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徐志摩> 徐志摩介紹

徐志摩介紹

徐志摩介紹

 

  徐志介紹

  徐志,(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字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等。徐志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1]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明正德年間,徐松亭在石經商,家居於石,為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即其族人。[1]

  徐志的父親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徐氏世代經商,早年繼承祖業,獨資經營徐裕豐醬園。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合股創辦石第一家錢莊——裕通錢莊,後又開設人和綢布號。成為遠近聞名的石首富。 

  清光緒[xù]二十三年(1897 年1月15日),徐志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石鎮,按族譜排列取名徐章,志是在1918年去美國留學時他父親徐申如給另取的名字。說是小時候,有一個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過頭,並預言“此人將來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龍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是徐家的長孫獨子,自小過著舒適優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鈞[jūn]儒是徐志的表叔,金庸是徐志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的表外甥女。

  求學歷程

  1908年在家塾讀書,進入石開智學堂,從師張樹森,從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績總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滿十四歲時,離開了家鄉,來到杭州,經表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府中學堂(1913年改稱浙江一中,現浙江省杭州高階中學和杭州第四中學前身),與郁達夫同班。他愛好文學,並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認為小說益於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時,他對科學也有興味。並發表了《錠與地球之歷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畢業於浙江一中,接著考入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為上海理工大學),同年十月,由家庭包辦,與上海寶山縣羅店鉅富張潤之之女張幼儀結婚。

  1916年秋,生性好動的徐志並沒有安心念完浸信會學院的課程,離滬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的預科攻讀法科。

  1917年,北洋大學法科併入北京大學,徐志也隨著轉入北大就讀。在北方上大學的兩年裡,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間,他不僅鑽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法文及政治學,並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興趣。這一時期他廣交朋友,結識名流,由張君、張公權的介紹,拜梁啟超為老師,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大禮。梁啟超對徐志的一生影響是大的,他在徐志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徐梁雖系密切的師徒關係,但他們二人的思想差別還是存在的,已經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他不顧一切,捨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爭取婚姻戀愛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學時期,親身感受了軍閥混戰的場景,目睹屠殺無的慘象。他厭惡社會,決計到國外留學,尋求改變現實中國的藥方,實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離開北大,同年8月14日從上海啟程赴美國學習銀行學。留學第一年,進的是美國烏斯特的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而後他進歷史系,選讀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課程,以期自己將來做一箇中國的“漢密爾頓”。入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當年即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徐志也因此獲得了廣泛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學的種種知識。

  1919年“五四”革命運動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群中,徐志也為愛國心所驅使,參加了當地留學生所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誌,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由政治轉向文學,因而得了文學士學位。

  1920年徐志已在美國待了兩年,但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慾卻感到厭倦,他又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終於擺脫了哥倫比亞的博士銜的引誘,買舟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個人生活發生意外的變故,致使他不曾達到跟隨羅素從學的夙願,結果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裡混了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這時,他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因,並由於林長民介紹,認識了英國作家高斯華綏·狄更生。

  1921年由於狄更生的介紹和推薦,徐志以特別生的資格進了康橋大學(現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開始創作新詩。

  1921年-1922年,徐志在英國也住了兩年,他在康橋接受資產階級的貴族教育,接受了“吸菸的文化”,他喜與英國名士交往,他廣泛地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在這個時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觀念和社會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識——理想主義,他自己要成為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 康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觸發了他創作的意念。他開始譯文學著作,他譯了英國作家曼殊斐兒的幾個短篇,德國福溝的小說《渦堤孩》,法國中古時的一篇故事《吳嘉讓與倪阿蘭》,義大利作家丹農雪烏的《死城》和伏爾泰的《贛第德》。同時,他寫了許多詩,他的“心靈革命的怒潮,盡沖瀉在你(指康橋)嫵媚河中的兩岸”(徐志:《康橋再會吧》)最為經典。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換路”走入詩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