威,從而促使學生間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個性品質,使情感得到昇華,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發展。比如,在換物接力賽的時候,我們要求學生所換的物體都必須立起來,不得倒下,否則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隊伍時,一定要從右邊歸隊,一次錯就扣該隊一分,這時,各組前後同學紛紛互相提醒,增強了學生的集體凝聚力,學生之間關係也很融洽,拋棄了那種不愉快的情緒。又如,讓體育素質較差、但責任心強的學生在遊戲活動中擔任裁判,透過他秉公執法,同學也不會輕視他,讓學生養成尊重裁判,遵守規則的習慣。使這些學生不會因為體育素質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這些活動中,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養。

  3、採用靈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互幫合作快樂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著重培養學生互相合作學習的習慣。互相幫助、探討學習,使學生在交往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也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

  2)在遊戲中培養學生團結拼搏奮發進取精神。教學中運用遊戲,能夠使學生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奮勇拼搏。如:團結一致過黃河,集體跳長繩遊戲比賽,接力跑遊戲等集體遊戲活動。透過對遊戲規則的瞭解和參與遊戲活動,培養了學生團結一致,努力拼搏奪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同時讓學生在比賽中也體驗到勝利的喜悅。

  4、課後小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①設疑法。講課時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課後進行思考。②提問法。透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評價、辨別。③暗示法。教師利用心理學原理,讓學生對課堂上自己的表現進行回憶,自己評價。④議論法。教師就課中某一環節,特別是學生的看法和評價不一樣時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熱烈討論,自己找出正確的答案。其次,體育教學中有許多競爭性比賽或遊戲,肯定會產生“失敗”的一方。這些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會產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壓抑,應注意消除他們的心理疲勞和心理障礙。教師可用簡短、幽默的語言或小故事去啟發他們,用真誠的目光去鼓勵他們,使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獲得成功。

  另外,學生具有個體差異,各個階段心理狀態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物件不同的情況,有的放矢地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督促學生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9

  摘 要: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裡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係。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關鍵詞: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當今社會關於“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身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如今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中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於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裡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係。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一、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一)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淨、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裡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二)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最佳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澱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裡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採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麼一件事,有一所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透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開展心理諮詢活動。

  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學校應建立心理諮詢室,配備專職的心理諮詢師。學生透過諮詢、傾吐和宣洩,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諮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鬱、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諮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諮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諮詢師要給予諮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瞭解諮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傾訴的忠實聽眾,又是學生的諮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於心理諮詢室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一)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不夠的,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係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改變評價方式。

  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後進生全盤否定,出言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被譽為“德國普通教育之父”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嚴厲的面孔和訓斥、咒罵學生是一種惡劣的行徑”。我們應學習借鑑英國教育的優點,英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讚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誇獎一番。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讚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三)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解決辦法通常如下:①調整學習方法,夯實基礎;②樹立成功意識,不斷激勵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績;③調整心態,擺脫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慮成績的名次;④學會放鬆,到大自然中慢跑,釋放精神壓力,保持輕鬆、精力充沛的良好狀態。看來,中學生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0

  摘要:中學生是處於特殊發展時期的群體,其心理發展變化很快,具有不穩定性,這就決定了中學生心理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不能在這一階段給予他們正確的教育引導,中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知識經濟帶來快節奏生活,資訊時代迎來高科技的發展,但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衝擊和挑戰。在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傳播媒介的影響、學校對升學率的重視、家庭對孩子的重壓,無形中給學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但是,社會、學校和家庭都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把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杆。近年來,中學生心理問題頻發,催生各種犯罪、自殺等行為的報道屢見不鮮。由此可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不容忽視。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1.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在教學實踐中,教與學都處於內外兩個環境中。外環境是指豐富的外界刺激,內環境是指師生意志的投入條件。只有內外環境同時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由此可知,良好的教學環境對教學活動具有重要作用。顯然,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經不能再適應時代的要求,新時期教師要與時俱進,靈活運用開放、自由、活潑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如在教學《青春發育期萌動》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列舉各自或周圍同學青春期的身體變化,並向教師講述自己的困惑,最後再由教師綜合講解。這樣一來,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幫助學生克服青春期的心理障礙。

  2.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

  教育心理學證明,教師只有以激勵的教育方式誘導學生產生內驅力,才能把教師的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學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程式,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要學會寬容,把微笑展現給學生,不能因為學生影響了課堂紀律而冷眼以待。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要給予肯定;當學生回答不正確時,教師也要給予鼓勵。恰當的激勵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讓每一位學生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重視,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3.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感染

  羅曼羅蘭曾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因此,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態度和健康的心理。人的情緒對智力活動的影響是巨大的,想要保持頭腦清醒,學生必須擁有愉快的心境,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師要掌控自己的情感,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4.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中學生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其活潑好動的性格,對豐富多彩的活動總是躍躍欲試。教師要抓住學生的特點,積極組織活動,讓學生透過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提高自我認識。如教師可以舉行“我更快樂”的評選活動,讓全體學生參與進來,總結自己認為快樂的一件事、一個表情、一個瞬間,先透過小組評選、全班評選,最後再進行全年評選,直到參加全校評選。在評選過程中,要注意公開、公平。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髮掘並放大自己內心的快樂,同時還能學會分享快樂,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都將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結語

  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其敏感、脆弱的心理特徵,所以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是科技資訊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必須主動承擔心理學教學任務。作為教學主體,教師必須以靈活為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以激勵為原則,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以自己為榜樣,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感染;以活動為中心,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1

  學生在中學時期,處於人生第二成長高峰的青春發育期,不管是生理方面,還是自我意識、情感方面,都在迅速地發展,這個時段的中學生都對新鮮事物充滿了求知慾和好奇心。為了避免中學生不會被社會因素、個人因素而左右情緒,影響學習,作為中學班主任,應該透過對學生心理的充分了解,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品質,使中學生在健康心理的引導下,具備較高的駕馭知識的能力。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現行的中學德育大綱裡已明確地將個性化心理品質與能力列入其中,因此也表明了對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性。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髮展以及學校設施裝置的逐漸完善,中學的心理輔導工作也漸漸被提上了日程。中學班主任作為主導學生學習與思想的靈魂人員,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為了對班主任工作職責的新要求。只有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得到重視,才能保障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在學習方面,透過對中學生心理的合理輔導與教育,更加有利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包括有:人際交往障礙、自卑、焦慮、早戀、厭學等。①人際交往障礙。由於中學生正是處理生理與心理成長髮育的重要階段,因此對於自己的行為更加希望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理解和支援,但若中學生的心理變化沒有得到家長與教師的關注,也未能得到同學之間的認可,將會使其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並有可能造成人際交往障礙。②自卑。自卑也是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自卑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人際交往、興趣、尊嚴等方面遭到的挫折。③焦慮。由於中學生學習的壓力過大,而心理承受能力又較弱,從而容易造成失眠、神經衰弱、焦慮等現象。④早戀。中學生一般還是未成年人,但由於其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會使學生產生萌動的感情,並出現早戀的現象。⑤厭學。一些中學生由於遭到老師的批評、考試的壓力、家庭的專制等因素,出現厭學的情緒。

  三、班主任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中學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班主任在其中起著主導的地位,因此也決定了班主任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可促進班級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於班級德育工作開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作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透過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可為德育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也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中學生只有具有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才能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因此,班主任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可提高班級日常工作管理的效率。班主任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到工作職責當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對班級日常工作管理的效率,其主要表現在增進師生關係的融洽、增加學生自我審視能力。①增進師生關係的融洽。班主任透過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師生雙方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與溝通,降低學生的叛逆情緒,讓雙方能夠互相尊重、理解,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②增強學生自我審視能力。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中,教師雖然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但真正的學習卻是要學生從內心接受,並願意配合家長與老師進行學習。班主任可透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養成並提高自我審視能力,使之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3)可提高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對於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中學生只有具有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勤學好問的人生態度,才能為今後的發展打好堅實基礎。而中學班主任積極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整體提高。例如我校一初三女生,在初一、初二時學習成績一直穩定,但到初三之後,由於升學壓力使心理承受較重的負擔,當她某次小考成績有一絲下滑時,由於教師與家長對此學生的期望過高,從而使她表現出不安、焦慮、緊張的情緒,久而久之,在之後小結考試中多會出現噁心、哆嗦的現象。針對女生的心理問題,班主任透過及時的瞭解情況,對女生進行開導,並與其父母進行溝通與交流,將女生學習的壓力進行適當減輕;再透過班級組織活動、其他學生對該生的關心等方式,使該生的學習壓抑情緒得到了有效的釋放,心理承受能力能到了大幅提高,其在此後的學習與考試中,均能以正常心態對待。經後續資料調查發現,這位女生在初三升學考試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並進入了本市的重點高中。

  (4)有利於中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中學生接收知識的程度以及學習成績的好壞,除了與學生本身的智力有關外,也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關係。為保證學生心理的正常發展,使學生養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班主任需要對學生所產生的心理困惑做到早期的疏導,使中學生的不良行為與心理能得到有效的矯治,有足夠的信心與意志,並對學習產生興趣,久而久之便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在中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作為中學生學習的引導人,透過細心、耐心、科學的方法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避免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並對中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等均有著積極的影響。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2

  [摘要]中學生的教育和管理讓家長和教師費心、傷神,進行有效的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學生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諮詢;心理健康教育

  越來越多的家長感覺到自己無法和孩子溝通交流,越來越多的教師感覺到學生不服管理,而越來越多的學生覺得父母和教師不理解自己,時時處處為難自己。我認為,協調好了教師、家長與學生的關係,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做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思想的領路人、更應該是學生心理的疏導者。下面把我的一些做法與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分享。

  一、中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

  1.部分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大,精神萎靡不振、產生厭學情緒、考試時會表現出焦慮。這些情況出現在學習成績處於中等的學生中,這部分學生學習積極主動,但是往往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基礎比較薄弱,面對成績好的學生會自卑,常常會與成績好的學生進行比較,從而產生心理壓力。對於這部分學生,教師在課堂上要多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注意問題的難度要適當),儘可能面批他們的課後作業。這樣不僅會讓這部分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重視,還能在交流中使他們掌握科學的解題方法、步驟,又可以增進師生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避免學生產生學習壓力。

  2.人際關係問題。大部分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想擺脫父母和教師的管教,他們只會給父母和教師提要求,卻不會嚴格要求自己。他們認為父母和教師的要求過於苛刻,個別爭強好勝的學生甚至會認為父母和教師是故意為難自己,認為教師、父母不理解且不信任他們,從而產生對抗心理。如果這時候由於教師、父母的錯誤判斷而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就會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影響成績的提升。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利用主題班隊會讓他們感受什麼是真正的責任和義務。在教學和管理中要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處理問題之前必須瞭解清楚問題的真相,賞罰要分明,要讓學生感受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樣學生就會思考什麼事該做,什麼話該說,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接受教師的管理和教育。

  3.青春期學生由於早戀引起心理問題。中學生往往對異性充滿神秘感,由於對方的容貌、學習成績優秀而產生好感,受好奇心的驅使而接近異性,萌發情感。但他們對自己、對異性認識不清,很容易因為早戀陷入心理困境。對於中學生早戀,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利用適當的時間進行青春期知識講座,引導學生多看一些青春期教育的書籍;另一方面教師不能諷刺挖苦,要理解學生,在贏得信任的基礎上交流溝通,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壓力。切記在全班學生面前點名批評或雖不點名但實有所指地暗示批評,羞辱學生,或向家長告狀,這樣會極大地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原本就深陷早戀迷途的學生更加感到壓抑和無助,有可能會出現早戀學生相約“私奔”或者“殉情”的悲劇。班主任如果發現學生有早戀跡象,切勿急於處理,在冷靜分析後,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在尊重和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進行單獨的心理輔導,讓學生認識早戀的危害,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

  二、心理諮詢注意事項

  1.“瞭解”是心理諮詢的前提。瞭解被諮詢物件的具體情況,包括家庭、學習和情緒狀況以及心理變化的內因和外因,認真分析被諮詢物件的內心活動。要制定相對應的解決措施,切忌隨意、盲目、無準備地進行諮詢。

  2.“以誠相待”是心理諮詢的基本原則。只有尊重學生、為學生著想、以誠相待,做學生的親密朋友,學生才可能與你傾心交談,我們才能走進學生內心、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才能引導學生朝著積極、樂觀、向上的方向前進,才能成為學生思想的領路人。3.學會傾聽是心理諮詢的基本要求。傾聽是心理諮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諮詢關係的最基本要求。傾聽既可以表達對求助者的尊重,同時也能使對方在寬鬆和信任的情況下訴說自己的煩惱。傾聽時,要認真、有興趣、設身處地去聽,不要有偏見,不做價值評價。

  三、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諮詢只能解決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要使我們的教學和管理更加輕鬆,必須讓每一個學生都接受心理教育。而以心理健康為內容的教育活動既可以讓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節,起到教育和預防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減少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預防因為心理矛盾和壓力無法排除而出現的情緒波動、心理失衡和行為失控問題。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原本就千頭萬緒,而日益嚴峻的是學生成長中的心理問題,令教師和家長煩惱,也使得許多花季少年傷心費神。如果我們能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工作,多瞭解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多關注學生在成長中的煩惱,不僅管理會輕鬆高效,而且會讓更多的“祖國花朵”綻放異彩!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3

  摘要: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日趨明顯, 自閉、焦慮、恐懼、緊張, 有些甚至產生心理障礙, 出現心理疾病。每一位教師都要學習、瞭解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使學生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成才。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釋出青少年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 青少年犯罪數量呈上升趨勢, 由於發育年齡提前和頻繁接受暴力文化影響等原因, 近年來未滿14週歲的未成年人危害社會的行為逐漸增多, 弒父殺母, 殺害教師學生的事件比比皆是, 且年齡之小、手段之惡劣, 令人觸目驚心。每每看到這些血淋淋的事件,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深思: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手段有無欠缺, 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快樂成長?這是擺在我們農村一線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們曾對我校初中生進行調查, 發現有心理問題的佔16.2%。筆者認為這是近幾年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頻頻發生的根本原因。

  大家都知道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心理健康, 那麼什麼是心理健康呢?簡單地講, 就是人格健全、智力良好、對各種精神刺激和壓力有良好的承受能力。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48年成立的宣言中就明確指出:“健康是指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現象。”可是由於當前獨生子女增多, 單親家庭越來越普遍, 而家長和社會對於學生的期望值過高, 在家庭中他們得到四個老人的溺愛和呵護, 導致學生心理壓力很大, 再加上部分學生沉溺網路, 使得現在的學生心理脆弱, 承受能力差, 一旦遇到挫折和打擊, 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那麼, 在以網路為主流的資訊化背景下, 如何對農村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強化意識, 明確責任, 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面對越來越多的農村中學生心靈扭曲甚至變態, 我們一線教師雖不能像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那樣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 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否則有朝一日, 心理扭曲學生的砍刀也會架在我們的脖子上, 這就不僅僅是誤人子弟的問題了, 於學生、於家長、於社會, 我們都無顏以對, 更有愧於人民教師這個光榮而神聖的職業。

  眾所周知,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 人性生命的綻放, 思想靈魂的碰撞, 情感精神的愉悅。每一位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用自己的熱情、真情、豪情、激情去盪滌學生純真的心靈, 激起其情感的漣漪, 使他們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出來。我們各科教師和班主任要以教材為藍本, 以各種活動為載體, 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問題, 及時化解他們心裡的矛盾困惑, 排除心理障礙, 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聯絡一些資深的心理諮詢機構, 經常開展專業性心理健康輔導

  現在農村大部分家長都進城務工, 即使是能和父母見上面的孩子, 他們的父母只能問一下學習, 對思想、心理問題從不過問, 也意識不到初中生的心理變化, 尤其是一些農村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 他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 多數都只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和衣食住行, 而根本沒有意識到學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即使出現問題也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 輕者說說而已, 重者就是一頓拳打腳踢, 而不是對其進行心理指導。因此這項任務全落在了教師身上, 農村教師任重而道遠。但是有些學生基於自尊心, 不願意把心裡話吐露給教師, 總有一種畏懼心理, 怕教師把他的隱私公佈於眾。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只能藉助心理諮詢師, 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進行跟蹤輔導。

  三、教師要加強師德修養, 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陽光向上的心態薰陶學生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要把學生塑造成一種什麼人, 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農村中學生已有了初步的辨別是非的能力, 但畢竟農村學生的閱歷較淺, 接觸的知識較少, 網路上的明星就成了他們模仿的物件, 結果卻模仿得四不像, 那些酷斃了、帥呆了的“範兒”被他們模仿得面目全非。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審美的角度認識明星, 同時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影響他們。而我們一些教師沒有認識到學生心理問題存在的真正癥結, 自己本身心理不健康, 整天怨天尤人、斤斤計較、牢騷滿腹、自私狹隘, 甚至心理陰暗, 與同事、領導鉤心鬥角, 試想這樣的教師能帶出健全向上的學生嗎?“教師就是學生的模板。”這話一點不假,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一句話, 要想教出心理健康的學生, 教師首先要心理健康。班主任更要表現出更多的真誠、平等、寬容、誠信和耐心, 讓學生真正感覺到教師的一片苦心, 教師是在和他共同面對難題和困境, 給學生安全感和歸屬感, 這樣學生內心一定會多一些向上向善, 少一些仇恨抱怨, 營造出信任和融洽的心理氛圍, 從而找到正確的辦法解決問題。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加強資源整合, 營造積極健康、至真至善的育人氛圍

  中學生逆反心理強, 一味地說教甚至打罵不僅起不到教育作用, 還會適得其反。如果我們組織開展一些學生喜歡的活動, 營造溫馨和諧的教育氛圍, 在大家的關愛和呵護中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溫暖, 風雨過後一定是彩虹, 他們的審美眼光會向至真至善的方向發展。尤其是語文課和思想品德課的實踐探究活動, 應高度重視加強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和諧發展。

  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家庭、社會要合力, 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開

  作為班主任, 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 要與科任教師和家長建立緊密的聯絡, 共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農村家長畢竟文化水平很低, 有些連手機都不會用。班主任要經常與科任教師和家長進行溝通, 使家長們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另外和科任教師及家長共同探討, 摸索出切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 多方配合共同教育, 從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網路。

  學生畢竟是未成年人, “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 只要我們付出自己的愛心和真心共同努力, 定會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莫雷, 張衛.青少年發展與教育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1997.

  [2]陶惠敏, 張紫君.“90後”學生心理特點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法制與社會, 20xx (8) .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4

  摘要:中學階段的學生正值青春期,屬於心理逐漸發育成熟的特殊時期。這階段的孩子家庭教育會對其今後的發展乃至一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然而在我國當今的教育大環境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父母及老師都將焦點放在放在了孩子的成績及升學率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巨大的學業壓力所覆蓋,絕大多數的老師及家長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中學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問題

  中學時期是孩子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心理變化錯綜複雜,趨近於成熟,但仍缺少經驗,青春期的一些表現隨之而來,因此這階段的孩子極其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或埋下心理疾病的隱患。隨著大學生自殺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升高,青少年心理問題以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學生心裡問題的存在以及他們心理發展情況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而家庭是孩子來都世界所接觸的最為基礎的教育環境,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家庭的教育以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親密度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起著極大的作用。

  1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1.1父母強烈期盼影響學生的心裡健康:父母過分的重視孩子的學習,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心理焦慮、情緒不穩定心裡不平衡、對他人表現出敵對情緒、抑鬱、學習壓力大、適應不良。由於父母過分的對學生學習狀況以及成績的重視,一旦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標準輕則進行說教。重則打罵,從而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極其容易導致孩子出現焦慮厭學的情況。由於對孩子的學習過分的關注,因此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優秀的孩子進行對比,並在孩子面前對那些成績好相對優秀的孩子大加讚揚,這回對孩子造成極大的挫敗感,很有可能因為這樣的情形導致學生自暴自棄。

  1.2父母過度的懲罰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父母過分的嚴厲、懲罰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主要由於父親懲罰孩子的過程中不注重與孩子的溝通,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在接受懲罰之後迫於父親的威嚴,不敢將自己的憤怒及不滿表達出來,將這種怨懟情緒壓抑在內心深處,這樣負面的情緒長時間積累得不到宣洩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心理問題。而母親的懲罰往往會伴有言語上的說教,孩子同樣不敢宣洩不滿及憤怒因此同樣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據統計大部分經常被父母懲罰的孩子成績都不理想,有的甚至厭學、抗拒考試;還有一些孩子易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常與人發生爭吵、缺乏自信、更有甚者會對生活以及未來失去希望等一些抑鬱症的表現。

  1.3父母過度的干涉保護孩子影響心理健康發展:由於現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在家裡都被是若珍寶。父母以及家庭中其他長輩出於疼愛的心理過分的對孩子進行保護及干涉,以至於限制了孩子獨立、自主、勇敢精神的發展。一部分孩子出現懦弱、焦慮、面對失敗與挫折毫無承受能力。家長的過分干涉保護有時也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體驗,他會認為父母這樣的行為是在故意與自己作對,並且將他人的好意也視為敵意。於是會產生逆反心理常常做出違背父母意願的事情,表現以及思想偏執,人際關係緊張等等不良後果。

  2家庭教育正確的做法

  2.1父母加強自身素養提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都將影響到孩子。要想教育出優秀的孩子,首先要讓自己變得優秀。心胸狹隘的父母,很難教育處胸懷寬廣的孩子。如果父母的心胸狹隘,沒有容人之量,對孩子也是指指點點吹毛求疵,久而久之在長期的責備聲中孩子就會產生強烈自我懷疑。有些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散漫、不喜歡讀書等等。其實父母在抱怨孩子之前首先應想下自己,是否這些毛病都源於自身!因此父母的文化素養是對孩子社會化影響最為重要的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理想、情操、道德水準、家庭關係、生活方式等等都取決於父母文化素養。因此家長首先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與人為善、誠實守信、建立高度的責任心、對工作對他人秉持認真負責的態度,從而在生活中感染孩子,更好的實行家庭教育,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2.2創設和諧氛圍建立良好溝通的親子關係:家庭中良好親自關係的建立有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有利於父母將他們的健康理念、社會目標傳達給孩子,有助於中學會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使其樹立良好的公德心及正確的價值走向,促進其良好習慣的培養。人的一生會面對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親子關係是人生社會關係的起點,中學生在與父母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獲得成功愉悅的體驗,將會對其面對其他社會關係建立信心以及積極的影響。良好親子關係建立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正確對待工作生活帶來的壓力,給孩子展現出積極樂觀、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從而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也是良好親自關係建立的重要保障。作為家長應該儘量抽出時間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思想動態、以及看問題的態度、觀點,真正的走進其內心世界瞭解孩子,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引導。是孩子真正的感受父母的關心、包容、理解、信任、體會家庭的溫暖,把父母當作朋友。這樣自然會喜歡與父母分享心事,父母給予的建議才會很容易的接納。

  2.3合理要求適當管理:熱愛尊重孩子但不代表放縱,對於初中階段的孩子來講不過分干預約束,但也要適當的要求。由於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因此父母的愛及呵護很容易過度。多數的父母都想盡最大努力為孩子鋪平道路,生怕孩子吃一點點苦。但他們忘了在成長的道路上誰打磨練、痛苦荊棘是他們必須要經歷及承受的。在這樣的思想作用下父母對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無不親力親為,這樣過多的干涉影響了孩子獨立生活及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父母應多給孩子一些空間,還給他們自由的權利。圈養在籠子裡的鳥兒永遠學不會飛翔,長在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要想培養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首先將他置於社會大環境中去接受磨練,培養其面對困難,應對問題的能力,再一次次的挫折與失敗中成長培養起堅強的意志力及耐力,從而為未來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3結語

  要想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只依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家庭教育也極其關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的起點。因此在中學時期孩子身心成長的這一特殊時期家長正重視家庭教育,及時瞭解子女的心理發展特點,對孩子進行科學的引導,提升自身素質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探知子女的真正需求,建立平等的親子關係從而保證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雪梅.初中生心理問題與家庭環境因素影響的研究[J].教育技術報,2012.

  [2].初中生親子關係性格特徵及相關的調查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4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5

  中學為學生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段,學校應該積極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而使其有效的處理生活、學習以及交際活動中的多樣化問題。在困難與挫折面前,個體應用的認知方法與行為方式是檢測中學生適應能力高低的有效指標。本文以中學生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為論點,辨識出有效型應對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應對方式的研究

  (一)理論模型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應對理論研究為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Lazarus與Folkman共同提出的場合模式(contextual model),其是現階段眾多研究者善於應用的一個概念模式[1]。該模式最大的特徵體,把應對看作個體用來解決多樣化問題的系列性、帶有變動特徵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Lazarus與Folkman提出了以下兩個論點:一是應對行為的產出過程體現出繁雜性特徵,應對方法的有效性大多數與個體能否對情勢改變的正確評估環節上,問題指向影響應對方式的產出效率,否則個體將會在主觀情緒的影響下應付各種難題與困局;二是多樣化應對方式在不同的場景中應用價值上體現的差異性,一個應對方式在某一場景中體現出巨大的應用價值,但是在其他條件下可能是一無是處的,若個體對其盲目應用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二)影響因素

  1。性別與應對方式

  應對方式是否在性別上存在差異性,關於這一問題黃希庭等人經過大量的研究與分析工作發現,面對來自生活與學習上的壓力,中學生應用宣洩、幻想與忍受三種應對方式在性別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與男生相比較,女生在應用宣洩與忍受這兩種應對方式次數更多;與女生相比較,男生喜歡以幻想的模式去應對與排解來自生活與學習上的壓力。其他類似研究結論也與上述結果體現出相似性特徵。此外,還有部分研究證實個體在初中時期,女生更善於應用和情緒相關的或消極的應對方式,參與上述研究工作的人員還發現,從對保護心理健康的功能層面上解析,男女生在主動式、積極型應對壓力上體現的差異並不明顯,換句話說男女選用的應對方式的功能上沒有明顯的差別。

  造成男女生應對方式存在差異性的原因是多樣化,普遍認為的是人格差異,多數人主觀的認為,從始至今女性成功範例較少,這也是其應對困局主動性差、積極性低的外在原因,此時其自信心不足,也沒有控制慾望;從某種角度上分析,應對方式的確定與情景因素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女性生活情景被允許主動應對情況較少;社會期望多數指向男性,這也是男性產生主動式應對模式的驅動力。

  2。年級與應對方式

  個體的慣性思維是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成熟,應用的應對方式將會愈發完善化、實用價值更大[2]。肖計劃等人的研究證實,個體伴隨年齡的增長,成熟型、有效型應對方式的使用量處於不斷增加的態勢中。而就我國的教育實際情況而言,高中階段面臨的壓力比初中階段面臨的壓力大得多,學業負擔更重,競爭更激烈。不成熟的應對方式對暫時緩解壓力比較有效,使用就比較多。所以,高中生更迫切地需要關懷。

  二、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

  應對方式的選擇與個體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3]。問題處理是一種主動型積極的應對方式,其在維護與強化心理健康水平方面體現出一定的應用價值。而尋求幫助和逃避應對方式均為中間型應對方式,其有助於緩解中學生的心理壓力,在特殊情況下逃避也是一種上策;宣洩、忍受以及幻想為被動式應對方式,其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經過進一步驗證,發現在問題處理維度上,心理健康的中學生與輕、中度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得分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在求助維度、逃避維度上,中度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兩項得分顯著大於輕度心理健康問題及心理健康的學生;在宣洩、幻想以及忍受維度上,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學生的得分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具體體現在中度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得分最高,心理健康的學生最低,輕度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處於中間層次。

  三、對中學生應對方式的思考

  (一)對研究的思考

  對中學生應對方式的研究剛剛起步,還有諸多缺陷尚未彌補,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分類標準缺乏統一性,各類分類方法出發點存在差異性,最終使混亂局面頻出;二是應對方式測量工具一致性缺乏,截至今日我國尚未出現與SCL—90量表類似的、信度與效度均優良、被公認的測量工具。

  透過本次研究,證實中學生在面對困難之時通常採用的應隨方式具有一定的規律可尋,問題處理佔首位,其次為忍受、逃避、宣洩、幻想與尋求幫助[3]。上述結論與黃希庭研究成果相一致,代表著中學生伴隨年齡的增長與生活閱歷的豐滿,認知水平愈發完善,善於應用理智的方法解析與處理問題。

  (二)對進行應對方式輔導的思考

  抑鬱情緒與焦躁情緒在青少年群體中是極為普遍的,尤其是在中國應試體制長期作用下,初中生群體的升學壓力以及來自社會環境的競爭壓力長期得不到緩解。那麼,在這樣的情景中,中學生能管控與調整的只有自我的應對方式。

  四、結束語

  在中學時期,學生的各項能力塑造的潛力是極大的,這也是其應對方式發展與強化的重要時段,問題處理這一應對方式的高頻率應用,證明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抗壓能力這一結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應對方式,應對多樣化情景,最終維護自身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易娟,宋麗娟,馮淑丹。汶川縣中學生震後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的關係[J]。中國學校衛生,20xx,02:225—227。

  [2]吳瑞,李建橋,劉琴,王宏。留守中學生生活事件與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衛生研究,20xx,04:586—590。

  [3]張軍勐,晏麗娟,蘇雪飛。高職院校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xx,03:46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