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端午節> 有關端午的作文(集錦15篇)

端午的作文

有關端午的作文(集錦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端午的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端午的作文1

  “小懶蟲!快起床,這天就是端午節,媽媽和你一齊包粽子,你怎樣還在睡覺?”媽媽興致勃勃地叫著。難得的假期,我還真想好好地睡一覺呢,都被媽媽攪和了,可就是我昨日答應媽媽和她一齊包粽子的啊,想想能夠吃到美味的粽子,我還就是很快地起床,跟媽媽學著包粽子。

  媽媽拿出泡在水裡的粽葉,還有糯米和被浸泡的五花肉,我們兩個準備“操作”了。首先媽媽教我包粽子四大步驟:①選料,選取好適宜的粽葉;②把糯米放在摺疊好的粽葉裡,包好;③把五花肉放進有糯米的粽子裡;④用線把包好的粽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然而我心裡暗想原先包粽子還有學問呢。

  媽媽開始包了,她神色嚴肅,十分細心。一層又一層,一道又一道,兩隻手像蝴蝶的翅膀般熟練地上下翻飛,這不,不一會一隻胖乎乎的肉粽子就包好了,有稜有角,竟顯得有些挺拔有力。真不愧就是熟能生巧,媽媽這個包粽子的好手,已經包了幾十個粽子了,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我的進展又如何呢?

  且看——按照媽媽有說的步驟按部就班地認真操練著,可就是這粽子似乎看我就是個孩子,非鬧點小脾氣不可,就就是不和我的心意。忙活半天一個粽子都沒爆好那小粽子似乎在嘲笑地說:“哎呀……就你……還想把我給馴服……那可比登天還難。”我可“不服氣”了,這小小的粽子就能難倒我嗎,這也太小看自我了吧。媽媽也在一旁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我帶著些虛榮心努力的學著。然而果真就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茅塞頓開,真棒!我最後包好了第一個粽子。看著手中的這個小粽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那麼好看,但在我眼裡就像就是手上捧著一顆閃閃發亮的小明珠,格外珍貴,那種喜悅與興奮難以言表。

  粽子包好了,開始煮粽子。媽媽往鍋里加了許多的水,然後開始煮,煮了好一會兒,粽子就好了,此時家裡到處都瀰漫著棕子的香味,最後能夠吃到香噴噴的粽子了。

  這天我不但與媽媽學到包粽子的“手藝”,還嘗試了包粽子其中的快樂,真實一個難忘而愉快的一天,讓這樣的快樂與大家共同分享,“端午節快樂”!

有關端午的作文2

  端午已近,艾草的幽香在遠山上繚繞著,然後不停地跟著風兒飄啊飄,飄綠了家家戶戶,在六月的史冊中悠悠著一首端陽的詩篇。

  印象中的端午節,在流蘇般的綠絲中穿梭。

  那些從峭壁上垂下來的綠色絲線是奶奶裹粽子用的“寶貝”,通常是前一天去擷來的,只需放入清水裡洗一洗即可,到煮粽子的時候,那細細的綠絲所蘊含的清香便透著那層層的筍葉,滲進去、滲進去。是的,奶奶裹粽子用的粽葉是那種帶著點毛的棕黑色花紋的筍葉,那是不知什麼時候拾來存著的,雖已經卷成了一幅幅畫卷般,卻仍透著勞動藝術的芬芳。洗筍葉用的是老屋掘了好幾十年的井水,井邊放著一個因滲進太多水而變得十分沉重的木桶,可以清楚地看到把手已有些泛黃,而桶壁卻是早已生了點點青苔的。有陽光的時候,井壁上便有了些許大小不一的白色光斑,它們是太陽的縮影,更像是挖井人眼中那充滿希冀的神色。

  記憶中的端午節,在沾滿了糯米粒的嘴角邊流淌。

  我喜歡左手拿著一個破了頭的鹹鴨蛋,右手拿著一個剛拆了紅線的豆粽;更愛把一支筷子戳進一個稻香四溢的米粽4角中的一個,然後將其餘3個角輕輕咬去。剛煮熟的粽子是要一串串掛在竹竿上晾涼的。於是乎,才不一會兒,那些冒著熱氣的粽子就將它的清香繚繞了整個堂前。待晾涼後,取下幾串來,配上幾個圓溜溜的鹹鴨蛋放進竹籃子裡便挨個送粽子去了。這時候,也同樣會有人將香噴噴的粽子送到我們家門口的。而奶奶卻是很少收下的,兩大鍋的粽子剩得只夠家人吃一兩個便足矣。本以為是奶奶深知鄰里嗜愛粽子,故多多的送,而今才明瞭,奶奶送出去的不僅僅是粽子,更是粽子裡那些看不見的卻散發著濃郁香味的東西。那些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那個端午,化作一朵朵花兒般美麗的笑靨,卻只嘆那人兒喲,滄桑已然嵌滿了面頰。

  多想再吃一次那裹滿香甜的粽子喲。我聳聳鼻尖,深深地嗅,確乎又嗅到了空氣中艾草的幽香,那香味飄啊飄,飄進了我心中那座小屋,在六月的史冊中悠悠著一首端午的詩篇。

有關端午的作文3

  桃枝五月傳神話,善婦懸它救萬家。

  德潤鄉間留美譽,年年端午眾門斜。

  為什麼要在端午節的早晨掛桃枝呢?傳說桃枝有納祥辟邪鎮魔的作用,古代過年時就有“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說法。桃,逃的同音字,所以掛桃,就寓意可以逃過劫難。

  關於端午掛桃枝和艾草還有個很美麗的民間傳說。

  那是在歷史上黃巢造反的時候,他親自帶兵打仗,所到之處基本上都是屠城。不管是官府還是尋常百姓人家都不能逃過這一劫。

  這一天他帶兵路過鄉下一條小路的時候看見一位婦人和兩個小孩子,可能是走過很長時間的路了,兩個小孩子都累了。所以婦人身上揹著一個孩子。讓另一個孩子跟著走。奇怪的是,這個婦人身上揹著的是個大一些的孩子,而在走路的卻是個很小的孩子。黃巢看見了很是奇怪,讓手下人把婦人叫道馬前,要詢問明白為何這婦人揹著大孩子而讓很小的孩子走路。婦人回答 :大孩子是丈夫前妻所生,而小孩子是她親生。自己孩子苦點就苦點了,不能讓沒媽的孩子受委屈。

  本來硬心腸的黃巢也為這位婦人的作法而感動。他決心不殺這婦人一家。於是告訴婦人,讓她在第二日,也就是端午節的那天早晨在家裡屋簷下掛上艾草和桃枝。隨後黃巢通知手下所有人,第二天屠城的時候,見到屋簷下掛有艾草和桃枝的人家避門而過,不得驚擾。

  沒想到第二天一進城,士兵們發現城內所有人家都高懸桃枝和艾草。原來婦人回家後,聽說黃巢的軍隊要路過此城,黃巢的兇殘大家都有耳聞。正在大家驚慌的時候。婦人明白了原來她遇上的那個人是黃巢。於是她告訴大家。第二日早晨都在屋簷下高掛艾草和桃枝,能避邪,逃過此難。鄰居們又把這話告訴了鄰居的鄰居,一夜之間這個城市裡所有人家的屋簷下都掛上了艾草和桃枝。黃巢率兵經過,發現每位人家門前都掛著桃枝和艾草。知道了一定是那位善良的婦人把掛桃枝和艾草的訊息告訴了全城的人。為了信守承諾。黃巢的軍隊沒有殺這個城一個人。

  後來端午節清晨掛艾草和桃枝這一典故就做為一種保平安的習俗延續了下來。

有關端午的作文4

  我國有許多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但最令我難忘的是今年的端午節。

  那天,田老師帶來了一袋熱乎乎的粽子,它們繫著白色的腰帶,穿著綠色的襯衫,笑盈盈地躺在口袋裡,好像對我說:“快來吃我呀。那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我的肚子已經在唱歌了,我趴在桌子上呆呆的望著那香噴噴的棕肉,恨不得上去咬幾口。

  田老師似乎猜出了我們的心思,笑呵呵地說:“小饞貓們,想吃了吧,快點排隊上來嚐嚐吧。”“萬歲!”同學們高興地手舞足蹈。田老師慢慢地脫下粽子的衣服,露出了雪白雪白的糯米糰,糯米上還鑲嵌著幾顆紅寶石呢。不一會兒,終於輪到我了,我蹦蹦跳跳地走上講臺,拿起一根牙籤,輕輕地刺下一團糯米,蘸了一點白糖,高興地歡蹦亂跳;回到座位上,我有點嘴饞了,一下子就把它喂在嘴裡,太甜了。最後,舔一舔嘴邊的白糖,實在是人間美味!以前我不喜歡吃粽子,今天為何改變了這種想法。彭議瑩也上去刺了一小團,大搖大擺地走下講臺,來到我座位上,得意地給我聞聞那美味的粽子;我用可憐的眼神盯著她(意思是給我嚐點)她瞪了我一眼(意思是我還沒嚐嚐鮮呢)於是,她大口吃下了粽子,直喊好吃。我最後的一絲希望也破滅了。

  大家眼巴巴地望著田老師手裡剩下的最後幾個粽子,田老師笑眯眯地說:“誰還沒吃粽子呀。”大家都舉起手說:“我,我,我。”還沒等老師下令,大家就一窩蜂似的湧上講臺,擠得田老師不知如何是好,就連真正沒吃到粽子的那名男同學也被我們遠遠地擠在後面去了。大家刺啊刺啊,我一看,時機終於到了,剛剛把手往裡面一伸,哎呀!一下子就被別人的牙籤刺到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只剩下最後一個粽子了,大家擠得更兇了,一個個粽子被我們刺得四分五裂,田老師手忙腳亂,應接不暇。就在我失望的時候,田老師突然轉過身往我嘴裡塞了一團粽子,我又歡又喜,捂著嘴高興地回到座位上,心裡有說不出的甜。粽子發完了,有些同學失望地回到座位,有的同學則很高興,大概搶了不少粽子吧。

  這個開心的端午節真令我難忘。

有關端午的作文5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裡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裡藏著紅紅的粽肉,鹹粽子裡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

  還有香囊,也是孩子們的愛物。人們蒐集了各色各樣的花布,新的、舊的,零零碎碎的,顏色越多越好。用針密地縫起來,各色花布配以各種形狀,再組成不同的圖案,花樣之多真叫人目不暇接。最常見的有心形的,也有新月形的、古錢幣形狀的。在裡面放些香料。至於香囊下面是些什麼,花樣就不一而足了。多是把幹了的蒜薹剪了適當的長度,一節一節的穿起來,穿成好幾串在香囊的下面底面在用些花布做成些穗子,這些花布多是窄窄的,顏色都很鮮。更有人用各色的細綢做穗。縫香囊的時候,老人們是那樣的認真,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把古老的傳說,把慈祥的愛意,美好的願望,善良的期待,把淳樸的心願一併縫入,讓這小小的香囊成為一件吉祥物,盼著晚輩們都能健康成長,成為社會的棟樑。

  再說說五色線。用紅、黃、藍、白、黑或是其它五種顏色的線捻成一股,這就要看老太太們的手上功夫了。手指不斷的輕輕的捻動著,五根線便在手中變魔術一樣合攏成五色均勻的一股了。這活看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如是沒有一定的功夫,捻起來可就沒有那麼便當了,不是捻不成股,就是捻出來不均勻。或是太鬆,易散,或是太緊顯得不夠流暢。捻成的五色線如一條有著美麗花紋的五彩龍,系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腳脖子上,用來避邪。以求兒童能夠健康成長,不被病魔所纏。農曆五月已經是夏天了,五色線便要戴到天陰下雨時,等到雷聲響過,就取下來扔在水溝裡。老人們說,那五色線會在雷雨之中變成龍。可憐天下父母心,五色線當然不會變成龍,但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是永遠不會變的。

  門頭艾、雄黃酒、菱角、香囊、五色線。這些伴我一天天長大的樸素的鄉間民俗,充滿著和諧、溫馨、關愛,和期望,如同人們對新一輩的那淳樸的心願,一輩又一輩流傳著。

有關端午的作文6

  我國有許多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但最令我難忘的是今年的端午節。

  那天,田教師帶來了一袋熱乎乎的粽子,它們繫著白色的腰帶,穿著綠色的襯衫,笑盈盈地躺在口袋裡,好像對我說:“快來吃我呀。那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我的肚子已經在唱歌了,我趴在桌子上呆呆的望著那香噴噴的棕肉,恨不得上去咬幾口。

  田教師似乎猜出了我們的心思,笑呵呵地說:“小饞貓們,想吃了吧,快點排隊上來嚐嚐吧。”“萬歲!”同學們高興地手舞足蹈。田教師慢慢地脫下粽子的衣服,露出了雪白雪白的糯米糰,糯米上還鑲嵌著幾顆紅寶石呢。不一會兒,終於輪到我了,我蹦蹦跳跳地走上講臺,拿起一根牙籤,輕輕地刺下一團糯米,蘸了一點白糖,高興地歡蹦亂跳。回到座位上,我有點嘴饞了,一下子就把它喂在嘴裡,太甜了。最後,舔一舔嘴邊的白糖,實在是人間美味!以前我不喜歡吃粽子,今天為何改變了這種想法。彭議瑩也上去刺了一小團,大搖大擺地走下講臺,來到我座位上,得意地給我聞聞那美味的粽子。我用可憐的眼神盯著她(意思是給我嚐點)她瞪了我一眼(意思是我還沒嚐嚐鮮呢)於是,她大口吃下了粽子,直喊好吃。我最後的一絲希望也破滅了。

  大家眼巴巴地望著田教師手裡剩下的最後幾個粽子,田教師笑眯眯地說:“誰還沒吃粽子呀。”大家都舉起手說:“我,我,我。”還沒等教師下令,大家就一窩蜂似的湧上講臺,擠得田教師不知如何是好,就連真正沒吃到粽子的那名男同學也被我們遠遠地擠在後面去了。大家刺啊刺啊,我一看,時機終於到了,剛剛把手往裡面一伸,哎呀!一下子就被他人的牙籤刺到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只剩下最後一個粽子了,大家擠得更兇了,一個個粽子被我們刺得四分五裂,田教師手忙腳亂,應接不暇。就在我失望的時候,田教師突然轉過身往我嘴裡塞了一團粽子,我又歡又喜,捂著嘴高興地回到座位上,心裡有說不出的甜。粽子發完了,有些同學失望地回到座位,有的同學則很高興,大概搶了不少粽子吧。

  這個開心的端午節真令我難忘。

有關端午的作文7

  看見姥姥昨晚泡了紅小豆,以為她要煮粥,可又見她拿出深綠色的葦葉,黃綠色的馬蓮。我恍然大悟,原來姥姥是要包粽子了。

  “萌萌,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姥姥一邊問我一邊把昨晚泡好的江米、紅小豆,還有用許多調料醃製好的半寸見方的肉塊兒,擺放在桌上。“當然知道。”我得意洋洋地答道,“據說將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是為紀念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楚懷王不聽屈原的‘聯齊抗秦’主張,屈原在報國無望的情況下,抱石投汨羅江,以身殉國。江兩岸的村民得知這一訊息,蜂擁般的來到江邊,男人們划船奮力打撈,婦女、兒童和老人們則將葦葉包成的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飢腸轆轆的魚蝦蟹有損屈原的身體,這便是端午節龍舟競渡,吃粽子習俗的來歷。”

  “萌萌真棒,懂得知識真多,那你過來,來看姥姥怎麼包粽子。”我和姥姥來到廚房,把馬蓮、葦葉放在開水裡煮了大約三分鐘,馬上把它們從熱水裡撈出來,放到冷水裡冷卻。“為什麼要放到冷水裡冷卻?”姥姥笑眯眯地對我說:“原來你也有不懂的問題啊!好,我告訴你,那是為了防止葦葉和馬蓮變黃,要不然不就不好看了嗎?”

  姥姥把從冷水中撈出的兩片葉子的正面(沒莖)一上一下地排好,沾上水,雙手抓住葉子,向後對摺成漏斗形(底部無洞),左手托住卷好的葦葉,右手拿勺挑進三分之一的米,再放入甜絲絲的大蜜棗,蓋上一層江米後,右手抓起葦葉的上半部,左手拍打葦葉的底部,這麼做是為了讓粽子的“漏斗”裝得滿滿的,用多餘的葉子蓋上頂部,再用馬蓮捆綁結實,在粽子上系一個蝴蝶結。“姥姥,我還想吃肉粽呢。”“彆著急,慢慢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肉粽子、豆粽子、甜棗粽子全都裝進了鍋裡。當粽子裝進鍋裡三分之二時放水,水沒過粽子一寸高後蓋上鍋蓋,用大火燒十分鐘後,高壓鍋發出“噝噝”聲,再蓋上閥門,改換成小火,這時,滿屋就已經開始飄動著粽子的清香。

  我的心像閥門蓋一樣跳動著,呼吸著粽子葉的清香。期盼著,期盼著,這鍋粽子趕快煮熟,耳旁彷彿聽到:“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是端午;葦葉香,飄滿堂,粽葉香,包五糧;剝個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的祝福聲。

  一個小時後,姥姥開啟鍋蓋,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粽子,放到嘴裡,“啊!真好吃。”

有關端午的作文8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當念起這些兒時的歌謠,我就會想起家鄉的端午節來。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鬱鬱蔥蔥的枇杷樹邊,有著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和諧的鄉野村落,這就就是我的家鄉,也就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齊上山去採艾草,並配上石榴葉、枙子花等合為“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說就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著到山上來,採下大片的艾草,也採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媽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說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然而而對我們小孩來說我們總就是拿著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媽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就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就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能夠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就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然而用水少泡著,洗乾淨碼好。粽子的餡一般就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後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後,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唸書才明白,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曆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後,群眾為了不讓水裡的魚咬著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裡。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於就是,為了保護並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之後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裡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然而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豔隨風飄揚,小夥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著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有關端午的作文9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現在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每家每戶的端午節似乎都一樣,現在就由我來介紹我家的端午節吧!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粽子,賽龍舟。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高手——媽媽。今天的早上,我跟媽媽學習包粽子。媽媽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著放,一片反著放,夾在中間,然後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空心的圓雉形。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拿了三片子想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指點:“左手捏住粽葉的一角,右手將粽葉的另一角往裡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粽葉。接著,媽媽在空心圓錐形裡的粽葉裡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味勺舀了一些糯米放在裡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我也在粽葉裡插好筷子、放好糯米。

  可搖動筷子的時候不是把粽葉刺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一些,把粽葉捏緊一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像些樣子了。最後一道工序是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握緊粽葉,用繩子在粽子尖角附近返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著捆好了第一各宗字。隨之,第2個,第3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媽媽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粽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裡蒸了一會兒就上桌了!雖然我們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裡蒸三十分鐘後,再泡在湯水裡一個小時左右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這些粽子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

  我和爸爸著兩隻小饞貓一聞到香味就圍著鍋子,問媽媽:“媽媽,媽媽,什麼時候能吃呀?”媽媽總會笑著說;“你們這兩隻‘小’饞貓!”

  瞧,這就是我們家的端午節!

有關端午的作文10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至,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今年端午節正值上海世博會舉辦,又逢高考結束、南非世界盃開賽。所以可以說,今年的端午節較之往年是更加的出彩和好玩。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媽媽說:“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絡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

  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乾淨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後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後,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唸書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曆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後,群眾為了不讓水裡的魚咬著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裡。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於是,為了保護並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來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裡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豔隨風飄揚,小夥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著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有關端午的作文11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隨著那首古老的端午童謠,端午來了,來到了飄香的粽子裡,來到了門前的艾葉裡,來到了孩子們的歡笑裡。端午的氣息溢滿了城市、鄉村的各個角落,無時不刻向人們詮釋它的存在。

  在屈原縱身投入江中的一剎那,將端午定格在了每年的五月初五,而這個日子也成為了親人們團聚歡慶的時光。按往年的慣例,我回到外婆家過端午。剛踏入院子,風就送來了一股淡淡的藥香,走上前看,原來,在堂屋門前兩側早已掛上了兩束艾蒿,給端午又添了幾分神奇的色彩。進屋一看,大家都擺好了過節的陣勢,各幹各的,真是熱火朝天,樂在其中。

  我很快捲入到端午的洪流中去了,我領到了一小盆糯米,開始淘米,可能由於我是第一次包粽子吧,不懂得淘米的技巧。接滿水,馬上往水槽裡倒,水是倒完了,不過米也所剩無幾了。我端著近乎空空如也的盆子,向大人們“求救”。我第二次淘米還算成功,經大人們指點後,只犧牲了一小部分糯米。

  自然,接著就是包粽子,我先用箬葉裹成一個上空的錐形,然後往裡灌米,再剪去多餘的葉片,往下一折,最後用兩個手指壓緊,把葉子別向左邊就完成了。我信心滿滿地完成了全過程,得意洋洋地給外婆看,可沒想到,外婆手一擺,斬釘截鐵地說:“絕對不行,重包。”我立馬像氣球被針紮了一樣,洩氣了,沒理由呀,我包得這麼認真……後來,我又包了幾次,都被外婆搖頭否決。我倒是越挫越勇,越不行越要包。我開始仔細觀察外婆和我包的粽子的區別,終於看出了端倪,原來,是我包粽子時沒將米壓緊,讓米粒有了可乘之機從箬葉裡逃出來。於是,我進行了改進,終於,工夫不負有心人,我包出了一個有模有樣而又緊實的粽子,那粽子四個尖尖的角,箬葉的走勢流暢,裡面的米鼓鼓的,似乎要爆裂出來,像一件精緻可愛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終於揚眉吐氣了一回。

  接著,是祭祖,插上香、燭,點上紙錢,我們小孩子就挨個拜祭並許願。那火焰中的紙錢是我們的一片孝心,那飄著青煙的香是我們和天上長輩們溝通的橋樑,那火精靈跳躍的燭代表著家族的興旺,生活的紅火。

  祭完祖,大家開始吃中午飯,那飄香的粽子讓人饞涎欲滴,鮮美的魚肉讓人難以忘懷……

  端午的氣息淡了,歡樂也就要結束了,孩子們有些不捨,但我們可以懷著對端午的思念與憧憬,向端午的下一個里程碑進軍。

有關端午的作文1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作為中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節毫無疑問就是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

  作為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就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思考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就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為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著夏收秋種。

  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就是新麥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期盼這個日子的到來,然而因為能夠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就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穫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能夠包成粽子,然後美美吃上一頓。

  此刻,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麼大,端午節吃粽子,這就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

  中國人端午節吃粽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就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粽子作為對屈原的紀念。

  粽子還就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可就是在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然而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之後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向到這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就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粽子呢?

有關端午的作文13

  隨著端午節的漸漸臨近,商場、超市裡已擺滿琳琅滿目的各色粽子,預示著節日的臨近。大街小巷彷彿充滿了粽子的香味,空氣都帶著淡淡的粽香,忙的都有些遺忘了,又是端午了啊!

  父親住院有半個月了,幾日來都是在忙忙碌碌中渡過的,送孩子、上醫院、做飯,幾乎天天如此,如果不是看到超市裡的各色粽子,幾乎忘卻了端午節的來臨。

  父親在家的時節,此時家裡早已是粽香滿屋,孩子們歡歌笑語的嬉鬧著,等待那美味的粽子在滾燙鍋裡翻騰個夠了以後,拿到桌上的那一刻。拿起熱氣騰騰的粽子,迫不及待的扯下包裹在粽衣上的絲線,剝除掉美味最後的保護,沾上甜甜的白糖,小心翼翼的塞入嘴中,撥出一口熱騰騰的蒸汽,閉上眼睛,品味著那濃濃的粽香從嘴裡一路向下,直到全身被粽香包裹,真是一個美呀!

  父親一直說我手笨,怎麼也學不會包粽子,試過許多次,一直不得要領,如今,父親不在家中,只有靠母親一人了。抽時間回家了一趟,說是幫母親包粽子,其實,也就是打一個下手,自己實際也幫不了多少的忙。拿起放著的竹葉,看著母親熟練的擺動著,不一會,一個完美的粽子就成型了,可我擺弄了半天,不是包不緊,就是包不住,母親看不過去了,及時喝止了我,把我趕到了一邊,只好坐到一邊看著母親包了。

  母親的白髮又增多了!這一陣由於父親生病,母親益發的操心,白髮愈發多了起來!

  如今我家端午節倒是講究不多,無非是包個粽子,家門口插上幾株艾葉而已,完全不如故鄉那樣了。故鄉的端午節端是熱鬧不凡,龍舟、懸掛菖蒲、艾草,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粽子等等不一而足。唉,好久沒有回故鄉了!

  看著母親包完粽子,煮在鍋裡,才匆匆而去。傍晚時分,砰砰的敲門聲響起,開啟門一看,原來是父親,手裡提著一兜的粽子,往家裡一放,沒說幾句話就走了,看著那兜粽子,只覺得兩眼發酸,眼淚幾乎奪眶而出,久久無法平靜。

  那一個個的粽子,就是濃濃的愛意!濃濃的深情!那一顆顆的米粒、一個個的蜜棗就是一顆顆跳動心,一片片不捨的情啊!

  悠悠端午節,濃濃粽香情!

有關端午的作文14

  我在語文課上學了一手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但對其中的習俗原由我不懂。老師讓我們做個小小的調查。端午節到了,安徽合肥市民按照傳統習俗,紛紛購買艾葉插在門上以招福驅邪。我在合肥市淮河路上一個菜市場內,看見一位女士買了幾枝艾草,正準備回家燒飯。她說,按照傳統,端午節要把艾草掛在門上驅邪。在合肥市城隍廟市場的路邊,家住郊區的王大爺推著輛三輪車賣艾葉。他的艾草是從附近的山上採來,用別的草葉將幾枝紮成整齊的一捆捆來賣,一塊錢四捆,艾葉散發著特殊的芳香,不時有人上前挑選購買。

  我不明白為什麼偏偏用艾草呢?爸爸告訴我,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羽狀深裂,表面是綠色,葉被密生白色毛,莖葉均有特殊香氣。中國古代以艾葉為藥,針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於穴道上,進行燒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認為艾草可以招福驅邪。我和爸爸還在一本古書上看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古時認為端午節之後天氣開始炎熱,蚊蟲滋生,易發傳染病,因而在這一天以所謂“天中五瑞”——菖蒲、艾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等5種植物,來驅除各種毒害。

  沒想到端午節插艾葉還有這麼多學問,傳統節日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4我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在我們那裡也不是什麼重要的節日。在我的記憶中,我們那裡沒有慶祝過所謂的端午節。沒有其他地方舉行的什麼賽龍舟等活動!只不過到那一天的時候,家家都忙著包粽子,其他的都沒有什麼了。

  小時候,對端午節沒有太多的記憶。也不知道怎麼跟大家說。只不過在最近幾年我們村有不少人開始重視端午節。

  到那一天,家家都以掛艾葉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刀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當然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現在大多家庭都自己包粽子。一家人忙忙糊糊的,忙著過節,感覺很幸福。

  自從出來上學工作之後就很少回家了,也沒有在家過過端午節,所以現在我們家裡有什麼風俗習慣我也不是很清楚了。不過總之賽龍舟和吃粽子及插艾,是絕對不可能少的。

有關端午的作文15

  “五月五,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相信大家聽過這首歌謠吧。端午節是個熱鬧非凡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和我家的習俗,我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端午節傳說呢,相信大家也聽過不少,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屈原的故事了,屈原呢,是一位愛國的大詩人。當秦軍攻破楚國後,屈原看到百姓受難,覺得非常痛心,於是他於五月五日這天投河自盡,百姓們為了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划船到河中央投食,讓魚吃飽,不去吃屈原的軀體,還有人拿雄黃酒倒到河裡,說是能驅趕魚獸,保護屈原的軀體,於是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戴香包等等習俗。

  我們家過端午,也吃粽子,還會去看龍舟賽。當我們吃完熱騰騰的粽子,媽媽就帶我去看龍舟比賽了。

  "咚!咚!咚!”鼓聲響起,龍舟比賽準備要開始了,河兩岸早已是人山人海,無比擁擠,媽媽牽著我好不容易擠到了前面。哇,龍舟的顏色好多呀!每條船兩側都畫著條活靈活現的龍,龍的色彩也各不同:有紫色的,金色的,綠色的,藍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紅色了,我們村的龍舟就是紅色的。

  "咚!”一聲沉重有力的鼓聲,比賽開始了!我們村十多個隊員,都在努力的划著,有一個人偷懶,不使力,都會使這場比賽輸掉。所以每個人都不敢鬆懈,一直向前划著。岸上看舟賽的觀眾也拼命喊:加油,加油!頓時,鑼鼓聲,加油聲混成一片,那氣氛又緊張又熱鬧,連我也跟著緊張起來。媽媽告訴我,划龍舟也有講究,分工合作,而且一定要團結,共同發力,才能使船劃的最快。

  終於,我們村的龍舟在隊員共同努力衝刺了,我心裡越來越緊張,真為我們村的龍舟隊捏一把汗。過終點線,贏啦!我的心情無比激動,就像是我自己得了冠軍一樣,觀眾也沸騰起來,吶喊著。我心裡真為我們村感到驕傲,自豪。

  回去的路上,我想:今天我明白了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賽龍舟就像拔河一樣,要一起用力,才能成為冠軍。

  端午節真是熱鬧又歡樂,你的端午節是怎麼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