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培訓心得體會(通用7篇)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設計培訓心得體會(通用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設計培訓心得體會1
透過此次C語言程式設計實踐,本人實在是獲益不淺!C語言是上個學期開的課程,所以這個學期並沒怎麼看過,當要開始設計的時候,還真不知從哪下手!結果,第一次的上機,我傻坐著不知道該做什麼,後來就寫了幾個預處理命令。回去以後,我想,這樣不行,這樣下去還得了!我就重新複習了一遍我們上個學期學習的內容,發覺自已有許多都遺忘了!特別是有檔案的操作,幾乎是一遍空白!溫習過後,開始做題!
一開始做題,也是有點模糊,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我們慢慢的進入狀態,我們做的是一個通訊錄,內容包括很多。運用的函式也是非常的複雜,我們一組有七個人,我分工合作,首先我一起完成了結構題,然後我們一人各負責一個函式程式的設計,經過幾星期的努力,我們完成了大半個程式,但是總是有很多錯誤出現,有好多是些小問題,這都是我們粗心大意造成的,所以設計程式一定要仔細,不容一點的馬虎。當然也有大問題,關於檔案的操作,是我們最大的問題,不過,我們做好後,經過老師的講解和改錯,我們也懂得設計和運用了。同時,也讓我知道了,合作的力量,如果是孤軍奮戰的話,我也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當然,也多虧老師的指導。
這次設計,讓我重新掌握了C語言,而且還得到了用C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的寶貴經驗!
設計培訓心得體會2
近日,學校對全體老師進行了基於標準的教學設計的培訓。我們非常感謝和珍惜學校給我們創造的這次學習機會。我從中也受益匪淺。
教學是一個充滿問題的專業領域,“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應該是該領域的四大核心問題。然而,人們一直以來對“教什麼”和“怎麼教”關注較多,而對“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探討得較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總是沒有把教學置於“課程”的視域下來思考,沒有整體地、一致地關注著同樣重要的上述四個問題。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檔案,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我們要將“教學”置於“課程”的視域下來思考,要從基於教師自身經驗或教科書的課程實施,走進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
教學應基於課程標準、落實課程標準。透過教師對課程的實施,來完成國家的培養目標。
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對學生規定的學習結果,來確定學習目標、設計評價、組織教學內容、實施教學、評價學生學習、改進教學等一系列設計和實施教學的過程。
核心:“目標―教學―評價”一致性。
基於標準的教學設計格式:教材來源、內容來源、主題、課時、授課物件、設計者、目標確定的依據、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作業設計。
透過這次培訓,我明白了,教師不能隨心所欲地教,而要以課程標準為基礎,設計出真正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設計,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展開課堂教學,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
設計培訓心得體會3
剛學習C#的時候,感覺很難,做的時候出現很多錯誤而且我是照著書打程式碼還有錯誤,那時的感覺是迷茫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還是堅持下來,雖然學的不是很好,但是慢慢就理解了,現在也不要仿照書打程式碼。現在講講做專案的感想。我們專案做不好也有一個小原因,是因為我們三個專案同時進行,而三個專案不同,在需求分析方面沒有弄好,導致後面在做專案時,資料庫出現了很多問題,所以我覺得現在我們專案不要做多,而是好好做一個專案,從需求開始就要做好每一步,到後面程式設計才不會出現特別多的錯誤。
不得不說:“在老師檢查完第一次之後,我去看了一下師兄做過的專案,就覺得自己這個專案相差太遠了。我覺得我有以下幾方面做不好:
在剛上C#時老師叫我們現在就要做專案但我沒有,一直等到老師快要檢查時才急急忙忙的做。2.老師上完課,自己做完作業之後,沒有好好的複習。其實我覺得三層架構也不難,三層結構就是主要呼叫了類,而類中定義了方法,歸根到底我們還是引用了類中的方法實現它的功能,類就類似於C語言裡的函式,因為在資料訪問層要用到資料操作類所以要建立一個數據操作類。而我們建三層架構是為了就是倒覺得在表示層裡實現一些功能能時要去分析,但是C#語言只學習過淺的知識,資料結構我們也沒有學習所以分析起來就有點問題。但是所有問題都是覺得自己太懶,如果自己好好自學資料結構,學習離散數學,也許在分析功能模組會得到提高。所以本人決定寒假做一個像樣的專案出來。
無論是學習還是做專案的過程中,耐心都要非常重要。有時出現錯誤,上網查了,自己又想了很久,又找同學討論還是不能解決時就會有不想做的念頭。因為自己曾經在大一時就是因為連關機都不會關,當時都嚇到宿舍友了,覺得還是轉專業好了。雖然轉專業沒有成功,但是自從開始學習C語言之後,就慢慢的喜歡計算機應用技術這個專業了,覺得它很有趣,當在做專案成功的實現它功能時,心理就特別高興,就好想再做幾個功能。但是事實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實現它的功能所以耐心非常重要。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做專案時,我們要有團隊的合作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很好的完成一個好的專案,才能完成一個專案。就好比如在三層架構中,小組成員要知道我在資料訪問層和業務邏輯層用了什麼方法,這個方法的作用是什麼作用,再表示層裡才更好的實現功能。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幾個想學習的同學在一起討論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進步更快,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最後想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專案不是做的很好,但是透過專案學到了更多的知識。
設計培訓心得體會4
透過反覆的觀看景敏教授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講座後,景敏透過精彩的講演,結合一些教學案例和生活實際,傳授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帶給了我深刻的啟發和引導,現結合自身的教學工作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教學設計的目的和理念。
教學過程是互動過程,是師生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過程。教師是主導者、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教師要研究學生怎樣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完全有學習的能力,把機會交給學生,學生的是教學主體,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參與,是否積極主動思考,是否積極主動建構、理解知識。教學設計要關注知識的生成過程,要關注現代資訊科技與教學的有效整合。
二、教學設計的依據首先是課程目標。
現代教學不僅要把知識與技能作為目標。更重要把過程與方法作為目標,師生在教學的生成和發展過程中進行互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教學最重要的目標。讓學生有了良好的情感態度,學生就有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就願意學習。教學目標設計中要注重宣講當代主流,對學生以後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指導意義。學習最重要的是學會本學科思考問題的方法。作為一名化學教師,我在今後教學過程儘可能圍繞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注意培養學生從化學視角觀察生活的習慣,教會學生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的方法,使他們能對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感受學習化學的樂趣,體會學習化學的價值。將化學融入到生活中,應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三、教學設計中教學活動要注意表明設計意圖。
設計意圖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設計意圖反映了教學目標,設計意圖越精細,則教學目的越強,體驗和積累就會越具有針對性,課後反思時目的使向性會越強。
四、最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小組活動。
小組活動能夠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能動讓學優生數量大幅度提高,能動讓學困生數量大幅度減少,若讓小組合作更有成效,要做分好組,分組的原則——組間同質,組內異質。還有注意同學之間的關係。組間產生競爭。
總之,我要把這些教學理念應用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設計培訓心得體會5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轉變。但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具體的學習活動形式,轉變學習方式絕不是簡單化地放任學生自覺,因為學校教育背景下學生面對的是大量的、系統的課程目標和內容,單靠學生自發地閱讀教材、解答問題就想達到三維目標是不切實實際的。因此,轉變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建立全新的“學習活動”概念,這是“以學生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老師指導學生學習的前提。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在學校教育教學環境中發生的,但我們不應視其為教師教學活動的衍生和附屬活動,而應把它當作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活動過程。
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習方式具有普遍性、相對的穩定性、差異性和適應性。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困擾,學生形成了被動、單一、機械式的接受學習方式。實踐能力、收集與處理資訊能力、合作能力將越來越廣泛受到關注和重視。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正是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改變學生已有的學習方式成為當今教學改革的熱點。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僅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還能提高學習的興趣與學習能力,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達到了雙贏的目標。
新課標觀點: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教育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把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體會和運用思想與方法,獲得基本的教學活動經驗。
教師應指導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從指導的任務來看,可以認為“指導”意味著:激發動機、培養興趣、引導方法、建立規範、跟蹤過程、把握價值,而“有效指導”則是在指導上要適時、適度、適當、適合、適應。而有效指導也必然是有利於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行為。少年時光最是珍貴,如何把這珍貴的時間有效的應用到學習上去呢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管理學習時間。
設計培訓心得體會6
本週班主任培訓的主題是班級主題班會的設計,主題班會的設計與開展是我班主任工作中非常薄弱的一部分,今天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學習這方面的內容,心裡充滿期待,遺憾的是效果太差了,聽的不清楚。我也非常清楚主題班會開展的是否成功直接影響著班風的形成,在工作中也有意注重主題班會,可總是達不到我所預設的效果。今天聽後,有一些觸動。
在平時的班會課上,大部分的主題是我設定的,而學生在事先也沒做任何的準備,課上就算有學生的參與那也是即興的,而我的回答也是自由發揮,再說,定的主題學生有時不是太感興趣,有時也是勉強參與,或是聽老師講講有些感動罷了。今天聽遲老師講後知道:其實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心理需要不同的設計,它從形式,內容都有不同的要求,不是內容好就是好,而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情趣愛好設計。對於主題內容的確定我覺得可以這樣處理:保留節假日為主題的活動,這作為固定的主題活動,一些臨時性的活動內容可以讓學生討論制定,他們最想表現什麼,最想解決什麼問題就定什麼主題。
另外,班主任的積累也是非常關鍵的,班會要放,但也要能收的住,這裡需要我努力學習這方面的理論,同時開展主題班會的材料可透過記載本,影片,照片,電腦文字記載。有助於自己材料的累積,也有助於某些案例的收集。
總之,在以後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會努力做好主題班會的設計及開展工作,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設計培訓心得體會7
透過學習了兩節課的教學設計課程,我們可以從教材中得知,教學設計是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為根本目的,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等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有效的教與學系統的“過程”或“程式”。教學系統設計是以解決教學問題、最佳化學習為目的的特殊設計活動,既具有設計學科的一般性質,又必需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
教學系統設計相對來說,是比較枯燥一點的,因為它都是一些理論性的知識,有些東西不僅僅是要理解它,特別是考試的時候都是要背的,但是希望我們可以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讓我們的學習輕鬆一點,不會覺得乾燥,正如老師這樣讓我們搞一下部落格,共同學習,我想這種方法比較好一點。
希望在往後的日子裡,能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把它學好。我也相信透過我們的努力,我們一定會把它覺得很好的。。願我們都能夠透過學習了教學設計來拓展我們的知識面,教學評價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教學目標是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它規定了學習者應達到的終點能力水平。教學評價需要採用一些有效的技術手段。通常,透過測量來收集資料,但是測量不等於評價,測量是指以各種各樣的測驗或考試對學生在學習和教師在教學過教學評價要對教學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教學評價,不僅僅是評價教學的結果,更要對教學的過程,對教學中的方方面面進行評價。程中所發生的變化加以數量化,給學生的學習結果賦以數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