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清明節> 清明節的感想作文(通用7篇)

清明節的感想作文

清明節的感想作文(通用7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的感想作文(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節的感想作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題記

  凜冬漸逝。當點點翠綠綴上柳枝,片片粉紅覆於桃枝。清晨再現聲聲鳥鳴,微風不再凜冽,略帶和煦。春定是悄然而至,靜無聲息。在這多情的四月,多愁善感的不僅只有古代的文人墨客,如今又有誰能靜觀這無盡春光後不為之所動。生思,起念?

  清明將至。天氣陰沉,接連數日細雨不絕,小路已滿是泥濘。遊人杜牧行走在這小路之上。目及行人,皆雙目縹緲,悲現於面,若有所念。故心念消沉,愈發悲傷。欲借酒消愁,遍尋無果。終遇得一牧童,穿一蓑衣,戴一斗笠,手握羌笛,騎一青牛。便上前詢問酒家何處,牧童沉默不語,只是抬手指向前方開滿杏花的村莊,便悄然離去。看著那開滿杏花的村莊,獨自前行,低頭不語。到時,清酒入口,目至窗外。詩人杜牧輕吟:“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一夜生春意,清明一暮生相思。曾經在一座古橋之上,一對文人一見如故。只因那日,細雨紛紛。他低頭輕吟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的招手做別西天的雲彩。她抬頭輕誦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字裡行間的相思,想念。亦是無可替代的。詩情隨著那一場細雨紛揚到康橋的每一個角落。那場相思隨著時光的推移,更多的是留痕於書籍。一場春念,亦因為細雨的停止,悄無蹤跡。正如別時一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因為你在春季,亦擁有春光的無限柔情。因為你有雨意,亦擁有細雨的無限悲寂。因為你有《清明》,亦擁有杜牧的陣陣惆悵。因為你有《再別康橋》,亦擁有徐志摩的款款深情。因為你為清明,誰能不因你而起一場春念?

  清明節的感想作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呀,清明即將來到,有誰不思念自己已故的親人?每當這時,爺爺那親切和藹的笑容便浮現在我的眼前,令我的雙眼一片模糊。

  我的爺爺生前曾是一位軍人,十分吃苦耐勞。在我的印象中,他總是忙碌的,不僅給兒女們無私奉獻,而且時常熱心地幫助左右鄰居。每當雙休日,我和妹妹他們都要到爺爺家吃飯。爺爺總是笑呵呵地迎接我們,慈愛地撫摸著我和妹妹的頭,說我們又長高了。吃飯時一家人其樂融融,談笑風生,我和妹妹搶著為爺爺斟酒……

  可當我聽到爺爺病倒時,一下怔住了。病床上,我緊緊拉住爺爺的手,心中如刀絞一般又有無數蟲子在撕咬著。那還是爺爺嗎?因為多次化療的關係,爺爺的頭髮即少又白了許多,臉上血色全無,指骨分明,蒼白的好似一陣風隨時都能吹走,很難與平時健朗,活力十足的那個人相比,心又被再度揪了起來。

  爺爺很堅強樂觀地接受每一次難以想象的化療,依舊堅持寫日記。儘管已竭力治療搶救,可由於癌細胞的擴散,爺爺安然離我們而去。

  清明節的感想作文3

  雪災過去了,萬物復甦,20xx年清明節又到了。打從我記事開始,每年清明節的這一天,母親就讓我換上軍色的春裝,帶著紙錢,領著我上墳去。

  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擔山,那兒離我家很遠,要轉好幾道車。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很高興去上墳,因為母親在墳前一燒紙錢,就管不著我了,我便滿山遍野地到處玩,直到母親把我拖上車去。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去上墳不再又玩又鬧了,而是逐個逐個地觀察每一座墳。有一次我發現在一座破爛不堪的墳前,從來沒有紙錢燒過的痕跡,我很奇怪,就彎下腰,仔細辨認碑上的文字,上面好像刻著什麼“生前曾參加過抗美援朝的戰鬥”,而且他還是個外鄉人哩!咦,他應該埋在烈士墓園吧!為什麼上面沒有一個親屬的名字?

  我帶著疑問跑去好奇地告訴母親,母親沒有抬頭,只是緩緩地說:“唉!你拿些紙錢去為他上墳吧!”我接過了母親遞來的一疊紙錢。走到了他墓前,一邊往火裡扔紙錢,一邊喃喃地說:“從來沒有人來為您上過墳,您一定很寂寞吧,我雖然不知道您叫什麼,也不認識您,但您當年一定是個功臣,如今屍骨卻流落他鄉,我為您燒一些紙錢吧……”這時,一雙手溫和地扶住了我的雙肩,我回頭一看,原來是母親,她輕輕從我手中拿了一些紙錢,扔向火中,紙錢打著旋落在火中,一張,兩張、四張……

  今年又到清明瞭,由於母親得了嚴重的風溼性關節炎,她不能上墳了,而我一個人去她又不放心。於是我們就在室外燒紙錢,母親扔一些紙錢就說:“爹!您接著吧!小遠(我的舅舅)拿著……”

  紙錢只剩下最後一疊時,母親把它遞給我說:“小詠,你為那位死不知名的人燒吧,唉!沒人給他上墳怪可憐的。”……火光映著我的臉,我在心裡說:“安息吧!明年清明節時,我一定為您去上墳!”一陣風吹了過來,把紙錢燒過的灰燼吹走了……

  清明節的感想作文4

  今年的清明節給我感受最大的就是人多車多。清明節這一天,人們非常繁忙,大街小巷,人來人往,車輛川流不息,把一個本來不大的小山城堵個水洩不通,上山的路上竟然到處都堵車。掃墓、上墳,這是人們懷念故人、傳遞愛心的傳統文化習俗。但清明節好象超過春節的熱鬧程度,不得不讓人有點想法了。

  清明節上墳時 還 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上墳的人哭著臉的少,面帶恬淡微笑的人多。唐代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詩句,是說上墳的人心情是悲痛和沉重的。但現在上墳的人流中有大部分以上的人是面帶微笑的,這與早晚上下班的人流緊張與疲憊的神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墓地上也有哭泣的,但那都是些剛剛失去親人沒多久的,哭泣大多都是很短暫的,也許這就是現代人的觀念。畢竟“人死如燈滅”,生生死死的自然法則是不可抗拒的,人們已經把死亡看的很淡、很淡,所以即便是在墓地,也不覺得這就是悲傷之地。在上墳祭祖掃墓的人流中,一群群一對對的親朋好友聚在一起,他們或是微笑著打著招呼,或是微笑著邊走邊交談,全然沒有為地下之人悲傷的心情,他們更多的是互相問候著家常裡短、人情世故、過去未來……總之,愉悅的表情伴隨著掃墓人,全然沒有詩人杜牧描述“欲斷魂”的神色。

  人們真的把祭祖掃墓看成了放鬆心情的日子。人生有苦有樂,活著的人的確不需再為死去的人悲傷,而應該為死去的`人高興,因為他們終於脫離了人生的種種苦難了!——不知這樣理解對嗎?不知道清明節去掃墓的人們都有些什麼樣的感想呢?

  清明節的感想作文5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途中寒食》宋之問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天的喜訊,宣告著溫暖的捷報。但這種溫暖中也略帶悲傷。清明也是一個節日,一個專門為寄託哀思、懷念在天國上安息的靈魂的日子。

  每年的這個時候,和煦的陽光下,輕柔的春風中,總有不少人,在心中,默默悼念遠在天國的親人,朋友,或這,一個讓自己銘記深刻的名字,一個身影。

  這個日子,懷著一種複雜的情愫,仰天看藍天,想想那個心中默想的人,在天上,也會注視著自己吧!默默不語,在人間與天堂架起一座隱形的天橋,用心去溝通、懷念。清澈的心靈湖面,平靜得沒有一絲雜念,用這樣的安祥、紀念在另一個世界遙望人間的你們。

  這個時候,腦海中總浮現出一些身影,靜靜的,如幻燈片放映。有時會想起一個以前同在一個城市中的熟識的人,一個遠方或身邊的已逝的親人;那些以身殉職的戰士;還有在去年汶川地震中遭遇不測的同胞們;還有我或許不曾認識的陌生人……

  墓旁,放一束鮮花,那些墓碑主人在世時喜歡的物品;撣撣碑上的灰塵,燒些紙錢,為那個安息的生靈做祈禱……望著碑上曾經熟悉的照片、名字,前來掃墓的人們有時難已控制悲傷,失聲痛哭;有的沉默不語,若有所思地佇立著;有的顫抖著,低著頭,竭力控制著難過的情緒……看著他們悲痛萬分的神情,我的每根神經也都為此顫抖。這是對心靈的衝擊,也是一次洗禮。

  應該說我比他們幸福的多,在我身邊,並沒有特別親近的家人,朋友離世,我可能不會理解到那樣的心痛。固然,換誰,也不願去體驗一把的。我們都不希望身邊人們的離去。但是,人的死亡,並不是我們簡簡單單就可以控制的。總會有一天,在你的身旁,你最親近的親人或朋友去逝了,你可以坦然地面對嗎?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悲歡離合。"人世間,死亡並不是那麼可怕,雖然我們不希望"死亡"降臨,但是請勇敢地面對。每個人都會有面對死亡的那一天,你、我,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只是,如今,我們這些人幸運而幸福地生活在人間,這已是上天給予我們最大的恩惠了,"活著,就是幸福。"

  想想那些在天國的人們吧,在為他們懷念時,也為自己感到幸運吧!在回憶那些生命時,我們會難過,會悲傷,會哭泣,會感嘆。眼淚之後,未來的路還很長,請化悲痛為力量……

  最後,依然祝福另一個世界的你們,願你們快樂的生活。"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清明節的感想作文6

  清明時節,路邊的荊棘已經伸展開來,擋住了鄉間小路。母親在時,會將這路邊的荊棘修理得整整齊齊,現在我只能小心翼翼地撥開荊棘走入這片菜地。菜地的那頭,就是父親安息的地方。菜地裡已經沒有了母親勞作過的痕跡,代替的是雜草叢生。祭奠父親後離開菜地時,總感覺身後母親還在菜地裡背著噴霧器,彎著腰噴灑著除草劑。父親離世以後,母親孤單的身影在這片菜地勞作了二十一年。我背著書包到學校去時,母親就在這片菜地裡倚著鋤頭目送我離去。當初我不忍心回頭,看那孤獨瘦小的身體。今天我不敢回頭,是讓這幻覺掩蓋心中的痛楚和失落。

  三年了,人們讀説時光的流逝會消磨掉許多回憶,但我的腦海裡一切依舊那樣的清晰。回到家已經很難找到母親留下的痕跡(母親住的老房子已經被拆除了)。鄉村的房舍小巷,母親曾在哪裡餵養雞鴨;村口的池塘,母親曾在塘邊石板上幫我洗衣刷碗;村後的樹林,母親曾在樹蔭下編織草帽;地裡的莊稼,在為別的家庭開花。而我現在看來,這一切就好像看到藝術家的名畫,這幅畫背景渲染全都精美,卻沒有了主題。

  為什麼我心中從未放下過母親,我常常這樣問自己。星雲大師説:人生就是放下。這是世間真理,是人生品悟的最高境界。不管是誰,生前是窮困潦倒還是金玉滿堂,終將是“一抔淨土掩風流”,終將放下一切。人們都知道這麼説,卻為什麼總是放不下呢?我想是因為平時生活中一直在最求得到,卻不懂得一邊得到,一邊放下些什麼東西。到不得不放下時突然全部放下,心中就會永遠放不下。正如母親對於我,我母親內心深處對我的關愛是最深的。我從母親那裡得到我成長所需的一切。但我母親突然離我而去,我無以回報他老人家,而且永遠也不可能在回報她,就像欠下永遠也還不掉的債。我所得到的父母的愛,不可能以回報二老的方式來放下,所以我心中就永遠放不下。

  按照以上的邏輯思考,我們生活中追求著許多東西,都是為了得到。而為他人奉獻、付出就是放下。如果一個人就知道自己要得到,而不知道要放下,終將被自己所得壓垮。猴子生活的無憂無慮,因為它在了桃子就扔掉玉米,而我們呢?會把自己變成一隻袋子,想把一切都裝進來。所以我説,我們在追求幸福的同時,同時在追求痛苦。

  生活,一般來説就是與匱乏、困頓的一場持續不休的戰鬥。如果這個“匱乏”是天然的、客觀的,我們往往就不用與困頓戰鬥。母親的一生就是與匱乏的戰鬥,但她從未困頓。“匱乏”是當時的普遍現實外加體弱多病的父親等多種因素造成的。家裡特別窮,所以母親的生活信念就是把生活維持下去,把我們弟兄三個拉扯大。她的信念就是為我們這個家不斷地付出,而她得到的只是為維持這種付出所必須保留的底線,甚至經常透支底線。比如忍凍捱餓去撿柴,拾糞;種地歸來挑燈夜戰織網編席。

  與之相較,我們現在許多人,因一“惑”字緣起,心中充滿無限慾望,都只為得到。物質生活如此豐富,反感覺壓力巨大,是因為無休止的慾望把客觀現實遠遠甩在後面。自己幻造的匱乏編織出一張網,把自己深深地網在中央,製造出自己的困頓。這困頓的源頭,正如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講到的“心靈與靈魂”讓人們産生無窮的慾望,“頭腦與理智”永遠跟隨者緊追快趕。就像一個人在與自己的影子賽跑。每個人都想生活在陽光下,光鮮亮麗。如果象懶洋洋的小貓,躲在樹蔭下乘 涼 休憩,影子自然就會消失。真正的生活比作太陽,我們都在背著太陽和自己的影子賽跑,影子永遠在你前面,跑的越快越遠,你會越快累死。只有你懂得自己停下來,影子也就會停下來。只有你轉過身體,面對陽光,影子才會轉到你的身後;當你轉過身體,看清自己的足跡時,方如佛家所云之“覺”。

  清明祭奠回來已經兩週,只因此前沒有那麼強烈的慾望,我本想就不用為了哭泣而哀傷。但十幾天下來,總覺得有一份情懷放不下,還是將這點感悟置於字裡行間,方能釋懷。

  清明節的感想作文7

  “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奮起,陵園千古慰忠魂!”在中國這方熱土上,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與人民的幸福,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篇篇悲壯激越的歷史篇章。是他們的生命換來了中國繁榮的今天,是他們的鮮血染紅了遍地的桃花。我們怎能忘記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壯史詩?我們怎能忘記那一張張曾經鮮活的面容?使我們靜靜的追思,深深地緬懷,把最深情的思念與最崇高的敬意,寄託在這鮮花與話語中……

  憶往昔,訴不盡我們對先烈的無限懷念;看今朝,唱不完我們對明天無限的憧憬;展未來,我們信心百倍,壯志豪情。使我們透過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積極參與道德行為規範的行為養成訓練,努力爭當“五小行動”的好少年。在家庭做孝順父母、關心他人、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小幫手”;在社會做熱愛祖國、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小標兵”;在學校做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尊重他人、善於合作的“小夥伴”;在社群與公共場所做護公物、講究衛生、保護環境、遵守秩序的“小衛士”;在獨處時做胸懷開闊,心理健康、勤奮自立、勇於創新的“小主人”,以實際行動呼喚文明春風,告慰烈士忠魂。

  同學們使我們深切緬懷先烈,牢記歷史,明晰黨史,雙肩擔使命,心頭記責任,努力學習,刻苦鑽研,把握現在,為新世紀祖國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