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端午節> 故鄉的端午作文(5篇)

故鄉的端午作文

故鄉的端午作文(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故鄉的端午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鄉的端午作文1

  “每逢佳節倍思親。”而我思的不僅是遠在故鄉的親人,還有來自童年的回憶。

  每逢端午,奶奶總是做一桌子的菜,獻寶似地擺在大圓桌上。最扯人眼球的便是那自己醃的鹹鴨蛋。

  奶奶鹽鴨蛋十分講究,醃前鴨蛋要用米醋浸泡二十多分鐘,為的是殺菌消毒。趁鴨蛋剛從醋中出來,表面還是溼潤的,便在鹽堆中滾。這便是我最喜歡的家務事之一,我可以邊做邊玩,每次弄的滿手是鹽。最後將這些鴨蛋裝進黑色的塑膠袋。到了端午,奶奶便會端著一盤蒸好了的鹹鴨蛋擺在桌子中央。

  剛切開的鴨蛋還冒著熱氣,蛋黃紅彤彤的,裡面還冒著油,看著就讓人垂涎。

  奶奶除了自己醃鴨蛋,還要自己包粽子。鄰居都喜歡吃奶奶包的粽子。有一次,鄰居叔叔還提了一串臘肉,讓奶奶包在裡面。奶奶笑著,一張早就佈滿皺紋的臉漲的通紅,說:“好啊好啊,你們到時候拿幾袋回去吧。”奶奶包粽子的手法十分嫻熟,一雙手靈巧地在粽葉和餡料之間來來往往,不一會兒,一個有稜有角的粽子便成型。而我在旁邊躍躍欲試,但不僅弄的一身髒,還浪費了原材料,沒有一個是成功的。奶奶不怒反笑,每次都讓我鬧了個大紅臉!

  晚上,奶奶便會用艾葉和青蒿來給我煮洗澡水。滿屋藥香氾濫,沁人心脾。

  洗完澡,奶奶用紗布裹上銀手鐲,再放上一個煮好了的白雞蛋。在身上滾來滾去,說是能祛除身上的溼氣。

  至於其他的,現在都記不真切了。只知道醃鹹鴨蛋和包粽子,這兩項也是我極喜歡的。雖然鴨蛋不像書中寫的:筷子一戳,“吱”的一聲紅油便冒出來了。但是自己做的,遠遠超過那些山珍海味。

  現在住在這種快節奏的大城市中,節日氣息越來越淡,我也不禁思考:現在還有多少人像奶奶那樣自己動手鹽鴨蛋的呢?而我,也是買超市中的鴨蛋,再也沒有奶奶醃的味道。這種味道恐怕是隻有回到故鄉,才能品味到的吧。

故鄉的端午作文2

  我的家鄉在甘肅隴南的一個小村子裡,那裡雖沒有都市的繁華,但有著自己的風韻,尤其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至今,我國各地民間都還保留著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家鄉就有一種別具風味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清晨,葉上的露水還未乾,每家每戶就開始割艾草。艾草最嫩的地方被揪下來紮成一個“小刷”,而剩下的,則插在門左右側或窗戶各角。關於端午節插艾,是為了辟邪,而這只是種迷信,但人們還是會嚮往。太陽臉圓時,插艾就結束了。接下來就該打掃了,把家中裡裡外外收拾乾淨,顯出即使是炎熱的天氣,也會勤奮勞動。

  粽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食物,我家這幾天就蒸了許多粽子,甜味的,鹹味的,紅糖的,豬肉的`……可謂是“粽子宴”。香甜的粽子背後,還有一個典故:古代有位大師人,名叫屈原,寫過許多利國利民的文章,卻沒被採納。之後,這個國家滅亡了,屈原悲痛欲絕,一心想沒有為國效力,就在端午節這天投江自盡,以死殉國。後來,人們為紀念屈原,便投粽於江中,讓魚吃粽子,不要去傷害屈原的屍體。

  到了中午,太陽火辣辣的烤著大地。全家人坐在核桃樹下,吃著粽子,喝著雄黃酒,享受著美味佳餚。雄黃,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很陌生,它是一種藥,可以飲用,一般為粉末狀。它還有一個奇特的功效,那就是可以驅蛇,蛇碰到它就會全身腐爛,因此,端午節時蛇都躲得遠遠的。雄黃酒是雄黃摻合白酒調配而成的,之前提到的“小刷”是用來蘸雄黃的。把酒中多餘的雄黃蘸出來,懸掛在牆上,用於小孩發蛔時煮艾水喝。

  家鄉的端午節別具一格,雖無龍舟助興,卻也過得有滋有味。

故鄉的端午作文3

  端午節起源於戰國時期,秦國滅楚國之後,愛國詩人屈原悲憤極了,便跳入汨羅江自殺。兩岸的民眾為了防止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便用糯米粽葉包成食物投入水中供魚蝦食用。端午節由此而來。這個感人的來歷使我對端午節喜愛有加。

  端午節主要有吃粽子、戴花繩、帶荷包、插柳條這幾件風俗活動。去年我們在老家度過了一個美好的端午節。

  首先是包粽子,吃粽子。媽媽買來了糯米和粽葉。奶奶將粽葉幾下折成一個奇怪的菱形,然後用勺子往粽葉裡倒入糯米,放入幾顆棗和葡萄乾,接著包好粽 皮,用細繩扎住,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媽媽和奶奶手法很熟練,包起來井井有條;每一個粽子都那麼飽然,稜角分明。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一煮,頓時熱氣騰騰, 香氣四溢。奶奶用漏勺將粽子一個個打撈出來。我嘴很饞,每次趁奶奶不注意,偷偷拿走一個。“小機靈鬼!”奶奶不忍心罵我,每次都這樣說。粽子香甜可口,嚼 一嚼,糯米的甜味裡透著淡淡的棗香,讓人吃了還想吃。

  戴花繩和戴荷包也是端午節風俗之一。儘管,我並不喜歡這項活動。奶奶用五彩的絲繩製成花繩,戴在手腕和腳裸上。據奶奶說,這樣可以防止被蛇咬。奶奶 繡的荷包十分好看,一隻褐色的雄獅張牙舞爪,長長的鬃毛倒豎著,身上還有一些花紋圖形和金色的小鈴鐺,獅子的四個爪子分別掛著一條線,每條線上是三個生肖 動物,四條線合起來,正好有十二個生肖。

  插柳條是為了避邪,但它插的地方也有講究,一般插在房簷或門上。端午節那天,我和奶奶從柳樹上折下了較好的枝條四五支,拿回家中。爸爸順著木梯爬上房簷,在適當的位置,插好柳條。

  怎麼樣,故鄉的端午節別有一番風味吧!

故鄉的端午作文4

  芭蕉綠了櫻桃紅,歲月匆匆。一眨眼,又要快到粽子飄香的時候,我不禁想起故鄉的端午節來。

  每到五月初四,天才矇矇亮,奶奶就叫我說:“快起來,割艾草,去晚了,就割不到了。”我急忙跑到山上割了艾草回來。看見鄰家大嬸再掛艾草,我也趕緊把艾草掛在家裡的大門和窗欞上。於是整個院子裡散發著艾草的馨香。

  我不認識什麼是箬竹葉,所以沒辦法去摘,看見別家孩子高興地揹著箬竹葉回家,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每年都是鄰家大嬸給我們送箬竹葉,也不知如何感謝她才好。有了箬竹葉之後,奶奶把它們放在鍋裡焯過,再放到清亮的水裡,一張張洗刷乾淨,就開始包紮粽子。

  粽子包紮完已是傍晚了。晚飯過後,我和弟弟把粽子放在鍋裡,用準備好的乾柴煮上兩三個小時,再讓它燜到第二天天亮。食之,粽子餘溫尚在,還帶著箬竹葉的清香。粽子出鍋的時候,奶奶讓我端給東家的爺爺吃吃,西家的婆婆嚐嚐,每個人吃著粽子,臉上都堆滿了滿足的笑容,整個院兒裡都洋溢著幸福的味道。

  按照我們這兒的習俗,粽子從初一吃到初五。初五那天,奶奶還要做包子、炸麻花、煮鹽水蛋。奶奶挑選了一個又圓又大的鹽水蛋,還在蛋殼上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好,掛在我的脖子上,囑咐我說可保平安,要掛到第二天才有效。等玩兒累了,我卻和小夥伴兒分吃了鹽蛋,還找了個差不多的鵝卵石裝在網袋裡。

  到了傍晚,奶奶把艾草收在一起,蘸上雄黃酒,撒到屋裡的每一個角落。因為我怕蛇,所以奶奶還在我的額頭上擦了雄黃酒,用以消邪避蟲。

  故鄉的端午節,一個浸透著濃濃鄉情、親情的端午節。

故鄉的端午作文5

  故鄉的端午,葦葉青青,粽子飄香,伴著童年的記憶,縈繞在長長的歲月裡。

  清明前後,栽瓜種豆。人們剛剛在立夏的雨聲裡歇下來,小滿匆匆一閃,端午節便轉身趕來了。倏忽間,清清淺淺的綠便鋪滿田野!疲倦了一春的鄉親們,便打算著在端午節裡好好輕鬆一下了。

  於是,小鎮便瀰漫在濃濃的葦香裡。

  迫不及待的小販們早已將清香誘人的葦葉擺滿了街頭,還有那乳白的糯米,蜜甜的紅棗。艾草在每家的房前屋後都有,不算稀罕物件,最難尋的是菖蒲了,如果誰家有菖蒲掛在門楣廳堂,保準是這家有親友從南方帶回來的,人們便顯出羨慕的神色。還有翠綠的柴胡,那也是清熱、治感冒的小人參。再看孩子們的衣服、帽簷上,不知何時已掛上了玲瓏可愛的香囊,胖乎乎的手臂和腳脖子上,是誰家手巧的女子編織的花繩?從孩子們身邊走過,那雄黃、樟腦和香藥撲出的清香,莫名讓你神清氣爽。許是侵染了這些少有的草氣和藥香,端午節裡的人們顯得比任何時候都格外的精神。

  最讓我懷念的,是我已故的奶奶。奶奶會用草藥治病。每年的端午節,奶奶都會到處收羅些艾葉、柴胡等草藥積攢下來,鄉親們有個小傷風小感冒的,常常來找奶奶,只需一些草藥就能治好。每當治好一個病人,奶奶都興奮得像個孩子,我們便擁抱著奶奶,讓她摸摸我們的額頭,捏捏我們的鬢角,是不是也感冒了……太陽快落山時,粽子的香味就開始自鄉親們的小院裡溢位來,讓我們小孩子饞得直掉口水。這是,總是先由奶奶敬獻鍋灶後,才開始品嚐粽子,大人小孩每人一個,灑上一小勺白糖,黏黏的、甜甜的,而我們小孩子只是先將粽子裡的紅棗扒出來吃掉,然後謊稱粽子不甜,在加上更多的白糖……

  端午節,我的家鄉雖然沒有龍舟,也很少見到菖蒲,很少喝雄黃酒,可是總覺得故鄉的端午節別有韻味,讓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