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演講稿> 17-18世紀歐洲繪畫課堂演講稿

17-18世紀歐洲繪畫課堂演講稿

17-18世紀歐洲繪畫課堂演講稿

  高中美術17-18世紀歐洲繪畫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術欣賞》第一章《外國繪畫藝術》第五節《17-18世紀歐洲繪畫》中的用黑暗繪成光明-倫勃朗。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國外藝術開始進入國內,有好的,也有壞的,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大量的現代藝術、超現實藝術充斥著大家的頭腦;在傳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我們職業高中的美術欣賞更多的是要培養學生懂得美、欣賞美、分析美的能力,能夠正確區分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

  所以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始終堅持“以美育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以道德需要和美學素質為依據,來培養學生的能力。透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獨立分析藝術作品的能力,最終提高同學們的審美眼光。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設計,學法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五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美術欣賞》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等職業學校素質教育用書。該書貼近中職學生的實際,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讀性。

  倫勃朗是第一章《外國繪畫藝術》第五節《17-18世紀歐洲繪畫》的內容,它既是對文藝復興繪畫的總結,又是19世紀歐洲繪畫的起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但是,書本中選取的作品太過籠統,解說又不到位,對學生的自主分析的能力要求很高。

  而我所任教的學生剛從初中畢業,他們不同程度的接觸過美術,對美術欣賞方面的知識卻瞭解甚少,於是他們渴望去了解,有很濃厚的興趣。高一是理論學習和技能培養的起始階段,我將側重藝術家作品的藝術特點學習,讓學生具備初步的理論知識和相應的分析作品的技能。使學生“ 學會認知、學會思考、學會表達、學會學習”,培養其今後獨立分析陌生作品的基本素質。

  由此我對教材做了如下處理:

  保留教材原有教學內容與深度,同時整合知識點,增加新的藝術作品。

  正是立足於對教材的分析和處理,立足於對學生的分析,本節課教學要達到如下目標:

  知識目標:1.認識倫勃朗,認識倫勃朗的作品。

  2.掌握倫勃朗作品的藝術特點。

  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藝術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1.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的情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圍繞這些目標,最先需要突破的就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倫勃朗人生各個時期的不同作品 。

  教學難點:倫勃朗作品的藝術特點 。

  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將注重各種教學方法的應用,注重對學生思考的引導以突破本課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方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的能力為本”將教學方向的轉變和教學模式的轉變結合起來。使教師由原先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轉變,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向自主探究者轉變。

  為了實現這個教學理念,本堂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設計與教學知識相應的五個任務,以任務驅動學生學習,每一階段的學習都以任務引出,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協作的學習。

  2、情景教學法。根據任務,從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出發,透過直觀有趣的情境設定,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與慾望,並使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學習方法

  1、合作探究法:分組開展學習探究活動,在探究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潛能得到發揮,個性得到彰顯,同之間的思維得到融合、交叉、提煉和昇華。同時培養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樂。

  2、角色模擬法:透過角色模擬,使學生經歷“活動—體驗—表現”的認知過程,使知識從學生的親身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

  四、教學過程

  為實現師生共識、共享、共進,圍繞目標開展活動、應用發展,我將本堂課教學過程定位在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突出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助分析能力的培養。

  (一)課前準備

  課前作業:每個同學在課前瀏覽網頁--《紀念倫勃朗誕辰400週年專題網站》,以小組為單位,分成6個小組,每一小組選派一名代表總結交流你們小組在瀏覽網站後的感想。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的獨立上網查詢,培養他們從網上獲取資料、整理加工資訊的能力。

  (二)激趣匯入

  簡述17-18世紀歐洲歷史背景,結合背景知識,大家想想為什麼當時的歐洲會流行肖像畫?從而引出肖像畫的大師—倫勃朗。

  設計意圖:以教師的講述為主體,再引出問題並引起同學們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質疑、提出問題

  引出教學的重難點,倫勃朗的作品及其藝術特點。

  結合課前從網上獲取的資料,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倫勃朗的畫為什麼總是明暗分明;為什麼色彩看起來總是那麼的舒服;為什麼畫面結構總是那麼的吸引人?

  設計意圖: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教師幫助梳理,最後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四)釋疑、分析問題

  任務一:《特爾普醫生的解剖課》

  展示倫勃朗1632年作品《特爾普醫生的解剖課》並倫勃朗如何憑藉此畫一舉成名,然後給出此畫的明暗關係圖。

  學生根據課前分組,小組分析討論這幅畫的明暗關係,找出這幅畫的光源到底在哪裡?每小組派出代表回答你們小組認為此畫的光於哪裡?總結得出倫勃朗繪畫的藝術特點—獨特的光線運用。

  設計意圖:畫家的成名作拉近了畫家與同學們的距離,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回歸學生生活的理念。同時使以往的“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的教學模式向如今的“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的模式的轉變。

  任務二:《花神》

  展示倫勃朗1634年作品《花神》及提香1453年作品《花神》。

  學生仔細觀看兩幅同名作品的不同之處並回答,思考為什麼同名為花神卻會有如此的不同?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自身的判斷理解,找出歐洲繪畫題材的變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任務三:《夜巡》

  展示倫勃朗1642年作品《夜巡》並播放影片《倫勃朗與夜巡》,模擬情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你是倫勃朗,你接到了這樣一個任務後,你會怎麼來畫這幅畫呢?

  學生扮演倫勃朗,回答你怎樣來完成這個任務?結合自身的回答和理解總結倫勃朗作品的藝術特點—別出心裁的構圖,從中體會畫家為了藝術的追求不畏強權的高尚品德。

  設計意圖:運用情境教學法,使學生經歷了“活動—體驗—表現”的認知過程,實現了理論知識與藝術作品的交融。並捕捉契機,適時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任務四:《猶太新娘》

  展示倫勃朗1666年作品《猶太新娘》,並簡述補色的基本知識。

  學生思考補色的運用會給作品帶來怎麼樣的變化,而《猶太新娘》又運用了哪些補色?從而總結倫勃朗作品的藝術特點—和諧的色彩。

  設計意圖:聽、談、想相結合,讓學生在聽講中尋找問題,帶著問題去思考,最後自己得出結論。

  任務五:《自畫像1669》

  展示倫勃朗作品1669年作品《自畫像》並提出任務,結合剛才所總結的倫勃朗的藝術特點,從畫的內容、結構和意蘊三個方面獨立分析這幅作品。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分析中展示觀點、在比較辨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

  (五)鞏固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總結,得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檢驗教學效果。學生回顧五個任務,整理所學知識,形成知識框架。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自行總結課堂教學內容來了解學生掌握情況。這也是反饋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六)分層作業佈置

  必答題:倫勃朗作品又哪些藝術特點,選答題:試著分析倫勃朗作品《窗前的斯托菲爾斯》,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完成作業。

  設計意圖:針對學生的能力不同設定兩個不同要求的任務。對於必答題是對教學知識的鞏固。而選答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知識的能力。

  (七)昇華

  教師提出問題:什麼才是一副真正的肖像畫和自畫像?學生思考,是人物的精神靈魂,甚至是最深處的不能說的秘密。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深入挖掘主題的能力。

  五、教學後記

  1、肖像畫和自畫像是最難畫的,要表象物件的內心和靈魂才是最重要的,畫得像並不能說明什麼。

  2、本節課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任務為主線”的教學理念來上課,用一個個任務來引出知識,來引導同學們自己去思考,最後自己去得出結論,同時還穿插了思想教育的內容。

  3、最後,昇華了主題,將藝術家的光輝思想傳達出來,唐同學們去體會,去思考,去學習,用藝術家光輝的人性去感染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