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經典美文> 心靈捕手的美文

心靈捕手的美文

心靈捕手的美文

  尊重,是最好的行善

  曾經有一位大善人,幾乎每個月都會開設粥棚,佈施鄉里,並且經常出錢為當地百姓修建公共設施。但是鄉民們對他的善舉並不心存感激,當他親自將過冬的衣服發給那些無家可歸者時,發現竟然沒有一個人對他說“謝謝”,卻對施捨衣服的管家禮遇有加。他回家後質問管家為何會如此,管家直率地說,那是因為我把他們當做跟我一樣的人,互相熱情問候,彼此關懷;您卻高高在上,令他們覺得自己一文不值。如果您想讓他們真心道謝,那麼就請您先對他們微笑吧。

  聽了管家的話,善人決定試試,他開始在上街時跟迎面而來的鄉民打招呼並微笑,幾個月後,鄉民們對他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像見到親人一樣對他。在過節的時候,鄉民甚至竭盡所能地將家裡最好的東西送給他,善人的美名開始被大家接受和傳播。

  正像物理學上牛頓提出的反作用力定律一樣,人格上也存在一種平等互動的反作用律,你給別人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若是施捨金錢財物而缺乏尊重,將來雖然能收穫同等的財物和金錢,卻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唯有以真誠、平等、謙恭、尊重、仁愛的心去熱情關懷和幫助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發自內心的佩服和敬愛

  18年前的“萌”俠馬雲

  剛從阿里巴巴集團CEO職位卸任的馬雲,在1995年剛剛開始創業時,一天晚上8點多,他在路上看到前面有五六個大漢在撬井蓋,馬雲判斷他們是要偷井蓋去賣。他心想,前幾天報紙上登過有個小孩掉到沒蓋子的窨井裡面淹死了,但如果去阻止,這五六個大漢我又怎麼打得過?馬雲就騎腳踏車跑到前面去找人,繞了兩圈沒看到警察。他實在忍不住,就騎過去指著偷井蓋的幾個人大喊:“你給我抬回去!”這時突然有幾個人衝過來,還有攝影機對著他……原來這是杭州一家電視臺在做節目,測試路過市民對偷井蓋行為的反應,馬雲因此第一次上了電視。這段影片最近被上傳到了網上,立即成為關注的熱點,影片裡的馬雲三十出頭,一身俠氣……不少網友紛紛贊其身上的正能量:有的說他“蠢萌”可愛;有的說他很有社會責任感,有勇有謀;還有的表示終於知道馬雲為什麼能夠成為頂級企業家了。

  古人云,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像其德。阿里巴巴能夠在業界大獲成功,自然蘊含著能夠為社會大眾所接受和認同的倫理因子,其中一個重要因子就是社會責任感,馬雲18年前的俠義之舉表明了這一點。

  手機之父的動力

  馬丁·庫帕大學畢業後一直找不到工作,於是決定去從小崇拜的無線電專家喬治的公司試試。當庫帕敲開房門時,喬治正在專心研究無線電話。庫帕恭敬地說:“尊敬的喬治先生,我很想成為您公司的一員,如果能夠當您的助手那就更好了……”沒等庫帕說完,喬治便粗暴地打斷他的話,問道:“你幹無線電多長時間了?”“我今年剛畢業,還從沒幹過無線電工作。”“年輕人,我看還是請你出去吧……”喬治還是覺得他太年輕,不足以為己所用,於是下了逐客令。庫帕臨走時說:“終有一天,您會正眼看我的。”

  1973年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紐約街頭,掏出一個約有兩塊磚頭大的無線電話,引得路人紛紛駐足觀望,此人正是庫帕。喬治怎麼也想不到,當年被自己拒之門外的年輕人,竟然比自己先一步研製出了無線行動電話——手機。手機的問世,讓馬丁·庫帕聞名世界。記者採訪庫帕時問道:“如果當時您留在喬治的公司,您肯定會協助喬治完成手機的研製。”庫帕回答:“不,如果當時喬治留下了我,我也許永遠也研製不出現在的手機來。正因為他拒絕了我,掐斷了我想向他學習的念頭,所以我才重新開闢出了一條研製手機的道路。”

  遭受不信任、嘲笑、歧視,這是古今中外的英才俊傑都難免遇到的。但能將難忍的屈辱化為刻骨銘心的動力,最終使其變成通向成功和光榮的階石,則是歷史上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徵。忍受不了屈辱,並因此而灰心、頹廢,最終只能走向失敗和碌碌無為。

  德魯克的“反省課”

  1927年,18歲的彼得·德魯克離開家鄉奧地利來到德國的漢堡當學徒。20歲時,他被漢堡最大的一家報社錄用,成為財經和外事報道的記者。22歲時被提拔為總編助理。當時的總編在每年伊始和當年過半的兩個時間段裡,都會讓報社員工花費一天半時間對過去的工作進行反省——總結成績、找到不足,並構思出下半年的工作計劃,內容包括集中力量解決什麼問題,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等等。一週之後,每個人都需要向總編交一個計劃報告。這一“反省課”給德魯克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戰後,德魯克在美國研究通用汽車,這時他想到了過去的“反省課”,決定效仿。此後每年夏天,德魯克都會抽出兩週時間來回顧和反省過去的一年,看看哪些地方沒有做好,哪些地方還可能做得更好,然後再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德魯克保持這個習慣長達60年。

  有人認為世間優秀者只是犯錯較少、成功較多而已,其實不然,他們的成功經驗都有一個重要環節——善於反省。對於職場人來說,反省像每天吃飯那樣必不可少,不容輕視。反省做得好,就會不斷地修正錯誤、完善自我、發現隱患、防範未然,進而奔向成功的目標。

  大師的為人之道

  一位表演大師準備上場,他的弟子告訴他鞋帶鬆了,大師點頭致謝,蹲下來仔細繫好;但等到弟子轉身走開後,大師又蹲下來將鞋帶解松。旁邊有個人看到了這一切,不解地問:“先生,您為什麼又要將鞋帶解松呢?”大師回答道:“因為我飾演的是一位勞累的'旅者,長途跋涉讓他的鞋帶鬆開了,可以透過這個細節表現他的勞累和憔悴。”“那你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你的弟子呢?”“他能細心地發現我的鞋帶鬆了,並且熱心地告訴我,我一定要保護他這種熱情的積極性,及時地給他鼓勵。至於表演時為什麼要將鞋帶解開,我將來會慢慢教給他。”

  對他人的熱情和善意保持尊重、愛護的態度,即便他的建議自己不認同也要如此,這是真正文明禮貌的表現,不僅反映著道德文明,而且體現著一種深入細節的仁愛藝術。正如臺灣作家劉墉所說:“施於人,但不要使對方有受施的感覺。幫助人,但給予對方最高的尊重。這是助人的藝術,也是仁愛的情操。”

  為乞丐舉行的隆重葬禮

  2009年11月的一個週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莫克小鎮舉行了一場隆重的葬禮,自發而來的人們排成了一個長長的送葬隊伍。送葬的物件是一個因心肌梗死而亡的殘疾乞丐——傑弗森,他平生並沒有任何英雄壯舉,但許多人都異口同聲地說他是一個好人。

  他曾向消防部門報告了三處火險隱患;他曾為一位截肢青年無償獻血500CC;他曾向遭受颶風的佛羅里達州災民捐獻了2000美元——他全部積蓄的三分之二;他曾花費一年多時間四處奔走,幫助兩個走失兒童找到了親人;他從不亂扔垃圾,他會揹著廢品走上5裡多的山路,送到鎮上的垃圾回收站;不管收穫多少,他總是微笑,從未聽他嘆息過、抱怨過什麼……葬禮上,牧師閱讀了傑弗森放在衣兜裡的遺言:“我很感激自己能夠生活在這樣美好的世界裡,我一生都在接受人們善意的關注和幫助,都在感受著愛的溫暖,我也十分願意為這個世界留下一些關切和溫暖,只是我做得太少了,少得可能連上帝都看不到,但我還是衷心祝願這個世界越來越美好……”

  古人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壽不定,或長或短,長亦不過百年。在這短暫如一秋的人生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在死後為世人所敬重和悼念呢?一個流浪、殘疾的乞丐,卻以自己善良慈愛的心和持續的善舉做到了這一點,這足以令我等四肢健全、衣食無缺的健康人汗顏。很多人對此,並非做不到,而是不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