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雨巷> 戴望舒《雨巷》感悟心得

戴望舒《雨巷》感悟心得

戴望舒《雨巷》感悟心得

  引言:《雨巷》寫於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殺之後,戴望舒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雨巷》感悟心得,歡迎大家閱讀!

  《雨巷》感悟心得一

  我徘徊在巷口。也許我在等一場雨,等一場雨揉碎雲的執念,等那搖曳的雨簾氤氳出如煙的美麗,等一場雨的流浪,等一次唯美的邂逅。如我所願的,那清脆的滴答聲便響了起來。雨斜斜落下,也許是一曲纏綿的相思,也許是一首哀婉的長詩。我撐開傘,唯有靜聽雨聲。一些思念,幾許往事,滴滴聲聲地在雨裡發芽,在雨裡生根。

  放眼望去,巷中可見之路已被雨水淋溼,生髮出莫名的情緒,我,該不該走進?

  也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我走進雨巷深處,會看見佳人蛾眉顰蹙,美目凝愁,痴痴地想著心上人現在何處,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又或者我根本入不得那深深的庭院,只能輕輕撫著生了銅綠的門環,推想佳人居處必是“月橋花院,鎖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也許“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我走進雨巷深處,會看到戴望舒和他的丁香姑娘相逢的一剎那。兩顆苦悶找不到出路的心一旦遇見,便開始了飄飄灑灑的傾訴和相見恨晚的慨嘆,他們攜手走出雨巷,走到雨晴的地方。又或者他們仍舊錯肩,默默彳亍著,冷漠悽清惆悵,最後沒有下文地別離,留下我為他們嗟嘆與感傷。

  也許我走進雨巷深處,會遇見多年前揹著個小書包晃盪的自己。她在一呼一呼地吃麻辣燙,她在被一個有著花白絡腮鬍子的爺爺笑話門牙被老鼠啃了,她在敏捷地躲開那隻大黑狗,她和夥伴們走著偉大的秘密小道,其實那只是人家房子間大概半米的間隙而已。然後我走了過去,致她一束開得茂盛的山茶,問她能不能讓我將這段懷想了無數次的童年時光再走一次。她會怎樣作答?也許會把山茶撒開,留下一句“我不要”便跑開,也許會給我一塊椰子糖,告訴我她還有一塊泡泡糖,也許我根本聽不到她的回答。

  那深深的雨巷,我根本無法走進。千年前的卓文君已成土灰,百年前的佳人不知何處去,幾十年前的戴望舒可能在垂死時想起了丁香姑娘,而幾年前的我,也無從拾得。那條隱藏了我四年腳步聲的鐵鋪嶺巷在最近分崩離析,建起了幾座貌似壯觀的樓房。雨巷,唯有夢中記得。我撐著傘,靜聽雨聲。傘下,有痴囈聲,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傘上,有雨吟聲,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也許下一秒,會有一陣風吹落我的傘,而後雨晴,一個身影從背後走來,拍拍我的肩,告訴我,我們可以一起從大路往前走。

  我在幹什麼?也許這雨只是我的臆想,也許這巷口也只是我的臆想,而我對這雨巷,只不過是一個徘徊良久的過客罷了。無法走進,又何必走進?

  《雨巷》感悟心得二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果然,夢幻般的姑娘出現了。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像“我”一樣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時,“我”看到她是那樣地哀怨、憂愁,投出的目光“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她並沒有停下來,而是“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一般,飄過“我”的身旁。姑娘最終消失在雨巷盡頭“頹圮的籬牆”邊。雨巷裡又只剩下“我”一個人,孤獨地行著,繼續渺茫地希望著、期待著……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鬱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呼叫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徵主義方法寫詩的是李金髮。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