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詩經《國風·邶風·綠衣》鑑賞

詩經《國風·邶風·綠衣》鑑賞

詩經《國風·邶風·綠衣》鑑賞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綠衣》,為先秦時代邶地華夏族民歌。全詩四章,每章四句。這是一首懷念亡故妻子的詩。睹物思人,是悼亡懷舊中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

  原文

  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心之憂矣,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維其亡!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無兮!

  兮兮,悽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註釋

  詩人睹物傷心,感情纏綿地悼念亡妻。

  衣、裡、裳:上曰衣,下曰裳;外曰衣,內曰裡。已:止。

  亡:一說通忘,一說停止。

  古人:故人,指亡妻。(音比):使。(音尤):同尤,過失,罪過。

  (音吃):細葛布。(音戲):粗葛布。悽:涼意。

  譯文

  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面子黃裡子。心憂傷啊心憂傷,什麼時候才能止!

  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上衣黃下裳。心憂傷啊心憂傷,什麼時候才能忘!

  綠絲線啊綠絲線,是你親手來縫製。我思亡故的賢妻,使我平時少過失。

  細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風鑽衣襟。我思亡故的賢妻,實在體貼我的心。

  詩經故事

  秋雨晚來急。

  細雨中,莊姜在野渡留戀半日,嘆不完的人間恩怨,舒不完的天地悠悠,於天黑前回到了王宮。

  進得宮來,正看見戴媯姐妹身著綠衣,打扮整齊,笑盈盈的走上前來請安,並說是宮中有夜宴,邀莊姜一起去參加,莊姜一想到莊公對自已的冷淡和他看見戴媯姐妹的眼神,心裡就一陣陣的痠痛,就推說自已身體不適,辭了回到自已的宮中。

  回宮後已是掌燈時分,隔窗望去,王宮內一遍通明,從正殿裡傳來了絲竹之聲,也夾雜著宮女們的歌聲和嬪妃們的笑聲,當然偶爾間也有莊公粗洪響亮的笑聲。

  真是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啊!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除了正殿的.歌舞之聲外,四下裡到是一遍寂靜,四野的黑寂伴襯著宮內的燈火,也有風飄落梧桐葉子沙沙的聲音。

  莊姜想起了戴媯姐妹身著綠衣的模樣,很是好看,不由得也把自已的綠衣拿了出來,雖說是有好幾年了,可不曾生養過的她,身材一點沒變,她禁不住穿戴起來,還飄逸的作了個旋轉,心中得意幾分,可一聽見那邊傳來的笑聲,又黯然的脫了下來。

  這時,戴媯兩姐妹來到了莊姜的宮中,臉上沒有了剛才相見時的笑容,一進門就撲進了莊姜的懷中,叫了聲:“姐姐。”就再也沒有了話語。

  莊姜自明白正殿中所發生的一切,她靜靜的抱了那兩姐妹一會兒,也沒說什麼,只是用力的握了握兩人的手,就把她倆推開了去;走到桌前,拿出了竹簡和筆,寫下了:

  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心之憂矣,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維其亡。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無兮。

  兮兮,悽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鑑賞

  本詩表達丈夫悼念亡妻的深長感情。詩人目睹亡妻遺物,倍生傷感,由此浮想聯翩。由衣而聯想到治絲,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幹。想到亡妻的賢德,“我思古人,無兮,”正是俗話所言,家有賢妻,夫無橫禍。描寫細膩,情感豐富。構思巧妙,由外入裡,層層生髮。衣裳多色見於外,衣裳之絲見於內。再由“治”絲條理,聯想辦事的條理,才使“無”,講而深入到身心內部,體膚由而涼爽,再到“實獲我心”的情感深處,若斷若續,含蓄委婉,纏綿悱惻。

  《綠衣》是《詩經》中一首有名的悼亡詩,朱熹《詩集傳》曰:“綠,蒼勝黃之間色。黃,中央之土正色。間色賤而以為衣,正色貴而以為裡,言皆失其所也。”朱熹據此認為:“以比賤妾尊顯而正幽微”。“綠衣”究竟作何解釋,從毛傳始,歷代學者都曾討論過“綠衣”的含義,觀點分為兩派。毛亨在 “綠兮衣兮,綠衣黃裡”之後傳曰:“興也。綠,間色。黃,正色。”鄭玄箋曰:“‘綠’當為‘’,故作‘’,轉作‘綠’,字之誤也。”“‘綠兮衣兮’ 者,言衣自有禮制也。諸侯夫人祭服之下,鞠衣為上,展衣次之,衣次之。次之者,眾妾亦以貴賤之等服之。鞠衣黃,展衣白,衣黑,皆以素紗為裡。今衣反以黃為裡,非其禮制也,故以喻妾上。”(《十三經注疏》)由此可見,毛鄭二者的分歧在於毛認為“綠”是與“黃”相對的一種顏色,“綠衣”就是一種“綠色的衣服”,鄭則認為“綠”是“”的誤字,“綠衣”當為“衣”。

  歷代學者中有批評鄭說同意毛說的,也有支援鄭說的。孔穎達正義曰:必知“綠”誤而“”是者,此“綠衣”與《內司服》“綠衣”字同。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五服不言色,唯綠衣言色,明其誤也。(《十三經注疏》)歐陽修在《詩本義》中認為:“毛謂‘綠間色黃正色’者,言間色賤反為衣,正色貴反為裡,以喻妾上而夫人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