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辛棄疾> 韓侂冑 辛棄疾

韓侂冑 辛棄疾

  韓侂冑和辛棄疾同為南宋時代的人,他們之間又有什麼交集呢?先看看他的人物介紹吧!

  韓侂冑介紹:

  韓侂冑(tuō zhòu,1152-1207年)位元組夫,河南安陽人,南宋中期權臣、外戚。北宋名臣韓琦之曾孫,父親韓誠官至寶寧軍承宣使,母親為宋高宗吳皇后妹妹,侄孫女是宋寧宗恭淑皇后。韓侂冑以父任入官,淳熙末,以汝州防禦使知閤門事。紹熙五年,與宗室趙汝愚等人擁立宋寧宗趙擴即位,以“翼戴之功”,官至宰相。任內追封岳飛為鄂王,追削秦檜官爵,力主“開禧北伐”金國,因將帥乏人而功虧一簣。後在金國示意下,被楊皇后和史彌遠設計殺害,函首於金。韓侂冑禁絕朱熹理學與貶謫宗室趙汝愚,史稱“慶元-”。

  主要成就

  崇嶽貶秦

  韓侂冑當政時的一件大事,是崇岳飛、貶秦檜。對待南宋初岳飛、秦檜這兩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一直是南宋戰和兩派-爭論的一個方面。封建朝廷加給死者的諡號和封號,是官方所作的評價,有時也是推行哪種政策的一種標誌。孝宗初年,追復岳飛原官。一一七九年,加諡號武穆。一二〇四年,寧宗、韓侂冑又追封岳飛為鄂王,給予政治上的極高地位,以支援抗戰派將士。秦檜死後,宋高宗加封他申王,諡忠獻。孝宗時,揭露秦檜的0惡,但還沒有改變爵諡。一二〇六年,寧宗、韓侂冑削去秦檜的王爵,並把諡號改為繆醜(荒謬、醜惡。繆音謬miù)。貶秦的制詞說:“一日縱敵,遂貽數世之憂。百年為墟,誰任諸人之責?”一時傳誦,大快人心。韓侂冑對秦檜的貶抑,實際上也是對投降、妥協勢力的一個沉重的打擊。崇嶽貶秦,為北上抗戰作了輿論準備。

  北伐金朝

  韓侂冑執政,宋光宗朝被排斥的主戰,再被起用。陳賈任兵部侍郎。吳挺子吳曦回四川,任四川宣撫副使。家居的辛棄疾也又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在寧宗、韓侂冑決策伐金的過程中,辛棄疾起了重要的作用。

  辛棄疾在一一九六年自上饒遷居鉛山縣。朱熹曾為辛棄疾的齋室寫了題詞:“克己復禮,夙興夜寐”。朱熹在死前幾個月,還又寫信給辛棄疾,勸他“克己復禮”。但是,家居的辛棄疾卻是胸懷壯志,時刻以北上抗金為念。他同友人慨嘆壯志難酬,作《鷓鴣天》詞,歷述他自壯年渡江以來的抱負:“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音摻chān)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音促cù整飭)銀胡(音錄lù箭室),漢箭朝飛金僕姑。追往事,嘆金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時,金朝統治下的北方各族,正在陸續發動戰爭,在金朝的北邊騷擾。各族人民的反金起義,也在各處興起。金朝統治者日益陷於內外交困的局面之中。困居鉛山的辛棄疾,隨時在密切注視金國內部的動向。他被寧宗、韓侂冑再度起用後,一二〇四年,到臨安面見寧宗,力陳“金國必亂必亡”,請委付元老大臣,“預為應變計”,準備出兵北伐。宋、金邊境的漢人這時不斷有人,‘跳河子”,越境投宋,報告金國困於北方戰事和人民飢困的情況。駐守安豐軍的-,也奏報淮北流民請求渡過淮河,投附宋朝。開禧元年(一二〇五年)改元,一個進士廷對,也上言“乘機以定中原”。本來準備北伐的寧宗、韓侂冑,得到辛棄疾等人的建言,在朝野抗金聲中,決意發兵了。

  開禧元年(1205年),韓侂冑加封平章軍國事,總攬軍政大權,下令各軍密作行軍的準備,出朝廷封樁庫金萬兩作軍需。命吳曦練兵西蜀,趙淳、皇甫斌準備出兵取唐鄧。殿前副都指揮使郭倪指揮渡淮。

  開禧二年(1206年)四月,郭倪派武義大夫畢再遇(岳飛部將畢進子)、鎮江都統陳孝慶定期進兵,奪取泗州。金兵閉城備戰。畢再遇建議提前一日出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陳孝慶領兵假攻西城。畢再遇自東城殺入,金兵敗潰。畢再遇樹起大將旗,喊話說:“我大宋畢將軍也,中原遺民可速降”。城中漢官出降。宋軍收復泗州。郭倪來勞軍,授畢再遇刺史官。畢再遇說:“國家河南八十一州,現在攻下泗州兩城就得一刺史,以後還怎麼賞官?”辭官不受。陳孝慶繼續進兵,攻下虹縣。江州統制許進攻下新息縣。光州民間武裝攻下褒信縣。宋軍出兵得勝,形勢大好。五月間,韓侂冑請寧宗正式下詔,出兵北伐。

  伐金詔下,群情振奮,上下沸騰了。辛棄疾作詞讚頌韓侂冑:“君不見,韓獻子,晉將軍,趙孤存。千載傳忠獻(韓琦諡),兩定策,紀元勳。孫又子,方談笑,整乾坤。”號稱“小李白”的詩人陸游,曾在四川軍中“幹辦公事”(官名)。孝宗朝被召見,多次-建策北伐,移都建康。光宗朝,曾作詩慨嘆:“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韓侂冑初執政,在山陰家居的陸游寄予很大期望:“吾儕雖益老,忠義傳子孫,徵遼詔倘下,從我屬橐鞬(音高尖gāo jiān)。”朝廷果然下詔伐金,詩人大為激動了。八十二歲的陸游作詩言志,表示還要走上戰場。“中原蝗旱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辛棄疾、陸游的壯麗詩篇,也正是曲折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的振奮情景。

  韓侂冑出兵伐金,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是充分的,但軍事準備卻很不足。符離敗後,多年沒有作戰,如象辛棄疾這樣堅持抗戰的將領,抗金投宋四十三年,也已是六十五歲的高齡。“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後來有人評論辛棄疾時慨嘆說,孝宗時未能出兵中原,“機會一差,至於開禧,則向之文武名臣欲盡,而公亦老矣!”辛棄疾朝見決策伐金後,到鎮江府駐守。韓侂冑推薦他的老師陳自強作相(1200年京鏜死),引用舊日的僚屬蘇師旦為樞密院都承旨,輔佐指揮軍事。決策出兵前,寧宗、韓侂冑解除偽學逆黨籍,重新任用一些在籍的-,爭取他們一致對外,但其中的某些人並不真誠合作。韓侂冑擬用廣帥薛叔似去前線統帥淮西軍兵,薛叔似不赴任。又命知樞密院事許及之守金陵,許及之也不出守。調任光宗時派往四川的丘崈為江淮宣撫使,丘崈辭不受命。將帥乏人,寧宗下詔:朝內外舉薦將帥邊守。鄧友龍曾出使金朝,說金朝內部困弱,主張北伐,用為兩淮宣撫使。程松為四川宣撫使,吳曦仍為副使。伐金的主力軍分佈在江淮、四川兩翼。

  韓侂冑部署北伐時,宋軍中已出了內0。早在寧宗下詔伐金前一月,吳曦已在四川裡通金朝,圖謀叛變割據。派遣門客去金軍,密約獻出關外階、成、和、鳳四州,求金朝封他作蜀王。

  宋出兵伐金,金朝指令吳曦在金兵臨江時,按兵不動,使金軍東下,無西顧之憂,密許吳曦作蜀王。韓侂冑日夜盼望四川進兵,陸游詩翰多次催促,吳曦不理。金蒲察貞領兵攻破和尚原,守將王喜力戰。吳曦下令撤退,宋軍敗潰。金兵入城。吳曦焚河池,退軍青野。興元都統制毋丘思(毋音貫guan)領重兵守關。金兵到關,吳曦下令撤防。毋丘思孤軍不敵,金軍陷關。開禧元年120年底,吳曦秘密接受金朝的`詔書、金印,作蜀王,示意程松離去。程松兼程逃出陝西。吳曦叛變,宋軍伐金的部署遭到了嚴重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