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秦觀> 淺析秦觀詞的悽婉格調

淺析秦觀詞的悽婉格調

淺析秦觀詞的悽婉格調

  摘 要:秦觀詞在兩宋時期是較有代表性的,其詞風悽婉感傷,藝術價值較高。本文主要從宋代的國家形勢,宋代文人的審美心理及秦觀的個性性格三方面分秦觀之詞悽婉風格的特徵。

  關鍵詞:審美心理;悽婉;感傷

  詞這種文學體裁到了兩宋時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一方面,詞承晚唐五代的文風已形成的綺婉約之風,當時人們習慣於用它來寫豔情,詞的地位是不及詩的。自古"詩以言志",詩歌承擔了較多的政治色彩,面目正統,嚴肅,而詞還剛剛發展,還未揹負過多的意義,不妨輕鬆一點,隨便一點,這就在詞風方面給了宋代文人以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利於開創新的風格。另一方面,晚唐五代詞人所寫內容多侷限於男女情思,離愁別緒,這可為宋代詞人留出其他角度抒寫性情,況且在詩歌的古近體方面,唐代詩人已達到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峰,宋代文人要在詩方面有所突破就很難了。這些為宋代詞人在詞的領域開拓創新創造了條件。

  由宋代詞人蘇軾開創一代豪放詞風,宋詞在風格方面展現出"豪放"與"婉約"之別,詞風以婉約見長的詞人很多,秦觀是其中的代表詞人,詞風悽婉倚,悽清沉鬱,"善於透過悽迷的景色,婉轉的語調錶達感傷的情緒",格調可用"悽婉"括,其詞悽婉風格的成因可從北宋國勢的影響,北宋文人的審美心理,以及詞人的個性性格等方面找尋答案。

  一、北宋國勢對秦詞詞風的影響

  中國封建社會歷經盛唐及五代十國之後,到了宋代,經濟雖有所發展,但難以啟及盛唐的國勢了。北宋時期,統治階級內部各種力量互相抵消,國家積弱不振,農民負擔很重,再加上北宋朝廷不斷受到周邊少數民族的騷擾,國勢衰微。在這種社會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多顯出一種中氣不足的景象。同是描寫邊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上將擁西出徵,平明吹笛大軍行"的雄闊氣,也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戰樓蘭終不還"的壯志豪情。在宋代,即使像范仲淹這樣在邊疆有所建樹的人也會寫出"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的衰嘆;蘇軾寫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邁,可也抵不過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滄桑,稱自己為"老夫"的蘇軾時年才39歲。宋詞中詞風豪邁的、詞風婉約的,沉重感都是很強的,究其原因,當與宋代內憂外患、國力不強等因素有關。

  在這樣的衰微國勢影響之下,秦觀的詞也不免帶有淒涼哀婉的色彩。秦詞善於透過"煙靄""微雲""斜陽""寒鴉"等景觀營造一種悽清的意境,同時用"孤""愁""恨"等詞表現內心的濃烈愁緒,客觀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強烈的主觀情緒。同是送別,在唐代詩人用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現出灑脫之氣。秦觀詞《滿庭芳》也有送別,表現出悽清氣息:"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門,暫停徵、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詞的景色淡淡勾勒,雲是淡淡的,草是衰敗的,離別之時,借酒消愁,而薄煙、斜陽、寒鴉的點染又營造出悽清意境,加重了離愁別緒之感。在其另一首《望海潮·洛陽懷古》中有"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一句,棲鴉意象常給人無所歸依之感,"無奈"寫出詞人內心的"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而"歸心"是隨著流水到天涯的,給人一種沒有根基的飄泊感受,有一種總在心頭瑩繞不去的淒涼。

  又如《踏莎行》中"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江幸自繞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詞中出現"霧""月""杜鵑""斜陽""梅花"等景物,加重了淒冷清幽的色彩,而"失""迷""望""斷""閉""砌""流"等動詞的使用形象地傳達了詞人心中無限的愁緒,其中"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句最為傳神,"恨"之綿長沉重,一個"砌"字準確地刻畫出來,作者在詞中傷別念離慨平生,於客觀景象裡已濃濃浸染了主觀性情緒色調。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評此詞"詞境最為悽婉",及其恰當。在北宋衰微國勢之下,總是能引起詞人感時傷事的情緒,在此種背景之下,秦詞展現悽婉色彩亦在情理之中。

  二、宋代文人的審美心理

  宋代文人審美心理也影響秦觀詞的"悽婉"詞風形成。宋代因其自身條件形成具有時代總體性特徵的文化,這一時代文人的'審美心理是不同於前代的,"宋代文人頗受佛道影響,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六慾,講'空'講靜心,道家讓人謙和忍耐,受佛道影響的理學家教人安貧樂道,重道德自覺。在宋代總體的思想信仰影響下,宋代詞風也展現出獨特的風格,文人的審美傾向於平靜的情態,多愁多病,感傷惆悵的心理表現出對殘缺,老瘦之美的偏愛。宋人善於描寫離恨愁緒,多捕捉一些殘燈、殘日、殘陽、殘夢的場景,寫老寫瘦,以此為美等等。"這些審美的心理傾向也對秦觀的詞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秦觀的《減字木蘭花》一詞中"天涯舊恨,獨自淒涼人不問,欲見迴腸,斷盡金爐小香。黛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因依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因愁而深鎖的娥眉,任春風如何吹拂都難以抹平,因此才讓讀者體會到那種深深的愁緒,作者極力去渲染這種閒愁,並用"過盡飛鴻字字愁"無限加重了愁思,"字字愁"沉重之至,達到了一種極致。在這首詞中,詞人秦觀對愁思愁緒極力描繪,字字淒冷,體現當時詞人的審美心理,在這種悽清閒愁的意境中得到審美的愉悅。又如《浣溪紗》"錦帳重重卷暮,屏風曲曲鬥紅牙,恨人何時苦離家。枕上夢魂飛不去,覺來紅日又西斜,滿庭芳草襯殘花。"上闕開首"錦帳重重"有種多沉重之感,暗示了主人公內心的無限哀思,重重錦帳,清冷晚,當主人公一覺醒來,看到的是即將落下的紅日,那滿院的芳草更映襯了殘花的孤冷悽清。納入詞人筆下的景象"暮''"西斜的紅日""殘花"展現荒涼淒冷之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景物的攝取是"冷風""殘月",唯有此種景物才寫出詞人心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之傷感,這種淒冷之景,這種哀婉之情恰表現了當時詞人的審美心理。在《浣溪紗》中有"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此句藝術性較高,比喻非常奇巧,把飛花的"輕"寫成像夢一般,愁緒在秦觀筆下如"無邊絲雨"般延綿不絕,沒有盡頭,還有李煜的"問君能有許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以比喻的筆法極寫愁緒之深,與此詞有異曲同工之妙。"寶簾閒掛小銀鉤""閒"字用得極妙,流露出詞人揮之不去的哀婉情緒,詞人捕捉"斜陽""殘月""細雨""危樓"等景象,營造出一種的悽清之意境,體現了詞人的審美心理。

  另處,還有抒寫女子離愁的詞中,也顯現了對孤寒、淒冷的美的偏愛,展現時人審美的心理:《阮郎歸》"瀟湘門外水平鋪,月寒徵孤,紅妝飲罷少踟,有人偷向隅。揮玉箸,灑真珠,梨花春雨餘,人人盡道斷腸初,那堪腸已無"。主人公因思念而心傷,古人曾用"斷腸"一詞比喻內心的極度感傷,而在秦觀筆下,"斷腸"已難以表達這種心境,已是"那堪腸已無"了,白居易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秦觀也可以說真是"此時無腸勝斷腸"了,將一種因離愁而生的痛苦發揮到極點。又如《調笑令》中"戀戀樓中燕,燕子樓空春色晚,將軍一去音容遠,空鎖樓中深怨。春風重到人不見,十二闌干倚偏。"女子與所愛的人分別,滿腔的思戀與埋怨卻無處去訴,而回憶往昔的美好日子又加深了這種愁緒,"春風重到人不見,十二闌干倚偏,"女主人公不停地期盼,不住的遙望,等待她的卻是不盡的思念,真是"此恨綿綿無絕期",詞人在詞中表達一種怨氣,那是瑩繞心頭,永遠化不開的。在《虞美人》中"瓊枝玉樹頻相見,只恨離人遠,欲將幽恨寄青樓,爭奈無情江水不西流。"瓊樹玉枝本是無情物,在主人公那憂怨的心中,也是羨慕嫉妒的物件,它們還能"頻相見",當主人公要把幽恨抒發出來時,流水無情,怎會幫主人公去傳情呢?這幾首詞均借女子口吻表達那種濃重的思念與愁緒,李清照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寫出了因思念而憔悴的形象,而"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又將愁緒量化、形象化,這些詞中的憂怨愁緒,病態的美,也在宋代文人眼中是那樣的美,是值得讓他們在詞中反覆去詠歎的,反映了當時文人的對柔弱、憂傷、哀怨的美的欣賞,表現了特定的審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