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錄> 幼兒觀察記錄心得體會5篇

幼兒觀察記錄心得體會

幼兒觀察記錄心得體會5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觀察記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觀察記錄心得體會1

  隨著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不論是國家還是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於幼兒教師來說,“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必須堅守,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本次寒假在家,我認真仔細的將《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這本書翻閱了一遍,深覺這本書中所著內容對一線的幼兒教師來說大有裨益,透過這段時間段的學習,受益匪淺。

  一、教學教研一把抓,學會觀察是基礎

  幼兒教師的職業壓力大是業內普遍的共識,因為幼兒園的工作作息與中小學的不同,教師在白天的工作幾乎不能有任何的中斷,需要全天對幼兒進行照顧。讀過《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之後,我感覺自己在教育與教研關係的認識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其實,教育與教研本位一體,真正的教研正是立足於平日的教學,並且服務於教學。教學教研應該一把抓,首先,我們要學會的就是:用眼、用心,學會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

  幼兒行為的觀察,觀察什麼?書中有詳細完整的記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觀察幼兒在常規活動中的行為

  幼兒在園的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常規活動:進餐、午睡、洗手、如廁、午休等等。這些活動看似平凡、枯燥,但卻是幼兒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途徑,值得我們注意。書中詳細的介紹瞭如何觀察幼兒進餐行為、如廁行為、午休行為和過渡時間的行為,雖然很瑣碎,但是卻不能輕易的忽視。

  2.觀察幼兒使用材料的情況

  與常規活動一樣,遊戲材料是幼兒學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們兩個在幼兒個性方面發展的功能是不同的。遊戲材料的一種重要作用就是有助於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特別是符號表徵能力。

  閱讀和書寫的確是符號表徵過程,但是隻能反映我們一半的表徵能力,它們是語言符號的一部分;而非語言符號表徵要藉助藝術形式呈現——繪畫、雕塑、舞蹈、啞劇、音樂及戲劇。對於幼兒來說,他們不能充分地把握或者用語言解釋他們對事物的模糊理解,所以他們是透過使用遊戲材料時形成的關係以及所引起的變化來獲得對抽象概念的直觀感覺。在兒童使用材料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觀察兒童使用材料的環境、刺激、花費的時長等等內容。

  3.觀察幼兒之間的社交行為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因此便會有各式各樣的社交行為和反應。在兒童早期階段,他們對待他人的態度開始在人格結構中打下基礎,我們需要去觀察以下三個方面:

  ①幼兒對待他人的態度(關懷/疼愛/信任/懷疑/厭惡)

  ②幼兒的情感態度(深厚的/隨意的/冷漠的)

  ③幼兒擁有的與他人相處的技能的數量和種類(透過要求、偷拿或者搶奪得到玩具娃娃)

  4.觀察師幼關係及在教師主導活動中幼兒間的相互關係

  師幼互動是我們日常教學和生活中常提到的詞語,在許多情況下,師幼關係的細節都會存在與日常的偶發時間中。從生命中最初的幾年裡,幼兒會從身邊非常重要的成年人——父母、養父母、祖父、老師以及其他親戚的接觸中形成其他人和對自己的理解。我們需要觀察認真的觀察師幼關係,這樣可以告訴我們幼兒感覺到成年人是可以信任的、抑或是持懷疑的態度看待成年人;是可以藉助成年人達到自己的目的,亦或是對他們敬而遠之等等。

  總而言之,“觀察”是記錄的基礎,也是教研的基礎。我們需要學會認真的觀察,善於發現幼兒的行為特點,這樣才能有利於我們進行教育教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幼兒觀察記錄心得體會2

  《繪本舞臺劇快樂大巴,快樂出發》是一篇幼兒園觀察記錄,為了孩子在舞臺上的那一刻,老師們付出了太多的辛勞與汗水。

  清晨,孩子早早就起床了,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怎麼了?還沒等我問其中的緣由,孩子興高采烈地告訴我:“今天不上課”我想:不上課也不至於這麼開心吧?“下午2點,我們表演節目!”原來如此,怪不得孩子這麼興奮呢,起來的這麼早。整個一上午孩子都在興奮與期盼中度過。

  中午,孩子的午飯吃得特別快。以前可不是這樣的,吃飯慢慢吞吞,邊吃邊玩。吃完飯,孩子急切地讓媽媽幫他化妝,媽媽簡單地為孩子化了妝。化完妝之後,孩子就匆匆奔向幼兒園。來到幼兒園,老師們早已在教室裡,正忙著給孩子們化妝。為了讓孩子在舞臺上更有表現力,老師還重新幫孩子化了妝。化妝後的孩子顯得更加興奮與得意,不時地說“看我,帥不帥!”。

  2點左右,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陸續來到宣城中學體藝館,家長們坐在指定的區域,此時離正式演出還有半個小時。老師們見縫插針,利用這段空閒時間,讓孩子們來到舞臺上再次熟悉一下環境,耐心而又細緻地給孩子們講述演出時的注意事項,幫孩子們找一找、定一定他們在舞臺上的位置。

  2點30時,開元分園和思佳分園慶“六一”經典繪本舞臺劇專場演出正式開始。本次演出的主題是經典繪本舞臺劇,這是繪本與舞臺劇的完美交融。節目精彩紛呈,臺下的家長掌聲雷動。可孩子的老師們卻無法安心欣賞節目,因為她們的心思與注意力全部放在班級孩子的身上。孩子的節目排在第12個,到了第9個節目的時候,老師提醒家長們做好準備工作:帶孩子解小便,準備好服裝道具,換好舞鞋。準備工作完畢後,老師帶領學生走下看臺,準備入場。我們家長們也紛紛做好拍攝準備,等待孩子們表演的.那一刻。

  音樂響起,快樂大巴駛來。司機——小獅子開著大巴來到舞臺中間,“誰想和我一起去旅遊?”“我想去,我想去……”“這麼多人啊!那你們比一比,誰表演的節目最精彩,誰先來?”“我先來,我先來……”接著出場的是8只長頸鹿,左右各一列,緩緩走向舞臺中央,翩翩起舞。長頸鹿們的表演很精彩,小獅子司機允許他們搭車,並同時提醒他們:“可是坐車時,不能把你們長長的脖子伸到窗外。”“我來了……”接下來登場的是一群活潑的小刺蝟,18只小刺蝟一字排開,一個接一個,他們來到舞臺中央圍成一個圓。這群功夫刺蝟在舞臺大展拳腳,功夫非凡。小獅子司機嘖嘖稱讚,同時告誡他們:“坐車時,可不能打打鬧鬧呀。”“獅子爺爺,我們也來了……”8只可愛的小兔子匆匆趕來,她們身著漂亮的服裝,跳著歡快的舞蹈。她們的表演引來了臺下家長們的陣陣掌聲,獅子爺爺不忘提醒他們:“在車上,可不能蹦蹦跳跳呀”。所有“小動物們”的表演得都很精彩,“大家一起去旅行吧,我們出發吧。”大家在獅子爺爺的帶領下一起跳起幸福的舞蹈,快樂出發。表演圓滿成功,孩子們得到了家長們如潮般的掌聲。在孩子們表演的過程中,三位老師在舞臺前面各有分工,各司其職。程老師手持相機為孩子照相,馬老師和沈老師引導孩子走位,提示孩子們動作。

  孩子表演結束後,老師把孩子帶上看臺交給父母。此時,三位老師才稍微閒了下來,有時間看看演出。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精彩的演出很快結束了。家長們帶著孩子紛紛離場,我家的寶寶還有些戀戀不捨,他再一次來到舞臺上和小朋友們嬉戲。伴隨人群的漸漸離去,喧囂熱鬧的體藝館漸漸安靜下來,只剩下二幼的老師們在清理場地。走出體藝館,外面飄著如絲細雨,孩子的臉上依然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場完美的演出結束了,為了孩子在舞臺上的那一刻,老師們付出了太多的辛勞與汗水。

幼兒觀察記錄心得體會3

  在幼兒園裡,幼兒的各種行為都會頻繁出現,他們的所想、所思、所悟、所做都會給我們老師帶來迷芒、疑惑、喜悅、溫暖......,一旦老師解決其中一個幼兒的問題,我們馬上會鬆一口氣或茅塞頓開,接著會出現其他幼兒遇到的問題。

  今年寒假我閱讀了一本《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這本書為我們幼兒教師提出邊觀察邊記錄為我們職業成長打好基礎,而不是有的幼兒出現問題,我們憑直覺去判斷,或者其他老師支招,不一定適合你。

  觀察與記錄幼兒行為為我們老師的“行動”和“反思”作好鋪墊。

  從實用角度來講,做記錄這項工作沒有固定的規則,作為班級教師,必須抓住幼兒記錄的時機,要保證有足夠近的距離去聆聽,但是不要太近,不要影響幼兒遊戲的進行。要注意保護幼兒的隱私,通常使用化名,特別對於大班的幼兒要謹慎,他們感覺到被監視後就不再繼續他們的遊戲。遊戲老師要把握介入時機,避免產生過多幹預或放羊現象,要有效介入,順應和支援幼兒遊戲時的自主行為。遊戲評價讓幼兒充分參與,說出自己的想法以有待進一步提高。

  對於個別幼兒脾氣古怪、情緒波動較大並常常愛哭的幼兒,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注,當幼兒發脾氣,老師搞清楚大哭的原因再進行開導千萬不要當幼兒一發脾氣,就去哄他,這樣會讓他產生只要發脾氣就能得到滿足的想法,更加容易發脾氣。老師一定要耐心等待他發完脾氣、鬧完情緒,再去了解具體原因,千萬不能放任幼兒發脾氣而不管他。對個別幼兒語言上出現錯誤,應及時糾正並激勵他們說完整句。幼兒的情緒發展與家庭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教師與家長保持經常交流,瞭解孩子家裡的生活以便更好的教育。追蹤記錄一定要定點、定時記錄,不能追蹤一半而半途而廢,有時也可以暫停一段時間繼續追蹤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重視對孩子操作過程的觀察,在觀察孩子的操作活動時,很多教師常常重結果、輕過程。如某教師這樣記錄“xx到數學區隨意拿了幾樣東西,沒怎麼玩就到別的組去了。”這位教師只注意了操作結果,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是否有興趣、如何擺弄材料等細節卻忽略了,也可以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看看孩子想要什麼,孩子也是有思考、有評價的行動者。老師也可以“明知故問”,你想怎麼玩?把解決問題變成思維的方法。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幼兒操作活動過程的觀察。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老師面對遊戲案例撰寫時,對於如何觀、如何記無從入手。我們老師要學會耐心觀察上課、遊戲、戶外......等一日生活,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捕捉到孩子的一個點可以作記錄,也可以拍照,有的可以連續記錄,老師每天記一記,如果忘了也可以翻看當時拍的照片或影片幫你回憶。記錄時也可以隨時翻看我們的指南作對比,指南是我們幼兒教師的柺杖,在指南的引領下,我們的專業成長才會更快。

  幼兒行為觀察和記錄最終目的是孩子學習、遊戲的興趣性,我們教師要不斷實踐、反思、改進、創新,把自身的專業成長與幼兒的發展聯絡在一起,隨時隨地捕捉孩子的亮點,找到共性問題以便及時解決。

幼兒觀察記錄心得體會4

  同情心作為幼兒良好社會性、人格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因此,在培養幼兒同情心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專門教育活動和隨機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縣口: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組織專門的教育活動,從發展幼兒的同情認知,激發幼兒的同情體驗,促使其產生同情行為;另一方面,教師要有意識地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發事件和一些平常小事隨機地對幼兒進行同情心的教育,強化幼兒的同情行為,從而使幼兒一時的、個人的、短暫的同情行為轉化為內在的,自覺化的品質。

  一次,一個幼兒摔倒了,30多名幼兒中,只有兩名幼兒能主動詢間同伴疼不疼,並給他揉傷,其他幼兒或不知所措,或無動於衷,或在一旁嬉笑。有的幼兒不僅不扶,甚至還說:"誰叫他不小心!"也有的說:"讓他自己起來川

  有一次吃餃子時,嬌嬌小朋友說:"餃子太燙,沒法吃!"旁邊的幼兒緊接著說了一句:“燙死你!”

  小朋友在一起玩,張怡聽小朋友不知為什麼哭了,當時只有兩名幼兒走過去間她怎麼了,其餘幼兒都視而不見。

  這一件件真實的"小事"說明:幼兒的同情心相當缺乏,因而導致了幼兒同情行為的嚴重缺乏。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萬面的,有的是因為家庭教育中片面注重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勇敢精神,而忽視培養幼兒的同情心;有的則是由於家長的溺愛,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受到別人的關心愛護是理所當然的,而不懂得別人也需要自己的關心,幫助。

  針對以上情況,在教育中就把同情認知、同情體驗及同情行為三者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幼兒的同情心。

  一、同情認知的培養

  具有同情認知是產生同情情感和行為的前提和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引導幼兒觀察什麼情況會讓別人難過,別人什麼時候需要自己的幫助。比如:有的小朋友生病了,很難受,他希望別的小朋友能關心他,有朋友摔倒了,別的小朋友不應該站在旁邊看,而應該把他扶起來,並幫助他拍拍身上的土,間問他疼不疼。我們還隨時引導幼兒關注困難者,幫助他人,如看到有的小朋友玩玩具時,就應該邀請他一起玩,對於個別能力差的幼兒,小朋友不能嘲笑他。說他"笨,而應該耐心友好地去幫助他。

  二、同情體驗的培養

  同情情感是同情行為的內在動機,我們透過多種途徑喚起幼兒內在的情感體驗。首先,我們以身作則,對需要關心的幼兒予以安慰""和關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吳安倪的父母有時在外工作,孩子的情緒不是很穩,愛哭,我們就常常親切地安慰她,摟摟她,親親她,告訴她老師很喜歡她,這樣一來不僅使吳安倪的情緒有所好轉,也使別的幼兒受到感染。其次,我們還設計了"他摔到了"。他為什麼哭?""我來幫助你"等活動,運用角色轉換、移情等方法引導幼兒體驗當自己處於他人的情況時的情感、願望。例如:如果你生病了,你希望別人怎麼做;如果你摔倒了,你希望別的小朋友怎樣對你;如果你不會做遊戲或做不好,你希望別的小朋友不埋你,笑話你,還是幫助你?從而讓幼兒更好地體驗,理解他人的情感,知道自己在別人需要幫助時該怎麼做。

  三、同情行為的培養

  同情行為是同情心培養的根本目的,在幼兒獲得了同情認知,產生了同情情感後,我們應引導幼兒把同情認知、情感落實在行動上,教給幼兒響應的積極的行為方式。我們發現幼兒的同情行為方式,如:看到一個小朋友摔倒了,全班小朋友都去扶他,結果擠成一團,而沒有人想到採用其他的安慰萬式,看到一個小朋友哭了,好幾個小朋友都掏出手帕為她擦眼淚,反而弄得那個小朋友不知所措。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引導幼兒討論還可以用什麼別的方式來表示自己對摔倒的同伴的關心和幫助,於是幼兒想出了為他撣土,搬椅子請他坐下,詢問他疼不疼,為他揉腿等等萬式。同時我們還創造機會讓幼兒實踐,鼓勵幼兒做出各種各樣的關心,友愛行為,適時強化他們的好行為。

  總之同情心的培養對孩子的意義是很大的,在時間中使幼兒能主動地關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幼兒觀察記錄心得體會5

  一個月來,阿敏的性格變得活潑開朗了許多,還有點調皮了,你交給她的英語單詞不會忘記,有時還會鬧一鬧呢,語言交流的次數與數量明顯增強,我想,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們會更加多對她引導,讓她快快長大。

  一、情況摘述

  阿敏是我班的一個小朋友,在園時總是低著頭,不肯說話,在幼兒園很少與小朋友交談。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對她進行了如下觀察:

  觀察一自選圖書時,阿敏總是總在小椅上,不肯去選圖書,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邊,有些傷心了,喊“找姥爺”,她也坐在那兒跟著說了起來,然後一個人跑到一邊,坐在離小朋友很遠的地方,默不作聲,看上去很可憐。

  觀察二吃飯時,阿敏把最愛吃的炸肉吃沒了,可能還想要點,她瞪著眼睛注視著老師,老師問他,她只簡單的重複了一句“要炸肉”。

  二、成因分析

  阿敏的父母因都忙著自己的事業,無暇照顧孩子,阿敏從小跟著保姆長大,保姆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可少了一份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機會,對話也許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與別人交談的能力明顯不如同齡的孩子,在同伴的眼裡已是個被冷落的人,無法交談的人,而她偶爾說一句話,還會招來一陣恥笑,時間一長,她更加難以啟齒了。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種資源,縮短與教師的距離首先向她介紹了班上的三位老師,我們多給她創造與老師接近的機會,並讓老師多於她交流,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她眼神裡有了光彩,有時還能看見她高興的笑臉。

  2、創造條件,讓清清多開口說話。

  一段時間以來,阿敏偶爾冒出的一兩句話,彷彿成來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還特意模仿她的話語,經過一番情感滲透,孩子們的笑聲減少了,為了能讓她多說話,老師抓住與她接觸的任何機會,多和她說話,“阿敏,你喝水喝得真好”,阿敏說:“多喝水不生病啊。”“阿敏,你站在這兒做操就行了。”阿敏說:“站好了,別跌倒啊。”只要老師說一句,她一定會有一句話再等著你,而且都會順著你的語氣說,話語明顯比以前多了許多。

  四、啟示

  一個月來,阿敏的性格變得活潑開朗了許多,還有點調皮了,你交給她的英語單詞不會忘記,有時還會鬧一鬧呢,語言交流的次數與數量明顯增強,我想,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們會更加多對她引導,讓她快快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