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總結> 物理教學總結與反思範文

物理教學總結與反思

物理教學總結與反思範文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使我們更有效率,讓我們好好寫一份總結吧。我們該怎麼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理教學總結與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物理教學總結與反思範文1

  在本學期我任教八、九年級的物理教學任務,這一學期即將過去,總體看,我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變教學方法,在繼續推進我校“自主——創新”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現將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1、分利用課堂教學,打好學生基本功

  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從初三學生學習一年物理的實際情況出發,著重把握好“預習指導--匯入新課--講受新課--小結--評閱作業---章節複習考核”幾個有機的環節,結合實驗精講概念、定理、定律,做到讓學生在輕鬆、愉快氣氛當中當堂或在考核過程中掌握、消化所學知識,力爭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紮紮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鞏固好每一堂課,使物理教學真正落到實處。在講授新課當中,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精選精講例題、習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課堂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本來很有趣味的物理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2、加強實驗教學,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遵循物理教學規律和物理學科的特點,以實驗啟動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學。在演示實驗中,引導學生有目的的觀察,啟發積極思維,提示物理現象的本質。組織好學生實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此期除做完、做好教學所要求的實驗外,還利用電化教學裝置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及遠端教學裝置開展物理實驗的教學。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大部分學生能從實驗現象中分析出實驗目的、本質,初步具備了物理的思維品質和獨立操作的能力,50%的學生能獨立完成此期書本所要求的實驗,6%的學生能創造性地運用實驗裝置設計實驗解決實際問題。

  3、研究學生,因材施教,整體性提高學生素質

  學生智力、素質的參差必然導致教學的不統一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兼顧全體學生,難易有度,激勵先進學生,鼓勵後進生。一期來,在培養好尖子生的同時,還利用課餘時間輔導、幫助、鼓勵基礎差的學生趕上先進生,讓差生在老師的激勵、關心下不斷取得進步。一學期下來,好幾個同學都在最後有了明顯提高。

  4、重視德育滲透,培養科學態度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和科學態度教育。著重介紹了我國科學家熱愛祖國的事蹟,介紹了我國曆史上和現代科技成就,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了其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團結協作的作風。

  5、大膽、穩妥探求教學改革

  著眼於素質教育,為達到最終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針對傳統封閉、固定化的教學模式的弊端,尋求、思考新的更好的教學方法。

  該期嘗試了“教師設疑--學生閱讀--歸納整理--探求發現--查詢準備----討論辯論--專題講座--課外實踐--心得體會”的教學程式,還結合愉快教學法、陶治情感法、強化訓練法,和諧地展開雙邊活動,此法不僅能賜其以魚,還賜其以網,授之以漁。教學實踐表明,此教學模式較常規教學更易增強學生的自主自學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該教法的特點是強調教師的指導,學生自主的學習。

  6、加強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提高自身思想修養和業務素質

  為了更好的把教學工作搞好,堅持了每週一次的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自始至終把“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每天堅持收看新聞,翻閱報刊,關心教育改革動態,熟讀教育學、心理學、教法等叢書,獵涉國內外教育專家及有關人士的教學、教研、科研論文,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以適應以新更舊的教育狀況的需要,堅持以校為家,以教為樂,做到樂業、敬業、勤業,力爭精業。

  此學期的物理教學儘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課堂紀律的組織上,教學經驗的積累上欠缺了點,教學改革的膽子小了點,改革的步子小了點。為了把今後的教學工作搞得更好,應主要在教學改革上、教學組織上、經驗積累上多做文章。

物理教學總結與反思範文2

  一、構建物理學科的知識結構,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識的重點、難點

  高一力學是基礎,電學與熱學中的許多複雜問題都是與力學相結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練掌握力學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以便在複雜問題中靈活應用。力學可分為靜力學、運動學、動力學以及振動和波。

  靜力學的核心是質點平衡,只要選擇恰當的物體,認真分析物體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來解決即可。一般來說三力平衡用合成,畫好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後,選定半個四邊形———三角形,進行解三角形的數學工作就行了。

  運動學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幾種特殊運動。基本概念中,要區分位移與路程,速度與速率,速度、速度變化與加速度。幾種運動中,最簡單的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可直接解決;稍複雜的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只要將運動正交分解為兩個勻變速直線運動後,再運用勻變速公式即可。對於勻速圓周運動,要知道,它既不是勻速運動(速度方向不斷改變),也不是勻變速運動(加速度方向不斷變化),解決它要用圓周運動的基本公式。

  力學中最為複雜的是動力學部分,但是隻要清楚動力學的3對主要矛盾:力與加速度、衝量與動量變化和功與能量變化,並在解決問題時選擇恰當途徑,許多問題可比較快捷地解決。一般來說,某一時刻的問題,只能用牛頓第二定律(力與加速度的關係)來解決。對於一個過程而言,若涉及時間可用動量定理;若涉及位移可用功能關係;若這個過程中的力是恆力,那麼還可用牛頓第二定律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來解決。但是這種方法,要涉及過程中每一階段的物理量,計算起來相對麻煩。如果能用動量定理或機械能守恆來解就會方便得多,因為這是兩個守恆定律,如果只關心過程的初末狀態,就不必求解過程中的各個細節。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用上述兩個定律呢?只要體系所受合外力為零(該條件可放寬為:外力的衝量遠小於內力的衝量)時,體系總動量守恆;若體系在某一方向所受合外力為零,那麼體系在這一方向上的動量守恆。

  二、下大力氣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和解題習慣。

  在平時教學中,做過多次的個案分析,發現本校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廣度和邏輯性思維能力有待大幅度提高。在講解典型計算題時,抓住規範化要求的流程,統一要求,集中訓練,有效地解決了有關步驟會而拿不到分的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單獨的審題專項訓練。有意識地將板塊知識的計算題,專門進行審題過關練習。將題目全部兩倍行距印製成講義,然後讓學生審題,題幹每句話中,確定為關鍵詞的,用“☆”表示,確定為已掌握知識的用“△”,確定可以畫出過程圖或力圖的用“○”並在題目之間的間隙處畫出過程圖或力圖並標出相關的物理量,凡自己加標的物理量用“?”標記。讓學生在“審題”講義批改後的基礎上,清楚地勾畫出過程,並特別要求寫出文字說明,其格式統一要求為“對誰,在哪個過程,怎麼樣”並且寫出貼合題目意思的方程式。由於高考物理試題屬於“踩點給分”即分步判分方式。經過這樣的訓練,即使由於題目情境或各種原因引起答題有諸多錯誤,但可以實現學生會的部分,儘可能拿到分。

  三、循序漸進,小跨度進行變式訓練。

  為了學生理解問題的全面性,以及防止思維定勢發生,在原有題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變式訓練是必要的。但有時處理不當,也會反受其亂。因為,很多時候的變式訓練由於情境及題設條件的變化常常會使學生摸不著門,想象中學生應當可以解答,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比如說:用牛頓定定律解答力學問題時,問題情境是水平面上的物體,現改為豎直面上,如果不涉及摩擦力,還可以,如果有摩擦力的話,往往會直接加大題目的難度。如果再依照同樣的思路改為斜面上的運動物體,就更難了。這樣的變式練習其實也還是事倍功半的。因此,變式練習也要小跨度進行,最好情境設定和方法設定上進行平行變動。

  同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命題者的真正意圖,我在變式訓練時,也常採用明確的方法進行“層層加碼”。如力學複習時,進行統一的約定,如常規題,先做“平”的,再做“豎”的,最後再做“斜”的。介面是這樣變式,力的方向也是這樣變式。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審題時,也能自覺地去體會編題者的意圖,讓學生解答一類的效益一定是大於幾道題的。總之,內地西藏班的高三物理教學,畢竟西藏學生是用漢語在學物理,對他們來說,成長環境等各個方面與漢族學生無法相比的。我們內地西藏班校的物理教師,就應該基本撇開以往教學經驗上的漢族學生和內地題目的干擾,認真分析學生的具體能力,不急躁,不盲目趕複習進度、強度和難度。自成系列,自編題目,把每堂課都落到實處。這樣,在原有基礎上大幅度提高高三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益還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四、重視基礎知識創新教學與轉變課堂學習方式

  紮實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技巧的基點,是創新素質形成的基礎。創新教學決不是輕視或排斥基礎知識教學,知識策略就是在創新教學中以基礎知識為載體,把創新素質的培養目標落實在各個知識點的教學上。要求學生既要勤奮學習基礎知識,又要注意掌握創新方法。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既要引導學生加強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創造性地進行歸納和綜合,又要引導學生運用創新方法去構建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路,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引導學生把高中物理中關於到處電磁汙染、噪聲汙染、光汙染的知識進行歸納,分析當地環境汙染產生的原因並提出其對策。這樣以知識為載體,從“人文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綜合素質。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學生的學習方式決定於教師的教學方式,因此,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以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前提的。過去我們的課堂教學主要是以“灌輸——接受”式教學模式為主,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主要是以“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習模式為主,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這樣學生的學習純粹成了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扼殺學生的創造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況。

  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規律,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價值,彼此也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但是由於過去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視學生髮現和探索的自主過程,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因此,轉變學習方式,變“機械的接受性學習”為“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主動學習”,同時,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索、研討等認識活動凸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透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等,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實現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的多樣化轉變。

  五、高三複習策略

  1、全面複習,打好基礎。高三複習要設法落實每一知識點,強化學科雙基,只有強化雙基才談得上能力,談得上多元目標。由於時間緊,帶領學生複習應重在概念、理論的剖析上,側重在核心和主幹知識的基礎上,落實每一個知識點。

  2、指導學生,學會複習,提高能力。學生應自覺編織知識網路,自己總結,強化用已學知識解決未學問題,再進一步提高到用新學知識解決未學問題。理綜物理考試雖然考查得比較基礎,但題目比較新,基本上是沒有做過的原題,故學生應該掌握總結、檢索、遷移、演繹、推理和歸納等學習方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3、創新、質疑,強調聯絡實際,強化實驗。建議在高三複習階段重做高中階段已做過的重要實驗,開放實驗室,但不要簡單重複。即瞭解實驗目的、步驟和原理;會控制條件(控制變數)、會使用儀器、會觀察分析、會解釋結果得出相應結論,並會根據原理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以實驗帶複習,設計新的實驗。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明確認識結論、過程和質疑三要素,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打下基礎。學會正確、簡練地表述實驗現象、實驗過程和結論,特別是書面的表述。

  4、進一步深化學科之間的聯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理科綜合的命題指導思想是以能力測試為主導,由“以知識立意為主”向“以能力立意為主”轉變,注重創新。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教學,點燃學生探求知識的火花,激發他們的創造興趣,教師則不斷地“誘導、激勵、點撥”,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5、嚴格規範,認真審題,減少失分。例如計量單位規範、實驗操作規範、學科用語規範和解題格式規範。

  6、經常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讓他們遠離學習上的困擾,輕鬆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