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為善為題的作文800字
我們生活在一個合作的社會,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須學會與人相處,善待他人。小編收集了與人為善為題的800字,歡迎閱讀。
與人為善為題的作文800字【一】
蘇軾與惠崇戲語牛糞與如來,我們從這個小小的戲語中無法判斷誰“心存牛糞”,而誰卻“心存如來”。但就是這一個小小的戲語,卻蘊藏著一個深刻的哲理:一個人內心的善惡之辨。
善,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單純,善良,而是一個人內心的寬容,思想上的博愛,與人與物的忍耐。
為善是中國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講的仁義道德,佛家講的普度眾生,道家講的修身養性,都是一種與人為善精神的體現。古人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道”是什麼,何以變化而生萬物,恐怕其中的精髓就是“為善”。
姬昌初春打獵獲母鹿而不取,以“善”而聞名,此後所以興周;三國時,周瑜貪利而中計,受三氣而臥於床,懷恨抑鬱而終。
善從德來,得從容來,容從志來,志自“無慾”而來。故古人講: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青年時有一次清晨外出,過一座橋時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橋頭,老人看到他時,故意把腳一縮,鞋掉到了橋下。接著老人很不客氣地對他說:“小夥子,去把我的鞋撿上來。”張良恭恭敬敬將鞋撿了上來,併為老人穿好。後來張良由此得到一部兵書,繼而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軍事家。這就是著名的“圯下之履”。
張良若無虛懷若谷的德行,怎麼可能與人為善。正因為他有指點江山,運籌萬里的宏圖,心中懷有濟蒼生於亂世的善念,才能使其行善而受益終生。
時光飛逝,到了現代社會,與人為善仍然是一種美德,無論東方西方,為善仍然受到充分的肯定。我們現在的社會講“法治”,同時也提倡“德治”。何謂“德治”,就是要求人們淨化心靈,與人為善,與物為善。
為善在有些人看來是“划不來”的,因為在他們看來,與他人為善會損害自我的利益,但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與人為善,我們的世界將會變得怎樣?
這就要求我們提高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們與人為善,並不是為了索取什麼。因此,我們自己心中只要有善念,就已經是精神上的昇華,而不必去刻意要求別人怎樣。
所以我們為善,為的只是達到心靈的彼岸。
與人為善為題的作文800字【二】
古人云:“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的確不錯,我們生活在一個合作的社會,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須學會與人相處,善待他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與人為善地面對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拿一塊善意的磚,帶一片友好的瓦,和諧的'新中國大樓將會屹立大地。
孟子曾經說過:一個人給他指出缺點,他就高興。如果聽到有益的話,他就當面向別人拜謝。摒棄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快快樂樂地做好事,這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君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學習古人的思想品德,取長補短,努力做一個進步的人。當別人向我們學習時,不能自私,幫助別人,關照別人。
繼堯稱帝的舜,他可是人們的好榜樣,雖然舜家境貧寒,歷經坎坷,從事各種各樣的體力勞動,但是,他的與人為善的精神實在讓人敬佩。相傳他在山東雷澤湖的旁邊,看到年輕力壯的漁夫都在搶著在魚多的地方捕魚,年老體弱的漁夫只能在魚少的急流淺灘中找魚。舜看到人們這樣自私,只管自己,不顧別人,便走入人群,對那些見利忘義的人進行指責;如果看到有人肯謙讓,舜就稱讚表揚他們,而且拿他做榜樣,讓大家向他學習。就這樣過了一年,大家都互相照顧,捨己為人,自覺地把容易捕到魚的地方讓給年老體弱的人。舜在製作陶器時,也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做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無論他走到哪裡,人們都追隨著他。
是啊,如果我們都能像孟子一樣虛心向別人學習,善意的對待身邊的人,我們的學習、思想將會更上一層樓。如果我們都能像舜一樣,幫助他們,照顧需要幫助的人,所有的人將會生活在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裡。就像一首歌裡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如果每個人都有誠心、愛心、與人為善的精神,我們生活的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
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在每時每刻,我們都應該互相幫助,理解和寬容他人,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我們友誼的雙手;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做一個合格的小學生;在家裡孝敬父母,幹自己能幹的事;同時多參加社會的公益活動,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後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發一份熱,出一份力。
讓我們都與人為善的生活吧,因為“善待他人,就等於善待自己。”
與人為善為題的作文800字【三】
08年結束。將自己這一年份內事情與自己需要負責的事情統籌協調分開來,就可以看到兩個自己存在。一個是隻需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認真完成任務,一個需要笑臉迎人處理現實生活關係種種。這樣的存在會讓我保持敏銳,不至於消退某些能力。
在對待事物的分歧上。得到的最終結論是,彼此立場不同,態度不同,我不是老齡化你也不是幼稚。畢竟我覺得只是我覺得。你我都是有限的。這樣的話,如果能夠獲得互相欣賞或者理解,只是出於禮貌。人各有志,所有的爭辯與討論大概都只是為了再一次確定自己的觀點。而智者通常不發表過多意見,淺淺一笑全身而退,唯獨留下的人心有不服,試圖解釋。如果憤怒、失望和無奈是數種觀點交戰的產物,那麼何必湊在一起,你我各自獨處,互不相擾是否更容易獲得清淨。包容對方相異觀點,優雅鎮定地表明立場,便可轉身離開。就算不能被接受被理解,仍舊需要保持堅定。因為至少明白,彼此方向不同。早早站定,獨自出發更為堅定。
順其自然。本就是一切處事的最終本質。懂得在困難面前沉默轉身,並不見得就是懦弱的做法。勇於面對自己做得不夠妥當的決定,及時離開方向錯誤的路口,比繼續跌跌撞撞地走下去更為理智。很多時候人本就該知難而退,在自身還沒有足夠能力的時候就出去亂闖,除了言行牛B就只剩下盲目與天真。
像vae說的。我們渺小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不管我們怎麼宣揚生命的意義,個人的價值,精神財富的永恆,為國家為社會奉獻,等等,也絲毫不能改變在宇和宙裡我們所佔據的地位。
當遇到不平事的時候,看看天空,對比一下自己身體的渺小,隨時可能在人類社會內死於車禍,疾病,兇殺,過勞,戰爭,瘟疫,地質災害……是否還有好多好多瑣事值得斤斤計較,消耗極其有限的生命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