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王安石一言“不慎”丟狀元

王安石一言“不慎”丟狀元

王安石一言“不慎”丟狀元

  北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江西臨川才子王安石來到汴京參加由皇帝主持的考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殿試,那年王安石剛好21歲,由於自己才華橫溢,所以對於考取狀元信心滿滿。

  那年擔任主考官的是當朝名宿、時任宰相兼樞密使晏殊,晏殊跟王安石是同鄉。當年跟王安石參加同科進士考試的還有晏殊女婿楊察的親弟弟楊,這個楊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參加殿試之前已經連中瞭解元和會元,如果殿試再奪得狀元就成為科舉史上不可多得的連中三元,所以楊對這次殿試也是志在必得。為了讓自己女婿的弟弟楊能夠奪魁,晏殊用了很大的心機。

  科舉到宋朝時已經有一套完善的防作弊制度:考生的卷子在考完後先封卷,也叫彌封;封好的卷子再找一些專門文書人員重新抄寫,也叫謄抄,閱卷官只能看到謄抄的卷子,而且閱卷期間閱卷官進行全封閉作業,由御林軍把守,任何人不能接觸。閱卷官把試卷評定等級後將試卷交由主考官,主考官把謄卷跟考生的原卷核對,再將名次呈報皇上,按照規定,狀元、榜眼、探花要由皇帝定奪。

  考官們根據成績將名次排好後,呈給主考和副主考,晏殊一看名次,自己女婿的弟弟楊只是得了第四名,而得第一名的正是自己的同鄉才子王安石,第二第三名是當時已經擔任政府官員的王、韓絳。根據宋朝考試製度的規定,政府現任官員參加科舉不得為狀元,所以晏殊為了讓楊獲得更好的名次,就在王安石身上打起了主意。晏殊將王安石的卷子反反覆覆看了很久,又將楊的卷子跟王安石的卷子反覆進行比較,覺得楊跟王安石比確實差了一個層次,如果將楊改為第一恐怕很難服眾,怕鬧出什麼亂子很難收場。回家後跟自己的女婿提起此事,楊察知道自己的弟弟只得了第四名,心理也很不是滋味,將情況告訴了弟弟楊。不料楊聽到後大怒,在酒店裡大鬧,“而試罷與酒徒飲酒肆,聞之,以手擊案嘆曰:‘不知那個衛子奪吾狀元矣!’”楊大鬧酒店的訊息傳到晏殊那裡,晏殊忽然眼睛一亮,想到了一個“好主意”。

  考官們將前幾名的卷子呈給仁宗皇帝趙定奪。晏殊在第一名考生王安石的卷子中的一句話中加了特別的記號,仁宗皇帝看到這句話後特別不高興,把王安石的名次改為第四,而將原來第四的楊改為第一,就這樣王安石就失去了眼看到手的狀元。王安石策試卷子中到底寫了哪句話呢?原來王安石卷子中有“孺子其朋”一句話,晏殊就是在這句話中加了引號。這段掌故記載見王《默記》:

  “不久唱名,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進御。賦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上)不,曰:‘此語忌,不可魁天下。’即王荊公卷子。第二人卷子即王,以故事,有官人不為狀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韓絳;遂取第四人卷子進呈,上欣然曰:‘若楊可矣。’復以第一人為第四人。”