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雨巷> 《雨巷》教學素材

《雨巷》教學素材

《雨巷》教學素材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新版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材第三冊中的詩歌《雨巷》。中國號稱詩的國度。可中學語文的現代詩歌教學總是不盡人意。加強學生現代詩歌的閱讀與鑑賞方法的引導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基於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詩的特點,我談談這首詩的電子課件輔助教學的'設計思路。

  從《雨巷》這個課題來看(顯示主頁面),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天空下著濛濛細雨和長著苔蘚青石路面的深深小巷。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去感受這首詩的意境。我在電子課件的頁面顏色處理上,偏重於淡雅、愁怨的紫色、白色,也正好和《雨巷》中一個主要意象“丁香”的色彩相符,加上悠揚的音樂,學生馬上有了追求美的感覺,學習興趣也被激發了出來。

  然後,我打破了“先介紹作者、背景,再瞭解作品”的傳統教法。師生一同欣賞這首詩的FLASH動畫及穿插的配樂朗誦(課件展示),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詩人當時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交織在一起的心情。由此得出,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感悟的東西有時更具美的力量。這時我再引導學生,試著舉出曾讓我們難受過,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動過的人、事和作品(顯示“雨中小曲”中的一些感人的散文、隨筆),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思路。

  此時,學生的情緒已被詩歌感染和打動(回主頁面,音樂響起),再以配樂的形式進行學生詩歌朗誦。透過帶點“愁”緒的音樂,更好地讓學生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瞭解這首詩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把握其感情基調。

  重新欣賞配樂的動畫,再次感受詩中的意象美。這並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讓學生加深理解,邊聽邊分小組討論交流“詩中哪些形象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透過合作共同完成問題的思考。採用“留言板”方式,在其中發表帖子,小組代表的發言隨時可以被所有參與討論的學習者瀏覽到。學生主動建立起一個融洽的討論環境。在一種寬鬆自由的環境裡,集思廣益。真正達到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有的放失的指導,學生和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學習。明確了意象,活躍了學生思維後,趁熱打鐵,讓學生對詩中形象進行逐個聯想。學生針對同一學習內容資源共享,我抓住詩中亮點,加以點撥。進而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詩言志,詩往往抒發的是詩人的內心情感和自我追求,詩人的生平經歷,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對生活的感悟都在詩歌中有反映。有句俗話“文如其人”。要了解詩作中的“我”為什麼會這樣哀怨,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低調的情感。就必須瞭解詩人,才能更好地瞭解詩作,更深層次地理解詩歌形象背後的意蘊,把握好詩歌的基調。網路課件為學生提供了了解詩人的很方便的平臺。學生很自然地意識到是環境壓迫著詩人,才使他產生了冷漠、悽清、又惆悵的複雜心理體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認識,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徵意義。

  在課後作業的佈置上,我十分注意知識的延伸性。可以給教師發郵件談自己學詩的認識,也可以參看語文教學相關網站。實現課堂上下的互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如何實施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切實轉變,如何運用“網路”體現和貫徹“合作”要求,建構起一種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題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是我渴望透過《雨巷》這課實現多媒體網路教學的突破。運用計算機網路可見的互動優勢,集音樂、畫面、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展示詩歌意境,教師引導,再讓學生分組思考、評點和賞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把握詩歌的情感氛圍,體味詩中豐富的意象,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注意課外知識延伸,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教師的角色從“講壇上的聖人”變成“身邊的指導者”,實現學生、教師之間的雙向互動,並利用必要的共享學習資料,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我認為這種嘗試和突破十分有意義。

  我的說課結束,因水平有限,會有考慮不周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