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關於小學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關於小學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最後一頭戰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本課課文比較長。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但從實際教學來看並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幾處重點語句分別讓學生體會嘎羧的懷舊、英勇、善良育忠誠等,但由於課問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無從談起。

  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於單調:扎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師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也難怪課堂上會如此沉悶。我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小學階段是學生處於啟蒙教育階段,開始接受學習系統的科學知識。語文教學,主要是識字教學。識字是閱讀的起點和基點,乃至全部語文能力的根基。由於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等諸因素,小學語文教學,應體現“以教學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透過反覆訓練使學生達到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目的。小學中年級尤其注意方法引導,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逐步提高學生的獨立性。

  方法是入門的嚮導。一些學生勤苦讀書而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學不得法。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就非常重視方法的作用,他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教師就應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怎麼學。學習語文的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無論何種方法都應努力做到眼看、腦思、手寫。如“比較法”和“重點突破法”。

  比較是思維過程的重要形式之一。透過比較,可以區別物件之間的相同點和相異點,本質特徵和非本質特徵,以達到正確認識事物的目的。根據不同的內容採用不同的比較方法。如多音字進行分析字義比較法。瞭解其正確讀音和字義。比較體會句子怎樣用詞準確、生動形象。

  重點突破法。對課文裡含義深奧不易理解的詞句,常常使學生記憶卡殼。就要引導學生熟讀精思,花時間花力氣弄懂,反覆體會以促進記憶。如《桂林山水》等一些課文要背誦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這種方法。對學生理解和背誦起到很好的效果。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威尼斯之夜》一文作者透過描寫了威尼斯之夜藍天的嫵媚,夜空的可愛,獨特的小艇和迷人的建築,獨闢蹊徑地寫出了威尼斯之夜的清新恬靜和水天一色的別緻韻味。通篇文章詞句華麗,意境深遠,讀起來給人美的享受。

  在設計教學的時候,我估計學生對威尼斯的感性認識不足,另外文章使用的詞藻優美,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採用了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景的教學策略。如,在學習品讀第一小節時,為了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我出示了一幅威尼斯星群密佈的夜空圖,配上了《月光曲》,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配樂朗誦想象眼前似乎出現了怎樣的景象。然後我請學生自由交流、練讀,讓同學們感到原來跟著音樂讀這樣美,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朗讀興趣,最後從評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文中的意境。

  由於課文的遣詞造句比較精闢,我把品讀作為教學的重點,以幫助學生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境。我讓學生先在反覆誦讀以達到正確流利讀文的基礎上,說說看到了什麼,從而瞭解文章的大意和佈局。在明確課文主要講了威尼斯的夜空和建築。

  在學生交流資料部分,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指導。雖然,孩子們對於威尼斯之夜的感性認識不多,但我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自己最喜歡的夜晚,孩子們交流的話題就多了,由於所交流的內容都是他們自己觀察所得的,所以具有感染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操場上》屬於一篇識字課文,因為學生對漢語拼音還處在鞏固掌握階段,識字能力比較差,於是,我採取了看圖識字、隨文識字,結合圖意理解詞語,從而達到識字的目的。當學生看到操場上孩子們打球、拔河、跳高的情境圖時,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有的孩子說:“老師,我最愛拍皮球。”“老師,我能跳20幾個繩。”“老師,我在幼兒園時是運動員,我參加國運動會。”“對,老師,他還跑了個第二呢?”

  “我也知道,我也去運動會來,……”開始,我還以為學生之間的交流會增強孩子們對本課生字的記憶,所以也就沒打斷學生之間的對話。沒想到話題越扯越遠,竟然脫離了交流的初衷。所以趕緊將話題轉移到識字方面來,這時已經浪費了不少時間。

  由此可見,我對課堂生成的處理能力還尚未成熟,所以上產生了些許遺憾。面對課堂的生成,教師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適當地作出反應和調整,針對學生的交流能夠做到收放自如,既要將問題展開來,一次透過課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要在話題無邊際時將學生的思維拉到正題上來。收放自如,才能有效地利用短短的四十分鐘,最大化地提高課堂效率。我們必須清楚,很多時候,學生思維的閃光點稍縱即逝,機會一旦失去了便不會再來。所以教師要時時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在思想上真誠顧及學生多方面的成長,要能夠從學生的眼裡讀出願望,當孩子茫無頭緒時,就給他啟迪;當孩子沒有信心時,要能喚起他的力量;要運用自己的教育機智,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精神。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絕招》雖說是略讀課文,但有些方面,諸如生字、詞的學習還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詞語乃語文的根本之所在。

  在本課中,有好幾個字詞的筆畫較多,學生不易讀準,此時,我把要求拎高了一些,把12個較複雜的詞語單獨出示,先讓學生自由讀讀,接著指名讀,再請小老師領讀,最後才是齊讀。這樣,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加深印象,並領略中國漢字的豐富性與深刻性。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處於學習的轉折點,是各種能力飛速發展的“騰越期”。尤其是語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也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如:請學生分別說說兩次比試絕招的過程中,三個小朋友分別表演了什麼絕招時,請學生用上“尷尬”和“羨慕”兩個詞語,把比絕招的內容串聯起來,既精簡了語言,又抓住了重點。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後,在與奶奶的對話中又大受啟發,為了讓學生理解重點,我就把6個自然段的內容精簡成幾句話的填空。

  略讀課文,更多的應是讓學生自由去讀,自由去學,自主體會。但我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對學生扶的多、牽的多,放的太少。我們今天的課堂,不應該是以學會為目的的課堂,而是應以會學、掌握方式方法、獲得人生體驗為目的的課堂;是促使人人獲得不同發展的課堂,讓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學習觀;併力求使學生透過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產生情感的共鳴,感悟生活的智慧,並經歷語文知識的“再創造”,明白課文中所蘊涵的道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孩子們對於小松樹和風伯伯說的話都比較容易理解,符合它們的思維。可是在回答大松樹為什麼要低下頭時,他們都說不到點上。因此,我反覆給他們創設情境,要他們分別站在小松樹和大松樹的角度上來想對方當時的心理活動。漸漸的它們都有些明白了,大松樹之所以不講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需要和小松樹斤斤計較,小松樹還小,還有許多地方不懂事,自己比小松樹大,應該處處讓著它一點。在最後的時候,一個學生舉手發言說:“老師,我覺得他這是尊老愛幼。”當時,我特別的驚訝。首先因為,我已經記不得自己和它們講過這樣一個詞了。可是他們竟然還能記得,並且運用到實際中來。所以還是那句老話,平時多給他們一點,也許不會立即見效果,但在以後的時間裡,肯定就能發揮它自己的作用。我想那個孩子以後一定會特別的尊老愛幼。其次我覺得這個孩子已經真正讀通、讀懂了課文。它讀出了自己的感受。這篇課文對於他而言已不再是陌生的一篇課文,而是於他發生交流,有血有肉的文字。但願不止他一個人讀出了這種感覺。

  這篇課文十分角色朗讀的,孩子們特別愛讀,而且讀得特別好。無論是小松樹的洋洋得意,還是風伯伯的和藹可親,都讀得有模有樣,個個都搶著要讀。在分角色讀的時候,個個都搶著要讀風伯伯。被分配讀小松樹的小朋友就有點不高興,我覺得它們對於小松樹還欠缺一種理解、寬容。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在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說話的規範、態度、習慣的培養,重視對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把話說清楚、說完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注意到這一點,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有問題及時提醒學生並指導學生改正,學生在多次訓練後就能注意自己語言的完整與明確。同時,指導學生朗讀對培養其語感也大有幫助。朗讀訓練中,教師應採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指讀與跟讀。此階段不宜操之過急,不必要求學生通篇朗讀,可以在聽錄音讀,老師帶讀的訓練中重點讀好一兩句話,打好朗讀的基礎,指導學生養成字字過目的良好讀書習慣,同時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透過教學,有收穫,也有困惑。現在的學生入學基礎都不同,有的學生識字量多,有的還不識字,因此在初學階段的課堂教學中,就會出現學得輕鬆與吃力的問題。

  識字量多的學生對於課文中要學習的生字已學會了,學習中會出現自我滿足,聽講不認真的現象。而那些沒有識字基礎的學生,對於一天一課生字的學習感到吃力,往往出現單個生字會認讀,把生字放在句子或課文中就不會認讀的現象。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展?這也是我想與同行多探討與研究的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課文描述了一個生命從衰老到死亡的過程。文章讓我們感受到的不是悲涼,而是溫情。這情一方面來自老黃,它對生活的留戀讓我們感受到生靈有情,生命美麗。另一方面來自全家人,他們關照老黃像對待一位老人,讓我們感受到尊重生命的濃情。

  由於城市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水泥樓房叢立的城市中,每個家庭很少有養小動物的,很難體會與動物和諧相處後建立的深情,更難體會農民對為一家的生活奉獻一生的老黃牛的樸實真誠的感情。我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所以在講課之前首先給同學們講述了真實的農村生活,讓同學們真實地感受到老黃牛在農村家庭中所佔據的重要位置。這樣為後來更深地理解家人對待老黃的稱呼及態度做了鋪墊。

  學生對家人與老黃之間的深厚的感情有了一個理性的認識後,就更容易理解課文內容了。我在教學這一課時,便讓學生抓住這兩條感情主線認真朗讀課文。從文中描寫的每一個畫面感悟眷戀生命,尊重生命的美麗。全文的字裡行間都洋溢著動物與人的平等,家人與老黃的和諧。同學們在品讀的過程中,都能從文中所描繪的畫面、具體的語言動作中感悟到這一點。這一節課上的很成功,同學們都被老黃牛那種對生活的眷戀之情所感動,被家人對老黃牛的尊重和愛所感動。同時也意識到了動物是我們人類忠實的朋友。這個世界因為有了動物才更美麗,我們的生活才更豐富多彩。我們今後要善待我們的朋友——小動物。我想這也許就是編者將這篇文章選到教科書上的目的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今天教了《望洞庭》這首詩,我的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隨即我寫下了這首詩的反思。

  《望洞庭》是詩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時有感而發。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透過學詩看課件圖片,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就打破了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充分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上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建立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不錯。

  之後,我引導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再結合詩句說一說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詩句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然後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因為在學習的時候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多同學想象豐富,寫得很優美,想象豐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說得較空洞,寫得很不連貫。這是目前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提起閱讀能力,很多老師就自然想到讀懂詞語,讀懂句子,讀懂段,讀懂篇,就會想到朗讀、默讀和背誦,以為訓練這些就是培養獨立閱讀能力,這是對閱讀能力的誤解。沒有真正領會到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沒有做到“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其實讀懂並不錯,問題是閱讀能力不僅僅是讀懂。《語文課程標準》就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他們機械的割裂開來。”這裡說的是“重點”,自然還有其它能力。課標還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當然還應當有語感,朗讀、默讀、背誦以及速讀等能力等。這種綜合能力還被表述為獨立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是獨立閱讀能力的基礎和核心。

  看來,我們在確定閱讀教學目標時,僅僅說“讀懂課文……”是不行的,應該說“喜歡閱讀課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級還應該有“欣賞……”另外,不論是否明確表述出來,教學目標都應該按照不同的年段有“評價……”的內容;每一位老師,都應該把“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作為自己教學的目標。這種表述不僅僅有知識與技能,而且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包含有過程與方法,是三位一體的目標表述。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升國旗》是一篇愛國教育課文,教育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升國旗是一種莊嚴的儀式,從而激發學生尊敬國旗,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之前我認真學習教材,靜心編寫了本課的教學設計。教學開始,我讓學生唱國歌,聯絡平時在校園裡的每日生氣儀式引入課文,由於引導到過,學生一下被感染起來,接著我告訴學生:不只是在我們學校,在祖國的各個學校、單位、以及我們的首都北京,每天也升國旗,在升國旗的時候別人做的跟我們做的是不是一樣呢?丟擲這個大問題之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課文。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以闖關遊戲來輔助教學,第一關是檢查生字詞,第二關是檢查初讀課文,第三關是精讀課文,體會國旗的意義,感悟升國旗的莊嚴,此環節我抓住關鍵詞、句,指導體會“我們的”流露出的自豪感,“高高升起”讀出其中的“高”,在“立正”、“敬禮”中體驗升國旗的莊嚴和對國旗的尊敬,讓學生打心裡因為五星紅旗而倍感驕傲。教學中的闖關遊戲,很好的帶領學生登上一級級臺階,把學生引入爭奪紅旗的情境當中,學生學習的`情緒高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也有一點遺憾,就是沒能將課文聯絡實際生活,如果能聯絡08奧運會上,體育健兒為國家奮力拼搏,勇奪桂冠,透過課件讓學生感受奧運會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飄揚在奧運賽場上的情景,也許會更加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作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方式,另闢蹊徑,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如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一學生提出:“凡卡沒把地址寫清楚,爺爺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結尾為什麼這樣寫呢?”文章似喜實悲的結尾確實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於是,我抓住契機,激發疑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討。我說:“是呀,凡卡懷著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想到爺爺是永遠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運又將怎樣呢?”回答中帶有明顯的同情、悲痛的情感。這時,我又把提問回到剛才那位學生的疑點上,我說:“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文章這樣結尾的用意是什麼呢?”這時,學生思維異常活躍,有的說:“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著不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學生對凡卡的“命運”展開的求異思維,激起了他們情感的漣漪――對凡卡的同情。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經常對學生進行“求異”的思維訓練,可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想象力、推測力,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從而深入理解新知識的精妙之處。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變成什麼好》這篇課文寫得生動有趣。美麗的蝴蝶,常受到烏龜、自由飛翔的蜜蜂、爬得快的螞蟻、自由歡唱的小鳥,碩壯的大象、聰明的小老鼠。這些孩子們喜歡的動物形象,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充分的讀書上,與課文進行充分的對話,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尤其在教學課文的13——18自然段,生動具體地描寫了小老鼠變成蝴蝶、烏龜、蜜蜂、螞蟻、鳥兒和大象的想法,我抓住重點詞語“但是”來教學,在學生理解了句子“蝴蝶倒是很漂亮,但是蝴蝶都活不長久”時。我先圍繞漂亮,讓學生說:你見過哪些蝴蝶,它們怎樣漂亮。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感受了蝴蝶多麼漂亮。小老鼠是多麼想變成蝴蝶。接著問學生,小老鼠變了嗎?為什麼呢?學生自然會知道蝴蝶有一個缺點:活不長久。再讓學生讀“但是”,讓學生髮現,但是的前面講的是蝴蝶的優點,但是的後面講的是蝴蝶的缺點。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句子的特點後,在學習後文的內容時,我讓學生按照這個句型說說小老鼠為什麼想變成烏龜、蜜蜂……有為什麼沒有變成烏龜、蜜蜂……。當學生理解了後,我讓學生朗讀,讀出小老鼠的高興和遺憾。

  學完課文,我讓學生把自己當做文中的小老鼠,進行採訪:小老鼠為什麼變得快樂?從學生的回答中,我知道學生已經掌握了本課的知識。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這條小魚在乎》講述了一個小男孩盡力拯救那些被暴風雨捲上岸來,困在淺水窪裡的小魚的感人場面。文章的後半部分主要寫的是一位先生和小男孩的對話,從兩人的對話中,我們知道小男孩明知自己這樣做無濟於事,但仍儘自己的力量奮力拯救小魚。在教學中,怎樣能夠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小男孩的善良、純真的性格呢?這節課,我首先讓學生從閱讀入手,讓學生採取閱讀領悟相結合的方式,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個人情感談體會,談感想。這次的閱讀,跟以往不同。課堂中,我只是扮演了引導的角色,學生真正的成為了課文的讀者。

  閱讀中,我引導孩子們透過想象,深入到小男孩所面臨的環境,讓他們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然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說出來,大家共同討論、交流。這樣,整個閱讀過程突破了習慣性的思維,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受到了情感薰陶,獲得了思想啟迪,真正感受到了小男孩的善良、純真的性格。

  這節課,學生們透過閱讀,能夠把自己真正的融入到課文的情境中,並說出了自己最真實的感受,是我感到最滿意的地方。但在教學中,還存在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普遍有待提高,今後,我在教學中一定要有意識地鍛鍊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司馬光砸甕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詳,故事的情節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在三年級的課文中,首要任務便是在誦讀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語言表達特色。其次,要幫助學生學會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瞭解文言文大意,繼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馬光的善良和熱心助人的品質。因此,教學時,教師應善於化難為易,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一、示範朗讀,識文斷句。

  學生初識文言文,對自主朗讀的要求不能過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讀時的斷句、節奏等,仍需要教師“牽手引領”。範讀之後,學生透過反覆誦讀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的精練和韻味,結合對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測到詞句大意。

  二、創設情境,識詞識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走進文字,體會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質。因此,我不單要求學生利用註釋識詞,也結合了圖片、動作演示、生活體驗等,深入淺出,幫助他們打通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界限;利用引讀、想象讀、講故事等形式,體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質,最後熟讀成誦。

  三、比較感知,瞭解古文。

  學習需要及時反饋,學完課文之後再回頭引導學生比較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差異,能使學生對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6

  《桂林山水》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桂林山水的特點,敘述了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裡行間洋溢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設計的這堂課,旨在透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和感悟,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

  在讀和賞析中,讓學生達成共識: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諧的。我們人置身於這樣的美景中,心曠神怡,人與自然也是和諧共存的。我用圖片展現了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了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桂林山水特點的句子,結合看到的圖片,說說對桂林山或水某一個特點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透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著在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引讀、配樂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

  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啟發想象,或對照影象認知,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7

  課文中大量的、抽象的歸類識字,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本單元的教學我以遊戲為主,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如在教學中我會進行“找朋友”的遊戲,把卡片分給學生,讀出生字的章節,生聽後拿出對應的生字讀出來並組詞。用偏旁歸類認字,做字謎的方法讓學生認字。

  每一課後都有十幾個生字,對農村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真的有點困難。學習好點的,家長關心孩子學習的,這樣的孩子能記住每一課的生字,但家長如果不怎麼管自己的孩子的學習的,那孩子就有很多的字不能掌握。我們班就有近一半的家長是不管孩子學習的,只顧自己加班。所以也就有一大批的學生每一課的生字都是不能全部記住的,甚至一課十多個生字,他只能認一兩個。這給我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阻礙,我只能平時多抽時間給這些學生認記生字,鞏固生字。要掌握生字,就要不斷地讓學生在情境中鞏固,所以我想辦法讓學生多讀一些課外的讀本。這樣不但能讓學生記住更多的生字,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抓住學生的每一“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我也讓學生在黑板寫字,請學生當小老師評一評,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評點他人,被他人評點,學生往往顯得異常激動,特別渴望別人的讚賞。

  總之,在識字教學上,要合理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記憶大量的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