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感悟> 教學反思與感悟(集合15篇)

教學反思與感悟

教學反思與感悟(集合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反思與感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反思與感悟1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1班和2班數學科任教師。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但他們都有強烈的求知慾。根據學生的情況以及教材的特點,本學期我在教學中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鑽研教材,備好課。

  作為一位老師,你的本職工作就是要教好書,而要教好書,你首先要了解教材。瞭解教材,就要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幅圖、每個符號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真擬訂好教學計劃。根據每節內容,認真確定好教學目標。

  二、認真組織課堂教學。

  一年級教學內容少、淺,所以在課堂上很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上課習慣。要組織好一節課,須得下一番苦功夫。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使教法新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饋。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教學時採用直觀教具演示,讓學生看得見,也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口說一說動手的過程與結果,從而達到動口、動手、動腦的目的,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講練結合,練習中多以遊戲形式進行,讓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教學數的組成時,以“對口令”、“拍掌”、“出手指”等遊戲進行練習,教學10以內加減法時,以“開火車”、“對口令”、“搶答”等遊戲進行練習。這樣,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記得牢。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學得樂,樂於學。

  三、及時作好教後反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動能力,有些學生課堂上常開小差,對老師教的知識掌握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每節課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反饋,及時發現,及時輔導。對學困生除了學習上多輔導,同時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多與他們交談,把師生的距離拉近,逐漸使自己成為他們的朋友,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幫助他們進步,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反思與感悟2

  我認為本課的兩大亮點是:

  一是用阿姆斯特朗登月時歷險的故事匯入,讓學生談感想,引導學生理解這就是感悟,然後給出感悟的定義。這會使學生感到學習寫感悟並不難。思想上比較容易接受,為下面的學習開了一個好頭。

  二是引用課本《散步》和《紫藤蘿瀑布》中的感悟和學生習作中的例子,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讓學生懂得,感悟離他們並不遠,然後用兩個短文做練習,教學中講練結合,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教學思路是清晰的。

  但是我在教學過程中,時間的把控不好,前緊後松,結果在學生的練習階段時間不夠充分,學生中有一部分人沒有完成練習,每組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完成了寫作,就匆匆交流,勢必影響寫作的練習效果,而課後往往人走茶涼,不會繼續完成任務,因此沒有完成當堂達標的任務。由此也可看出,本節課內容較多,如果想要高質量的達成目標,也可連上兩節課。另外,由於時間的關係,在學生交流階段,對學生語言的評價也不充分。這些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也應注意。

教學反思與感悟3

  這次能有幸聆聽王老師和曾老師的課,對我而言真是受益匪淺。

  曾老師親切自然的教學風格和王老師穩重、樸實的教學風格讓我如沐春風。最令我欣喜的是大家能聚在一起共同研討對課的看法,這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

  在閱讀了王老師的反思以及唐老師、袁老師和曾老師的留言,我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此想跟大家共同交流。《我的愛是什麼》,這樣的課題一丟擲來,我想很多人都會覺得“愛”這是個很沉重很深奧的話題,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愛真是無法言語說清,在我初次接觸教材的時候,我就是用我個人的對愛的理解一種很成人化的理解來進行設計這一節課,認為這樣才能體現愛,可是試教之後,聽課的老師們與我真誠地交換了他們的想法,認為這節課確實營造了濃濃的愛的氛圍,她們都被感動了,可是這樣的愛太沉重了,作為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無法體驗這樣深層次的愛,因此在設計課的時候能否考慮孩子的年齡的特點,走進孩子的心理去備課。

  老師們的話讓我茅塞頓開,對呀,在備課的時候,我始終都被自己的體驗而框死,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我的愛是什麼?當我再次研讀教材,對愛有了更多的感悟。其實愛並不是我們想的這般複雜,作為父母當他們聽到自己的孩子說聲“我愛你!”“謝謝你,媽媽!”“媽媽,我來幫幫你!”……這樣一句簡簡單單的話,父母會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孩子們幫他們撿撿碗筷,幫他們捶捶背……這樣的舉手之勞他們會覺得很幸福。可是這樣一句句平常的話,這樣一個個小小的舉動,又有多少孩子能做得到呢,甚至還有孩子根本不知道這就是一種愛家人的表現。因此,在這節課中我想我應該做到的就是讓孩子們懂得感受家人的愛同時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家人,我記得看過這樣一篇文章,一個人在朋友家吃飯得到了別人的端來一碗飯興奮不已,可是她的母親給她端了一輩子的飯,他也從未感激過。在我們的班級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對老師對同學彬彬有禮,可是對父母就非常無禮,我曾經找這些孩子聊天,從談話中我瞭解到原來這些孩子們,根本不知道這是無禮的表現,因為從小就這樣跟家人說話,從未有人指責過他們。來到班級不能這樣說話,因為這樣做老師會批評,但他們也從未認真地去思考這些問題。所以與孩子交流“愛”的話題,我覺得真是非常有必要,對於這節課,我並非希望自己的課堂要如何的出彩,而是真切地希望能喚醒孩子們的情感體驗。以上都是個人粗淺的看法,還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教學反思與感悟4

  《感悟青春》教學反思

  1.本課教材內容較多,且零散,我根據本課例的學生層次水平進行了刪減。對於思維水平較低的學生,我放棄了課本“用字母解讀青春意義”這部分內容,而代之以生動有趣的歌曲和圖片,透過直觀形象的呈現,創設氛圍,讓他們表達對青春的感受;同時,提出“青春能否永恆”的話題進行辯證探討,從而達到讓學生感悟青春真正內涵的目的。

  2.本課例的另一亮點在於最後的昇華。透過評選本班的青春之星,不僅將高唱的“感悟青春”迴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而且很好地檢驗了本課教學目標的達成。

  3.當然,本課例亦存在不足之處,如對於“青春誤讀”後兩個問題的呈現,僅採用直觀的文字材料,學生討論起來略顯倉促。

  總的來說,我認為本課例的教學設計很好,銜接恰當,過渡自然,重難點分明,達到了讓學生感悟青春的教學目的。以上教學建議僅供參考。

  《感悟青春》教學建議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談談自己上課後的感受,並對使用本課例的老師提出以下建議:

  1. 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青春誤讀”,第二部分是青春暢想。兩部分的內容看似脫節,如何將其有效地串聯起來,是本課設計的棘手之處。本課例中,我將學生對待青春的兩種態度作為過渡語,並設疑:“如果處理不好這三個誤區,就會帶來很多的煩惱,所以有人說,青春好苦,煩惱一籮筐;但如果處理得當,青春有沒有樂呢?”這樣的過渡,既對第一部分進行了小結,又提出了另一個問題,符合初一學生的思維水平,又激發起學生繼續探索的興趣。我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過渡,建議使用者可以參考。

  2. 對於教學方式以及問題的呈現,我不拘一格,採用多種形式呈現,從最初的趣味小品、簡單明瞭的文字材料,到後面的青春歌曲、詞語接龍、圖片賞析以及評選青春之星,不斷給予學生新的視聽享受,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這些形式簡單、直觀易於操作,又能達到效果,大家可供借鑑。

  總的來說,我認為本課例的教學設計很好,銜接恰當,過渡自然,重難點分明,達到了讓學生感悟青春的教學目的。

教學反思與感悟5

  《我要的是葫蘆》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屬寓言性質。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透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幾點思考:

  一、抓住詞句,注重積累

  這篇課文比較短,但是好詞好句還是挺多的。如“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細長”“長滿””、“綠”“幾朵”“雪白”“掛”等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日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二、 以讀品文,加深理解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己能讀書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者應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而對語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但這所謂的“讀”必須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匠心設計下,有針對性去閱讀。是為著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更深層次的感受語言而選擇的最佳途徑。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依託文字,啟發想象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啟用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本課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進入人物的內心,深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創設了幾個情景:在教學“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的情景時,心裡會想什麼?”這一環節時,我給學生設計用“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 )地說:“( )”這樣的句式來說。

  當然充分地讀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字,感悟文字,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語言拓展訓練:“第二年春天,那個年輕人又種了一棵葫蘆, ___________________。” 讓學生續編故事,學生依託文字,發揮想象,都能有話說,語言表達能力也進一步得到了鍛鍊。

  四、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

  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教學反思與感悟6

  從教八年,一直擔任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有一種特殊的偏愛,平日裡願意多讀課改資料,多鑽研教材,在別人身上也學到了一些經驗。以下是自己對語文教學的點滴感悟。

  一、重情境

  有人說現在有些學校不是學生快樂的精神家園、學習的樂園,而是泯滅學生童心、磨滅意志和創造力的精神牢獄,不是沒有一點道理。有的同學把一首歌詞做了如下更改:“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人、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還是我……”看來,教師在教學中能否重情趣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俗話說,動人心者,莫不先於情。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教師教學不僅要重知識的教學,還應重視學生情感活動。記得第一次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我遵循教材、教參,語文訓練似乎也很到位,但直覺告訴我學生沒有動情。課後反思,覺得關鍵在於未能創設具體可感的情境。於是,第二次教學時,我著力對教學材料進行重新組織,讓學生潛心調查,分析地球現狀。然後學生潛心會文,綜合思慮,結論讓他們觸目驚心。“我們只有一個家園一一地球,精心保護它吧!”終於成了所有孩子的呼聲。

  二、重參與

  所謂參與,這裡指的是學生由過去課堂上被動的聽與記轉變為直接參與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有位教師在談到自己教改經驗時有這樣一段發言:“教師在課堂上要學會偷懶。”一語既出,全場傾耳。這個“偷懶”意味著讓學生多思、多說、多練、多參與,少一點教師的包辦代替。這個‘偷懶’意味著教師課前的精心設計,也取決於教師能否營造民主、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前幾天,我觀察了一堂口語交際課《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感觸頗深。學生圍坐在老師周圍。開課伊始,師生間沒有了循規蹈矩的問候。老師娓娓道出煩惱:“過幾天,就是我女兒的生日了,她要宴請同學,你們幫老師出主意,請還是不請。”一語既出,天真幼稚的學生,都紛紛參與進來,主動為老師出謀劃策。老師側耳傾聽,相機點撥,循循善誘地引導:說話要口齒清楚,有順序,聲音適中,有條理。在老師平和的語氣中,人人敢說,人人願說。並且能流利地說,正確地說,達到了參與的目的。

  三、重合作

  合作學習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學習以及表現自我的機會。就我們班級現狀:有四十多人,在開展學習過程中,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舉手者數十人。只有一人有幸發表高見,其他人則無露臉的機會。開展合作學習,可化整為零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和交流的機會。能搭起展示才華的舞臺,使他們感到有被人尊重的愉悅機會。

  四、重感悟

  特級教師於永正說:“重感悟,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情要自己在讀中悟,理要自己在讀中悟,法也要自己在讀中悟。”聯絡自己以前的教學,覺得十分可笑,在讀文時,我常說:“請大家帶著喜悅的心情讀。”“請大家帶著的悲傷的心情讀。”感情怎麼能強加給學生呢?學生能不能讀好,關鍵是看教師如何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去感悟。後來我改變了做法。教學《夕照》一文時,我讓學生自言自語。當讀到“這雀躍著的波紋是夕陽得意的傑作。”一向大膽的宋博文在為他人評讀時,反駁道:“我認為某某同學讀的不夠歡快,雀躍一詞是表示像鳥那樣歡快的跳躍,而他的語氣讀的舒緩,沒有了調皮與活潑的感覺,我想試著讀讀。”此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達到躍躍欲試的最佳學習狀態,老師無需多講多問,只有一條任務,給予鼓勵,給予支援。

教學反思與感悟7

  親情之愛,是一切美好感情的基石。透過這次“表達·交流”綜合實踐的設定,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親情,接受一次愛的洗禮,感激親情,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並透過同學之間的交流,瞭解親情的豐富內容和多樣表現,進而豐富對於親情的感悟和認識;最後透過“親情”主題寫作活動,內化關於親情的感悟和認識,學習用適當的語言形式表達自己的真摯情感。我認為教學重難點:1.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2.學會表達學會感恩,學會用適當的語言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課講完後,感覺不是很順暢,有一種不是很透徹的感覺。其實,作文教學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獨特體會,在上課中要有個性化的理解。但無論如何解讀,終極目標一定是喚醒學生體驗,然後引導去寫。體驗被喚醒後,學生就有了可說的話,也就是有了寫作素材。在引導寫作中,在技巧的指導中,一定結合具體的材料,或文字或學生的當堂作文。

  一、 放平心態。

  雖然是一堂競賽課,但一定要淡化競爭性,當成普通課來上。課備的再熟練,準備的再充分,緊張都會讓課變形,效果大打折扣。老師的緊張會傳染給學生,心態的失衡,會影響交流溝通。本節課由於莫名的緊張,節奏有點亂。在“說一說”環節後,本來設計板書“點滴言行”四個字,也即解決選材的問題。結果遺漏了,當發現的時候已經到了“議一議”的環節了。本打算本環節後板書,可是又莫名其妙地忘記了。於是只好在快結束的時候補上了,雖然也算完整,但時機不好,應寫在該寫處,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二、 關注生成。

  在備課時,往往預設了多種情況。預設不能不考慮,但是預設往往偏離此課此生此時的具體情形。預設會出現與學生交流時產生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交流成了各講各話的表述,很難形成統一意見,難以達成具體目標。學生的回答本來很好,但如果缺乏及時的肯定,就會錯失啟用更多學生思維的有效時機。有一個女生在回答親情故事時,講了一個書上的事,並補了一句經典的話,親情不能等。此時應該順著此生的不能等往下引導,我們該怎麼辦?這樣一引,就會轉到如何感恩,如何表達對親人的理解上來。可我當時的處理,僅僅是一句重複:是啊,親情不能等。

  三、 直指目標。

  任何一堂課,都應該有一個具體可行的目標,課就應該圍繞這個目標去推進,去展開。無關的或不要緊的細枝末節,一筆帶過。所謂的精彩,只包括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教師的巧妙點播,學生的有機生成。在講述親情故事中,我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也許太投入,沒把握好情緒,在說的時候數次哽咽,以致影響了教學的進度。作為一名老教師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導演的任務是營造氛圍讓演員去表演,如果自己失控了,演員去做什麼?

  四、用好材料

  在營造氛圍,創設情境時,用材料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個別的特殊的例子沒有代表性。例如韓紅的《天亮了》創作及背後的故事,雖然感人,但不具備普遍性。我選用的是《天堂午餐》,極其貼近生活。其內容是《天堂午餐》講述的是一個年少輕狂的兒子,平時對母親的辛勞不以為意,甚至對嘮叨的母親發脾氣。當母親擦地時,兒子不耐煩地說:哎呀,別擋著我!當母親叫兒子吃飯時,正在上網的兒子卻回答說:別叫了,煩死啦!面對母親“我什麼時候才能吃上你給我做的飯”的期盼,他毫不在意地回答:“媽,等您老了,我天天做給您吃。”而當母親猝然過世後,追悔莫及的兒子悉心給母親做了一頓午餐,可是再也見不到媽媽的身影……在讓學生談一談哪一點讓你感動時,我的引導不是很到位。導致了材料使用不充分。再好的材料,不能化為自己的東西,也會給人以言猶未盡的感覺。

  整節課雖然有遺憾,但是我邁出了這一步,對我的教學生涯,對我的成長意義非凡。我從來沒有這樣思考過平時隨意佈置的作文該怎樣去上,一番探索,一番比較,一番糾結,收穫多多。它讓我懂得了該如何去引導學生寫作,讓我對自己也有了更深的認識,讓我知道了下一步我前進的方向在哪。

教學反思與感悟8

  第一教學內容的反思,教學反思感悟。教師的授課必先確定授課的內容是什麼,重點、難點如何把握,時間和內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深度與淺度相差懸殊,師生互動交流並非融洽,教法與學法相脫節的現象發生。透過對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課後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誤,可對下一知識點的教學產生催化的作用。

  第二得的反思。我們反思並不全是反思錯的,有成功的經驗。只有認真的及時的總結每個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用高層次和水平來思考我們才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表現為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對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以及在課堂中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機智等等。

  第三教學方式的.反思。授課方式的反思是反思中的重中之重。它應包含課堂環境條件是否讓參與教學活動的人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是否提高、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教師激情是否高漲,學生學習熱情是否高亢,怎麼樣才能創造既有舒適感又有生活情調的高雅活動場所,同時,內容怎樣處理,順序如何調查,語言怎樣運用,教學手段如何利用,課堂結構如何佈局,學生興趣怎樣激發,師生互動交流平臺怎樣構建等,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感悟》。

  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過程。也是教師直接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全面發展的過程。

  每個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只有用高層次和水平來思考,我們才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教學。探索教研之路,提高教學質量,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教訓,創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因此,在行動與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是每一個教師應該不斷為之努力的方向。

  而在新課程形勢下要求:一個稱職的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而課後反思是教師對所授課程的一種補充。好的課後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畫龍點睛之作用,再完美的課堂教學或多或少都會留下這樣、那樣的缺憾。總而言之,我們的教學要在不斷的反思中,力求更大的進步。

教學反思與感悟9

  《新課程標準出臺後,我們作為實驗學校的實驗老師,一頭紮了進去。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實踐,許多老師感到心中一片茫然。有許多方面的許多問題令老師無所適從。我也曾受學校委託參加過許多培訓,聽過不少專家的報告,也曾和許多老師進行過探討交流。可感覺遠沒有今天的遠端研修來得是在。雖名為遠修,可是卻能天涯變咫尺。從沒有任何一次培訓或聽報告來得這樣實在。這樣真切。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這個專題學習中,聽了兩位老師的兩節課,又聽了授課老師的對課堂教學的感受、想法,和專家對兩節課的點評,以及對綜合性學習的針對性的講授指導,心中的感覺真是痛快極了,過去一直困擾心中的一些困惑漸漸消散了其中的迷霧,露出了清晰的面孔。

  首先,是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定位進一步明確,其次是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組織策劃等諸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具體說來有如下幾方面的收穫。

  一、進一步明確了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綜合性和語文性的關係。所謂的綜合性,就是能夠體現多學科的交流,課內外的溝通。從教學實施的角度看,怎樣充分調動課程資源,其他學科進來有的直接發揮作用,有的是間接的。我們強調語文的綜合性,對於多學科交流這種活動,學生喜歡,他經過比較複雜的組織活動,其合作能力、策劃能力、實施能力等等和動手能力等都獲得提高,這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整體素質,是有幫助的。但在實施綜合性的同時要注意往語文性上引導,加強文化薰陶的意識,因為語文課與文化的關係最密切,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活動,進入到社會體驗裡面。這同樣體現的是活動的語文性。

  二、加深了對因為綜合性學習的整合性的認識。包括多學科的整合,課內課外的整合,文字的東西和自身的生活經驗的整合,要把教材中綜合學習的內容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師的教學框架進行重新的集中整合,使之聚焦與所要達成的目標。綜合性學習要從學生的基礎出發,調動學生各方面的儲備,去理解、接受。然後創設情境,讓學生髮揮。

  三、更深刻領悟了“活動”一詞的內涵。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但並不是把課堂搞得熱熱鬧鬧就是活動,活動是一種手段,從根本上說,教師就是充分調動學生感性的理性的各個方面的能力,去認識世界。要注意關注細節,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累,把每個學生的心靈,磨得細膩靈敏。活動的真正內涵是在於把學生充分調動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總之,參加這次第一專題遠修活動,確實收益多多。

  當然,綜合性學習是一個正在深入研討的課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就是更深入認識其本質意義,儘可能取得家長、社會的普遍認可,挖掘更多更好的課程資源,深入研究,反覆整合,根據學生的心身實際,更好地發揮這一創造性活動的巨大作用。

教學反思與感悟10

  在初三緊張的備考複習的情況下,學校仍然非常重視市裡組織的這次初三複習比賽課,一再強調我們備課組要高度重視,希望透過這次活動,引起語文老師對現今初三語文複習的思考,提高中考語文複習的效率。我在複習備考的過程中,也時時感到複習不充分,總擔心學生掌握不牢固,複習時間不夠用的困惑。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尋找更高效的複習策略,參加了這次複習課比賽。

  議論文複習比較枯燥,知識點多,一課時能講的容量不能太多。如何設計合適的教學目標呢?從摸底測驗中,我發現同學們這次考試中選擇題的得分率是比較高的,而第3題的得分就不容樂觀了。這正是我這節複習課可以重點突破的地方,也正是同學們可以提升的空間。把教學目標訂得小一點(只重點講好一個知識點),具體一些(爭取提高一分),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學生而言,都覺得比較有信心。這也是這次課我自我感覺上得比較好的原因。

  複習課,以前的概念就是反覆的練習、反覆的評講,就是舊知識的再一次炒冷飯的過程。透過這一次的比賽準備,才覺得複習課其實也是一節新的課,要根據學生情況精心去設計的課。學生已懂的知識無需多講,學生很難懂或者暫時難以弄懂的知識也少講。重點應該講學生現在不懂,經過老師的講解、學生的體會容易掌握的知識點。這次議論文的第3題,俗稱開放題或者主觀題,大部分學生還不是很瞭解該題的答題方法和技巧。因此我覺得根據學情去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讓這節課上得有意思些,我根據當今比較流行的電視活動,精心設計了比較有亮點的環節:“MVP頒獎”“我是大評委”“變形記:中考,我來命題”“做題吧兄弟”。這就像電視上說的一個交通協管員,用當今大家非常熟悉的網路語言去勸解交通違規的人,成功率很高。其實說白了,“MVP頒獎”就是表揚做得好的學生,“我是大評委”就是讓學生給答案打分,“做題吧兄弟”就是文段練習,“變形記”就是讓學生當出題人。因為變成了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都比較高。而“變形記:中考,我來命題”這一活動環節,讓學生從命題者的高度去揣摩命題者的想法,從文字的選擇和開放題設計的初衷去推測命題者的命題,這有點象反向思維,有助於學生去理解命題者的想法而能夠更好地答題。學生們的反應也讓我很感意外,他們感覺就像是個真正的命題者,說文字的選擇會選擇立意明確、新穎、深刻、影響深的文章,站得很高看得很遠。

  議論文的答題,無論是選擇題還是簡答題、主觀題等,要想答題準確,很重要的一環就是真正地讀懂文章。如果沒有讀懂文章,而空談一些解題的方法和答題要點,都是緣木求魚。而要讀懂一篇議論文就要平時養成一段一段認真理解、分析,適當地做些圈注的好習慣。這在一節課裡是很難達到的,需要在平時的議論文的訓練中持之以恆地訓練方能有效。

教學反思與感悟11

  1.教學實錄

  1.1聯絡實際,提取素材

  師:同學們課前進行了調查。現在請大家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數?[生答略]

  師:老師也調查了幾份材料。課件顯示下圖:

  師:這些小數,有些末尾沒有0,有些末尾有0,如:南沙群島海面浪高2.0米,2.0米就是幾米?[生答後,教師板書:2.0=2]

  師:買橡皮和鉛筆盒應各付多少錢?還可以寫作多少元?[生答後,教師板書:0.60=0.6、10.50=10.5]

  師:劉偉娜的身高和扣球高度還可以寫作多少米?[生答後,教師板書:1.90=1.9,3.00=3]

  1.2引導啟發,提出猜想

  師:觀察等號左右兩邊的小數,你能發現小數有什麼樣的規律嗎?請你大膽進行猜想![先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哪個小組的代表願意來談談你們的看法?

  小組1:小數末尾帶0的,可以省略。

  小組2: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都一樣。

  ……

  師:大家討論一下,拿出一個統一意見好嗎?

  生: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小數的大小一樣。[板書學生的猜想]

  1.3驗證猜想,形成結論

  師: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是否對所有的小數都適用?還需要用更多的小數來驗證。根據你們的猜想,你能舉出一些你認為是相等的小數嗎?

  生:0.8和0.80、0.4和0.400……

  師:它們的大小是不是真的相等?還需要進一步驗證。請你們用這些材料[見材料A、B]來驗證一下。[小組合作驗證]

  材料材料B

  師:誰願意來說說你驗證的結果?

  生1:我們先在這個正方形上塗一豎行(圖略),表示0.1,在右面的正方形上塗10個小格(圖略),表示0.10,它們的陰影部分都是一豎行,一樣大,所以0.1=0.10。[其餘學生的驗證略]。

  揭示課題,指導學生看書,對比並修正結論。

  1.4應用性質化簡、改寫

  1.4.1小數的化簡

  (1)教師拿出用摺疊卡片做的小數0.600,問:你能說出一個和它相等的小數嗎?[生答略]

  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用卡片拉出0.6000000…00[約有1.5米長],問:大小變了嗎?[學生非常驚奇和振奮地說:沒變!]如果它末尾的0像神舟六號那樣繞地球轉77圈,它的大小變嗎?[學生異口同聲:不變!]也就是說與0.600大小相等的小數有多少個?在這無數個小數中,最簡單的是哪一個?[生答後教師揭示:0.600寫成0.6,就叫化簡。]

  (2)[螢幕出示]0.5000、13.040、10.00等數讓學生獨立化簡。

  1.4.2小數的改寫

  (1)學生嘗試把6.07、5.60000、5、1.023改寫成兩位小數。[最後一個數是反例,想進一步強化和突出“末尾”的0]

  (2)學生獨立完成後,同位互相檢查,並交流自己的想法。

  1.5學習回顧與小結

  師:想一想,我們學習小數的性質經歷了哪些過程?你有了哪些收穫?[學生回答和教師總結略]

  1.6綜合練習,鞏固應用

  (1)你能只動三筆使7=70=700=7000相等嗎?

  (2)按要求寫小數。①所有的0都能去掉。②所有的0都不能去掉。③有的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

  2.反思和改進

  (1)學生在學習小數的意義的時候,已經對生活中小數的應用情況進行了調查。環節1.1雖然密切聯絡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喚起了學生舊的知識經驗,但卻似乎是以前調查的機械重複,而且對學生而言,似乎少有挑戰和研究的必要價值。在提取素材的過程中,學生又是在一問一答中,被動地提取“小數末尾有0的資料資訊”。那麼,到底組織什麼樣的活動才能既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主動地提煉出研究材料,又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呢?

  改進:讓學生在課前直接調查生活中末尾有0的小數,弄清它表示的具體數量,探討它用別的小數怎麼表示,並利用調查的資料嘗試發現、猜想小數存在的一些規律,記下自己的問題。在再次的試教中,學生踴躍地交流自己的調查成果,很快形成了大量探索小數性質的素材(如:0.60元=0.6元等)。大多數同學都發現了“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大小都一樣”這一規律,並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既然0.60元=0.6元,寫成0.6元不是更簡便嗎,為什麼商店還標成0.60元?”課前活動直接就把學生引入了對“小數為什麼存在這種規律”的探索活動,節約了大量的時間。而且,整個交流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一直是活動的主角,人人爭先恐後地展示自己的調查和發現,教師幾乎插不上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教學“小數的性質”的核心任務和難點是引導學生探討和理解:為什麼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而不是讓學生髮現這個規律。絕大多數學生透過課前活動自主發現了小數這個特性,恰好也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年會上的教學卻為此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沖淡了重點,教學定位不當。因此,實錄中的環節1.2應該刪除。

  “小數的性質”是基於“小數的意義和計數單位”進行學習的,“小數的意義”是學習小數其他知識的最基本的理論依據。實錄中,環節1.3雖然讓學生應用材料A、B進行合作驗證,完成和經歷了“驗證”這個步驟,但是,學生還只是停留在形象感知的階段,缺乏嚴密的理論論證和說明。這在知識探索和科學研究中是不嚴謹的。因此,如何組織學生從本質上,即根據“小數的意義”,進一步深刻認識和理解小數的性質,同時,為下一步小數知識的學習提供可以類推應用的理解角度和探究方法,才是本節課最該反思、改進和解決的核心問題!

  改進:由於學生親身經歷了素材的調查和整理,並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即使課前沒有發現的同學,也能很容易地領會和認同同學發現的規律:“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大小都一樣。”因此,在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後,教師就可以直接丟擲這樣一個研究性問題:“為什麼‘小數的末尾有沒有0,小數的大小一樣’呢?你能舉例進行解釋和說明嗎?”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自己作圖理解和驗證。例如:0.2表示十分之二(學生藉助方格圖表示);在它的末尾添上0,就變成了0.20,表示一百分之二十,也就是20個0.01,10個0.01等於1個0.1,所以0.20等於0.2,大小不變。也可以引導學生從計數單位的角度理解:0.2裡有2個0.1;0.20裡有2個0.1和0個0.01,所以,它的大小還是0.2。然後再讓學生自主利用驗證材料B,自己從“小數的意義和計數單位”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釋0.4和0.400為什麼相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暢談自己的想法,充分交流和共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的論證和說明。在看書、修正小數的性質後,增加下面的練習題:

  0.52中的2在()位表示(),在0.52的末尾添上三個0後,2在()位,表示()。

  0.300裡有()個()、()個()和()個()。0.3裡有()個()。

  0.230裡有()個()、()和()個(),0.23裡有()個()和()個()。

  利用這個練習讓學生感悟到: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雖然整個小數表示的意義發生了變化,但是,原來小數中每個數字表示的意義卻沒有變化,數位也沒有變化,所以它的大小也沒有變化。而且這種方法也可以遷移到根據小數點的移動探尋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上,一舉兩得。

  對比:在5.700、200、0.580、580……中哪些數末尾的0去掉後,大小不變?為什麼?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到:整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就改變了原來數中每個數字的數位和表示的意義,它們的大小就會發生變化,所以不改變整數大小的情況下,整數的末尾不能任意添上0或去掉0,以促進對小數性質的進一步理解。

  在改寫時討論:為什麼把5改寫成兩位小數,要在5的後面先點上小數點。

  讓學生理解在5後點上小數點,再添0,5的數位和表示的意義沒有發生變化;5.00是由5個1、0個0.1和0個0.01組成,還是5。同時也能進一步溝通小數和整數的聯絡。竊以為可以作如下引導:百分之幾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如99/100寫為0.99,那麼100/100則可寫為1.00,即1;再結合百分圖形理解5即500/100,可以寫作5.00。

  透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能更為深刻地理解“小數的性質”,並進一步鞏固了對“小數的意義和計數單位”的認識,較好地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環節1.4.1在學生理解化簡後,我是用課件出示了幾個小數,讓學生化簡,學生是被動地去做。怎樣安排才能使學生做得更為積極,更為主動,效果更好呢?

  改進:讓學生自己隨意寫幾個小數由同位化簡,然後互相批改。學生在後來的試教中表現出了很高的練習熱情,併產生了新的學習資源:每次都有學生出了像0.03這樣的數讓同位化簡,我便引導學生進行集體研究和辨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只有小數末尾的0才能去掉,同樣實現了我設計的反例——改寫1.023的教學目的。

  3.幾點感悟

  (1)小學數學教學要基於學生生活,密切聯絡實際,讓學生體驗“數學從生活中來”的過程。例如這節課,我讓學生自己調查和收集現實生活中末尾有0的小數例項,並在自己蒐集的大量材料中嘗試發現小數的性質,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知識的確是從自己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充分地體會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意義。

  (2)小學數學教學要突出學習過程的體驗和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滲透,注重啟發學生的大智慧。這節課,我把“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猜想、驗證和應用的過程’,體驗探索、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作為課前預定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也努力地突出這一點,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引導學生沿著“例項——猜想——驗證——總結——應用”的軌跡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在課堂小結時,也重點突出過程和步驟的回顧,力圖讓學生掌握探索數學規律的基本過程,領悟到探索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長大智、增大慧,提高了學生獨立學習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3)教師在教學中要反覆斟酌教學活動和問題的設計,努力使活動的安排和問題的設計既有利於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又能最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力爭實現教與學方式的徹底轉變。我這節課對幾個環節的改進無不是基於這個思想來做的,就是儘量向學生提供更為充分的自主探究、交流、創造、實驗、論證等活動的機會,透過學生的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地構建知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學定教的理念。

  (4)每一節課都要用一輩子去經營和反思。我在省年會上執教的教學思路是經過省、市兩地教研室多次指導、反覆修改的結晶。但是,我並沒陶醉於年會上的成功,而是又查詢了更多的資料,徵求和綜合了更多專家、同行、編輯老師的意見,進行了冷靜、深刻的反思和實驗,才真正理解了教學內容,真正明確了教學的重、難點,才有了後來更為理想的設計。我想,教學就應該是這樣:要堅持不厭其煩地琢磨和反覆地實踐,堅持每一節課都用一輩子去經營和反思,以使我們的教學過程更為合理,更為接近小學數學教學的真諦,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反思與感悟12

  本學期我有幸參加了上海華師大組織的美術音樂特色培訓班,聽了9節課,從中選出了一節適合小班的,比較有新意和特色的美術玩色課,帶回幼兒園,在自己班進行教學。

  這節充滿著情感的、新奇的美術課,深深吸引著我,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當時聽上海的老師上這節課,覺得特別溫暖。專家點評這節課非常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趣味化的魔術能夠充分吸引幼兒,加上戴圍巾的時候有一種非常好的情感體驗,而且玩色的時候是以遊戲的方法來進行的,孩子參與演示非常好。

  我覺得這節課吸引我的地方是,教師在給小班孩子戴圍巾的時候,能夠邊談話邊抱一抱孩子,氣氛非常溫馨。還有整節課始終滲透著保育的目標在裡面,比如:玩色之前把袖子捲起來,玩色時小手髒了用抹布擦一擦等。這些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都是特別重要的。還有一點就是,上完課之後可以繼續把材料放在活動區,讓孩子自主玩色。

  於是 ,我挑選了這節課作為我的彙報課。在上課之前,我認真準備了各種材料,爭取把優質課的原貌展示給大家 ,讓大家能最大限度地瞭解這節課。我在自己上這節課的時候有所變動,原課是在第一環節之後把圍巾收回了,我想試一試讓孩子始終帶著這條圍巾,始終帶著一種溫暖上完整節課,然後把圍巾作為禮物送給他們,讓他們有一種成功感。

  在上完這節課之後,我深深地感到 ,要上好一節課真不容易。看似簡單的一節課,要把握的關鍵很多,哪怕是一點小小的細節都會影響整節課。在我進行示範和幼兒個別示範之後,我應該把圍巾拿起來和孩子一起欣賞一下,講解一下滾的技巧,然而一時緊張,竟然忘記了,於是出現了後面玩色操作中的問題,孩子滾木珠的時候,沒有充分讓木珠在圍巾上滾,而是在周圍打圈,延長了操作時間,最後的圍巾效果雖然還是不錯的,但是也走了些許的彎路。

  還要進行自我反思的是,在準備顏料和其他材料的過程中 ,都有小小的疏忽;在最後環節進行評價的時候,有點草草收兵的感覺,應該再深入一點,留給孩子思考的餘地。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覺得我還要再鍛鍊自己的語言,儘量再明確點,簡潔點。回應孩子的時候,還要講究藝術。總之,上好一節課要靠平時的積澱,多上課,多反思,多鍛鍊,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素質。

  我要感謝的是給我提出寶貴意見的姐妹們,讓我在課後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讓我能更好地作出總結,在以後的教學中避免出現類似的不足。

  我想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良師益友,我記得楊蓉老師說過,一個人要經過自我反思、同伴幫助、專家引領的過程,才能真正變得成熟。我會繼續努力,不斷學習。

教學反思與感悟13

  教育的幸福來源於教師對教育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體驗。教育的幸福是一種積極向上的進取,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是教師對教學的不斷感悟,是教師對教育工作的深入理解,是教師用平常心書寫的“育人”。教師的幸福感不僅僅來自領導、老師、學生的認同程度,更來自專業研究過程中所體現的成功感,來自於自覺地對教育的反思中。

  “兩課兩反思”交流研討活動圓滿閉幕了。同課異構的教研形式讓老師們感受到了不同執教風格和獨特的個性解讀帶來的精彩。不管是宋順雲老師的“潤物無聲”,還是段智文老師的“大氣豪放”都讓我受益匪淺。腦海中現場情景還未散去, “高效課堂” 對我的啟示已湧上心頭。

  一、高效的課堂源自教學的知趣交融

  教學的本質是什麼?教學是生命與生命的交往,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情感與情感的呼應,智慧與智慧的交流。對於課堂而言,生命、生態是愛的溫暖下的“動態”過程。作為教育的生命體——學生的發展是我們教學的追求的落腳點。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體,他們在學習新知之前都不是白紙一張,都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作為執教者的我們不僅要清楚這一點,更要學會用恰當的手段瞭解學生的學情,啟用他們的認知基礎,讓新知的學習泊於舊知的基礎之上,把新知的學習融於有趣的情境之中,從而為打造高效課堂奠定基礎。縱觀兩節課,宋老師從學生喜歡玩的碰碰車開始,讓孩子們在“一輛碰碰車兩個小朋友可以怎麼做”的問題情境中感悟“交換”的含義,在操作研究中懂得排列中“不重複、不遺漏”的原則。把枯燥乏味的思維活動課巧妙的融合在以“樂園”為主線的氛圍之中。知識與趣味性活動的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新知,在體驗中感悟數學的思維之美。段老師從玩撲克牌魔術入手,把知識融合在撲克牌的情境之中,並貫穿課堂始終,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更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提升!

  二、高效的課堂源自環節的扣人心絃

  教育需要激情,也需要詩情。對藝術家來說,最大的幸福是創作出讓大家滿意的作品;對教師而言,最大的快樂是在課堂裡激發學生的熱情,與學生在課堂上心靈交匯,智慧碰撞。在宋老師和段老師的課堂中看到了。在鞏固練習階段,宋老師創設了“尋寶”的情境,段老師採用了“砸金蛋”的遊戲,都不約而同地將所要鞏固的知識分散在尋寶之路的障礙或遊戲之中。這些“障礙”就像一首首美麗的詩,學生聽了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學生在“尋寶”中運用新知解決問題,在爭辯中感受數學的美好。

  教學中,兩位老師是睿智的。在教學中,我看到了教育是一種成全。他們用真情傳遞給學生美妙的數學知識,更讓孩子們品味到了學習的快樂,感受到了成長的力量。感受到了什麼是一節好課? 一節好課是把課堂的溫度建立在數學思維的深度之上的,讓數學課堂變得有血有肉、充滿智慧和挑戰,在挑戰中不斷追尋知識的發生、發展,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在此過程中經歷“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困惑,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

  感悟到了什麼樣的教師是智慧的教師?一個聰明睿智的成功的教師,他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是單單的教授學生學會知識,掌握技能和方法;而是在此過程中實現教育教學中的“雙贏”即:既教會了學生,又提高了自己。單單地教授學生的知識的教師是愚蠢的,單純的提高自己的教師而忽視了學生的提高的教師是無知的,實現“雙贏”的教師是明智的。所以在教育之路上要不懈的追求、靜心讀書、專心課堂、潛心實踐、細心反思、精心提高,在反思中品味教育教學的幸福。

教學反思與感悟14

  星期三,我上了《李時珍》一課,整堂課下來,最大的感受是: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缺少一種味道,少了一份激情,一種個性!

  李時珍的偉大表現在他有一部偉大的鉅著《本草綱目》,還表現在有一個偉大的編書歷程。這些只能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並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把教師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我想這就是我剛才覺得缺少一種味道的原因所在。

  如:在解決李時珍在編書的過程中是怎麼做的這一問題時,我說課文中哪些語句最能打動你?當學生說出令他感受最深的語句時,應該讓學生說說為什麼這裡令你特別感動?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獨特感受透過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我卻沒有把說的機會、讀的機會留給學生,忽略了他們的獨特感受。

  上完這堂課,我不覺產生了以下幾點感觸:

  1、閱讀課教學重點是什麼?閱讀教學之所以稱之為閱讀教學,其原因在於一個“讀”字,張田若先生認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可見“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朱作仁先生也認為“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忽視了“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源之水了。我想我的這節課就屬於讀不到位吧。可見只有多讀並讀出感情來,才能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產生共鳴,才能明白字裡行間的深刻蘊涵。因此,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重在悟情傳情,培養語感,讓學生在課上把書讀順、讀好,從小養成正確的讀書習慣,為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勤輸“養料”。教學中,教師應重在讀的訓練,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精心設計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使學生始終處在讀書的享受之中。同時,閱讀教學又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依據學生年齡、心理、認知等方面的特徵,幫助學生解讀文字,選擇讀的方式,制定讀的目標,引導學生關注讀的過程。“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2、小學閱讀教學應倡導什麼?第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還應將人文教育融於聽說讀寫的訓練中,寓教於樂、寓教於嬉、化靜為動、教與學統一。要防止從知識本位、教師主宰的極端走向情感本位、學生主宰的另一個極端。既不能以犧牲認知目標為代價來換取認知目標的達成,更不能以犧牲認知目標為代價來換取情感目標的達成。我們閱讀教學應努力做到人文性地讀,達到情知交融的境界,使學生情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清。第二、我們的閱讀教學要返樸歸真,要努力做到“活”與“實”的統一。在活的形式中要有實的內容,達到形式活潑,內容充實,過程樸實,訓練紮實,教學時在吟悟上下工夫,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去閱讀感悟,活化語文學習,做到活中有方向,活中求實效,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活”。

  我覺得我們對新課標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膚淺的表層,並沒有領悟其精要,我們的語文課程改革任重而到遠。

教學反思與感悟15

  國家的振興在教育,教育的振興在教師,提高教師的素質是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實踐證明,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李再湘老師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寫就的《教師專業成長引導》一書,為推動教師的整體素質的提升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同時給好學的教師點燃了啟明燈,指引了前進的方向。假期中有幸讀到了李老師的這套叢書,受益匪淺。

  一直以來,面對“教學反思”,我倍感頭疼,要寫的似乎很多,又覺得無從下手。反思中發現了問題卻又不及時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於是,“反思”成了走過場,成了應付檢查時“臨時抱佛腳”的拼拼湊湊。歸根結底,沒有明白反思的重要性,更沒有把這個工作落實。讀了李老師關於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這一章節,收穫很大。他在書中明確了教學反思的概念,強調了教學反思對教師成長的作用,闡述了教學反思的內容,具體到三個步驟。讀完全篇,讓人有“撥開雲霧見晴空”的感覺。教學反思不是想象中那麼神秘,那麼高深。甚至我覺得反思應該成為一個老師一堂好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課堂的延續,是經驗的積累。李老師在反思內容中提到了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有傷害,這個觀點讓人耳目一新。我們總在乎一堂課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時候我們在收集精彩。而同時我們忽略了很多細節。課堂內,教師不經意的動作言語往往容易給學生造成無形的傷害,可教師自己還難以察覺。也許一句用詞欠妥當的批評或是一句嘲弄的玩笑話,都可能觸動孩子敏感的心,打擊他的自信,更大的惡果是興趣的喪失。我們經常說到賞識教育,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我想這些都應該落實在教育的每時每刻。教育要“以人為本”,我們當老師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孩子偶爾的調皮或退步就對其失望,或者在批評人時口不擇言。另外我們要反思課堂內是否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要防止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進。也就是說,課堂上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安排不同的作業,優生加上幾道“思維訓練題”,讓他們多多思考,增加思維的含量。而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李老師在書中還提到了要反思教師自己的專業知識。確實,要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就先得儲備好一桶水,否則豈不是誤人子弟?曾經,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總認為憑藉已有水平教小學是綽綽有餘,於是忽略了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殊不知,現代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內部進行著深層次的全方位的改革,要求我們創造性地投入新課程的改革。因此我們要反思自己內容教對了嗎?自己的知識儲備能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慾嗎?自己的知識能夠滿足數學課程改革的需要嗎?要預先想好學生可能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問題,並要想好答案。不要不懂裝懂,或是搪塞學生“這是以後學習的內容”。我想,一個優秀的老師,必定以其淵博的學識成為其人格魅力的展示,俘虜學生的心,從而真正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看完李老師的著後感言,我更是對他多了一份敬佩。“天道酬勤”,勤勉好學的他與數學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一直沒有終止學習追求的步伐。我想,這肯定源於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才讓他有工作的熱情和動力。很多時候,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我們多了一份安逸,更多了一份惰性。我們總抱怨備課的單調,工作的辛苦,而更多時候我們沒有用心去享受工作的樂趣。我認為心態很重要。借用楊讕的一句話,別人問她家境那麼好還這樣辛苦工作是為什麼,她說“有些人是舒舒服服過辛苦日子,我是辛辛苦苦過舒服日子。”人,一輩子總要有目標,有追求。讓自己的人生精彩而有意義。李老師曾說,藐視困難,迎難而上,是通向成功的天梯。人生總得有追求,而追求只有同事業聯絡在一起,才能給我們留下有價值的東西。李老師用他的執著追求和銳意進取換取了他事業上的系列輝煌。與其相比,我感覺很慚愧,從教十五年了,雖說工作兢兢業業,踏踏實實,但沒有什麼大的成績。很多時候,我總認為當老師上好課批改好作業就行了。卻不料久不動連筆都會鏽。而且在教研教改的浪潮中對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素養、寫作素養等等。教師有涓涓源頭的溪,教學才能左右逢源;教師有相容幷蓄的海,教學才能融會貫通。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建構終生學習的學習理念。閱讀面越廣,心胸才會更開闊,做人就會更完整,吸取的營養才會更豐富。

  韶華易逝,歲月輪迴,青春不悔!李老師面對成績“而今邁步從頭越”。我當從他的經歷中學會勤奮努力,學會堅持不懈。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一個真正受學生愛戴、尊重的好老師!今天,我在別人的經歷中感悟,明天我在自己的感悟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