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內容分析

《魚我所欲也》內容分析

《魚我所欲也》內容分析

  導語:《魚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捨生而取義者也”。

  內容分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他從人應如何對待自己的慾望入手,在生與死、利與義、守義與失義等方面,層層深入、正反對比地論證了義重於生,必須捨生取義。還強調指出“非獨賢者有是心(捨生取義之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人如果經不住萬鍾、宮室、妻妾、施恩的誘惑,必然會“失其本心(捨生取義之心)”。

  《魚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捨生而取義者也”。這當中的“義”和文章最後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範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於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魚我所欲也》一文字身的結構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論點應當是:人皆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賢者能勿喪耳”。如果把《魚》文分成三段來分析,是不難說明這一觀點的。本文邏輯嚴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語言生動、流暢,氣充詞沛,頗具說服力。

  魚我所欲也分段試題測試

  第一段:正好結合,層層深入,反覆論證義是人的本心,義重於生,應捨生取義。

  1.文中開頭以魚和熊掌設喻,以魚比喻生,以熊掌比喻義,得到結論是“舍魚而取熊掌” 由此得出結論“捨生而取義者也”。

  2.這樣開頭的作用:用設喻引出中心論點,吸引讀者的興趣。

  3.全文的中心論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用一個詞概括“捨生取義。”

  4.孟子認為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又甚於死者。

  5.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義,此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不義。

  6.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7.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君能勿喪耳。”

  8.孟子主張“性善”論,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文中孟子也提出了類似觀點,即“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9.“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請搜尋古今這樣的“賢者”的言或行去印證孟子的觀點。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寧可死,也不向元軍投降。

  陳 毅——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冷對國民黨的x槍,寧可倒下,也不屈服。

  朱自清——寧願餓死,也不願領取美國救濟糧。

  第二段:運用舉例論證說明義重於生,捨生取義,不失本心。

  1.文中與“嗟來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氣人不屑也。

  第三段:再舉例從反面說明功名利祿,使人見利忘義,失其本心。

  1.不辨禮義,接受萬鍾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本文主要讚揚了什麼?批評了什麼?

  讚揚的是:捨生取義的人。

  批評的是:見利忘義的人。

  5.本文為了證明“捨生取義”的觀點,採用了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6.結合現實生活,給本文補充2個論據。

  事實論據:①文天祥寧死不向元軍投降,慷慨就義。

  ②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道理論據:①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陳毅: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7.本文出現的成語:捨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本文主要闡述了“捨生取義”的道理,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 義”字?

  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做於國於民於人有益的事。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義”不同。

  9.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麼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10.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訂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於鬥爭”的字樣,對於這些,你是怎麼看待的?

  我的觀點: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並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

  11.孟子認為“行道之人”不吃“嗟來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行為,但也有人並不贊同“行道之人”的做法,請談談你的看法。

  “嗟來之食”今泛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究竟如何對待“嗟來之食”,要視情況而定。如果接受這種施捨,不僅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而且嚴重損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對於這樣的施捨,當然應該是寧願餓死,也不接受。但有時接受“嗟來之食”,儲存了自己,雖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損害,但可更好的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時不妨暫且忍辱負重。

  12.孟子是怎樣論述“捨生取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兩個觀點的?你能聯絡實際談談,對這兩個觀點的理解嗎?

  ①孟子主要透過擺事實(列舉正反兩方面的事例),講道理來論述這兩個觀點的'。

  ②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生成仁”的觀點一直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標準。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捨生取義”不僅有其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這一觀點,仍符合新時代的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